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教学设计.docx

合集下载

《红楼梦》优秀教案

《红楼梦》优秀教案

《红楼梦》优秀教案《红楼梦》优秀教案「篇一」一、导入《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语文教案-《红楼梦》选读。

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描写。

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不知多少次打动了我们的心,每一次阅读都会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地牵动着。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节选自《红楼梦》的四篇课文,走进贾府,走进大观园,走进宝玉,走进黛玉,走进贾府中的其他人物。

二、整体感知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四篇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2.介绍与四篇课文有关的《红楼梦》第31回、32回、33回、34回、48回和第74回故事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概括要点《诉肺腑》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经历了初恋、热恋和成熟三个阶段。

黛玉从她孤苦无依的身世与处境和高洁的思想品格出发,执著而强烈地要求宝玉严肃专一的爱情。

她或喜或怒,变尽法子反复试探宝玉的真心,直到史湘云这回远来探亲,黛玉偷听到宝玉的“肺腑”之言,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确认宝玉为“我之知己”,从此他们的爱情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

《宝玉挨打》在封建家庭里,家长责打子弟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足为奇,但贾政此番毒打宝玉,恨不能置他于死地,却显得极不寻常。

从当时的情形来看,似乎是结交伶人和所谓“逼婢”这两件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究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两种思想的矛盾冲突上。

贾政是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忠实奴才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一心想按封建道德的标准来培养宝玉,希望他走科举的路以博取高官厚禄,维持自己的家声;而宝玉却鄙视功名富贵,厌谈“仕途经济”,对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若干方面表示怀疑乃至否定。

父子间的这种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而宝玉挨打正是这种矛盾发展到对抗地步的鲜明而集中的表现。

《香菱学诗》香菱本来就爱读诗,也想学着作诗,但苦于无人指点;来到大观园以后,有了黛玉这样的老师,她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诗的境界中了,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作诗。

红楼梦教案(精选10篇)

红楼梦教案(精选10篇)

红楼梦教案红楼梦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红楼梦教案篇1教学说明:此课例为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的名著导读课。

建议放在必修三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之前教学。

望各方家指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能掌握《红楼梦》相关常识;过程与方法:从人物、文学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古今研读状况四个方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并体味中国古典文学之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人物形象,挖掘作品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这幅画面简单、色彩黯淡的图画,却讲述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爱情故事。

请你根据这幅画猜猜这个爱情故事的男女主人公是谁?并且引用书上的四个字来给它取个标题。

宝黛爱情的渊源:女娲炼石补天,最后剩了一块石头没有用完,便将这块石头丢在青梗峰下。

灵石来到人世之前,曾变身为赤瑕宫神瑛侍者。

他每天用甘露浇灌一株瘦弱的绛珠仙草,后来仙草幻化人形,来到人世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恩。

过渡语:一场凄美绝伦的爱情,曾令多少人扼腕叹息、情迷红楼。

几百年来,《红楼梦》一直受到广大读者喜爱。

二、情迷红楼梦(一)古人痴迷于红楼梦“闻有某贾人女,明艳工诗,以酷嗜《红楼梦》,致成瘵疾。

”——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邑有士人贪看《红楼梦》,每到入情处,必掩卷冥想,或发声长叹,或挥泪悲啼,寝食并废,匝月间连看七遍,遂致神思恍惚,心血耗尽而死。

——清·陈镛《樗散斋丛谈》卷二京师有陈某者,设书肆于琉璃厂。

光绪庚子避难他徙,比归,则家产荡然,懊丧欲死。

一日,访友于乡,友言:“乱难之中,不知何人遗书籍两箱于吾室,吾固业此,趣视之,或可货耳。

”陈检视其书,乃精楷抄本《红楼梦》全部,每页十三行,三十字。

《红楼梦》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红楼梦》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红楼梦》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文学价值。

激发学生对《红楼梦》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曹雪芹及其创作背景。

概述《红楼梦》的文学地位及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1.3 教学活动播放《红楼梦》电视剧片段,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讲述曹雪芹的创作背景及《红楼梦》的成书过程。

学生分享对《红楼梦》的了解和期待。

1.4 作业布置学生预习《红楼梦》第一回,了解故事背景。

第二章:人物关系分析2.1 教学目标掌握《红楼梦》主要人物及其关系。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理解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梳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人物关系。

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绘制人物关系图。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各个人物的理解和分析。

2.4 作业布置学生绘制完整的人物关系图,并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写一篇简要的人物分析。

第三章:故事情节梗概3.1 教学目标概述《红楼梦》的主要故事情节。

培养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教师讲述《红楼梦》的主要故事情节。

学生跟随教师梳理故事脉络。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红楼梦》故事情节梗概。

3.4 作业布置第四章:经典片段品读4.1 教学目标品读《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分析经典片段中的表现手法,理解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4.2 教学内容选择《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进行品读。

分析片段中的修辞手法、人物描写等。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经典片段。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片段的理解和感受。

4.4 作业布置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经典片段,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第五章:作品主题探讨5.1 教学目标理解《红楼梦》作品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探讨能力。

5.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关于红楼梦教案4篇

关于红楼梦教案4篇

红楼梦教案关于红楼梦教案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楼梦教案篇1高一选修课教案;《红楼梦》和曹雪芹;教学目的;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2.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教学设想;本课,首先介绍《红楼梦》及其作者,使学生对这部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教学难点;作者所处社会背景;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言;古代小说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高一选修课教案《红楼梦》和曹雪芹教学目的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本课,首先介绍《红楼梦》及其作者,使学生对这部古曲名著及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有初步了解,引发他们读全书愿望。

其次根据课文特点,重点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难点则在于准确地把握黛玉和宝玉的性格特点。

至于教学方法有两种选择:如果课前能组织学生看《红楼梦》电影、《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或有关章节的录像,则采取专题讨论的方法,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则以教师引导、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通过教学全过程达到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教学难点作者所处社会背景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言。

古代小说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明、清时代出现了许多长篇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我们阅读古代小说有什么意义呢?由于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我们可以从优秀的古代小说中看到它所展示的历史画卷。

它不是告诉我们抽象的概念,而是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变化多彩的场景,错纵复杂的社会关系,各具个性的人物。

《红楼梦》 教案设计

《红楼梦》 教案设计

《红楼梦》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了解《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分析《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及其生平。

《红楼梦》的成书背景和创作动机。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成书背景、人物形象等。

案例分析法:分析《红楼梦》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感受艺术魅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作者与成书背景2.1 曹雪芹及其生平介绍曹雪芹的家族背景、生平经历。

分析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动机。

2.2 《红楼梦》的成书背景讲述清代中叶的社会状况,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阐述《红楼梦》与清代中叶社会状况的关联。

2.3 教学方法与活动讲授法:讲解曹雪芹的生平及创作动机。

图片展示法:展示清代中叶的社会图片,帮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红楼梦》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第三章:主要人物形象3.1 贾宝玉分析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地位。

探讨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关系。

3.2 林黛玉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角色。

探讨林黛玉与贾宝玉、薛宝钗等人物的关系。

3.3 薛宝钗分析薛宝钗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地位。

探讨薛宝钗与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关系。

3.4 教学方法与活动案例分析法: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及性格特点。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人物角色,进行角色扮演练习。

第四章:故事情节概述4.1 贾府的兴衰概述《红楼梦》中贾府的兴衰过程。

分析贾府兴衰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4.2 主要故事情节梳理《红楼梦》中的重要故事情节。

分析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小说主题的关联。

4.3 教学方法与活动讲授法:讲解贾府的兴衰及主要故事情节。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活动准备】1.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和参考资料(《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曹雪芹著,脂砚斋评,邓遂夫校订,作家出版社,2010年4版);《重校八家评批<</span>红楼梦>》(冯其庸纂校订定,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版);87版和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

2.学生利用假期等时间自行阅读教师推荐书籍,观看《红楼梦》电视剧。

做出简单的阅读摘记和阅读报告。

【教学内容确定】《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历代文人学者都对其赞誉有加。

但是初读或未读《红楼梦》的青年学生会有所质疑:《红楼梦》真的如此了不起吗?他的优秀体现在哪里?你能不能用最简单、平易的语言揭示它的伟大之处?老师能不能通过几堂课的时间让没有阅读过《红楼梦》的同学也初步领略到《红楼梦》的不凡?针对这样的质疑,《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主要目标之一应该确定为让学生领会作品的佳妙。

《红楼梦》的佳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简单事实见其一斑。

一,红楼人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几乎所有中国人,包括文盲老太,都会利用《红楼梦》中的人物、故事来评析、阐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

二,《红楼梦》“文备众体”(诗、词、歌、曲、赋、骈文、古文等),并且每体都有传世之作。

其语言表达精致、雅洁、优美程度已臻绝境。

三,《红楼梦》的创作和研究(最突出的是脂砚斋的评批)几乎同步进行。

现在已形成了显学“红学”。

它具有独特的文艺和思想研究价值。

鉴于此,同时因应教学课时有限的实际情况,我们教学的主要范畴确定为小说的“人物”、“语言”和“评价”。

【教学流程设计】(一)人物:离恨天中,有你有我1.从各种媒体及著作中收集利用《红楼梦》中人物评析现实社会中的人、事、物的语言资料。

教师示例如下:怎样和林黛玉一样的女孩相处?(网络文题)在现代社会,做一个王熙凤一样的女人,你一定会幸福。

(宣传广告)某某,就是真实版的呆霸王薛蟠。

《红楼梦》优秀的教学设计

《红楼梦》优秀的教学设计

《红楼梦》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红楼梦》文本分析目标:通过分析《红楼梦》文本,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1.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

2.分析《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形象及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3.探讨《红楼梦》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和主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文本分析:2.学生分组阅读《红楼梦》指定章节,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组讨论:就分配的章节讨论人物形象的对比和衬托,以及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思想和价值观。

4.每组派代表进行小组报告,将分析结果展示给全班。

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的探讨:5.教师向学生介绍《红楼梦》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例如多层次的叙事结构和形象的象征意义。

6.教师示范分析一段文本,解读其中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7.学生分组选择另一段文本,分析其中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8.每组派代表进行小组报告,将分析结果展示给全班。

总结:9.教师对全班进行总结,回顾教学内容和文本分析的重点。

10.提问和回答环节,确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1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一篇写作的形式,总结《红楼梦》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并对其中一个人物的形象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二:《红楼梦》人物研究目标:通过对《红楼梦》人物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

2.研究《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分析人物形象的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导入:1.教师向学生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和主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人物研究:2.教师向学生展示《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简要介绍他们的性格特点。

3.学生分组选择其中一位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分析,以及对其所代表的价值观的探讨。

4.每组派代表进行小组报告,将研究结果展示给全班。

社会现象和价值观的分析:5.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

红楼梦导读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红楼梦导读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红楼梦导读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红楼梦导读教案名著导读《红楼梦》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红楼梦》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人物关系等。

(2)从小说发展史的角度认识《红楼梦》的地位及其伟大成就。

(3)分析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特征,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4)掌握名著欣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语言积累以抢答的形式完成。

(2)理解教材中的导读内容,把握要点。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语言知识的积累。

3.了解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1.《红楼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2.《红楼梦》中人物语言的描写。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课程】导入:清朝的时候流行一句话:开卷不谈《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就算你读了四书五经、论语、孟子等,你不读《红楼梦》的话,你的知识还不够。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

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鲁迅认为它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是了不起的。

它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前未有的东西,就是把女人当人,对女性尊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畅谈中国这部伟大的经典作品《红楼梦》。

一、展示课题:名著导读《红楼梦》二、导读名著1.《红楼梦》的背景知识展示课件,老师还可做如下补充:《红楼梦》是一部长篇小说,写成于清中期,《红楼梦》书内提及的书名还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在此之前,此书一般都题为《石头记》。

此后《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而成为通行的书名。

《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

在现代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长久以来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认同是中国清代的曹雪芹。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使用的写作方法是“真事隐,假语存”,脂砚斋的批语是:文笔细如牛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塘鹤影,冷月花魂
——《红楼梦》诗词对人物悲剧命运的隐喻与暗示
李爽
一、导入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提问:这一段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的关于谁的判词?
回答:林黛玉、薛宝钗
提问:这四句判词判定了林黛玉与薛宝钗的什么?
回答:人物性格: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

“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人物命运:“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

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

“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从这一判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中就已经为两位主要人物的结局命运埋下伏笔,脂砚斋评价曹雪芹的这种写法为“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对《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判词和谶语分析人物形象及人物命运,借此理解《红楼梦》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一手法的运用。

二、分析人物形象
给出金陵十二衩判词,请学生判断哪首是元春、探春的判词,为什么。

(一)元春分析
元春判词: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学生回答)原因分析:判词中提到宫闱,所以应该是指入宫为妃的元春。

元春判词提问:
1、“榴花”的寓意是什么?
榴花是什么:石榴花
石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怎样的寓意呢?多子
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在说石榴多子,也代表多子,可是我们看这里只有花没结果能说明什么呢?
元春无子或流产,这是她悲剧的其中之一。

2、“三春争及初春景”怎么理解?
争及解释为:怎么比得上,三春呢?指迎春、探春和惜春三姐妹。

那么这句话是说:其他三姐妹其他三个姐妹虽各有特色,但总体看来均不及元春。

可以看出元春是贾府最优秀的女儿,所以她承担了贾府兴衰的重任。

3、虎兕指的是两种凶兽,刘心武根据判词推断,元春应死于宫廷斗争,而高鹗续写的《红楼梦》中元春是自然死亡,你更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学生讨论)
虎兕两凶兽相逢就像贾家与政敌的宫廷斗争,元春梦归于虎兕相逢,就是魂归于宫廷斗争。

大家回顾我们在专题研究王熙凤的时候,72回凤姐的梦就隐喻了元春卷入宫斗。

元春的谜语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打一玩物(爆竹)
提问:
1.“妖魔”的象征什么?
在中国传统中,过年时的爆竹能够吓跑妖魔“夕”,这里的妖魔对贾家来讲应该是什么?
贾家的政敌。

当贾家家运兴旺、势力煊赫的时候;谁不惧怕他家,特别是元春当了娘娘,贾家成了“皇亲国戚”。

2. “回首相看已化灰”怎么理解?
贾家对于妖魔(政敌)的震慑是一时的,剧烈的爆炸燃烧后,整个家族变会化成灰,预示着贾氏家族的衰败没落。

秦氏出丧、元纪省亲之类的盛大举动正是一声震得人方恐之时,上自王公贵族,下迄市井小民,然而否极泰来,烈火烹油的盛举之后,接着就是烟消火灭之时,元春的谜语成了她的家族命运的极贴切的谶语。

元春的谜语成为了整个贾氏家族的谶语,可以看出元春对于贾家的意义重大,她是贾家的支柱、靠山。

元春人物形象总结:
元春,四姐妹之首,因才貌加封贤德妃,其性格可以这么概括:1,稳重精细。

2,孝顺。

对于第一点,能在宫廷斗争中得以胜出,没有稳重精细是不行的;还有一点就是在她赐玩物给众姐妹弟兄的时候,独把宝钗的和宝玉的一样份例,可以说这是个委婉的表示。

她为何选宝钗而非黛玉?就是因为宝钗稳重精细,这是可以看出来的。

对于第二点,她虽知道宫廷是见不得人的去处,但她还是去了,为什么?那就是因为她是贾家的一个政治资本,不得已而为之的,当然,她是可以不用去的,但是为了整个家族,她最终去了,也就是说,她选择了妥协。

看元春省亲视频,加深人物性格印象
(二)探春分析
探春判词:
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判词提问:
1.第一句表现出探春怎样的性格特征?
“才自精明志自高”。

指的是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

“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
2.找出原文中能够表现探春性格中这种精明能干却又偏逢末世的片段(从目录中找答案)
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
我们一起来看看探春理家这一段视频,验证我们对探春性格特征的分析
3.这首判词预示了探春怎么样的结局?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

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综观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探春谜语: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打一玩物(风筝)
谜语分析:
作者每写及探春命运时,总用风筝暗喻。

她的判词前面着两人放风筝,第七十回探春的软翅凤凰风筝被风刮走,这首谜语又是说的风筝。

探春的命运犹如断线风筝,将要远嫁他乡,而且她的从“清明妆点最堪宜”可以看出她远嫁的时间是在清明时节。

三、同学自主探究合作,通过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谜语,分析其他几个主要人物形象
学生成果展示
王熙凤判词: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

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自然是种讥讽。

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

“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

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

“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

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值得一说的是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结局是抄家后蓄财一空,从此走下坡路,管理大权旁落,郁郁而终。

这与王熙凤的判词不相符,应该说是一个失败的续写。

四、拓展
运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手法写一段人物记叙小片段。

五、总结
《红楼梦》中的诗词并非点缀之笔,而是隐喻人物命运的伏笔,与人物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作者在《红楼梦》中多处使用"诗谶"的方式来表现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凸显了《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作手法,使《红楼梦》这部作品成为诗意与写实充分统一的佳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

我们要学会通过理解这些谶语伏笔,找出人物命运,分析人物性格,并将这种手法运用到你的记叙文写作之中,那么我们的作品就具有大家风范了。

《红楼梦》是一条风光万千的长河。

这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我们只是撷取了其中几朵美丽的浪花。

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大家继续走进《红楼梦》,感受古典文学的经久不衰的魅力。

科教兴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