从日语_萌_的语用意义看青年亚文化生态体系特征

合集下载

从流行语“萌”和“萌え”来看中日审美心理

从流行语“萌”和“萌え”来看中日审美心理

从流行语“萌”和“萌え”来看中日审美心理作者:廖娟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35期廖娟(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湛江524088)摘要: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流行语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

2014年十大流行语之一的“萌”的产生和发展有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同时也受着心理条件的制约。

本文的研究从中日两国的“萌”与美意识的关系入手,以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萌”和“萌え”的定义及表现、与传统美意识的关系、审美心理的特征,以及“萌え”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分析。

关键词:美意识;审美心理;特征;流行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92-02基金项目:2012年广东海洋大学人文社科规划课题(编号:1312098)作者简介:廖娟(1980-),女(苗族),湖南湘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

近年来,“萌”这个词频频出现在人的眼球。

关于萌的研究也是称为研究日语借词的一个热点问题。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人们在当前社会动态、道德观念、审美情趣。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模仿一种普通存在的现象,在言语生活中,当古人类个体发觉某人的言语对自己很有吸引力时,就会因喜欢该言语作品而趋向于接受其影响,并采取与之类似的言语作品。

尤其是年轻人,追逐流行是满足他们心理需要的一种方式,流行语则成了满足人们表达个性、标新立异的工具。

本文将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对汉语流行语“萌“以及日语的“萌え”进行探讨。

一、中日对“萌”的解释萌在汉语中主要有名词和动词两个词性。

如:《说文解字》里解释为,萌,艸芽也。

从艸,明聲。

武庚切。

较早的对“萌”的记载有:句者毕出,萌者尽达(《礼记·月令》)。

另外,在汉语中,萌还可比喻事情刚刚显露的发展趋势或情况,开端。

如:圣人见微而知萌(韩非子·说林上)。

流行语的“萌”来自日语“萌(もえ)(mo e)。

萌文化对当代青年的影响

萌文化对当代青年的影响

萌文化对当代青年的影响
萌文化对当代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青年的日常生活中,还涉及到他们的价值观和心理状态。

首先,萌文化在青年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从网络流行语到卖萌行为,再到各种萌系商品,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年的生活。

这些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日常的交流方式、消费选择、娱乐生活等。

其次,萌文化对青年的价值观也产生了影响。

在萌文化的熏陶下,当代青年更倾向于接受和认同多元化、包容性的价值观。

他们更愿意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人和事物,这种价值观的变化对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萌文化还对青年人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影响。

在萌文化的熏陶下,当代青年人的心态更加年轻化,更愿意尝试新事物,接受新挑战。

这种心态的变化不仅让青年人更加积极向上,也给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萌文化的影响并非全然积极。

对于一些过度沉迷于萌文化的青年人来说,可能会因为过度追求可爱、卡哇伊等元素而忽略了自
己的内心需求,导致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因此,在享受萌文化带来的快乐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理性思考,避免过度沉迷。

总的来说,萌文化对当代青年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它既改变了青年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和心理状态。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里,我们应该更加包容和理解这种文化现象,同时也应该引导青年人正确对待和处理这种影响。

关于"萌文化"的现状分析--从青年亚文化到被主流文化认可之路

关于"萌文化"的现状分析--从青年亚文化到被主流文化认可之路
中图分类号 :G1 1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1 2 2( 2 0 1 3 )1 0 - 0 1 4 6 — 0 2
近 几年 随着“ 萌女郎” 、“ 萌商 品” 、“ 萌经济” 的快速发展 , 引他 们 的是 视 觉 性 的拟 像 符 号 。 如 广泛 流 行 的 萌 女 郎 都 是 依 “ 萌文化” 以星星之火 可 以燎原之势 ,用极快 的速度走 向了公 靠 化 妆 , 猫 耳 朵 等 装 饰 让 人 产 生 一种 视觉 上 的享 受 。 “ 萌文化” 众 视野 。如果说耍帅装酷在前几年还是 主流 现如今则显然进 代表 的是一种轻松愉快 的文化 ,是对传统严肃刻板文化 的颠 覆 。如“ 不要酱紫啦” “ 妈妈说不要和你玩” 等卖 萌话语 ,“ 嘟嘴 入 了“ 卖萌” 时代 。 卖萌 自拍照” 等行为 。 卖萌俨然成 为青少年群体 中的新社交方
( 二 )消费文化的兴起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消费文 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 中,人们在物质 生产 与
社会生活 以及消 费活动 中所表现 出来的消费理念 、 以来源于 日本动漫的“ 萌” 文化首先是在 以 8 O 、9 0后为主导的 精神生产 、 消费方式、消 费行 为和消费环境 的总和I 5 J 。鲍 德里亚从物 的 青少年群体 中流行起来 。 以动漫 、 网络游戏等为主要娱乐 内容的青年亚文化群体 , 符号意义的需求 出发来讨论消 费社会 的,将文化 分成两 个部 在其审美过程 中不再 以追 求对象背后的深层含义为 目的,吸 分,即高雅的或严肃的文化和通俗 的快餐文化 ,而后 者就是

二 、“ 萌文化” 在 青年 亚 文 化 中 的解 读
及 御宅 文 化 、 潮 流 文 化 ) ,才 是 当今 日本 社 会 最 具活 力 的 文

“萌”与“萌え”——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

“萌”与“萌え”——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

2012年5月第3期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May 2012No.3收稿日期:2012-04-30作者简介:黄宇雁(1973-),女,浙江金华人,浙江外国语学院欧亚语言文化学院日语系副教授,历史学硕士。

“萌”与“萌え”———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黄宇雁(浙江外国语学院欧亚语言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12)摘要:近年来中日两国都流行使用“萌”字表示一种特殊的流行文化。

文字先于文化被接受,致使传播到中国的“萌”与日语“萌え”语义上有出入,在文化上的表现也相应有所不同。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的“萌”文化很难取得像日本“萌え”文化那样的规模和发展。

关键词:萌;萌え;おたく;中日文化比较中图分类号:H1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074(2012)03-0015-05近年来,网络文化盛行,表现之一就是网络用语层出不穷,其中有网民们自创的中文词汇,也有直接来自外语的流行词汇。

因日语文字与汉字及汉语无法割裂的深刻渊源,众多日本流行词语随着互联网的传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入中国并广泛流行开来。

比如早先的“超”“宅”,如今的“萌”。

但因为语言使用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在中国流行的“萌”字的语义以及衍生出的“萌”文化与日本的“萌え”及“萌え”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试图从“萌”字进入中国后的语义变化及“萌”文化表象入手,探索和分析两国流行文化背景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萌”文化在中国发展的前景和趋势。

一、“萌”字中日语义流变之分析“萌”字出现于中国典籍中年代久远,《周礼·秋官·薙氏》中有“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的句子,郑玄注“萌”为“耕反其萌芽”,即耕地覆草之意①;《礼记·月令》有“(季春之月)萌者尽达”,意为植物发芽;《汉书·司马相如传》中有“明者原见于未萌”,意指事物的开始和发端[1]。

浅析日语借词“萌”

浅析日语借词“萌”
的概念 。 ”
色还是真实的人物。 他们的特点也不仅仅局限于可 爱、 帅气 , 甚至顽皮 、 呆板 、 说话带着某地特有 口音 的也都列入 了“ 的行列 中。到最后 ,萌” 萌” “ 被人们
用 来 形 容一 切 能 让 自己产 生 喜欢 、 倒 、 奋 或 者 倾 兴
爱 怜等 情感 的东 西 。
我们 可 以大 致将 日语 借 词 的借 入 方 式 归 纳 为
之” 门表示由看到作品中美少女角色而产生的热 专 血状 态 。“ ” 草 木发芽 ” 也被 他们 加 以利用 , 萌 的“ 义 引申为“ 幼小” “ 、娇嫩” “ 、可爱 ” 的美少女角色。于 是, 就有了现在用来形容娇嫩 、 单纯 、 可爱 的“ 。 萌”
最初 ,萌 ” 日本 A G爱 好者 之 间 的通用 语 , “ 是 C “ ” 萌 的对 象 也 是 指那 些 AC G作 品 中年 幼 、 单纯 而
研 究 生 论 坛
语 文知 识
2 1 第 3期 0 2年
浅析 日语借词“ 萌"
李 亚群
(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 湖北 黄 石 4 5 0 ) 30 2


要 : 语 中的某些新 兴词语随着 网络、 日 动漫以及电子游戏等 渠道涌入 中国并迅速使 用, 萌” “ 便是 例, 其语 义 不再是 我 们所 熟 悉的 “ 萌发 ” 而是 一 个 日语借 词 , , 又是一 个 兼类 词 , 具有 多种 词性 和语 法 功 能 。本 文探 讨 “ 的来 源、 萌” 用法及 其 未来发展 趋 势等 。 关 键词 : 网络词语 ; 日语词 ; 词 ; 借 萌
收 稿 日期 :0 2 6 2 21——0
为和 萌 之 为) 是动 词 , 都 屯之 ( 之和 萌 之 ) 是 形 燃 都

日本动漫作品中的女性“萌”系形象

日本动漫作品中的女性“萌”系形象


从“ 战斗型美少女’ ’ 走 向“ 萌 系少女”
伴随着 日本动漫文化在全世界的走俏, 其作品
中女性形象 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主流动漫作 品 中不 少女 性 形 象都 带 有顺 从 的 、 自我 牺 牲 的 、 消 极 的特 点 , 同时 也 存 在 一 系 列 突 出女 性 自立 、 果 敢 形象的作品。例如在《 美少女战士》、 《 新世纪福音 战士》、 《 魔法骑士》 等作品中, 故事 的主人公都是 战 斗型女 } 生。她 们 不是一种 “ 被保 护 ” 的存在 , 而 是 志在“ 保护” 他人 、 依靠 自身思考而行动的具备主体 性的女性形象。在这样的作品中 , 男性角色的存在
① ②
齐琨 : 《 从日 语“ 萌” 的语用意义 看青年亚文化生 态体系特
征》 , 载《 外语学刊) 2 0 1 0年第 4 期。 陈奇佳 、 宋晖 : 《 日本动漫影 响力调查报告 》 , 第 3页 , 人 民
出版社 2 0 0 9年 版 。
费勇 , 等: 日本动漫作 品中的女性 “ 萌” 系形象
2 0 1 3年 6月
J u n .2 0 1 3
日本动漫 作 品中的女性 “ 萌" 系形 象
费 勇, 辛 暨梅
( 暨南 大学 文学 院 ,广东 广州 5 1 0 6 3 2 )
【 摘 要】 近年来 , 日 语 固有词 汇“ 萌” 作为一种独特的 日本文化现象受到广泛关注。 日 本动漫 文化及其 同人志和衍生产品已经成为 了青年消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 日 本动漫作 品的 日 益 风靡 , 萌系形象的特征成为代表女性魅力的符号之一, 是青年亚文化群体在承继和抵抗的“ 拼贴” 作用 下产 生的一 种独特 的亚 文 化风 格 。 同 时, 对 女 性 萌 系形 象 的 C o s p l a y与 亚 文化 群体 的 文化 理 想之 间存在 着 一种“ 异 质 同构 ” 。美少 女 游戏 的“ 虚构 场 景体 验 系统 ” 模 式使 亚文 化 青年 在 想象 的

网络流行词素“萌”的语义衍生探讨

网络流行词素“萌”的语义衍生探讨

网络流行词素“萌”的语义衍生探讨【摘要】本文从“成长性、能产性、广泛性”探究“萌”词素的语义衍生现象。

研究发现,“萌”未曾在流行过程中不断成长壮大;“萌”词素具备名词动词两种基本词性,自始至终保持着高度的正能量作用;“萌”词素被广泛运用到生产生活各领域,发挥着强有力效应。

【关键词】模因论;“萌”词素;语义衍生一、引言通过文献检索《咬文嚼字》、《日语知识》等期刊,人人网、QQ等交流渠道,我们发现“萌”词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数量壮观。

譬如:“只卖萌,不说话”;“用生命在卖萌”;“店长卖萌”;“卖萌有益健康”;“卖萌小火柴”;“这个卖萌的方形世界”;“卖萌舞”;“陛下,卖萌请自重!今天出来没吃药感觉整个人都萌萌哒;脸萌:你的卖萌神器;少爷宝贝萌翻天;萌娃互换爸比等层出不穷。

检索知网,笔者发现,当下已有不少学者对“萌”文化进行研究的文章,如:关于都市“萌”文化现象的研究(蒋兆雷、叶兵,2010);新公益都来“卖萌”吧!(钱蓓,2011)“萌”与“萌え”——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黄宇雁,2012);品牌的“卖萌营销”(李光斗,2013);“萌”文化视域下解读《爸爸去哪儿》(孙华,2014)。

模因论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观点,并代代相传(何自然、何雪林,2003)。

本文立足于此,把握“萌”词素涵盖的感情色彩,探究其语义衍生现象。

二、“萌”词素的语义衍生道金斯提出成功模因有三个衡量标准,即“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保真度”。

借鉴这三大衡量标准,笔者提出“成长性、多产性、广泛性”,展开对“萌”词素语义衍生的探讨。

(一)“萌”词素的成长性“萌”从兴起至今的变化历程中虽形式上千变万化,却始终保持不断成长壮大的趋势。

2004年,出现让少女们心痒痒的“萌”字。

(《少年人生》第24期)2005年,“萌”词素进入萌芽状态,在2006至2007年逐步发展壮大。

2008年,第一届国际最萌大会成立(世萌)是互联网上竞赛形式人气投票活动的总称。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萌文化”研究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萌文化”研究

参考内容二
在当今社会,宠物猫成为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喜爱的一种宠物。这一现象不仅 限于养猫这一行为本身,更体现为一种独特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吸猫文化”。 本次演示将从青年亚文化的视角出发,对“吸猫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青年亚文化与“吸猫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在互联网平台上,尤其是社 交媒体和短视频应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年轻人分享自己的猫咪日常生活、猫 咪萌照和短视频等。这些内容不仅传达了年轻人对猫的喜爱,也体现了他们在亚 文化中寻求认同和归属感的心理需求。
“云吸猫”文化现象与当代青年价值观之间存在紧密。一方面,它反映了当 代青年追求个性、自由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青年人对虚拟 世界的热爱和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这种虚拟世界中的交流和认同,有时候会使他 们忽略现实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现实,同时也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为社会 做出积极贡献。
在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云吸猫”文化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它是一种以互 联网为依托的文化现象,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其次,“云吸猫”文化强 调个性和创新,参与者们通过上传自己与猫咪的独特经历和故事来展示个性。最 后,它还具有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特点,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参与其 中。
然而,在“云吸猫”文化现象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年轻 人过于沉迷于这种虚拟的猫咪文化,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学业事业。 此外,“云吸猫”文化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版权、隐私和道德等问题。为了解决这 些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和引导,合理安排时间,注重现实生活中的 人际交往。同时,相关方面也应该加强监管,维护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3、社交行为:在社交行为方面,萌文化鼓励人们用可爱的方式来展示自己 的个性和态度,比如通过讲冷笑话、分享可爱的小物品、表达对某种事物的喜爱 等。这种社交行为方式不仅能够吸引他人的注意,还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亲密的关 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日语“萌”的语用意义看青年亚文化生态体系特征*齐珮(上海海洋大学,上海201306)提要:由于以往忽视意识形态在实际言语活动中对语言结构系统的持续渗透,巴赫金提出将语言符号与个人行为、具体语境和意识形态结合起来,从语用学维度分析词语的具体含义和使用规律。

这促使笔者尝试阐释语词“萌”的语源、含义和言语行为等因素,旨在从具体语言交际过程中发现后现代社会中的亚文化行动样式和价值判断对语言结构的渗透,总结以“萌”文化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表现出来的虚构意志、符号化消费、断片式经验等主要特征。

关键词:语用意义;功能性言语;语言建构;亚文化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10)04-0087-4Featur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Systems of Youth Sub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Pragmatic Meanings of Japanese‘Moeru’Qi Pei(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201306,China)It was strongly neglected that ideology sank into language structural system in the practical speech communication since Saus-sure’s subject of linguistic philosophy was strongly put into special emphasis.In this situation Bakhtin proposed that linguistic symbol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personal behavior,local context and ideology,and that lexical implicature and usage should be analyzed within the pragmatic dimension.This study features certain fundamental analyses of the Japanese“Moeru”in the prag-matic domains of its etymology,meaning and speech act so as to find modes of behavior and evaluation sunk into language struc-tures in the post-modern social sub-culture through practical speech communication.Finally,this study summarizes that“Moe-ru”,as Youth Sub-culture,displays certain principal features,such as fictitious will,symbolic consumption and fragmental ex-perience.Key words:pragmatic meaning;linguistic function;language construction;subculture1引言最近,日本流行这样一段“落语”(单口相声),大致内容是:“えー、最近の日本では秋葉原が元気だってね。

メイド姿のおねーちゃんや、妙な格好した若い子がいっぱいいるんだそうで。

外人なんかも観光名所として秋葉原によく来るらしくて、日本といったら「侘び」、「寂び」と「萌え」!”(国文学解釈と鑑賞2008:112)此处,将语词“萌”与代表日本传统文化的“枯”、“寂”并列在一起,作为一种独特的日本文化现象受到广泛关注。

虽说此相声段子是对“萌”大流行现象的夸张,也不乏调侃的意味,但是不能忽视:近年来,作为日语固有词汇“萌”(动词“萌える”的名词化)已然超出单纯的“流行语”概念。

以青少年群体为使用主体、以虚拟动漫世界和网络世界为主要使用范围的这一网络流行词汇,从日本传播到中国,从虚拟世界扩展到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现实世界,并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在语用学意义上引发了对青年亚文化生态问题的深入思考。

在动漫、轻小说、网络游戏等盛行的亚文化生态背景下,该词的广泛使用与亚文化群782010年第4期总第155期外语学刊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2010,No.4Serial No.155*本文系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类创新项目“东方主义的另一种解读———日本近代文人的上海幻想”(10YS130)的阶段性成果。

体的行动样式、价值判断和生存向度等重要命题密切相关。

“亚文化”概念由来已久,自20世纪30年代起伴随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后现代发展阶段。

它作为资本主义后现代性问题的重要构成要素,成为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化学等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对象。

它既可以指有特殊行为方式的一群人,也可以指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它被主流社会所划定,具有区别于主流文化特征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样式,而且不同群体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

这里,笔者力图通过对青年流行语“萌”和相关词语“宅”、“キャラクター”的语义阐述,发掘青年亚文化群体表现出来的某些文化特征,在使用中透视后现代社会人类的生存发展状态。

2“宅”的语源“宅”和“萌”同是亚文化语境中的产物,二者息息相关又存在微妙差异。

为了更好地理解“萌”的意义,笔者先简略说明和介绍“宅”文化/行动样式。

“お宅”(罗马字OTAKU)的语源是第二人称寒暄用语,在跟不知道名字、也不太熟悉的对方打招呼的场合中使用。

日语第二人称的表达方式很多,比如“あなた”,“貴様”、“お前”あなた様”,可以依据具体语境和说话人之间的身份地位、交往关系的亲密程度选择使用。

但是“お宅”的特殊性在于:第一,说话人单方面预先想定自己与对方的关系;第二,仅用于寒暄场合中对对方的称呼。

也就是说,“お宅”在语用学上的出发点是必须与他者相关的语言交际行为。

从语源看,这也是“お宅”日后被引入亚文化语境中,与“ファン”(fan)、“マニア”(mania)等近义词语有本质区别的原因所在。

它大大超出了对某事物的“迷狂”、“热衷”这种单一向度的意味,更加强调主客体双方的交流和沟通,进而具有将主客体双方纳入特定共同体的意识倾向。

因此,日后才出现“御宅族”以其衍生物“宅文化”。

上世纪80年代,正值日本动画产业兴盛时期。

该词出现在1982年引起热议的动画片《超时空要塞》中。

女主人公明美用其称呼男主人公一条,该词由此脍炙人口,尤其是在热衷动漫的年轻人圈中流行起来。

次年,作家中森明夫在漫画杂志『漫画ブリッコ』上撰文讨论“宅”以及“御宅族”现象,作为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引发日本社会和学界的持久且广泛关注。

(中森明夫1983:32)关于“宅”文化和现象的讨论,在日本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以“宅王”自称的冈田斗司夫和他的著作《宅学入门》(1996年,『お宅学入門』)为代表,为“宅”文化正本清源,将“宅”文化视为日本江户时代消费文化之一的“匠人文化”的正统后继者。

冈田认为,“‘宅’文化是消费者与提供者共建的一种文化生态。

所谓的‘宅’人的快乐源于对匠人的精湛技艺的鉴赏这一娱乐方式,但不仅仅停留于鉴赏的层面,还要追问其由来,深谙其精粹,吟味其玄妙。

比如,日本的庭园艺术,作为观赏者务必要会心领受建筑者的技艺和景致的精髓,能从体会到在诗歌中读到的‘粟津晴岚’的意境,否则意义全无”(冈田斗司夫1996:123)。

因此,他对“宅”人的界定非常严格,不是任何人只要对对象怀有热衷或狂热的情感就可以称为“宅”人的,顶多会被称为“ファン”(fan)、“マニア”(mania)。

“从‘ファン’到‘宅’需要在时间、经济、知识、心力等方面的天文数字般的投资。

”(冈田斗司夫1996:122)“‘宅’人也有高低上下之别,‘宅’度高的人通常充满激情,这不单纯是‘好き’、‘面白い’的情感。

以更深、更精进为目标,在这条道路上前进。

”(冈田斗司夫1996:122)可见,他在这里突出强调创作与接受的契合关系,事物的价值不在其自身,而是与其周围相关的要素结合在一起,涉及背景、经纬、接受、评价等一系列统一的整体论,这也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日本人对美的鉴赏是在主客体互相切磋、砥砺、琢磨的过程中完成的。

随着动漫、网络游戏、图文杂志、手机小说、科幻电影等亚文化表现形式的产生、传播和发展,在日本关于“宅”的界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日本著名人类社会学家东浩纪在其著述《动物化的后现代主义》(2001年『動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中定义“宅”人:“一言概之,就是耽溺于动漫、网络游戏、SF、图片信息等亚文化中的人的总称”(东浩纪2001:124)。

而“宅”文化也并非日本固有,“它实际上起源于二战后的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是从美国传入的亚文化。

动漫、科幻以及赖以支撑的时尚杂志都是亚文化的表现形式。

‘宅’及其性质与其说是日本江户时代的‘粹’文化的继承者,不如说更近似于十年前在美国诞生的POPART”(东浩纪2001:125)。

比较前后两种论调,不难发现,当今时代“宅”的意义显然萎缩,作为整体的文化性价值被削弱,而迷恋于特定对象,沉溺于虚构的动漫或者网络空间,拒绝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等执拗、偏执的特性被强调出来。

对此,东浩纪评价说:“‘宅’人们的欲望和生存状态与曾经的现代人相距很远。

他们在虚构中能感受到比现实更加真实的东西。

他们之间的交流完全依靠情报信息的交换来进行”(东浩纪2001:127)。

实际上,当“宅”文化发展到东浩纪所说的极端境地就产生了现在的“萌”和“萌”文化。

据东浩纪所言,所谓“萌”是由“宅”人进行的象征性消费活动的产物。

如果“宅”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样式或价值样式,那么“萌”就是从“宅”文化中汲取的断片式表象。

“萌”人并不关心产生这些要素的文化背景,只是一味热衷于被这些特定的要素夸张表现的造型,因此“萌”文化的价值意义更加狭隘和闭塞。

883“萌”的语用意义关于“萌”的语源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冈田斗司夫认为,该词起源于NHK教育电视台的节目“天才电视人”中放映的科幻动画片《恐龙行星》(1983年4月开始放映,『恐竜惑星』),其中的主人公叫做“萌”,这一名字由此成为动漫界通用语;二是斋藤环认为,该词源于动漫《美少女战士水兵月》的主人公“土萌ほたる”(1993年下半年开始放映),将该词定义为“由虚构的对象(キャラクター,character)唤起的疑似恋爱的感情,其起源应追溯到宅文化”(斋藤环200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