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坏死性肠炎病例讨论
临床护理在急性坏死肠炎治疗中应用效果观察

临床护理在急性坏死肠炎治疗中应用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在急性坏死性肠炎治疗中应用效果观察。
方法:对12例小儿急性坏死性肠炎患者临床治疗及护理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果:12例患者通过治疗临床效果较好,症状、体征缓解消失,检查结果正常出院。
1例因肠穿孔行手术治疗。
结论:在急性坏死性肠炎的治疗中,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临床护理措施;急性坏死性肠炎;临床效果;合并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3-0216-02急性坏死性肠炎,又称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1]。
主要是以小肠发生病变为主要部位的急性坏死性炎症合并广泛性的出血,主要表现为急性腹痛、腹胀、腹泻、呕吐、便血以及全身性的中毒症状等,大部分患者常伴有休克的发生,起病急骤,死亡率较高,所以进行早期的准确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该病在临床上较少发生,发病机制较复杂且尚不明确,较多发生于农村及偏远山区,发病年龄偏小,在儿童时期较多发病。
为更好地进行急性坏死性肠炎的治疗及诊断,现对我院2005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12例小儿急性坏死性肠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5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12例小儿急性坏死性肠炎的患者,其中男患儿7例,女患儿5例,年龄4~14岁,平均年龄9.5±2.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大便腥臭、便血、鲜红色或暗红色,呈糊状,脓液便,无粘液及里急后重感。
经门诊询问病史,实验室辅助检查及体格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坏死性肠炎。
1.2 方法1.2.1治疗方法一般的治疗措施,注意卧床休息,禁止进食。
伴有呕吐及腹胀严重的患儿需进行胃肠减压处理。
在腹痛及腹胀缓解时,可少量进行流质饮食。
当发生严重的腹痛时应给予肌肉注射止痛药物,缓解疼痛。
坏死性肠炎疾病研究报告

坏死性肠炎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坏死性肠炎所属部位:腹部就诊科室:外科病症体征:排水样血性大便,腹胀,精神萎靡疾病介绍:什么是坏死性肠炎?坏死性肠炎是怎么回事?坏死性肠炎是与C型产气荚膜芽孢杆菌感染有联系的一种急性肠炎,本病病变主要在小肠,病理改变以肠壁出血坏死为特征,常急性起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便血,发热,呕吐和腹胀,严重者可有休克,肠麻痹等中毒症状和肠穿孔等并发症1,腹痛,腹胀腹痛多为突发,持续并可有阵发加重,腹痛部位多在脐周或上腹部,有些患者可有全腹痛,该病在早期可先有轻度腹胀,继则加重2,呕吐:腹痛发作后即伴恶心,呕吐,吐出物含胆汁,咖啡样或血水样3,腹泻及便血:程度不一,多者每天10余次,根据病变部位,出血速度,在肠道停留时间及肠蠕动情况不同,粪便可为鲜血,洗肉汤样,果酱样或黑便,并常混有腐烂组织及特殊的腥臭味,如病变限局在小肠者则无里急后重现象4,周身中毒症状:由于细菌,内毒素的易位造成周身炎症反应可有发热或体温不升,精神萎靡或烦躁,若出现谵妄或昏迷多提示病情严重,出现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并可能有肠坏死的情况发生5,婴幼儿症状:不典型,产婴多在出生后3~10天发病,由于早产或低体重而收治于监护病房,在人工喂养期间或对未成熟儿因吞咽反射建立不完全而放置胃管鼻饲期间发现胃内有潴留,继有腹胀,呕吐,便血发热或体温不升,心率过速或缓慢,腹肌紧张,腹部胀气,腹壁红斑等体征,一般认为孕龄越小,罹患AHNE的发生率越高,低体重儿的发生率为12%临床分型:1,胃肠炎型:见于疾病的早期有腹痛,水样便,低热,可伴恶心呕吐2,中毒性休克:出现高热,寒战,神志淡漠,嗜睡,谵语,休克等表现,常在发病1~5天内发生3,腹膜炎型:有明显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及急性腹膜炎征象,受累肠壁坏死或穿孔,腹腔内有血性渗出液4,肠梗阻型:有腹胀,腹痛,呕吐频繁,排便排气停止,肠鸣音消失,出现鼓肠5,肠出血型:以血水样或暗红色血便为主,量可多达1~2L,明显贫血和脱水症状体征:坏死性肠炎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关于坏死性肠炎有哪些症状的详细介绍:1、腹痛、腹胀腹痛多为突发,持续并可有阵发加重。
急性坏死性肠炎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坏死性肠炎的观察与护理急性坏死性肠炎,又称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是以小肠病变为主的急性坏死性炎症伴广泛性出血,主要l 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腹胀、呕吐及全身中毒症状等,且常伴发休克,发病急骤,病死率高,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甚为重要。
该病临床上较少见,原因尚不明确,多发生于农村,儿童多见。
近几年来,我院共收治急性坏死性肠炎8 例,全部治愈出院。
现就其诊断、治疗及护理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8 例患儿,男5 例,女3 例。
年龄3—11 岁,平均7 岁。
临床表现:均有腹痛、腹泻、便血,大便腥臭,呈糊状,暗红色或鲜红色,无黏液、脓液及里急后重感。
腹胀7 例,恶心、呕吐6 例,发热5 例,体温高达40℃者2 例,伴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5 例,表现为麻痹性肠梗阻3 例。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末梢血白细胞增高,8 例均在12×109—20×109/L 之间,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并有核左移现象。
粪便均呈血性,隐血试验阳性8 例,且有少量或中等量脓细胞。
x 线检查:8 例患儿均见肠管胀气,其中有3 例肠管扩张,2 例立位拍片见液气平面。
超声检查:8 例患儿均显示有肠管大量积液积气,其中有3 例肠管扩张,管径宽者达4.0 cm,肠蠕动减弱或近消失,呈麻痹性肠梗阻表现。
肠间隙见液性暗区4 例。
1.2 治疗方法1.2.1 一般治疗让患儿卧床休息、禁食。
腹胀和呕吐严重者可做胃肠减压。
腹痛减轻后可酌情进流质饮食。
严重腹痛者可予度冷丁;高热、烦躁者给予吸氧、解热镇痛药或物理降温。
1.2.2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患儿每日补液量约80—100 ml/kg,其中5%一10%葡萄糖液约占2/3—3/4,生理盐水约占l/3—1/4,补充能量合剂,必要的电解质和氨基酸。
1.2.3 抗休克治疗应尽快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
一方面要补充晶体溶液,还要根据病情适当输血浆、新鲜全血或人体血清白蛋白等胶体液。
急性肠炎病例总结范文大全

急性肠炎病例总结范文大全急性肠炎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临床上非常普遍。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遇到了很多急性肠炎的病例,通过总结这些病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一疾病,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以下是几个急性肠炎病例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病例一:患者男性,25岁,因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就诊。
病程2天,食欲明显减退,大便稀薄,带有鲜红色血丝。
体格检查发现腹部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
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大便镜检发现红细胞增加。
结合病史和检查结果,确诊为急性细菌性肠炎。
病例二:患者女性,35岁,因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就诊。
病程3天,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大便带有黄绿色稀水样便,伴有恶心、呕吐。
体格检查发现腹部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
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正常,大便镜检和培养未见异常。
结合病史和检查结果,排除细菌感染,初步诊断为急性病毒性肠炎。
病例三:患者男性,40岁,因剧烈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就诊。
病程1天,腹泻频繁,大便为米泔水样。
体格检查发现腹部压痛明显,肠鸣音减弱。
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大便镜检未见异常。
结合病史和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急性胃肠炎。
通过以上病例的总结,我们发现急性肠炎的表现多样,临床症状也有很大差异。
一般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肠炎有其不同特点,如细菌性肠炎常伴有血便、白细胞计数增高等;病毒性肠炎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培养和镜检一般无异常;胃肠炎则以剧烈腹痛为主要症状。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除了对症治疗外,合理用药、保持。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16例临床分析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16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患者16例作为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再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中西医结合;疗效【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3-0082-02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胃肠道疾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呕吐、腹胀、便血等,病情严重者会出现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等,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1]。
目前对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能完全明确,但其与肠道内缺血和感染因素具有显著相关性[2]。
为探究有效治疗措施,在本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常规西药治疗效果。
结果示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患者16例作为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再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为15~73岁,平均年龄为(43.6±5.4)岁;其中体温>38℃者5例、腹痛3例、呕吐2例、解黏糊状血便3例、血水样便1例、隐血阳性6例;观察组男10例,女6例;年龄为16~71岁,平均年龄为(42.9±4.8)岁;其中体温>38℃者4例、腹痛4例、呕吐2例、解黏糊状血便3例、血水样便1例、隐血阳性2例。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合并结肠癌一例及文献复习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合并结肠癌一例及文献复习目的:探讨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AHNE)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一例AHNE,且该患者合并结肠癌,临床罕见,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结果: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随访至今无复发。
结论:AHNE临床少见,病因复杂,一经诊断,以保守治疗为主,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术中认真探查,以免漏诊。
标签:急性出血性肠炎诊断治疗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Acute hemorrhagic necrotizing enteritis,AHNE),又称急性坏死性肠炎、急性节段性肠炎、阶段性出血性肠炎,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小肠,以小肠广泛性出血、坏死为特征的急性炎性病变。
因其临床少见,且起病初无特异性,类似中毒性细菌性痢疾、肠梗阻、胰腺炎等而极易造成误诊[1]。
AHNE 合并结肠癌者临床极为少见,我科于2012年8月收治一例此种病例,现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1.1资料患者男,45岁,因“腹痛伴呕吐、腹泻12小时”于2012年8月8日入我院就诊,患者入院1d前有不洁饮食史,进食12小时后出现腹痛,为阵发性绞痛并逐渐加重,以右侧腹部明显,无放射,未予处理,发病后恶心、呕吐数次,为胃内容物,同时解黄色稀水样便4-5次,便后腹痛症状无明显缓解,病程中患者无畏寒、发热、咳嗽、咳痰,无心慌、胸闷表现,既往有糖尿病史半年,不规则服药,具体不详,血糖控制情况不清。
门诊拟:1)腹痛原因待查,2)急性阑尾炎?,3)2型-糖尿病收住入院。
入院后予以禁食、抗感染等治疗后,腹痛无明显缓解,3小时后患者出现神志淡漠,腹肌紧张,满腹压痛及反跳痛,以右下腹明显,急查床边B超示:大胆囊、胆囊积液,腹腔少量积液,右下腹可见扩张肠管,右下腹积液。
全胸片示:未见明显异常,ECG示:窦性心动过速,大便常规+OB示:便隐血试验(+),于当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探查见:距回盲部约70cm见一长约50cm回肠节段性坏死,行肠腔减压后,腔内大量血性液体流出,进一步探查发现回盲部结肠扩张明显,距回盲部约8cm处触及一结肠肿块,约2cm*3cm,向外生长致结肠粘连、挛缩、梗阻。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1例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1例作者:侯爱利赵梅花钱远宇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19期[关键词] 急性出血性坏死;肠炎[中图分类号]R574.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a)-128-01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是以小肠广泛出血、坏死为特征的肠道急性蜂窝组织炎,此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之后可出现腹痛、便血,严重者则发生休克、肠麻痹等中毒症状和肠穿孔等并发症。
为临床上少见的急性暴发症。
由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很容易误诊,且病情发展较快,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现将我们最近收治的1例患者作如下报道: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1岁,主因中上腹痛9 d,加重伴黑便7 d,脓血便5 d入院。
9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部疼痛,为阵发性绞痛,伴剑突下烧灼感、恶心,无呕吐,当时未进行处理。
次日症状加重,呕吐咖啡样物。
2 d后患者腹痛症状加重,解黑便1次,量约20 ml。
在当地医院就诊,胃镜检查示胃体、胃窦黏膜病变合并出血,十二指肠降部病变,远端肠腔狭窄。
腹部超声示部分十二指肠肠壁增厚水肿,肝胆胰脾、双肾、输尿管、阑尾未见明显异常。
血常规示WBC 19.5×109/L,予以胃肠减压、胃黏膜保护、止血、抗感染等相关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7.9℃。
5 d前出现脓血便,每日数次不等,量20~50 ml。
遂来我院急诊,腹部超声提示肝胆胰脾、腹腔超声未见明显异常;腹腔干动脉起始段、肠系膜上动脉起始段血流速增高,考虑为继发于肠管肿胀。
腹部立位平片提示多个高低不等液气平面。
腹部CT不除外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可能性。
凝血四项:纤维蛋白原4.38 g/L,D-2聚体 17.60 μg/ml。
多次大便常规提示潜血阳性。
先以抗感染、补液及营养支持等治疗,患者症状无明显缓解,体温最高38.2℃,为进一步治疗收住院。
收住院后,考虑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急腹症于当日在全麻下行急诊剖腹探查,术中所见:腹腔内有淡血性渗液约300 ml,空肠上段、回肠末段及小肠中段各有一长约50 cm肠管肠壁水肿、出血,三段肠管间小肠正常。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临床20例内科治疗体会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临床20例内科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究关于临床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患者采取内科治疗的途径与实效。
方法:随机调查我院于2011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22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患者,临床治疗方案均采用内科治疗,周期性研究相应临床资料及相关临床反应,并总结经验。
结果:22例患者均疗效显著,100%治愈。
患者病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表现,经治疗后6-14d 可康复,预后良好。
结论:针对临床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同时要辅以周身治疗,效果明显,推荐临床使用。
关键词:内科治疗方案;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疗效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具有发病急且病情较重等特点,为临床消化系统急症。
所以,如果出现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症状,患者应该及时就医,以接受早期有效治疗,从而为下一步成功治疗建立基础。
便血、呕吐、腹胀、腹痛强烈等为患者主要临床表现。
情况严重患者还会出现肠麻痹、休克等症,更有甚者,甚至为此失去生命。
病前食用变质高蛋白食物、饮食不干净和不规律等,为诊断该病主要依据。
临床治疗方案以选取抗生素为主,采用支持全身治疗研究策略,该病临床治疗方案以选取抗生素治疗为主,同时也选用周身支持治疗研究策略。
所以,通常会对患者进行系列的纠正水、电解质絮乱,以帮助他们缓解中毒状态。
这样可以使患者有效摆脱中毒性休克及其他类型并发症状。
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随机调查我院于2011年4月—2013年3月治疗的22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患者,临床治疗方案均采用内科治疗,周期性研究相应临床资料及相关临床反应,并总结经验。
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基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11年4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22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患者。
在该研究患者中,从性别分,男性为15例,女性7例;以年龄看,患者结构年龄跨度为17-74岁,其中平均年龄在41.2岁。
从症状看,不同程度的腹痛、血便或腹泻较为普遍,在13例患者均有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
非手术疗法为主,必要时手术治疗。
▪ 禁食,对症。 ▪ 胃肠减压。 ▪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 抗休克。 ▪ 抗生素。 甲硝唑联合氨基糖苷类、三代头孢类。 ▪ 肾上腺皮质激素。 ▪ 抗毒血清:Welchii杆菌抗毒血清42-85kU,ivgt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肠壁囊样积气症 门静脉气体
1、肠腔内气体通过受损黏膜进入黏膜下或 浆膜下形成肠壁积气。
既往史
▪ 既往体质可,否认“肝炎史”,“结核史”、 “伤寒史”等传染病史,否认“心、肺、肝、肾、 内分泌、脑”等脏器重大疾病史。
▪ 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无殊。
入院查体
T 38.8℃,P 38.8次/分,R 43次/分,BP 81/49mmHg
意识尚清,精神软,急性病容,双侧瞳 孔等大等圆d=4mm,对光反射均灵敏,颈软, 无抵抗,胸廓无畸形,两肺呼吸音粗,未闻 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心音中,无病 理性杂音,腹稍隆,腹肌稍紧,全腹压痛反 跳痛存在,移动性浊音阴性,肾区无叩痛, 四肢肌力V级别,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无水肿, 双侧巴氏征阴性。
▪ 肌钙蛋白Ⅰ:2.55ng/ml。 ▪ 降钙素原:>200μg/L。 ▪ B型钠尿肽定量测定(BNP):340.7ng/L。
讨论
1
腹腔感染的病因、鉴别诊断?
2
下一步处理?
疾病诊断
急性Crohn病 无明显季节性,腹痛及压痛多在右下腹,X线表
现病变在回肠及回肠末端,常呈节段性分布。便血 少见,即使有便血,一般也较轻,休克亦少见。由 于病变侵犯肠壁淋巴组织,因此易形成肉芽肿造成 瘢痕狭窄、瘘管和右下腹包块。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动脉缺血-最常见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60±%) ➢其中常见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20~30%)
▪静脉缺血-较少见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5~10%)
直接征象—肠系膜血管内血栓
1、CT平扫:肠系膜血管内的血栓CT值较正 常血管密度为高,其密度约为50—57Hu, 正常动静脉血管CT值约为37Hu。
肠腔扩张积液 SMV栓塞
“靶征”
3、肠壁的密度可以表现为低密度或高密度。 其中肠壁水肿呈低密度;偶见肠壁内高 密度,是肠壁内出血所致。
4、肠系膜血管增粗呈“缆绳”状,其边缘 毛糙,分布呈扇形改变,谓之“缆绳征”
肠系膜充血水肿,呈片状、扇状的密度 增高。
小肠系膜呈缆绳状增粗
5、肠壁、肠系膜和门脉内积气:肠壁积气 和门静脉积气是急性肠壁缺血坏死少见 的征象,但是该征象对急性肠缺血更具 有特异性。也常伴有腹腔游离气体。肠 壁积气通常有明显的肠壁坏死。肠壁积 气表现为壁层内呈弧形线状或串珠状的 透亮影,少量积气呈小气泡样,严重时 胃壁、十二指肠及小肠壁内都有积气。
入院后予完善相关辅助检,予“亚胺培南西 司它丁针0.5g ivgtt q8h” 抗感染治疗,并予 完善血培养等微生物学检查;制酸护胃,护肝, 补液扩容改善循环,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等对 症支持治疗。
入院后化验
▪ 血常规+CRP:白细胞计数:7.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84.2%,血红蛋白:147g/L,红细胞压积:0.46,血小板计数: 121*10^9/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338.3mg/L。
门静脉及其分支的积气在肝内显示为枯枝 状类似肝内胆管积气的表现。
概述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acute hemorrhagic necrotizing enteritis,AHNE)
▪ 一种危及生命的暴发性疾病。发病与肠道缺血、 感染等因素有关,以春秋季节发病为多。
▪ 病变主要累及小肠,呈节段性,但少数病例可有 全部小肠及结肠受累。以出血、坏死为特征。
急性中毒性痢疾 腹痛常位于左下腹,有里急后重感,粪中脓多于血,
粪细菌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绞窄性肠梗阻 先有腹痛而后出现肠型、发热、肠鸣音亢进,有气过
水声。X线立位平片见有高张力肠积气的液平面及结肠无 气。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因肠系膜血管急性或慢性血循环障碍, 导致肠管缺血坏死,临床上表现为血运性 肠梗阻。
▪ 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浆凝血酶原时间:18.4S,凝血酶原国际比值: 1.5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63.6S,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4.57g/L,D-D二聚体:4543μg/L。
▪ 生化全套:总胆红素:20.9μmol/L,白蛋白:27.7g/L,谷丙转氨酶: 241U/L,谷草转氨酶:428U/L,尿素氮:19.89mmol/L,肌酐: 482.5μmol/L,钾:5.03mmol/L,钠:137.6mmol/L,总胆固醇: 2.08mmol/L,甘油三脂:1.78mmol/L,葡萄糖:7.82mmol/L,肌酸 激酶:2505U/L,肌酸激酶同工酶:21U/L,淀粉酶:143U/L。
辅助检查
外院检查
辅助检查
本院急诊检查
▪ 2015年11月02日本院CT:小肠梗阻,肠壁 气肿,腹腔游离积气,腹盆腔积液,肝内 胆管积气,肠系膜上静脉内气体密度影, 肠坏死考虑,请结合临床并肠系膜血管 CTA。
急诊生化20项
急诊血常规
急诊凝血功能
初诊治疗
入院诊断:感染性休克 腹腔感染
2、气体通过肠系膜上静脉或肠系膜下静脉 进入门脉系统形成门静脉积气。
肠壁积气 门静脉积气
严重的肠坏死
呕吐+腹泻 腹水并短时间出现胸腔积液
肠壁积气 严重肠坏死
门静脉积气
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建议手术治疗
Thank you
病病
理理
▪ 肠壁小动脉内纤维蛋白沉着、栓塞 而致小肠出血和坏死。
▪ 部位----空肠及回肠多见。全胃肠 道均可受累。
▪ 节段性。粘膜肿胀、广泛出血,被 覆绿色假膜,与正常粘膜分界清楚
▪ 病变肠壁明显增厚、变硬,严重者 可致肠溃疡和肠穿孔。
诊断
有以下情况应考虑本病
▪ 急性腹痛、呕吐、腹泻、发热、便血、肠梗阻等表现, 迅速 出现全身中毒症状、休克和内脏功能衰竭,不能用其他疾病 解释时;
A Case From ICU
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重症监护室
主诉
▪ 患者,25岁,男性,在甬打工 未婚未育。 ▪ 因“反复腹泻、呕吐2天,加重伴发热半
天。”于2015-11-02至我院急诊。
现病史
患者于2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泻,每日45次,水样便,量稍多,无鲜血及粘液混杂,有恶 心呕吐,非喷射性,吐出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 色液体及鲜血混杂,无头痛头晕,无意识不清, 无四肢抽搐,患者至当地医院就诊,考虑“肠 炎”,予输液等对症治疗,具体不详。2天来患者 上述症状仍有反复,无明显缓解,今下午症状较 前加重,呕吐物中有咖啡色液体混杂,伴发热, 最高体温39℃,无寒战,无大汗淋漓,余症状同 前,至宁波第七医院就诊,行腹部CT后考虑肠道 感染,建议来我院进一步诊治,遂至我院就诊, 急诊拟"感染性休克"收住入院。
2、CT增强/CTA:肠系膜血管内的栓子呈充 盈缺损表现。 CTA可以显示动脉期及门脉 期,SMA内的血栓可以长达3—10cm。
CT平扫: SMV密度增高
SMV充盈缺损
间接征象
1、肠腔扩张积液 是肠缺血的常见征象,不是特征性征象。
2、肠壁增厚或变薄 由于粘膜、粘膜下水肿或炎症引起的肠壁 增厚是肠缺血的最常见的征象。一般的标 准是小肠壁超过3mm,结肠壁超过5mm。 由于粘膜及浆膜层血管丰富,壁层血管较 少,增强后粘膜及浆膜层呈高密度,而中 间呈低密度,又谓之“靶征”
▪ 突发左上腹或右下腹为主的持续性或阵发性疼痛; ▪ 腹腔镜:肠管充血、渗出、肠壁粗糙、坏死僵硬、粘连等; ▪ 腹部 X线:肠管积气, 有液平面, 卧位盆腔呈月形暗影紧靠
盆腔下缘(其他急腹症均无此特征); ▪ 腹腔穿刺为血性或脓性; ▪ 常规肛诊检查,了解有无血便情况; ▪ 必要时进行大便产气荚膜杆菌培养和内毒素测定。
▪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腹泻、便血。 重症可出现败血症和中毒性休克。
病因
▪ 与C型产气荚膜杆菌(产生β毒素的 Welchii杆菌)有关,β毒素可致肠 道组织坏死,产生坏疽性肠炎
▪ 一些饮食习惯或疾病可以使肠腔中 胰蛋白酶含量或活性降低,对β毒 素的破坏减少,机体易于发生急性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