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作品看古代日本的婚姻形式
论古代日本婚姻习俗与中国北方民族婚姻文化的共性

论古代日本婚姻习俗与中国北方民族婚姻文化的共性日本和中国都有丰富的婚姻文化和习俗。
古代日本的婚姻习俗与中国北方民族的婚姻文化存在许多共性,这些共性反映出两国在婚姻制度、婚姻仪式、婚礼礼仪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古代日本婚姻习俗与中国北方民族婚姻文化的共性:婚姻制度、婚姻仪式和婚礼礼仪。
一、婚姻制度日本和中国都有宗法制度,家族观念深厚。
古代日本的婚姻制度类似于中国北方的婚姻制度,一般采取家族联姻的方式。
日本有“追姻”和“婚姻”的概念,追姻即男方向女方家族提出婚姻请求,经过一番礼仪程序后才能确认婚姻;婚姻则是指双方家族通过议定正式的婚姻关系。
在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中,也存在着这样的家族联姻的方式。
例如,在北方汉族中,封建社会时期的婚姻制度多为包办婚姻,这就是父母、亲戚等由介绍人说媒联姻的制度,在婚姻选择中个人的意见很少被考虑。
二、婚姻仪式古代日本的婚姻仪式也有一些与中国北方民族类似的地方。
日本与中国一样也是在家中或社区神社举行婚礼,婚礼的主持人在坛上放着神主时唱歌,告诉新人家长两个人结婚的意义。
双方要喝三次清酒,以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祝福。
在中国北方婚礼中,也常常会有各种习俗,如龙灯舞、刀戏、舞狮子等等。
这些习俗是取吉兆驱鬼祈福、祭祀祖先的方式,传统文化表现的各种形式。
三、婚礼礼仪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婚礼礼仪都非常讲究。
在古代日本的婚礼中,穿着和装饰的细节、礼仪规矩等方面与中国北方民族婚姻文化存在许多共性。
例如,双方都要在婚礼中穿上华丽的礼服,男方戴着帽子,女方则戴上红色头巾。
新娘会扮演“嫁八田”,在门口游行向神明告别,同时,婚礼上也会表达对来宾的感激之情,礼仪表现出彼此的尊重。
综上所述,古代日本婚姻习俗与中国北方民族婚姻文化在婚姻制度、婚姻仪式、婚礼礼仪等方面有许多共性。
日本和中国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东方国家,在文化交流和影响方面各自产生了独特美妙的交流和影响,同时也蕴含了许多共性。
《源氏物语》简介

《源氏物语》简介《源氏物语》是一部完成于日本平安时代的长篇文学作品,被视为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作品由日本女作家紫式部创作,讲述了源氏家族几代人的故事,展现了日本古代贵族的生活、情感、政治斗争以及精神追求。
故事从源氏家族的创始人、主人公源赖朝的出生开始,他因父亲战死沙场而成为家族的继承人。
源赖朝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包括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政治斗争以及个人感情的纠葛。
他与多名女性的感情故事贯穿了整个作品,展现了日本古代贵族的婚姻制度和道德观念。
在政治方面,源赖朝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勇气,成功地建立了源氏政权,成为了掌握国家大权的领袖。
然而,他也面临着来自其他贵族和天皇的挑战和威胁。
在面对政治斗争时,源赖朝展现出了果敢、智慧和冷酷的一面,同时也深刻体验到了权力带来的孤独和无奈。
在精神追求方面,源赖朝对佛法的信仰和追求贯穿了整个作品。
他多次在困苦和孤独时向佛祖祈求保佑和指引,并在晚年时期选择了出家修行之路。
这种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探索,也反映了日本古代贵族对宗教信仰的态度和追求。
《源氏物语》以其细腻、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情感描写著称。
作者紫式部通过讲述源氏家族的故事,展现了日本古代贵族的生活、情感、政治斗争以及精神追求。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对日本文化和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源氏物语》作为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日本文学的发展,还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影响。
许多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都受到了这部作品的启发和影响,包括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著名作家。
此外,《源氏物语》还对日本文化和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日本古代贵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政治制度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理解日本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总的来说,《源氏物语》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作品。
它不仅展现了日本古代贵族的生活、情感、政治斗争以及精神追求,还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源氏物语》:古代日本文化与爱情观

源氏物语:古代日本文化与爱情观1. 简介《源氏物语》是一部由日本女作家紫式部所著的文学作品,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
它描绘了古代日本贵族社会的生活和爱情故事,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价值观和爱情观。
2. 古代日本文化与背景2.1 贵族社会:叙述中的角色主要来自于古代贵族阶层。
解释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礼仪规范以及人们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
2.2 宫廷生活:文章描述了日本贵族们在宫廷中的生活,包括服饰、住宅、宴会等。
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在艺术、音乐和诗歌方面的追求。
2.3 佛教影响:佛教思想在《源氏物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对人们对待生死、缘起缘灭等问题有深远影响,并渗透到人们对待爱情和家庭关系的态度中。
3. 爱情观3.1 爱情的多样性:《源氏物语》中描绘了多种类型的爱情,包括纯真初恋、宫廷爱情、婚姻生活等。
作品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对于不同形式爱情的接受程度和态度。
3.2 婚姻与家庭:《源氏物语》揭示了古代日本社会中婚姻制度和家庭关系的特点。
文章中通过描述角色们的婚姻生活,展现了夫妻之间的相互依赖、传统角色分工以及夫妇关系中存在的复杂问题。
3.3 风花雪月:作品中展现了贵族社会特有的"风花雪月"文化,即诗词歌赋、吟唱舞蹈等追求浪漫艺术之道。
这些艺术形式常常与爱情密切相关,成为贵族们表达心意和追求浪漫感情的媒介。
4. 文化价值观4.1 和谐与平衡:古代日本文化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表现在作品中,通过描绘四季变迁和自然景观,以及人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的冷静和忍耐等。
4.2 心灵的美丽:日本传统文化中强调内心的美丽与修养。
作品中塑造了许多美丽的角色形象,并强调了内在美重于外貌。
4.3 人生无常:佛教思想影响下,古代日本人常常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源氏物语》通过死亡、离别等情节呈现了这种观念,同时也教导人们珍惜当下、把握机会。
5. 影响与价值《源氏物语》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还对古代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5.1 文学艺术:《源氏物语》开创了日本长篇小说的先河,成为后来作家们借鉴、模仿和衍生创作的基础。
古代日本婚姻制度

日本古代婚姻制度专业:专门史学号:2011010432姓名:牛秀普摘要婚俗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体现,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
所谓婚俗,简言之就是男女双方在互相结合、组建家庭中的习俗。
它不仅包括成亲阶段,而且包括完婚前的准备阶段和完婚后的表现阶段,是一种能够贯穿人生全过程的重要习俗,因而一直以来备受人们重视。
谈及古代日本社会的婚俗,主要流行访妻婚,从3世纪的大和时代开始,直到14世纪为止日本流行的是走婚,即妻访婚。
这一婚姻形态是当时最普遍的婚姻形态,但并不是唯一的。
在妻访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男方居住在女方家的婚姻—妻方居住婚。
到了11世纪,妻方居住婚得到空前发展。
到11、12世纪,新处居住婚已流行于平安时代的贵族社会中。
因此本文主要介绍古代日本的访妻婚以及之后出现的妻方居住婚、新处居住婚。
关键词:访妻婚;婚姻形态;妻方居住婚;新处居住婚第一章访妻婚综合摩尔根和恩格斯等关于人类婚姻发展经历了历史的研究成果,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原始杂婚、血缘群婚、氏族群婚、对偶婚和专偶婚(即一夫一妻制)这样几种顺序相承的婚姻形态1。
而且,一般情况下,一定的婚姻形态反应了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与一定的社会形态相适应。
前四种婚制的。
姻形态与前阶级社会相适应,而进入阶级社会后的婚姻形态则是专偶制的。
但是在某些地区、某种历史条件下有可能发生变异,变异的原因在于收到某种外来因素的影响,而中断了自身自然演进的历史过程。
因此,原生形态的文明与外来文明杂合在一起,从而出现变异。
在亚洲先进文明的影响之下,日本在母系氏族社会的基础上建立国家,鉴于此特征,并使两者杂糅在一起,其婚姻形态也呈现出错综复杂、别具一格的色彩。
访妻婚男女双方只是暮和朝离的不稳定的两性关系,相互间不需要信守婚姻的誓约,也无需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在这种婚姻中女性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在婚姻生活方面拥有与男性一样的婚姻选择权与自主权,这是古代日本女尊男卑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反应。
从《源氏物语》看平安时代女性的悲惨命运

从《源氏物语》看平安时代女性的悲惨命运作者:刘博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03期摘要:《源氏物语》是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通过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古典、文雅的文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平安时代的风俗人情、市井百态,包括婚姻形态。
以《源氏物语》中的女性的生活经历和爱情、婚姻故事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平安时代日本京都贵族社会的婚姻形态进行总结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平安时代女性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源氏物语平安时代访妻婚悲惨命运中图分类号:K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3-0118-02《源氏物语》以日本平安王朝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
小说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她们坎坷、悲惨的命运,无不让人惋惜。
当时长期存在的访妻婚,也导致了这一悲剧的发生。
本文通过《源氏物语》对平安时代女性的悲惨命运进行探讨,不仅可以窥见平安时代女性的思想枷锁,更能够加深读者对于日本平安时代思想文化的了解。
一、访妻婚访妻婚是流行于日本古代招婿婚的最初形式,盛行于大和时代并延续到平安时代。
“访妻”在日语中称为“妻问”,“问”有访,访问之意,即指男女双方结婚后并不同居,而是各居母家,过婚姻生活则通过男到女家造访来实现,或短期居住,或暮合朝离,因此称之为“访妻婚”[1]。
女性如果生下孩子,孩子和母亲一起生活,男性负责承担妻子的生活费。
妻子只能等待丈夫的到来,妻子一旦失去宠爱,婚姻关系也自然解除。
一段时间后,女性也被允许与其他男性确立婚姻关系。
如果妻子拒绝丈夫,丈夫也可以造访其他女性的住宅。
“访妻婚”在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日本平安时代虽然仍实行“访妻婚”,但与原初形态的“走访婚”已相去甚远[2]。
在《源氏物语》中,平安时代的“访妻婚”有以下特征。
1.美貌而才華出众的女性最受男性青睐夕颜的女儿玉鬘,知书达理,美貌动人,她是源氏的养女,源氏大肆传扬玉鬘的美貌,果不其然,向玉鬘求爱的男子蜂拥而至。
日本古代男女爱情故事

日本古代男女爱情故事日本古代男女爱情故事①忠臣蔵物语在日本江户时代,有一个叫做大石良雄的武士,他爱上了他的主人的妻子——女樱。
女樱的丈夫雷藏是大石良雄的朋友和主人,大石良雄为了不背叛主人,始终压抑着自己的爱情。
但最终,雷藏却无端叛乱袭击了大石家,大石良雄为了惩罚雷藏的背叛,与其他的武士发起了著名的忠臣蔵事件。
最终,大石良雄为了不让女樱被折磨,让她自刎而死,他也因此自刎,他们在死前还做了相依相偎的姿势,久久难忘。
②源氏物语《源氏物语》是一部著名的日本古典小说,由女性作家紫式部所作。
小说讲述了男主角——源氏和许多女子的爱情故事。
故事中最经典的爱情故事之一便是源氏与红叶的爱情。
源氏因为生性豁达,作风潇洒,很快和红叶相恋,他们之间的感情开始渐渐加深。
但是,红叶的丈夫客死异乡,她在流浪过程中逝世,让源氏深感哀痛。
③从典型的古代文化出发在日本古代,妇女的权利受到严格限制。
在这种背景下,男女之间的爱情往往被视为一件危险的事情,甚至被视为禁忌,尤其是在婚姻中,情人之间的私情也被认为是不可饶恕的罪行。
然而,人们对于爱情的渴望迫使他们在宽松的范围内寻找快乐,而这些爱情也成为了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
此外,日本古代还有许多关于男女之间爱情故事的经典作品,如《平家物语》、《枕草子》等等。
这些故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古代人们对爱情的美好追求和深刻理解,也让我们意识到,爱情的力量是无法被束缚和限制的,即使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它也会在人们的心中慢慢生根发芽。
总之,日本古代男女间的爱情故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反映了人类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示作用。
从《小仓百人一首》恋歌看日本古代“访妻婚”

从《小仓百人一首》恋歌看日本古代“访妻婚”米丽萍;米丽英【摘要】日本古代盛行“访妻婚”习俗,贵族男子可以一夫多妻,女性们在婚姻生活中处于被动地位,于是便将种种不幸咏唱为一首首悲情恋歌.《小仓百人一首》中的恋歌隐含“悲愁”,飘忽着“物哀”的感伤情绪,映现出当时女性的悲哀和痛楚.【期刊名称】《韶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11【总页数】5页(P40-44)【关键词】《小仓百人一首》;访妻婚;和歌;恋歌;物哀【作者】米丽萍;米丽英【作者单位】韶关学院外语学院,广东韶关512005;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6和歌是日本独特的诗歌形式,充分表达了日本人的内心活动与精神世界,其中诸如“物哀”、“幽玄”、“余情”等美学理念对日本各个时代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居宣长提出“物哀”是一种带有优美、纤细、沉静、伤感色彩的文学理念[1],他强调以物语与和歌俳句为代表的日本文学的创作宗旨就是“物哀”[2]。
日本学者九松潜一认为“物哀”中最突出的特质是哀愁[3]。
进入中世时代后,日本文人努力继承和模仿王朝贵族文化,崇尚优美、含蓄、朦胧、幽雅、缥缈、“余情面影”等审美趣味和美学理念[4]。
藤原俊成首次将“幽玄”作为优秀和歌的评语多次使用,藤原定家将其父藤原俊成的“幽玄”美学理念进一步发展为“有心”的美意识[5],认为和歌应该以优美情调为基础,强调“余情”美,追求余情余韵的象征性表达。
诸多和歌集中最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的是藤原定家编撰的《小仓百人一首》,其中“恋歌”占了43首。
43首恋歌,43段爱情故事,其中无不流淌着悲愁哀切的古典美的旋律,字里行间,飘逸着平安王朝的优雅与纤细,蕴含着深深的物哀情绪[6]46。
从中我们不但可以从艺术上欣赏“恋歌”缠绵悱恻和凄艳哀婉的情调,也可以窥探日本古代妇女在婚姻上的被动无奈和情感上的痛楚哀伤,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古代的婚姻制度和妇女的社会地位。
浅析中日婚礼文化

1海外文摘古往今来,中国和日本是有着深切关系的邻国。
历史上的交流,伴随着两国文化等各个方面不断的相互学习和吸收。
遣隋使、遣唐使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历史角色,将中国的文化传播至隔海相望的日本。
研究一个国家的结婚文化,能够更加了解其思想传统、宗教理念、价值观等民族文化。
以中日结婚文化为切入点,比较两国婚俗观念和礼仪形式的异同,从而可以发现中日结婚中存在的文化差异,能够更好地学习日本文化。
中国和日本结婚文化中的风俗习惯,例如:婚礼仪式、服装、结婚宴席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异同之处。
将中日结婚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两国的宗教意识异同,深入了解两国宗教文化,将为中日文化交流与传播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1 婚礼文化广义上文化包含人类活动历史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结婚是人类文明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表现背后既是文化内涵与意义,也可称之为结婚文化。
结婚文化是人类文明成果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一生中的重要时刻,是美好爱情的升华。
结婚文化不仅展现了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精神状态,也是深入研究两国宗教意识的学科文化。
由于国家、民族、信仰的差异,产生了形式多种、风格独特、充满情趣的婚礼文化。
一方面,婚礼对于世界各国的国民都有着特别的意义。
在中国和日本,把婚礼看作是人生最重要的仪式的人也不在少数。
在中国的古代典籍《礼记——六礼》中,详细地记载了婚嫁礼法。
在封建社会,不仅仅是王室贵族阶层,平民也尽其最大限度,学习《礼记——六礼》,从而举行体面的婚礼。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各种各样的结婚风俗,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征。
而在日本,大部分人都信仰宗教,因此举行宗教神前式,佛前式婚礼是非常多的。
日本的国土面积狭小,民族大体上也只有大和民族,民族差异较小。
在世界上,中国和日本都被高度评价为“礼仪之邦”。
结婚作为人生中重要的活动被高度重视。
婚礼作为向社会宣告的仪式被进行,象征着新生活的出发点。
但是,在中日两国的婚礼文化中,有着相当多的异同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学作品看古代日本的婚姻形式
作者:颜景义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6期
摘要:古代日本因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等原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婚姻形式,不同时期具体的婚姻形式,又有所不同,而这些婚姻形式在各个时代文学作品中都有表现。
本文通过分析与婚姻有关的文学作品,从总体上了解和把握古代日本的婚姻形式。
关键词:古代日本;文学作品;婚姻制度
作者简介:颜景义(1981-),男,辽宁大连人,硕士,大连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1
一、引言
婚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历史背景下它所表现出的形式也不同。
古代日本的婚姻形式大致经历了“访妻婚”、“招婿婚”“嫁娶婚”等几个阶段,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对这些婚姻形式都有若隐若现的描述。
本文从文学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对婚姻的描写,论述古代日本的婚姻形式的演变和发展,以期对其有整体性把握。
二、《蜻蛉日记》中的“访妻婚”
《蜻蛉日记》诞生于10世纪,作者是右大将藤原道纲的母亲。
作品记录了作者二十年的婚姻生活。
作者是摄政大臣藤原兼家的妻子之一,18岁时在父亲的主持下,与已有妻室的兼家成婚,并生下儿子道纲。
无奈丈夫却频频与情人往来,来访自己住处的次数渐渐少了,一年也难见几次。
作者于是将对丈夫的愤怒、绝望,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感叹都写在了日记中。
《蜻蛉日记》关于婚姻的记述,为后世提供了“访妻婚”最初的详细记载。
12世纪末以前,日本主要的婚姻形式是“访妻婚”。
这种婚姻形式下,男女各居母家,夫妻不同住。
婚配流程是:男子到女方家里,以吟诗作歌等方式,向心仪女子求婚。
若女子同意,男子便在女方家留宿,第二天早晨或几日后便离开。
这种婚姻多是短期同居,或暮合朝离。
“访妻婚”在贵族社会中尤为流行。
但在贵族社会,女子同意,只是完成了婚姻首要程序,还需女方家长认可。
贵族婚俗规定由女方确定婚期,当日男方到女方家过夜,婚后从妻子家出任官职。
平日夫妻别住,过婚姻生活则通过男子到女方家造访来实现,短则留一夜,长则居几天。
男性在婚后也可再娶几房妻妾,分住几处。
可以说《蜻蛉日记》中藤原道纲母的婚姻生活经历,正是当时社会流行的“访妻婚”的真实写照。
12世纪后期,“访妻婚”开始演变为“招婿婚”,但贵族仍然青睐“访妻婚”。
这种婚姻形式之后仍在民间存在,直至明治维新后才绝迹。
三、《蛇性之淫》中的“招婿婚”
《蛇性之淫》是小说《雨月物语》中的一篇,讲述人蛇之恋故事。
日本渔家富户的次子丰雄,与蛇精化身的少女真女儿结为夫妇,婚后真女儿屡现异像,丰雄与之分手,另取妻子。
最终丰雄协助法师捉住蛇精。
小说中对时代背景没有明确记录,但作品中出现了武士的描写,可以判断其时代背景应该在12世纪后期日本进入武士社会之后。
《蛇性之淫》中,对男人公丰雄的婚姻有如下描述:丰雄先是与真女儿与结为夫妇,并在其家中居住。
后识破真女儿真身,与其分手。
与邻村庄主的女儿富子成婚,并入赘其家中。
作品中对丰雄的婚姻经历的设定,正是受到当时“招婿婚”的影响。
12世纪后期,日本进入幕府时代,武家开始取代公家成为中心政治力量,婚姻形式也发生变化。
一个由夫妻双方共同组建,相互承担义务和责任的家庭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种背景下,“访妻婚”逐渐走向“招婿婚”,即中国的“倒插门”。
“招婿婚”的主要流程是:先是男女相爱,女子征得母亲同意后,开始与男子正式交往。
而后女子父亲向男方求婚,男方家送儿子到女家成亲。
婚后夫妻不再别居,男方住入女方家。
在中国,有女无儿的人家招女婿进门,是无奈的办法;而日本的“招婿婚”则是一种普遍的婚姻形式。
四、《刈萱后传玉栉笥》中武士的“嫁娶婚”
《刈萱后传玉栉笥》是描写武士奋斗历程的小说。
室町时代(14-16世纪),武士繁光因武艺不精受辱,告别妻子进山苦练。
后武艺大增,取得功名。
在小说中对繁光的婚姻有如下描述:繁光在山中练武,曾与被自己救下的女子千引有過一夜之情,第二天留给千引一本诗集便离开了。
千引因这一夜之事生了个男孩,取名石堂丸。
此后,繁光妻子病死,嫡子也被人所杀。
繁光和石堂丸父子凭诗集再会,繁光迎娶千引为妻。
日本进入幕府时代后,武士阶层在社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婚姻与家庭也要与这种情况相适应。
因此,武士阶层中开始出现以男子为主导,娶女子到自己家中居住生活的“嫁娶婚”,并从15世纪在武士阶层扩展开来。
并且,除统治阶级外,武士阶层严格奉行一夫一妻制。
虽也偶有置外妾的事,但妻妾同室是绝对没有的。
可以说,《刈萱后传玉栉笥》设定的繁光在正妻嫡子死后才迎娶千引的婚姻故事,正是这种婚姻形式的真实写照。
17世纪以后,“嫁娶婚”逐渐成为日本主要的婚姻形式,并在明治时代遍及全国。
五、结语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因素,文学现象是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内容的具体体现。
本文通过对日本文学作品中与婚姻相关的内容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了古代日本婚姻形式的演变和发展。
“访妻婚”、“招婿婚”、“嫁娶婚”等这些婚姻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对这些古代婚俗的考察,有助于对日本古代文化的剖析和了解。
参考文献:
[1]道纲母.蜻蛉日记[M].日本:武藏野书院,1959年.
[2]李树果.日本读本小说名著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3]高木元.《刈萱后传玉栉笥》解题[J].爱知县立大学《说林》第40号,1992年.
[4]関口裕子.日本古代婚姻史的研究[M].日本:塙书房,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