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氓 教案
诗经·氓的教案范文

《诗经·氓》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氓》全文;(2)理解《诗经·氓》的创作背景、历史价值及其在《诗经》中的地位;(3)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体会诗歌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氓》的内涵;(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领悟忠诚、诚信、友善等传统美德,提升个人素养;(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经·氓》;(2)理解《诗经·氓》的创作背景、历史价值及其在《诗经》中的地位;(3)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诗中古代词语的解释和翻译;(2)把握诗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3)深入理解诗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地位和特点;(2)阐述《诗经·氓》在《诗经》中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对《诗经·氓》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经·氓》,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字词和句意;(3)让学生初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经·氓》的内涵;(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寓意和道德观念。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欣赏《诗经·氓》的音乐、舞蹈等形式;(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和艺术魅力;(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诗中领悟忠诚、诚信、友善等传统美德;(2)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对爱情、婚姻和人生的看法;(3)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氓》的教案(优秀8篇)

《氓》的教案(优秀8篇)氓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
设问: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
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
(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
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不可。
此处用了“比兴”手法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
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
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诗经氓》教案

B
C
音响设备
用于播放课文朗读、背景音乐等,营造课堂 氛围。
《诗经氓》相关图片、视频素材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当的素材,帮助学生更 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及背景。
D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激活学生的情感
01
借助音乐、画面等多媒体手段, 营造与《诗经·氓》情感相符的氛 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诗中的情感。
02
通过朗读、背诵等课堂活动,引 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 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对话交流法
鼓励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分享彼此 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促进思想的碰 撞和融合。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增 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他 们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问题探究法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和 意蕴。
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 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05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播放与《诗经》相关的背景音乐 ,营造古典文化氛围,引导学生 进入学习状态。
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诗经》的地位、内容 、特点等,引出本课所学篇目《 氓》。
整体感知
01
02
03
语言特色赏析
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 特色,包括用词、句式、 押韵等,感受诗歌的艺术 魅力。
鉴赏评价
主题思想探讨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
艺术手法评价
评价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人物 形象塑造、比兴手法运用、语言 特色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
力。
文化内涵挖掘
挖掘诗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引 导学生理解《诗经》在中国文化
《诗经氓》教学设计

《诗经・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成书年代、内容分类、艺术手法等。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如“氓”“蚩蚩”“贸”“夙兴夜寐”等,理解诗歌大意,能够准确翻译全诗。
∙学习《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其在诗歌中的运用效果。
1.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分析诗歌的情节结构,划分恋爱、婚变、决绝三个阶段,深入探究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诗歌所反映的古代社会婚姻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女主人公在爱情婚姻中的不幸遭遇,感受她的哀怨与坚强,培养学生对古代女性命运的同情和对爱情婚姻的理性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比兴手法,分析其对塑造女主人公形象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分析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从她的恋爱时的纯真热情,如“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到婚变后的勤劳哀怨,如“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再到决绝时的坚强果断,如“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体会其性格的多面性。
∙理解诗歌的情节发展,明确恋爱、婚变、决绝三个阶段的主要情节和情感变化。
1.教学难点∙深入探究诗歌所反映的古代社会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以及这种社会背景下女性意识的觉醒,理解诗歌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古代爱情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等,引出《诗经》中的爱情诗《氓》,激发学生兴趣。
∙介绍《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知识介绍(3分钟)∙简要介绍《诗经》的内容分类,分为风、雅、颂,《氓》属于“卫风”。
∙讲解《诗经》的艺术手法赋、比、兴,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比喻,兴是起兴,为理解诗歌做铺垫。
人教版必修2《诗经·氓》教案

人教版必修2《诗经·氓》教案《人教版必修2《诗经·氓》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盼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协助!《诗经氓》是人教版必修2的一篇经典之作,诗歌讲解并描述了一个古老的而又多数次重复上演的爱情婚姻悲剧。
本文的价值在于,它用高度凝练而有韵味的诗歌语言、以女主子公的口吻讲解并描述爱情故事,并且对自己的婚姻悲剧作出深刻的反省,以告诫人们无与士耽。
一、课前要求学生自读全诗,描述诗意(区分于文言文的字字直译)二、朗读全诗,正音正字,疏通诗歌意思。
(留意不要陷于文言翻译中易于肢解诗意)三、整体感知,概括内容:1、作为叙事诗,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简要复述诗歌的主要内容。
痴心女子负心汉的传统悲剧故事。
或者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个女子回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
起先氓来向她求婚,女子没有马上容许,男生有些生气;女子盼望他不要生气,告知他以秋天作为婚期,于是,女子就欣然急迫地渴望氓的到来,她对氓表现得很痴情,两人很顺当地结婚了。
婚后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持着家务,氓起先还好,渐渐地,脾气变得急躁起来,并且毫无眷顾之意,女子单独伤悲,最终醒悟地相识到既然你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2、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女子的痴情和男子的负心?试做分析。
1)、氓的形象负心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忠厚诚实,又有一些狡猾。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怒:求婚太干脆,太急于求成。
悲剧的根源。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对感情不专一,德行无常。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到达目的之后,对妻子施以暴力。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曾经的铮铮誓言,对爱的渴望,如今都不再顾念。
不念旧情。
2)、女子的形象痴心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极易沉湎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对爱痴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诗经》两首《氓》教案

《诗经》两首《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氓》两首;(2)理解《氓》两首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分析《氓》两首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氓》两首;(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风气;(3)学会珍惜友情,诚实守信。
二、教学重点:1. 《氓》两首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2. 《氓》两首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3. 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氓》两首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及词汇理解;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3. 诗歌意境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氓》两首的译文和注释、相关古代文化知识资料、教学多媒体设备;2. 学生准备:预习《氓》两首,了解诗歌基本内容,搜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引出《氓》两首;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氓》两首,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氓》两首的主题思想、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疑惑;5. 诗歌鉴赏: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氓》两首的艺术魅力;6. 情感教育:结合诗歌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课后作业:1. 背诵《氓》两首;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诚信的看法,并结合诗歌内容进行思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氓》两首的内涵;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4.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氓》两首之间的异同,提高鉴赏能力。
《氓》优秀教案设计(通用7篇)

《氓》优秀教案设计《氓》优秀教案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氓》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氓》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掌握《氓》中的写作手法。
2.把握《氓》的故事情节,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是主题。
3.积累字词,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氓》当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分析人物形象及是个主题。
一、导入爱情是千百年来文学创作中长盛不衰的话题,古往今来有很多诗句是描写美好爱情的,同学们能不能背几句?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乐府诗中的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那么是不是所有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是美好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氓》这首诗,和两千多年前的女主人公一起去感受她的另类的爱情故事。
(板书:《诗经》两首—氓。
)《氓》选自《诗经·卫风》。
初中时我们学过《诗经》中的作品,例如《关雎》《蒹葭》,大家对《诗经》都已经有相对的了解了。
《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板书:《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共305篇又分为风,雅,颂。
)请同学们根据你们课下收集的资料来说说《诗经》的成书过程。
关于诗经的成书现在有三种说法: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采诗说:“古者天子命史歌谣,以观民风。
”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献诗说,天子为了考察民间习俗风尚的好坏就下令诸侯和公卿列士献诗。
删诗说,传说古诗原来有3000篇,孔子根据礼仪的标准选编了300首整理出了《诗经》。
现在通常认为《诗经》是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
《氓》教案(5篇)

《氓》教案(5篇)第一篇:《氓》教案《氓》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熟悉诗歌内容;清楚人物形象。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2.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用具多媒体六、教学方法1.第一课运用诵读法,改写民歌熟悉课文故事情节。
2.第二课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一、导入淇水边的爱情——水是生命之源,水边也总是爱情的发生地。
翻开《诗经》,一条条清澈的河流蜿蜒而过,无论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对心爱女子的思念追求,还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清澈柔媚的河流旁上演过一幕幕爱情的悲喜剧。
追寻流水的足迹,穿越三千年诗经的画廊,走近《卫风?氓》,我们来探访远古的诗情与爱意,领略先贤的美丽与哀愁。
(幻灯片)二、由淇水讲解情感的变迁,梳理情节。
思考淇水在这幕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诗歌中淇水出现了几次?1.学生朗读(注意四言诗歌二二拍的节奏)2.梳理字词音用法意义。
(幻灯片)3.学生思考淇水问题,梳理情节,形成板书她在文中出现三次,她是婚姻悲剧的见证者,当初情意绵绵的送别,后来欢喜披着红盖头嫁过去,再后来带着受伤的心痛苦回来。
她见证了这一场由美丽爱情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失败婚姻。
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恋、幸福“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对貌似忠厚老实的氓,女子一见倾心。
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
送走之后,翘首企盼,望眼欲穿。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載言。
”时哭时笑,抑制不住的眼泪和笑容泄露了心底最深的爱意。
远古时代的郊外旷野竟有如此清新纯朴、芳香迷人的爱情;娴静似水的女子竟有如此简单而真诚、随意而自由的胸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氓(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的一般体例与手法。
2. 分析人物形象及悲剧产生的原因。
3. 感悟《氓》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2、理解诗歌的现实意义。
【课型】探究课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天我们要讲的主题是爱情。
说到恒久流传的爱情,我们可能会想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
在中国文化中,最富代表性的应当还是星空中的鹊桥,它源自承诺与坚守,讲究细水长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天让我们走近遥远的卫国,去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才子佳人,他们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再普通不过的一对青年男女。
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经氓》。
二、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初步感知
1.学生齐读,把握全诗节奏(二、二节拍)。
2.教师范读,初步体悟感情。
三、掀起你的盖头来——整体把握
1. 问:本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明确:以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一段从求婚恋爱,两心相许,结婚度日,到男子变心,自己决定一刀两断的全过程。
2.《诗经》中的本篇选自卫风,而《诗经》的风雅颂都属于乐歌,请同学们试着用一首歌的歌名来分别概括本诗的六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3.问:这个爱情故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后——决绝
四、莫为浮云遮望眼——文本探究
通文意,请学生圈点并提出文中经过思考后仍不明白的句子,可以是内容或手法方面的问题。
1. 【重点点拨】
对“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解读。
女主人公静思回忆这段婚姻和恋爱时,在归家途中看到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想到了吃桑葚的斑鸠吃多了桑葚会昏醉,进而想到了女子沉溺于爱情的情况,实际上桑叶柔嫩时也代表了女子年轻貌美的时期。
熹将这句称为“比而兴”,比和兴是两种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使诗歌更有感染力。
兴是借自然事物先起个头,然后以联想引出诗人要描写的对象和情感。
有时候比兴连用,带着发端和比喻双重作用,表示寄托之意。
比兴手法可以增添诗意。
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通过桑叶枯黄来比喻婚后的不幸福,也可理解为女子的年长色衰,从而引出下文对婚后痛苦生活的描写。
几句去掉并不影响文章大意的理解,那么意图何在?它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就像是我们写记叙文一样,中间也会插入一些抒情议论的语言来增强文采,不会显得枯燥无味。
2. 【探讨】这段本应美好的婚姻最后为何会失败?
确:主要责任在氓,他犯下了三个过错:“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可总结为“移情别恋”、“蛮横粗暴”、“背信弃义”。
主人公的遭遇令人同情,任劳任怨的品质值得敬佩,但在这段失败的婚姻中,她也应该承担一些责任。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表现出她对婚姻的迫切渴望,“靡室劳矣”、“靡有朝矣”写出了她披星戴月,不顾一切的付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固然有洒脱,但亦过于武断。
可总结为“轻许终身”、“过度纵容”和“冲动决绝”。
3.【拓展延伸】假如时光倒转数千年,你来到淇水边,听完女主人公的这段倾诉,你会对“她”说:……
小结:同学们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说得非常好,老师还想补充几句,教材将《氓》安排为诗歌单元的第一课,我想,绝不是为了让同学们看到到婚姻的现实与残酷,从而对爱情失去信心,虽然如马茂元先生所言,女主人公是“往事不堪回首,前程更复可畏”,但毕竟她终于开始正视自己的处境,迈出了勇敢的一步。
而从这则故事中,我想我们也更能明白关于爱情的真谛,从而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去学会用真诚和智慧挑选自己的伴侣,经营好自己的婚姻。
五、牛刀小试显身手——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诗经氓
移情别恋轻许终身
氓蛮横粗暴“我” 过度纵容
背信弃义冲动决绝
专一真诚智慧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