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
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与经验

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与经验德国在19世纪上半叶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
通过依靠高效率的生产流程和科学创新,德国取得了伟大的发展成就。
本文将深入探讨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以及取得的经验。
一、科技创新的推动力德国工业化的成功不仅仅是依赖于物质生产力的提升,更是依靠科学和技术的创新。
德国的成功离不开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技术创新,如印刷机、物理学、化学学以及工程技术等。
这些技术创新为德国的工业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经济发展。
二、市场竞争的优势市场竞争是德国工业化成功的重要要素之一。
德国把市场竞争视为激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鼓励企业竞争,刺激了市场创新的需求,使得原本经营不佳的企业被迫提高效率。
市场竞争的优势在于,它促进了各种能力的激发和技能的提升,激发了人的创造力,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高度组织化的工业生产德国工业生产具有高度组织化的特征。
该特点表现在工业制品的生产、工人的培训和组织方式上。
德国政府通过制订有力的工业生产法规和提高工人福利条件等措施,实现了工业生产网络的高度组织化和标准化。
例如,德国有的企业对生产工序实行严密监督,通过端到端的生产管理系统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四、资源的高效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德国工业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德国生态系统高度保护,资源非常宝贵,因此必须高效利用资源。
德国企业专注于建设高效的工业系统,使得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例如,德国的钢铁企业实行了大量的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省能源,使其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列。
五、技术开发和教育除了依靠市场竞争、科技创新、高度组织化的工业生产和高效资源利用等经验外,德国的成功还受益于其先进的技术开发和教育体系。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德国有一整套严谨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包括职业培训、技工学校和大学等。
这些教育体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不断创造出新的技术创新,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德国工业化的经验是多方面的,如市场竞争、科技创新、高度组织化的工业生产、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先进的技术开发和教育。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系统化改革,使其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德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崛起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为德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德国教育;工业化;借鉴意义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以惊人速度跃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全面工业化,成为欧洲后起的头号工业强国。
德国工业化出现跳跃式的快速发展,原因颇多,例如政治的统一、科技的进步、战胜法国所掠得的胜利果实以及德国银行业的特殊作用等,为德国工业发展的迅速提供了解释。
其中,作为后起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凸显了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本文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在工业崛起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概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网络为德国公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形成了重知识、重实际的社会氛围,促进了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
首先,初等教育普及化,提高全民素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初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初等教育网有很大的补充。
1875年《普通初等学校和师资培训学院的管理规章》(简称《一般教育规定》)出台,进一步强调实行强迫初等义务教育。
该规章的主旨是:第一,在教育目标方面,提高所有各学科的学习效能,尤其重视对历史和自然科学的提高;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同时注意尽量促进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考力的发展。
根据教育规定,对6岁儿童开始实施八年制的强迫义务教育,对违反此项规定的父母予以法律制裁。
[1]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德国普及初等教育有了实质性的进步。
以普鲁士为例,1848年普鲁士小学入学率为82%;1871年时实际上学率为86%-90%;19世纪80年代则达到了100%。
[2]这使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素养大为改善。
近代德国的统一与工业强国崛起

近代德国的统一与工业强国崛起德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工业强国崛起是一个让人们无法忽视的重要议题。
从19世纪起,德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和经济发展,最终走上了统一之路,并迅速崛起为一个世界强国。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一话题:近代德国的分裂与统一、德国的经济崛起、以及德国的技术创新。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近代德国的分裂与统一的历史。
19世纪初,德国是由各个独立的小国家组成的,而这些国家之间存在着诸多的政治与经济矛盾。
然而,这些矛盾与问题最终被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与其首相俾斯麦解决。
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外交手段和军事行动,普鲁士成功地征服了其他德国国家,并于1871年将德国各邦统一,形成了德意志帝国。
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将德国从分裂中解放出来,也为德国的经济崛起奠定了基础。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德国的经济崛起。
德国的统一为国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内外环境,政治稳定和市场一体化成为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石。
此外,德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鼓励工业化和科技创新。
通过发展铁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推动教育改革,德国成功地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在短短几十年之内,德国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转变为一个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强国。
铁矿石、煤炭、钢铁和化学工业等领域迅速崛起,为德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此外,德国还以其高效的组织管理和严谨的工作文化而闻名于世,成为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
最后,让我们谈谈德国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突破。
德国的工业崛起离不开科技的支持。
19世纪末,德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突破。
例如,发明家库尔特·瓦尔特成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内燃机,并为汽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此外,德国的化学工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由卡尔·本茨发明的合成染料和由弗里茨·哈伯发现的催化剂制氨法。
这些技术和创新在德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使德国成为一个科技强国。
德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经验及启示

BSERVATION 观察科技中国 2021年5月 第5期24德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经验及启示■文/袁立科 孙福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墟再次跻身世界科技强国之列,德国根据独特国情和所处发展阶段,将内外压力转变为动力,进行教育改革、构建极具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适时发布和实施一系列创新战略和举措,依靠科技实现国家的跨越式发展。
一、德国建设科技强国的历史演进(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跻身先进工业国家行列1871年德国统一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受惠于国家统一和教育改革,德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科技和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脱颖而出,李比希、霍夫曼等著名化学家确立了德国化学在世界化学中的领导地位;以高斯、克莱因等为代表的数学家,将哥廷根大学打造为世界数学研究中心;欧姆、亥姆霍兹、伦琴、普朗克、爱因斯坦等开辟了物理学新纪元,引领了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在工业方面,德国注重科学、技术与生产的有机结合,以及专利立法保护前沿应用技术,使德国实用技术位于世界前列,孕育了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工业。
科技的发展和新兴工业的崛起,使德国迅速成为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世界科学中心和工业化强国。
(二)二战后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末,德国科技恢复发展,在世界科技和经济中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二战后,政府加强了对科技的调控作用,重新调整科技主管部门,成立科学、空间等领域研究委员会,以及专司科技政策与规划的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等部门;进一步完善科研体系,在物理、生物技术等主要领域组建大型国立研究中心;大力扶持工业企业创新,建立工业企业自身技术革新和研发机构,鼓励工业企业研究机构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建设科技园区和创新中心,推动德国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
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在生物学、材料科学、重离子研究等科学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化工和医药、航空、汽车和机械制造等工业技术方面更是全球领先。
浅析德国工业发展历程

浅析德国工业发展历程
德国工业发展历程的浅析
德国工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德国的工业生产仍然相对较低,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导。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兴起,德国工业逐渐开始崛起。
在19世纪中叶,德国开始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基础设施,例如铁路和运河等交通系统。
这一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德国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德国还依靠发达的教育系统和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人才。
这些人才在工业领域的创新和技术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20世纪初,德国的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
德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之一,并在一些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例如化学工业、机械制造业和钢铁制造业等。
不幸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工业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但是,德国在战后很快恢复了工业生产,并在短时间内重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
在20世纪的后半叶,德国工业继续保持着创新和竞争力。
德国的汽车制造业、电子工业和化工产业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发展。
如今,德国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国之一。
德国的工业发展经验可以总结为几个关键因素,包括强大的基础设施、优秀的人才培养和科学创新、高品质的制造和服务以及持续的投资等。
总的来说,德国的工业发展历程是一个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转变过程。
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投资,德国工业在世界上取得了显著的地位,成为了全球工业化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德国能在一战后崛起原因

德国能在一战后崛起原因
德国能够在一战结束后崛起,与多重原因有关。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原因:
1. 工业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德国开始积极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在经济和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之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2. 知识和教育:德国注重知识和教育的普及,建立了世界顶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使得德国的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3. 国家组织和管理:德国具有高度组织性和管理性,工业生产、科研等活动能够高效地被组织和实施,这种高效率的管理方式对德国的崛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统一的国家意识:德国在一战后逐渐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统一意识,国家和人民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这种信念和精神支持也是德国崛起的重要原因。
总之,德国在一战后能够崛起,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但德国人民和政府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繁荣和发展,成为了世界主要的经济和科技大国之一。
德国工业革命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德国工业革命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19世纪中叶,德国逐渐脱离农业经济的束缚,朝着工业化发展的道路迈进。
随着机器、工厂和大型企业的兴起,德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和政治的巨大变革。
本文将讨论德国工业革命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并探讨这些影响的深层次原因。
一、社会变革德国工业化的最大推手莫过于煤炭和铁矿石的丰富储量。
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工业的发达,城市规模也日趋扩大。
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进入城市,成为新的工人阶级。
他们在拥挤、肮脏、劳累的工厂里工作,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而工厂主和资本家则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实行工厂制生产和机械化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和商品质量。
但是这也意味着,许多传统手工业者和手工艺人逐渐失业,无法再保持原有的生计。
他们纷纷涌入城市,形成了贫民和无产阶级。
这些阶层的人数不断增加,推动了社会和政治变革的进行。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社会分化和阶层对立的加剧。
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问题。
在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情况下,工人对资本家的反抗和要求变得越来越有力。
工人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这加剧了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
二、政治变革德国工业革命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政治变革。
工业化加速了德国现代化进程,对政治形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具体来说,它促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民主制度的出现。
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私有制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催生了一个全新的资产阶级,他们成为了新时期的政治领导人。
同时,工业革命也加速了人口、财富和信息的流动,德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了政治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民主制度也开始出现。
这钦定了公民的权利和责任。
在德国,这种变化导致了妇女和青年人等新群体参与政治决策的出现。
这些群体的出现意味着既有的政治框架需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得德国政治变得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三、深层次原因以上所述变革的深层次原因是德国工业革命所体现的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浅析德国工业发展历程

浅析德国工业发展历程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工业发展历程堪称引人瞩目。
从19世纪开始,德国工业迅速崛起,并逐渐成为全球工业强国。
本文将对德国工业发展历程进行浅析。
德国工业的起步可追溯到19世纪初。
在那个时候,德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阶段。
德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工业化发展。
其政策包括废除封建主义关税壁垒,解除农民束缚,鼓励外国技术引进等。
这些政策为德国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在19世纪中期,德国迅速发展了一系列工业部门,包括铁路、矿产、化工和纺织等。
这些工业部门在德国其他地区迅速扩展,形成了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此外,德国还发展了许多创新的科学技术,如医疗科学、冶金学和机械工程等。
这些科技创新对于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到了20世纪初,德国工业实现了巨大的飞跃。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取得了重大的战时工业化成果。
这一时期,德国加大了对化学和钢铁等重工业的投资,成为欧洲领先的工业国家之一。
然而,德国的工业发展也深受战争所困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工业基础几乎被完全摧毁。
二战后,德国经历了一段艰难的重建时期。
然而,通过政府的努力和人民的共同奋斗,德国工业很快恢复并再次起飞。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德国迅速发展了汽车、机械、电子和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成为全球领先的出口国。
德国的工业制造业中的德国制造已成为一种标志,代表了高质量和精密技术。
进入21世纪,德国的工业发展受到了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双重影响。
德国逐渐减少了重工业的比重,转向了高科技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德国的汽车工业和机械工业在全球市场上依然非常有竞争力,而新兴产业如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等也迅速崛起。
德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目标。
总的来说,德国工业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19世纪工业崛起、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和重建以及现代化和高科技化的转型。
尽管历经坎坷,德国工业始终坚持质量和创新,成为全球工业的典范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系统化改革,使其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德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崛起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为德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德国教育;工业化;借鉴意义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以惊人速度跃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全面工业化,成为欧洲后起的头号工业强国。
德国工业化出现跳跃式的快速发展,原因颇多,例如政治的统一、科技的进步、战胜法国所掠得的胜利果实以及德国银行业的特殊作用等,为德国工业发展的迅速提供了解释。
其中,作为后起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凸显了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本文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在工业崛起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概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网络为德国公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形成了重知识、重实际的社会氛围,促进了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
首先,初等教育普及化,提高全民素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初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初等教育网有很大的补充。
1875年《普通初等学校和师资培训学院的管理规章》(简称《一般教育规定》)出台,进一步强调实行强迫初等义务教育。
该规章的主旨是:第一,在教育目标方面,提高所有各学科的学习效能,尤其重视对历史和自然科学的提高;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同时注意尽量促进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考力的发展。
根据教育规定,对6岁儿童开始实施八年制的强迫义务教育,对违反此项规定的父母予以法律制裁。
[1]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德国普及初等教育有了实质性的进步。
以普鲁士为例,1848年普鲁士小学入学率为82%;1871年时实际上学率为86%-90%;19世纪80年代则达到了100%。
[2]这使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素养大为改善。
其次,中等教育规模扩大,实现教育平民化。
德国进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初等教育程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
而且,由于正处于工业化的黄金时期,社会对各类技术人才需求旺盛,为各大学和技术高校培养科学方面的专门人才的中等学校①成为当时德国大多数资产阶级中等阶层和新兴经济资产阶级子弟们的热门学习去处。
因此,要求接受中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打破贵族教育的旧模式,实现教育平民化成为必要。
在政府的扶持下,许多地方扩大办学规模,增设现代科学方面课程,中等学校数量大幅度增长。
据统计,1875年德国共有各类中学921所,学生183,248人;到1911年时,德国各类中学数目增加到1,476所,学生397,835人。
[3]中等教育从少数特权等级扩大到普通民众,这给德国教育注入新鲜血液,有利于它走出旧式教育的怪圈,更好地培养适应工业化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第三,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新型人才。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大学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大幅提高。
1872年,在德意志帝国领域内的在校大学生为20,576人,到1913年人数已经达到79,557人,平均在每万居民中有在校大学生11.6人。
[4]19世纪末,德国成为世界教育界瞩目的中心,当时有志于数理研究和深造的各国学生中流行的句口号是:“打起你的背包到哥廷根去!”[5]此外,德国的高等教育更加注重科学研究为国家的未来服务,担负推进学科研究、探索未知领域的重任。
德国大学的科学机构,紧密结合工艺的实践,使科学不再是科学家实验室和书斋的精神财富。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之前,德国教育已经为未来的工业培养出数量充足和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
第四,大力开展职业教育,适应经济需求。
在德国,职业教育有着很早的根源。
早在19 世纪初,普鲁士政府为了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 努力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中等技术和各类专业人才。
到19世纪中叶,原来在初等学校教育基础上设置的补习学校逐渐变成了技术学校和专科学校。
到了19世纪后期,各种各类的工业、商业和农业等职业学校已遍布德国各个地区。
1896年德国制定法律,规定18岁以下的在职劳动者有进入补习学校受教育的义务。
随后,1897年、1904年和1907年三次颁布关于补习学校的规定,各种形式的补习学校和多种门类的职业学校相继产生和发展起来。
1902年普鲁士的农业补习学校达1,000余所,1904年设立了建筑工艺学校招收高等国民学校的毕业生。
[6]此外,还设有初等机械学校、织物学校、美术工艺学校和商业学校等。
职业教育是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新型教育,有助于工业和整个民族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国民文化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居欧洲前列。
国民的文化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因为它关系到提高机器设备的技术水平,改进工艺,生产性能更高的产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改善管理决策水平等内含扩大再生产因素等方面。
不容置疑,德国教育的发展为19世纪的全面工业化提供基本保证。
二、德国教育促进工业化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通过强制法令,利用国家的人力、物力进行教育改革。
从普及初等教育,发展各种教育,把文化知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优化了德国国民,为德国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第一,德国教育造就了一批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劳动大军和科技队伍,极大地满足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19世纪末期,德国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网络,这使德国人比其他欧洲人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工业化的发展准备了大批掌握新生产技能的劳动大众。
特别是高质量、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为德国企业界培养出一支多层次、高效率、严作风,具有专业理论修养与实践工作技术的庞大劳动者大军,这是“德国最大的资本,是经济稳定的保障”。
[7]此外,大学教育坚持科学教育与学术自由原则,大学逐渐与科学及社会上各种职业密切相联,成为各种人才成长的摇篮,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和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以及头脑敏锐、勇于开拓的政治家,而且为未来的工业培养出数量充足和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和专业技术人才。
因此,科佩尔·S·平森曾深有感触地指出,德国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对德国经济和工业的惊人进步以及德国超过英法这两个老的头等工业国的内在原因的最光辉而同时又是最令人满意的解释”。
[8]第二,德国教育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缩短基础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距离。
德国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与其教育体制和雄厚的基础科学研究分不开的,而德国大学的科研与生产前沿挂钩,开设各种讲座,在“研究与教学统一”的原则指导下成为各种研究的中心。
为了满足社会对电气科学的迫切需要,1892年,达姆斯塔特技术大学首先在德国推出了电技术讲座。
在材料检测方面,慕尼黑技术大学专门成立了机械技术实验室。
一些企业也主动与高校配合。
著名的克虏伯公司的实验机构在1895年时甚至负担着一个物理学系。
针对这种状况,一些研究德国工业化问题的著名学者在论及德意志帝国时期的科学研究状况时曾不无感慨地指出,“没有任何地方像德国那样,科学与技术结合的如此紧密。
”[9]德国教育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不仅“生产”出了一支高素质的科技生力军,而且“生产”出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加速了德国工业化进程的速度,“在大约三十年的时间内,德国经历了英国用一百多年才完成的事情——将一个农业占统治地位的落后国家转变为一个现代高效的工业技术国家”,从而谱写了整个世界近现代史中“最令人惊异的篇章”。
[10]第三,德国教育的发展为工业化的发展锻造了现代人的品质。
初等和中等学校面向中下层人民,不仅有利于培养现实生活中的有用人才,而且通过教育打破旧的社会框架,形成新的社会机制,从而把普通民众从传统的农业社会人锻造成工业社会人,即:使他们从无时间观念、散漫、封闭、没有社会效能感的人变成服从大机器生产规律、有集体合作精神、具有强烈社会效能感的现代人。
同时,系统化、普及化的教育体系扩大了受教育的人数,使整个社会形成重视科学文化的良好氛围。
亨利·罗斯科曾经在科学特别委员会说:“在德国,为爱好科学和知识的情况,在大学里要比我们英国的大学里要普遍得多。
”这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垄断知识的局面,为人们冲破社会等级门第观念,接受工业社会自由竞争思想打下了基础,为工业化锻造了具有现代品质的人。
因此,科佩尔·S·平森指出,在接受了优质的教育之后,“人——不管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的性格和素质,甚至对经济进步来说,或许比起现存的较具体的物质因素来也是一种更加基本的因素”。
[11]因此,教育制度的改革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使德国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迟到者一下变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急先锋。
据不完全统计,1851-1900年间,重大的科学技术发明与革新,德国有200多项,英国100多项,法国不到100项,德国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12]从整体上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速度是相当惊人的。
单从工业增长的角度看,1870-1880年,增长幅度为4.1%,1890-1900年为6.1%,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英法等国,仅次于美国。
[13]工业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从1875年到1907年,德国企业的平均生产指数由100上升到410,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指数由100上升到225。
[14]三、关于德国教育及工业化的几点启示回顾德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在德国赶超英法,跃居世界经济强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助推作用。
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德国作为通过教育改革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先驱和成功典范,给人们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启示,它的成功经验对当前的后起型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首先,政府重视教育,不仅为教育发展制定健全的体制,而且不断增加教育经费。
1871年德国统一后,俾斯麦政府为促进教育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帝国教育法令。
这样,当其他国家的大学仍然瞧不起科学的时候,德国的大学已经允许科学独立地发展,而且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不少有效的组织方法和形式,实验室、研究生指导制度、研究生院、研究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等。
[15]此外,德国统一后,不断增加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到1880年,教育经费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1900年又提高到1.9%。
1913年,国家用于教育的支出达12.09亿帝国马克,仅次于国防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6.8%,占国民收入的2.4%。
[16]其次,“多元化”的教育发展模式及覆盖全国的教育网,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