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化道路的一些特点
第四章 工业革命和工业化

3248公里增加到1869年的16465公里,并形成了全国铁路网。
其次,公路、水路——运河都有很大发展。 工业革命的最终完成,与拿破仑三世重视发展经济有关, 他认为国家应在经济发展中担当主角,对经济给与干预:
(一)美国工业化的特点:
第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重视本国技术创造相 结合。美国的工业革命象英国一样,也是首先从棉纺 织业开始的。
从英国引进: 1790年,英国纺织工人施莱特移居美国,凭他的记忆不看 图纸仿制出英国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1813年,波士顿商人洛 厄尔又将英国先进的强力织布机的制造技术引进美国。 本国的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 1790年,联邦政府成立了专利局,1790——1811年,平均 每年有77项发明。 1830年为544项,1841——1850年为6460项, 1851——1860年为25250项。 1860——1890年,美国有67.6 万项发明,约占全世界发明总数的80%,美国成为闻名世界的 “发明之家”。
第二,交通运输的变革在美国工业革命中起 着重要的先行作用。
首先从陆路开始:主要方式是修筑收费公路。 其次是水上运输的变革:形成了一个完备的运河网,总长 度达3000英里,成为世界上运河最长的国家。 第三是铁路的兴起:对革新美国的交通运输事业起着头等 重要的作用。 1850年,美国铁路长度已达9021英里,居世 界首位。到1913年,美国铁路长度达40.2万公里,超过当 时欧洲铁路长度的总和,为英、法、德三国铁路长度的3倍 多,占世界铁路长度的1/3。
其次,要防止人才的流失,多引进国外人才,为经济建设 作贡献。
最后,应尽快扫除发展经济的障碍。
三、法国工业革命和工业化
(一)法国的历史:
843年凡尔登条约的签订─查理帝国的分裂,东法兰克、 西法兰克和北部意大利,分别发展为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 利三个国家。成为独立国家 。 17-18世纪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 统治达到封建社会鼎盛时代。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期中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期中综合测试卷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
每小题2分,共30分)1.《论西蒙·玻利瓦尔》一文认为,玻利瓦尔的伟大并不在于他白璧无瑕,而在于他完成了伟大的革命事业。
这里“伟大的革命事业”指的是()A.推翻英国殖民统治B.实现民族独立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反对封建专制制度2.随着他挥剪剪须,一场迈向近代化的改革也揭开了序幕,俄国开始了“迅速采用西欧成果”“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
材料中这场迈向近代化的改革()A.使俄国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B.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C.解放了农奴,使其成为自由人,消除了贫困D.强化了封建农奴制3.《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作《黑奴吁天录》)是美国作家斯托夫人创作的反奴隶制小说。
林肯于1862年接见斯托夫人时曾评价这部小说“引发了一场大战”。
“一场大战”是指()A.美国独立战争 B.美国内战C.拉丁美洲独立运动D.非洲民族独立运动4.对比同类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
从下面的描述中可得出19世纪中期,俄、日两国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的共同原因是()A.缺乏统一的市场B.缺少自由劳动力C.缺乏先进的制度D.缺少充足的资金5.下面是1874—1890年日、英、美、法、德五国工业发展速度比较图,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明治维新使日本资本主义快速发展B.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C.英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D.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6.美国在1859年首次钻出石油,但石油最初只用于照明。
1870年,全世界生产的石油仅约80万吨,到1900年就猛增至2 000多万吨。
这一时期石油产量猛增的主要原因是()A.蒸汽机的改进B.内燃机的广泛应用C.现代炸药的发明D.飞机制造业的发展7.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14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英国在每次变化中都处于领先地位B.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C.内燃机推动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D.蒸汽革命催生了垄断组织8.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通过这部著作告诉世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2世界市场和科技革命经济腾飞的两个巨轮留给我们的思考

20世纪90年代日美比较
经济增长
在80年代,美国和日本经济基本上都保持平稳增长, 美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超过2.5%,日本较高,平均 达4%以上。90年代初,美国经济形势开始逆转, 1990年增长了11%,到1991年变为负增长1.1%,但 美国经济的这次衰退仅仅持续了9个月,之后就开 始持续增长,至今已近2001年,年均增长在3%以上, 1998年更是高达4.4%, 1999年仍为4. 2%:而日本则相 反,在1990年和1991年日本经济仍然保持了80年代 的增长速度,分别增长4.8%4.3%,但此后经历了连 续三年的“零增长”,1995一1996年有所好转,但 在1997年和1998年又出现了连续两年的负增长,创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最糟糕纪录。
荷兰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在于它的商业超过工业,而且外贸 超过内贸。 荷兰位于大西洋沿岸,又处于北海、波罗的海至地中海的 商业要道上,些耳德河、马斯河和莱茵河这些欧洲大河均 通过荷兰注人大海,为荷兰提供了西朝英国和大西洋的优 良港口,使荷兰成为大西洋航线上的重要地区。荷兰政府 利用上述天然的地理优势,积极创造发展世界商贸。 17世纪上期,荷兰拥有全欧吨位的3/4,成为“全世界的 船运夫”和“海上马车夫”,荷兰各阶层卷进了世界贸 易大潮。“荷兰人从各国采蜜……挪威是他们的森林, 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 鲁士、波兰是他们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 直到18世纪中叶以前,荷兰人以其庞大的船队航行于大 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地中海和波罗的海、北海,利 用世界各地的价格差异,进行世界性转口贸易,获取了 巨额利润。 荷兰商业资本占优势、工业并没有得到相应发展的特点, 成为它在经济发展中的致命弱点。到17世纪末,荷兰在 西欧的经济地位被拥有强大的工场手工业的英国所取代, 荷兰沦落为第二流国家。
德国工业革命的弊端有哪些_德国工业革命的弊端介绍

德国工业革命的弊端有哪些_德国工业革命的弊端介绍德国的工业革命发端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经历了早期工业化阶段、起飞阶段和成熟阶段等三个阶段之后,德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
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德国工业革命的弊端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英国财相布朗最近声称,工党执政的九年是英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九年,这在英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目前,英国经济的年增长率为2.5%,通货膨胀率仅为2%。
作者在英国的调研和讲学的岁月里,英国近年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给作者和不少人都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英国何以能做到这一点呢?不少有识之士都在探索这个问题,难怪世人对英国发展道路表现了那么浓厚的兴趣。
和平革命影响三百年什么是英国发展道路的特征呢?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渐进式的发展模式”。
要说清楚这一点,还得先把我们的视线拉回到三百多年前英国发生的“光荣革命”。
学过世界史的朋友都知道,在1688到1689年之间在英国发生了一场尖锐的政治斗争,正是通过这场斗争,英国终于实现了对王权的限制,树立了议会至上的权威,从而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事实上,这是一场取消专制的极为深刻的革命,然而它又是以渐进的方式通过和平手段而非采用暴力实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之“光荣革命”的缘故。
“光荣”的意义就在于可以用和平手段解决的问题,就不必诉诸暴力;可以用渐进方式达到的目的,就无需采取激进手段。
这场光荣革命的意义是极为深刻的。
它绝不仅只是为工业革命在英国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而更是为此后英国三百多年来的发展提供了和平渐进变革的模式,使得从此英国社会始终得以在和平的环境中稳步前进。
这个作用对英国此后的平稳发展和对世界的启示都是十分重大的。
懂得妥协稳步前进英国这个民族最不喜欢走极端,所以在这个国家没有法西斯这种极端主义生长的土壤;在解决尖锐的矛盾中,它不追求用一方大胜,另方惨败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即使胜负多寡不一,也以各有所得为宜。
英国人懂得妥协,认为变革与保守原本是跑在不同轨道上的两股力量,他们最终可以在一个特定的利益融合点上统一起来,矛盾双方彼此都做出理智的让步,避免事态走向极端,从而通过和平渐进的方式逐步地实现变革的目的。
工业化战略的国际经验

工业化战略的国际经验纵观国际上关于工业化的发展战略,综合考虑各国工业化的起始时间、国家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可将国际工业化发展战略概括为率先发展、赶超发展、中央计划以及新兴发展等四种类型英美等率先发展式工业化战略及特点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工业革命的进程是自发演进产生的,美国的工业化总体上也是依照英国这种工业化模式发展起来的。
这种模式一般被称为内生型工业化,是在已经相当发达的市场经济前提下发展起来的。
英国工业化战略的开始有以下几个先决条件和动因:第一,圈地运动和农业改良。
圈地运动使英国的土地所有权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改变了先前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实现了商品化的集约经营,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农业产量,而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则导致了对农业机械的需求结构升级,从而为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第二,劳动力剧增与政治体制变化。
英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工业制成品提供了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而靠工资生存的劳动力市场则形成了相对较低的工资报酬;此外英国国内所经历的一系列政治变革,使得适合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组织和机构不断地建立起来。
国外殖民地的扩张,也为英国开拓了广阔的国际贸易市场,带来了丰富的廉价原材料。
第三,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转变。
珍妮纺织机与蒸汽机的发明,拉开了英国产业革命序幕,各项机械设备的发明创造使英国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其中以纺织业为先导,带动了采矿业、冶金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而扩散到其他工业部门再延伸至交通运输部门,超额利润的追求使得英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农业产值不断下降,而工业和贸易业及交通运输业的产值不断上升,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至此,英国开辟了世界上史无前例的工业化道路。
同时,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研发的各种机械设备和技术成果,都被后来者所利用,使它们也开始了自己的工业化进程。
综上,英国的工业化是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变化而实现的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是一种自发演进的过程。
德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特点

一, 城市化与工业化
发展 产生丁 大影 德国 化发 要 下 特点 很 响。 城市 展主 有以 几个
(一)大城市发展快、 中小城市为主的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一词来自英语 u比. 盯 11 也译作‘ 1 叻, 2. 都市化”“ 城镇化” 而前 . 工业化兴起后, 农业劳动力转移以近区流动为主, 流向分散. 与欧洲 工业革命社会的城市是以土地财产和农业为基础的城市, 工业革命以后 旧 小城镇星罗棋布于全德各 的城市功能开始转变, 新兴工业城市不断涌现. 城市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中 各国相比.德国的独特之处在于 它的中小城市、 地, 城市化过程中, 各类械市相对协调发展, 布局较为合理。大城市人口发 心。关于什么是城市化, 学术界历来没有统一的说法. 所谓见仁见智, 不同 小城市也不落后。到实现城市化的 1, 年, 0 1 全国21) % 的人生活 的学科分别依据各自的角度也有不同的理解 经济学家认为 所谓城市化, 展很快, 0 0 简单地说, 就是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或者指变农业人口为非农 在 1 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13涛%的人生活在 1一 1 万人口的中等城市, 0 , 引 0 业人口、 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过程, 即生产方式的转换过程; 城市 25A% 人生活在20 0一 10 口 )人口的城镇.约 的%的人生活在2 0 人 口 地理学家认为 地球表面某一地域内, 城市性状态逐渐扩大和发展的过程, 以下的小镇或农村. 。 从全德国人口流动考察看, 德国的近距离人口流动依然起着决定性作 就是城市化 注重地域空间组织的变化: 社会学的一些学者认为, 伴防着产 参加这种流动潮的人数多、 范围广、 流向分散, 到 1 0 年, 如“ 9 7 生活在德 业革命, 出现了川 门 脱离农村向城市集中的现象和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 用, 变 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先进的现代化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这鱿是所 愈志帝国的人口不到一半是住在出生地 几乎每两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个参 . 农业劳动力在近距离流动, 主要指在 谓的城市化运动. 。 吸认为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而出现的 它以 与了不同形式的近距离人口流动开 。 不超出省或州界的城市间、 城市与农村间从事的职业的变化, 这 人口流动为基本特征, 包括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活动城市化的过程, 与经济 家乡附近, 些流动的人口都是从农业转入城市的第二、 弟三产业 家乡附近的城市或工 发展也密切相关. 布 工业革白最早开始于英国, 是以使用蒸气机器和非再生性能源为主要 业吸收了这些劳动力. 德国人口流动的特点也说明德国小城镇分布广, 经济发展协调均衡 标志. 机器的发明和应用, 改变了工业生产面貌 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书, 局合理、 (二)城市功能新变化, 新型城市兴起 结束 了撼市工场手工业和半农业的生产体系与生产方式, 为实现城市化创 技性质和功能划分, 城市的类型很多, 与工业革命有直接关系的主要有 造了历史前提.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伴生物. 是工业化对社会作用的一个结 首先是综合性大城市 这类城市以柏林为代表, 在工业革命之 果口 城市化反过来也形响着工业化的发展 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 互相促进 以下几种, 前, 柏林是一个政治、 文化和商业中心, 被称为欧洲的文化首都。1 世纪中 9 的关 系 。 叶后卜 这里发展了机器制造, 食品加工、 制药、 电力等工业 尤其引人注目的 二、 德国的工业革命概况 是, 拍林出现了西门子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这样的大公司. 它们直接影响了 德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 1 世纪3。年代 时间较英、 美国家都晚. 但 9 法, 全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德国统一后, 柏林不仅仅是德国的政治 却异军突起 发展迅速, 0 世纪初经过两次工业革命 基本上己经完成了 到2 中心, 也是经济、 科技和教育中心, 文化、 商业、 交通运输、 信息等行业迅速发 工业化。 德国的工业革命在三、 四十年代以前发展是比较缓慢的, 在德国统 展 吸纳了来自东普鲁士和其他地方的大量移居者, 使城市人口直线上升, 一之后 德国的工业开始快速发展, 卯年代再次出现了发展高潮。第一 在 从1眨。 年的20万上升到18?0年的, 7涛万, 0 年突破T Z 万大关 达 191 o 次工业革命发展是从纺织轻工业开始的, 但是德国自身的发展特点是铁路 到2 72 万. 比 182 年增加了9 倍多, 0 0 成了德国第一、 欧洲第三和世界第五 等重工业迅速发展超过了其它轻工业的发展 间时带动了其它工业和经济 大城市. 其次是矿业城市. 尤其是德国西部的鲁尔区, 很多城市在原先的 的发展 从 四 世纪 7 年代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娜发前夕, 0 在这一时期, 德 小村镇基础上迅速崛起, 大批衣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转移到这里, 变成 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大力发展自己, 终于从口 拥有强大工业力量 了产业工人和城市人口. 随着重工业的发展 商业 家庭服务业、 交通和通 的农业国斤 转变为‘ 拥有雄厚农业基础的工业国”实现了从农业主体社会形 . 讯、 建筑业等也发展起来, 不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再次还有港口城市和铁 态向工业主体杜会形态的变迁. 略城市. 这类城市如汉堡、 不莱梅、 基尔等 此外还有文化城市. 如波恩、 威
浅析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几个特点

浅析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几个特点作者:郭志恩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5期河北保定大学历史学院071002摘要:现代化是各国发展的必然阶段和结果,每个国家因为条件和环境的不同,现代化的道路不尽相同,德国作为一个后起到强国,其现代化的道路明显不同于英、法、美等国,呈现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现代化容克普鲁士国家统一【中图分类号】I2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5-0060-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长河中,从封建时代向近代工业时代的过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它可与人类诞生、文明出现并称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三大变革。
对于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现代化。
但是因为各国的条件不同,所以各国的现代化进程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德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强国,它的现代化过程,也是一个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德国的现代化呈现出了自身的一些特征。
一、容克和普鲁士是德国工业化的领导力量在世界近代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一般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下进行和完成的。
但是,德国由于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相对落后性,使其领导权为容克和普鲁士所掌握。
传统阶级容克之所以能够成为德国工业化的推动力量,这主要是因为发展工业和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与容克的经济政治利益存在一致之处。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土地贵族的部分成员有能力抗衡其中反动分子的意志,为赶超其他国家而掀起一场工业化运动。
①这种现象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德国工业化就是一个鲜明的写照。
工业化与普鲁士富国强兵要求一致,正是普鲁士容克起初大力支持工业化的主要原因。
17-18世纪,普鲁士政府就有通过国家政府促进工商业发展的传统。
19世纪普鲁士进行了一系列适应潮流的改革。
19世纪后的改革,在促进容克资产阶级化的同时,也给普鲁士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普鲁士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而关税同盟的组建进一步确立了它在德意志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和政治生活中的新形象。
德国现代化道路进程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德国现代化道路进程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姓名:学号:院系: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封建时代向近代工业时代过渡的时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而这一阶段就称为现代化。
因为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发展条件各不相同,所以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德国作为一个二战中的战败国,可现在的经济却如此腾飞,这值得我们深思。
德国这一后起之强,它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个向发达国家学习,追赶着发达国家,不断的靠近发达国家并超越它们的过程。
因为德国敢于超越,才有现在的超越,我们中国应该学习德国的这种好胜心,不断借鉴其他国家好的地方,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德国的现代化道路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个是普鲁士道路,一个是法西斯统治阶段以及当代德国。
普鲁士改革的内容包括废除农奴制,建立近代国家政治体制,建立近代的军事制度和教育制度。
这次改革虽然保留了容克地主的特权,但却促使普鲁士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被称为“普鲁士道路”。
这次改革促进了普鲁士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军事能力大大增强,成为德意志诸邦实力最强的邦,为统一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普鲁士皇帝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麦把统一德国作为国家的根本政策,有着强烈的统一愿望。
经过三次王朝战争,普鲁士正式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
德国的统一使得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成为了欧洲的强国。
由于德国军事和政治生活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军国主义传统和封建残余,缺乏民主政治的深厚根基,纳粹党利用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心理,进行欺骗性的宣传,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希特勒上台后着手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使得纳粹党成为了唯一的政党。
在经济上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不断发展军事工业;在民族政策上,宣扬种族优劣,疯狂破坏犹太人;在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压制进步思想。
同时,撕毁了《凡尔赛和约》,与意大利建立钢铁联盟,吞并了奥地利,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波兰,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当代德国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