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宋书·陶潜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书·陶潜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

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节选自《宋书·陶潜传》注:秫稻、秔:秫(shú),高粱,是酿酒的主要原料;秔(jīng),同“粳”,粳稻。

110.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先生不知何许人许:地方,处所。

B.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堵:墙。

C.裋褐穿结,箪瓢屡空褐:粗布衣服。

D.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亲:亲人。

1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B.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C.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乃瞻衡宇,栽欣载奔D.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胡为乎遑遑欲何之112.下列各句中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A.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译文:已经喝醉了就回家去,竟也不装作舍不得的样子而留下。

B.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

译文: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忍受不了官场琐事。

C.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

译文:我姑且打算弹琴唱歌,用它作为三条小路的资金。

D.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山西省中考语文专项练习能力提升试题及答案_2

山西省中考语文专项练习能力提升试题及答案_2

山西省中考语文专项练习能力提升试题及答案2016年山西省中考语文教学质量达标检测试题一、读.书(12分)1.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请赏读这幅书法作品,并用楷体将其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答案】略【解析】教学质量达标检测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临摹,注意做到正确,流利美观。

平时练字过程中,要注意汉字的间架结构,力争写一首漂亮的钢笔字。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书写时,注意“师”的写法)(字的大小要适度,太大了有饱胀之感,太小了又太小气,所以大小要安排恰当)2.读下列古诗文句子,将空缺处的原文语句书写在横线上。

(10分)(1)停杯投箸不能食,______________ 。

(《行路难》李白)(2)______________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李清照)(3)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 。

(《卖炭翁》白居易)(4)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 。

(《无题》李商隐)(5)______________ ?英雄末路当磨折。

(《满江红》秋瑾)(6)不义富且贵,_______________。

(《论语》12章)(7)______________ ,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曹刿论战》(8)善哉,善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列子》一则)(9)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井口北固亭有怀》的词作中一腔豪气,思接千载,最后一句感叹道:“______________ 。

”【答案】(1)拔剑四顾心茫然(2)九万里风鹏正举(3)心忧炭贱愿天寒(4)蜡炬成灰泪始干(5)俗子胸襟谁识我?(6)于我如浮云(7)一鼓作气(8)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9)生子当如孙仲谋。

【解析】教学质量达标检测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提示默写经典诗文句子的能力。

(1)至(8)小题都是上下句对接,难度相对较小,只要平日注意积累,一般不会出错,默写时注意。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

(共9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承宫①,琅邪②姑幕人。

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

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

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见而欲笞之。

门下生③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

樵薪④执苦⑤,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据《后汉书》改写)注释①承宫:东汉人。

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

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

④樵薪:砍柴。

⑤执苦:干苦活。

8.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2分)(1)走送之( ) (2)卒获有所闻( )(3)因忘其猪而听经( ) (4)见而欲笞之(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10.甲乙两文都说明了什么道理? 结合实际谈谈(3分)答案:(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

(共9分)9.(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分)(2)猪的主人对他不回来感到奇怪,去寻找他。

(注意“怪”的意动用法)(2分)10.围绕“勤奋能使人有所作为”来谈感受。

(联系实际1分,感受2分)译文承宫,琅琊姑幕人。

年少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

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的学生有上百人。

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听徐子盛讲经书。

《不求甚解》拓展阅读练习

《不求甚解》拓展阅读练习

《不求甚解》拓展阅读练习一、拓展延伸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这样的话:人如果能重走生活的道路,也许早就成为天才了,此话说得既深刻又实在。

我们每个人回首往事,都有过教训和遗憾,或多或少走过弯路,付出过代价。

“如果那就”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因为时间的一维性决定了它一去不回。

吃后悔药是没有用的,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态度应该是:往者可鉴,来者可追,“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名言警语都是激励年轻人应勤奋好学、奠定一生事业的基础,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也确有一些人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如受社会、家庭、环境等等因素影响,个人才能的早期表现得不到发展,从而失去了黄金时期。

那么是不是就该空留浩叹、灰心丧气呢?西汉经学家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日本学者佐藤一斋对这段话有新的理解和发展。

他说:“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老年而学,及死不朽。

”不管什么人,只要肯学习,总会有成果,廉洁像春种秋收,总会有收获一样。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无论何等之老人,学其所不知者,绝非耻辱之事。

”在这方面,历史上的许多名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留下了佳话。

东汉的马援,小时候并不聪明,也耽误了些光阴,以致与别人相比差距甚大,“见之自失”。

马援的哥哥安慰他说:有人是“小器速成”,你是“大器晚成”,要发奋努力,不要自卑。

于是马援努力学习,以后成了一代名将,屡建奇功。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发愤为学”,开始时文才并不高明,连考几科都落选了,但他并不泄气,“悉焚常所为之,闭户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后来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明朝的李贽,从小家境贫寒,青年时代在颠pèi 流离中度过,立志著书时已54岁了。

他的名著《焚书》是在64岁时完成的。

近代画坛巨匠齐白石30岁才开始学画。

后来成了fēi声海内外的大画家,这些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不认为学习已经晚了,而是从“今”开始,发奋努力,寄希望于未来,终成大业。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狡(xiá) 者鄙读书,无知者(xiàn) 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拮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①,数学使人②,科学使人③,伦理学使人④,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加点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字。

改为改为(2)请从下列选项中给文中①~④处选填合适的词语。

(只选序号)选项:A.周密 B.庄重 C.灵秀 D.深刻我会选:①②③④2.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

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书能教你为人宽厚、心地善良,使你生出纯真、热情的气质。

书能教你谦虚谨慎、持重内向,使你生出成熟、稳健的气质。

书能教你自强不息、不畏艰难,使你生出刚毅、坚定的气质。

书能教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使你生出深沉、进取的气质。

A.读书是一种“美容”,可以使人由粗俗、鄙陋变得文雅、睿智B.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C.读书能美化人的心灵,弥补外貌的不足,培养人的内秀D.书能改变人的气质,优雅的气质会使人“因为可爱而美丽”二、综合性学习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短文两篇》配套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短文两篇》配套练习题附答案

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 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 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 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3日04版(有删改) 13.请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
B.选文笫①段中画线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第⑤段中武亦姝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
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 D.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⑥段针对一
般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
17. 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
(1)阅读“材料1”,你认为推进“全民阅读”应该重在 _让__读__者__有__阅__读__收__获___。
(2)结合“材料2”“材料3”,针对“智能时代,如何读 书”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①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②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
课堂感想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还有什么疑惑? 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吧!
错别字 酬



改正 筹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读书不能只寻• 章• 摘• 句• ,而要深刻思考,分析研究,有 自己独特的见解。
B.由于厂家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吹• 毛• 求• 疵• ,因而产品销 量越来越好。
C.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 卷• 有• 益• 。 D.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锺书先
谢谢观赏!

人教版八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教版⼋年级⽂⾔⽂练习及答案 ⽂⾔⽂是初中⽂⾔⽂及议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论说类⽂⾔⽂,学⽣不仅能从中潜移默化地领悟到古⼈的思想⽂化,体验到蕴含其中的深厚精神内涵,提⾼他们的⽂化和⽂学修养。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教版⼋年级⽂⾔⽂练习及答案,⼀起来看看吧。

⼈教版⼋年级⽂⾔⽂练习 ⼀、阅读⽂⾔⽂《与朱元思书》(吴均),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共⾊。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富阳⾄桐庐,⼀百许⾥,奇⼭异⽔,天下独绝。

⽔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直视⽆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皆⽣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直指,千百成峰。

泉⽔激⽯,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经纶世务者,窥⾕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中的意思。

(1)从流飘荡( ) (2)急湍甚箭( ) (3)猛浪若奔( ) (4)横柯上蔽( ) 2、⽤现代汉语在下⾯横线上写出⽂中画线句的意思。

3、结合⽂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4、把下列表达的感情与⽂章最接近的诗句写在横线上。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2)⼈⽣⾃古谁⽆死,留取丹⼼照汗青。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4)谁道⼈⽣⽆再少?门前流⽔尚能西。

(5)明⽉松间照,清泉⽯上流。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较阅读 (甲)先⽣不知何许⼈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章⾃娱,颇⽰⼰志。

忘怀得失,以此⾃终。

——陶渊明《五柳先⽣传》 (⼄)⼭不在⾼,有仙则名。

⽔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帘青。

初二语文人物传记类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语文人物传记类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语文人物传记类试题答案及解析1.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乙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造饮辄尽②晏如也③援疑质理④俟其欣悦【答案】(4分)①往、到②安然自若的样子③引、提出④等到【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找出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

(3分)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中有足乐者B.无怀氏之民欤益慕圣贤之道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不戚戚于贫贱【答案】D。

(3分)【解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各句中字词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

可用排除法,将明显不符合答案的项先行排除,A项中“以”皆为“因”,B项中“之”皆为“的”,C项中“故”皆为“所以”,故选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文,完成21-23题。

(14分)
不求甚解(节选)
马南邨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
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
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
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
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

“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
其大略”。

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
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绝对不应该这样。

观其大略同样
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

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

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
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因此,重
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链接一: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

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链接二: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朱熹《童蒙须知》21. 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并阐释其具体内容。

(4分)
22. 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6分)
23. 本文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结合链接内容和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21.(4分)主要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分)
具体内容:读书全在于会意(或读书要虚心,了解大意);要注意把握精神实质;不死扣字眼,重视整体的理解。

(答对任意两点得2分)
22.(6分)举例论证法、道理论证法。

(2分)举诸葛亮读书的例子,意在说明读书的方法
是“观其大略”,就是理解其精神实质。

这样使要讲的道理更具体,更具说服力;(2分)引王粲的文字用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诸葛亮就是“观其大略”读书的,更具说服力。

(2分)23.(4分)按“不求甚解”的精神,读经典著作关键在于领悟其精神实质,不能寻章摘句;
(2分)要想做到这一点,先要完整读书,全面理解,然后熟读精思,层层深入。

(2分)(此题为开放题,根据提示的要点答题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