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启示

合集下载

德国高等教育的特色、改革及启示

德国高等教育的特色、改革及启示

在 优 良 的 传 统 和 教 育 的 国 家 化 、 制 化 以 及 教 师 的 国 法 家 公 务 员 化 的 管 理 下 , 国 在 职 业 教 育 和 普 通 高 等 教 育 方 德 面 形 成 了 自 己 的 特 色 , 职 业 教 育 的 “ 元 制 ” 大 学 讲 座 即 双 和 教授制 。 业 教育是德 国产生“ 济奇迹 ” “ 密武器”_ 职 经 的 秘 , 4 其职业教育 的“ 元制” 式是享誉 全球 的一种职 业教育模 双 模 式 , 德 国 培 育 了 大 量 高 素 质 的 产 业 工 人 , 而 生 产 出 了极 为 从 具竞争力 的工业产 品,德国造” 为世界 名牌 。 双元制” “ 成 “ 是 学 院 内 的 理 论 教 学 与 企 业 的 实 践 教 学 相 结 合 的 一 种 形 式 ,i 学 者 认 为 它 既 是 一 种 注 重 实 践 、 重 技 能 为 未 来 工 [有 5 注 作 而 学 习 的 思 想 , 是 一 种 国 家 立 法 , 企 合 作 、 业 为 主 又 校 企 的 一 种 办 学 制 度 , 是 一 种 以 能 力 为本 位 的 课 程模 式 。 还 l这 6 种 模 式 在 德 国 取 得 了 巨大 的 成 功 , 生 在 接 受 完 9年 普 及 学 教育学校 ( 通 中学 ) 1 普 或 0年 教 育 后 中 等 学 校 毕 业 ,5 以 7 上进 入 “ 双元 制 ” 院学 习 培 训 。7 因 为 其 有 效 性 和 普 遍 学 l正 性 。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于 18 联 9 7年 在 柏 林 召开 了 首 届 国 际 技 术 和职业教育大 会 。 德国大学 的声望在 10 0年 左 右 达 到 顶 峰 。 国模 式 是 9 德 “ 世 纪 大 学 的 理 想 ”传 统 德 国 大 学 组 织 的 典 型 形 式 是 以 1 9 , 教 授 讲 座 制 为 核 心 的 研 究 所 , 然 后 来 证 明 这 种 结 构 不 能 虽 很 灵 活地 适 应 规 模 大 、 杂 程 度 高 的 科 研 工 作 , 它 有 效 地 复 但 促 进 了 1 纪 后 半 期 的 德 国科 研 的 发 展 。 授 讲 座 制 曾 经 9世 教 发 挥 过 积 极 作 用 , 此 相 应 的 是 教 授 首 次 任 职 的 高 龄 性 和 与 对 其 任 教 资 格 的 严 格 规 定 。教 授 首 次 任 职 的 高 龄 性 与 修 学 年 限 过 长 有 关 ( 其 他 国家 多 1年 ~ 5年 )见 表 1 E 比 , :: s 德 国对 高 等 学 校 教 授 和 教 师 的 聘 任 在 资 格 和 年 限 上 也 有 明确 的 规 定 , “ 聘 师 范 学 科 的 教 育 学 和 教 育 法 专 业 教 如 应 授 职 位 的 人 选 , 须 曾 在 中夺 学 至 少 工 作 过 3年 ” “ 聘 专 必 ;应 科 大 学 教 授 的 人 必 须 在 此 前 具 有 5年 以 上 的 实 践 经 验 , 其 中 必 须 有 3年 以 上 的 非 教 学 经 验 ” “ 州 和 直 辖 市 教 育 行 ;被

近代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对我们的启示

近代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对我们的启示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德国教育改革是近年来欧洲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教育改革的核心 思想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本次演示将介绍德国教育 改革的思想,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
一、德国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
1、自治原则
德国没有统一的教育体制,各州享有课程设置的自治权,受宪法保护。每个 州的文化事务部根据州内政治、经济和人文情况制定教学大纲,这种自主权也反 映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各州的文化自治权受到重视,不同的州可以有不同的教育 项目。
二、德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1、重视自治权
德国教育改革的自治原则启示我们,自治权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也 应该给予各地区和学校更多的自治权,允许不同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个性化的 教育。这样有助于激发学校和教师的创造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注重灵活性
德国教育改革的灵活性原则启示我们,教育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 应该及时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使其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同时,教师也应该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谢谢观看
近代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对我们 的启示
基本内容
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丰富的历史,其中充满了各种不同的元素和特点。 特别是在近代,德国教育经历了显著的变革和发展,这些变革和发展不仅展现了 德国教育的实力和活力,而且对于我们的教育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名。其核心特点就是“双元制” 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于,学生既在学校学习,也在企业实践。在企业实 践的时间大约占70%,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大概占30%。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 习,
生将来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学术基础知识。同时,德国文化教育部于2004年12 月16日颁发的《教师教育新标准的决议》,强调了在职前培养阶段进行职业能力 的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学术知识的同时,也能具备一 定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教育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19世纪德国教育的特点

19世纪德国教育的特点

19世纪德国教育的特点
19世纪德国教育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重视学前教育。

1840年,福禄贝尔将他自己在1837年设立的学前教育机构正式命名为幼儿园,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初等教育发展迅速。

在初等教育的发展上,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福禄贝尔等教育家的思想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初等教育内容逐渐扩展。

19世纪初,初等学校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内容,这些学科反映了资产阶级经济发展的需要。

重视师范教育。

为了提高初等教育质量,师范教育在本世纪得到较大的发展。

由于19世纪以前,教师主要由不具备教师能力的手工业者和退伍军人担任,提高教师的素质遂成当务之急。

德国教育发展史

德国教育发展史

德国教育发展史德国教育发展史是一部悠久且富有成果的历史。

从古代到近现代,德国教育在不断变革中发展,为培养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系特点、成就与挑战以及对中国教育的启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1.古代德国教育古代德国教育主要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教育体制以寺院学校为主。

公元8世纪,查理曼帝国时期,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

然而,在随后的中世纪,教育发展陷入停滞。

2.近现代德国教育近现代德国教育始于18世纪初。

在此背景下,德国教育家夸美纽斯等人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理念。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奠定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

3.20世纪以来的德国教育改革20世纪以来,德国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

其中,1955年颁布的《基本法》明确了联邦德国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

2005年,德国政府又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二、德国教育体系的特点1.双元制教育德国教育体系最显著的特点是双元制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职业发展机会。

2.高等教育体制德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包括综合性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和职业学院等。

这里的高等教育以研究型大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德国的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体系世界闻名。

在这里,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此外,德国政府还为在职人员提供多种继续教育途径,提高了整个国家的职业素养。

三、德国教育的成就与挑战1.教育质量德国教育在质量上具有较高水平,尤其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

这得益于德国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大力投入。

2.国际化程度德国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吸引了众多国际学生。

德国高校也为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

3.教育公平与多样性尽管德国教育在整体上表现出色,但仍面临教育公平与多样性方面的挑战。

为解决这个问题,德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教育投入、改革教育体制等。

德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启示——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层与分类

德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启示——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层与分类

德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启示——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层与分类德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启示——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层与分类德国一直被誉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典范,其高等教育体系无疑是全球最为优秀之一。

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层与分类是其成功的一大原因,这一模式不仅可以提供符合不同需求的课程,还能保证教育质量,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机会和选择。

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可以分为大学(Universitäten)、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n)、艺术学院(Kunst- und Musikhochschulen)以及教师培训大学(Pädagogische Hochschulen)等多个类别。

这种分类不仅确保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的灵魂,它们拥有广泛的学科范围和研究资源,培养出了大量的科研人才。

大学以自由的学术环境和严格的评估体系著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另一方面,应用科学大学则更加注重实践应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这类院校更注重学科的实践性和职场适应性,通常与企业、行业等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艺术学院则专注于文化艺术领域的教育与培养。

这些学院注重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才华培养,培育出了无数的艺术家和文化人才。

艺术学院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实践,鼓励学生通过创作和表演来展示自己的才能,并提供了丰富的展示平台和交流机会。

教师培训大学则专注于培养教育工作者,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教育人才。

这些学校的任务是培训适应不同教育层次的专业教师,他们的教育为德国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层和分类有以下几个启示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不同的学科和专业需求不同,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

通过将高等教育机构分类,可以更好地匹配学生的需求和学科特点,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培养方案。

其次,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浅谈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赴德国研修札记

浅谈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赴德国研修札记

研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质量管理 、 专业认证与评估 、 德国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基本经验 , 以及德国民间科教
基金 会对 高 等教育 的资 助情况 等 。
通过本次赴德研修 、 学习和实地考察 、 座谈 , 笔者对德国大学 的优美校园、 先进设施、 舒适环境 、 准确定
位、 特色学科 、 科学传统 、 历史与人文底蕴 、 创新精神 、 开放合作意识 , 以及德国人的严谨 、 敬业 、 务实 、 执著精
2 0 1 3年 3月
陕 西教育 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Ed u c a t i o n
Ma r . 201 3
第 2 9卷第 1 期
Vo 1 . 2 9 No . 1
浅谈德 国高 等教育发 展的经验 与启示
在德国, 无论是联邦政府 , 还是州政府, 无论是以往还是当代的政治家 , 都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对经济持 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 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 , 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德国不仅有完善的教育立法体系来 保障各类高等院校的 自主办学 、 有序运行和公平竞争 , 而且每年都投人大量资金 , 维持公立大学的 日常开销 , 为大学教授提供优厚的薪资, 扶持重大科研课题的攻关 , 实施“ 德 国大学卓越计划” , 支持精英大学建设与发
的促进作用 ; 政府重视 以评估认证促 进公平竞争和办学质量提高 ; 高校定位准 确 、 特 色鲜明 、 职 能稳 定 , 重视合 作办
学, 拥有 开放、 多元的人才培养体系 ; 德国大学善于多渠道筹 措办学经费 , 填补资金需求缺 口。 关键词 : 德国 ; 高等教育发展 ; 经验 ; 启示 中图分类号 : G6 4 9 . 2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5 9 8 X( 2 0 1 3 ) 0 1 -0 0 0 1 -0 3

论德国高职教育模式发展与启示

论德国高职教育模式发展与启示

论德国高职教育模式的发展与启示【摘要】德国高职教育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其凸现出学制短,规模小,职业适应度高,技术应用性强与就业率高的优势,从而成为可与综合大学竞相媲美的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发展的动因、保障、根本、特色、关键、途径和基本方向等,对于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元制启示【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21-01【正文】德国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阶段,是实科中学学生经过六年(5~10年级)学习毕业后被高级专科学校录取,经过两年的职业培训后所能受到的职业技术教育。

它的主要任务是为行业及企业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开发人力资源,培养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其他物质形态的应用型工程师和善于管理的企业型工程师,培养能在生产第一线独当一面的工艺工程师和现场工程师。

由此也决定了德国高职教育在运作上要始终契合社会需要,与时俱进。

这样就适应了社会对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急需,也推动了德国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 解读德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经验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可归纳为三句话:办学目标的全球化、专业设置的市场化、培养模式的开放性。

1.1 “双元制”教育成为德法高职教育的标志德国职业教育创造的“双元制”教育,既是一种办学形式,又是一种教学模式。

它是高等职业教育加强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紧密联系的基本模式和纽带。

“双元制”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传统与技能培训结合、企业与学校结合、社会需求与办学计划结合,充分体现了雇员与雇主劳资双方之间的协调、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协调。

1.2 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紧密联系成为学生就业的纽带德法的高职院校实质就是一个劳动力供应市场,各企业自愿提供培训位置供学生实践。

在此过程中,企业虽然要支付学生工资,却以较低廉的付出得到逐步熟练的技术工人,并有较大的选择新技术工人的便利,而学生既在实践中逐步为企业工作,又获得了知识、技能与一定的报酬。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扔等
教 育

4年 制 小 学
图 1 德 国高 等 职 业 教 育 体 糸 图
德 国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的 模 式
的时 间在 企业 培 训 ,0 3 %的 时 问 在 学校 学 习 也 就 是 大 约 每周 要
有 三 天 半 的 时 间 在 企 业 培 训 .一 天 的 时 间 在 学 校 进 行 理 论 学
充。

两 个 条 件 : 是 要 具 有 升 入 高 等 学 校 的文 凭 . 文 理 高 中 毕 业 一 即 生 或 通 过 培 训 达 到 同 等 学 力 者 :二 是 要 与某 企 业 签 订 培 训 合 同 学 院 采 用 “ 元 制 ” 教学 模 式 . 双 的 毕业 生 一 般 没 有 学 士 学位 . 但 却 可 成 为企 业 中 具 有 实 践 经 验 的 高级 专 门 人 才 或 中高 级 管 理 人 员 成 绩 优 秀 的 毕业 生可 以冉 经 过 大 约 两 年 的 “ 元 制 ” 双 职 业 教 育 获 得 学 士 学位 专 科 高等 学校 专科 高 等 学 校 实 施 学 位 教 育 . 业 主 要 集 专 中在 工 程 技 术 和企 业 经 济 等 领 域 . 科 高 等 学 校 招 收 的 学 生 必 专 须 是 文 理 高 中或 高 级 专 业 学 校 毕 业 的 . 而且 必 须 接 受 过 职 业 教 育 f “ 元 制 ” 校 或 技 术学 院 学 习 过 ) 学 校 注 重 实 践 性 学 在 双 学 一
习 , 置实 习学期 . 求学 生下企业 . 在 企业完成硕 士论文 . 设 要 并
瘫 等
教 育
技术( 罂业) 学院

拿高 学 科等校
『1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启示
作者:吴睿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下》2014年第08期
【摘要】德国学者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开启了高等教育的大门,引领高等教育理念的提升。

文章在分析德国传统高等教育理念、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变迁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理念洪堡思想
【中图分类号】G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43-02
德国高等教育兴起的起源来自于创办柏林大学的洪堡。

洪堡以他当时对高等教育独到的思想与理念,创办了柏林大学,开创了柏林大学的精神,开启了现代大学建立的先河,为德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宏伟蓝图的规划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与贡献。

一、德国传统高等教育理念
19世纪的德国传统大学观也就是洪堡的思想,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大学的任务。

大学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

这里的科学,是“纯科学”。

大学不仅仅是教学,它担任的更重要的角色是进行科学研究,追求知识与真理。

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的领域中提升了自我的个性与道德的修养,达到全面发展的境地。

大学并非从事专用性和实用性的人才培养。

2.大学的组织原则。

即建立在纯科学理念上的寂寞与自由。

“自由是必须的,寂寞是有益的。

”教师与学生都应该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学问。

3.大学与政府的关系。

寂寞与自由能促进大学的繁荣,而繁荣的大学及发达的科学正是国家利益所在。

国家与大学目标利益是一致的。

二、德国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变迁
当代,德高等学校依然重视科学和学术的研究,提倡学术自由并加强与政府联系的同时,也发展了其他特点。

1、扩大教育平等机会。

首先,政府实施高等教育免费政策,这能让贫困家庭的学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其次,拓宽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

除了具有“普通中学、文理中学和综合学校等”毕业的学生具有申请高校的权利之外,其他一些具有“高等专科学校”入学资格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继续深造,然后可以申请高校入学资格。

3.扩大妇女受教育机会。

1998年的《高等学校总纲法》不仅把照顾有子女的学生的特殊需要、保障高校中男女平等权利写进高等学校的任务条款(第
2、3条),而且在有关学生考试的间题上充分考虑到了母亲的权利(第16条)。

[1]
2、加强学术与职业的联系。

洪堡认为,大学的核心是科研,不带有功利性。

德国传统高等教育学位制度实行“硕士--博士”两段。

硕士之前的年限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学生拖延学习年限,增加家庭、学校和社会负担成本。

一方面,现代高等教育更加重视教育的实用性,在进入高校学习之前,就接收关于职业方面的知识熏陶。

进入高校后,进行基础教育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学习,这样为社会节约成本。

另一方面,受职业学校教育的学生,如果成绩优秀,同样可以申请普通高校进行学习。

这样,既加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学以致用,服务社会。

此外,德国高等教育也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和加强农民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

新的教育理念还表现在促进农民就业上,由农业职业学校、农业专科学校、高级农业专科学校、高等农业大学等构成的德国农业教育体系,在新型农民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农民获得农业从业资格。

[2]
3、实施“宽进严出”政策。

德国大多数学生只要获得高中毕业或者职业学校等毕业资格,即可申请到高校读书。

高校实行全日程排课,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休息时间不长,考试内容多,形式复杂。

如果不努力,难以拿到学分。

在德国,硕士前有几年的学习,如果在第二年后,没有通过硕士资格考试,是无法进入硕士阶段学习的。

1993年3月前德国总理科尔在联邦议会的一次讲话中提到,德国大学生的平均辍学率为27%,在某些专业高达50%。

[3]
4、实行“教授负责制”。

教授的主要责任不是教学,而是科研。

教授的职位有限,地位高,不是具有博士学位的人便可当教授的。

同时,教授可以选择他的助理,可以是博士(非他学生)和其他老师。

教授授课的教材是参考书目,没有指定教材。

教授培养博士也要进行科研。

博士要预约,才能和教授交流。

本科生基本上没有机会和教授交流。

三、德国高等教育给我国的建议与启示
1、“宽进严出”政策,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德国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多,但是能把握机会的只是一部分。

德国淘汰率高。

国家重视大学生质量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真正服务于社会的人才。

我国“严进宽出”的政策,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专心学习,抱着“60分万岁”心理,虚度大学时光。

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也纵容大学生不努力学习的心理。

我国应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培养真正有知识、有能力、为社会所用的人才。

2、平等的教育机会权利。

德国不仅免费教育,而且还拓宽受高等教育的渠道。

在我国,应该对那些成绩突出,却因学费上不起大学的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资助。

此外,对于一些弱势群体的子女,可以放宽条件,成绩合格,可以申请大学。

3.加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

针对市场供求情况,可以让职业学校培养一些技术人员,然后推荐他们或者参加考试进入高等学校接受基础知识的教育,拓宽知识面。

同时,也可以让一些职业意识强的学生,参与到职业学校中去,接受教育,提高技能。

参考文献:
[1] 胡劲松,周丽华. 传统大学的现代改造—德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改革政策评述 [J].比较教育研究,2001,(4).
[2] 孙士海,宋华明.德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变迁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51.
[3] 刘兴国,吕方明,梁晶.德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 [J].教育探索,200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