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精品课件_说木叶

合集下载

《说木叶》最新课件

《说木叶》最新课件

02
思考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暗示
生活常识暗示
文化心理暗示
文化传统:历代文学作品、典故所构成的文化氛围。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2

3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疏朗绵密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 王褒《渡河北》
木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树叶
浓密繁华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说 “木 叶”
林庚
几个问题
几句诗
几个意象
一个概念
一、顺“问”摸“答”,理文章思路
找出本文作者提出的所有问题并标序号,并给其归类合并。 1.木叶”是什么呢? 2.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 树叶”呢? 3.为什么单单“ 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4.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5.我们无妨这么说“: 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 6.杜甫却 宁愿省 掉“ 木叶”之“ 叶”而不肯放弃“ 木叶”之“ 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 7.无边“落木”萧萧下,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8.这一字(“ 木”)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9.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 木”字呢? 10.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 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11.(“ 寒风扫高木”)这里用“ 高树”是不是可以呢? 12.所谓“ 扫高木”者岂不正是“ 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13. 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 14.而“树”呢? 15.至于“ 木叶”呢? 16.至于“ 落木”呢?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9《说“木叶”》课件(23张)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9《说“木叶”》课件(23张)
林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 落叶?
“说”是一种文体。“说”即“谈谈”的意思, 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 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
作者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林志钧之子。 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 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文本细读
“木叶” “树叶”
概念上相差无几, 艺术形象上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金。
全文总结
“木叶”
疏朗空阔
相去无几 暗示性 一字千里
“树叶”
绵密饱满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 “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 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 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 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 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 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一尊搔首 东窗里。陶 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同 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 异其趣。

“高树”:无落叶的情况;饱满。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文本细读 “木”与“树”
“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贫业。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落叶”:饱含水分的繁密叶子
“黄叶”:虽微黄但缺少干燥之感 诗歌语言的颜色性
杨柳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折杨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采薇》

说木叶Ppt 课件

说木叶Ppt 课件
木叶的文化内涵
木叶一词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景象的描绘,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 涵,反映了人们对生命、自然和时间的思考和感悟。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木叶的文化内涵
01
未来可以对木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探
讨其演变过程和原因。
比较不同文化中木叶的运用
02
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木叶的运用,探究其共性和差异,以及背
生态价值
木叶生长周期长,对环境要求高,因 此其生态价值也较高,有利于环境保 护和生态平衡。
05
木叶的保护与传承
木叶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古老的 木结构建筑和林木资源面临被破坏或 拆除的风险。
问题
保护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 和法规;木叶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缺乏市场竞争力。
木叶的文化内涵
木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 涵和哲理。
木叶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 学思想,如“天人合一”、“物我本无间”。
木叶的演奏注重自然和生命的感悟,通过音乐表达对自 然和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木叶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元素,如诗 歌、绘画等,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03
木叶的种类与特征
不同种常有五个 或七个裂片,边缘有锯齿。颜 色变化丰富,从鲜红到橙黄再
到黄绿。
柳叶
柳叶细长,呈线形或镰刀状, 边缘平滑。多为深绿或淡绿色 。
樟树叶
樟树叶呈椭圆形或卵形,表面 光滑,背面有柔毛。多为深绿 色。
槐树叶
槐树叶呈心形或圆形,边缘有 波状齿。多为黄绿色或深绿色
02
03
清热解毒
木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 、咽喉肿痛等症状。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 课件 (共28张)语文课件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 课件 (共28张)语文课件PPT

文本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1~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自然段列举四个名句说明了什么观点?
答案:列举四个名句,说明木叶之美,说明“木叶”是那么突 出地成为诗人喜爱的形象,为下文的分析张本。
2.第2自然段中“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 了”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再进一步指出宁用“落木”而不用“落叶”,又非偶然现象, 悬念的设置使人急欲弄清原因。此处言简意丰。一是指出创新的途 径:“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二是指出 个例中体现的普遍性;三是含蓄地告诉我们,这样细致地揣摩是欣 赏诗的精妙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唐诗综论》。林庚先生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学者。 他的《唐诗综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把唐诗这一课题的研究提 到了现代学术的高度,同时也把唐诗的风貌的系统化研究留给了后 人。《说“木叶”》就是这部书中的精品佳作之一。
单音字
①袅袅(niǎo) ②萧萧(xiāo) ③翩翩(piān) ④冉冉(rǎn) ⑤绵密(mián) ⑥缠绵(chán mián) ⑦吟唱(yín) ⑧王褒(bāo) ⑨皎皎(jiǎo) ⑩灼灼(zhuó) ⑪亭皋(ɡāo) ⑫柳恽(yùn) ⑬寒砧(zhēn) ⑭万应锭(dìnɡ)⑮窸窣(xī sū)
说“木叶” 林庚
作者名片
简历:林庚(1910-2006),中国作家、诗人、古 典文学研究学者。字静希,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 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入中文系,曾创 办刊物《文学月刊》。
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朱自清先生助教,又参与编辑《文学季刊》。 1934年后,先后在民国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授中国文学史课程 ,继续写诗。这时期是他写自由诗的时代。1935年以后对诗的形式 有进一步的追求,从现代生活、语言的节奏与民族诗歌发展的规律中 探索新的格律体诗。抗战后,赴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北归任燕京 大学中文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市文联理事、《文学遗产》 编委,一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对于新诗的形式、中国古典诗 词有独到的研究。

9《说“木叶”》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9《说“木叶”》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谢谢!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 “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 →形象暗示
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 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 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离人游子的愁绪、报国无门…… →文化暗示
意象 暗示性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引出话题
③概念相同,形象有别。
木 的
④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本身含有落叶因素。 艺

⑤⑥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所暗示颜色性。 特
⑦ “木叶”“树叶 ”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小结 征
方法总结:
题目、关键词、段首句和段尾句单 独成段的句子 找关联 转折连词 因果连词… 抓高频词
叁 品读,知意味 (一)阅读4、5、6三段,联系课文探讨“木”的艺
术特征。
提示: 从例子入手,理解诗意,领悟情感,找寻
作者观点。
叁 品读,知意味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木 的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艺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术 特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征 落木千山天远大。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① “木 ”与 “树 ”:概念一致,意味不 同。 “木”: 秋风叶落形成鲜 明的形象。 “树 ”:叶 多有饱满的感情 ② “树叶”与 “木叶 ” “树叶 ”:“树 ”“叶 ”有繁密湿润之 意。 “木叶 ”:“木 ”----舒朗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干燥 “木叶 ”---暗示落叶的微黄 、干燥、传递舒朗的清秋气息 ③ “落叶”与 “落木 ” “落叶”: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繁密的叶子 “落木 ”:比 “木叶”还进一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9《说“木叶”》 课件 (共47张PPT)优秀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9《说“木叶”》  课件           (共47张PPT)优秀课件

面对飘零的落叶,古往今来无数的诗人,将之 定格成永恒的风景,凝聚成挥之不去的情结。

林庚 gēng
林庚
清华大学中 文系教授,既是 诗人,又是学者。 在唐诗和楚辞的 研究中卓有建树, 提出了著名的 “盛唐气象”。
识词
袅袅 (niǎo) 灼灼 (zhuó) 涔阳 (cén)
——王安石《梅花》
表现了梅的高贵品格,我国古 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诗表现的 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 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 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 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空阔)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比“树”更显得 单纯,仿佛本身就含 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精读课文第6段:
概括“木”在形象 上的第二个特征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 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 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 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 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压力逼迫得痛哭一百次,但哭完记得笑一千次给它看,你可以习惯为别人付出,但至少别忘了为自己而活,你可以学会假装,但最后不要变成 你当初讨厌的那种人。
5 、诚实就如埋藏在泥土里面的果实,谎言犹如枝头上妖艳的花朵。虽然谎言能给人暂时的美感,但它的枯萎是不可避免的,而诚实会在那里 生根发芽。
3 、拼搏是成功的通行证,美貌是失败的墓志铭。不要再斤斤计较于你的容貌,关键是打造自己强大的内心。朋友,凤姐就是榜样啊,你长得 比她还励志,你行的! 6 、会说话的多说,不会说话的少开口,要小心言多必失。成功人士大多沉默寡言,不多开口,这不是说沉默寡言能够做出什么创造性贡献, 而是减少错误的发生。

《说木叶》ppt课件

《说木叶》ppt课件

木叶这一意象,可以作为文学创作的 素材,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和内涵。
主题表达方式
《说木叶》通过木叶这一意象,表达 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这种主 题表达方式对文学创作具有启示作用。
《说木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01
02
03
传承中华文化
《说木叶》作为一篇具有 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能够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 精神。
03 《说木叶》的艺术特色
《说木叶》的语言风格
语言简练
林庚先生的语言简练明快,没有 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能够准确传 达出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诗意浓厚
林庚先生的语言充满诗意,善于 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和比喻,将 诗歌中的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说木叶》的结构特点
层次分明
林庚先生的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每个段落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意义, 整体结构清晰明了。
拟人
文章中通过拟人的手法,将木叶人格化,赋予其生命和情 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木叶的意象内涵。
引用
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典故,通过引用前人的经典论 述和诗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说木叶》的意象分析
01
木叶的象征意义
在本文中,木叶被视为秋天的象征,代表着凋零、枯萎和落寞。同时,
木叶也寓意着生命的轮回和时间的流逝。
《说木叶》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说木叶》的背景介绍 • 《说木叶》的内容解析 • 《说木叶》的艺术特色 • 《说木叶》的影响与评价 • 《说木叶》的实践应用
01 《说木叶》的背景介绍
《说木叶》的作者介绍
01
叶赛宁:俄罗斯著名诗人,他的 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而著 称,深受读者喜爱。
总结词:高度评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课件 (47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课件 (47张PPT)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 “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 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 爱诗,成为有激情,有修养的人。
• 《喜外弟卢纶见宿》 - 司空曙
•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唐诗综论》、《天问论笺》、 《西游记漫话》、《新诗格律与语 言的诗化》
近影
识词释义
1.词语认读
袅袅(niǎo) 照浦(pǔ)
褒(bāo)
灼灼(zhuó) 亭皋(gāo)
寒砧(zhēn)
涔(cén)阳
万应锭(dìng) 言筌(quán)
窸窣(xī sū) 迢(tiáo)远
2.词语理解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天街小雨润如酥, • 草色遥看近却无。 • 最是一年春好处, • 绝胜烟柳满皇都
结束语
最后用一首小诗来结束今天的这堂课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吹着袅袅不断的秋风 啊,洞庭湖水扬起清波, 枯叶从干黄的树上飘落。
湘君等不到湘夫人, 只看到这一片秋风扬波, 木叶飘落的清秋景色,传 神地表现了湘君的怅惘心 情。
第一段:
• 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 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 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 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暗_示_性 _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观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 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
作业:
杨柳岸晓风残月
波心荡,冷月无声 月落乌啼霜满天
尽可能多 的搜集有关 “月”的诗 句,分析月 的形象的多 样的暗示性。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的对 思故 念乡 、 亲 人
《梅花》 王安石
高贵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咏梅》
陆游
孤高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 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 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秋 月 照 层 岭 , 寒 风 扫 高 木 。
高 树 多 悲 风 , 海 水 扬 其 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木,更多想到树干,很少想到叶子
木,本身就含有一 个落叶的因素。
树,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帝子降兮北渚, ① 目眇眇兮愁予。 ② 嫋嫋兮秋风, ③ 洞庭波兮木叶下。
--选自《九歌· 湘夫 人》
①帝子:指湘夫人, 因湘夫人是帝尧之女, 故称。 ② 眇眇:望 而不见的样子。愁予: 使我发愁。 ③ 嫋 (niǎo)嫋:绵长不绝 的样子。
木叶
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 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是木和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 的交织,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 象。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 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 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 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 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 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 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说 “木Fra bibliotek叶”林 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擣衣诗》)
九月寒砧zhēn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cén阳兮极浦
(虞信《哀江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木,本身就含有一 个落叶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