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卫风氓教学设计
《卫风氓》教案设计

《卫风氓》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卫风氓》;(2)理解《卫风氓》的创作背景、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3)分析《卫风氓》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卫风氓》;(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了解传统文化;(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3)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卫风氓》的创作背景和诗歌内容;2. 《卫风氓》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3. 诗歌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三、教学难点1. 《卫风氓》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2. 诗歌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和语言特点;3. 针对现代学生的价值观,如何引导他们正确理解诗歌中的道德观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卫风氓》的奥秘;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卫风氓》的艺术特色;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对诗歌主题和道德观念的思考;4.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卫风氓》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卫风氓》,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卫风氓》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卫风氓》;2. 学生能够理解《卫风氓》的创作背景、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3. 学生能够分析《卫风氓》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4. 学生能够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5. 学生能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篇1说教材:(一)教材地位《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说学法:学生学法:1、讨论交流法2、个性展示法3、课堂辩论法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
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
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说教法:教师教法:1、朗读法2、点拨法3、归纳法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配乐朗诵,学生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
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
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文的赏析,因此学生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用点拨、归纳的方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生的发言更清晰。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
《氓(卫风)》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氓(卫风)》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氓》这首诗歌;(2)理解《氓》的创作背景、作者卫风及其代表的《诗经》中的“卫风”诗篇;(3)分析《氓》的诗意、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氓》的内涵;(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从诗歌中汲取文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2)体会诗人卫风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3)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意理解;2.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3. 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审美价值的提升;3. 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氓》与其他诗歌的差异;3.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古代的生活场景;4. 利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和“卫风”诗篇,激发学生对《氓》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释义,把握句意;3. 讲解解析:详细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氓》;2. 学生能够理解《氓》的诗意,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3. 学生能够从诗歌中汲取文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学习其他《诗经》中的“卫风”诗篇。
《氓》的教案(优秀8篇)

《氓》的教案(优秀8篇)氓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
设问: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
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
(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
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不可。
此处用了“比兴”手法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
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
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卫风氓》教案设计:文学的审美价值

《卫风氓》教案设计:文学的审美价值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卫风氓》的诗句;(2)分析并掌握《卫风氓》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3)了解《卫风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卫风氓》;(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文学审美能力;(3)运用文本分析法、历史背景分析法等方法,全面理解《卫风氓》。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素养;(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卫风氓》的诗句背诵与理解;2. 《卫风氓》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分析;3. 《卫风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介绍。
三、教学难点1. 《卫风氓》的深层次意象和寓意解读;2. 古典诗歌的审美特点和欣赏方法;3.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卫风氓》的诗句、艺术特色、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知识;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卫风氓》;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卫风氓》的深层次含义;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掌握古典诗歌的审美特点;5.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提高文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卫风氓》的作者、创作背景等;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卫风氓》,理解诗句含义;3. 讲解知识点:讲解《卫风氓》的诗句、艺术特色、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知识;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卫风氓》的深层次含义;5. 案例分析:分析古典诗歌的审美特点,以《卫风氓》为例进行讲解;6.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7.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卫风氓》的诗句、艺术特色、历史背景等方面的掌握程度;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 诗歌朗诵:评估学生的朗诵技巧和对诗歌情感的理解;4. 创作练习:收集学生的诗歌创作,评估他们的创作能力和对文学审美价值的把握。
《诗经·卫风·氓》优秀教案

《诗经·卫风·氓》优秀教案《诗经·卫风·氓》优秀教案《国风·卫风·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
以下是店铺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一篇《诗经·卫风·氓》优秀教案,希望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教学时数】两课时一、导入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如: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李白《长干行》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裴多菲《自由与爱情》《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
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
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
《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
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
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
《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
”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氓》教学设计《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氓》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氓》教学设计篇1【教材依据】《氓》是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属于《诗经》中“卫风”里的作品。
这首诗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由恋爱到结婚再到决绝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内涵丰富,代表了《诗经》现实主义的风格。
【指导思想】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让学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围绕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以诵读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引,以语言活动为基本探究手段来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丰厚的思想、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2、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拓展探究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从课内到课外、从故事到现实延伸、拓展。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会,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主人公形象,认识其情感变化和婚姻悲剧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自信、自强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教学方法】学法: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分组讨论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教法:点拨梳理归纳【教学准备】精心设计了教学设计,学生用导学案,搜集古代婚姻制度等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课外知识作为导学案上的知识链接,精美的教学课件,每一组学生都准备了课堂小黑板进行课堂交流展示。
【教学过程】导入:无论古今,爱情都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是我们羡慕且称颂的美好爱情,但是爱情里也有不负责任,始乱终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来了解一下《氓》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卫风氓》教案设计

《卫风氓》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卫风氓》的诗意和背景。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能够鉴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卫风氓》。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热爱文学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个人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入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卫风氓》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歌韵味。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问。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理解诗的主题思想。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卫风氓》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4. 学生对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领悟。
5.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讲解。
3. 利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4.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卫风氓》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展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准备参考资料,便于学生深入了解《卫风氓》。
3. 准备诗歌鉴赏模板,帮助学生分析诗歌。
八、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新课。
2. 诗句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卫风·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识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特殊句式,其他实词及常用熟语。
2. 分析故事情节,领悟主人公的情感;理解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3. 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思考古今爱情观的不同。
重点难点1. 感受女主人公的形象。
2. 古典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 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讨论法:从故事情节,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来讨论男主人公的形象的二三其德;从诗中找出诗经赋比兴的用法及其效果讨论。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经》中有大量反映爱情,婚姻的作品。
如:《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yú)。
爱而不见(xiàn),搔首踟(chí)蹰(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óng)管。
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yì)女(rǔ)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且异。
匪(fēi)女(rǔ)之为美,美人之贻。
描写的那种甜蜜浪漫的约会,那种自主而又愉快的恋爱,大家已经感受到了,那么,我们今天再开看一看另外一种爱情,另外一种婚姻:《氓》。
二鉴赏1.充满感情地齐读课文,初步感受《氓》。
典型的四言诗,节奏韵律非常明显,注意二三节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通假字:蚩—→媸无—→毋于—→吁说—→脱泮—→畔匪—→非实词:将<请,愿> 即<走进,靠近> 愆<延误> 体<卦象> 咎<不吉利> 贿<财物,嫁妆> 熟语: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兴:本义起床)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总角之交:幼年时的交情二三其德:感情一变再变特殊句式:氓之蚩蚩: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匪来贸丝:省略主语尔兄弟不知:省略宾语之2.结合课后的注解,理解课文,诗歌写到了什么事情?明确《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
:《卫风·氓》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
它叙写了一位劳动妇女在婚姻上的不幸遭遇。
她善良多情,追求幸福的婚姻,不料却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欺骗,最后遭虐待遗弃,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折磨和痛苦。
她悔恨交加,义正词严地控诉了男子的忘恩负义,表现了她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全诗反映了男权社会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对社会礼教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个体婚制在历史上决不是作为男女之间的和好而出现的,更不是作为这种和好的最高形式而出现的。
恰好相反。
它是作为女性被男性奴役,作为整个史前时代所未有的两性冲突的宣告而出现的。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段话对我们理解诗经中的弃妇诗是很有帮助的。
“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同时发生的”(同上)。
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从父系氏族公社成立后,妇女就成为家庭的附庸,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压迫。
到了奴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就更为下贱,尤其是劳动妇女,她们沦为家庭的奴隶,成了可以随便买卖的商品。
《氓》中的女主人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
第一章:追叙了氓向她求婚的情形。
求婚:氓之蚩蚩<虚情假意>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真情一片>将子无怒将女子的善良与温柔表现出来悲剧的开始第二章:女子怀着一片痴情与氓结婚的经过。
女主人已经轻信了氓的誓言,完全堕入爱河而不能自拔。
结婚:泣涕连连载笑载言轻信誓言,轻信卦象。
一步步走向悲剧第三章:悔恨自陷情网。
第四章:因被遗弃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
叙述了在氓家吃苦受累却被遗弃的经过,对氓三心二意作了强烈的控诉。
至此,女主人公反抗精神已显露无遗。
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含蓄深沉,将女子孤独无助,悲愤之情推到顶点,怨恨之情就像滔滔淇水之潮难以平静。
第五章:写女子婆家的苦状和被遗弃后的不幸处境,表现女子的勤劳朴实,氓心愿已达成,对她的凶暴。
与她的辛劳形成鲜明反差,女子却没有过多指责的话,却让我们感受到她内心的沉重。
此时无声胜有声,内心怨恨悲愤之情有爆发的可能。
然后又运用烘托的写法,用娘家兄弟不理解与嘲讽来衬托她独自伤神的处境,反思多年来的生活,加深对男女不平等社会的了解,促使对封建社会的封建礼教的反叛促成了思想的成熟!第六章:复杂的悲愤心情!并表示与氓彻底决裂。
白头偕老的想法徒增了女主人公的怨恨之情。
用淇水有岸来反比自己痛苦无边,回忆幼年欢及山盟海誓,想到今天的背信弃义,先前积蓄之力量火山爆发!这首叙事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章写定婚,第二章写结婚,第三章写所得教训,第四章写被遗弃,第五章写受虐待,第六章写与男子决绝。
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女主人公恨与悔的感情熔融于叙事、议论之中,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
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在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
婚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令人伤心。
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
也有“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
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施暴了。
婚前婚后,判若两人。
也有“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
这些对比,鲜明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第二课时一、导入:《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yú)。
爱而不见(xiàn),搔首踟(chí)蹰(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óng)管。
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yì)女(rǔ)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且异。
匪(fēi)女(rǔ)之为美,美人之贻。
我们是怎样来感受女主角形象的,同学们还记得吗?答:细节描写,心理刻画,丰满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特征那么,在《诗经·卫风·氓》,里面,人物形象又是什么样子的,是怎么样表现出来的?二、讨论明确:通篇运用对比手法,女主人公用情专一氓的背情变心氓婚前婚后态度女子心理变化氓来即我谋时笑容可鞠(蚩蚩),知婚事推迟时态度时立变(怒) 心情急切(为后面变情作了充分的铺垫)泣涕连连,载笑载言(完全的全身心投入去爱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相貌对比)女之耽兮二三其德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婚前美好愿望,婚后不幸遭遇,衷情非人的悔恨。
淇则有岸河水有岸氓心无法捉摸(氓卑鄙无耻)婚前女主人公与氓两小无猜的欢乐和婚后氓的背盟弃誓相对比,对负心汉怨愤。
女主人公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接受了教训,认清了氓的本质,最后两句,表示了她快刀断麻,坚决与氓分手之决心。
全诗通过女主人公对氓,对爱情前后态度的变化,塑造了一个忠于爱情,坚强决断的女子形象!三、探讨1. 导致婚姻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文中是怎样表述的?明确:“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 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参考意见: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
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或许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家伙。
3. 学习本文之后, 谈谈你对爱情婚姻的看法。
婚姻更多的是一种对对方的责任。
生活仅有勤劳和必备的物资,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情趣。
时间在流动,那生活也是流动的,生活需要创新。
时刻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寻找乐趣,摄取生活中每一个精彩的瞬间,在许多雷同的日子里发现生活的新意,那样我们才不会对生活厌倦,才不会对身边的人厌倦,婚姻不再是爱情的坟墓。
正如太阳,每天清晨它都从东边升起,但每个日出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四、《诗经》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试找出《氓》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这类手法,讨论一下她们的作用。
明确:《诗经》开创了比、兴手法。
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相连的诗意。
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与后面对女子的劝告不要沉迷于爱情相对照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后面的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有隐喻。
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来表示情感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比:诗中又用斑鸠喻年轻的姑娘,抒发了女子切肤之痛和深深的忧怨。
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引起女多年贫苦生活的回顾,也隐含着用叶黄而落自比的意思,多年的苦日子磨去了女主人公的青春年华,与那萎黄而落的桑叶是何等的相似啊!诗句之间,饱含着女主人公对生活的感慨和叹息,抒发了她追悔莫及的不尽怨恨,令人体味、深思!五、作业:1.反复诵读并背会全诗2.总结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特殊句式等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3. 我们初中学过的《秦风·蒹葭》也同样是一首爱情诗,反映的是男主人公“求之而不可得”的特殊心理。
试把《氓》与《蒹葭》相比较,探讨一下《诗经》里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男子与女子的爱情观。
六、板书设计氓(情节)恋爱婚变决绝(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参考译文:有个青年笑嘻嘻,抱着布匹来买丝。
其实他不是来买丝,而是找我商量婚事。
我送你渡过淇水,到达顿丘。
不是我拖延婚期,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
请你不要发怒,就把秋天定为婚期吧。
我登上那倒塌的墙壁,来远望青年所住的复关。
看不见青年的到来,惹得我眼泪涟涟。
见到了青年的到来,喜得我我有说有笑。
你用龟甲和蓍草占卦,结果都是很吉利。
你用车子来接我,我把嫁妆搬男家。
桑树没有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很润泽。
唉呀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
唉呀姑娘呀,不要对男子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