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第四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谋划建设重点要点

提升第四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谋划建设重点要点
提升第四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谋划建设重点要点

第四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重点

一、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

1、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起源和发展

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经济总量发展、经济结构变化和人口发展等因素的驱动下,集聚模式会由单一的大型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演变扩展成若干个微型,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为解决中心城区商务功能过度集中的矛盾,以伦敦、纽约、东京为代表的世界级城市,都经历了单个到微型网络初步建立的过程。其中,伦敦的微型由传统的市中心扩展出来,以堪那瑞区为代表沿着泰晤士河呈轴线发展;纽约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分阶段形成布鲁克林、长岛、法拉盛、哈德逊广场等微型;东京逐步形成了品川、汐留、六本木等30多个微型,很好地适应了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且多极化发展的国际趋势。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在顺应国际大都市发展规律并借鉴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主要是指:按照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商务楼宇为载体,将相关的专业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地集中,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完善、交通组织科学、建筑形态新颖、生态环境协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具有较强服务产业集群功能的区域。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①统一规划,突出城市设计,打造城市名片;新老建筑结合,保护历史风貌;

②功能集聚,依托信息网络,依托交通枢纽;功能配套完善,形成产业高地;

③形态新颖,开发地下空间,建造空中连廊;形成楼宇连通,实现人车分流;

④生态协调,贯彻以人为本,环境优美和谐;注重环保节能,资源集约利用。

2、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上海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和重要举措。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对上海提出“四个率先”的要求,强调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思路,市政府颁布的《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中提出要“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上海市人大十二届五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以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层次、提升能级,着力增强辐射力”。

(1)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对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城市经济结构十分重要。上海的承载能力和客观条件都决定,只有走出一条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集聚区产业关联度强,有利于整个社会服务网络的形成,具有资源共享、服务共享、规模经济的特点,从而可以为服务经济拓展新的空间,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外部经济优势。

(2)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在土地和资源硬约束的条件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是节能降耗、环保和节约用地,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就是产业集聚、集约用地、提高效率的典范。同时,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和人才密集型的产业,集聚区建设也有利于吸引人才、扩大就业。

(3)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可以提高国际竞争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可望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提高辐射全国能力的抓手。一是集聚区会成为总部集中地,要把商业、会展和各类服务业集成,为总部集中地服务。二是集聚区会成为服务长三角、辐射长三角的重要载体,而长三角这个强大的制造业基地一定会为上海服务业发展提供巨大的机会。三是集聚区会成为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人才流、信息流、技术流等要素的集聚,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3、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2006年,首批12个集聚区全面启动。其中,青浦赵巷商业商务区和杨浦大连路创意产业服务区的部分项目已建成开业;普陀长风生态商务区和漕河泾高新科技产业服务区正在抓紧建设;外滩-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虹口北外滩航运服务区和松江佘山休闲旅游区在确定开发商后正在制定完善前期规划;徐家汇知识文化综合商务区和不夜城现代交通商务区加快动迁进度;黄浦西藏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区、静安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和卢湾淮海中路国际时尚商务区拓展提升工作也进一步深化细化,有关项目有序推进。总体上看,以漕河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代表的第一批集聚区重点项目开工已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作为产业高地和城市名片的集聚区,其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并在规划建设中得以落实和体现。

2007年,初步确定世博花木国际会展集聚区、张江高科技创意文化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江湾—五角场科教商务区、虹桥涉外商务区、宝山钢铁物流商务区、上海国际汽车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七宝生态商务区、南桥中小企业总部商务区等八个项目,作为第二批重点推进的集聚区项目。

目前,全市20个集聚区建设工作整体呈现出四大趋势:

(1)在集聚功能效应上,更好地体现了区域的作用。如静安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以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带动发展,全方位提升了静安南京路商圈的能级和品位;卢湾淮海中路国际时尚商务区,努力将“太平桥”建成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品牌的聚集地,力争成为达到国际水准的国际大都市商业商务中心;黄浦西藏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区,突出资源整合,以信息化技术为载体,在完善现有的企业综合服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形成“并联服务”的新格局。

(2)在空间形态布局上,由市中心地区逐步向周边重点地区分散化、多极化发展。如青浦赵巷商业商务区奥特莱斯品牌直销广场2006年4月份试营业以来,日均销售达200余万元;七宝生态商务区结合外环线绿地林带建设,打造商务商业集聚地;南桥中小企业总部商务区将凭借杭州湾大桥的交通便利,依托区位和产业优势,成为奉贤区新一轮发展的载体和抓手。

(3)在产业功能布局上,各集聚区初具特色,逐步呈现功能错位。如漕河泾高新科技产业服务区形成“总部经济”、“设计研发”、“创新孵化”、“综合服务”四大功能;普陀长风生态商务区内苏州河沿线老工业区的历史文脉被很好地保留,文化特色鲜明;宝山钢铁物流商务区实现供应商、贸易商、用户的直接联动;江湾—五角场科教商务区以科技教育为特征;大连路创意产业服务区以科技商务为特征的。

(4)在交通组织衔接上,与交通特别是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更加紧密。如虹桥涉外商务区依托虹桥国际机场和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吸引更多的外事机构、外资企业、国际

机构入驻,营造更好的交通环境、生态环境和数字化环境,使该地区成为上海的涉外经济商务服务平台和长三角的商务服务平台。

二、20个集聚区主要成就和重点项目

1、黄浦西藏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区

西藏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集聚区地处世纪大道—延安路和苏州河两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带核心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在推进集聚区建设的过程中,黄浦形成了功能提升、环境改善、项目引进“三位一体”并重的发展模式,体现出鲜明特点。一是全球现代服务业领军企业和跨国公司总部不断入驻。包括多家国际著名的服务业管理连锁集团、运营总部型企业、各大行业领先型企业、地域标志型企业等。二是集聚区内产业的吸附和带动功能不断增强。集聚区内现有多家全球航运巨头的地区总部或运营总部、主要国际快运公司以及相关的跨国采购、国际贸易、货代、报关、保险等上下游企业,以物流服务业为代表的纵向产业链初步形成;而以专业服务业、酒店管理业为代表的横向产业集群也日益壮大,形成了上海高星级酒店最为集聚的区域。三是以创意产业园区和都市创新技术园区为主体的小型集聚区不断衍生。包括南苏河创意园区、上海集成电路设计基地、上海都市工业设计中心等。

2007年该集聚区建设将进一步加快项目推进和功能集聚,全面推进形态开发,深度拓展现代商务功能,做好世茂国际广场二期等招商和入驻工作,完成廖创兴金融中心等高端楼字的竣工开业工作,做好金昌摩尔大厦等在建项目的配套服务工作。同时,不断加强软件提升,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能,完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保障机制。

2、静安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

静安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现有商业面积60万平方米,其中梅龙镇广场、中信泰富、恒隆广场、金鹰国际购物中心、久光百货等聚集了1200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现有商务面积150万平方米,已入驻8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投资公司等。2006年,静安区税收超亿元的商务楼宇已有9幢,商业、商务投资的集聚效应日益增强。

2006年,静安南京路坚持“以高取胜、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的商业商务大企业、大集团,拓展高层次的品牌优势,以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带动其他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共调整和引进了165个国际品牌;帮助7幢有条件的楼宇提升品质,获得涉外办公楼资质;完成了30多家商业网点、酒店及商业楼字的功能开发;有序推进了南京路支马路及专业街建设。

2007年将依托区位优势和楼字经济特色,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区域功能,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和凸显区域功能形象目标,加快南京路功能提升和商业品牌调整,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3、卢湾淮海中路国际时尚商务区

淮海中路国际时尚商务区的核心区为太平桥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占地52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30万平方米,其西起马当路、东至西藏南路、南抵合肥路、肇周路,核心区占地2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6万平方米,总容积率2.5,规划建设5000个地下泊车位。

太平桥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四个显著的特点:

(1)规划合理、整体性强。整个区域以轨道交通1号、8号、10号、13号四条地铁

线为依托,组成地面、地下、架空三层次的城市立体交通体系。规划布局结构可概括为:“一个中心”——太平桥绿地;“两大功能片区”——北片商业娱乐办公综合区、南片高档居住区;“两条商业轴”——东、西两侧南北向的商业步行衔;“三条绿轴”——复兴中路、顺昌路、建国东路。

(2)功能凸显,互动性强。湖滨路上建造7幢商务楼;西藏路建设4个歌舞剧剧场;东台路古玩街改造和新建成国际古董、画廊街及拍卖中心;新天地南侧建设上海时装中心;另有3个五星级酒店、近3万平方米学校及4000平方米国际医疗机构。

(3)形态优美,地标性强。建筑形态体现出东西文化交融、现代时尚元素和历史文脉对接,成为上海城市的新景观及新地标。

(4)能耗较低,控制力强。集聚区由瑞安集团为主进行统筹规划、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整个区域集中供应能源、降低能耗,大大提高运营效率,体现了集约化、节约型的特征。

4、青浦赵巷商业商务区

赵巷商业商务区位于青浦区东部、318国道、A9高速公路和沪青平公路的交汇点,是上海连接江浙两省的重要节点,也是青浦区连接闵行区、松江区、嘉定区的重要节点,区域及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该集聚区建设目标为商业零售业、批发业、展示交易业、文化休闲娱乐业、宾馆业、商业写字楼等多业态为一体的集群化现代商业组织模式,首期规划范围为1.5平方公里。一是引进百联集团和香港九龙仓企集团共同投资的奥特莱斯品牌直销广场;二是形成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郊外购物中心;三是引进若干家投资商和具有国际知名品牌的酒店经营管理公司;四是引进国内外从事物流、贸易、会展等企业,建设物流贸易平台,并建立一些与此相配套的商贸商务办公楼。

其中,奥特莱斯品牌直销广场已于2006年4月28日试营业,全年日均人流量达6000余人次,最高峰车流量达1万余辆,日销售最高达到700万元,2006年8个月销售额已达3.3亿元。

5、杨浦大连路创意产业服务区(海上海项目)

以科技商务为特征的大连路创意产业服务区建设,2006年取得重大突破——“海上海”项目完成建设,西门子华东总部入驻该区域,园区着力体现出现代创意设计产业的集聚。

大连路创意产业服务区坚持以科技产业为支撑,以科技商务、科技办公为产业主体,以中介服务为特色,集聚国内外科技公司总部、研发和采购中心,打造科技产业服务链。该集聚区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全局性优化。其规划方案通过国际征集确定,当前,在其衍生区域,则结合轨道交通8号线走向和站点设置,对“海东海”、“海南海”等项目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

大连路创意产业服务区,正以“海上海”创意街区项目为引领,以西门子华东总部入驻为契机,加速推进高端要素的集聚,加快形成总部经济集聚态势。

6、漕河泾高新科技产业服务区

漕河泾高新科技产业服务区位于漕河泾开发区中心位置,东起虹梅路中环线,南沿漕宝路,西至古美路,北临宜山路,总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

以漕河泾开发区为立足点,集聚区的功能确定为“四个平台”:一是总部经济平台,

集聚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及研发、技术、管理、采购、销售、营运、结算中心等项目;二是研发设计平台,集聚一批软硬件产品设计、工程设计、工业设计、系统集成设计及开发等项目;三是创新孵化平台,集聚一批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专业孵化器;四是综合服务平台,集聚一批为上述平台提供综合配套服务的项目。

整个集聚区将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完整框架建设,进度及计划安排详细情况如下:

(1)首期(研发区)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预计07年4月结构封顶,08年初交房;

(2)二期一(总部区)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计划09年5月交房;

(3)二期二(商贸区)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预计07年12月开工;

(4)三期(宾馆区)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预计07年12月开工;

(5)二期三(小型办公区)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预计明年12月开工。

依托漕河泾开发区发展,未来的几年里,集聚区内将引进一批科技研发与服务、科技中介、商品检验检测、质量和技术监督检测、信息服务以及科技产品和技术交易等项目,形成具有开发区特色的高附加值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推动开发区向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和提升。

7、普陀长风生态商务区

长风生态商务区东起长风公园,南临苏州河,北以金沙江路为界,西至真北路中环线。实际可规划开发的土地面积为220公顷,约合3300亩,新开发总量建筑面积319万平方米。

商务区分为现代服务区、配套的高尚居住区和公建配套区三大区域,在功能设计上包括生态商务港、时尚娱乐圈和创意产业群。核心区域内主要功能性项目有:11幢高级办公楼;10余幢沿苏州河的低密度、景观型、独幢式、建筑面积为5000-8000平方米的企业总部大楼;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具有国际水准、主题独特、以室内活动为主的高科技娱乐中心;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集购物、餐饮、影视在内的中高档商业设施;两座由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联合投资管理的五星级酒店;一座会展中心等等。商务区建设自2005年全面启动,预计2010年基本建成。

2007年商务区建设的重点工作有:加强协调服务,加快项目开工建设和地块出让;加快新一轮“两路一桥”前期动迁并启动建设,打通苏州河滨水绿色景观长廊;积极配合开发商大力开展楼宇招商,确保入驻重点企业总部和税管同步落地;着力推进一批文化旅游娱乐项目,打造长风生态商务区的文化品牌;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宣传,扩大长风生态商务区的社会影响;继续做好前期开发工作,为长风在态商务区开发建设创造条件。

8、外滩-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世纪大都会项目)

世纪大都会项目地块位于浦东新区福山路、东方路、潍坊路、张杨路口,处于浦东4条轨道交通线(2号、4号、6号、9号)交汇处,地块占地面积9.7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该地块是浦东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核心区,集商务、商业、酒店、文化娱乐设施为一体,将成为上海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中的标志性建筑,成为上海市中心最有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之一,对提升浦东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6年项目进展情况:世纪大都会项目由2-3、2-4地块组成,经过招投标程序,

由和记黄埔、陆家嘴集团、百联集团联合开发。2-3、2-4地块地上总面积37万平方米,地下总面积26万平方米计划建造办公楼、商场、宾馆。目前2-3、2-4地块已基本拆平,各建设单位正在对原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陆家嘴集团公司、和记黄埔集团正在分头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该项目计划在07年底前举行开工,争取09年竣工开业。

9、虹桥涉外商务区

虹桥涉外商务区依托虹桥机场和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功能定位为“国际、商贸、文化”,凸现“商业型、休闲式、数字化”特征,除了对现有楼宇群的功能拓展和提升,还将选择合适地块作为核心区着力打造。

核心项目一为虹桥涉外贸易中心。该项目位于长宁区茅台路以南、娄山关路以西,用地面积3.5万平方米。2号、10号、15号三条轨道交通线,延安路高架、内环线等为该地区带来便捷的交通网络。该项目拟建成虹桥地区内集办公、商业、文化娱乐一体的标志性建筑,方案设计中包括11万平方米的甲级商务楼和约5万平方米的多业态综合高档商业步行街,其它配套设施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23万平方米。

核心项目二为中山公园商业商务区。该项目位于长宁路凯旋路以西、三泾南宅住宅小区以北、中山公寓以东、长宁路以南,地块紧靠轨道2、3、4号线三线换乘站点,具有依托城轨交通枢纽的优势。该项目功能定位于国际商业和数字商务,将通过对原东华大学地块的开发建设,打造市级商业中心和多媒体产业发展核心区域。目前规划设计方案的审核工作正在进行中,根据初步方案,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商业面积2.6万平方米,办公面积17.6万平方米,酒店面积4.7万平方米。

10、世博-花木国际会展集聚区

世博-花木国际会展集聚区是以新国际博览中心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周边规划有多个商务商业及酒店配套项目,总规划面积34万平方米,功能定位为会展配套、商业、商务、宾馆设施等。“十一五”期间将着力推进世博园展馆及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成为全国乃至环太平洋地区著名的国际文化交流、商务办公、会展旅游集聚区之一。

目前梅花路商业街已建成,正在积极招商之中。沿芳甸路一侧永达大厦已经在建,证大喜马拉雅中心和世纪花园办公楼已在办理建设手续。整个服务业集聚区将于2010年投入使用。

11、张江高科技创意文化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

张江高科技创意文化、信息服务业集聚区,将为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信息产业和重点科技研发总部提供全方位服务。创意大厦作为规划的一期基地,占地面积436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已有38家企业入驻,涉及动漫、影视制作、设计、网络游戏、流媒体等多个行业;二期已明确选址于高科路绿化带,规划面积在2.2-2.5万平方米,并拟建中国首个动漫博物馆和动漫影院;三期即核心区域,目前选址基本确定,在张江中区东南部教育区内,规划面积10万平方米左右,主要用于企业孵化园区、研发办公场地以及艺术类院校的建设。

12、江湾-五角场科教商务区

江湾-五角场科教商务区主要是依托高校科教人才优势,把现代商业、商务和创智产业相结合,建设成集科技创新、科技中介、科教文化交流、金融服务、商务办公、商业购物、

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知识商务中心。

在江湾-五角场科教商务区的建设过程中,充分挖掘其周边高校云集、大学科技园区集聚的优势。如在中部创智天地的建设中,将各高校产业处负责人吸收为创智天地管委会的成员,以充分承接复旦、同济、财大、二军大、体院等著名学府的“向心力”和“辐射力”;依托复旦大学金融学院的学科优势,在环岛附近启动建设“复旦金融创新园”;依托复旦新闻学院和多媒体研究中心,共同构建“文化传媒产业园”等。

13、宝山钢铁物流商务区

宝山钢铁物流商务区位于宝山区友谊路以南,铁山路以东,占地347亩,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近20亿元人民币,将于2008年12月30日前竣工。

宝山钢铁物流商务区的发展目标,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打造钢铁商贸平台。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钢铁交易市场和大型生产厂商及贸易商,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交易及加工配送的属地化;通过产业集群效应,实现产品供应商、贸易商、用户的直接联动,形成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的场内运行,从而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提升钢铁产业的集聚发展。争取在3-5年的时间内把商务区建设成一个全国乃至全球共同市场,预计可以完成每年1000亿元的销售额,实现10亿元/年的税收,提供1.2万个就业岗位。

14、其他主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要点

虹口北外滩航运服务区(国际客运中心北侧地块项目)是上海迎接国内外宾客的海上大门,服务区内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相关的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将吸引众多的国内外航运巨头入驻此地。

徐家汇知识文化综合商务区(寰宇项目)在建设综合服务功能完备、辐射力强的现代化城市副中心的同时,将会提高区域内商业商务的水准,充分展示上海的风貌。

不夜城现代交通商务区(苏州河北岸项目)保留了上海母亲河的昔日风采,又注入了全新的现代服务业元素,将建成现代交通服务业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特色集聚区。

松江佘山休闲旅游区(华侨城综合旅游项目)通过新颖的创意,引进先进的娱乐设施,丰富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内涵。

国际汽车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整合汽车服务资源,打造汽车行业配套贸易、展示、休闲等商务商业平台。

七宝生态商务区依托生态环境,建设闵行商务集聚新地标。

南桥中小企业总部商务区,承接杭州湾大桥的交通便利,依托区位和产业等优势,立足于服务南上海、服务长三角,成为奉贤区新一轮发展的载体和抓手。

图2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分布图

表2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名单

南沙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

附件2: 南沙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 一、航运服务集聚区 航运服务集聚区主要包括龙穴岛除造船基地以外的所有用地、沙仔岛黄阁大道以北地区、小虎岛南部地区、南沙岛东部地区和位于万顷沙镇的南沙保税港区加工区。该区域将重点依托南沙保税港区,重点发展保税仓储、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展示、临港加工等港口物流业务,吸引航运经纪、航运咨询、航运金融、海事仲裁、公正公估等航运高端要素在南沙集聚发展,加快构建完善的保税物流体系,力争建成华南及泛珠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保税物流中心、采购中心、转口贸易中心、商品集散交易中心和航运服务中心。 二、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 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主要包括南沙岛南部东起资讯科技园、西至西部工业区滨海地块,面积约10—12平方公里。该区域将依托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教育部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水平的公共研发机构,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生物医药、新能源、精细化工、现代中医药等领域的研发,鼓励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园将先进科技成果在南沙及珠三角地区产业化,积极打造粤港科技联合创新的示范区

和珠三角自主创新的重要区域。 三、滨海文化休闲旅游集聚区 滨海文化休闲旅游集聚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包括上下横档岛在内的南沙岛东南部滨海地块、黄山鲁和大山乸地块,主要依托邮轮码头、游艇俱乐部、高尔夫球场、天后宫、大角山炮台、滨海公园、滨海泳场和南沙大酒店等旅游设施,发展滨海休闲旅游;二是万顷沙十八涌以南地块,主要依托人工湿地、百万葵园等旅游景点发展滨海生态旅游,力争把南沙打造成为世界邮轮旅游航线的著名节点、粤港澳旅游市场的对接枢纽和珠三角滨海观光旅游的重要中心。 四、珠三角鲜活农产品物流集聚区 珠三角鲜活农产品物流集聚区主要包括珠江街、横沥镇和万顷沙镇的农业生产和配送区域,该区域将以国通供港澳水产基地为龙头,加快南沙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现代滨海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的建设,高标准打造信息化、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吸引国内外农产品物流、交易、科技服务、检测服务等企业进入南沙新区发展,探索建立粤港澳“一地两检”的农产品检验检疫制度,构建绿色、环保、安全的农产品供应体系,力争把南沙打造成为珠三角鲜活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和配送中心。 五、服务外包集聚区 服务外包集聚区与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发展用地范围一致,

【2019年整理】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苏财建发[2008]195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我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规范现代服务业(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苏发[2008]8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现代服务业(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以下简称“其他服务业资金”)由省财政列入年度预算。 第三条资金的分配遵循因素分配、突出重点、择优扶持、鼓励创新、公开透明的原则。 (一)因素分配。其他服务业资金采取因素法进行分配。 (二)突出重点、择优扶持。其他服务业资金重点扶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业、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和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等领域的重点项目。 (三)鼓励创新。通过其他服务业资金的支持,提高服务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 (四)公开透明。其他服务业资金的分配因素、分配办法以及项目管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 第二章资金的分配办法和支持方式 第四条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激励和引导地方政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对服务业的投入,各省辖市(含所属县(市))奖励或财政补助额度的确定与各市服务业增加值贡献率、服务业增长速度和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等指标挂钩。四项指标所占比重分别为40%、20%、15%和25%。

(一)考核对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以各省辖市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的增加额占全省服务业增加总额比例,测算各地区对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贡献率。 增加值贡献率=各地区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的增加额/全省服务业增加总额 (二)考核服务业增长速度指标完成情况。以各省辖市服务业比上年的增长速度,测算与省下达的服务业增长速度指标完成情况。 增速完成情况=各地区服务业比上年的增速/省下达的服务业增速指标 (三)考核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完成情况。以各省辖市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的增长速度,测算与省下达的各市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指标完成情况。 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各地区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的增速/省下达的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指标。 (四)考核对全省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各省辖市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额占全省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总额比例,测算各地区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对全省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 投资贡献率=各地区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额/全省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总额 (五)其他服务业资金分配测算因素以省统计局公布的年度统计数据为准。 第五条各市、县(市)奖励或财政补助额度的确定还要考虑项目评审情况、项目行业特点、项目建设进度和项目所在市、县(市)上一年度绩效考评情况。同时兼顾项目在各地区的分布。 第六条其他服务业资金实行奖励和财政补助的支持方式。 (一)奖励。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于能够制定具体量化评价标准的项目,采取奖励的方式。在项目实施后,经审核符合条件的项目,安排奖励资金。 (二)财政补助。对于盈利性弱、公益性强,不适合以奖代补方式支持的项目,采取财政补助的方式。项目承担单位自有资金比例较高的优先安排。 第三章资金支持的范围和申报条件 第七条其他服务业资金支持的范围包括以下方面:

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汇报

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汇报近年来我县围绕“新型工业县、优秀旅游城、生态示范区”发展战略,坚持文旅结合、商旅互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13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22。55亿元,增长10。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7%;第三产业实现税收亿元,占全县总税收的%;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但是,目前全县现代服务业在发展机制上、在规划引领上、在政策引导上,还需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规划引领、项目支撑,夯实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 在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认真抓好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业网点以及教育、文化、旅游、信息产业等行业专项发展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完善优化《县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切实发挥好现代服务业在新形势下对经济的拉动和提升作用,加快完成《“十二五”商贸和物流发展规划》和《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大力推进《粮药物流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新城商业综合体》、《和谐国际金融中心》等项目规划的实施。坚持把抓项目、促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以现代商贸集聚区建设规划为抓手,以提升城乡商贸中心设施水平、完善业态布局为重点,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今年,我县引进、实施了“道地中药材全球

交易中心、新城商业综合体、九龙服装城、大南街中心商务区、和谐国际金融中心”等一大批商贸流通重点项目。这一批大型商业项目建成营业后,将为提升城市功能、优化网点布局、方便市民消费、增强商贸流通业持续发展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二、突出政策配套、人才保障,创优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 针对不同领域、不同性质服务业企业,进一步明确各方面优惠政策。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支持力度,建立服务业发展促进基金,进一步推行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推动品牌服务战略实施和名牌扩张,引领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实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计划调控,适当增加服务业发展用地。 一是对列入国家鼓励类服务业项目在用地指标上给予优先安排。对规划布局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项目和服务业重大项目,优先保障用地指标。四星级以上酒店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不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按符合规定的最低价起始招拍挂出让土地。 二是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中要优先安排足够空间的商业用地。 三是规划建设城市新建居住区,按国家规范标准规划配套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停车场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点。 四是对经县政府批准设立的现代物流集中区开发建设,给

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中国城市转型发展

2011年第10期山东社会科学No.10 总第194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4 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中国城市转型发展 吴海瑾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江苏南京210018) [摘要]城市转型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转型,而转型的总体方向应该是城市能级水平的提升和城市空间的优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一种同时具有研究开发、信息交流与社会 管理等功能的综合体,正在成为城市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带动城市现代经济体系 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创新效应正在引起城市的经济结 构的变化、城市空间要素的优化以及城市功能的提升,从而推动实现城市的转型发展。促进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着眼多样化集聚,优先促进生产者服务业在城市的集聚;从规模导 向转变为创新导向,提升服务业集聚区创新产出能力;培育领军型企业,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引向高水平竞争与合作;加强城市制度与环境建设,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创造支撑条件;提升城 市品质,促进各类服务业发展要素的集聚。 [关键词]城市转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城市空间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10-0149-04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按照各自经济区位的要求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城市的空间是有价值的,经济和市场力量作用下的城市空间优化、重构过程就是追求空间价值最大化的过程,这种价值是由城市能级决定的,而现代城市能级的提升,其实质就是城市不断转型的过程。当前,在服务经济取代生产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背景下,中国的城市发展已进入必须转型和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 一、中国城市发展转型的现实内涵 城市转型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转型,而转型的总体方向应该是城市能级水平的提升和城市空间的优化。从城市空间重构的视角来看,城市转型包括产业空间组织形式的转型、城市经济体系的整体转型、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型、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城市空间要素和城市功能的不断优化,等等。 (一)产业空间组织形式转向高效化、集聚化 城市转型首先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城市产业结构及其组织将重点向内涵高度化转变,即大量新兴产业部门替代传统产业部门;高端或高附加值产业部门替代低端或低附加值产业部门;高技术、高智力含量的产业部门替代低技术、低智力含量的产业部门。不断提升城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步建立新型、多元、高级、稳固的现代城市产业体系。与这种产业结构内涵高度化相适应,要求产业组织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动。市场企业个体降低空间性交易成本的离散性选择是产业组织形式向高效化方向演变,空间形态向地理集聚方向转变的动力,这有利于破除交易成本的先验性,现代企业空间集聚的区位战略正逐步替代原来的纵向一体化产业组织形式。企业之间不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而是一种协同关系。不仅要求在产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实现组织结构柔性化,而且要求逐渐演变为原子式的组织结构,以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 (二)城市经济体系转向服务化 现代城市是与“先进服务、生产中心、全球网络市场”相联系的。也就是说,在当今全球经济体系中,现 收稿日期:2011-03-29 作者简介:吴海瑾(1970—),女,南京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1BGL103)的部分成果。 941

服务业集聚区建立情况汇报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服务业集聚区建立情况汇报

服务业集聚区建立情况汇报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年以来,围绕推进服务业产业转型升级,我市把大力提高服务业集约、集聚发展摆上重要战略位置,科学抉择,提升资源要素和集聚水平,放大服务业集聚发展特色,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实践证明,在资源能源日益紧张、用地约束不断加大的条件下,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既有利于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企业转型,也有利于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功能,还有利于推动产业集聚、提高集约发展水平,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做法 我市的基本做法有四个方面。一是优化空间布局。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重点空间放在主功能区。在主功能区共有花木大世界、钢材市场、天平市场、科技创业园、苏浙大市场、汽车城、科技园、港物流园等近1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取得了集约发展的效果。二是突出产业特色。充分利用各镇区区域资源优势,使集聚区建设凸显产业特色。在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熔盛重工集团的港区建立起全国唯一的船舶配件市场、现代物流集聚区。在如城依托花木产业的优势建立了花木交易集聚区。三是提升发展层次。在发展传统产业特色的同时,大胆创新,建立新兴高端产业集聚区、科技城(软件园)信息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达到106家。同时与世界500强企业百胜集团及国内知名企业东轮集团、浙大网新、神州数码等30多个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四是强化 第 2 页共 6 页

服务配套。各重点服务业集聚区都有专门管理服务机构,建立了公共信息平台。港物流集聚区加大招商力度,吸引第三方、第四方货代物流企业入驻。初步建立起功能完备的网络支撑和快速的信息通道。 二、初步成效 我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虽然时间不长,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体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规模效应。“十一五”期间我市120个各类市场建设质态不断提升,呈现出露天交易向室内经营转变、临时摊位向固定网点转变、混合经营向专业特色转变、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良好格局。全市市场成交额每年以25%的速度不断攀升。 二是集聚效应。我市列入市级的4个服务业集聚区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一季度四个集聚区新增入园企业133个,投入7.89亿元,完成税收3461万元。一季度花木交易集聚区成交额12.4亿元,预计花木交易集聚区年营业额突破50亿元,嘉信钢材市场超过50亿元。全市亿元以上市场由XX年的5个上升到25个。 三是扩张效应。圣名国际广场、船舶配件交易市场的建设投运成为港区新的商业中心。文峰大世界的落成为主城区商贸集聚区增添了新的亮点。苏浙商贸城、亿丰国际商城入驻企业不断增加,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兴隆装饰城成为最大的装饰用品集散地,为提升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和质量提供服务。驰名省内外的天平小商品市场,有如“小义乌”吸引着苏中、苏北客户前来经营。 第 3 页共 6 页

国内外服务业发展的趋势

(一)国际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显示,第三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资本主义工业化前期),商业和交通、通信业领先发展;第二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金融、保险业和商务服务业增强第二产业的服务功能;第三阶段,金融、保险业和商务服务业、科学教育事业等现代服务业作为独立的产业快速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超出了传统的服务业的平均水平。1970—1986年,美国现代服务业的产值与就业分别增长了173.3%和200.8%,远远高于同期服务业91.0%和85.3%的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这使得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日趋上升,优化了服务业的内部结构。这是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美国等国家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动力源泉。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上,产业结构处于快速变动期,特别是服务业将处于加速发展的转折点。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已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趋势。 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撰文指出,制造业的增长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会遇到能源原材料以及环境资源供给的限制。而制造业发展所遇到的能源原材料瓶颈可能被包含金融、物流在内的服务业所打破。现代服务业主导制造业已经和正在成为现代经济的趋势。许多国际制造业基地的形成依托国际服务业基地,支持国际制造业基地的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其中包括金融、保险、运输、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法律、会议、评估、咨询、工程设计、广告等中介机构。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可以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并可大大提高其质量。

服务业集聚发展状况研究.pdf

一、安徽服务业集聚发展状况 (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 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安徽省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战略性举措,集聚区产业发展渐成规模。截至2014年7月,安徽省已经建成52个服务业集聚区,广泛分布于全省各个地市,兼顾了各地的地区均衡性、行业代表性和比较优势等多方面因素。根据安徽省集聚发展态势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集聚区可分为以下几类:现代物流园区,信息软件园,研发创意园,文化旅游园,服务外包园,中央商务区,金融服务园。这些集聚区技术含量高、就业容量大,大大提升了安徽服务业的发展层次。 (二)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化水平测算 1.产业集聚测度指标选择。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主要有行业集中度、区位商、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其中区位商指数在测度产业集中度时比较客观全面,而且计算简单方便。结合数据获得的可行性,本文采用此指标进行计算。区位商可以用产值或者就业人数来计算,考虑到服务业行业特性,以及数据可得性之限,本文采用产值作为计算单位。区位商大于1表示某地区该产业存在产业集聚,区位商越大表明产业集聚倾向越突出;相反,区位商小于1,则说明某地区该产业不存在集聚。 2.测算结果。本文结合我国最新行业分类标准,将服务业细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十四个行业。经测算得出,安徽省服务业中存在集聚的有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而其他行业都不存在产业集聚。值得注意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这几个行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它们的集聚水平较低,说明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并没有充分发挥集聚优势。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教育等行业近几年下降趋势明显,说明以前存在集聚优势的行业正在逐渐丧失这种集聚优势。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安徽服务业的结构不合理。总体来说,目前安徽省服务业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明显滞后,在促进经济增长、吸收就业方面表现较弱,其集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从成本效益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安徽省都需要把更多目光投向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来说,服务业集聚发展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新业态,现在全国各省都在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发达省份相比,安徽省服务业的发展规模较小,发展环境有待于改善,仍有很多问题亟待改进。 1.基础薄弱。高度发达的服务业是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源泉。近年来,服务业比重在全国范围内都呈上升趋势,安徽省服务业却面临比重偏低、增速偏慢的境况。2013年,安徽省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1%,比全国低13个百分点。现阶段,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超过50%,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更是接近70%。与之相比,安徽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程度不高。 2.行业不全,品牌效应不显著。按照世界服务贸易组织划分,服务业有143个行业,安徽在大多数行业尚处于空白,有的行业也只处在起步阶段。如商业化的税务服务、民意测验服务、信用查询与分析服务等还没涉足,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等新型服务形式还未真正建立。传统服务业尽管有了较大发展,但有影响的服务品牌不多。 3.结构不优,发展层次偏低。与工业企业相比,安徽省服务业企业经营效率竞争力不明显、优势不足。从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来看,传统服务业占的比重大,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行业所占比重不大,因此安徽服务业的行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4.竞争力不强。近几年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发展虽初见成效,但由于起步晚、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法处于探索阶段,和发达省份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为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吸引了周边地区甚至安徽省的许多优质项目、优秀人才,给安徽省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安徽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实力不强。与外省相比,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区规模、实力总体较弱,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服务业集聚区只有5家,还有3家没有过亿。甚至个别集聚区盲目追求体量,由于拆迁问题而没有开工建设,造成了土地和资金的闲置浪费。 三、加快安徽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领域,可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管理方式、高效的运作模式,率先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并且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二是要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以项目建设、兼并、重组和参股等方式进入基础性和公益性领域,使民间投资尽快成为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内生动力。 2.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靠制度、政策推动产业发展,远不如靠市场、靠需求自发推动效果好,“小政府,大

未来5年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未来5年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2019-2023年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国家扶持现代服务业 2018年12月,国家科技部发布《“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征求意见稿)》。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针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创新不足、科技创新支撑不足、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创新、开放、分享、协同、融合”为发展理念,以提升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与水平为主题,以推进互联网与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主线,创新现代服务科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合,打造现代服务支撑平台,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的跨学科、综合交叉科研团队和联盟建设,重塑现代服务业技术体系、产业形态和价值链,提高科技在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中的贡献度,创新发展跨界融合的现代服务新生态,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本重点专项按照现代服务科学理论、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新兴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科技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文化科技服务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等5个方向,共部署35项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7-2021年)。2019年,在上述5个方向,按共性关键技术类、应用示范类,拟设置研究方向20个,安排不少于20个项目。 (二)现代服务业将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极大地带动这一产业发展。主要表现为:首先,现代服务业将直接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化、高效率的服务给予支撑,现代服务业是高新技术产业获得快速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其次,现代服务业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最重要的应用领域。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应用,服务业的现代化就是服务业信息化的过程。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将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最后,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主要动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其对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将促使高新技术产业不断进行创新和实现突破。 (三)以培育新兴服务业为产业取向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动力从原来主要依靠工业转向工业和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新动力。服务创新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新兴服务业发展是服务创新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新兴服务业具有高知识密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能力的特征,对经济增长具有前瞻性与引领性作用,是服务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各地引领产业迈向中高端,是助力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抓手。多个地方纷纷出台了加快发展各类新兴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四)大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升,服务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服务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正在经历深刻的调整与重组,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日益明显。推进我国产业融合发展,必须把握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要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做好承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渐次轮动发展。重点推动传统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硬件生产与软件开发融合发展。政府应当进一步优化产业融合的政策环境,夯实产业融合的要素支撑,完善产业融合的企业主体机制,提升产业融合的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产业融合的高端人才,鼓励“互联网+”“物流+”“休闲+”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制造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概念简述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概念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主体,相关服务 产业相配套, 产业特色鲜明, 空间相对集中, 具有资源集合、 产业集群、服务集成功能,现代服务业集聚度达到一定水平的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型业态,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上海首先提出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不断进行充实发展。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用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有产业集聚、空间集约、高效连 通的特点,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开发,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型发展,有利于实现服务组织机构的网络化,促进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状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既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 在要求,也是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竞争力的客观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良好的交通组织、完善的商务环境、标准化的信息交流平台和面向全球市场的服务,都有助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 雏形初步形成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 虹桥开发区建设是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源起,逐步形成了环虹桥地区商务集聚区, 1000 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和近千 家外企办事处入驻,其中咨询、审计、律师、企业策划、广告等行业发展尤其快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雏形初步显现。 加速形成发展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上海服务业加速发展,增加值占 GDP 比重由 1990 年的

31.9 %上升到 2002 年的 51 %; 就业人 数比重也由 1990 年的 29.6 %增加到 2002 年的 48.8 %。其 中,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更是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趋势也日益明显, 在黄浦、 卢湾、静安、浦东、长宁、徐汇等区域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集聚,涌现出虹桥、陆家嘴、南京西路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 稳固发展,功能品质提升阶段: 跨入新世纪以来,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进入了积极规 划、着力品牌建设的发展期。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经开始规划启动,并加大在规划、功能定位、政策指导等方面的引导扶持力度。通过集聚区建设,吸引集聚优势资源,培育上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服务业,进而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上海新世纪的城市名片、产业新高地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要发展形态 (一)中央商务区( CBD 或微型 CBD ) :是指以城市经济为 核心,以金融、商贸、商务活动为主体,高级酒店、高级零售和高级公寓相配套,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集中,交通通达性良好的城市中心区域。 (二) 创意产业园: 是指以研发设计创意、

国际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际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现代服务业又称新兴第三产业,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等,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后至今,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已经使现代服务业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发展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现代服务贸易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项新的内容,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国际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全球服务业逐渐取得经济主导地位。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重大转变。自此拉开了国际现代服务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序幕。在此期间的1970-1986年,美国现代服务业的产值与就业分别增长了173.3%和200.8%,远远高于同期服务业91.0%和85.3%的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全球服务业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使得各国的服务业产值在其国家的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如今多数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中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 从时间上来看,服务业比重的增加20世纪90年代要快于80年代,特别是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情况更加明显。低收入国家的服务业比重在1980-1989年只上升了1个百分点,而1989-1998年却上升了7个百分点;中等收入国家前一阶段的比重上升了4个百分点,而后一阶段的比重却上升了6个百分点。而从国家来看,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这些发达国家,其服务业产出比重近年来已经上升到接近或达到70%,这些原来以制造业闻名的国家,现在却是以服务业为经济的绝对主体和动力源泉。相比于这些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比重相对要小得多,但也都超过了50%以上,并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对本国经济的发展同样起到了很强的促进作用。 ——全球服务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表现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推动这种转变的动力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人均收入存在着差异。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上,产业结构处于快速变动期,特别是服务业将处于加速发展的转折点,由此可见,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变化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经济发展过程也是经济结构变革的过程,发达的经济都有很高的服务业就业人口。 全球服务业就业比重和产出比重一样,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稳步上升。例如,以20世纪90年代各国服务业就业比重的平均值和1980年比重相比,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比重增加了3—4个百分点,高收入国家的比重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且在1980年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的平均水平不过40%时,高收入国家的比重已经是50%了。而在2000年,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的比重,发达国家达到了60%至78%,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为45%至62%,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为30%至45%。 ——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正

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影响因素

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影响因素 摘要: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是株洲经济发展动力的活力源泉,本文通过对传统思维定势、城镇化水平、信息产业融合、市场开放度及制度交易成本五个方面进行逐一分析来探究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为相应对策研究的开展提供前提条件。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影响因素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后续动力的主要来源,如何突破原有传统产业的固定思路,顺利转型继而大力发展服务业需要对影响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逐一分析。 1受限传统思维定势 株洲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是中国重要老工业基地。伴随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引领,株洲也在日益推进工业转型,从过去依靠传统污染型工业逐步向现代装备制造业过渡,并将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作为三大主导产业。工业的完美转型固然重要,但服务业的发展也不可小觑。从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来看,服务业占比基本都在75%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0%多。但株洲由于受传统工业化思维模式的影响,习惯于依赖自身的工业优势来支撑全市整体经济,导致株洲的经济发展仍存在“偏重工业、轻服务业”的倾向,特别是对培植新兴产业及新生业态重视不够,这直接对现代服务业发展产生制约,致使株洲原本较有优势产业如生物医药没有得到长足发展,从而进一步影响产业集聚及集聚效应的产生。 2城市化发展不均衡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占比日益提高,我国经济逐渐由“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过渡。城市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诸多国家的成功发展经验表明,不同等级规模城市形成及自身发展过程本身就是服务业集聚的表现,其中,商业中心城市和具有交通区位优势的城市其实就是服务业高度集聚的经济区域。主要是:第一,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带来现代服务业的要素集聚。城市中完善的交通设施以及专业化的市场会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汇集,为现

成都市金牛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15页)

成都市金牛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15页)

成都市金牛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2007-2011) 填报时间: 2009-04-30 责任单位:金牛区商务局 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多数国家和城市服务业发展的主体,成为经济结构优化提升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成为现代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重要部分。为加快我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作为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和作用,依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以及《成都市金牛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规划纲要》,结合全区服务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以指导我区现代服务业的稳健推进。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我区服务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全区经济的重要支柱。2000-2006年服务业平均增速达到14 %以上,2006年服务业增加值达194.04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62.21%。现代物流、餐饮娱乐、房地产、会展等服务业品牌优势明显,科技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新型业态发展迅速。 1、科技服务业优势较为明显 我区具有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的载体优势、市场主体(企业)优势、科技产业优势、科研力量和人才优势。成都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期总部基地紧邻成都市高新西区,是成都市高科技产业发展聚集发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该区域已汇集汇源、金亚等电子信息发展主导企业及康弘、新中汇、和正、大西南等大型现代生物制药企业。通过多年发展,这些企业在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我

提升第四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谋划建设重点要点

第四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重点 一、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 1、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起源和发展 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经济总量发展、经济结构变化和人口发展等因素的驱动下,集聚模式会由单一的大型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演变扩展成若干个微型,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为解决中心城区商务功能过度集中的矛盾,以伦敦、纽约、东京为代表的世界级城市,都经历了单个到微型网络初步建立的过程。其中,伦敦的微型由传统的市中心扩展出来,以堪那瑞区为代表沿着泰晤士河呈轴线发展;纽约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分阶段形成布鲁克林、长岛、法拉盛、哈德逊广场等微型;东京逐步形成了品川、汐留、六本木等30多个微型,很好地适应了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且多极化发展的国际趋势。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在顺应国际大都市发展规律并借鉴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主要是指:按照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商务楼宇为载体,将相关的专业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地集中,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完善、交通组织科学、建筑形态新颖、生态环境协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具有较强服务产业集群功能的区域。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①统一规划,突出城市设计,打造城市名片;新老建筑结合,保护历史风貌; ②功能集聚,依托信息网络,依托交通枢纽;功能配套完善,形成产业高地; ③形态新颖,开发地下空间,建造空中连廊;形成楼宇连通,实现人车分流; ④生态协调,贯彻以人为本,环境优美和谐;注重环保节能,资源集约利用。 2、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上海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和重要举措。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对上海提出“四个率先”的要求,强调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思路,市政府颁布的《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中提出要“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上海市人大十二届五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以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层次、提升能级,着力增强辐射力”。 (1)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对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城市经济结构十分重要。上海的承载能力和客观条件都决定,只有走出一条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集聚区产业关联度强,有利于整个社会服务网络的形成,具有资源共享、服务共享、规模经济的特点,从而可以为服务经济拓展新的空间,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外部经济优势。 (2)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在土地和资源硬约束的条件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是节能降耗、环保和节约用地,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就是产业集聚、集约用地、提高效率的典范。同时,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和人才密集型的产业,集聚区建设也有利于吸引人才、扩大就业。

最新现代服务业转型趋势分析

现代服务业转型趋势分析 摘要: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之后,正在迈向服务经济时代,国民财富的创造从主要依赖第一、二产业转向依赖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针对中国传统服务业的不足和现代服务业特点,对未来现代服务业发展转型的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转型;趋势 当前,中国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平都不高,服务业产值仅占GDP 的41%,不仅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而且也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43%的平均水平。中国商品流通、餐饮、修理、零售行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40%左右。传统服务业以生活性消费服务为主,是直接性的、针对人的、面对面的消费服务。传统服务业具有高需求弹性、低自然资源依赖,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具有二者同时进行、难以物化储存而必须由服务人员直接提供以及就业容量大等特点。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中国有13亿多人口,且处于收入快速增长阶段,对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大,拥有巨大的潜在服务市场。按照十一五规划的目标,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要将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这有利于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增长、高赢利和强辐射等特点,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深刻把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

规律和趋势。当前,现代服务业在发展转型上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趋势,应当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 一、转型趋势之一:服务业的生态化 与第二产业相比,服务业本身属于无烟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亲近自然、环境友好的特点。但是,随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加,以及人们的生态理念和环境意识不断增强,服务业的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问题也开始受到人们的注意。政府在服务业发展方面不断出台绿色规制的政策措施,消费者也更加强调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在此背景下,人们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化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转向。现代服务业的生态化转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过程的清洁化、生态化,二是生态型服务业的创业发展。由于环境规制和消费理念的转变,服务企业逐渐把实现服务过程的清洁化和生态化作为服务改进的重要目标,开展绿色营销,不断创建清洁化、生态化服务的新途径,进行绿色服务,注重资源能源的节约,强调清洁生产,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强调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方面转变。适应消费者绿色健康消费需求,服务业不断发展创生出诸如氧吧、生态旅游等生态型服务业态,为人们提供绿色健康、亲近自然的服务产品。 二、转型趋势之二:服务业的知识化 20世纪60年代,鲍莫尔作为服务业发展悲观论的代表曾经提出一个论断,即服务业在本质上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生产率的提高比制造业更加难以实现。人们把这一论断称为鲍莫尔病。但实际上,在产业演进过程中, 鲍莫尔病并没有出现。究其原因在于,鲍莫尔忽视了服务业不仅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可能是

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

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根据《X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关于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路径要求,结合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工作部署,按照“重点集聚、产城一体、一县一特色、功能互补”的原则,推动现代服务业产业布局合理化、发展集聚化、结构高端化 二、发展重点 按照“重点集聚、产城一体、一县一特色、功能互补”的原则,重点推进八大类17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培育树立一批示范典型,促进竞相发展。 (一)现代物流园 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资源优势,重点在铁路、公路等交通枢纽和道口节点以及专业市场,培育、构建物流园区,形成社会化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仓储、运输、货代、信息等现代物流集中区域,重点建设: X经济技术开发区(X高新区)物流园区。以陆地港、公路港为依托,建设以商贸物流、出口加工为支撑的大型综合物流园区。X陆地港通过建设B型保税物流中心、中国外运物流园、中国(X)农产品物流交易城、冷链物流、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大力发展保税、冷

链、制造业等现代物流,到X年,将X陆地港建设成为具备保税仓储、物流配送、商品展示、出口加工和综合服务与工贸新城相结合的X边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对外开放的窗口。X公路港通过建设农村电商孵化中心,农村电商交易中心和快递分拨配送中心,多功能物流仓库,冷链物流仓库和应急物流仓库等,到X年,形成立足X、服务X、辐射两洲的综合型公路货运枢纽。(牵头单位:X经济技术开发区(X 高新区)管委会,市经信委、商务局、交通运输局、邮政管理局、X 海关) X物流园区。重点加快推进X陆铁保税物流园、X公铁联运物流园区、X现代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建成集电子认证、检验检测、电子商务、产品追溯、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第三方物流平台,打造X南铁路物流中心和山区对接沿海的物流集散地。到X年,力争引进或培育3A级以上物流企业3家,园区现代物流业产值达到30亿元。(牵头单位:X市人民政府,市经信委、交通运输局)X物流园区。通过利用县内金铜、精细化工等产业发展带来的大宗物流需求,规划建设物流服务区、汽修汽配检测区和综合服务区三大功能区,新建仓储、配送、运输管理(物流中心)、车辆维修检测中心、大型物流车辆停车场、汽车旅馆、配套服务区等基础设施。到X年,力争引进和培育3A级以上物流企业3家以上,园区实现新增产值31亿元以上。(牵头单位:X县人民政府,市经信委、交通运输局) (二)大数据产业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