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押韵及平仄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押韵和平仄的概念,掌握其基本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诗歌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押韵和平仄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用。
2.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诗歌。
三、教学过程1.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并简要介绍其意境和韵律美。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韵律美,引入押韵和平仄的概念。
2.押韵的基本概念(1)讲解押韵的定义:诗歌中相同韵母的字在相应位置上反复出现,形成韵律美。
(2)展示一些典型的押韵诗句,如《春晓》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让学生找出这些诗句中的押韵字,并体会其韵律美。
3.平仄的基本概念(1)讲解平仄的定义:平仄是指汉语音节中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
在诗歌中,平仄的搭配和变化形成节奏美。
(2)展示一些典型的平仄诗句,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让学生找出这些诗句中的平仄规律,并体会其节奏美。
4.押韵和平仄的运用(1)讲解如何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诗歌,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展示一些现代诗歌中的押韵和平仄运用,如《再别康桥》中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3)让学生尝试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一首简单的诗歌。
5.实践与讨论(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分析其押韵和平仄的运用。
(2)每组派代表分享分析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讨论。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如对押韵和平仄的认识、如何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诗歌等。
(3)布置课后作业:尝试运用押韵和平仄创作一首诗歌,并分享给同学和老师。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实践、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押韵和平仄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用。
常见词牌韵律及格式大全(附其名词)

常见词牌韵律及格式大全(附其名词)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忆王孙赵晓霞 - 虞美人忆王孙单调的31个字,五级韵,每句话都押韵,有的人把单篇重复成双音。
词牌格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重元葱茏草记王孙,楼外柳高天。
杜宇的声音让人难以忍受。
想黄昏。
雨打梨花关门。
如梦令又被称作《忆仙姿》、《宴桃园》、《无梦令》,其调为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乌夜啼亦称《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双调三十六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仄韵、两平韵。
词牌格式[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李煜独寂西厢,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这是离愁。
不仅仅是一般的口味。
长相思亦称《长相思令》《相思令》《吴山青》。
双音三十六字,前后格式相同,各有三级韵,一叠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中平中仄平。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生查子亦称《楚云深》,双调四十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欧阳修去年元宵节,花市灯火如昼,柳梢月上,人约黄昏后。
今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月光和灯光还是和去年一样。
看到去年,泪洒满春的衬衫袖子!点绛唇亦称《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
词的押韵及平仄

《词的押韵及平仄》词的押韵(一)相随式词的押韵,有一韵到底的,如前面列举的《长相思》,《卜算子》等都是,换韵的词也很多,情况又是多种多样,《菩萨蛮》,《虞美人》等,一首词要多次换韵。
如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一首多韵,“水”,“泪”相押,“安”,“山”相押,“住”“去”相押,“余”,“鸪”相押。
《菩萨蛮》等词的换韵,是每两句一韵,依次换下去,不出现同韵。
这可称为相随式。
(二)回环式有的词是两句相换,先是甲韵换为乙韵,然后再由甲韵换为乙韵。
这可称为回环式,《钗头凤》,《惜分钗》等词就是。
如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这首词,先是“手”,“酒”,“柳”相押,后是“恶”,“薄”,“索”,“错”相押,再是“旧”,“瘦”,“透”相押,最后是“落”,“阁”,“托”,“莫”相押。
其中“手”,“酒”,“柳”“旧”,“瘦”,“透”为甲韵,“恶”,“薄”,“索”,“错”“落”,“阁”,“托”,“莫”为乙韵,甲乙两韵,回环出现。
(三)怀抱式还有的词,是两韵或是几韵相换,但以一韵为主,《相见欢》,《定风波》等词都是。
如欧艳炯的《定风波》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晴霞。
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
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
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
这首词,三韵相换,“纱”,“霞”,“华”,“花”,“家”为甲韵,“尽”,“忍”,“问”,“信”为乙韵,“乱”,“断”为丙韵。
甲韵的韵脚字最多,并且词的首尾又都为甲韵,所以以甲韵为主。
另外,这首词的上片,首尾都为甲韵,中间为乙韵,像怀抱着似的,可称为怀抱式。
词的押韵,除用本韵外,通韵的情况很多。
何为“平韵”“仄韵”?

何为“平韵”“仄韵”?何为“平韵”“仄韵”?平韵指平声韵,相对仄韵而言。
平韵是指诗词曲的押韵字为平声。
古汉语四声是平、上(音赏)、去、入,上去入三声统称仄声。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即第一声和第二声。
仄韵与“平韵”相对。
古汉语四声是平、上(音赏,第三声)、去、入,上去入三声统称仄声。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即第一声和第二声。
凡属上声、去声、入声的韵,皆为仄韵。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韵律是什么意思?韵,就是押韵啊。
诗句的最后平仄逢双要押韵,当然全押也可以律就是格律,诗歌的句法格式。
诗词格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音调、用韵、章法。
现在诗不讲究这个古体诗可是要严格按照韵律的韵脚是什么韵脚是每一句诗中押韵的字的韵母,也就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比如枯藤老书昏鸦ya 小桥流水人家jia 古道西风瘦马ma 夕阳西下xia 断肠人在天涯ya 可以看到,每个拼音的后面都会有a的韵母,这就是韵脚.什么是诗的韵脚韵脚是每一句诗中押韵的子的韵母,也就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比如枯藤老书昏鸦ya小桥流水人家jia古道西风瘦马ma夕阳西下xia断肠人在天涯ya可以看到,每个拼音的后面都会有a的韵母,这就是韵脚这个知识上初一就学了一、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二、“十三辙”是明清以来北方戏曲、曲艺等通俗文学押韵字的归类.它以北方话为基础,把汉字按字音的韵母归纳为十三类,称为“十三辙”.各辙的名称在记载中有所不同,如“也斜”辙也有称“乜斜”辙的,“衣期”辙也有称“一七”辙的.等等.韵母有韵头、韵腹、韵尾之分,凡韵尾相同、韵腹相同或相近的,不管韵头是什么,都归为一类.这样,每一辙就可能包括一至五种韵母的字,情况如下:⑴发花辙包含韵母为 a、ia、ua 的字,如“发、家、花”.⑵梭波辙包含韵母为 e、o、uo 的字,如“哥、波、梭”.⑶也斜辙包含韵母为ê、ie、üe 的字,如“唉、斜、约”.⑷姑苏辙包含韵母为 u 的字,如“姑、苏”.⑸衣期辙包含韵母为 i、ü 的字,如“衣、十、鱼”.⑹怀来辙包含韵母为 ai、uai 的字,如“来、怀”.⑺灰堆辙包含韵母为 ei、uei(ui) 的字,如“悲、灰”.⑻遥迢辙包含韵母为 ao、iao 的字,如“高、遥”.⑼由求辙包含韵母为 ou、iou(iu) 的字,如“由、求”.⑽言前辙包含韵母为an、ian、uan、üan 的字,如“班、前、端、冤”.⑾人辰辙包含韵母为en in uen(un) üen(ün)的字,如“人、亲、春、君”.⑿江阳辙包含韵母为 ang、iang、uang 的字,如“刚、江、荒”.⒀中东辙包含韵母为eng、ing、ueng(weng)、ong、iong 的字,如“灯、丁、翁、中、穷”.另外还有一道小辙儿:er .用于儿化合辙.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前五句韵脚:号、茅、郊、梢、坳.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几五个韵字虽然与“十三辙”的“遥迢”辙相合,但杜甫诗歌并不是按照“十三辙”去押韵的,而是按照他们那个时代的韵书(《切韵》或《唐韵》等)去押韵,因为“十三辙”形成于杜甫之后的明清时代,杜甫此诗下面部分以及其他诗歌的韵脚,多与“十三辙”不合.什么叫押韵?什么叫韵脚?要举例子,【押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或者平仄统一,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
诗词押韵规则

诗词押韵规则:
1. 平水韵:平水韵是最早的押韵方式,又称平韵,顾名思义就是平声韵。
其中,平指的是声调平的韵母,水指平水碧波,表示流畅自然。
平水韵的押韵规则是依据声母和韵母的音进行韵脚的呼应。
例如:“夜”和“哲”、“底”和“抵”,都属于平韵。
2. 仄水韵:仄水韵是相对于平水韵而言的,又称仄韵,顾名思义就是仄声韵。
其中,仄指的是声调仄的韵母,水指平水碧波,表示流畅自然。
仄水韵的押韵规则也是根据声母和韵母的音进行韵脚的呼应,与平水韵相比,仄水韵多了一种抑扬之美。
例如:“曲”和“缺”、“捉”和“月”,都属于仄韵。
3. 平仄平韵:平仄平韵是两个音韵规则的结合,也是古代最常见的押韵方式之一。
平仄是指声调平仄的音,平韵是指韵脚音相同。
例如:“花”和“车”、“冷”和“僧”,既满足平仄的规则,又满足平韵的规则。
4. 仄平仄韵:仄平仄韵也是两个音韵规则的组合方式,古代较为少见。
仄平是指声调仄平的音,仄韵是指与音脚音相同。
例如:“美”和“映”、“春”和“心”,既符合仄平的规则,又符合仄韵的规则。
押韵和平仄

戏剧社
一、选择填入括号最贴切的句子。 B) ( 江中看月作(唐﹒袁枚) 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 ( ),一船鸡犬欲腾空。 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 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精宫。
A半树佛花香易散B万里鱼龙争照影 C二月郊行最有情D三千组练挥银刀
“诗歌排序”技法
• 第一步:找出“韵脚”; • 第二步:依据“联”的平仄规则(对句句尾字为 平声字),确定出句和对句的顺序; • 第三步:律诗只有两联对仗,因此,对仗的两联 即为“颔联”或“颈联”; • 第四步:诗有几个韵脚,律诗有五个韵脚,绝句 有三个韵脚,也就意味着全诗首句即入韵; • 第五步:依据诗歌内容,排出顺序,并检验格律。
诗歌有哪些对仗类型?
• • • • • • • • 1工对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2宽对 同类的词相对就可以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3借对一下句词语借用另一意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 4串对(流水对)前后两句意义相连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课堂练习
《对仗与对称美》
练练: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 中选出三副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 文学社 摄影小组 摄影小组,以示祝贺。2010天津
A、现出庐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旧丰神
B、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C、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 文学社
D、天涯雁寄回文锦 水国鱼传尺素书
E、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 谁装谁, 谁就像谁
A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B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C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D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C ①_
B ②_
A ③_
诗词的平仄韵律表

诗词的平仄韵律表一、平仄基础概念。
1. 什么是平仄。
- 在古代汉语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
其中,平声就是“平”,上、去、入三声归为“仄”。
简单来说呢,平声读起来比较平缓、悠长,就像你在平地上走路,稳稳当当的。
而仄声呢,读起来有起伏变化,就像你在爬山或者下楼梯,有高有低的感觉。
不过现代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入声了,这就有点像古代的一些特色小吃失传了一样,有点小遗憾呢。
- 比如说“妈”是平声,“马”就是仄声啦。
2. 平仄在诗词中的作用。
- 平仄就像是诗词的骨架。
它能让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就像盖房子要有大梁和柱子撑着一样,平仄规则让诗词有了结构上的稳定性。
如果没有平仄规则,诗词可能就会像一盘散沙,读起来乱七八糟的。
而且平仄的交替使用可以产生一种音乐美,就像一首动听的曲子,有高音有低音,此起彼伏。
二、平仄韵律表(以五言绝句为例)1. 平起首句入韵式。
-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 解析:第一句“平平仄仄平”,平声起头,最后一个字是平声韵脚。
就像一个乐章的开头,用平声起了个舒缓的调调。
然后第二句“仄仄仄平平”,和第一句相对,仄声开头,平声结尾,而且要押同样的韵,这就像给第一句的旋律做了个和谐的回应。
第三句“仄仄平平仄”,转一下,变成仄声起头,这就像音乐里的一个小变奏。
最后一句“平平仄仄平”又回到平声结尾,押同样的韵,整个诗就像一个完整的音乐小篇章,有起有伏,最后又稳稳地收住。
2. 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 解析:这种格式第一句“平平平仄仄”是平声起头,但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不入韵。
就像唱歌的时候,开头是个比较平稳的调,但是没有直接落在韵上。
第二句“仄仄仄平平”开始押韵了,就像歌曲进入了和谐的部分。
第三句“仄仄平平仄”又是一个转折,最后一句“平平仄仄平”押韵收尾。
3. 仄起首句入韵式。
-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古诗词的韵律和押韵

古诗词的韵律和押韵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押韵形式,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艺术享受。
本文将从古诗词的韵律和押韵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为读者揭示这些音韵之美的奥秘。
一、古诗词的韵律古诗词的韵律是指诗句中音节的组织和排列方式。
它可以分为平仄、轻重和抑扬格三个层面。
首先是平仄。
古代汉语有平声、仄声之分,平仄声的使用决定了古诗词的韵律。
在平声字中,声调先升后降;而仄声字则声调先降后升。
通过平仄的运用,古诗词的音节可以达到谐美之效。
其次是轻重。
轻重是指每个音节的重音和轻音之分。
重音音节在发声时重压,轻音音节则较轻。
轻重的运用可以调整语调的韵律感,增强整首古诗词的节奏感。
最后是抑扬格。
抑扬格是指字句中音韵高低的起伏。
古诗词常常使用抑扬格来表现情感的抑扬顿挫,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通过平仄、轻重和抑扬格的运用,古诗词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美,使得读者在朗读或欣赏时能够感受到抑扬顿挫的魅力。
二、古诗词的押韵古诗词的押韵是指诗句中音韵相同或相近的字词排列。
它可以分为押平韵和押仄韵两个类型。
押平韵是指在诗句中押平声字,使得音韵和谐。
例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中的“屏”和“萤”、“水”和“星”都是平声字,通过押平韵的运用,使得诗句更加和谐。
押仄韵是指在诗句中押仄声字,使得音韵相近。
例如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中的“行”和“声”、“白”和“明”都是仄声字,押仄韵的运用增强了整首诗的音乐感。
通过押韵的方式,古诗词形成了优美的音韵,并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感受。
押韵除了使诗歌更具韵律美外,还有助于人们记忆和传播古诗词。
综上所述,古诗词的韵律和押韵是其独特之处。
通过运用平仄、轻重、抑扬格以及押平韵和押仄韵等手法,古代文人通过抒发思想情感,创作了一首首优美动人的古诗词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的押韵及平仄》词的押韵
(一)相随式
词的押韵,有一韵到底的,如前面列举的《长相思》,《卜算子》等都是,
换韵的词也很多,情况又是多种多样,《菩萨蛮》,《虞美人》等,
一首词要多次换韵。
如辛弃疾的,《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一首多韵,“水”,“泪”相押,“安”,“山”相押,
“住”“去”相押,“余”,“鸪”相押。
《菩萨蛮》等词的换韵,是每两句一韵,依次换下去,不出现同韵。
这可称为相随式。
(二)回环式
有的词是两句相换,先是甲韵换为乙韵,然后再由甲韵换为乙韵。
这可称为回环式,《钗头凤》,《惜分钗》等词就是。
如陆游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这首词,先是“手”,“酒”,“柳”相押,
后是“恶”,“薄”,“索”,“错”相押,
再是“旧”,“瘦”,“透”相押,
最后是“落”,“阁”,“托”,“莫”相押。
其中“手”,“酒”,“柳”“旧”,“瘦”,“透”为甲韵,
“恶”,“薄”,“索”,“错”“落”,“阁”,“托”,“莫”为乙韵,甲乙两韵,回环出现。
(三)怀抱式
还有的词,是两韵或是几韵相换,但以一韵为主,
《相见欢》,《定风波》等词都是。
如欧艳炯的《定风波》
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晴霞。
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
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
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
这首词,三韵相换,“纱”,“霞”,“华”,“花”,“家”为甲韵,“尽”,“忍”,“问”,“信”为乙韵,
“乱”,“断”为丙韵。
甲韵的韵脚字最多,并且词的首尾又都为甲韵,所以以甲韵为主。
另外,这首词的上片,首尾都为甲韵,中间为乙韵,像怀抱着似的,
可称为怀抱式。
词的押韵,除用本韵外,通韵的情况很多。
(一)不同部的韵通用。
如孙光宪的《风流子》:
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至南北。
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涨绿。
听织,声促,轧轧鸡梭穿屋。
这首词“曲,北,绿,促,屋”相押,都是入声韵,但不属于一个韵部,“曲,绿,促”是十五部沃韵,“北”“织”属于十七部职韵,
“屋”属于十五部屋韵。
(二)同部不同声的韵通用。
这种情况,有一些是随便通用不同声的韵,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声互相通押的都有,但以上,去声通押的为常见。
这里应着重提出的,是有的词牌明确规定,平声要和上,去,入声通押。
《西江月》,《换巢鸾凤》等词就是。
如,苏轼的《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倚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这首词的六个韵脚字,都属词的第八部,
但是“霄,骄,瑶,桥”是平声韵“草,晓”是上声韵。
词的押韵,可以出现重复的韵脚字。
前面例举的《钗头凤》有三个重复的字,都在韵脚上;
前面例举的《长相思》有两个相似句相叠,叠句的句尾是韵脚。
像以上的两种情况,词谱作了明确规定,是合格的。
有的词,词谱虽未明确规定要用重复的韵脚字,
但填词的人却用了重复的韵脚字。
如黄庭坚的《清平乐》上片: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如若有人知春处,唤取归来同住。
这片词的四个韵脚字,有两个是重复的。
这在近体诗中是不允许的,但在词中却这样用了。
我们今天已讲完词的押韵,明天讲词的平仄。
词的平仄
词的平仄格式很多,可以说有多少词牌,就有多少格式。
这与律诗不同。
律诗的平仄格式基本的有四种,因为律诗的字数,句数相同,又都押平声韵。
而不同的词,字数,句数都不同,又平韵,仄韵均用,
这就决定了词的格式必然变化多样。
以下举出两个例子,看看词的平仄格式是怎样被规定的。
这里平仄都用文字表示,可平可仄用“中”字表示,
第一个是小令《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平中仄,
风景曾旧谙。
中仄仄平平。
日出江花红胜火,中仄中平平仄仄,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中平中仄仄平平。
能不忆江南?中仄仄平平?
这首小令只有一段,是单片词,押平声韵,五句,二十七字。
第二个是长调《永遇乐》:---辛弃疾
千古江山,中仄平平,
英雄无觅,中平中仄,孙仲谋处。
中中平仄。
舞榭歌台,中仄平平,
风流总被,中平中仄,
雨打风吹去。
中仄平平仄。
斜阳草树,中平中仄,
寻常巷陌,中平中仄,
人道寄奴曾住。
中仄仄平平仄。
想当年,金戈铁马,中平中,平平中仄
气吞万里如虎。
中中仄中平仄。
元嘉草草,中平中仄,
封狼居胥,中平平仄,
赢得仓皇北顾。
仄仄中平中仄。
四十三年,中仄平平,
望中犹记,中平中仄,
烽火扬州路。
中仄平平仄。
可堪回首,中平中仄,
佛狸祠下,中平中仄,
一片神鸦社鼓。
仄仄中平中仄。
凭谁问,廉波老矣,中平仄,平平仄仄,
尚能饭否?仄平仄仄?
这首长调有两段,是双片词,押仄声韵,上下片各是十一句,一百零四字。
以上所举的例子,仅是上千个词谱中的两个。
词谱明确规定,某一词有多少句,多少字以及韵脚在那里,还有平仄的安排。
所以,如果想知道词的平仄格式,就必须查词谱。
词的平仄,虽比律诗的多样,但就每种格式来说,却比律诗的平仄更为固定。
除原格式规定可平可仄的字以外,填词者一般不可以随意调换平仄。
词的格式虽多,掌握它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词句的基本上是律句,单就词句来说,其平仄变化还是有规律可寻的。
【5】六字句。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延伸。
在平起的四字句前加仄仄,在仄起前加平平,而成为六字句,
这样就有了两种基本的平仄类型。
仄仄平平仄仄,如:雪晓清笳乱起--陆游的《夜游宫》
平平仄仄平平,如:西园夜饮鸣笳--秦观的《望海潮》
常见的平仄类型还有:
平仄仄平平仄,如:霜送晓寒侵被--秦观的《如梦令》
仄仄仄平平仄,如: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的《摸鱼儿》
平平仄仄平仄,如:今宵酒醒何处--柳永的《雨霖铃》
【6】七字句。
七字句相当于七言律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如:平岗细草鸣黄犊--辛弃疾的《鹧鸪天》
仄仄平平仄仄平,如老却英雄是等闲--陆游的《鹧鸪天》
仄仄平平平仄仄,如:料峭春风吹酒醒--苏轼的《定风波》
平平仄仄仄平平,如: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的《诉衷情》
【7】八字句。
八字句最常用的是上三下五的句式。
如果第三字用平声,第五字则往往用仄声,
如,想小楼{平},终日{仄}望归舟--张元千的《满江红》;
如果第三字用仄声,第五字则往往用平声,
如:图画里{仄},峥嵘{平}楼阁开--刘过的《沁园春》。
以上所说的只是二字句到八字句的平仄类型。
了解这些,对掌握词谱规定的平仄格式,是有一定帮助的。
在介绍诗和词的分类过程中,涉及到了很多有关名称。
有两种情况应该注意,一是名同实异,二是名异实同。
【1】名同实异。
就大的分类名称来说,有名同实异的现象。
乐府作为一种诗体,指的是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
但又是词的别名。
词的另一别名长短句,又是古体诗中的杂言诗的别名。
从乐府旧题与词牌来看,也是名同实异的现象。
如《乌夜啼》原为乐府旧题,但又是《相见欢》,《锦春堂》两个词调的别名。
又如词牌中有《子夜歌》,而这个名称本是乐府旧题。
从词牌本身来看,名同实异的现象也不少。
有的是不同词调的别名相同。
如《浪淘沙》《谢池春》的别名都为《卖花声》;有的是一词调的别名本为另一词调的正名,
如《一落索》别名《上林春》,是另一词调的正名。
在词牌中,有些小有差异,但却代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词调,
如《巫山一段云》与《巫山一片云》,《珠帘卷》与《卷珠帘》等。
另外,有不少词牌又是曲牌,这就不举例说明了。
【2】名异实同。
诗和词这两大种类的名称,都有一些别名,这就造成了名异实同的现象。
名异实同的现象在词牌中更是多见。
一个词牌,有不少别名,有的多至十数个,但都代表着同一词调。
别名较多的词牌,如《踏莎行》,
又名《平阳兴》,《江南曲》,《芳心苦》,《芳洲泊》,《度新声》,《思牛女》,《柳长春》,《惜余春》,《喜朝天》,《阳羡歌》,
《晕眉山》,《踏雪行》,《题醉袖》,《潇潇雨》等。
了解一些名同实异和名异实同这两种情况,对阅读古代诗词也是有帮助的,
可以避免一些误会。
[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