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料
非遗手工特色课程设计

非遗手工特色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手工艺术,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一种或多种手工艺术的基本技能和制作方法。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手工艺术进行创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积极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手工艺术的分类与特点、以及各种手工艺术的制作方法与技巧。
具体内容包括: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我国著名的手工艺术品种,如剪纸、泥塑、刺绣、陶瓷等。
3.各种手工艺术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技巧,如剪纸的折叠、剪切、拼接等,泥塑的塑造、刻画、烧制等。
4.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讲授法、实践操作法、小组讨论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以及手工艺术的制作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各种手工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手工艺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收集各种手工艺术作品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以便进行直观教学。
4.实验设备:准备各种手工艺术制作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剪刀、纸张、泥巴等。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大类,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关于非遗的资料

关于非遗的资料一、什么是非遗?非遗全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最具个性的传统文化形式。
它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传统曲艺、口头传统与表演艺术、传统体育与游戏、民间美术、传统医药、民间工艺等十大类近百个项目的传承和保护。
二、非遗的特点1.文化多元性非遗内涵广泛,从民间古老的手艺到庙会、民俗,无不体现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多元性。
2.生命力强非遗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后,其鲜活、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依然饱含生命力,对于现代社会的审美趣味,仍具有独特魅力。
3.文化独特性中国非遗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它的价值比较文化普遍更具有较高的本土性、纯正性和历史深度。
三、非遗的保护与传承1.政策保护中国政府十分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多项政策和措施得以实施和推进。
例如,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成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名录,开展了非遗先锋人物的评选等。
2.社会参与社会力量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一些民间组织、非营利机构、企业、媒体和专业文化爱好者也积极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来。
3.传承师徒制非遗传承一般以师徒制为主,传授的是独门绝技和技巧,这种方式在许多非遗项目中仍保留至今。
这不仅能够让传统文化更好地延续下去,也能够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
四、非遗在当今社会的意义1. 文化传承非遗是中国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保护和传承非遗是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2.文化交流非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通过非遗的交流,不仅能丰富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形式,也能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民族观念的交流,并表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观。
3.经济价值非遗的保护可带来经济效益,非遗文化旅游也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
非遗文化加之于现代审美主张之中,将会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拥有更高的价值。
总之,作为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现代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探寻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月十三周岙闹花灯的调查与研究》说导稿一、活动背景1.社会背景:每年的正月十三,泽雅镇的周岙村都会举行庆元宵闹花灯活动,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邀请亲朋好友来吃酒,现场气氛非常热闹,成为当地有特色的一个民间传统。
“周岙闹花灯”是瓯海泽雅山区保存完好而古老的民俗活动,相传始于明嘉靖年间,迄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并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为当地一大文化品牌。
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很大的变化。
有人说:“怕再过几年,周岙闹花灯活动可能会“消失”在这片热土上。
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年轻人都比较喜欢过“洋节”,玩一些高科技的电子产品,对这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习俗不屑一顾。
最近这几年来,来参与闹花灯的人数也越来越少了,大部分都是些中老年人,大多数的年青人是来观看热闹的;还有花灯的数量和种类也逐年减少。
听到这些消息,身为土生土长的泽雅人无不为“周岙闹花灯”今后的命运所担忧。
2.学情背景:自从我校2011年正式开设出综合实践活动课以来,我们就对各年级段的研究范围做了规划,七年级主要围绕“走进初中生的生活”这一主题,通过小课题研究进行方法指导;八年级围绕“走进泽雅”这一大主题来挖掘泽雅地域资源,为编写校本课程做准备;而九年级就以“我的中考”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课题研究了解中考应对中考。
而“周岙闹花灯”就是八年级学生在初一时已基本掌握了课题研究方法,在老师创设的“走进家乡的传统节日”这一情境下学生自主选题产生的。
二、活动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与课题组成员一起讨论确定了如下的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周岙闹花灯的由来,历史发展演变及闹花灯习俗,掌握一些制作花灯的技巧。
通过调查研究,让学生熟练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查阅资料、访谈调查等,学会做研究性学习小课题。
2.能力目标: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校非遗特色课程设计

学校非遗特色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历史背景及其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
2.技能目标: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
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及其重要性。
4.具体案例分析:以我国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分析其保护与传承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际情况。
4.实验法: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我国权威机构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教材,确保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收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根据教学需要,准备相应的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1,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与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例如神话、歌谣、谚语、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刺绣、印染等艺术和技艺以与各种礼仪、节日、民族体育活动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哪些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1)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2)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如下:(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3,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可以通过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弘扬传承和振兴等工作。
4,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承人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团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
5,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有什么评定标准?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领域中的代表作,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价值,无常规可循,无法以任何外在尺度衡量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体现出一个民族的表达自由和创造天才。
代表作的具体标准如下(1)适于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所有文化空间或文化表现形式,必须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理念,特别要符合联合国于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2)该项目具有作为人类创作天才代表作的特殊价值;(3)该项目根植于相关群体的文化传统或文化历史之中;(4)该项目在民族与文化群体中起着确认文化身份的作用;作为灵感与文化间交流的源泉和凝聚各民族或各群体的手段所表现的重要性,目前在该群体中所起的文化与社会作用;必须考虑到文化通常处于不断变化的这样一个事实,申报的文化空间或文化表现形式能够反映相关民族当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5)该项目具有超凡的实践技能和技术水平;(6)该项目具有唯一见证某个鲜活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本国或其它地区的同类文化现象相比,该项目是一个特殊的创造;(7)该项目因缺乏拯救和保护措施、或因迅速变革的进程、或城市化、或外来文化切入而面临消亡的危险。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整理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整理目录一、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建设部、文物局等部门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4)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 (4)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 (7)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9)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 (1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17)文化部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 (25)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29)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3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34)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37)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 (38)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38)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47)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 (62)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和简介。
(76)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6)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5)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117)四、重要会议 (127)文化部召开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座谈会 (127)抢救和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国艺术研究院正式启动抢救和保护工程 (133)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和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139)古琴艺术入选第二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座谈会在京召开 (143)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149)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交流会在云南隆重召开 (15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160)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出版首发式暨专家座谈会在京举办 (163)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出版首发式暨专家座谈会上的致词 (164)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166)陈至立国务委员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67)“中国戏曲剧种保护与发展座谈会”在京召开 (171)世界遗产大会开幕中国两项目申遗 (174)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牡丹江市召开 (175)文化部召开“中秋节――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专家座谈会” (177)文化部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会议----周和平通报2006年工作进展和2007年工作思路 (178)文化部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闻通气会 (179)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省部联席会议召开----孙家正周和平丁伟李春城柯尊平葛红林出席 (181)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表彰大会召开 (182)中国珍稀剧种研讨会在京召开 (184)2007中国沈阳世界遗产博览会开幕 (186)北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规律学术研讨会在首博举行 (187)全国民委系统民族文化工作现场会在广西召开 (187)中国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开幕 (188)首届中国哈萨克族音乐保护传承研讨会召开 (189)香港大学在京举办昆曲与《牡丹亭》国际研讨会 (190)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织锦博览会开幕 (19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在京召开 (191)国家给了我们荣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座谈会侧记 (19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工作座谈会在京举行 (193)蒙古国首届国际马头琴艺术节暨学术研讨会开幕 (195)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在京举行 (195)震区“非遗”抢救保护专家座谈会在川举行 (198)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专家座谈会在川举行 (200)五、我国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201)京剧 (201)中医诊法 (202)景泰蓝制作技艺 (203)雕漆技艺 (204)河西宝卷 (205)梁祝传说 (206)江南丝竹 (207)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 (208)狮舞 (209)花鼓灯 (211)昆曲 (212)苏州评弹 (213)山东大鼓 (215)吴桥杂技 (216)抖空竹 (217)泥塑 (218)苏绣 (220)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221)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 (222)针灸 (223)端午节 (225)祭孔大典 (227)妈祖祭典 (228)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30)阿尔巴尼亚民间低声部复调音乐 (230)斯洛伐克新兵舞 (231)格鲁吉亚复调演唱 (232)西西里木偶剧 (233)基努文化空间 (234)伏佳拉——牧羊人长笛及其音乐 (235)塔奎勒岛及其纺织工艺 (236)帕兰克-德-圣巴西里奥的文化空间 (237)瑞宾瑙-艾基舞剧 (238)奥鲁罗狂欢节 (239)巴勒斯坦希卡耶说书 (240)坦坦地区的木赛姆牧民大会 (241)尼日利亚的艾法预言体系 (242)姆班德或耶路撒勒玛舞 (243)朝比木琴音乐 (244)七、我国已被列入名录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45)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245)蒙古族长调民歌 (246)昆曲 (247)古琴艺术 (248)八、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249)九、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58)十、中国和韩国申遗民间争议及其详情 (26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建设部、文物局等部门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18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文化部、建设部、文物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林业局、旅游局、宗教局《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ppt正式完整版

知识产权制度下的非遗保护模式
3、专利权保护方面。
与传统科技知识有关的中医药的发明,在我国多采用专利 权进行保护。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检索咨询中心的一份调查报 告显示,从我国专利法实施的1985至2000年期间,国家知 识产权局公开的专利中。涉及中医药专利申请的共23954件, 其中发明专利17770件,占74.2%;实用新型5453件。占 22.8%;外观设计731件,占3.O%。其中的很多申请都被 授予了专利权。另外,我国《专利法》虽然明确规定对动物 和植物品种不授予专利权。但是。生产动植物品种的方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仍受到了专利法的保护。
知识产权制度下的非遗保护模式
1、著作权保护方面。
2002年12月28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中国首例民 间文艺作品著作权纠纷案《乌苏里船歌》著作权归属案作 出判决,判决《乌苏里船歌》的作者以后以任何方式再使 用歌曲作品《乌苏里船歌》时。都必须注明“根据赫哲族 民间曲调改编”。该案例通过法官在实际案件中造法功能 的发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进行了符合我国实 际情况的权利维护。确认了赫哲族集体的著作权利。对我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 有意义的贡献。
活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点就在于其是 一种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传承是一个完全动 态的过程。
传承性
非物质文化作为文化产品世代相传,并在承袭中发展、 完善。在不同的时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地域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隶属于一定的环境,其因环境而生,因环境而 传,因环境而变,因环境而衰。
知识产权制度下的非遗保护模式
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后,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为我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先后出台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PPT课件

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2、传统表演艺术; 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老字号”的关 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认定范围
中华老字号认定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有关 单位(企业或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老字号”的关 系
(4)对相关器物的全面保存与保护 (5)对文字、声像资料的完整保存 (6)数据库的建立
实地调查的几个重要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的重点:
1、传承人及其技艺的普查和保护:
A 传承人普查、保护;B 传承人技术
2、传承机制及其活动的调查:
A 拜师授徒的传艺机制;B 祖业家传的传承机制
实地调查的几个重要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标准或条件····中华老字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
1、具有杰出的历史、文化或科学价值; 2、具有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的特点; 3、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当地有较大影响; 4、出色地运用传统技艺,体现出高超的水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老字号”的关 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标准或条件····中华老字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汉语习惯语的对应词语 汉语逻辑思辨对应语
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 世界遗产代表作90项:第一批 19项中国1项;第二批28项中国 1项;第三批43项中国2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定
项目类别具体认定的参考实例
东蒙短调民歌·········· ··············民间音乐 苏州吴歌··············· ··············民间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972年联合国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提出双重遗产的概念:
(1)自然遗产(2)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分类:(1)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建筑、考古遗址、博物馆)
(2)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仪式、艺术、技术/知识、方法、信仰、精神)
3.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
1)、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重在物的保护,是静止不发展的。
(历史性的文物)
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再生的,重在人的保护,是动态发展的。
(具有创造性的文化传承人)
4.
.
5.中国文化遗产日2006年设立,设立国家“文化遗产日”,自2006年起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为“全国文化遗产日”。
2009年6月13日是第四个文化遗产日。
6.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1)2006年国务院公布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共十大类。
(2)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0项,共十大类。
浙江省始终处于全国第一的位置。
7.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大类:
•a、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8.(判断)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十大类):
•一、民间文学(31项)
•二、民间音乐(72项)
•三、民间舞蹈(41项)
•四、传统戏剧(92项)
•五、曲艺(46项)
•六、杂技与竞技(17项)
•七、民间美术(51项)
•八、传统手工技艺(89项)
•九、传统医药(9项)
•十、民俗(70项)
9.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传承人保护:
•申报中应注意归类要合理,突出其文化传统,利用文献、考古、口传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是活态的文化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传承人来传承,因此重点是在文化主体。
•培养传承人的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化自觉意识。
10.传承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位表演江苏泥塑的老人说,“现在年轻人都觉得做泥塑又累,又没有价值,都不愿意继承技术,我们很是担心再过几十年,这种技术将会失传。
”
•尊重和保护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其精粹寄寓在传承人身上。
•中国艺术研究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中心副主任郑长铃表示,传承人问题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传承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
11.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民俗不一定是公序良俗,有可能是陋俗、恶俗,因此,民俗不一定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公序良俗,人性化的民俗。
12.四大传统节日的民间信仰类型:
•1、春节(福文化信仰)
•2、清明节(祖先崇拜)
•3、端午节(阴阳五行信仰)
•4、中秋节(自然崇拜)
•
13.四大民间传说:
•1、梁祝
•2、白蛇传
•3、牛郎织女
•4、孟姜女
材料分析:
“二人转”是东北的一个别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也是一种民间文化,二人转植根于民间文化,表演台词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俗,色,酸是其最大特点。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地大物博,各省都有自己的民间艺术小调,比如河南豫剧、安徽黄梅戏等等,老一辈人应该还知道皮影戏,以及国粹京剧、民歌、民族舞蹈等。
在这些艺术当中,为何唯有“二人转”传播的那么好呢?近期,国家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著名笑星赵本山成为了东北二人转的传承人,是赵本山把“二人转”带向了繁华的都市,同时也带向了国外。
如果没有赵本山,东北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能那么红火吗?能那么的备受观众所喜爱吗?当然了,你或许会说你不喜欢“二人转”,更喜欢现代时尚的音乐曲艺。
这个不单纯的是喜欢与不喜欢的问题,“二人转”发扬广大了对其也是一种保护,保护的不仅仅是“二人转”,保护的更是一种民间文化。
更多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皮影戏,更别说有多少人去关注京剧,去观看京剧了。
皮影戏因为招收不到徒弟慢慢失传,同样是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为何抵不过东北的“二人转”呢?
论述:
早在宋代,酒乡绍兴家家都有酿酒的习惯,每当一户人家生了女孩,在满月之际,便把酿得最好的黄酒密封后,埋入地下储藏。
待女儿成长出嫁时,再从地下取出埋藏的陈年酒,请当地民间艺人在酒坛外刷上大红、大绿等颜色,写上一个大大的“喜”字,作为迎亲婚嫁的礼品,人们称其为“女儿酒坛”。
明清时期,女儿酒坛上出现了彩墨绘画,“画坛酒坛”应运而生,酒坛外面施以色块装饰及平面绘画,颇受人们欢迎。
其坛常以彩绘,名曰“花雕”。
晚清时期,绍兴籍著名画家任伯年父子,以《水浒》中的“武松打虎” 为题材描绘后,我国古代历史典故的人物画像相继出现在花雕酒坛上,开拓了花雕酒的应用范围。
四十年代初,绍兴鹅行街的黄阿源借鉴庵堂庙堂油坭堆塑彩绘装饰技巧,他创作的四坛“精忠岳传图”用沥粉装饰,贴金勾勒,体现了浮雕的效果,迈出了花雕装饰与浮雕造型相结合的第一步。
五十年代后期,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导下,一度受到冷落的花雕重新复苏,黄阿源的弟子蔡阿宝对传统的花雕技艺进行了开创和探索,将花雕的彩绘平面,改为人物油塑浮雕,真正开了花雕用“雕” 艺的先河。
七十年代后期,绍兴花雕春风再现,绍兴酿酒总厂组织绍兴酒厂和东风酒厂的花雕人员,成立了花雕生产组,蔡阿宝的关门弟子徐复沛大胆创新,在色泽上,走出传统的大红大绿的单一装潢色块,创出了以金、红、黑三色为主的响亮基调,使古越的传统地域色泽与人物的历史背景相互辉映;在人物造型上,着力突出人物个性,以形写神,形神具备;在花雕坛面的装饰上,开创了书写诗词的先河,使书、诗、画三者融为一体。
八十年代以后,绍兴花雕得到不断发展,并被列为我国政府赠送的国礼。
目前,绍兴花雕的油坭堆塑花色品种达200余种,酒坛造型从原来的单一大酒坛发展到8种不同造型,11种不同的规格。
这一坛坛大小造型不一的花雕,五彩缤纷,奇谲瑰丽,曾30多次获得国家、国际评比金奖、大奖、优秀奖,年产达五万坛以上,为中国黄酒开拓了一条灿烂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