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岩银行挤兑危机对我国银行业信贷高速增长的启示_梁荣松
美国处理银行挤兑的做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处理银行挤兑的做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由于在次级房贷市场上的巨额损失,被迫宣布破产。
随即引发了一场金融海啸,存款者人人自危,纷纷从银行等金融机构提款以避免损失。
同时由于金融恐慌,银行间也失去信任,相互间的借贷完全冻结。
为及时遏止危机,美联储向被挤兑的金融机构提供紧急贷款以平息市场恐慌。
同时美国政府制定救市方案以及美国完善的联邦保险制度,极大的缓解了银行挤兑情况,其成功的经验给我国带来了启示。
一、美国处理银行挤兑的做法(一)美联储作为最后贷款人提供贷款,进行救助。
为了解决银行挤兑问题,美联储除了通过折扣窗口向银行提供紧急贷款外,同时新增紧急贷款项目向其他市场和机构注入流动资金,比如短期资金市场、商业票据市场、住房贷款抵押证券市场等。
同时参与了对一些金融机构的兼并和拯救,比如为摩根收购贝尔斯坦以及拯救美国国际集团提供贷款等。
(二)美国政府制定救市方案。
美国财政部动用2500亿美元购买银行股份。
其中美国财政部将向九大银行注资1250亿美元,其它剩下1250亿美元注资对象将是美国其他8000多家银行。
同时财政部通过了一项价值3000美元的财政法案,用以帮助那些次贷受损家庭保留房产。
(三)不断完善的联邦存款保险制度。
一方面,负责对商业银行和一些州的互助储蓄银行提供保险;另一方面,对储贷机构提供保险。
一旦出现银行倒闭,联邦保险公司为大多数账户提供最高10万美元的存款保险。
对于部分退休账户,这一上限提高到25万美元。
二、对我国的启示(一)完善监管框架,防范和维护金融稳定。
美联储作为最后贷款人,其面临一定的道德风险,因此建议加强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控制金融机构的投资风险。
而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构成的金融监管体系,但在目前的监管格局下,没有一家机构对防范系统性风险负总责。
因此,建议尽快完善监管框架,多利用窗口指导及道义劝告等手段促进银行形成健康、有序的同业竞争态势,提醒银行贷款长期化和信贷过度集中等相关风险,防范和维护金融稳定(二)政府加大调控力度,引导经济的正常有序发展。
北岩银行流动性危机带来的启示

北岩银行流动性危机带来的启示作者:郭芙秀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2期【摘要】北岩银行在2007年前是英国五大抵押贷款银行之一,在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波及英国后,因产生流动性危机而倒闭。
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流动性危机的深入思考。
本文以北岩银行为研究对象,结合事件的发展背景及北岩自身发展情况,对流动性危机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本文从内部和外部详细分析了北岩银行流动性危机发生的原因,从中借鉴北岩银行的经验教训,给银行的内部管理发展和外部金融监管部门准确实施金融监管带来新【关键词】北岩银行;流动性风险;资产证券化一、流动性危机爆发过程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波及英国。
英国房地产市场开始波动,住房抵押贷款出现违约。
北岩银行的资产70%以上是缺乏流动性的住房抵押贷款,无法进行出售。
直到2007年9月13日,BBC报道了北岩银行向英国央行寻求资金援助的消息,引发了群众的恐慌。
14、15日储户争相在北岩银行分行取款,在短短两天内储户提走约20亿英镑的存款,北岩银行所有储户存款约为240亿英镑。
2007年9月17日挤兑事件再一次爆发,直到英国政府宣布为北岩银行提供担保,保护储户的存款安全,局势才得以控制。
2007年10月,北岩银行宣布倒闭。
二、流动性危机爆发的原因(一)内部原因分析1.多轮证券化过度放贷导致高杠杆率多轮证券化的循环之后扩大了银行的资产总额,实现过度放贷,严重提高了北岩银行的杠杆倍数。
北岩银行普通股的杠杆倍数从1998年6月的22.8,上升到流动性危机爆发前夕2007年6月的58.2,在2007年12月也就是挤兑事件发生之后,杠杆倍数高达86.3。
北岩银行正是由于杠杆倍数过高,无法缴纳巨额的保证金,才申请向英国央行寻求支援。
综上,多轮证券化过度放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北岩银行的垮台。
2.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过强的风险偏好让北岩银行在资产端更倾向于大力发展住房抵押贷款,再加上多轮证券化循环和大量短期同业拆借资金,让同业资金在北岩银行负债端占了很大比重,导致北岩银行对房地产市场和同业市场产生过度依赖。
北岩银行挤兑危机对我国银行业信贷高速增长的启示

、
北 岩 银 行 挤 兑危 机 的成 因分 析
( ) 兑危机成 因 一 挤 机 的主 导 因 素 。北 岩 银 行 成 为 上 市公 司后 ,制 定 了快 速
银行业 的信贷高速扩张存在相似之处 。我国银行业必须 转移模式 , 证券化作 为其 主要资金来源而被过份依赖 , 从
而使其资金来源存在 明显较大 的潜在风险。资金来源 中
的短期资金 比重严重偏高 .其中证 券化资金来源 占其资 金来 源 的一半 以上 。而英 国主要银 行的这 一 比例 约为
揭 (xdrt m  ̄ ae) 可 变 按 揭 (ai l m  ̄ ae) i f e a o ggs 、 e vr be o ggs 、 a 终 生 按 揭 (f i em  ̄ ae) 出 租 按 揭 (u t o — 1e m o ggs 、 it b yt l a o em
一
长 7 , 均 增 长 2 . %。[ 以说 ,匕 银 行 危 机 的本 倍 年 14 3 1 1 可 岩
下降的问题 ,但 由于 国内银行业发行 的次级债大部分 由 质是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的信 用风险所导致 ,主要 有以下 三方 面因素 。
首 先 , 了配 合北 岩银 行 整 体 快 速 的 发 展 战 略 ,9 9 为 19 年 北 岩 银 行 转 变 经 营 战 略采 取 了证 券 化 模 式 。即发 放 与
2 1 第 5期 0 0年
缮 南他
N0. 201 5. 0 S ra .58 e ilNo2
总第 28 5 期
银行挤兑事件心得体会

银行挤兑事件心得体会思考启示二:一次重大群体性风波何以在短期内得以平息重症须用猛药。
这次风波涉及面广、涉及者众、事发突然,能在两天半的时间里得以迅速平息,主要是反应迅速、判断准确、方法得当、处置果断、措施得力。
一是各层各级高度重视。
国务院和省领导作出重要批示、指示。
人行、银监系统第一时间进入战时状态,坐镇指挥资金调度和现场兑付。
当地市委召开常委会,市政府三次召开专题会议,研判形势、预测走势、作出部署。
当地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了四次紧急会议,根据事发特点和形势变化作出相应的部署安排。
该县党政负责人到各挂钩镇区集中取款点指导、指挥。
各相关镇村以及宣传、公安、金融等有关各方按照部署要求,全力以赴落实各项工作措施。
二是应急处置及时果断。
兑付资金及时足额保供,对此次风波的处置具有“定海神针”的关键作用,人行、银监局、省农信系统、该农商行等方面迅速调拨大量现金,前、后方累计安排资金57.56亿元,其中到达兑付现场的资金17.2亿元、兑付6.69亿元。
该县公安系统全员行动,每个集中取款现场和交通要道均安排得力干警,现场秩序稳定,未发生踩踏、斗殿、盗抢、交通等次生事故。
该县政府办、金融办、农商行以及相关镇区及时收集、汇总、分析、报送各类信息,为形势判断和科学决策提供了准确依据。
三是舆论引导对路有效。
该县政府发布公告,县长作电视讲话,县政府、人行市中心支行、市银监分局联合发送短信,县内各媒体全面采访报道,各镇区组成工作组走村入户劝说疏导,高规格、高密度强势宣传,公布真相、公开辟谣,消除群众疑虑心理和恐慌情绪,给大储户吃下了“定心丸”。
宣传部门密切关注网络、短信等媒介,主动接待来访媒体记者,引导媒体客观公正报道,未发生媒体炒作负面影响的不实报道。
商业银行处置挤兑事件的国际国内经验及启示

商业银行处置挤兑事件的国际国内经验及启示银行自诞生伊始,挤兑始终是困扰银行发展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近年来,国内外挤兑突发风险事件呈多发态势,虽然我国已建立了以存款保险、流动性供应以及资本金管制为主的防范银行挤兑风险政策体系,但随着银行业准入放宽、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以及互联网金融兴起等一系列变革,经济下行背景下局部地方中小银行挤兑风险隐患逐渐升温。
研究借鉴国内外预防处置经验,在当前维稳处突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近年来国际主要挤兑事件与处置(一)美国银行挤兑案例及应对措施。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瓦乔维亚银行等五家大型存款机构挤兑危机。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要采取以下处置措施:1.提高存款保险赔付限额。
发布《紧急经济稳定法》,将存款保险额度从10万美元提高到25万美元,存款保险费率提高到1.35%,依据银行负债征收保费。
2.启动《交易账户担保计划》。
明确参与的存款机构可为无息交易存款账户获得无限保险。
3.提高存款利率。
全美约1/3机构通过提高定期存款利率的方式吸收存款。
(二)韩国银行挤兑案例及应对措施。
2011年2月,大田银行发生挤兑,引发韩国全境共计1.7万亿韩元存款被提取。
韩国政府采取措施有:1.大田银行停业6个月,将流动性支持额度由0.6万亿韩元提高到3万亿韩元,向银行注资20万亿韩元,购买该行房地产不良贷款3.5万亿韩元。
2.将存保赔付周期缩短至两周,赔付金额提至5000万韩元,韩国中小企业银行为大田银行客户提供优惠利率贷款。
3.存款保险公司指导大田银行在“不中断营业”状态下处置风险,金融交易有序进行。
(三)英国银行挤兑案例及应对措施。
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诺森罗克银行发生储户挤兑事件。
危机爆发后,财政部授权英格兰银行对诺森罗克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英政府发布公告称,诺森罗克银行保证储户资金安全,保障范围覆盖所有存款。
至此,诺森罗克银行挤兑危机得以缓解。
二、近年来国内挤兑风险处置相关情况我国银行体系也曾发生区域性挤兑事件,据统计,近80%事件由不实传闻散播引起,如高管涉嫌违纪违法被立案调查,银行内部发生重大违法案件,利润下滑、股价闪崩等各种情形。
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的启示

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的启示引言世界金融危机是近年来全球经济面临的一大挑战,也对各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金融体系的稳定对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的启示,以及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我国银行业也带来了重大的风险。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市场风险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股市、债市和期货市场等金融市场出现了剧烈的震荡,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面临着投资组合的市场价值波动风险。
银行应当加强对市场风险的监控,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降低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
信用风险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范围内企业经营困难,不良贷款率上升。
我国银行业也面临着信用风险的增加。
银行需要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建立科学合理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同时,要注意控制信贷投放规模,防止信贷风险进一步扩大。
流动性风险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银行间市场出现信用收缩和流动性紧缩的情况,我国银行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银行面临着流动性风险,需要加强对流动性的管理和预测,做好风险的应对措施。
此外,也需要加强与央行的沟通和协同,共同维护市场的流动性稳定。
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启示世界金融危机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对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以下启示:做好风险监测与预警工作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风险的产生往往有征兆。
银行应加强风险监测与预警工作,及时发现风险信号,加强风险预测和评估,提前做好风险管控工作。
加强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世界金融危机揭示了传统风险管理方法的局限性,强调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银行应加强对风险管理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加强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世界金融危机凸显了银行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的重要性。
对北岩银行挤兑危机再认识

对北岩银行挤兑危机再认识2007年11月29日21:41 中国经济时报文∕程实2007年8月美国“次级债风波”爆发后,市场风险迅速在欧美房地产市场、信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间相互传染。
金融机构间信心缺失导致的“信贷紧缩(CreditCrunch)”很快从美国蔓延到欧洲,以银行间同业拆借为主要流动性来源的英国北岩银行由此出现了融资困难。
2007年9月14日、15日和17日,北岩银行(NorthernRock)发生了挤兑事件,这是“次级债风波”影响欧洲金融业的标志性事件。
挤兑危机对北岩银行的影响(一)股价超跌,被收购风险激增北岩银行挤兑危机是“次级债风波”传染至英国的标志性事件,此种特殊含义引起了股票市场的深度担忧。
受此影响,北岩银行股价在挤兑发生后一路下跌,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其企业价值。
10月1日北岩银行收盘价为132.1便士,创下挤兑事件发生以来的最低点,较2007年2月9日1251便士的年内最高价下跌了89.44%,跌幅远远大于同期富时综合指数和富时银行指数的变化。
超跌一方面减少了并购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股权投资的预期收益,使得北岩银行成为众多潜在收购者的目标,10月12日,查德·布兰森(RichardBranson)控制的英国维珍集团(VirginGroup)正式宣布组建由维珍集团金融分支VirginMoney、美国AIG保险公司、美国风险基金公司WLRoss、英国投资公司Toscafund以及香港第一东方投资集团组成的财团,收购英国北岩银行。
收购本身不仅给北岩银行长期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而且让北岩银行的股价波动性显著增强,这种易变性增加了北岩银行危机恢复过程中的风险。
(二)评级下调,企业声誉受损突发性的挤兑危机使得北岩银行声誉受到了较大打击,市场不仅对其次级按揭业务产生了极大担忧,并开始怀疑其全部资产的健康状况和整个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这种市场担忧直接反映在其信用评级的整体下调上,穆迪对北岩银行金融实力的评价仅为C-,惠誉将北岩次级债券的评级下调为BBB+,DBRS更是将北岩的前景评级降为负面(NEG)。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案例一

《次贷危机后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反思》肇始于2007年初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多家金融机构因此倒闭,其中英国北岩银行尤为引人注目。
北岩银行直接持有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金融产品尚不到总资产1%,但是其过于依赖货币市场融资的发展战略使得该家银行忽视了流动性管理,经营过程中蕴含巨大的流动性风险。
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北岩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引发挤提并最终被国有化。
北岩银行经营失败的教训凸显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
本文首先回顾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相关理论及国际实践,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北岩银行经营失败的原因,最后提出若干改进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建议,增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一.引言:始于2007年年初的美国次级抵押信贷偿付危机愈演愈烈,一年多的时间席卷全球金融市场,一时间国际金融市场风声鹤唳、闻“次”色变、“海啸”突发、“危机”四起。
这场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股市的巨幅下挫,多家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巨亏,另有多家金融机构因此倒闭。
在这场危机中,远离风暴中心的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北岩银行(northern-rock-bank)尤为引人注目,其直接持有与美国次级债相关的金融产品尚不到总资产1%,但当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到欧洲短期资金市场时造成流动性紧缺,北岩银行流动性管理出现问题,融资出现困难,引发了英国近140年来首次“挤兑现象”。
短短几个交易日中,银行股价下跌了将近80%,而严重的客户挤兑则导致30多亿英镑的资金流出,该行存款总量亦不过240亿英镑。
在陷入流动性危机泥潭长达6个月之久后,英国议会2008年2月21日通过了将其国有化的议案,授权该国政府将北岩银行的所有股份暂时归入其名下,并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来计算股东的收益。
这也成为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的首起企业国有化案例。
关于银行流动性的重要意义,早在1977年美国花旗银行前任财务主管就作出过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银行风险评级制度CAMEL(分别代表资本、资产、管理、盈利和流动性)的表述次序应当完全掉转过来,即流动性应该放在首位———LEMAC,原因在于,流动性永远是第一重要的,没有它,银行不能开门营业;而有了它,银行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解决其它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01 2008.02 2008.03 2008.04 2008.05 2008.06 2008.07 2008.08 2008.09 2008.10 2008.11 2008.12 2009.01 2009.02 2009.03 2009.04 2009.05 2009.06 2009.07 2009.08 2009.09
硕士研究生; 李 成 青 (1980-), 男 , 广 东 澄 海 人 , 经 济 师 , 兰 州 大 学 硕士研究生; 谢 洁 华 (1975-), 女 , 广 东 广 州 人 , 经 济 师 , 现 供 职 于 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
押贷款市场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北岩银行资本在挤兑 危机发生前数年一直非常雄厚, 资本充足率远远高于巴 塞尔协议的标准,1997-2007 年 10 年间, 其资产规模增 长 7 倍,年均增长 21.34%。 [1]可以说,北岩银行危机的本 质是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的信用风险所导致, 主要有以下 三方面因素。
一、北岩银行挤兑危机的成因分析 (一)挤兑危机成因 北岩银行发生挤兑事件究其根源, 其自身因素是危 机的主导因素。 北岩银行成为上市公司后, 制定了快速 扩张的经营战略, 之后其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一直处于快 速发展的轨道,成为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银行,在英国抵
收 稿 日 期 :2010-02-04 作 者 简 介 : 梁 荣 松 (1973-), 男 , 广 东 广 州 人 , 经 济 师 , 湖 南 大 学
当月(亿元) ◆ 同比增长
图 2 国内信贷增长情况图 资 料 来 源 :笔 者 根 据 中 国 人 民 银 行 网 站 (http:. cn/diaochatongji/tongjishuju/ )相 关 数 据 整 理 得 出 。
2.运行特点。 总体来看,2009 年的信贷投放以大型
(二)国内信贷高速增长问题的分析 国内银行业信贷高速增长最重要的原因是银行经营 考核的压力所致。 从银行角度来看, 国内部分银行上市 后,为确保业绩增长,在符合国家的政策环境下通过实施 扩张性经营策略, 加大信贷投放量成为经济下行期保利 润的最主要选择,对优质项目先投放是同业竞争需要,也 是银行纾缓经营发展压力的要求, 特别表现在季末最后 几天银行信贷投放的突然冲高。 [3] 1.巨量投放的同时造成信贷结构失衡。 信贷增长呈 现出明显的政府项目带动特征,政策性银行和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大银行成为 拉动贷款增长的主力, 巨量信贷投放在改善企业的流动 性状况中提升全国企业景气程度和企业家信心及带动经 济回暖等方面已起到积极效果。 但是, 从信贷投放的结 构来看,投放贷款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衡,这不利于银 行信贷结构、产业结构及经济结构的优化。 首先,从信贷 投放主体来看,各银行将贷款集中在铁路、高速公路、电 网、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且以中长期贷款为主,贷 款高度集中在具有地方政府背景的融资平台及基础设施 行业, 客户和行业集中程度提高不利于分散银行的经营 风险,并且各地政府大力发展新的基建项目,其还款来源 是否具备仍需要进行充分评估。 与贷款大幅集中在政府
2010 年第 5 期 总第 258 期
HAINAN FINANCE
NO.5,2010 Serial No.258
北岩银行挤兑危机对我国银行业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9;2.兰州大学 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3.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广东 广州 510120)
其次, 北岩银行挤兑危机是建立在风险偏好增强的 基础上,为了追求高盈利、快发展的发展模式,北岩银行 用高风险的优惠按揭产品过度开发市场, 其按揭类型相 当细化 ,包括组合 按揭 (together mortgages)、固定利率按 揭 (fixed rate mortgages)、可 变 按 揭 (variable mortgages)、 终生按揭(lifetime mortgages)、出租按揭(buy to let mortgages)等 等 ,并 使 用 激 进 的 低 优 惠 利 率 和 高 住 房 抵 押 比 例。 以组合按揭为例,假设贷款人的房产价值为 10 万英 镑, 那么其可从北岩银行得到最高 9.5 万英镑的按揭贷
摘 要:英国北岩银行 2007 年 9 月发生的挤兑事件,从本质上看与其实施高速扩张战略紧密相关。 危机前期该行 高速发放房地产按揭贷款,造成资产负债结构失衡、流动性期限错配,在次级债风波影响下致使流动性不足而出现挤 兑危机。 2009 年以来,我国银行业信贷投放高速增长,流动性向社会转移,银行业流动性大幅下降,大多数银行通过 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充足率,提高银行自身的流动性。 北岩银行的经营教训凸显了银行业对信贷投放及流动性管理 的重要性,同时也给金融监管带来新的启示。
第三,北岩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存在期限、利率不匹 配问题也是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该银行直接持有与美 国次级债相关的金融产品尚不足总资产的 1%, 但 由于 资金来源主要依赖短期市场, 当美国次级债危机波及到 欧洲短期资金市场时,造成流动性不足,银行信贷收缩, 造成北岩银行融资困难, 引发挤兑危机。 加上批发市场 和住房贷款市场不同的定价机制加大了北岩银行资产 负债的利率缺口, 其每年要多支付 1200 万英镑利息,利 率缺口的扩大以及流动性不足导致的贷款业务放慢降低 了银行经营收益,影响了市场上投资者的信心。
二、当前我国银行业信贷增长情况分析 (一)2009 年国内信贷增长情况 1.总体概况。 随着我国 2008 年末推出适度宽松的货 币政策, 加上国内银行业特别是上市银行迫于经营压力 的增大,自 2008 年 11 月银行信贷投放大幅度快速增加, 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见图 2),其中一季度信贷投放增 长更是创造历史高位,总体创下 1994 年以来的最快信贷 增速。 截止 2009 年 9 月末,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 款余额 39.04 万亿元,同比增长 34.16%。 1-9 月份人民币 贷款增加 8.67 万亿元,同比多增 5.19 万亿元,分部门情 况 : 居 民 户 贷 款 增 加 1.84 万 亿 元 , 其 中 短 期 贷 款 增 加 6672 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 1.17 万亿元;非金融性公司 及 其 他 部 门 贷 款 增 加 6.83 万 亿 元 , 其 中 短 期 贷 款 增 加 1.44 万 亿 元 ,中 长 期 贷 款 增 加 4.30 万 亿 元 ,票 据 融 资 增 加 8803 亿元。 9 月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 5167 亿元, 若还原票据贴现减少的 3517 亿元, 贷款实际增长 8684 亿元,信贷增速再次提升。
20000 18000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
◆ ◆◆◆◆◆◆ ◆◆◆◆
◆ ◆ ◆
◆
◆◆
◆◆◆
1600.00% 1400.00%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00% -200.00%
2.5
2▲
▲
■
■
1.5
1
◆
◆
0.5
0 2002/6/1
▲ ■
▲■
■
■
■
■
▲
▲
■
◆
◆
▲
◆
◆
◆
▲
▲
◆
◆
2003/5/1 2004/4/1 2005/3/1 2006/2/1
30
■
25
■ 20
15
▲
10 ▲
◆
◆5
0 2007/1/1
◆ ROA(左轴)
▲ ROC(左轴)
■ ROE(右轴)
图 1 2002-2007 年北岩银行盈利能力情况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提供相 关资料整理得出。
38
2010 年第 5 期
他山之石
上市银行为主,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 行 4 家国内大型上市银行的贷款增量约占前三季度境内 贷款增量的四成。 从贷款投向情况来看, 政府的基础设 施建设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吸纳了大量的信贷资金,特 别是 7-9 月票据融资连续下降,共减少 8262 亿元,而新 增短期贷款仅 1207 亿元,新增中长期贷款高达 11229 亿 元,其中大部分长期贷款流向了政府投资项目,据不完全 统计,此类贷款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接近 70%。 ①
2.管理层应变能力不足加剧危机。 北岩银行高速扩 张以来就长期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并且敏感性较高 的企业盈利能力小幅下降并未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对潜在风险的忽视使北岩银行失去避免挤兑发生的契 机。而在危机发生后,北岩银行管理层曾一度试图掩盖事 实真相,以资金营运故障等借口解释流动性缺失的现状, 并在资金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依然进行部分派息, 由此引 发市场更大的担忧,造成了二次挤兑的发生。北岩银行管 理层在挤兑危机过程表现出较低的危机发现能力和应对 能力,由于管理层应对能力的不足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加 上明显存在管理失当,加剧了北岩银行挤兑危机。
关键词:北岩银行;挤兑;信贷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5-0037-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5.10
为满足经营业绩增长的需要, 国内银行普遍实施扩 张性经营策略,促使今年信贷投放高速、巨量增长,造成 大多数银行流动性不足、资本充足率下降。 因此,国内银 行大多通过发行次级债而解决流动性不足及资本充足率 下降的问题, 但由于国内银行业发行的次级债大部分由 各银行交叉持有,整个银行体系的增量资本较少,次级债 的发行不能从根本上增强银行的流动性及整体风险抵御 能力。 2007 年北岩银行发生挤兑事件的本质与当前国内 银行业的信贷高速扩张存在相似之处, 我国银行业必须 引以为戒,重新定位经营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