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胡适的论文

合集下载

[其他论文文档]探讨从《文学改良刍议》看胡适的文学思想史观

[其他论文文档]探讨从《文学改良刍议》看胡适的文学思想史观

探讨从《文学改良刍议》看胡适的文学思想史观1916年底,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将《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稿寄给了陈独秀,随后,陈独秀在《新青年》刊出了自己撰写的《文学革命论》进行声援。

次年鲁迅又发表了《狂人日记》,自此中国现代文学迈出了艰辛的第一步。

1917年1月1日在《新青年》第二卷上,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引发了关于白话文、文学革命及其本质的讨论。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大将,师从美国学者杜威先生,将实用主义引入中国学界,在哲学、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胡适拥有哲学、历史研究的根基,20世纪前期,在学术领域中,他凭借着革故鼎新、孜孜不倦的积极态度推动中国学术研究的进步与发展;在文学领域中,其在理性、反思、逻辑观念的构建中具有很大建树。

之后他继续致力于文学理论、文学思想史观的建设,先后发表了《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另外,他提倡新文学,相继创作了多部文学作品,如诗集《尝试集》和《真如岛》《我的车和我的车夫》等白话短篇小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学迈向近代文学的步伐,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

一、提倡八事规范,自由创作陈独秀和胡适同为安徽人,虽然胡适于辛亥革命的前一年便离开了中国,但是陈独秀可能早就对其有所注意。

1916年,胡适给陈独秀写过一封关于翻译的信,信中指出,西方名著是新闻学创造中不可缺少的,因此,要选择一些与中国人心理相近的好作品,并把自己翻译的俄国小说《决斗》寄给了陈独秀。

同年,胡适就八事理论在《寄陈独秀》一信中做了简单阐述,并发表于《新青年》第二卷中。

《文学改良刍议》是一篇古文,旨在文学改良,文中胡适提倡文学界突破规范、自由创作,并经过认真研思,与友朋辩论之后,提出了八条操作性极强的文学规范,即须言之有物须讲求文法不用典不摹仿古人不讲对仗等。

在他看来,这八条都是文学上的根本问题,每一条都清晰明了,并且能在诗论、史论中找到影子,直指文学的最根本。

在信中,胡适指出他读了《新青年》某君被记者称为代表国人精神的稀世之音的一首长律,不管诗句的格调如何,单单就使用古典套语来说,诗中至少涉及一百事,单句用典不当,文法不通,上下用典不切等问题层出不穷。

0624谈谈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0624谈谈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谈谈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首发)张海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胡适看来是对实验主义方法论的经典概括,也是他一生念兹在兹的科学方法。

胡适这所谓“科学方法”,不仅为他个人所钟爱所痴迷,也被“五四”以来一大批知识精英奉为圭臬,身体力行。

它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中的影响既深且巨,无论怎样估价都不为过。

这正如耿云志先生所说:“这十个字的影响,实在超过了胡适的任何一部著作。

”1在胡适看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方法,得益于他的老师杜威的思想,体现了实验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验主义自然也是一种主义,但实验主义只是一个方法,只是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

他的方法是:细心搜求事实,大胆提出假设,再细心求实证。

2近几十年来我总喜欢把科学法则说成“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我总是一直承认我对一切科学研究法则中所共有的重要程序的理解,是得力于杜威的教导。

3实验的方法也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然而因为材料的性质,实验的科学家便不用坐待证据的出现,也不仅仅寻求证据,他可以根据假设的理论,造出种种条件,把证据逼出来。

故实验的方法只是可以自有产生材料的考证方法。

4确如学者们所说,胡适对实验主义的处理,体现了一种化约主义的倾向。

5他先是把实验主义化约为方法,再继而把实验主义的方法化约实验的方法与历史的态度,再由实验方法的“五步法”化约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两句话十个字,当然,有时还把“五步法”化约为“三步工夫”,再三步并为两步而为“两步工夫”,最后再化约为这“十字真言”。

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个那个具体的问题下手的。

先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的种种的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这是思想的第一步工夫。

然后根据于一生经验学问,提出种种解决的方法,提出种种医病的丹方,这是思想的第二步工夫。

然后用一生的经验学问,加上想像的能力,推想每一种假定的解决法,该有什么样的效果,推想这种效果是否真能解决眼前这个困难问题。

胡适疑古思想再探讨——兼论20世纪30年代的胡、顾关系

胡适疑古思想再探讨——兼论20世纪30年代的胡、顾关系

·专题研究·胡适疑古思想再探讨———兼论20世纪30年代的胡、顾关系王学进内容提要疑古辨伪是胡适学术思想的重要特征。

顾颉刚在《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中称,胡适曾于1929年对他说其不疑古而要信古。

受顾颉刚的历史叙述影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胡适在1929年之后疑古思想发生转变,将此视为胡适与顾颉刚及古史辨派分道扬镳的肇端。

二者疏离固为事实,然别有隐情,学术观点的差异并不表明胡适疑古思想发生了变化。

从胡适在30年代前后的学术研究情况尤其是禅宗史研究来看,其疑古思想一以贯之,甚至较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关键词胡适疑古思想顾颉刚禅宗史20世纪早期,疑古思潮催生了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

作为胡适的学生,顾颉刚的疑古思想受胡适的影响颇大,也可以说是胡适引导他走上疑古辨伪之路。

顾颉刚所言“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与胡适提倡的“历史的观念”如出一辙。

顾颉刚的疑古思想又反过来影响了胡适,胡适的“滚雪球说”与顾颉刚的“层累说”所表达的意思几乎完全一致。

两人在整理国故中对古书古史的怀疑和考辨可谓心有灵犀,相对于他人对胡适整理国故的误解和批评,顾颉刚对胡适的意图心领神会,与胡适步调高度一致。

后因局势的发展,两人“南辕北辙”。

顾颉刚在《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一文中称:“到了一九二九年,我从广州中山大学脱离出来,那时胡适是上海中国公学的校长,我去看他,他对我说:‘现在我的思想变了,我不疑古,要信古了!’我听了这话,出了一身冷汗,想不出他的思想为什么会突然改变的原因。

”①①顾颉刚:《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顾颉刚全集》(1),中华书局,2010,第160页。

281受顾颉刚的历史叙述影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胡适在1929年之后疑古思想发生了转变。

刘起釪在《顾颉刚先生学述》中根据顾颉刚所说,认为胡适后来不再疑古,从此两人分道扬镳。

①路新生认为随着疑古运动的发展,胡适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从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胡适发表的对于考信辨伪的方法论检讨的系列论文,我们实际上也就可以将其视为‘疑古派’分化的标志”。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浅议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摘要: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这部哲学史采用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和历史演进的眼光,也处处体现出作者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时代精神。

不过同时,由于该书的一些疏漏,引起了学术界尤其是梁启超的一些批评与争论。

时隔近一个世纪重读这本著作,应该能引起我们对当下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评价与争论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52-02一、《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写作背景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自小接受旧式教育。

1902年去往上海求学,接触维新改良、革命派和西方的新思想,接受系统的现代公民教育。

1910年,胡适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批留学生,出国留学。

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美国著名的实验主义哲学家杜威攻哲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其哲学博士论文《中国古代逻辑方法的发展》,中论及的“孔子的逻辑”、“墨翟和后期墨家的逻辑”,“进化论和逻辑”等,是后来《中国哲学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基础。

胡适的《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大量学者认同此书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哲学”一词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很多人在哲学一词传入我国后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但不成体系,没有章法,材料极为杂乱,把经学、史学、文学材料一锅煮。

当时人分不清楚哲学和哲学史的分别,对于哲学的认知也是较为模糊的。

当时梁启超的《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对胡适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将中国学术思想史分为七个时代。

胡适自传中说:“这是第一次用历史眼光来整理中国旧学术思想,第一次给我们‘学术史’的见解。

”但梁启超在论其中的“全盛时代”时,把诸家学说的本论并没有详细阐述,因此胡适想替梁任公先生补作这几章缺了的中国学术思想史,这便是胡适著《大纲》的初衷。

胡适早年上海时期思想述评论文

胡适早年上海时期思想述评论文

胡适早年上海时期思想述评摘要:1917年,胡适自美国留学归来后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

一般认为胡适的思想体系即成型於留学期间,而对胡适留学此前在国内的教育与思想历程较少关注。

但经本文考察,胡适早年在上海的求学经历(1904—1910),亦对日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且颇能代表那一带学人的成长过程。

具体来说,一方面使其家乡教育时期的点滴观念延伸、系统化,成为胡适思想体系的种子之一;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乃是在他赴美接受西方文化的全面冲击之前,为之奠定一个带有当下中国烙印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胡适早年思想《竞业旬报》梁启超新文化运动1904年春天,15岁的胡适结束家乡的传统教育,跟着三哥来到上海求学。

根据《四十自述》,胡适在上海先后就读四所学校:梅溪学堂(1904至1905年),澄衷学堂(1905年至1906年),中国公学(1906年至1908年),中国新公学(1908年至1909年)。

当然胡适与外界的交流还不止于这学制内的时期,从1908年9月新公学解散起,胡适一边担任小学教职,一边“遇着一般浪漫的朋友”,开始了“堕落”的生活,直到1910年决心赴京应考为止。

我们从目前的材料可以先作这样的概括:20世纪初的上海凭借其口岸城市的条件已成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之地,胡适在上海的环境中接受的知识和训练,一方面使其家乡教育时期的点滴观念延伸、系统化,成为胡适思想体系的种子之一;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乃是在他赴美接受西方文化的全面冲击之前,为之奠定一个带有当下中国烙印的思想基础。

虽然较为遗憾的是,关于胡适先生上海求学时期的文献并不比其他五四学人少年时期材料来得完备,但是当时的纪录与本人的追述俱在,两相释证,也足以为我们清晰地映现出辛亥前夜的这颗小小晨星的明暗闪烁。

我作为依据的主要是以下的材料:1.《四十自述》。

这是胡适本人对于自己少年生活的回顾与评价。

从胡适自己对于少年往事的片断择取和评析中,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胡适所意愿展现给后世的“胡洪骍”,而传主在书中突出强调的,正是那些与日后的“胡适思想”衔接得最为紧密、一脉相承的部分。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文学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文学

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文学
1917 年 1 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这篇论文提出了胡适对中国文学的改革思想,并对当时中国的文学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胡适在文中认为,中国文学需要进行改良,才能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他提出了“文学要有生命力”、“文学要有时代性”、“文学要反映社会现实”等一系列观点,并强调文学应该从古典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走向现代化。

胡适的这篇论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纪元,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在此之后,中国的文学创作开始逐渐脱离古典主义的束缚,走向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道路。

同时,胡适的思想也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化。

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学作品,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文学开始走向现代化,同时也为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文学史意义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文学史意义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文学史意义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
著作之一。

这篇论文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国文学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的
观点,成为了新文学运动的开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

《文学改良刍议》首先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胡适指出,古代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保守性,
不能满足当时社会的需求。

他批评了古文的啰嗦冗长、过分依赖经典、不注重真实感等问题,呼吁对古代文学进行重新审视和改进。

其次,胡适倡导了西方文学的引进与研究。

他认为中国文学需要
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和理念,以提升自身的品质和水平。

胡适在文中
详细介绍了西方文学的特点,包括情感真实、艺术自由、表达个性等,呼吁中国文学家积极学习和吸纳西方文学的成果。

此外,胡适还对文学创作的思想态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他强调了
文学应当坚持真实性和个性表达,摒弃虚假和做作。

他主张充分表达
个人的真实感受和思想思想,独立创造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思想态
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引领了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开拓了文学的边界和思维方式,推动了中国文学的进步和革新。

这篇论文的影响延续至今,成为中国
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王伟迪13124157 理科基础班)摘要: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作为北京大学校长,他博学多才,在众多领域均有涉猎,获得了三十二个博士学位。

同时他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在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白话文,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本文首先介绍胡适的人生经历,然后说明胡适的学术成就,最后探讨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以及意义。

一:胡适简介胡适出生在安徽绩溪县,他的父亲在他三岁时就去世,所以,对于胡适而言,父亲这一角色,是缺失的。

但是在胡适的记忆中,他仍然记得父亲教他写字。

他的父亲也是一个文人,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决定赴京报国,但最终还是没有实现梦想,死在厦门。

他的母亲一直含辛茹苦的养育他。

胡适五岁开始在私塾里上学,学了九年的古文,为他后来的人生辉煌奠定了基础。

早年在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的思想影响。

1904 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

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后来赴美留学,在康乃尔大学学习。

之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

1917 年胡适回归祖国,在北京大学当教授,并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二:胡适的学术成就(1)儒学成就: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 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

(2)哲学成就: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方面,是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来研究中国学术的。

他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

他以其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为基础,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自由主义与中国现代社会进程
民主科学、自由主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四者紧密相连构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话语。


用胡适在文章中曾说的那样“:自由主义有许多种”, 那么在对于“自由主义”和“胡适的自由主义”的研究中, 我们是否循着一条真实的道路在前进呢? 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 能够在探索和追
溯的道路上清理思路、拨开层层迷雾。

胡适曾说“自由主义最浅显的意思是强调的尊重自由……自由主义就是人类历史上那个
提倡自由, 崇拜自由, 争取自由, 充实并推广自由的大运动”。


么究竟这种“自由”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 又在多大可能意义上进行了扬弃? 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从自由文学到自由精神。

胡适深受英美自由主义传统的影响, 他投入五四运动虽是
从文学改良入手的, 但在他的文学观中所处处渗透的却是自由
主义精神。

以他那篇影响巨大的《文学改良刍议》的所谓“八不主义”来看, 他是以文体的改革来作为个性解放的一种途径, 已
使文学成为思想自由的表现手段。

他说, 文学应该有“高远之思想”“、真挚之情感”“;不摹仿古人”“,不作古人的诗, 而惟作我自
己的诗”;“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惟在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 一一自己铸词形容描写
之”“;不用典”,“自己铸造词句以写眼前之景, 胸中之意”“;不讲对仗”, 以免“束缚人之自由”;“不避俗字俗语”, 提倡白话文学。

总之, 就是要让文学成为真情实感的自由表达。

胡适后来又在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 把他的“八不主义”改作一种肯定的表述“:一, 要有话说, 方才说话”;“二, 有什么话, 说什么话; 话怎么说, 就怎么说”;“三, 要说我自己的话, 别说别人的话”“;四, 是什么时代的人, 说什么时代的话。

”这些主张其实正是要求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一种体现, 要求独立的思想, 自主的表达。

在由《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引发的“白话文运动”争论中, 胡适所持的自由立场是“,此事之是非, 非一朝一夕所能定, 亦非一二人所能定。

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

讨论即
熟, 是非自明。

吾辈主张革命之旗, 虽不容退缩, 然亦绝不敢以
吾辈主张为必是, 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在胡适看来, 陈独秀
之“不容”, 恰恰是中国政治与社会败落的症结所在, 是迫切需要改进的地方。

他认为只有每个人争自由, 达到个体价值的真正
实现, 中国才会有自由。

胡适的自由主义观念是在中西方文化融合并发生碰撞的情
况下而进行的分析、比较, 并且试图在承认、发掘和溯源差异的
同时, 试图以渐进的方式改变中国的现状———“中国古人太看重
‘自由’‘,自然’的‘自’字, 所以往往看轻外面的约束力量……而
我们现在讲的‘自由’, 是不受外力巨数压迫的权利, 是在某一面的生活不受外力限制约束的权利。

”胡适真正地将“权
利”思想向中国的思想界进军, 他认为自由都不是天生
的, 也不是上帝赐给我们的, 而是一些先进民族用长期
的奋斗努力争出来的。

实质上, 胡适所反对的并非仅仅
〔摘要〕胡适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其主要贡献表现为:在西方哲学介绍方面,大力传播美国哲学)))实验主义,在北大首开西方哲学史课程,系统评介西方当代哲学。

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他发表5中国哲学史大纲6一书,成为中国哲学史这一学
科的奠基者;他的中国中古思想史研究,亦有其独到的处理;他发表的大量有关中国哲
学史、思想史的英文演讲和论文,曾对英文世界产生重要影响。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旷新年
从1917年倡导文学革命开始,胡适以他/但
开风气不为师的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哲学、史学、教育、道德、文化等诸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鲜明地体现了五四/重新估定一切价值0的时代精神,胡适和以他为代表的一代启蒙大师的奋斗,使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告别了一个旧时代,并且
有力地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因此使他成了从古代
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过程中一个最明显的标志。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存在着一个胡适之时代。

在五四前夕,胡适明显倾向于精神自由、思想
解放与个性发展的主张。

1915年,他在5调和之
害6的札记中写道:/与人言调和之害。

调和者,苟且迁就之谓也。

张亦农言:-凡人之情,自趋于迁
就折衷一方面。

有非常之人出,而后敢独立直行, 无所低徊瞻顾。

如此,犹恐不能胜人情迁就苟且
之趋势,若吾辈自命狂狷者亦随波逐流,则天下事安可为耶?.此言甚痛,为吾所欲言而不能言。

0 [7](P795)他在答江亢虎的信中说:/今日思想闭塞, 非有-洪水猛兽.之言,不能收振聩发聋之功,今日大患,正在士君子之人云亦云,不敢为-洪水猛兽. 耳。

0[7](P1009)
在五四时期,胡适发表了著名的5易卜生主
义6一文,对于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话语作出了最有力的经典性的表述。

他说:/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

0并借易卜生的话说:
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正纯粹
的为我主义,要使你有时觉得天下只有
关于我的事最要紧,其余的都算不得什
么。

,,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
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有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
撞沉了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

胡适是一个“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人物,或许正如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答陈独秀语所言:“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

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

讨论既熟,是非自明。

”先生亦然。

我只知道,我们评价一个人,不能孤立地去评说,不能脱离其当时的历史大背景,而用今天的标准,以现在人的智识去要求先生,苛责先生。

先生固然犯过很多错,一些见解并不完全正确,尤其政治见解甚至不免有些错误。

但先生是一个一以贯之地相信他所相信的,坚持他所坚持的那么一个知识分子,是一个爱真理,爱自由的人。

先生于历史的贡献也是不容置疑的,虽其学其说,未必太深刻,也未必能持久,但先生开山有功,不容异议。

先生实在是一个“开风气”的大儒。

暂此,不能尽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