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珞珈山
教育家刘道玉——大隐隐于珞珈山

大隐隐于珞珈山文/小狮子编者按:刘道玉,字叔嘉,1933年出生于湖北枣阳。
教育家,金属有机化学家。
195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后赴苏联攻读副博士学位。
1977年被任命为高等教育司司长,主管高等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工作,并从此与教育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1981年,刘道玉担任武汉大学校长。
在任期间,他以富有远见的眼光与极大的改革热情屡屡打破制度禁区,率先实施了学分制、双学位制、主辅修制、转学制、导师制、奖贷学金制、插班生制、学术假制等一系列创新制度,大部分得以沿用至今。
1988年,刘道玉被教育部以不正常方式免职。
此后他致力于中小学教育,不断著书立说、成立基金会,推动教育体制改革。
现居武大珞珈山,安度晚年。
他一生坎坷的经历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改革者的伟大人格,和只属于八十年代的热情与抱负。
“校长先生,你认为一个大学校长最大的贡献是什么?”一位英国上议院议员问刘道玉。
“议员先生,根据我个人的体会,一个大学校长不仅仅是属于学校的,也应当是属于社会的。
他的最大贡献除了向社会输送大批的优秀人才以外,他还应当是一个思想家,始终站在历史潮流的潮头,以他的新思想来影响社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这短短的一席话其实是一个很高的标准,而刘道玉就是在这一标准的鞭策下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大胆的革新。
回望他的成长经历,我们能看到一个要强的农村孩子在一次次机遇中脱颖而出,奋斗不止的人生轨迹。
1933年11月24日,刘道玉出生于湖北省枣阳县蔡阳铺大刘坡。
这片贫瘠的黄土地缺水多灾,农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刘家也并不富裕。
勤劳善良的父母虽然文化程度程度都不高,但都懂得“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朴素道理。
正如千百年来伟大的父母们一样,他们含辛茹苦,节衣缩食,供孩子们上学读书。
也正因为如此,刘道玉才有机会走进私塾,接受启蒙教育。
多年以后当他回忆起孩童时期,他仍会满怀深情地礼赞那塑造自己灵魂的父母与故乡。
因为比城市的学龄儿童晚入学两年,加之深知读书机会的来之不易,刘道玉读书一直勤奋努力。
武大法学院珞珈山下的国际法先驱

●文潭楼旁的树林和花坛: 白天 可 以在 树 林 里 小 憩 ,
晚 上 可 在 花坛 乘 凉 , 多 么
惬意。 昏暗 的灯 光,婆娑 的 树 影 ,让 人 就 想静 静 地 躺 着 这 里 ,享 受夜 色 的 温 柔 。 ● 豫 苑 广 场 :名 副 其 实 的情 人 坡 , 不 仅 有 图 书 馆 的照拂,更 是钟灵毓秀
学校教学楼主要 是博 学楼 和 毓 才 楼 ,平 时 大 家 习 惯
称 之 为 4教和 3教 (两 教
学楼 中间隔着 一个长坡 , 俗称 “ 绝 望 坡 ” ),教 学 楼 的 教室 均配 有 空调 。 中南财经 政法大学的约会
圣 地
大学四年. “ 辩论”成了西政人的共同记忆。
武大法学院
0吴 艳
珞珈 山下 的国际法先驱
武大法学院旧址位于樱顶,建筑采用了中国经典的大屋顶和轻灵的飞檐翘角,配上传统的绿 色琉璃瓦和灰白的墙面,整体风格古朴而不失典雅大气,现如今已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在空气清新、水汽氤氲的早晨,或是夕阳西斜 、天空布下一抹残红的傍晚,在雨后一阵春风
楼 的面条 ,二楼的饭 , 三楼 的清真很实惠。一楼 推 荐 : ●油 泼 面 :真 的 是
西南 政法大 学的教 学楼
机会;自由的精神, 给予了思想需要的张力;西政人对思辨的追求 , 肥沃了论辩文化发展的土壤。 论辩文化已经成为了西南政法大学校园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中文辩论、外语辩论、专业辩论、演讲朗诵、论坛活动等组成了丰富多彩的西政辩论生活。 其中 “ 天伦 1 _ 5 0 6 ”辩论赛是最具代表性的中文辩论活动,它影响大、规则完善、秩序公平,在 西政享有极高的地位和声誉。在 “ 天伦”中问鼎,是西政辩手的巅峰成就。外语辩论以模拟联合 国活动的开展为代表 ,每年举行的校园模拟联合国活动和英语演讲比赛 ,让平台瞬间高大上。专 业辩论活动是指 “ 模拟法庭辩论” “ 商事仲裁辩论”等某专业领域的特殊辩论活动,学以致用, 以赛促学,独特的模拟法庭辩论活动是其中的代表性校园活动,侧重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与运用 。在一轮轮唇枪舌剑中,俨然有了未来大律师的雏形。 蔚然成风的辩论文化 , 可以说是人人都可登大雅之堂。大把的时间都和辩论队里的 “ 战友” 共同度过,一起找资料、一起互损、一起聚餐,队里的同学到最后都成了家人一般的存在。回首
武汉高校推荐

年 清末 湖广 总督 张之 洞奏 请清 政 府 创办 的 自强 学堂 .历 经传 承 演 变 , 眸过 去 , 路 蓝 缕 , 回 筚 励精 图
治 ,玉汝 于成 。珞珈 山上风 云 际 会 , 恩来 、 周 董必 武 、 荣 桓 曾在 罗
学 、 息科学 、 用数学 、 信 应 测绘 遥
感 科学 、管理科 学 为一 体 的新 兴 交 叉学 科 , 国家重 点学 科 。 说 为 要 到 就业 嘛 ,这个 专业 工 作 范 围太 广 了 .主要 看你 在 校时 专 攻哪 方 面. 主要 有 测 绘 、 地理 制 图 、 算 计
大孝
C O LL
EE 行汉 武 G} 读
武 汉
.__
|
C
同
校推荐
武汉 大学— — 珞珈 山百 年名 校
百 年 武 大 . 身 名 门 . 手 投 出 举
武汉 大 学是 教育 部直 属 “8 95
保 持 着较 高 的就业 率 。
足 间尽 显华 贵之气 ,承天 地之 精 华 , 义化 之 渲染 。溯 源 于 1 9 享 83
图公 司环 绕 东湖水 .坐拥
珞 珈 山 ,校 园环境 优 美 ,被誉 为 “ 中国最 美丽 的大 学 ” 。学 生 住宿 区 桂 园 、 园 、 园 、 园 因其 风 枫 樱 梅 景 而命 名 。校 园里 最 有名 的要 数 樱 花 .三 月 的武大 沉浸 在一 片 粉
工程 ” “ 1 工 程 ” 点 建 设 高 和 21 重 校 , 与法 国联 系 最 紧密 、 是 合作 最 广泛 的 中国高 校之 一 武 汉 的文 科 专业 非常 有名 ,其 理 工科 专业
实力 也很 强 。 在 理工 学 院 中 ,武 大实 力 最
武汉大学:珞珈隽秀,人文情深

武汉大学:珞珈隽秀,人文情深作者:刘辛未来源:《求学·文科版》2011年第09期东湖之滨、珞珈山下,便是武汉大学。
如诗如画的风景,引得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武大学子总会把印满校园美景的明信片寄送给亲朋好友,因为这儿的景色着实让人钟情。
武大文学院的苏雪林教授曾发表了一些关于《红楼梦》的独到见解,震惊学术界,苏教授却说:“没有山风呼啸,何来清逸高论?”她认为是珞珈山孕育了她的才华。
不仅是苏教授,不少武大学者都爱在他们的学术论文后面写下“于珞珈山”的字样,似乎文章也会因此染上几分隽秀之气。
灵山秀水出人杰,是真。
譬如武大的“四大名嘴”,他们分别是“唐诗宋词大师”李敬一、“西方哲学王子”赵林、“社会剖析师”尚重生和“德国史专家”李工真。
这些老师上课的时候学校会尽量安排最大的教室,但教室还是时常爆满。
我最爱听尚教授的课,他看待社会问题眼光犀利,语言幽默风趣。
一次他讲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么说:“你们是‘家养’,你们的父辈是‘野生’。
社会不需要‘宠物’,出去了不要被人指着后背说,这个‘宠物’是武大毕业的。
”我们大笑之余无不深刻地自我反思。
尚教授上课很投入,每每讲到激动处,便会犹自忘情。
虽然有人认为不雅,我却觉得这是尚老师的真性情。
四月,樱园花开胜雪;八月,桂园满庭花香;十月,枫园一路红遍;腊月,梅园群芳吐蕊。
一如这全年不间歇上演的美景,武大的校园社团也是多姿多彩。
比如浪淘石诗社,在每年四月樱花盛开的浪漫时节便会广发“英雄帖”,邀全国文学爱好者各抒情思,优秀作品集结成册出版。
而我所在的太阳雨文学社,多年以来都与《今古传奇·武侠版》合作,常常邀请江南、小椴等知名武侠作家以及卢波等知名画手,把自己的写作、绘画技法传授给学生,同时,还会举办“武侠嘉年华”等精彩活动。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武大的隽秀山水赋予武大师生灵性与才思,又因为武大师生的存在,这块风水宝地也获得深厚的人文内涵。
人杰地灵,武大因此最美。
武汉大学简单介绍

武汉大学简单介绍武汉大学WuhanUniversity,简称武大,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湖畔珞珈山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中管副部级高校,国家“985工程”、“211工程”、“202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同时是“111计划”、“珠峰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的中国顶尖名牌大学,是与法国高校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是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列出的“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武汉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以樱花而闻名。
学校坐拥珞珈山,环绕东湖水,中西合璧式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被称为“世界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
2021年2月,武汉大学在2021国内高校保研率排名中排第十六。
2021年2月,中国一流大学百强榜出炉,武汉大学排名第五。
截至2021年9月,武汉大学共有5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共覆盖29个二级学科,另有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6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拥有42个博士后流动站。
截至2021年4月,武汉大学共有43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48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含临床医学、口腔医学2个专业学位博士和47个自设博士专业,58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342个含31个专业硕士学位和62个自设硕士专业。
2021年,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科评估中,武汉大学4个一级学科排名中国第一,总数排名中国第6位;9个学科排名中国前三位、14个一级学科排名中国前五位、23个一级学科排名中国前十位。
2021年,武汉大学11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基础科学指标排行世界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世界前100名,排名第97位。
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生物学、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国家重点学科17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金融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分析化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下二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口腔基础医学、社会保障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文学、法语语言文学、空间物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法学学院源于1926年武昌法科大学。
武大文学院的大神们——聊赠正往珞珈山迈进的学弟学妹

武大文学院的大神们——聊赠正往珞珈山迈进的学弟学妹武大的樱花开了。
早就知道这里的樱花有名,但是心中的印象仍远不及眼前的实景震撼。
冠盖满珞珈,武大诚不欺我。
去年的复试经历仍历历在目,09年的复试又已硝烟四起。
再看看论坛上不断涌出的“寻找2010年考武大的研友”之类的帖子,不能不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关于准备初试的问题,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蓝羽鱼同学已经作出了比较详尽的解答——这是一个灰常热心的孩子~~~~呵呵。
针对大家现在比较关心的复试问题,想简要说些我个人的感受。
首先是众所瞩目的所谓“武大是否有歧视”的问题。
我想关于这个问题我本人就是个现成的例子。
我来自非常普通的二本院校,复试之前没有听过一节武大老师的授课。
然而复试中在我(以及与我一样的外校学生)和武大本校的学生之间,老师们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偏向。
我想,面对自己亲自教过的学生,情感上有亲近感肯定是免不了的。
将心比心,如果我自己是老师,在我所熟悉的学生与陌生的学生之间,我也是会希望自己指导过的学生能有好的成绩。
但是,有一点不要忘了,老师们不是在为别人招学生,他们现在正是在为自己选择弟子。
选择真正有潜力的弟子。
如果说行政系统的所谓黑幕是现今国内的普遍现象的话,武大也只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不是第一个,不是最后一个,当然也不是那唯一的一个。
不过,我想说的是,百年老校自有其风骨,九十载文院也有他自己的骄傲。
当年闻一多大笔一挥,“落架山”就此成为“珞珈山”。
文人的趣味,文人的挑剔、文人的固执,文人心中的标尺,绵延至今。
文院师长们骨子里的坚持其实和他们的前辈并没有质的区别。
无论你来自五湖四海哪一个地方,无论你之前是一本二本三本哪一个学校,甚至不管你是文科理科工科哪一个学科,跨进武汉大学文学院,从此你就是武大文院的一份子。
或许所谓的客观主观原因都存在,或许这样那样的标准有很多,不过终极原因只有一个——纳贤;终极标准只有一样——优秀。
如果你觉得自己客观上存在种种劣势的话,那就请你表现地足够优秀吧!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疑神疑鬼和怨天尤人上。
珞珈建筑话纵横

珞珈建筑话纵横武汉大学座落于风光旖旎的东湖之滨、珞珈山麓。
古朴典雅的建筑依山耸立,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更添风姿,令人仰幕。
一组一团的宏伟建筑,不仅提供教学,科研的基本条件,也是武汉东湖风景区的一个重要景观。
武汉大学的建筑成就,是自一九二八年选点珞珈山为新校址以来,许多仁人志士赋予心血的结果,也是成千上万劳动人民智慧和汗血的结晶。
一九二八年,国民政府决定改组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
校址暂设在武昌东厂口中山大学内。
学校设文、法、理三院和文、理预科组。
在校学生290余人,规模甚小。
当时一批教育,科学界知识分子痛感国家贫穷,极力推行教育救国的主张。
他们认为,武汉当时是中国经济的中心,而文化却落乎其后,应该在武汉办一所象样的大学。
一九二九年任武汉大学校长的王世杰和著名科学家李四光都极力主张在武汉办大学。
王世杰曾说,关于办武汉大学“经深思熟虑后,不办则已,要办就当办成一所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武汉市处九省之中央,相当于美国芝加哥大都市。
应当办一所有六个学院—文、法、理、工、农、医规模宏大的大学。
十年之后,学生可达万人”。
对办学的模式和规模提出一整套设想。
他还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新大学的创建需要有五个条件,即适当的校舍、完善的设备、确定的经费、良好的教授和严整的纪律。
他在解释“适当的校舍”时说:“就中国现时的各大学说,没有一个大学可以说是有了一个系统的建筑的。
如北大是前京师大学堂和别的学堂改建。
如中央大学、广州中山大学都是前高师班改成的。
但所谓京师大学堂、高师等等实在不过是中等学堂的形式。
一个中学的校舍如何能办成一个真正的大学呢?武大也是高师改的,所以要想将武大造成一个真正的大学,第一个条件便是完成新校舍的建筑”。
李四光早在1919年从英国归国的的航船上就与农学家叶雅各谈起湖北武昌城外有个落驾山(1928年至1930年,闻一多在校任教时将落驾山改为珞珈山)。
他们想象着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建设一个大学。
在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校园内

在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校园内。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遍及国民党统治区。以武汉大学 为中心的学潮成为这次学运的重要组成部分。6月1日凌晨3时,武汉 当局调集全副美式装备的军、警、宪、特1000余人突然闯人武汉大 学教职员和学生宿舍,开枪打死手无寸铁的王志德、黄鸡岗、陈如丰 3位同学,打伤20多人,逮捕一批进步师生,时称“六?一”惨案。 同年8月,武汉大学进步师生在校内体育馆侧修建“六· 一”惨案纪念 亭。亭坐北朝南,边高6.5米,六角地尖顶,翠瓦飞檐,有6根朱漆圆 柱支柱。亭内立纪念碑,碑为麻石基座,高1.9米,碑面刻“六?一” 纪念碑记,碑阴刻有“死难三学生传”。 六一惨案是民国时期的1947年学运中,发生在国立武汉大学校 园内的一起震惊全国的军警屠杀镇压爱国师生的事件,这也是武大历 史上第二个“六一惨案”。
武汉大学校史一瞥
——武大故事知多少
制作人:三(3)班 向自蹊
小组成员介绍
组长:陈亦多
负责查找资料
组员:杜若甫
向自蹊 朱雪扬 瞿兆祺
负责筛选资料 负责制作电子小报 负责查找资料 负责筛选资料
西迁乐山
20世纪30年代,初创的国立武汉大学在珞珈山大兴土木, 辟山建校,逐渐将这片原本乱石丛生、坟冢遍地的荒山野岭, 变成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校园。经过9年的植树造林,珞珈 山林木葱茏,花丛掩映,成为华中最好的植物园,被郭沫若 盛赞为武汉三镇的“物外桃源”。然而,正当武大的发展势 头蒸蒸日上之时,日寇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节 节败退,半壁河山很快沦于敌手。至1938年初,武汉形势吃 紧,武汉大学亦是岌岌可危。这时,郭沫若来到武汉开展抗 日宣传工作,并于4月底住进了珞珈山。而在此时,为了躲避 战火,武大正在举校西迁到他的家乡----四川乐山。10月底, 武汉三镇沦陷,武大珞珈山校园亦遭日军侵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大珞珈山
武汉大学:在人文中且思且行
说起武汉大学,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珞珈山了,这是当时李四光、叶雅各等的几位先生为由武汉中山大学新成立而来的国立武汉大学所选择的校址,依山傍水的理想校址注定了近日武汉大学的美丽,可以绝对毫不客气的讲这是今日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不是之一)。
从第一任校长王世杰开始,到解放后的李达校长,80年代的刘道玉校长,近百年以来,一代又一代的精英、学者、仁人志士在这里学习、思考、成长。
笔者想来,身为一名武汉大学的学生虽步入武大已近三年,而武大之于笔者带来的到底带来了什么,又意味着什么,总是一个想不清更道不明的问题。
笔者不才,今日斗胆,极抒陋才,小作文章,用六七时日,希冀能够略微阐述此宏大而深厚的问题之一小角,才疏学浅,错误之处还请指正。
谈及自己的学校,周围的同仁经常会这样讲,武大是一个不可不来,来了却难免会后悔的学府;但我想,大概这样的后悔也只有这里的学生能够思索的出吧。
因为是武大才真正教会了我:什么才算是一所大学——并不是领先的评比排名,也不是充足的科研经费和顶尖的研究仪器,更不是学生的就业情况或者社会的认可度(这些充其量只能算作衡量大学好坏的一方面),而就像德国著名的教育家洪堡先生所讲的:大学就用来激起学生心中的力量。
它需要的是远离喧嚣的科研环境,学科的全面且综合的发展,兼蓄并包、理性自由的精神。
我想这才是大学之于一个社会的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它所培养的社会精英会为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稳定的保障,也就是平时可以听到的“仰望星空”。
笔者作为一个化学院的学生,对此是感同身受的,打出生到高中毕业没看过基本完整的名著,只识“爬题山,游题海”(当然了,在现今的中国社会这一点是在所难免的)却难见大学之真谛。
在这里的教育才让我真正明白了原来《易经》不是迷信而是中国的哲学思想的高度体
现,让我了解到古希腊哲学对西方影响深远,知晓了什么才是一个大学生应该有的社会责任。
这样的人文熏陶在这里显得很普遍,而远离政治中心又让这种人文教育显得更见纯粹。
就像知名全国的武汉大学德国史专家李工真教授在自己的公共选修课结束时候背诵的那段慷慨激昂、感人至深的爱因斯坦在普朗克生日会上的讲话一样,大学的精神与核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式或者标准,而是一种态度、一种人生观:在科学的庙堂里有许多房舍,住在里面的人真是各式各样,而引导他们到那里去的动机也实在各不相同。
有许多人所以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和对他们自己雄心壮志的满足;在这座庙堂里,另外还有许多人所以把他们的脑力产物奉献在祭坛上,为的是纯粹功利的目的。
如果上帝有位天使跑来把所有属于这两类的人都赶出庙堂,那末聚集在那里的人就会大大减少,但是,仍然还有一些人留在里面,其中有古人,也有今人。
我们的普朗克就是其中之一,这也就是我们所以爱戴他的原因……这位土生土长的武大教授(他的父亲就是武大著名的数学家李国平教授)用最真实的声音回答了什么才是大学,什么才是科学。
那节课后持续的掌声是那样的热烈因为大概每个现场的人都在感谢着这位教授精彩且醍醐灌顶式的解答——对我们长久以来因为缺乏对于未来和大学更加本质化的思考所带来的空洞与迷茫。
大学只是一群为了科学而生活的兴趣者们快乐的象牙塔,他们坚定着自己的理念,聆听着别人的思想,思索着人类的本原,无论是自然科学亦或人文领域。
在民国时期的周鲠生校长就曾主张:“如果一个校长一天忙于看册表,阅公文,盖图章,有哪还会有心思心力推进学术工作呢,要知道一个大学的学术工作才应该是其基本,而学校的行政不过是辅助学术工作而进行的,我们今后应该本着这种精神,使本校避免一切的衙门的习气,维持学术的尊严。
不然一个一等的大学也会在学术上站不住脚,地位低下来的”。
而这样
的理想主义气息说实话在现今中国的高校中确实越来越少了,过快的现代化进程让这个古老的民族往往很容易忘记自己的“姓”显得浮躁不堪。
同时,落在了时代的步伐后面也注定了武大今日的衰落。
这个曾经的“民国四大名校”,有着“北有北大,南有武大”之称的辉煌学府,这个曾经在文革后率先提出恢复高考并最早开始一系列高校体制改革的大学,今日却没了声息。
而在笔者看来,武大,这个桀骜孤独的没落贵族并没有倒下,他只是“落魄”了并没有“失魂”。
在这个校园中,同学们总是不乏“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他们对学校充满这样那样的意见和期许,他们自信且坚定着,并没有因为今日的衰落而沮丧。
我想这大概就是武大丰富的人文底蕴带给他们的自信吧——这是一个思想主义者的理想国,他们能来自工科、医科、自然科学,但是依然谈吐和气宇那样自信与精彩。
这座校园的积淀总是那么深厚又含蓄且深藏着以至于外人往往是“只识景,不明事”,每年樱花节这里都是旅游的胜地,而殊不知,这里的学子对这样的大批大批的游客是多么的反对。
因为这里的主人知道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中,每年的樱花节往往就是武大最不“武大”的时候,他们冷嘲热讽之以“珞珈山人民公园”。
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这些花不仅仅是花,更是历史,是出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个邻邦岛国的侵略者之手的,是民族的痛(在抗战时期,由于武汉沦陷,国立武汉大学西迁至四川乐山,最早的武大樱花是当时驻扎在武大的日军医院里的日本人从日本本土带来的,现在的樱花为解放后日本所赠)。
尽管,也许在世人眼中,这个高校最闻名遐迩的就剩种在校园里的樱花。
在网上看到了很多的网友说,武大乃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樱花功不可没,我想更过的同仁们对此是充满无奈和反对的,我们很清楚在种着樱花的那条近百年的道路上,什么才是最美丽的。
这条见证了蒋介石视察武汉会战的国民党部队,国民党军警杀害爱国师生的六一惨案,还有文革时期的红卫兵队伍,八十年代刘道玉老校长的自行车轮,当然还有今天每日十几万的游客的路已经足以说明什么才是武大最大的美丽,什么才是真正的武大;或许老教学楼
中的某个房间就是当年傍晚闻一多先生穿着长椅风度翩翩的点燃一支烟给同学们讲课的教室,或许山间的某条小路就是抗战时期蒋介石和周恩来商议抗战方针的地方,或许在行政楼前的台阶下就是八十年代武汉大学频繁发布新教学改革政策的地方……我想,这才是武大的美,历史的深沉的美。
武大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总是让学子又爱又恨,但是只有在武大的学子才能恨得这么深沉。
这是对大学精神的追寻,他们向着它应有的模样远眺,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我也在这条人文的道路上且行且思着,至于来到这里的目的、意义或许我还没有真正完全弄清楚,但我想这一不重要了,不是吗,
东湖水武大郎,选珞珈胜处,学子与翱翔,任重道远,来日亦何长。
学子与翱翔,努力崇明德,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及时爱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