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五年级下册语文课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2.教学年级和班级:统编版语文五年级(1)班3.授课时间:2023年3月20日4.教学时数:2课时(90分钟)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通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
学生将能够:1. 理解和分析《红楼梦》中的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中的细节进行深入思考,形成独立见解。
3. 体验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4. 发展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5. 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
三、学情分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他们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但对于《红楼梦》这样的古典名著,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首先,学生在知识方面,可能对一些古代文化背景、习俗和用语不太了解,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其次,在能力方面,学生可能缺乏深度阅读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他们可能更习惯于表面的阅读和简单的理解,而对于需要挖掘深层次意义的文学作品可能感到困难。
此外,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行为也对学习效果有影响,一些学生可能对阅读古典文学感兴趣,而另一些学生可能对此感到枯燥乏味,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需要采取适当的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红楼梦》。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同时,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行为,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四、教学资源1. 软硬件资源:教室、电脑、投影仪、打印机、书籍《红楼梦》。
2. 课程平台:无需使用特定的课程平台,但需要使用课堂管理系统进行学生管理和作业布置。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题型:请简要描述《红楼梦》中贾府的繁荣与衰落的过程,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答案:贾府的繁荣与衰落是《红楼梦》的重要线索之一。贾府初期因贾母的嫁妆而兴盛,但随着贾母去世,家道逐渐衰落。背后原因包括家族内部权力斗争、奢侈浪费、子弟不肖等。这一过程反映了封建家族的兴衰规律和封建社会的腐朽。
3.主题分析题
4.文学特色分析题
题型:请分析《红楼梦》中的一个艺术手法,并说明其对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答案:《红楼梦》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细腻的心理描写、独特的结构布局等。以心理描写为例,作品通过深入剖析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贾宝玉对世俗观念的叛逆和对真挚感情的追求,展现了人物复杂的性格和命运。这种心理描写有助于表现作品主题,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挣扎。
3.行为习惯: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可能存在阅读速度慢、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阅读困难,如理解复杂的人物关系、把握繁琐的情节等。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古典文学抱有敬畏之心,认为难以读懂和理解,从而影响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和自信心。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相关教材或学习资料。此外,准备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相关教材,以便学生能够对照文本进行学习和分析。
学情分析
考虑到所教授的课程是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我们将分析所面对的学生群体。
1.学生层次: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常已经具备一定的中国文学基础,对古代文化和文学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在初中阶段接触过一些经典的中国文学作品,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对古典文学有初步的兴趣和认识。同时,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精神。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红楼梦》前八十回共61万字,对于高一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其虽然已经在必修上册接触过一次整本书阅读,但《乡土中国》属于学术型文章且字数仅7万字左右,61万字的阅读对于学业紧张的高中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这也考验着教师对于《红楼梦》阅读的组织能力。同时,部分学生阅读长篇小说的经历较少,耐心较差,阅读意愿较低。而且,当下快餐文化盛行,短视频、短咨询和言情,玄幻等网络小说充斥着同学们的生活,《红楼梦》作为一部长篇巨制就意味着其阅读难度较高,学生对于《红楼梦》的印象可能是一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老古董。
教材分析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高峰,首先其对于生活细节的刻画十分细致,包括对古代贵族的奢华家庭生活的描写,对于古代经典颜色美、服装美的刻画。其次,《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具有深厚意蕴。《红楼梦》人物数量、关系复杂。几乎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遵循了圆形人物的塑造方法,红楼梦中人既没有单纯的好、也没有单纯的坏。最后,《红楼梦》的故事构造和精神意蕴非凡。《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如血。《红楼梦》通过前五回制造了独特的倒装结局,且其创造了神话和现实两个世界。《红楼梦》具有深刻的"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悲剧意蕴。因此学生阅读《红楼梦》对于学习古代社会风俗、学习小说人物塑造及结构,陶冶欣赏悲剧美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授课题目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教材版本
1.《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书配套教材即为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2.教师和学生研读的读本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原因:高中阶段对于《红楼梦》的学习以欣赏人物形象,感悟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为主要目标,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对《红楼梦》得出自己的感受,故不采用红学家版本或脂评版本,且仅研读其前八十回。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至今已畅销26年(1 996年12月出版),一直为人们所接受,其书对文化常识等注释详尽,对于学生更好地进入红楼世界,理解其深厚的思想意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初中语文《红楼梦》名著导读 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红楼梦》名著导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红楼梦》,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要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分析作品中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红楼梦》的作者、成书时间、历史背景及作品地位。
2. 人物关系: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成员及其关系。
3. 主要情节: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悲剧及作品的高潮、结局。
4. 作品特色:诗词歌赋、人物描写、情节安排、寓意象征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要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情节梗概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作品,总结人物形象、情节特点等。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难点问题,共同完成分析报告。
4. 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作品,发现作品的艺术魅力。
1. 第1-2课时:介绍《红楼梦》的背景、作者及作品地位。
2. 第3-4课时:分析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成员及其关系。
3. 第5-6课时:讲述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悲剧及作品的高潮、结局。
4. 第7-8课时:鉴赏作品中的诗词歌赋、人物描写等。
5. 第9-10课时: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现实意义。
6. 第11-12课时:分组讨论作品中的难点问题,共同完成分析报告。
7. 第13-14课时:学生代表汇报分析报告,教师点评并总结。
8. 第15课时: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阅读《红楼梦》原著,深入了解作品内容,注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红楼梦》中某一人物或某一情节的理解和感悟。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红楼梦》这一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背景、作者、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综合阅读能力,包括对情节、人物心理、意象等方面的分析和理解。
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其对于作品中的美学价值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阶段:背景知识的了解和分析(1课时)在本阶段,我们将介绍《红楼梦》这一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简介、发表背景、文学特点等等。
通过学习背景知识,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后续的故事情节。
第二阶段:故事情节的阅读和解析(4课时)在本阶段,学生将阅读《红楼梦》的各个章节,并进行情节和人物分析。
我们将结合文本进行探讨,深入理解人物间的关系、心理变化以及事件的发展过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第三阶段:寓意及文学价值的分析(3课时)在本阶段,我们将关注《红楼梦》的寓意和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和讨论,学生将深入了解作品所传递的思想、情感和美学价值,并进行个人或小组作品鉴赏与评析。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或演讲,培养其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四阶段:艺术形式的欣赏与展示(2课时)在本阶段,学生将有机会欣赏与《红楼梦》相关的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和戏曲等。
学生可进行艺术形式的分析与评论,并进行个人或小组的展示。
这将丰富学生对于《红楼梦》的多层次理解,并加深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第五阶段:文学作品的创作与表达(4课时)在本阶段,学生将通过创作文学作品来表达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可以选择写作、绘画、剧本创作等方式进行表达,并进行展示与交流。
这将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巩固对于作品的理解。
教学评估: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可以进行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如书面作业、口头表达、小组讨论和展示等。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进行评估,以确定其阅读、分析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情况。
拓展延伸:教师可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清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化等相关内容,以丰富对于《红楼梦》的理解。
2024秋季统编版高中必修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教学设计:2024秋季统编版高中必修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红楼梦》的语言风格,识别并理解文中典型的诗词歌赋及成语典故。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介绍《红楼梦》的基本信息和主要人物,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包括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及环境描写等方面,激发阅读兴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重点•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基本情节框架。
•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三、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红楼梦》这一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克服阅读障碍。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作品,形成初步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教学资源•《红楼梦》原著或节选文本•《红楼梦》相关影视作品片段•多媒体课件(包含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图等)•《红楼梦》研究论文或评论文章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红楼梦》的基本信息和作者生平。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主要人物的第一印象和初步理解。
•情境教学法:利用影视作品片段创设阅读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文化导入:通过讲述“四大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出《红楼梦》作为压轴之作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悬念设置:简述《红楼梦》中的一个经典情节或人物命运,留下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原著。
2. 新课教学•作者与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曹雪芹的生平和《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强调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分析《红楼梦》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社会环境。
•基本情节框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红楼梦》的主要情节线索,如“木石前盟”、“宝黛初会”、“大观园试才”等,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感知。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一学期春季课题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12月书名:《红楼梦》(上下册,全本)[清]曹雪芹高鹗著,潘渊点较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7月教学目标1. 初识凤姐,阅读关键情节,抓住细节描写,把握王熙凤主要性格,建立对人物的感性认知。
2. 再识凤姐,结合社会背景,透过他人评价,品读王熙凤复杂性格,形成对人物的概念建构。
3. 深识凤姐,梳理社会关系,联系家族命运,理解王熙凤悲剧意蕴,明晰对人物的解读路径。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梳理典型情节,揣摩细节描写,把握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2. 透过他人评价,品读王熙凤在复杂社会关系中性格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1. 探究身处贾府、生于末世的王熙凤人生的悲剧意蕴。
2. 掌握从读这一个凤姐到读那一群红楼人的解读路径。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七单元对应“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阅读书目为中国古典章回体长篇小说《红楼梦》。
教材提出了以下六个学习任务:①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②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③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④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⑤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⑥体会《红楼梦》的主题。
对《红楼梦》作了单元设计,共9课时即9个专题,①开卷明价值,②命名有真意,③情节双线式,④人物复杂性,⑤体式见悲欢,⑥照应建框架,⑦细节富内涵,⑧主题多元化,⑨评论显个性。
今天我们开始“人物复杂性”专题的学习。
一部《红楼梦》,千种女儿愁。
她们的一颦一笑自有一股风流。
《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也是女性的挽歌。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个处在风口浪尖上,彰显八面玲珑性子的王熙凤。
【课前学习任务】为王熙凤制作百度词条。
百度词条:王熙凤姓名 王熙凤 别名 凤姐、琏二奶奶、 凤辣子、凤哥儿、 凤丫头身份 贾府管家结局 病重而死 容貌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红楼梦》教学设计

《红楼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理解《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红楼梦》的意象和主题•能够运用文学批评方法解读《红楼梦》二、教学内容1. 《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介绍•介绍清代文学的兴盛和《红楼梦》的创作背景•简要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及其作品特点2. 《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包括贾宝玉的出生和成长,薛宝钗与黛玉的比较,林黛玉的凄凉命运等•描绘《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3. 《红楼梦》的意象和主题•分析《红楼梦》中常见的意象,如金玉、花草、水、月等,探讨其象征意义•探讨《红楼梦》的主题,如爱情、权力、财富等4. 运用文学批评方法解读《红楼梦》•介绍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运用文学批评方法解读《红楼梦》中的文本片段或人物形象,如黛玉的病态美、宝钗的智慧等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介绍《红楼梦》的背景、作者、情节、人物形象等内容•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红楼梦》意象和主题等问题,并撰写小组报告•文学批评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文学批评方法,解读《红楼梦》中的文本片段或人物形象四、教学资源•电子教材:包含《红楼梦》的电子版文本和相关解读•PPT:包含《红楼梦》的背景介绍、情节梳理、人物形象描绘等内容•课外阅读材料:提供相关的研究论文、评论和分析文章五、教学评估•小组报告评估:评估学生对《红楼梦》意象和主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课堂互动评估: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红楼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书面作业评估:布置相关书面作业,评估学生对《红楼梦》的学习成果和分析能力六、教学安排课程总共安排为10个课时,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课时教学内容1-2 《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介绍3-4 《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5-6 《红楼梦》的意象和主题7-8 运用文学批评方法解读《红楼梦》9 小组讨论和报告10 教学总结和评估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并且理解其主要情节、人物形象、意象和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塘鹤影,冷月花魂
——《红楼梦》诗词对人物悲剧命运的隐喻与暗示
李爽
一、导入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提问:这一段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的关于谁的判词
回答:林黛玉、薛宝钗
提问:这四句判词判定了林黛玉与薛宝钗的什么
回答:人物性格: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
“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人物命运:“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
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
“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从这一判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中就已经为两位主要人物的结局命运埋下伏笔,脂砚斋评价曹雪芹的这种写法为“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对《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判词和谶语分析人物形象及人物命运,借此理解《红楼梦》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一手法的运用。
二、分析人物形象
给出金陵十二衩判词,请学生判断哪首是元春、探春的判词,为什么。
(一)元春分析
元春判词: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学生回答)原因分析:判词中提到宫闱,所以应该是指入宫为妃的元春。
元春判词提问:
1、“榴花”的寓意是什么
榴花是什么:石榴花
石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怎样的寓意呢多子
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在说石榴多子,也代表多子,可是我们看这里只有花没结果能说明什么呢
元春无子或流产,这是她悲剧的其中之一。
2、“三春争及初春景”怎么理解
争及解释为:怎么比得上,三春呢指迎春、探春和惜春三姐妹。
那么这句话是说:其他三姐妹其他三个姐妹虽各有特色,但总体看来均不及元春。
可以看出元春是贾府最优秀的女儿,所以她承担了贾府兴衰的重任。
3、虎兕指的是两种凶兽,刘心武根据判词推断,元春应死于宫廷斗争,而高鹗续写的《红
楼梦》中元春是自然死亡,你更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学生讨论)
虎兕两凶兽相逢就像贾家与政敌的宫廷斗争,元春梦归于虎兕相逢,就是魂归于宫廷斗争。
大家回顾我们在专题研究王熙凤的时候,72回凤姐的梦就隐喻了元春卷入宫斗。
元春的谜语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打一玩物(爆竹)
提问:
1.“妖魔”的象征什么
在中国传统中,过年时的爆竹能够吓跑妖魔“夕”,这里的妖魔对贾家来讲应该是什么
贾家的政敌。
当贾家家运兴旺、势力煊赫的时候;谁不惧怕他家,特别是元春当了娘娘,贾家成了“皇亲国戚”。
2. “回首相看已化灰”怎么理解
贾家对于妖魔(政敌)的震慑是一时的,剧烈的爆炸燃烧后,整个家族变会化成灰,预示着
贾氏家族的衰败没落。
秦氏出丧、元纪省亲之类的盛大举动正是一声震得人方恐之时,上自王公贵族,下迄市井小民,然而否极泰来,烈火烹油的盛举之后,接着就是烟消火灭之时,元春的谜语成了她的家族命运的极贴切的谶语。
元春的谜语成为了整个贾氏家族的谶语,可以看出元春对于贾家的意义重大,她是贾家的支柱、靠山。
元春人物形象总结:
元春,四姐妹之首,因才貌加封贤德妃,其性格可以这么概括:1,稳重精细。
2,孝顺。
对于第一点,能在宫廷斗争中得以胜出,没有稳重精细是不行的;还有一点就是在她赐玩物给众姐妹弟兄的时候,独把宝钗的和宝玉的一样份例,可以说这是个委婉的表示。
她为何选宝钗而非黛玉就是因为宝钗稳重精细,这是可以看出来的。
对于第二点,她虽知道宫廷是见不得人的去处,但她还是去了,为什么那就是因为她是贾家的一个政治资本,不得已而为之的,当然,她是可以不用去的,但是为了整个家族,她最终去了,也就是说,她选择了妥协。
看元春省亲视频,加深人物性格印象
(二)探春分析
探春判词:
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也有四句写云: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判词提问:
1.第一句表现出探春怎样的性格特征
“才自精明志自高”。
指的是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
“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
2.找出原文中能够表现探春性格中这种精明能干却又偏逢末世的片段(从目录中找答案)
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
我们一起来看看探春理家这一段视频,验证我们对探春性格特征的分析
3.这首判词预示了探春怎么样的结局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
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综观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探春谜语: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打一玩物(风筝)
谜语分析:
作者每写及探春命运时,总用风筝暗喻。
她的判词前面着两人放风筝,第七十回探春的软翅凤凰风筝被风刮走,这首谜语又是说的风筝。
探春的命运犹如断线风筝,将要远嫁他乡,而且她的从“清明妆点最堪宜”可以看出她远嫁的时间是在清明时节。
三、同学自主探究合作,通过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谜语,分析其他几个主要人物形象
学生成果展示
王熙凤判词: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
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自然是种讥讽。
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
“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
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
“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
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值得一说的是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结局是抄家后蓄财一空,从此走下坡路,管理大权旁落,郁郁而终。
这与王熙凤的判词不相符,应该说是一个失败的续写。
四、拓展
运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手法写一段人物记叙小片段。
五、总结
《红楼梦》中的诗词并非点缀之笔,而是隐喻人物命运的伏笔,与人物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作者在《红楼梦》中多处使用"诗谶"的方式来表现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凸显了《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作手法,使《红楼梦》这部作品成为诗意与写实充分统一的佳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
我们要学会通过理解这些谶语伏笔,找出人物命运,分析人物性格,并将这种手法运用到你的记叙文写作之中,那么我们的作品就具有大家风范了。
《红楼梦》是一条风光万千的长河。
这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我们只是撷取了其中几朵美丽的浪花。
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大家继续走进《红楼梦》,感受古典文学的经久不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