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教学设计
明治维新教案

明治维新教案教案1:主题: 明治维新年级: 高中科目: 历史教学目标:1. 了解明治维新的背景和原因。
2. 分析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3. 探讨明治维新成功的因素,以及对近代日本的启示。
教学步骤:步骤一: 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江户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
2. 引发学生对明治维新的好奇和兴趣。
步骤二: 知识讲解1. 介绍明治维新的背景,包括外国侵略和国内的政治危机。
2. 解释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包括废藩置县、制定宪法和推行西方文化。
步骤三: 分组讨论与合作学习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找出明治维新成功的因素,并进行讨论。
步骤四: 总结与展示1. 邀请每个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并展示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2. 整合各组的观点,总结明治维新的意义和对近代日本的启示。
教学评价:1. 小组讨论中的合作程度和讨论内容的质量。
2. 学生在总结和展示中的表现和概括能力。
教学拓展:1. 鼓励学生参考其他文献资料,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明治维新的相关议题。
2. 鼓励学生与其他组交流和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教案2:主题: 明治维新与日本现代化年级: 初中科目: 历史教学目标:1. 理解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分析明治维新对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3. 讨论明治维新对其他国家的启示。
教学步骤:步骤一: 导入1. 展示几张图片,让学生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进行想象和描述。
2. 引发学生对明治维新的好奇和兴趣。
步骤二: 知识讲解1. 介绍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包括外国压力和内部不稳定因素。
2. 解释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包括废藩置县、修宪和推行近代化改革。
步骤三: 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明治维新对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找出明治维新成功的因素,并进行讨论。
步骤四: 总结与展示1. 邀请每个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并展示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明治维新教案

明治维新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倒幕前的日本和明治维新的基本历史知识。
2.理解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
3.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
价历史事件。
4.引导学生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史论结合
的意识。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二、倒幕运动
1.组成阶层:中下级武士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
2.主要过程:1868年1月,倒幕派在京都发动了“王政复古”政变,支持天皇
亲政,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幕府统治被推翻,改年号为“明治”。
1869年,天皇及政府机构迁到东京。
三、明治维新
1.政治改革: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改革:推行地税改革,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建铁路
等。
3.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推广现代化教育。
4.军事改革:建立近代军队,实行征兵制。
5.社会改革:推行“文明开化”政策,鼓励西化运动。
四、明治维新的影响
1.积极影响: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2.消极影响:加强了军国主义势力,使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五、小结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它不仅使日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实现了现代化,而且也使日本成为了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强国。
但是,明治维新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加强了军国主义势力,使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我们应该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指导下,客观评价明治维新的影响和意义。
初中历史《明治维新》教案

初中历史《明治维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内容,详细内容为第16课《明治维新》。
本节课主要讲述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民族危机时,通过明治维新改革,逐步走向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的发展历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
3. 通过学习明治维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认识到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明治维新的性质及其对日本历史发展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历史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本国旗、地图等元素,引导学生关注日本。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日本是如何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明治维新。
2. 讲解新课(1)明治维新的背景讲述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民族危机,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
通过分析当时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让学生了解明治维新的历史必然性。
(2)明治维新的内容详细讲解明治维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如废藩置县、兵制改革、教育改革等。
(3)明治维新的影响分析明治维新对日本历史发展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假如他们生活在明治维新时期,会选择支持改革还是反对改革,并说明理由。
4. 例题讲解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明治维新2. 板书提纲:①背景:民族危机②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改革③影响:走向现代化、成为亚洲强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明治维新的背景。
(2)列举明治维新的主要改革措施。
(3)谈谈你对明治维新的认识。
《明治维新》教案

《明治维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明治维新》。
该章节主要讲述了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影响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以及改革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历史地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改革的重要性。
3. 讨论:分组讨论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 展示: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明治维新背景:黑船压力、国内矛盾过程: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影响:促进日本现代化、提高国际地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要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
(2)列出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
(3)谈谈你对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影响的看法。
2. 答案:(1)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黑船压力、国内矛盾。
(2)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教育改革等。
(3)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促进了日本现代化,提高了国际地位,使日本成为东亚强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明治维新优秀教案

明治维新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9课明治维新,第一子目“倒幕运动”的内容。
主要包括:1. 倒幕运动的兴起;2. 幕府的瓦解;3. 明治维新的开展。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倒幕运动的兴起、幕府的瓦解以及明治维新的开展,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3. 学生能够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它对日本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倒幕运动的兴起、幕府的瓦解以及明治维新的开展。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把握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历史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本幕末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日本历史的发展,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明治维新。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倒幕运动的兴起、幕府的瓦解以及明治维新的开展。
3.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倒幕运动的兴起、幕府的瓦解以及明治维新的开展。
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4.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本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完成相关作业,加深对明治维新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倒幕运动幕府的瓦解明治维新兴起开展↓ ↓倒幕战争明治政府成立↓ ↓幕府统治结束改革措施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概述倒幕运动的兴起、幕府的瓦解以及明治维新的开展。
2. 请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倒幕运动的兴起、幕府的瓦解以及明治维新的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初中历史明治维新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明治维新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1. 明治维新的背景和影响
2. 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3. 明治维新对日本现代化的影响
教学目标:
1. 了解明治维新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和过程
3. 理解明治维新对日本现代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和过程
2. 明治维新对日本现代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理解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和政治的深远影响
2. 分析明治维新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教学资料
3. 教学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明治维新的背景和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呈现(15分钟)
教师用教学课件呈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和过程,让学生了解明治维新的具体情况。
三、讨论(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明治维新带来的变革和挑战。
四、总结(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明治维新对日本现代化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
五、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馈:
教师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情况进行反馈,检查学生对明治维新的理解程度,并指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历史知识。
明治维新初中历史教案

明治维新初中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明治维新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明治维新导致的变革和影响3. 能够分析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影响及其在亚洲历史中的地位教学重点:1. 明治维新的起因和过程2. 明治维新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3. 明治维新对亚洲历史的影响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明治维新的深远影响2. 如何分析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改变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 通过图片展示或视频介绍,激发学生对明治维新的兴趣2. 提问:你知道明治维新是什么吗?它对日本的发展有什么影响?二、讲授(30分钟)1. 简要介绍明治维新的背景和起因2. 分析明治维新的过程及其影响3. 解释明治维新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改变4. 探讨明治维新对亚洲历史的影响三、讨论(20分钟)1. 分组讨论:你认为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有哪些消极影响?2. 小组汇报并展开讨论四、练习(15分钟)1. 阅读一段关于明治维新的文章,回答相关问题2. 完成一道与明治维新相关的思维导图五、总结(10分钟)1. 总结明治维新的背景、意义和影响2. 引导学生思考:明治维新对日本及亚洲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六、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资料,撰写关于明治维新的议论文2. 完成与明治维新相关的思考题教学反思: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变革,对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明治维新的背景和意义,帮助他们分析其在日本及亚洲历史中的地位。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明治维新教案

明治维新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起因和背景;2.了解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和影响;3.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1.明确明治维新的起因和背景;2.了解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判断能力。
教学方法:1.讲授;2.讨论。
教学过程:一、前期准备:通过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明治维新的兴趣,并帮助学生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二、提出问题:1.你对明治维新的了解有多少?2.你认为明治维新是如何改变了日本?3.明治维新的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三、讲授:1.明治维新的起因和背景:明治维新是指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重新掌握政权,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受制于封建军阀和幕府的统治,国家发展滞后,社会经济停滞不前,农民生活困苦,外国势力入侵,国家面临着危机和崩溃的边缘。
2.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和影响: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在政治方面,明治维新废除了幕府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明治政府通过中央集权的方式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管理能力。
在军事方面,明治维新进行了军事现代化改革,引进了西方的军事科技和组织管理方法,提高了日本军队的战斗力。
在经济方面,明治维新实行了现代化的工业政策,促进了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加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在文化方面,明治维新进行了教育改革,提倡了西方科学和文化的学习,推动了日本的文化现代化。
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通过明治维新,日本成功实现了国家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打破了长期封闭和落后的局面,成为亚洲最早的现代化国家之一。
明治维新改变了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面貌,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四、讨论:1.明治维新与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有何不同?2.明治维新的成功有哪些原因?3.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同时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4.明治维新是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和局限性?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日本明治维新的起因和背景,以及它的核心内容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治维新》教学设计讲课教师:王林(北京市丰台一中,历史教师)评析教师:吴波(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中学高级教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说明:(一)本课时教学内容及功能和地位本课选自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历史》第三册第五单元《近代社会的新发展》中的第17 课《俄国和日本的改革》中第二课时有关日本改革的内容。
本教材是以单元教学为模式,即围绕单元主题《近代社会的新发展》来进行教学的。
在历史课程标准(P23 )中指明从17 世纪上半叶到19 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取代了封建势力,获得了政治统治权。
这些国家先后开始或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进一步扩大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初步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
那么在第四单元《跨入近代社会》中同学们已经学习了英国资产阶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内容,实际上就是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废除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
而第17 课则是着重介绍俄国、日本是如何通过改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
与俄国相比,日本的情况更复杂,也更具代表性。
首先,日本长久以来一直以中国为师,闭关锁国。
在面临外敌破关,殖民地化的大背景下,日本奋起改革,成功的摆脱了西方的殖民控制。
成为亚洲唯一一个独立发展的国家。
其次,日本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甲午中日战争击败清政府,日俄战争中打跨俄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日本的发展中有对外侵略的成份,但其自身的因素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
实际上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也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的重要表现,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出现后的“近代社会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的了解,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历史责任感,进一步树立改革和发展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对于日本而言,学生已在第二单元学习了大化改新,了解了日本民族善于向外学习的特点。
那次改革实现了日本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使其由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
而本课所学习的内容同样是日本通过改革实现其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此外,在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中,闭关锁国政策,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半殖民地化等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历史背景。
本课内容相对于本校学生而言可能遇到如下困难:由于历史学科属非中考科目,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缺乏兴趣,历史知识面较窄,对于历史事件特别是重大改革缺乏分析方法,分析能力较低。
(三)教材分析:本课课标要求:讲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本教材在明治维新的背景介绍中着重介绍了外来因素的影响,如黑般事件等,但在政治背景幕藩体制,等级社会,特别是武士阶层的反幕原因等内容介绍过于简略。
在经济背景的介绍中没有明确指明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即日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形成,但与欧美等国水平差距较大。
“落后就要挨打”,经济水平的发展才是日本政治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在原因。
此外,历史是人物的历史,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历史人物如吉田松阴、明治维新三杰等,这样有利于初中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更具人文性。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说明(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教师讲述与师生交流,了解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文字资料,加深对明治维新各项措施的理解;通过表演和观看情景剧《美惠子的出行》,思考相关问题,提高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分析明治维新措施和观看分析情景剧等活动,认识到只有发奋图强和锐意改革才能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树立改革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2. 教学难点明治维新的内容和作用。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1.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
2.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出示图片)师:同学们,在进行本课之前,我们先来观察一幅图片(幻灯展示)。
这是某国的一个使节团,大家来猜测它的国别?谈谈你的判断依据?生:可能是日本的。
师:说说理由生:中间坐着的那个人穿的是日本衣服。
师:大家谁知道那种服饰的名称?生:和服师:好,大家的判断是正确的。
这的确是日本的使节团。
和服是在中国隋唐服饰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形成的。
645 年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以隋唐为师,向中国学习,和服就是一个印证。
这充分说明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
师:此外,我们还看到图片中的其他人穿着的却是西服,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日本在19 世纪60 年代又进行了一次改革,此时他们开始向西方学习,仿效欧美等国。
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日本的这次改革——明治维新。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 明治维新的背景:( 1 )政治方面师:明治维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展的呢?要了解某一阶段的社会背景,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外交等几个方面去考察。
(出示图片)师:这是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社会状况,我们先从政治角度去了解一下吧。
师:大家看图,判断一下,当时日本社会谁的权力最大?生:是天皇师:大家的回答是有误的。
天皇在日本民众心目中的地位的确是最高的,但当时掌握日本社会实权的人物是将军。
天皇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这种局面从12 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
手握军权的将军另立政权,将天皇置于傀儡的境地。
将军办公的机构被称为幕府,日本相应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在日本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三大幕府时期,我们所要谈到的是德川幕府,即封建时代最后一大幕府。
当时的天皇处于幕府的监视之中,皇室的开销由幕府拨给。
民间曾传言:某某天皇“欲做诗,而无纸”。
相比之下,将军掌握着内政、外交,更象是无冕之皇。
师:幕府以下,各地方诸侯被称为大名。
将军赐给大名的世袭领地被称为藩。
说白了,大名就是藩主。
当时日本有260 多个藩,各藩大小不一,互不归属。
藩主拥有的权力很大,他们拥有军队和土地,控制当地人口,俨然是幕府控制下的独立王国。
日本的这种体制被称为幕藩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各藩的强大很有可能威胁幕府的统治,因此日本还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这样看来,日本实际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呀?生:分裂状态。
师:对,同学们分析的很对。
师:将军和大名的家臣被称为武士,他们是脱离了农业生产的职业军人,属特权阶层,是幕府统治的支柱。
他们拥有佩刀的权力,可以凭借“试刀”的名义随意斩杀一个下等人。
广义上说:将军、大名、武士都属于“士”这一阶层。
包括天皇在内,他们构成了日本的统治阶级。
师:与日本的统治者相对,农、工、商则构成了日本的被统治者。
他们占人口的90% 以上,几乎没有什么权利。
德川(家康)幕府曾说:“农民象芝麻,越榨越出油。
”在日常生活中,幕府明确规定农民不许吃大米,只许吃萝卜叶;只能穿棉布、麻布,不能穿丝绸服装;甚至不许喝茶、饮酒,不能串门、聚餐等等。
师:同学们,假想我们就身处这种社会,你就是占人口90% 的被统治者中的一员,你会如何评价这个社会?生:我觉得太不自由了,生活受控制。
生:特别不公平,简直没有人权。
师:同学们谈的很到位,当时的日本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
从示意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士、农、工、商”构成了日本社会的四个等级。
( 2 )经济方面师:从18 世纪后期开始,日本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
大阪、江户、京都成为商业中心。
(出示幻灯图片,指图点明)师:原本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商人逐渐发达起来。
在城市他们开设手工工场,采取雇工劳动的方式进行生产,他们成为新兴资产阶级。
在农村他们将农民典当却无办偿还的土地据为己有,或出租或雇工自己经营,成为新兴地主。
但他们只有土地的使用权,却没有所属权,仍需向封建领领主交纳年贡。
我们看到,尽管这些新兴势力在经济实力上很强大,但是他们在政治上还处于被压迫的状态。
师:我们看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封建经济它也在逐渐瓦解。
将军和大名也出现了财政危机,这一时期的武士生活更加的清苦,因为武士本来就依赖于将军大名提供的禄米才能生活,但是现在将军和大名几乎好几年都不给他们发放禄米。
这样我们就看到,原本很有气势的武士也不得不放下他们的架子,甚至惨到出卖象征其身份的佩刀才能度日。
于是这些人也不得不发生了转化,他们有的经商,有的从医,有的出书。
包括一些大名在内,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
这样原本维护幕府统治的力量大名、武士也表示了对幕府的不满,幕府统治的危机出现了。
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此次日本改革的原动力,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师:尽管当时日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出现,但是它的生产水平到底如何呢,我们为看一下这两幅图片,进行比较。
(出示幻灯图片)师:大家观察一下,19 世纪中期日本与英国的棉纺织业生产有什么不同?生:日本的生产水平比英国的低。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生:日本是手工生产,英国是机器生产。
师:那么日本的生产也并不是纯手工,它也借助了机器呀!生:但英国是大机器生产。
师:对,日本是一人一机,它的生产手工化程份更多。
大体处于起步阶段。
这样我们可以看得出,日本社会的经济状况还是处于落后状态的。
师:然而同一时期的欧美等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
大机器生产就已经说明问题了。
这些欧美强国急于向海外寻找市场和原料产地。
日本很自然的就成为它们理想的对象。
因此幕府统治又面临着外来的患祸。
( 3 )民族危机师:早在19 世纪初期,英、俄、美等国就开始不断派使节到日本,但由于幕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上述国家开港通商的要求都遭到了日本方面拒绝。
师:1853 年7 月8 日,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指图点明)率领500 名兵士,乘4 艘军舰突然出现在日本的浦贺港,为增加威慑感,他们将4 艘军舰全部涂成黑色,令人望而生畏。
在此之前,日本人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巨大的舰船,望着浓烟滚滚,炮口吓人的庞然大物幕府方面不得不接受了美国的国书,这就是所谓的“黑船事件”。
师:佩里表示第二年,也就是1854 年春再来听答复,并警告日本人不要抵抗,否则日本必败。
第二年,佩里如约而至,面对佩里的武力威胁,幕府不得不与之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随后又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荷兰、俄国、英国、法国纷纷效仿,如法炮制。
日本成为西方工业国倾销商品的市场和掠夺原料的产地,社会经济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这一切不禁让我们想到了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而日本所面临的局面同中国一样,向半殖民地化方向发展。
( 4 )倒幕运动师:面对美国和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不断侵略,日本武士阶层的有识之士很自然的产生了尊王攘夷的思想。
即依靠幕府或天皇打击外来侵略势力。
但由于幕府的软弱腐朽,再三签订条约出卖国家主权,他们便提出了依靠天皇的权威先打倒幕府统治的思想。
这一派的始祖就是吉田松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