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氓》教案

《氓》教案

《氓》1.《氓》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第一首诗《氓》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每节课40分钟。

教学过程:第一节课教学目标: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

让我们走近他们!一、新授: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

(2分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 及时表扬,大家齐读。

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

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

(15分钟)(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

照顾多数学生,甚至于照顾到最慢的那个学生的速度。

)3、请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示范读课文(10分钟)(请大家仔细的听读,用笔画出有读音出入的词语,等同学读完之后,一起订正,不要打断学生的朗读的过程。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篇1说教材:(一)教材地位《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说学法:学生学法:1、讨论交流法2、个性展示法3、课堂辩论法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

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

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说教法:教师教法:1、朗读法2、点拨法3、归纳法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配乐朗诵,学生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

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

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文的赏析,因此学生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用点拨、归纳的方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生的发言更清晰。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

《氓》的教案(优秀8篇)

《氓》的教案(优秀8篇)

《氓》的教案(优秀8篇)氓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

设问: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

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

(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

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不可。

此处用了“比兴”手法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

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

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诗经氓教案

诗经氓教案

诗经氓教案一、引言《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其中的《氓》一篇,是人们熟知的一首民谣。

这首古文以其简洁、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社会低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而闻名。

本教案以《氓》为基础,旨在通过学习和理解这首古文,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感知历史和社会变迁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1.了解《氓》的背景和意义;2.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对于社会和历史变迁的思考能力;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氓》的背景介绍•介绍《诗经》的基本情况;•阐述《氓》的创作背景和社会意义。

2. 学习《氓》的文本•教授《氓》的诗文,让学生朗读、鉴赏;•分析《氓》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探究《氓》中的社会变迁•引导学生思考《氓》描绘的社会低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分析《氓》中的社会阶层和贫富差距的问题;•考察《氓》中所反映的历史和社会变迁。

4. 文学鉴赏与创作•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氓》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通过鉴赏和创作,加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活动与方法1.情感接受活动:朗读《氓》、观看相关图片等;2.讨论与互动:学生小组间的讨论和展示;3.分析与思考:对《氓》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解读;4.创作与表达:让学生通过鉴赏和创作,表达对《氓》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评估方法1.口头问答:对学生对《氓》的基本了解和文本分析进行提问;2.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间进行讨论和展示,评估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3.作品展示:学生根据鉴赏和创作的要求,提交作品并进行展示。

六、教学资源•《氓》的诗文版权;•相关图片和资料;•学习资源和作品展示平台。

七、教学计划第一课时:《氓》的背景介绍1.介绍《诗经》的基本情况(10分钟);2.阐述《氓》的创作背景和社会意义(15分钟)。

第二课时:学习《氓》的文本1.教授《氓》的诗文(15分钟);2.学生朗读、鉴赏《氓》(20分钟);3.分析《氓》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15分钟)。

《氓》的教案范文

《氓》的教案范文

《<氓>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氓》的诗篇;(2)了解《氓》的作者、背景及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3)分析并掌握《氓》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氓》;(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领悟诗歌中蕴含的哲理,提升个人品质;(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氓》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2. 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氓》的诗意和意象的理解;2. 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3. 诗歌背景知识的拓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氓》的作者、背景及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欣赏的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氓》,理解诗意,体会情感;(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氓》的艺术特色;(2)分享心得,交流感悟。

4. 课堂讲解:(1)讲解《氓》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拓展相关背景知识。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背诵《氓》;(2)选取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氓》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知识掌握:通过测试或提问,检验学生对《氓》的理解、鉴赏能力和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评估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诗经氓》教学设计

《诗经氓》教学设计

《诗经・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成书年代、内容分类、艺术手法等。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如“氓”“蚩蚩”“贸”“夙兴夜寐”等,理解诗歌大意,能够准确翻译全诗。

∙学习《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其在诗歌中的运用效果。

1.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分析诗歌的情节结构,划分恋爱、婚变、决绝三个阶段,深入探究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诗歌所反映的古代社会婚姻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女主人公在爱情婚姻中的不幸遭遇,感受她的哀怨与坚强,培养学生对古代女性命运的同情和对爱情婚姻的理性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比兴手法,分析其对塑造女主人公形象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分析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从她的恋爱时的纯真热情,如“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到婚变后的勤劳哀怨,如“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再到决绝时的坚强果断,如“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体会其性格的多面性。

∙理解诗歌的情节发展,明确恋爱、婚变、决绝三个阶段的主要情节和情感变化。

1.教学难点∙深入探究诗歌所反映的古代社会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以及这种社会背景下女性意识的觉醒,理解诗歌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古代爱情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等,引出《诗经》中的爱情诗《氓》,激发学生兴趣。

∙介绍《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知识介绍(3分钟)∙简要介绍《诗经》的内容分类,分为风、雅、颂,《氓》属于“卫风”。

∙讲解《诗经》的艺术手法赋、比、兴,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比喻,兴是起兴,为理解诗歌做铺垫。

《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氓》教学设计《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氓》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氓》教学设计篇1【教材依据】《氓》是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属于《诗经》中“卫风”里的作品。

这首诗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由恋爱到结婚再到决绝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内涵丰富,代表了《诗经》现实主义的风格。

【指导思想】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让学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围绕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以诵读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引,以语言活动为基本探究手段来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丰厚的思想、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2、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拓展探究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从课内到课外、从故事到现实延伸、拓展。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会,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主人公形象,认识其情感变化和婚姻悲剧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自信、自强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教学方法】学法: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分组讨论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教法:点拨梳理归纳【教学准备】精心设计了教学设计,学生用导学案,搜集古代婚姻制度等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课外知识作为导学案上的知识链接,精美的教学课件,每一组学生都准备了课堂小黑板进行课堂交流展示。

【教学过程】导入:无论古今,爱情都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是我们羡慕且称颂的美好爱情,但是爱情里也有不负责任,始乱终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来了解一下《氓》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人教版必修2《诗经·氓》教案

人教版必修2《诗经·氓》教案

人教版必修2《诗经·氓》教案《人教版必修2《诗经·氓》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盼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协助!《诗经氓》是人教版必修2的一篇经典之作,诗歌讲解并描述了一个古老的而又多数次重复上演的爱情婚姻悲剧。

本文的价值在于,它用高度凝练而有韵味的诗歌语言、以女主子公的口吻讲解并描述爱情故事,并且对自己的婚姻悲剧作出深刻的反省,以告诫人们无与士耽。

一、课前要求学生自读全诗,描述诗意(区分于文言文的字字直译)二、朗读全诗,正音正字,疏通诗歌意思。

(留意不要陷于文言翻译中易于肢解诗意)三、整体感知,概括内容:1、作为叙事诗,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简要复述诗歌的主要内容。

痴心女子负心汉的传统悲剧故事。

或者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个女子回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

起先氓来向她求婚,女子没有马上容许,男生有些生气;女子盼望他不要生气,告知他以秋天作为婚期,于是,女子就欣然急迫地渴望氓的到来,她对氓表现得很痴情,两人很顺当地结婚了。

婚后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持着家务,氓起先还好,渐渐地,脾气变得急躁起来,并且毫无眷顾之意,女子单独伤悲,最终醒悟地相识到既然你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2、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女子的痴情和男子的负心?试做分析。

1)、氓的形象负心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忠厚诚实,又有一些狡猾。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怒:求婚太干脆,太急于求成。

悲剧的根源。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对感情不专一,德行无常。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到达目的之后,对妻子施以暴力。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曾经的铮铮誓言,对爱的渴望,如今都不再顾念。

不念旧情。

2)、女子的形象痴心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极易沉湎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对爱痴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氓》的教学设计诗经《氓》的教学设计《氓》教学设计一、新课导语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古今中外,不知演绎了多少动人的爱情故事,有的幸福,有的凄婉,有的热烈,有的含蓄,有的让人心向往之,有的令人荡气回肠……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来聆听那里所发生的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

二、积累·整合1、识记下列字的字音:氓:méng蚩:chī匪:fěi淇:qí愆:qiān将:qiāng垝:guǐ载:zài于:xū说:tuō徂:cú汤:shāng渐:jiān裳:cháng靡:mǐ咥:xì隰:xí角:jiǎo2、制作知识卡片:⑴卡片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

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才更名为“诗经”。

⑵卡片二:《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多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后人把它和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并称为“风骚”。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⑶卡片三:《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

“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它不借助于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它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

正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如歌中唱的“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

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

《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情况:象征、联想、比喻。

如:由雎鸟成双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美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

后人习惯上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二、感受·鉴赏1、感受情感:结构图:情节感情基调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恋爱热情幸福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婚变沉痛怨恨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决绝清醒刚强板书:《氓》(情节)恋爱婚变决绝(章句)第一、二章第三、四、五章第六章(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不思其反载笑载言士贰其行亦已焉哉(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注意:粘贴时,丢失了原来“箭斗、括号”等符合,抱歉!)2、鉴赏技巧:⑴回忆和对比:《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

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①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

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②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二三其德”,婚前婚后判若两人、对比鲜明。

⑵赋、比、兴手法: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三章,诗人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同时也是兴。

诗人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起兴,从而引出“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感受。

第四章,诗人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年长色衰的情景。

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有‘比中兼兴’的手法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之,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即能激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意蕴;又能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思考·领悟教师引言:穿越千年的时空,打开经典的《诗经》,书中的芬芳把我们带到了千年前的卫国,在这里,我们依稀看到桑树下那个痴情、勤劳、智慧、坚强的女子。

她的勤劳令人赞美,她的痴情令人迷醉,她的智慧让人折服,她的坚强让人敬佩。

同学们,你能从我们的女主人公的这些典型性格中领悟点儿什么或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吗?痴情──“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诗中女主人公在“氓”离开后总是牵挂着他,多情的她独自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寻找氓的身影。

当她看见了心上人时就会欣喜若狂,若她看不见心上人则会伤心流泪。

痴心的她总是因为“氓”的出现高兴,而又会因为“氓”的离去而伤心。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痴情的女子,却遭到了负心汉的遗弃。

结论:痴情的人容易爱令智昏。

启发:面对漫漫人生路,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女主人公自从嫁到“氓”家,多年来一直是披星戴月、宵衣旰食,家里地理一人干,里里外外一把手。

甚至在氓变心后打骂她的那段日子里,她仍然起早贪黑、辛勤劳作。

尽管丈夫移情别恋,但她从未想过要离开他,因为她心存幻想,希望有一天他能回心转意。

结论:勤劳的人是无暇移情别恋的。

启发:勤能排除私心杂念,勤是会得到回报的──天道酬勤。

智慧──“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主人公在被人遗弃时并没有呼天抢地,寻死上吊,而是对婚姻爱情作了认真地反思,她清楚地看到作为女子绝对不能够沉溺于爱情,否则就陷入泥潭、很难自拔。

要知道这种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领悟得到。

另外,在她与氓婚变后,并没有乱了方寸,而是“静言思之”,思考现在自己的处境并及时做出决定。

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她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子。

结论:智慧的人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

启发:在学习中不能重犯过去的错误。

(典故:《不如我的驴》)坚强──面对突如其来的婚变,咱们的女主人公并没有以泪洗面,而是“静言思之”,看清了“反是不思”的丈夫的真面目。

她明白貌合神离的婚姻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于是她坚强地面对自己的处境,果断地做出分手的决定。

她不甘心受命运的摆布,她要寻求自主的婚姻,寻求自己的幸福。

结论:坚强的人是不会受命运的摆布的。

启发:要做生活的强者。

四、探究·发现1、讨论题: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社会背景探究诗中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原因?被弃原因:⑴男子负心说。

⑵年老色衰说。

⑶男权主义说。

⑷情感透支说。

2、讨论题:透过《氓》中的爱情悲剧,你能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着或神话传说中的爱情故事里发现点儿什么吗??⑴爱是一见钟情。

──七仙女与董永⑵(2)爱他,就要协助他完成自己的事业。

──马克思与燕妮⑶爱,是一场永远不愿醒来的梦!──孟姜女与万喜良⑷爱是举案齐眉。

──汉代的梁鸿与孟光⑸爱是相敬如宾。

──汉代的庞公与其妻⑹爱是志同道合。

──汉代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⑺爱是对她的忠贞不渝。

──唐代的元镇与韦惠丛⑻爱,是想着为他做任何事;是想着她为你做过的任何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⑼爱,是为之殉情、比翼双飞。

──梁山伯与祝英台⑽爱,是千年等一回,缘分天注定。

──许仙与白素贞⑾爱,是我心化为连理枝。

──焦仲卿与刘兰芝⑿爱,是虔诚的守望。

──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与“望夫石的传说”⒀爱,是“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五、应用·拓展教师引言:同学们,鲁迅先生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文学作品的鉴赏,靠的就是读者丰富的想象和无限的联想。

你可以根据作品中的叙述进行鉴赏,也可以超越作者的思维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度创作”。

同学们,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给本文的主人公写一篇鉴赏短评吧!例文:孤独而坚强的舞步──《氓》中女主人公的评析秋色的晚霞中,我仿佛看见你的背影,或许带上些许绝望;欣欣然的春华,也许是你初开的情愫;繁盛的夏花,记载过你的激情。

而今,我只能用它们来映衬秋风中的你,只因为拥有这一切,才能在绝望中过滤出你坚强的人生哲学──舍得、敢舍得、敢、勇敢……爱,是永恒的,只要有人类的存在,爱就不会被搁置,每人都在寻觅一个值得爱或被呵护的人,爱的厅堂中,人各自寻寻觅觅,行色匆匆,蜷缩在自身世界中找自己超负荷的情感载体,却又各自封锁,像是不敢惊动厅堂中的圣人先哲们。

你,你首先打开了心扉,把自己的一颗滚烫的心毫无保留地摆在了你心爱的男人面前,当你爱的人来了,你非但不会畏缩,反而会迎上去,用一种理想的姿态扑向你的理想幸福。

的确,你爱他,很爱他,你看不见他时会哭,却不知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值得你为他哭,值得你为他哭的人正是永远都不会让你哭的那位……但你爱了,用心来轰轰烈烈地爱了一把。

你爱他,超过了爱您自己!你本来以为爱是可以永恒的,你本来也觉得你的付出与回报会是等价的。

却不知道泡在爱河中的两个人谁爱得最深就注定伤得更深。

你本来以为他会对你好的,像开始一样。

所以,那天,阳光明媚得刺眼,灿烂得有些儿令人眼晕,但没有人会看到,送亲的人只会看见灼灼的叶与将来的繁繁的果实,迎娶的人只会不时地向花轿中张望,幻想能透过红盖头看出些什么,抬着花轿的农夫也许幻想着如何窥视新娘的洞房花烛夜,新郎官也许正勾画着新婚后的快乐生活。

只有新娘,被红得刺眼的红绸挡住了视线,任自己在花轿中颠簸在未知的路上。

你此时没有错,他是爱你的,你希望他一直都这样爱下去,如同你爱他一样爱你。

至少那时是这样。

你笑了笑,随手拈出一支笔,写下: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沉浸在爱中是快乐的,新婚对你,对所有女人都是难忘的。

你有姿色,他有情调,这样的新婚是完美的。

你不会否认,那片你常想起的葵花海,你曾说你爱葵花,那天他就带你去看了那片葵花海,你惊呆了,只能用它来描述,繁华,盛大的繁华。

“你做你的葵花,我来给你光和热,”他笑了笑,望着你说,接着,他低下头来,你可以感受到他的呼吸,虽已感受多次,但这次截然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