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泰州学派的社会思想
中国思想中的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的当代价值(专题)也建过“聚和堂”,企图建立一个合族的共同体,族中的子弟共同教养,老人则共同抚养,青年婚嫁由族中经办,共同承担赋役。
“聚和”之名无疑来自颜山农之“萃和”。
何心隐为山农弟子,他把山农的萃和会进一步从教育推广到经济,以实现“齐家”的理想&何心隐所立聚和堂,不仅有合族的教化活动,更有合族的经济生活,以达到一种教养合一的理想共同体&可见,颜、何、韩的思想主张,并未逾越名教的藩篱,他们的活动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和要求都是一致的&神秘主义体验也是泰州学派的一个重要特征&在颜山农关于神秘主义体验的叙述中,他特别着重于心之用,而不是心之体&明儒如陈白沙之体验为“心体呈露”,聂双江体验亦为“闲之静极忽见此心真体”,王心斋梦中证悟而“汗溢如雨,心体洞彻”&明儒杨乔曾将当时神秘体验的路径大体归为“血气凝聚”“虚灵生慧”“洞彻本真”&聂双江曾描述为“归寂以通感,执体以应用”&从山农的叙述来看,他的所得更多是在智慧的开发,而不是心体的境界,他强调的是“天机先见、灵聪焕发”“神智顿觉”“孔昭显明”;强调的是神智的不尽的根源可顿时获得开发,滚滚而来,用之于风俗,便能宜家宜国;用之于读书,便能登圣人之奥;用之于作文,即能流水成章;用之于科举,便能当下登第;用之于用世,便能治国平天下&因而,颜山农更强调由神秘经验入手,“执体以应用”,而不是停止于“归寂以通感”的心理境界的满足&所以,颜山农在悟道之后即孝侍寡母,兴办萃和会,自谓“三月底豫,家乡萃和,直若孔子入鲁大治也”(《颜钧集》卷五)&泰州学派的许多代表人物是未出仕任职而只在地方活动的阳明学运动的参与者,他们或只有较低的功名,或是平民,皆属纯粹地方精英,从而他们(比如说颜山农)的文字形式与内容所合成的话语,非常贴近民间,明显是非中心、非主流、非上层、非精英、非正统理学的话语,与士大夫王学的话语面貌有相当大的距离,形成了当时的民间儒学形态&由此可知,泰州学派的实际作用和意义,在于自觉地把社会主流价值和思想民间化、生活化、大众化、普及化、通俗化,在教化和传播主流价值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功&当前,我们面临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任务,我们可以以泰州学派为借鉴,吸取其有益经验,用接近人民的语言,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普及到亿万人民群众中去,鼓励民间儒学的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华文化价值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结合起来,不断把我们的工作开拓出新的局面&作者简介:陈来,1952年生,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思想中的泰州学派杨国荣在中国思想史中,泰州学派展现了其独特的个性&作为明中叶后形成的思想流派,泰州学派首先表现为由儒学发展而来的支脉,不过,它又趋向于使儒学走向民间、走向大众,从而在儒学的演化中表现了其自身特点&儒学本来有注重日用常行、肯定日用即道的传统,在泰州学派中,这一传统得到了比较突出的发展&泰州学派的成员往往来自社会下层,包括农夫、樵夫、盐丁、陶匠等,构成主体主要是一些普通的老百姓&由此,泰州学派强调“穿衣吃饭、应人接物”这样一些与社会生活比较贴近的内容&泰州学派的奠基者王艮曾有如下名言:“满街都是圣人&”圣人是完美的人格,所谓“满街都是圣人”,当然并不是说街上遇到的所有人都已47刁匚進學干32020.1达到了圣人的境界,而是肯定一般的普通民众,包括街上的路人,都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并应当成为被尊重、关切的对象&在泰州学派之前,王阳明已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在他看来,与人讲学,不能摆出圣人架子,“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
泰州学派男女平等思想简析

泰州学派男女平等思想简析张树俊【摘要】泰州学派是中国明代一个较有影响的平民哲学学派,其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从良知天然的理论出发,认为人性本自然,在人性问题上男女平等。
同时,男女的智力也是相当的,没有什么区别,有时或在某些方面,女人甚至超过男人。
此外,他们还认为,男人与女人发挥的社会作用是一样的,所以男女应有共同的社会地位,享有均等的社会权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倡导妇女婚姻自由,反对束缚妇女。
%Taizhou School was an influential civilian philosophical school in Ming dynasty.Among thoughts of thisschool,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was of greatsignificance.Starting from the theory of natural conscience,they claimed that human beings should follow nature,and that man and woman are equal by na-ture.At the same time,they argued that men and women were equal in intelligence,neither was superior to the other.In somecases,women were better than men.In addition,they also believed that since men and women played equal role in society,they should have equal social status and enjoy equal social rights.What merits special attention is that they advocated women’s freedom in marriage.【期刊名称】《山东女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3页(P9-11)【关键词】泰州学派;男女平等;思想简析【作者】张树俊【作者单位】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泰州 225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68泰州学派是明代后期由王守仁的得意门生王艮创立的一个全国性的启蒙学派。
“淮南三王”与独树一帜的泰州学派

“淮南三王”与独树一帜的泰州学派作者:张树俊来源:《唯实》2013年第11期泰州学派是王阳明去世后分化出来的一个规模较大、具有启蒙性质的平民哲学学派,其影响遍及全国。
泰州学派的核心人物是“淮南三王”,即王艮、王栋、王襞。
他们处于商品经济初步萌芽、社会比较紊乱的明代后期,但由于“淮南三王”有着不同的生活与学习经历,所以他们的思想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淮南三王”以讲学为主,不喜著述,但也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其思想不仅在当时发生了重要的作用,在明代以后的思想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虽王学一脉但自立成派泰州学派诞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消亡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持续77年。
其影响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个奇特的现象,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又是由其学派性质所决定的。
泰州学派是一个遍布全国的大学派。
据记载,在泰州学派五传中,泰州学派弟子除江苏外,遍布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山东、四川、河北、河南、陕西、广东等地,当然,主要以长江中下游尤其是长江三角洲与赣水流域商品经济发达的区域为主。
泰州学派是一个极具启蒙性质的学派。
明嘉靖、万历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社会风尚的变迁,思想领域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此时,程朱理学已显陈腐僵化,逐渐失去笼络和控制思想界的力量。
生动活泼、不以圣贤经书和理学教条为是非善恶标准的王学,冲破了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
应当说,王学在客观上为某些进步的思想家反对圣贤偶像和封建礼教束缚的“异端”思想提供了思想资料。
出自王学之门的王艮一方面继承了王守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改造、发展了王学的思想,创立了以他为首,后经颜均、何心隐发展,至李贽而至顶峰的独立的“异端”学派——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的思想冲破了传统儒学的束缚,有着强烈的追求个性解放和发展自由经济的要求,特别是他们以“身本”为核心内容,强调个人主体性的学术思潮极具启蒙特色,因而被认为是“中国学术史上第一个具有早期资本主义启蒙思想”的哲学学派。
王艮是如何创立泰州学派的?泰州学派有哪些观点?

王艮是如何创立泰州学派的?泰州学派有哪些观点?王艮,字汝止,号心斋,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的创立者。
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泰州学派是明朝时期一个颇具特色和庞杂的思想学派,是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产物。
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为王艮,因他是山东泰州人,所以被称为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创立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左右消亡,前后共延续了70多年。
泰州学派从王阳明学派中分化出来,其关注的重点是“内圣外王”,“内圣”继承了王阳明的心学,而“外王”便是由王艮独创,其宗旨是教育民众,改良社会。
泰州学派产生的背景与明中后期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关。
随着明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流动加快,许多人转而从事商业活动,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受到了挑战,同时在“六民”之外又增加了许多庞杂的社会等级。
泰州学派将个人与政治的关系往前推了一大步,重视人的自由,提出人可以独立于政治之外来创造一片自由活泼的天地,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泰州学派从正统过渡到异端,具有反传统的思想趋向。
泰州学派的个体主义来表现为“大人造命”这一观点上,它提出人的尊严来源于自己的意志,不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同时在个体主义中强调理性与平等的地位。
现如今流行的看法是泰州学派以劳动人民为主,主要依据便是泰州学派强调社会关系的平等,它指出个体应彼此平等、独立,大批了尊卑贵贱的束缚,实现个人的自由。
但其实从根本上而言,泰州学派属于儒家学派,即是以士大夫为主的学派,它的观点都是从儒家思想出发,关注的是道德修养的提升,而非民众物质生活的改善。
不过泰州学派强调个体主义也使它在下层有较大的影响力。
泰州学派的观点并非一成不变的,明中后期开始,泰州学派的主体知识分子从代表儒家思潮一跃而为异端运动,从心学正统转为了心学异端,从经院之学转变成了大众之学。
万历三十年(1602年)前,泰州学派的几位重要人物相继逝世,对泰州学派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打击,泰州学派也在这一时期走向了消亡。
从自我教化方式看中晚明泰州学派士人的心态

从自我教化方式看中晚明泰州学派士人的心态泰州学派是中晚明有着一定影响的学派,其思想继承王阳明的“良知说”,将“良知”作为独立于个体的一种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不为个体的存在而存在,也不会因个体的消亡而消亡;同时,此“良知”又是能够辨是非的,是超越于人肉身之上的纯精神的实体,因而,个体之人的生存与感知便是以“良知” 的感知为中心。
这种对良知的感性阐发,导致了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向传统名教的挑战,也充分体现了其自我教化思想的独特性。
“教化”之意是个体受到某种思想文化或价值理念的熏陶并受之引导而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自我教化是一种以自主和自愿为前提进行的教化活动。
泰州学派在自我教化的方式上与传统儒学人士有着明显的区别,同时,也说明了该学派成员的矛盾心理状态。
一、循其良知循其良知就是人的学习教化活动应该遵循自己的天然自由之本性。
在自我教化过程中,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做到任其自然,“自然”就是不要让心滞囿在一个念头、一个事物上[1] 。
为此他反对朱子的“庄敬”“存养”功夫,认为朱子的教法是对良知自然之理的违背。
在王艮看来,既然良知是人人具足的,也是当下现成的,因而个体就不应该因外界的干扰而强免自己,此即循其良知。
王艮《语录》载:一友持功太严。
先生(王艮)觉之曰:“是学为子累矣。
” 因指旁斫木之匠示曰:“彼却不曾用功,然亦何尝费事。
” [2]“持功太严”是强免用功、故意做作,是朱子教法。
朱子教人“内无妄思,外无妄动,要求学者居敬用功,内无妄思就是正心诚意,心中敬畏专一,精神高度集中,一丝不苟,外无妄动就是正衣肃容” [3] ,做到“坐如尸,立如齐,头容直,自容端,足容重,手容恭,口容止,气容肃” [4] ,认为人只有做到内外结合、表里如一,才能正己之心、诚己之意。
王艮却反对这种繁琐的自我修养方式,他要求学生像匠人斫木那样简练而自然。
在自我教化方式上,不必“人力安排”只须率性自然即可。
因此,人们只要认识到这一点,保持“良知”自然自在的本来面目就是成圣,在功夫上也就不需要传统理学中的“庄敬持养”,因为庄敬持养的功夫就是“人为”。
泰州学派不同的道德良知说探析

泰州学派不同的道德良知说探析在良知问题上,泰州学派继承了王阳明的良知说,承认人初生的道德完美性。
不过,泰州学派在王阳明的道德良知说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自然”的成分,并从自然的角度对人的初生良知的完美性以及良知不须人为进行了论证。
当然,由于“淮南三王”(王艮、王栋、王襞)对良知内涵的理解以及各自的不同,他们各自的良知说,也显示出了自己的特点。
①本文试从他们各自的具体论述加以初步的比较,求教于方家学者。
一、王艮自然完美不须人为的良知观良知思想是王艮继承王阳明思想的组成部分。
王艮对王阳明的“良知”学说非常崇拜,并多次对王阳明授他良知之学表示感激。
他说:“圣师专以良知教,贤友当为切己箴。
”(《和王寻乐韵》)[1]他甚至把良知看成是一切知识的根本,认为,良知之外就没有什么知识可言了,因而,人有了良知之后,也就不需要再探求什么知识了。
事实上,王艮一生在讲他的“身是本”“百姓日用是道”,同时一生也是在弘扬“良知”的。
当然,王艮的良知思想与王阳明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把“良知”与他的“身是本”“百姓日用是道”等思想一体化了,这是很有新意的。
什么是“良知”?王艮说:“良知者性也,即是非之心也。
”(《奉绪山先生书》)[1]也就是说,能够明辨是非的“天命之性”就是良知。
王艮的这一解释是就道德角度而言的。
王艮还从自然角度论述了良知的先天性。
他认为,良知具有自然属性,因而良知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
王艮所要说明的是:“良知”是天然存在的,是不需要思考和学习的东西。
这里有一个人们需要关注的问题,王艮巧妙地将人的自然性与人的社会性两者统一起来了。
他讲的“良知”是“天理良知”,其他所说的“天命之性,即天德良知也”也是这个意思。
(《和万鹿园诗》)[1]王艮的“天理良知”或“天德良知”看重的是人的生理、知觉本能,强调的是良知的自然天性。
换句话说,王艮重视的是良知的自然性,而不是良知的先验性。
在王艮看来,“良知即性”,不需要去“求”。
为此,他得出下列结论:(1)天赋良知“往古来今人人具足。
论明代中叶泰州学派教化思想的形成及特色

泰 州 学 派 产 生 并 影 响 于 明 代 中 晚 期 , 明代 中晚 期 又 是 一 个 复 杂 的 时 代 , 杂 在 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 局 的动 荡 不 安 , 想 而 复 时 思
知 识 界 的 混 乱 , 一 个 “ 杂 而 且 多 变 的 时代 ” 是 复 。泰 州 学 派 学 人 无 论 是 生 活 的 处 事 行 为 , 是 思 想 的 激 进 多 变 , 渗 透 着 时 代 或 都
明 代 泰 州 学 派是 中 晚 明 有 着 一定 影 响 的 派 别 , 组 成 上 虽 没 有 严 格 的 学 术 意 蕴 , 其 学 人 由 于 师 从 阳 明 或 者 其 弟 子 王 其 然 艮, 因而 在 行 为 准 则 与 处 事 原 则 上 有 着 特 立 独 行 的 特 点 。并 且其 成员 多数 来 自于 普 通 读 书 阶 层 , 深 层 的思 想 渊 源 上 不 能 脱 在 离 传 统 的 巢 穴 , 在 表 层 的行 为 上 却 深 深 地 打 着 阳 明心 学 思 想 的烙 印 , 是 这 一 思 想 与 行 为 的 相 悖 的 特 殊 性 , 定 了 泰 州 学 然 正 决 人 独 特 的 教 化 思 想 。事 物 的 发 展是 其本 身 的 内在 矛盾 发 展 的必 然 结 果 , 同 时 , 在 矛 盾 的 发 展 及 其 深 化 , 然 要 有 外 在 原 但 内 必 因的 诱 导 。泰 州 学 派 教 化 思 想 的 形 成 是 对 阳 明 心 学 的继 承 与传 播 , 是 当 时 社 会 现 实 的 发 展 的必 然 逻 辑 , 着 明 显 的 时代 气 又 有
第2 2卷
第 5期
Hale Waihona Puke 长春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国学经典解读 泰州学派

国学经典解读泰州学派泰州学派,是明代中后期思想学术领域出现的一个儒家学派,因该派的创始人王艮为江苏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县)人,故得名。
王艮曾师从王阳明,接受其学说,但他注重“自得”之风,“往往驾师说之上,持论益高远”(明史·王艮传)。
王阳明病逝后,他在故乡安丰场讲学,开门授徒,创立了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的人员比较复杂,有上层社会的官员,如徐樾曾任云南左布政使、何心隐是当时江西省试第一名的获得者,也有不少来自下层的百姓,如樵夫朱恕、陶匠韩贞、田夫夏廷美等,他们的思想对泰州学派的形成起过不小的作用。
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还有王栋(一庵)、王襞(东崖)、林春(子仁)、徐樾(波石)、颜钧(山农)、何心隐(梁汝元)和罗汝芳(近溪)等。
从哲学思想的核心来看,泰州学派属于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但它并没有严格遵循王阳明的学说,而是有他们自己的独特见解,特别是由王艮倡导的“百姓日用之道”和“安身立本”的“淮南格物”说,成为泰州学派的主要学术思想。
所谓“百姓日用之道”,就是把孟子之道与百姓日用等同起来。
王艮曾说:“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凡有异者,皆是异端。
”又认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
圣人知,便不失;百姓不知,便会失。
”(《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语录”)王艮强调只有合乎百姓日用的思想学说,才能算是真正的“圣人之道”,否则便为异端。
王艮的“圣人之道”当然也包括孔孟提倡的伦理道德,但他把它与“百姓日用”等同,并将王阳明“人皆可为圣人”的命题代之以“满街都是圣人”、“晓得圣人即是自己”,这就表明泰州学派所提倡的“百姓日用之道有使王学进一步趋于平民化的倾向。
王艮还提出了“安身立本”的“淮南格物”。
赵贞吉在《王艮墓铭》中提出:“越中良知,淮南格物,如车之两轮,实贯一毂。
”“越中”即指王阳明的大弟子王畿,“淮南”就指王艮。
王阳明死后,王畿的“现成良知”说和王艮的“格物”论,在当时的学术界颇具影响。
王艮将自己的格物论与王阳明的良知说相提并论,认为“王公论良知,某谈格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与泰州学派的社会思想
儒学自汉代之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正统思想,并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改良发展。
发展至明代,王阳明秉承陆九渊的思想发展出阳明心学,二人合称“陆王学派”。
后继者王艮更是创立泰州学派,将心学发扬光大。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明代著名的社会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军事家。
先后平定“宸濠之乱”等“八寇”,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
王阳明为明朝屡建奇功,“事功”卓越,但是如果只是这样,那中国历史上的将才也数不胜数。
王阳明更为后人所推崇,乃至顶礼膜拜的是他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
他开创的心学思想体系是中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大转折点,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早期启蒙思想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阳明提出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世界观,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让贫苦老百姓在深受皇帝压迫的间隙也能喘口气,不是总为皇帝做牛做马,而自己一无所获;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总结前人的精华,为后人指出一条认识问题的最佳途径,那就是既要从书本上去学知识,更要在行动中不断实践。
而他的社会思想可以总结精炼为“致良知”。
一些人认为王阳明的思想是忠于统治阶级的,但是实际上王守仁的思想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他所描绘的社会之美好,可以说已
经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士林阶层所能达到的巅峰。
但他的社会思想不是空想,他的一生恰恰是为他的社会思想付诸实践的一生。
他所提出的社会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暨谢遐龄教授所总结的“天下一家”,王守仁认为只要人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人求“尽其力”,人与人之间就能达到共同的饱暖逸乐,实现不亚于先秦圣贤所提出的“大同社会”的理想社会。
他所提出的理想社会特点鲜明。
首先这个社会的各个成员都以济天下之民,安天下之民为己任。
其次,这个社会按人的德行与才能确定工作岗位,只要有德有能,就让他终身居其合适的职位而不更换。
其三,这个社会有德行有才能的人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四,这个社会中所有才质不高的人,也都能分别安于农、工、商贾等各种本职工作,并都努力工作,相生相养,并没有羡慕他人,“希高慕外”向上爬的想法。
其五,这个社会和谐安宁,亲如一家,没有人与己、物与我之分,各尽所能,相互之间有机配合,人人心情愉快,毫无怨言。
更确切地说,他的理想社会比大同社会构想更有理论指导,更有系统。
然而,王守仁的上述理想社会,只是托古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幻想,现实与理想不仅相距甚远,而且背道而驰。
显然,这一社会思想模式是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宗法血缘关系,王阳明也非穿越之人,又怎能超越历史情境的局限?况且二程,朱熹,乃至陆王,都自视上承圣学之端绪,下开治世之先河。
实在不必求全责备,反而应该看到他们的思想中的光辉璀璨之处。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认识。
在知与行的关
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
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
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
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
他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王守仁在他学生编著的《传习录》中是这样理解的,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知,更要行,而后世的人就理解为要先知而后行,这就错误的理解了圣贤的意思。
王阳明思想的另的思想一光辉之处是其“致良知”。
心学的核心概念是“致良知”,何为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良知就是知是知非之心。
致良知的途径在于“格物”。
归根结底,王守仁的这一思想仍是他的“天地万物为一体”思想的应用。
既然良知是个思想意念问题,王守仁特别注重思想控制的社会功能,他认为人们的思想、心理是行为的中枢和指导。
要想控制人们的行为,首先要控制人们的思想,其目的就是从思想与心理的层次入手,解决社会矛盾,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
结合知行合一的思想,王阳明重新诠释了“格物致知”之理念,正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
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门四句教阐述了心体、性体和良知在其心学体系中所具有的多重意蕴,指出心、性、理三者的内涵并不如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完全等同的,并通过心性“无善无不善”的分析,指出王阳明所说的“至善”是超越道德善恶的不可执之善。
最后,通过对本体与工夫之间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四句教所内含的潜在矛盾,指出此矛盾是心学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德”“言”“功”并立之人,最重要的是他开创了阳明心学,对明代及后世社会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阳明先生于嘉靖八年卒于江西南安,但是他死后,心学并未没落,在他的弟子王艮的推动下,心学更加发扬光大,成为明中叶之后的显学,到清代才渐渐没落传承。
王艮,明代哲学家,泰州安丰场(今江苏泰州)人,人称王泰州。
起初投入王守仁门下只为求生,后经王守仁点化转而治学,并创立传承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
王艮的“百姓日用是道“,“百姓日用之学”,是王艮思想的闪光点和泰州学派思想的主旨和重要的进步命题,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王艮的“格物说”,构成他讲学传道的思想基础,具有鲜明的反抗封建压迫的积极意义。
王艮的“明哲保身”说,是他与封建统治者消极、不合作的体现,起到了反抗封建统治政治压迫的积极作用。
王艮对于社会政治类型作出“三种景象”的区分,即羲皇景象、三代景象、五伯(霸)景象。
王艮的“以孝弟为本”的“孝悌观”,既继承了中国
相传数千年优良传统,又突破了“五经传注”的伦理传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总结下来,王艮的社会思想更加具体,更具可行性。
这也与他起于微末,是盐丁出身有关。
他终身布衣不仕,始终保持了劳动人民的本色,他是与下层劳动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他的学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利益,具有反封建专制、反封建道德传统、反正宗圣教的战斗精神和人民性;在王艮的学说中,比较明确地提出了不完全成熟的社会平等、个人自由、个性解放等思想主张。
王艮是我国“早期启蒙思潮的先驱者”;泰州学派“是中国封建制社会后期的第一个启蒙学派”。
王艮与泰州学派的这种思想特征,对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改良运动,也不无受到泰州学派思想的影响。
而王艮的传人中,不得不提的就属李贽了。
李贽(1527——1602),号卓吾,又自称温陵居士……,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
本姓林,因三世祖被统治者杀害,族人改姓李。
李贽在考中举人后就不再赴考。
在南京,李拜来此讲学的王襞为师。
李在五十三岁时就弃云南姚安知府(四品)官职归隐。
他为官清正廉明,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在他为官期间病饿而死。
李贽发展了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直截了当地提出“穿衣吃饭是人伦物理”和“人即道”、“人必自私”的命题。
泰州学派的思想,发展到李贽,进入了更全面、更成熟、更系统、也更激进的阶段,亦即顶峰阶段。
李贽一生反对封建道学,他提出了一系列与传统观点相背离的思想和主张,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颇
带传奇色彩的人物。
还有如徐樾,罗汝芳,何心隐等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心学”是儒学发展到明代的代表思想,主流思想,但它又不同于之前的儒家思想,不仅仅是承上启下,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封建社会带来了一丝人性和启蒙的曙光.当然,由于时代、阶级以及认识等方面的局限性,阳明先生与泰州学派也存在一些弱点和缺陷,如对封建专制认识和斗争的不彻底性、对传统圣学的妥协、对社会活动和斗争方式方法上的“怪异”等,但是,“瑕不掩瑜”,阳明先生与泰州学派的光彩是永照人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