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发展史

合集下载

质量管理发展史

质量管理发展史
长城、明城墙城砖上仍然 可以清晰地看出烧制窑主的名字。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统一 六国,车同轨,书同文。
质量统一的思想停留在政府层面上。 质量思想:做好质量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TJ INNOVA_SQMC
2
TJ INNOVA
一、质量萌芽阶段(质量的史前文明---1875年 前) 质量?技术?
工业革命以前质量管理经过了漫长的“蒙昧时期”。
这个阶段生产方式主要是手工作坊,质量控制依靠工匠或艺人自己 来控制。
从手工作坊到工业革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管理实践和管理科学, 质量管理也就应运而生了。
埃里·惠特尼答应为美国政府生产毛瑟枪时,他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 式来制造。新方法提高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实现互换性……最终导致 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手工作坊向工业化生产的里程碑式案例。
TJ INNOVA_SQMC
3
TJ INNOVA
二、质量检验时期(1875-1925)质量?检验?
1875年 泰勒制诞生——科学管理的开端 最初的质量管理——检验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
出现了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
质量检验时期也分为三个阶段: 传统质量检验阶段:工人自检 工长质量检验阶段:工长检查 专职质量检验阶段:专职检查
目录
1.质量萌芽阶段(质量的史前文明) 2.质量检验时期 3.统计质量控制时期 4.全面质量管理时期 5.供应链管理时期
TJ INNOVA_SQMC
TJ INNOVA
1
TJ INNOVA
一、质量萌芽阶段(质量的史前文明- 1875年 前) 质量?技术?
车同轨,书同文,质 量才能做好!
回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我们 发现,质量一直是人们给予巨大 关注的大事。

质量管理发展史

质量管理发展史

质量管理发展史一、质量管理四阶段演进历程一、工业时代以前的质量管理虽然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原始的质量管理方式已很难寻觅,但是我们可以确信自古以来一直就面临着各种质量问题。

古代的食物采集者必须了解哪些种类是可以食用的,哪些是有毒的。

古代的猎人必须了解哪些树制造弓箭最好的木材。

这样,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质量知识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

人类社会的核心从家庭发展为村庄,部落,产生了分工,出现了集市。

在集市上,人们相互交换产品(主要为天然产品和天然材料的制成品)。

产品制造者直接面对顾客,产品的质量由人的感官来判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庄逐渐发展为商品交换,新的行业——商业出现了。

买卖双方不再直接接触了,而是通过商人来进行交换和交易。

在村庄、集市上通行的确认质量的方法便行不通了。

于是就产生了质量担保,从口头行式的质量担保逐渐演变成质量担保书。

商业的发展要使彼此相隔遥远的连锁性厂商和经销商之间能够有效地沟通。

新的发明又产生了,这就是质量规范及产品规格。

这样有关质量的信息能够在买卖双方间直接沟通。

无论距离多么遥远,产品结构多么复杂,紧接着,简易的质量检验方法和测量手段也相继产生,就是在手工业时期的原始质量管理。

由于这时期的质量主要靠手工操作者本人依据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把关,因而又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18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其产物就是工厂,由于工厂具有工业者和小作坊无可比拟的优势,导致手工作坊的解体和工厂体制的形成。

在工厂进行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如部件的互换性、标准化、工装和测量的精度等。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催促着质量管理科学的诞生,因此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是在20世纪的事情。

二、工业化时代的质量管理20世纪初,人类跨入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龚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 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QM 质量管理1970 Quality Management QA 质量保证1950Quality Assurance QC 质量控制1930 Quality control QI 质量检验1900 Quality Inspect仪表。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陷理论
1961年
TQC
统计质量控制(SQC) 质量检验
质量管理发展示意图
第 一 章
质 量 管 理 概 论
质 量 管 理 概 论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1930

特点:控制/预防
一 章
代表人物:休哈特、道奇、罗米格
质 量 管 理 概 论
统计质量控制之父: W.A.休哈特(1891-1967)
聚焦于过程质量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 休哈特”事先控制,

预防废品”控制图
一 • 道奇(H.F.Dodge)和

罗米格(H.G.Romig) 抽样检验法
第 • 代表人物:泰勒
一 章
• 特点:专职检验;技术标准
统计质量管理(SQC)阶段:20世纪30→50年代
质 量 • 代表人物:休哈特
管 • 特点:控制图;统计抽样;事后把关→事前预防
理 概
全面质量管理(TQM)阶段:20世纪60年代→现在
论 • 代表人物:戴明、朱兰、费根堡姆、克劳斯比、石川馨
、久米均等
质 • 三个战时质量控制标
量 准:
管 理 概 论
• AWXZ.1-1994质量控 制指南;
• AWSZ1.2-1994数据分 析用控制图;
• AWSZ1.3-1994A工序 控制图法.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1960
特点:三全一多样
第 一
代表人物:费根堡姆、朱兰、戴明、
章 克劳斯比、石川馨等
质 量 管 理 概 论
质量管理国家精品课程课件
第一章 质量管理概述
第2节 质量管理发展史
第二节 质量管理发展史
• 质量检验阶段;
第 一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一)工业时代以前的质量管理虽然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最原始的质量管理方式已很难寻觅,但我们可以确信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就面临着各种质量问题。

古代的食物采集者必须了解哪些果类是可以食用的,而哪些是有毒的;古代的猎人必须了解哪些树是制造弓箭最好的木材。

这样,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质量知识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人类社会的核心从家庭发展为村庄、部落,产生了分工,出现了集市。

在集市上,人们相互交换产品(主要是天然产品或天然材料的制成品),产品制造者直接面对顾客,产品的质量由人的感官来确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庄逐渐扩展为商品交换,新的行业——商业出现了。

买卖双方不现直接接触了,而是通过商人来进行交换和交易。

在村庄集市上通行的确认质量的方法便行不通了,于是就产生了质量担保,从口头形式的质量担保逐渐演变为质量担保书。

商业的发展,要使彼此相隔遥远的连锁性厂商和经销商之间能够有效地沟通,新的发明又产生了,这就是质量规范即产品规格。

这样,有关质量的信息能够在买卖双方这间直接沟通,无论距离多么遥远,产品结构多么复杂。

紧接着,简易的质量检验方法和测量手段也相继产生,这就是在手工业时期的原始质量管理。

由于这时期的质量主要靠手工操作者本人依据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来把关,因而又被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18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其产物就是“工厂”。

由于工厂具有手工业者和小作坊无可比拟的优势,导致手工作坊的解体和工厂体制的形成。

在工厂进行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如部件的互换性、标准化、工装和测量的精度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催促着质量管理科学的诞生。

因此,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是在20世纪的事情。

(二)工业化时代的质量管理20世纪,人类跨入了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垄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

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

质量发展史

质量发展史
* 休哈特、道明、罗米格,最初的质量管理标准
1925年,休哈特提出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应用统计技术对生产 过程进行监控,以减少对检验的依赖。
一战(1914-1918年)后期,为了在短时期内解决美国300万参战士兵的军装规格, 他建议将军装按十种规格的不同尺寸加工不同的数量。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质量管理 科学专著就是1931年休哈特的《工业产品质量经济控制》。
六十年代以来,菲根保姆的全面质量管理(CWQC)逐渐被世界各车所接受,日本 叫全公司的质量管理(CWQC)。我国自1978年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C)。
1960年代中,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制定了AQAP质量管理系列标 准。
AQAP标准以MIL-Q-9858A等质量管理标准为蓝本。所不同的是,AQAP引入了设 计质量控制的要求。
质量控制:制定和运用一定的操作方法,以确保各项工作过程按原设计方案进行
并最终达到目标。朱兰强调,质量控制并不是优化一个过程(优化表现在质量计划 和质量改进之中,如果控制中需要优化,就必须回过头去调整计划,或者转入质量 改进),而是对计划的执行。 他列出了质量控制的七个步骤:(1)选定控制对象——控制什么;(2)配置测量 设备;(3)确定测量方法;(4)建立作业标准;(5)判断操作的正确性;(6) 分析与现行标准的差距;(7)对差距采取行动。
1970年代 ,TQC使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极大地提高。
轿车、家用电器、手表、电子产品等占领了大批国际市场。因此促进了日本经济的 极大发展。日本企业的成功,使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 产生了石川馨、田口玄一等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JIT准时生产、KANBEN看板生 产、KAIZEN质量改进、QFD质量功能展开、田口方法、新QC七种工具<关联图法、 KJ法、系统图、矩阵图、矩阵数据分析法、PDPC法以及箭条图>)。田口博士的努 力和贡献使质量工程学开始形成并得到巨大发展。

质量管理的百年发展史

质量管理的百年发展史

质量管理的百年发展史质量管理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经历了检验质量管理、统计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标准化四个阶段。

检验质量管理(Inspection Quality Management)20世纪以前,从手工业产生开始就有了质量管理,有产品生产,就有对质量的要求。

这个时期,产品质量是靠手工操作者的手艺和经验来保证。

20世纪初期,以泰勒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促使产品的质量检验从加工制造中分离出来,质量管理的职能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产品有了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公差制度也日趋完善,各种检验工具和检验技术也随之发展,大多数企业开始设置检验部门,这一时期是事后检验质量管理。

产品生产完成后进行事后检验,对控制不合格产品出厂是比较有效的。

但是这种方式不能有效防止不合格产品的发生,出了产品质量问题,有关责任也难以区分。

因此,随着生产规模的发展,其缺陷也越来越明显,不能有效预防不合格的产生,从而有效控制不良损失,通过对产品进行全检,缺乏效率,不能系统地解决质量问题。

统计质量管理(Statistical Quality Management)20世纪2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成立两个课题研究组,一个是休哈特领导的过程控制组,他提出了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并首创控制图工具,其目的是预防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产品的产生。

这从理论上实现了从事后把关到事前预防的转变。

另一个小组,由道奇负责,他与罗明提出了统计抽样检验理论与抽检表。

SPC理论的提出把事后把关的质量检验发展到工序控制,强调了事前预防的管理。

但这一理论在提出之后并没有马上得到广泛的运用,直到二战,美国军方为了控制军品的质量在军工企业强制推广统计质量控制标准,并取得巨大效益之后,才开始在各民用企业广泛运用起来。

20世纪50年代,质量大师戴明系统科学地提出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质量和生产力的持续改进,强调大多数质量问题是生产和经营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的责任。

中国古代以来的质量单位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以来的质量单位发展历史

我国古代以来的质量单位发展历史一、概述我国古代以来,质量单位一直是人们生活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

从最早的原始社会至今,我国的质量单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至现代,对我国质量单位的发展历史进行探讨,旨在全面了解我国古代质量单位体系的演变和发展。

二、原始社会至商周时期的质量单位发展1. 原始社会的质量单位在原始社会,人们开始使用一些原始的、简单的质量单位来进行物品的交换和计量。

一些常见的质量单位包括以实物为单位的交换和以实物的质量为单位的计量。

2. 商周时期的质量单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商周时期的质量单位逐渐得到了规范和完善。

商周时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质量单位,如“斤”、“两”等。

这些质量单位被广泛应用于商品的交换和计量,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秦汉至明清时期的质量单位发展1. 秦汉时期的质量单位在秦汉时期,质量单位的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统一。

统一货币和质量单位的颁布为商品交换和计量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一些重要的质量单位如“市斤”、“市两”等得到了国家的规范和广泛的应用。

2. 明清时期的质量单位明清时期,我国的质量单位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在此时期,我国的一些质量单位得到了规范和统一,如“市斤”、“市两”、“市钱”等。

这些质量单位被广泛应用于市场交易和国家计量,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近现代以来的质量单位发展1. 近代以来的质量单位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我国的质量单位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一些新的质量单位被引入,如“千克”、“克”等。

这些新的质量单位为国际贸易和科学实验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2. 现代化时期的质量单位随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国家对质量单位的标准化和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采用了一系列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标准,如“千克”、“克”、“吨”等。

这些质量单位的引入为我国的产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

三 “用户满意”是衡量产品质量的唯一标准
满足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标准)的产品并不一定是用户满意的产品。日本人提出“用户是帝王”就是强调企业必须把满足用户需求作为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目标不满意的顾客将会给企业带来麻烦。英国曾做过一项调查研究:不满意的顾客中只有4%的人会抱怨,96%的顾客不提意见,但其中有91%的人不会再 光 顾 你 的公司;一位不满意的顾客平均会向9个人诉说其不满意;13%不满意的顾客会向20个人诉说不满意;寻找一个新顾客要比保留一个老顾客多开支5倍的费用,才能使新顾客确信产品(服务)是符合其期望的。美国企业家赖利·弗瑞尔(Larrg.C.Farrell)在其新著“重寻企业精神”中讲,企业的使命是“制造使人们愉悦的产品”。
P成员——参加成员(参与技术工作)O成员——观察成员(不参与技术工作但可了解作情况和获取有关信息资料)
2 ISO9000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为了满足商业和工业的使用要求以及国防工业 的需求,世界上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分别在质 量体系领域制定了国家标准或多国标准。这些 标准尽管在传统上有某些历史性的共同点,但 在细节上存在许多差异。在名词术语方面也存 在不一致甚至混乱的现象,不能广泛的应用于 国际贸易。企业为了获得市场,不得不付出巨 大的努力去满足合同中形形色色的质量体系要 求。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的国际化成为各国的 迫切要求1987版ISO9000系列标准1994版ISO9000系列标准2000版ISO9000系列标准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种管理学派很多。但最有影 响的学派是“决策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西蒙 他把高等数学,统计学,运筹学和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把创造思想和逻辑思想应用了决策方式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发展,某些产品,特别是大型和复杂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更高了,在产品的质量概念中出现了“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要求在管理中出现了“无缺陷运动”、“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质量保证”、“产品责任”等新内容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菲根鲍姆博士于六十年代首次提出了TQC的思想,使质量管理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他把技术、行政管理和统计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工作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PC
TQM
大Q
卓越绩效管理
无检
验 结果检 验
抽样检 验 生产过 程
业务过 程 持续改 进
业务过程 持续改进 具体方法
业务过程 持续改进 战略管理
Thank You
第一条 第二条 第三条 第四条 第五条 第六条 第七条 第八条 第九条 第十条 第十一条 第十二条 第十三条 第十四条 要有一个改善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观点。为此,要投入和挖掘各种资源。 要有一个新的管理思想,不允许出现交货延迟或差错和有缺陷的产品。 要有一个从一开始就把质量造进产品中的办法,而不要依靠检验去保证产品质量。 要有一个最小成本的全面考虑。在原材料、标准件和零部件的采购上不要只以价格高低来决定对象。 要有一个识别体系和非体系原因的措施。85%的质量问题和浪费现象是由于体系的原因,15%的是由于岗位上的原因。 要有一个更全面、更有效的岗位培训。不只是培训现场操作者怎样干,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干。 要有一个新的领导方式,不只是管,更重要的是帮,领导自己也要有个新风格。 要在组织内有一个新风气。消除员工不敢提问题、提建议的恐惧心理。 要在部门间有一个协作的态度。帮助从事研制开发、销售的人员多了解制造部门的问题。 要有一个激励、教导员工提高质量和蔻生产率的好办法。不能只对他们喊口号、下指标。 要有一个随时检查工时定额和工作标准有效性的程序,看是真正帮助员工干好工作,还是妨碍员工提高生产率。 要把重大的责任从数量上转到质量上,要使员工都能感到他们的技艺和本领受到尊重。 要有一个强而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以使员工能够跟上原材料、产品设计、加工工艺和机器设备的变化。 要在领导层内建立一种结构,推动全体员工都来参加经营管理的改革。”
质量大师
质量大师及其理念
生平:1900-1993 职业:电气工程师 著作: 《戴明论质量管理》;《质量、生产力与竞争地位》; 贡献:现代质量管理之父、戴明十四点、戴明质量奖 观点:质量是一种以最经济的手段,制造出市场上最有用的产品。一旦改进了产品质量,生产 率就会自动提高。 质量是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质量大师
质量大师及其理念
克劳斯比:( Philip B. Crosby )
生平:1926-2001 职业:医生 著作: 《质量免费》; 《质量无泪》; 《永续成功的组织》; 贡献:零缺陷之父、质量四项基本原则、质量思想家 观点:克劳士比强调质量既不是不可捉摸的,也不是不可衡量的。质量是战略上必需的, 是能够被量化而且其底线也是可以被提高的。 对克劳士比来说,传统的质量控制手段形成的“可接受的”质量水平只是失败的明 证而不是成功的保证。质量控制的目标应该是按时满足所有要求,在第一次,也在 每一次。质量的重点应该放在预防上而不是放在检验和返工上,预防胜于救火。

质量即符合要求(POC) 质量体系重在预防,而非评估。 (Prevention) 工作标准是零缺陷,不是差不多就好。 (Zero Defects) 要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来衡量质量。 (PONC)
质量发展
质量理论发展史
客户满意
优 质 管 理 之 路
波多里奇 卓越绩效 文化、理念 全员自组织改进
质量定义
质量大师
质量发展
质量定义
质量定义
质量定义
质量大师
质量大师及其理念
生平:1856-1915 职业:锅炉工出身、总工程师 著作: 《计件工资制》;《车间管理》;《科学管理原理》; 贡献:科学管理之父、企业管理之父、福特汽车生产线 观点:进行动作研究,确定操作规程和动作规范,确定劳动时间定额, 完善科学的操作方法,以提高工效。 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工人使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工人在岗位 上成长。 制定科学的工艺流程,使机器、设备、工艺、工具、材料、工作环境尽 量标准化。 实行计件工资,超额劳动,超额报酬。
古典质量管理
手艺人经验
泰 勒
科学分工 全部检验/事后
第二次工 业革命前
1900’s
1920’s
1960’s
1990’s
2000’s
年 代
质量发展
质量理论发展史
操作者质量:


手艺人水平;供不应求、不检验;自己生产、自己检验;
检验员质量:20世纪初


科学管理理论,生产与检验工作分离;工长检验、检验员检验;全部 检验;
质量发展
克劳斯比的质量管理
• 一次把事情作对;防 • 工作标准是“零缺陷” • 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来衡量质量
人理 事理
物理
他美国《时代》杂志:克劳士比,美国质量福音的传道士,本 世纪最伟大的管理思想家。他引发了美国企业界的质量革命, 并让他们分享他的永恒的理念。
戴明:(W. Edwards Deming)
质量大师
质量大师及其理念
生平:1904-2008 职业:电气工程检验 著作: 《朱兰质量手册》;《管理突破》;《质量计划》; 贡献:质量三步曲、质量领域帕累托图、质量领域的圣经、质量领域首席建 筑师 观点: ①质量计划(设计)。一个为实现质量目标做准备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是 能在经营(操作)条件下实现质量目标。 ②质量控制。在经营中达到质量目标的过程。最终结果是按照质量计划开展 质量经营活动。 ③质量改进。一个突破计划并达到前所未有水平的过程。最终结果是以明显 优于计划性能的质量水平进行经营活动。 其中,质量计划是质量管理的基础,质量控制是实现质量计划的需要, 质量改进则是质量计划的一种飞跃。
费根堡姆:( Armand Vallin Feigenbaum)
从产品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质量已不再是技术概念,而是经济概念 。质 量不是靠技术的标准化来衡量,而是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紧紧联系在一起
绝大部分质量组织,质量经理和质量领导,尤其是在倾向于减少缺陷的公司, 他们按照质量是标准和控制的理念进行管理,他们只起了技术作用;对他们 自身而言,也只具有中等的发展机会。而当今注重价值和成本的领导正在做 相反的事情。质量是一种高层经理和直接参与者的领导战略。其结果是,质 量专业人士的角色就跟营销人员、财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或采购人员的角 色一样。
质量发展
质量管理理念的进化
人们的质量观念并非生而有之!企业也一样! 文化习惯 管理
设计
制造 检验
人的技能也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无意识运用!
质量发展
现代QMS的若干模块
QMS 现代整合型管理模式
战略管理
绩效管理
流程管理
变革管理
持续改进
知识管理
质量发展
主流质量理论演进关系
操作者 质量
检验 员质 量
克劳斯比 /斯密斯 Moto/GE/丰田/SEI
卓越绩效管理
PEM、美国质量奖
大Q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6 σ 、LP、CMM/CMMI
戴明 朱兰 费根堡姆 业务过程
工艺/制程改善
统计过程控制
TQC、TQM、ISO9000
持续改进
质量检验 操作者经验
经验管理
短缺/不检验
休 哈 特
先抽样检验 生产过程/预防(产品是过程的结果)
统计过程控制:20世纪20年代


抽样检验;过程改善、预防;3sigma控制图;
全面质量管理:20世纪60年代


以过程为中心、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持续改进;百花齐放 时代、新老七工具
卓越运营管理:20世纪90年代

以过程为中心、以顾客和市场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管理创新;关 注未来,追求持续稳定发展,重视结果和创造价值,建立学习型组织 和个人
朱兰:(Joseph M. Juran)
质量大师
质量大师及其理念
生平:1920- 职业:质量经理 著作: 《全面质量管理》; 贡献: 全面质量管理之父、TQM创始人 观点:他主张用系统或者说全面的方法管理质量,在质量过程中要求所有职 能部门参与,而不局限于生产部门。这一观点要求在产品形成的早期就建立 质量,而不是在既成事实后再做质量的检验和控制。——(质量是设计出来 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泰勒:(Frederick W. Taylor)
管理和劳动分离。
质量大师
质量大师及其理念
生平:1891-1967
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
职业:贝尔实验室
著作: 《产品生产的质量经济控制》;《质量控制中的统计方法》; 贡献:统计过程控制、控制图、PDCA环 观点:纯科学和应用科学都越来越将对精确性和精密性的要求推向极致。 但是,应用科学,尤其是应用于可交换部件的大规模生产中的应用科 学,在涉及特定的精确性和精密性的问题上,其确切性比纯科学有过 之而无不及。 指出公司需专注于顾客且设法满足顾客,这正是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 理念之所在,他鼓励以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质量有关的课题。 a、认识到变异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应用统计方法对过程的情况作了 解,并监视和改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