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徽商发展古今
徽商茶产业的发展历程

徽商茶产业的发展历程徽商茶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朝,据史料记载,徽商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商贸团体,早在唐朝时期即已开始涉足茶叶贸易。
当时,茶叶是徽商的重要贸易商品之一,他们利用沿江水运的优势,开辟了茶叶贸易的通路,将安徽茶叶运往长江流域和闽粤地区进行交易。
明代是徽商茶产业发展的重要阶段。
徽商借助当时西湖产区资源丰富的优势,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茶叶贸易链条,包括茶叶采摘、烘焙、包装和运输等环节,并发展出了一些特色茶叶品种,如西湖龙井和黄山毛峰等。
这些茶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赢得了市场的青睐,徽商茶叶贸易逐渐繁荣起来。
清代是徽商茶产业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清朝时期,安徽产茶的规模不断扩大,茶叶贸易迅速发展。
徽商以茶叶为核心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茶叶贸易,建立了广泛的销售网点。
他们通过组织自己的商号和行会来推动茶叶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开创了茶业金融,提供贷款、票据和保险等金融服务,促进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代以来,徽商茶产业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变革。
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安徽以外的茶叶产区也逐渐崭露头角,茶叶市场竞争加剧。
徽商茶产业不得不进行结构调整和创新,开发出更多的茶叶品种,提高茶叶的品质和加工工艺,以及完善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等。
今天,徽商茶产业在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仍然秉持着传统的制作工艺和经营理念,坚持以高品质茶叶为目标,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徽商茶叶因其独特的口感和文化内涵,一直备受消费者的喜爱并在市场上保持着竞争优势。
总的来说,徽商茶产业的发展历程表明了徽商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从唐朝起,徽商通过自身优势和努力,逐渐开创了茶叶贸易的发展之路,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期。
近代以来,徽商茶产业面临着挑战和变革,但仍然保持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未来,徽商茶产业将继续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国茶叶产业的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徽商是指起源于徽州(今安徽省徽州区)地区的商人,以其在中国封建社会内外贸易中的活跃和卓越表现而闻名于世。
徽商兴盛与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以下是徽商兴盛与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1.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徽州作为一个重要商贸中心开始形成,并且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
徽州商人以纺织业为主,经营丝织品、绸缎等商品,与中原地区和海外进行贸易,取得了丰厚的利润。
2.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徽商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发展壮大。
徽商的兴盛得益于徽州地理位置的优势,作为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徽州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徽商开始经营茶叶、盐业、铜器、瓷器等商品,并且由于在宋金两朝之间进行的频繁贸易,徽商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3.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是徽商的鼎盛时期,徽商的商业网络扩展到了全国范围。
徽商的贸易活动涉及到了盐、茶、纺织品、银杂、蜡烛、化学制品等多个领域,在多个城市设立会馆、商号和分支机构,形成了庞大的商业帝国。
4.近代时期(1840年-1912年):由于清朝的内外部问题,徽商的发展开始受到一定的限制。
然而,在这一时期,徽商仍然保持了很高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他们参与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中,并逐渐转型进入现代企业经营领域。
徽商在近代银行业、保险业、纺织业等行业中崭露头角,成为中国近代商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总的来说,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辉煌的过程。
他们以勤劳、敬业和诚信的商业精神为基础,通过与中原地区和海外贸易的活跃,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徽商的兴盛给徽州地区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也为中国商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简要谈谈你对徽商的认识。

简要谈谈你对徽商的认识。
徽商,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商帮,活跃于明朝中叶至清朝乾隆末年的中国贸易市场中。
他们的商业网络遍布全国,以善于经商而闻名,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文化的贡献有着深远的影响。
徽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叶,当时中国经济开始商品化,商业活动日益繁荣。
徽商的主要经营活动包括食盐、茶叶、丝绸、粮食等商品的贸易。
他们在各地建立商业网络,进行跨地区的贸易活动,与各地的商帮进行竞争和合作。
徽商的商业网络不仅覆盖了中国的各个地区,还延伸到了海外市场。
徽商的成功得益于多种因素。
首先,他们具有强烈的商业意识和敏锐的商业眼光,能够抓住商业机会并果断决策。
其次,他们注重诚信和信誉,建立了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口碑。
此外,徽商还注重团队协作和互帮互助的精神,形成了强大的商业联盟。
徽商的商业活动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他们在商业活动中结识了来自各地的商人,互相学习、交流,形成了多元化的商业文化。
同时,徽商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回馈社会,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而,随着清朝乾隆末年经济政策的改变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徽商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
他们的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和打压,商业网络也逐渐瓦解。
然而,徽商的影响力并没有完全消失。
他们的商业精神和文化传统被传承下来,对后世的商业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徽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商帮,他们的商业活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通过对徽商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商业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同时,徽商的商业精神和文化传统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首先,徽商的商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具有强烈的商业意识和敏锐的商业眼光,能够抓住商业机会并果断决策。
这种商业精神是现代企业家和企业经营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只有具备了这种商业精神,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徽商的诚信和信誉精神也值得我们借鉴。
徽商发展史详解

徽商发展史详解徽商的形成唐代,祁门茶市十分兴盛。
南唐,休宁人臧循便行商福建。
宋代,徽纸已远销四川。
南宋开始出现拥有巨资的徽商,祁门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经商致富,分别被人们称为“十万大公”、“十万二公”,合称“程十万”。
朱熹的外祖父祝确经营的商店、客栈占徽州府的一半,人称“祝半州”。
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商人还在徽州境内发行“会子”。
元末,歙县商人江嘉在徽州发放高利贷,牟取暴利。
元末明初的徽商资本,较之宋代大为增加,朱元璋入皖缺饷,歙人江元一次助饷银10万两。
成化年间,徽商相继打入盐业领域,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受到严重打击,于是徽商以经营盐业为中心,雄飞于中国商界。
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
当时,经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成人男子中,经商占70%,极盛时还要超过。
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乾隆末年,封建统治日趋没落,课税、捐输日益加重,徽商处境愈来愈困难。
1831年,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革除淮盐积弊,改行“票法”,靠盐业专利发迹的徽商开始衰败典当业也因左宗棠垄断及外国银行的侵入而中落。
茶、木两商则由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连年亏损。
尤其是随着提帝国主义入侵,外资渗入,国外商品倾销,徽商经营的行业大多被其所替代。
同时与帝国主义、军阀官僚联系密切的广东、江浙财阀开始兴起,只掌握传统商业知识、技能的徽商,在商业领域逐渐失去其操纵、垄断和独占的地位,开始走下坡路。
清末和民国时期,虽有个别徽商人物如黟县盐商李宗媚、歙县房地产商人程霖生等崭露头角,但整体上挽救不了徽商的颓势。
徽商产生条件:1、古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
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给皖南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人口众多,山多地少,怎么办?出外经商是一条出路。
徽商茶业的发展历程

徽商茶业的发展历程徽商茶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徽商茶业是中国茶叶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明清时期,安徽地区盛产大量优质茶叶,逐渐形成了以黄山、六安、祁门、贵池等地为中心的徽州茶区。
当时,徽商是中国最早进入茶叶贸易的商人之一。
他们通过自建商会、组织合作等方式,使茶叶贸易成为徽州地区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
徽商通过与江南商人的合作,将徽州茶叶运往江南地区,并从中取得了巨额利润。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茶叶的出口增加,徽州茶区的茶叶贸易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徽商开始转变经营模式,大量投资于茶叶加工工业,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茶叶加工企业。
同时,他们还积极引进新的茶叶加工技术和设备,提升茶叶的质量,使徽州茶的声誉越来越高。
徽商还在徽州茶区建立了茶叶质量检验机构,并制定了一系列茶叶规范,推动了徽州茶业的健康发展。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初,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徽州茶业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
战乱和社会动荡导致生产和销售受到限制,很多茶叶企业无法正常运营。
然而,徽州茶业逐渐恢复并繁荣起来,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和茶叶市场的逐渐扩大。
改革开放以后,徽商茶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企业开始引进国外的茶叶加工设备和技术,不断提高茶叶的品质和附加值。
徽州茶的销售市场也扩大到了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徽商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同时,徽商还积极参与茶叶贸易和茶叶文化的推广活动,为提升徽州茶的知名度做出了重要贡献。
21世纪以来,徽商茶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徽商开始注重科技创新,推动茶叶产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借助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了茶叶的销售渠道。
同时,徽商还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徽州茶文化,组织举办各种茶文化交流活动,提升消费者对徽州茶的认知度和喜爱度。
徽商茶业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徽州茶区商人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智慧。
同时,徽商茶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茶农的辛勤耕作。
徽商茶业不仅为中国茶叶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徽州地区经济繁荣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柱。
徽商产业发展历程

徽商产业发展历程徽商产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当时,安徽省的商贾因地理位置优越和交通便利而发展迅速。
他们以丝绸、茶叶和盐为主要贸易产品,经营范围从地方到全国范围。
清朝时期,徽商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商业帝国得以形成。
他们利用政府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不断拓展商业网络。
徽商倾向于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经营,通过家族联合体来共同经营大规模商业活动。
这种经营模式使得徽商家族能够保持稳定的财富和商业影响力。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徽商产业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
他们开始向东南亚和日本等地出口商品,同时引进了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此时期的徽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徽商在20世纪初面临了诸多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中国的政治动荡和战争,这导致了许多徽商丧失了财产。
另一个挑战是新兴的国有企业的竞争,这些企业享有政府的支持并具有更强大的资源。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徽商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徽商们开始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涉足各个行业,包括房地产、金融、制造业和物流等。
他们通过采取合资、合作和并购等方式,不断扩大业务规模。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徽商产业在21世纪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他们通过创新和多元化经营,实现了跨行业、跨地域的融合。
徽商们在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方面也表现出色,成为了社会贡献的引领者。
总而言之,徽商产业经历了历史的起伏和挑战,但始终保持着活力和创新精神。
他们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一个地域商业特色的崛起和演变过程,同时也体现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徽商是徽籍人的商帮,它崛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衰落于清末,历史达六、七百年,其中鼎盛期领中国商界之风骚达三、四百年,影响至深至大。
一、徽商的兴起徽商当年是被逼出来的。
徽州介于万山丛中,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地少土瘠人稠,所谓“即富者无可耕之田”;即使是有限的田地,也正如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所说的,是“土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独宜菽责红虾灿,不宜稻梁。
壮夫健牛,曰不过数亩,粪龚缉栉,视他郡家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
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之一。
”本土经济长期以来都是赖以山林的山戍经济。
粮食从来不能自给,所需粮食皆“仰四方之米”。
特别是到了唐宋以后,“黄巢之乱”和“靖康南渡”连续两次的外地移民于徽州的高峰,使徽州人口大增,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尖锐,民众的生存空间更小。
于是,徽人“非经营于四方,绝无治生之繁矣。
”拓展生存空间,找寻徽州的再向外移民,就成了徽州人当时的当务之急。
同时,又由于徽州本土的主体经济结构是山林经济,它本身是盈缺待补和不平衡的,如,徽州山出美材,而美材于林只为柴;境内多茶叶,但茶叶过多也只为草,因此需要输出去,通过商业贸易,方才能换取徽民的所需。
于是为治生计,徽民们多选择了经商作为自己的一大治生之道。
除一方面他们感慨自己“生在徽州”是“前世不休”外,另一方面,又总是毫不犹豫把自己在“十二、三岁”时“往外一丢”。
“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徽人经商就这样千呼万唤要出来了。
而正在徽民要外出经商之时,恰好又碰上了“靖康南渡”,宋王室偏安江南,迁都临安(今杭州),从而带来了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向南转移,江南经济开始充分活跃。
这一历史契机,被徽州人牢牢地把握住了。
徽民们充分利用了自己紧靠临安,有横贯徽州全境地的新安江水路直通临安的极大交通便利,极尽本土物产丰富、名产特产多的优势,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使徽商在南宋后全面崛起,走进历史大舞台,并获得极大的成功。
浅谈徽商发展古今

安徽财经大学中国商帮期末论文金融学院投资2班贺敏20130973浅谈徽商发展古今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籍商人。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徽州,今省市、绩溪县及婺源县。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徽商的活动围遍及城乡,东抵,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朝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徽商逐渐衰亡。
上文是摘自百度百科,人们对于微商的一般认识大致如上所说,但我仍对其感到迷惑和怀疑,徽商从何而来,又将归于何处,在清朝之后,它就真的逐渐衰微,泯然于市了吗?我翻开历史的书简,探寻那辉煌的奇迹,又不得不寻访这片美好的故土,领略重生的新徽帮。
一,从何而来徽商萌发于东晋,但徽州从商的历史就要追溯到更久以前了。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这里没有成片的耕地,即使有,“也非善耕作之地也”,粮食产量普遍较底,因此,这里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人们的生存条件非常差。
又因地处在崇山峻岭之中,每当战乱,难民纷纷逃来此地,以避战祸,人口急剧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供应的矛盾,生存条件更加恶劣。
地少人多的矛盾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粮食严重不足,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史料称:徽州一年所产的粮食,只能养活全境10%的人口,百姓为粮食所迫,外出谋生的人竟有十之八九。
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
万山丛中盛产竹木,所产杉木,质地坚硬,可为栋梁之才;竹子满山遍野皆是;茶可称一绝,尤其是祁门茶和松萝茶;土也是徽州的一大财富,瓷都的制原料白土,就产于徽州;手工业更具特色,文房四宝闻明全国。
纸:“自首至尾,匀薄如一”;毛笔倍受人们喜爱;墨:“坚如玉,纹如犀”;砚:因石取势,雕琢成颇具艺术价值的图案,至今盛名于世;漆器:被当时人称为“绝古未有”的珍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财经大学中国商帮期末论文金融学院投资2班贺敏20130973浅谈徽商发展古今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籍商人。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徽州,今省市、绩溪县及婺源县。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徽商的活动围遍及城乡,东抵,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朝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徽商逐渐衰亡。
上文是摘自百度百科,人们对于微商的一般认识大致如上所说,但我仍对其感到迷惑和怀疑,徽商从何而来,又将归于何处,在清朝之后,它就真的逐渐衰微,泯然于市了吗?我翻开历史的书简,探寻那辉煌的奇迹,又不得不寻访这片美好的故土,领略重生的新徽帮。
一,从何而来徽商萌发于东晋,但徽州从商的历史就要追溯到更久以前了。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这里没有成片的耕地,即使有,“也非善耕作之地也”,粮食产量普遍较底,因此,这里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人们的生存条件非常差。
又因地处在崇山峻岭之中,每当战乱,难民纷纷逃来此地,以避战祸,人口急剧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供应的矛盾,生存条件更加恶劣。
地少人多的矛盾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粮食严重不足,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史料称:徽州一年所产的粮食,只能养活全境10%的人口,百姓为粮食所迫,外出谋生的人竟有十之八九。
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
万山丛中盛产竹木,所产杉木,质地坚硬,可为栋梁之才;竹子满山遍野皆是;茶可称一绝,尤其是祁门茶和松萝茶;陶土也是徽州的一大财富,瓷都的制陶原料白土,就产于徽州;手工业更具特色,文房四宝闻明全国。
纸:“自首至尾,匀薄如一”;毛笔倍受人们喜爱;墨:“坚如玉,纹如犀”;砚:因石取势,雕琢成颇具艺术价值的图案,至今盛名于世;漆器:被当时人称为“绝古未有”的珍品。
异常丰富的土特产品向徽州人展现了一条现实的出路,走出大山,以商代耕。
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的。
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经商的道路,但这里的水陆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丰富的物产加上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尤其到了明清昌盛时期,徽州府聚集了大量的徽州商人,这时的徽帮已经发展成为特定的群体,可以说拥有强大的商帮实力和稳定的商业条例规则,这是由多种条件影响而产生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非偶然。
首先,徽州府,位于省的南部,境有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绩溪县,而且还包括现属省的婺源县共六个县。
这个区域是在省东北走向的江湖山地的东端,西部北上方与山地交界的山麓。
它拥有由钱塘江的水源在新安流域冲蚀而成的小规模的盆地,西面有天然的障壁,这样的地理环境,正足以使它成为战乱时的避难地。
故从汉代到唐朝末年,从北方有很多难民逃到这里避难。
但这里姓汪的大都是当地山越人中的土豪。
这样的徽州商人很多。
他们从事商业的原因及背景是:第一、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耕种的土地较少。
第二,附近木材及石料等供给受到山地的惠赐,故从很早开始,木材、纸、笔、砚、墨、瓷器等都成了重要的土特产品。
第三、这些特殊产品的贩运,固然带来了富裕,但土地的减少(就人均而言)和苛税的增加,终使经商的人增多。
又随着江南三角洲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安江等地的交通更加方便。
这样,到了明、清的后半期,形成了70%的人口从事商业的盛况。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徽州商人与其他地域的商人尚没有多大差别。
至于明末,则已凌驾于商人之上了。
徽商之盛,与成化、弘治间食盐贩卖的国策有关,也已明中期以后江南三角洲手工业生产之扩大和商品流通之扩大为重要条件。
当时,在、、等地,二十个商人中就有十九各是徽商。
不过,明末徽商之盛,与其说是质量上的提高,到不如说是数量上的增多。
徽商的商业资本发展犹如滚雪球一般快速壮大,拥资百万乃至千万的大富商人数愈来愈多。
一个徽商发财后,总有一批人在其卵翼下发展成新富商。
因此,徽州的富商愈来愈多,其资金总量也越来越大,各种渠道流入的资金使得整个徽州“富甲天下。
”二,归于何处清末的近百年间是徽商的衰落时期。
徽商衰落的原因很多,除当时的苛捐杂税太多以及太平天国起义等原因外,值得引起重视的有以下几点:1.官商结合的垄断市场的结束:徽商的主体是盐商。
徽州盐商在清政府实行“纲盐制”时,其所经营的盐业是受政策保护最多的,他们凭借垄断两淮盐引的特权,在徽商中实力最雄。
而在道光年间清政府在两淮实行“改纲为票”的盐法改革,从根本上取消了徽州盐商在两淮盐业中的垄断特权之后,徽州盐商居然没有一点竞争能力,从此便一蹶不振。
2.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衰落:外国商品加入竞争后,徽商没有后发优势。
如徽州茶商在清光绪前由于外国不谙种茶之法,中国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也是处于垄断销售的贸易地位,故而能大获其利,成为当时我国近代对外贸易中实力最强的商人集团。
但富裕起来的茶商没能居安思危。
清光绪时,印度、锡兰等国大面积引种茶叶成功,为了与中国争夺国际市场,一是这些产“洋茶”的各国对本国茶叶出口采取免税甚至倒补的鼓励扶持措施;二是这些国家的茶商采用了近代化的工厂生产,使用机器制茶,极大地提高了其制茶的工艺。
与之相比清政府却从咸丰以来,逐年在提高茶叶关税,茶叶的成本在加大;徽州茶商制茶仍旧限于作坊式的手工生产,落后的制茶工艺导致其茶叶质量已不如“洋茶”。
此时的茶商仍宁愿将大量资金浪费于奢侈性享受之中,也不愿进一步提高生产工艺。
光绪二十三年,清两江总督坤一借鉴国外机械制茶的经验,明令以机器制造外销茶,但徽州茶商因循守旧,缺乏近代化生产的开拓意识,他们以费多效微为名,激烈反对,此事只得作罢,中国的茶叶一方面由于关税的原因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制茶工艺落后,质量不如“洋茶”,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失去了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出口量逐年递减。
3.积累的资本未用于扩大再生产:徽商经营方式是一种封建小农经济。
鸦片战争后,徽商没有考虑后路,获利后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消费。
江浙商人有一万要变两万,而徽商发迹之后,往往不注重创业而注重功名,由原来勤奋敬业、吃苦耐劳,变成了贪图享受、追逐功名、大兴土木、广建豪宅,把大量的金钱用于买田、置地、修祠、建房、娶妻、纳妾、续谱、止坊,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商业资本萎缩。
如清咸丰年问,徽商注定贵花金百两、八十万两在家乡修建豪宅承志堂。
全宅有七个楼层、九个天井,房屋60问,占地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正厅前后三开间结构、两进回廊,前有天井、外院、院,后有书厅、花园、鱼塘,还有娱乐厅、麻将厅、鸦片厅、小姐楼阁和保镖、女佣住室等等,整幢建筑装饰考究,砖、木、石三雕俱全,其徽商巨富的铺排遗风可见一斑。
有的为了赏赐一个官位而挥金如土、攀亲折桂,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影响了再生产的扩大,而且造成商业资本的严重匮乏,难以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而走向衰落。
三,浴火重生徽商在明、清两朝雄冠商帮四百余年,它造就了一批最有影响的商界精英;倡导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商业道德;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商务理念和规则。
尽管清末因各种原因而导致衰微,但徽商作为省一个知名的省区名片,在今天仍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
徽商是有国际影响的商帮,国外有一批大徽商,还有几十家研究中国徽文化和徽商文化的单位。
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沿海粤、浙、闽、苏、沪等商帮,得风气之先,迅速崛起。
在九十年代后一批新徽商继往开来,也开始崭露头角。
中国五百强企业中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中有几十位是人,进入五百强本地企业有十一家,分别是:马钢集团、海螺集团、徽商集团等。
己有一批较大的新徽商回投资,如雨润食品集团董事长祝义才己在投资三十多亿;苏宁电器集团董事长近东在开办了十多处大型电器专营商场;正鼎投资集团董事长真铭(车载GPS)等去年都在投资创办了相关的工业开发区。
历史徽商是儒商,历史上著名徽商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种人:一是精明的商人;二是有造诣的文化人;三是有爱心的善人。
现代新徽商传承历史徽商的优秀商德,又有时代的特色,新徽商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在国际经济环境中具有三种突出的竞争力:年轻、高学历、产业。
在两次徽商精英年会上,各地徽商共谋振兴之道,他们的共同愿望,可以概括为三点:加强徽商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联系、增强徽商之间的凝聚力和联合、增强徽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连接。
“商帮”是一个历史的名词。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地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企业,“商帮”这一销声匿迹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名词,又突然红火起来,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有的研究历史著名商帮,有的宣传现代新商帮。
古商帮是中国封建主义体系中,在市场经济萌芽时代的地域性工商业群体组织;新商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发展起来的地域性工商业群体组织,新老商帮都有共同的时代、地域和文化特色。
改革开放以后,一批新商帮开始崭露头角,历史上已负盛名的晋商、徽商、粤商、鲁商、浙商、苏商、闽商又重振雄风,还有沪商、京商,深商、豫商以及珠三角、长三角、环勃海各种商帮旗号都在纷纷举起。
形成现代商帮的客观原因,主要是:有一批地域相同、成功的工商企业,有鲜明地域特点的产业和市场等方面的结合,还有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共同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文化。
一些专家、学者在探讨有关“商帮”的两个课题,一是新商帮与古商帮有那些传承关系;二是在现代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强调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商业环境中,带有强烈地域概念的商业帮会组织能否持续存在。
在国际化、信息化的时代,新商帮不应再延续划地为牢的旧观念,联系商帮的地域、亲缘等概念必然逐步淡化,而共同的商道、商德等文化因子,将成为联接新商帮的重要纽带。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商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对“商”、“周”时代的社会文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春秋多义士”,“一诺重千金”。
春秋战国时的“义士”最大特点是“重然诺,轻生死,”他们对“诚信”精神的执着追求到了令人惊奇、惊叹的程度。
诚信是儒教伦理道德的主要容,也是儒家做人、处世、为政的行为准则。
儒教把诚信的民风、诚信的社会、诚信的政府看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前进的方向盘。
中国古圣先贤都以“仁爱”作为道德的基本元素,批判“为富不仁”,倡导“仁者爱人”、“以义为利”、“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
这己成为中华古商帮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准则。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浪潮蓬勃兴起。
在国际化的商贸游戏规则中,“诚信守约”是公认的现代价值观,它的价值取向是:单个利益主体、出让部分权利、以换取有关主体普遍同意为前提的契约精神,并重视建构平等竞争和共同发展的氛围,创立普遍交往与交流的信任基础。
诚实守信、履行社会责任,完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