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船舶防污染问题的探讨
船舶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议题

船舶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议题船舶污染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因此船舶污染的保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船舶污染的影响以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所需的措施。
1. 船舶污染的影响船舶污染对海洋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船舶排放会释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和微粒物质,如硫化物、氮氧化物、悬浮物等,这些物质会破坏水质和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其次,船舶在海上进行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也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影响;再次,意外事故和船舶废弃物的排放也会对海洋生态造成破坏,例如石油泄露会导致海洋油污染,损害海洋生态系统。
2. 降低船舶污染的措施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船舶污染是必要的。
首先,加强船舶尾气排放的监管,引进先进的尾气净化技术,以减少有毒物质和微粒物质的排放;同时,应推动船舶使用低硫燃油,减少硫化物的产生;其次,加强船舶废弃物的管理,在国际海事组织的指导下制定相关法规,确保船舶废弃物的安全处理;此外,加强船舶事故预防措施,提高船舶安全性,避免事故发生,减少石油泄露等意外事件的风险。
3. 国际合作与治理要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国际合作与治理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落实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船舶污染治理的一致性;其次,应加强信息共享,建立船舶污染数据的收集和交流机制;此外,加强国际间的技术合作与研发,共同在船舶污染治理技术上取得突破,推动绿色航运的发展。
4. 公众意识的提高提高公众对船舶污染的认识和意识,也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和舆论引导,让公众了解船舶污染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危害,提倡环保出行和生活方式,形成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结论船舶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一个全球性议题,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加强船舶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措施,加强国际合作与监管,以及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我们可以共同努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船舶防污对海洋环境保护的研究

船舶防污对海洋环境保护的研究船舶是海洋环境中的重要污染源之一,船舶防污措施对于海洋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船舶防污研究旨在寻找减少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的方法和技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船舶防污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减少船舶废水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船舶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油类、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直接排放到海洋中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研究人员通过改进船舶废水处理系统,开发出高效的废水处理方法,以减少废水排放中的污染物含量。
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如油水分离、颗粒物过滤、生物降解等,确保处理后的废水符合环境排放标准。
另一个研究重点是减少船舶的大气排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船舶燃烧所产生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对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都有不利影响,并间接影响海洋环境。
为了减少船舶废气的排放,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新型的低排放燃料和改进船舶燃烧系统,以及提高船舶排放控制设施的效率。
发展和推广船舶使用清洁能源的技术和设备,如天然气和电动动力系统,也是船舶防污研究的重要方向。
船舶防污研究还包括了对船舶涂料和底船防污技术的研究。
船舶在水中航行时,船体会受到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的侵蚀,导致船体表面附着生物和污垢,增大船舶阻力,增加燃料消耗和污染排放。
为了减少这种阻力和污染,研究人员研发了具有防污功能的船舶涂料,这种涂料能够减少生物的附着,保持船体表面的光滑性。
底船防污技术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如超声波清洗和化学防污剂等,能够有效减少船舶表面的生物附着和污垢。
总结而言,船舶防污对海洋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通过改进船舶废水处理系统、减少大气排放、开发新型涂料和底船防污技术等方法,可以降低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
船舶防污研究也需要与国际社会和相关行业合作,加强监管和管理,推动船舶行业朝着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船舶防污对海洋环境保护的研究

船舶防污对海洋环境保护的研究随着船舶运输的发展,船舶防污对海洋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人们对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船舶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
船舶防污技术是保护海洋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研究对于促进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船舶防污对海洋环境保护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考量了船舶的运输、停泊和维护对海洋环境产生的污染。
船舶在航行过程中会产生燃油排放污染、废水排放污染、船舶漆底防污层剥落污染等问题。
这些污染会对海洋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船舶防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船舶的燃油排放污染问题是目前海洋环境保护的重点之一。
燃油排放中产生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物质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
为了减少船舶的燃油排放污染,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了《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MARPOL 73/78),其中规定了对船舶排放污染进行严格的控制。
船舶防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是减少燃油排放污染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改进船舶动力系统和使用低含硫燃油等方式来减少燃油排放污染。
除了燃油排放污染问题之外,船舶废水排放也是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船舶在航行和停泊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废水,其中包括生活污水、厨房污水、船舶驾驶舱和发动机舱的冷却水、船舶舱底和舱舱清洁水等。
这些废水中含有各种有机物、重金属、油污和细菌等物质,如果直接排放到海洋中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危害。
船舶防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可以通过改进船舶废水处理系统,减少废水排放对海洋环境的危害。
船舶漆底防污层剥落污染也是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
船舶漆底防污层常常含有重金属和化学物质,如果漆底防污层脱落会加速其对海洋环境的危害。
船舶防污技术研究和应用可以通过改进船舶漆底防污层的材料和施工工艺,减少其对海洋环境的危害。
船舶防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保护海洋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改进船舶动力系统、废水处理系统和漆底防污层材料,可以减少船舶对海洋环境的危害,促进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平衡的维护。
浅析船舶防污染的重要性与建议

浅析船舶防污染的重要性与建议海上运输承担了世界货运总量的70%~80%,也是我国建设海运强国的重要一环。
在水路运输保持增长的过程中,船舶防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本文主要针对船舶防污染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然后给出一点建议,优化我们现有的防污染管理操作办法。
标签:船舶防污染;重要性;建议1.船舶防污染管理的重要性1.1 污染现状根据2007《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各级海洋管理部门监测的573个排污口中,约有87.6%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超额污染物(或指标)为化学需氧量(CODC)。
R)、磷酸盐、悬浮液和氨氮。
海中陆源污染物总量显著增加。
全国507个陆基排污口监测结果表明,84%的排污口超过排放标准,94%的排污口设置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
2007以后,中国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60%以上的近海水域的环境质量处于极端状态。
海水污染程度加重。
两柄动物群落结构退化。
底柄海洋贝类难以生存,甚至有超过30平方公里的底柄生物群受到影响。
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的恶化趋势并未得到有效缓解,海湾、河口和滨海湿地大多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
主要表现在富营养化、营养不平衡、河口产卵场退化、生态环境丧失或变化、生物群落结构异常等方面。
1.2 污染来源分析污水来源:从小便器、厕所和日常用水等排出的污水和废物;从病房、诊所的洗脸盆、浴缸、排放孔排出的污水和废物;混合日常用水(指洗涤水、浴缸水、洗衣房、厨房洗涤水等);船舶垃圾:在船舶正常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连续或定期处理的各种食品、日常生活必需品、工作用品和船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餐厨垃圾(大米、菜肴等)、塑料制品废弃物(PVC制品、合成纤维制品等)及其他废弃物(纸、木制品、布制品等);油是指用于船舶和船舶使用的油,包括任何形式的石油和含油混合物,包括原油、燃料油、润滑油、淤泥、油渣和石油精炼产品。
船舶油污染可分为海洋石油废水(压载水、洗舱水、舱底水、舱底油残渣)和船舶溢油两种类型的污染。
浅谈船舶污染途径及其对策

浅谈船舶污染途径及对策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航运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服务业,体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航运经济迅速发展,但同时由于船舶自身的特性和海上航行的风险,船舶造成海洋污染的潜在威胁也进一步加剧。
这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就船舶污染的途径方面来探讨一下如何防止船舶污染,减少对海洋的损害,改善海洋环境.1.船舶造成污染的途径船舶对海洋污染主要是指因船舶操作,各种海上事故及各种海上倾倒,使各类有害物质进入海洋,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害渔业和其他海上经济活动、损害海水水质、破坏优美环境等有害影响和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船舶对海洋环境污染的途径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1油类的污染油指石油及石油产品。
由船舶引起的油污染,主要有两类:(1)航运操作性排油:航行的船舶为保障动力设备的正常运转,需要用水进行冷却,部分冷却水会漏泄到机舱,与舱底的污染物质结合形成舱底污水.油船、散装液体化学品船的洗舱水含有石油、化学品、有毒物质和去污剂。
这些都是主要的污染源。
一条船舶每年排放的机舱舱底水量约为其总吨位的10%,全世界每年随船舶舱底污水排入海洋中石油有近几十万吨.压载水和洗舱水肆意排放造成的油污染更为突出,如一般l0万吨级的油轮,压载水不经处理而排放,每个航次就有100,-——,150吨的油排入海中,若全部油舱清洗一次,所用的洗舱水不经任何处理排出舷外,将有200吨石油一起排入海洋。
目前世界上每年约有数百万吨油随船舶压载水、洗舱水等排入海洋。
(2)各种海损性事故造成的溢油,它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及沿岸国家经济的破坏是不可估量的。
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由于船舶触礁、搁浅、火灾、爆炸、碰撞等造成船体或设备破坏从燃油舱或油舱溢出的石油;油船装卸作业过程中或加装燃油时,连接管路破损或误操作满舱造成跑、冒、滴、漏。
在船舶事故中,超级油船造成的海上污染影响更大、危害更深.1。
2运输有毒货物带来的污染有毒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包装破损、泄漏、溢流、散落在船上,清除这些物质的洗涤水及和这些毒物混合在一起的垃圾等,都是污染物.大部分的有毒液体物质都是水溶性的,如果直接排放入海,会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造成重大的污染.1.3船舶垃圾物的污染船舶垃圾是指船舶正常营运期间各种食品、日常用品和工业用品的废弃物。
船舶防污技术的最新研究和应用

船舶防污技术的最新研究和应用近年来,船舶防污技术在海洋环境保护和航行效率提高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船舶防污技术的最新研究和应用,并探讨其带来的益处。
一、背景介绍船舶防污技术是指为了防止船体生物污染,减少船体摩擦阻力和燃油消耗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船舶防污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最初的使用防污漆到如今的先进材料和技术应用。
二、最新研究和应用1. 新型抗污染涂层技术近年来,许多船舶防污涂层技术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
其中,基于纳米材料的抗污染涂层是一个热门领域。
这些纳米材料能够形成一层微小的保护膜,阻止污染物的附着,并在船舶运行过程中实现自洁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涂层技术,如光催化涂层和离子交换涂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污染物的生长和附着。
2. 太阳能和电解水技术近年来,太阳能和电解水技术在船舶防污方面的应用也得到了关注。
太阳能系统可以为船体提供持续的电力,进而激活防污涂层表面,降低污染物的附着能力。
而电解水技术则可以通过水的电解产生抗菌物质,从而减少生物附着。
3. 水下超声波清洗技术水下超声波清洗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船舶防污技术。
这种技术利用超声波的作用,可以在不直接接触船体的情况下,清洁海洋生物和藻类附着。
相比传统的机械清洗方法,水下超声波清洗技术更加高效、环保且不会对船体造成损害。
三、船舶防污技术的益处船舶防污技术的最新研究和应用带来了诸多益处。
首先,船舶防污技术可以减少生物附着,降低船体摩擦阻力,提高船舶速度和燃油效率。
这对于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提高航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船舶防污技术可以减少船体生物污染,降低船体维护和清洗成本。
船舶维护和清洗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源,而防污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降低这些成本。
再次,船舶防污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船舶生物污染物和废水的排放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而船舶防污技术可以有效减少这些污染物的释放,保护海洋环境的健康和稳定。
浅谈内河船舶污染防治

浅谈内河船舶污染防治摘要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路运输事业迅猛发展,船舶排污需求也随之加大。
当前,内河船舶仍采取垃圾禁排、油污水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的措施,但受经济利益驱使、污染物接收处置体系不健全等多种因素影响,船舶污染物偷排、直排现象仍然存在,这些行为影响恶劣、危害巨大。
虽然我国从立法要求和实施推进方面采取了一定的船舶防污染措施,但在船舶污染物产生量的实时监控、污染物的接收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导致船舶污染物偷排直排入水体的现象时有发生,进而污染水体。
当前航运快速发展,船舶污染物对环境形成了较大影响危害仍不容忽视。
本文对生活污水产生量在线实时监测系统进行了总体方案设计,该系统的运行从源头上控制船舶污染物的偷排直排。
通过合理布局船舶污染物的固定接收装置和移动接收装置,确保接收能力大于船舶污染物的产生量,确保船舶污染物的及时有效排放。
关键词:内河船舶船舶污染污染防治监管一、内河船舶污染的概念1.1内河船舶污染的概念总所周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内河运输的船舶已达到三十多万艘,船舶在内河航行、港口停泊以及装卸货物等作业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气、油污、化学品等,稍有不慎就会对周围水环境和大气环境产生污染,是不可忽视的水污染源。
船舶油类污染,是我国内河船舶污染中最严重的,主要是一、船舶操作性排放事故,在船舶运营的过程中向内河中排放各种含油水及残渣:二、事故性排放的原因是因发生碰撞、触礁搁浅、装卸货过程中操作失误或者为了减少损失、避免发生更大灾害应急排放,油类排放入内河水中严重影响水体的自净作用、水生物的生活、甚至影响渔业生产。
船舶运输有毒、有害物品化学品、污染,其大多具有易燃、易腐蚀、毒性强等危害性,如是载有这些危险物的船舶在内河发生泄漏事故,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严重污染水域,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甚至引起用水恐慌。
船舶生活污水污染多来自船员和旅客的日常生活排水含有大量的耗氧有机物,一般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内河水域消耗水中溶解氧气,使水质恶化,动物迁移或者死亡。
船舶环境保护与防污染

船舶环境保护与防污染船舶在现代物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特别是船舶排放的废气和废水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船舶环境保护与防污染成为了全球船舶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船舶废气排放船舶废气排放是船舶对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船舶在运行过程中,燃烧大量的燃油,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有害气体。
这些气体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问题。
为了减少船舶废气排放,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了一系列的排放标准和规定。
其中包括了船舶排放限值和船舶能效指数(SEEMP)等。
此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欧洲的排放交易制度(ETS)和中国的船舶排放控制区(ECA)等,以期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引导来减少船舶废气排放。
船舶废水排放船舶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和病原体等有害物质,如果直接排放到海洋中,将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海洋环境,IMO制定了一系列的船舶废水排放标准和规定。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BMPS)。
该公约要求船舶在排放压载水和沉积物之前,必须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去除其中的有害物质。
此外,IMO还制定了一些其他的规定,如《船舶生活污水处理设备性能标准》和《船舶垃圾管理规则》等,以期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来减少船舶废水排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船舶防污染措施除了上述的排放控制措施外,船舶防污染措施还包括了船舶污染防治设备的应用和船舶污染防治意识的提高等。
船舶污染防治设备包括了一系列的处理设备,如废气净化设备、废水处理设备、废油回收设备等。
这些设备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船舶排放的有害物质,保护海洋环境。
船舶污染防治意识的提高则是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手段,增强船舶人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这种措施可以通过提高船舶人员的环保意识和技能,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到船舶污染防治工作中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船舶防污染问题的探讨随着中国长航大油运发展战略的实施,随着国内外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船舶防污染越来越成为集团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受到集团和公司两级领导的高度关注。
这也是事关集团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本文结合船舶管理的实践,对船舶防污染问题试作探讨。
一、全面地认识船舶污染事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船舶防污染,特别是库区和海上船舶防污染,对我们来说是崭新的课题。
对以往典型事故的重温和分析,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科学把握船舶污染事故的种类、危害和趋势。
1、船舶污染事故的案例。
据有关资料统计,海洋环境污染中有35%的污染为船舶污染。
其中最主要是油类物质。
据估计每年由于石油运输活动,排放到海洋中的石油高达100多万吨,是人类其他活动泄入海洋石油量的10倍。
因为原油及其制品在运输过程中,极容易出现由于海损事故、货油操作和机器使用操作过失、设备状况、人员业务素质以及污油水、机舱舱底水排出舷外等原因而造成油品污染事故。
近年来发生的船舶污染事故主要有以下五类:一是因船体断裂造成污染事故。
如2002年11月13日,巴哈马籍“威望”号(Prestige)油轮,在西班牙西北海域,遭遇强风暴失控搁浅,导致船体开裂,船内大量燃料油泄漏。
大风将失去控制的“威望”号吹向葡萄牙海域方向,途经之处形成了一条宽5千米、长37千米的黑色污染带。
19日,“威望”号在距离葡萄牙海域50千米处断成两截,沉没到1.5千米深的海底中。
20日,沉没的油轮发生更大面积的燃油泄漏。
二是因船舶触礁造成污染事故。
如2005年4月,葡萄牙籍油船阿提哥轮(ARTEAGA),在大连新港水域处受水流影响触礁,船舶底部破损,船体附近发生少量溢油。
三是因船舶碰撞造成污染事故。
如2004年12月7日,巴拿马籍集装箱船“现代促进”轮与德国籍“地中海伊伦娜”轮在珠江口水域发生碰撞,造成“地中海伊伦娜”轮一个燃油舱破损,导致约1200吨燃油溢出,在海面形成约9海里的溢油带。
这是我国海域因船舶碰撞造成的最大溢油事故。
四是因船舶失控造成污染事故。
如2006年2月27日,一艘利比里亚籍油轮,在通过苏伊士运河时发生技术故障,船舶舵机失灵,导致船舶撞上运河河堤,造成船上3000吨重油泄入运河。
五是因船舶装卸货操作过失造成污染事故。
如我公司大庆435在香港码头卸油时,由于通往污油水舱的腰节阀没有关闭,造成油品在卸载的同时,有部分货油驳到污油水舱,在液位报警系统多次报警的情况下,由于操作人员的疏忽,导致污油水舱油品漫舱并溢流到船舷外入海。
2、船舶污染事故的种类。
船舶污染的分类标准较多,但在法律上较有实质意义的分类则是按船舶污染海域的途径和方式分类。
依此标准,船舶污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排放性的船舶污染(又称操作性污染)。
是指船舶有意识地将船舶污染物质(主要是机舱舱底污水、油船/化学品船压载水、洗舱水等)排入海中。
排放性的船舶污染又可细分为正当排放和不正当排放两种。
所谓正当排放是指船舶排放的污染物质未超过防污标准或排放行为不被禁止或限制的轻微船舶污染行为。
所谓不正当排放是指船舶排放的污染物超过防污标准,或在禁区内排放污染物质而造成的污染。
在不正当排放中,大量污染行为是排放油轮或油舱的压舱水、洗舱水以及船底含油污水。
排放性的船舶污染由于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相当分散,每次排放的数量比较少,产生的危害轻,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随机性,在事故发生后一般很难对造成污染事故的船舶进行目标锁定,因此受到的关注程度不大。
排放性污染主要来源于一些航运企业因过分强调经济利益,减少船舶洗舱水、污油水的处理费用,以至放纵船舶违规排放。
这种污染是比较普遍的,对于全球如此多的航行船舶来讲,其对海洋环境所造成的总体污染是严重的。
因此,排放性污染在船舶污染中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
另一类是事故性的船舶污染。
事故性的船舶污染是指运载具有油品、毒害物质的船舶因过失、疏忽、不可抗力、意外情况等原因导致船舶触礁、碰撞、搁浅、爆炸、起火等海上危难事故后,船载的油品、有毒物质泄漏进入海洋造成污染;燃油舱或油船货舱溢出的石油,油船装卸作业过程中或加装燃油时,连接管路破损或误操作造成的溢油;为保证人员和船舶安全而进行的紧急排放等。
事故性船舶污染由于其所发生的频次比较低,在船舶污染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但是它会对局部海域造成重大污染,特别是事故发生地多在某些国家的沿岸或接近沿岸的海域,具有影响范围大,性质恶劣,造成经济损失巨大的特点,并且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危害也是深远的,因此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点关注,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3、船舶污染事故的危害。
船舶污染事故、尤其是油轮、化学品船海上污染事故危害十分严重。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对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船舶污染尤其是油污所造成的直接损失与防止和减轻污染损害所花费的间接费用相当惊人。
其直接损失是每年大约有100万吨石油流入海洋,价值数千万美元。
而政府当局为消除损害采取行动花费的费用更为巨大。
1989年3月,“埃克逊-瓦尔德兹”号油轮在威廉王子湾海岸搁浅,泄漏原油约3.6万吨,事故涉及的污染损害赔偿费用、清污费用和罚款等高达80亿美元。
二是对环境产生严重破坏。
船舶污染事故对各种海洋生物的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
在发生船舶污染后,有些海洋生物丧失或改变其肢体器官功能和繁殖能力;还有些海洋生物数量锐减,面临灭绝的危险。
此外,由于海水一旦污染后很难恢复,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也受到极大破坏。
“威望”号油轮发生污染使当地的海洋生物遭到严重的破坏,一些水产品濒临灭绝,沿海的生态受到严重影响。
三是对沿海旅游业造成负面影响。
海岸地区通常为旅游胜地。
如发生严重船舶污染,尤其是油污,会出现影响美观的泡沫、浮污或极恶心的气味,破坏优美的自然景观,使当地失去旅游观光价值。
1992年12月3日,希腊油轮“爱琴海”号在西班牙西北海岸搁浅,泄漏的原油严重污染了当地海滩,造成当地旅游业萧条。
四是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和威胁。
船舶污染物质中的有毒物被海洋生物摄取后,富集在食物链中。
人食用了这些海洋生物后,其中的有毒物质就可能损害人的身体健康。
另外船舶在内河发生污染事故会对当地和下游的水质产生污染,造成人民群众生活饮用水的短缺或水质超标,影响身体健康,严重时会影响社会稳定。
五是对航运业本身带来不利影响。
当溢油发生在港口或主航道、或溢油漂移到这些地区时,在采取清污作业过程中,可能会延误来船靠泊和在泊船舶出港,停泊在这些水域的船舶可能会由于妨碍清污作业而移动,航行在这些水域的船舶可能被迫改变航道或停航,从而耽误了时间,对港口和船方都会造成相当的经济损失。
4、船舶污染事故的趋势。
从近年来的船舶污染事故来看,总的趋势是事故越来越少,损失和影响越来越大。
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航运业的快速发展,船舶运输市场空前繁荣,但是全球船舶的事故发生率却不断降低,特别是油轮事故造成的大面积海洋污染事故越来越少,据国际油轮船东防污染联合会(ITOPF)统计,1970年至1979年,全球年均发生25.2起油轮污染海洋的事件,其中1979年油轮污染海洋事故发生最为频繁,一年内达到34起,而2000年至2004年的油轮海洋污染事件年均发生仅为3.8起。
这主要归功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进步:一是法规的完善。
国际、国内加强了公约、法规的建立,健全了船舶防止污染的操作规定,使船舶防污染纳入了法治的轨道;二是设备的改善。
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提高了对新造船舶船体的要求,制定了逐步淘汰“单壳船”的时间表,加强了船舶结构的检验,严格控制单壳老龄船舶装运原油和重油,从根本上减少了船舶污染的可能性,降低了船舶污染的危害性;三是操作的规范。
世界航运企业普遍重视船舶安全管理,不断提高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规范船舶的各项操作,使船舶的每一项活动都有其安全标准;四是检查的加强。
各港口国主管机关严格执行港口安全法规,全面检查船舶安全规范。
另外国际石油公司也在不断扩大检查内容和深度,提升船舶的安全状况和设备要求,严格船员的安全操作意识;五是环境的改善。
通过在航行密集水域实施VTS系统,建立分道通航制度和增加助航设施等技术措施,大大改善了航行条件,减少了航行事故的发生。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油轮大型化的快速发展,在过去30年的每次油轮航运事故造成的海洋污染,都对海洋环境、海滨旅游业、渔业生产等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其经济损失也是越来越巨大。
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视,船舶如发生重大的污染事故,对于事故的赔偿、责任的认定、油污的清除、环境的恢复、经济的损失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付出的代价会越来越大。
“威望”号油轮溢油事故,泄漏了2.5万吨燃料油,使西班牙400多海里的海岸线遭受严重污染,并危及法国和葡萄牙海岸,仅西班牙政府用于清污的费用就高达10亿美元,还不包括生态损害的赔偿费用。
事故趋势的分析告诉我们,船舶污染事故不是经常发生的,但又是万万不能发生的。
二、认真研究船舶防污染法规上世纪50年代,各国和国际社会开始注意船舶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损害,并开始通过国内立法和国际公约进行调整。
1967年的“托雷峡谷号”事件更是使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充分认识到船舶污染的严重性,深感防止船舶污染的急迫性以及加强建立和完善防止船舶污染国际法律规则的必要性。
自此,在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的不懈努力和多方尝试下,逐渐形成了控制船舶污染的条约法规体系。
1、主要法规(1)国际条约。
为了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污染损害,世界各国或国际组织特别重视运用法律手段,制订并实施保护海洋环境的法律和法规。
与船舶防污染有关的国际公约主要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及1978年议定书》(MARPOL73/78)、1969年《对公海上发生油污事故进行干预的国际公约》、1969年《关于油污损害的民事责任公约》及其1976年议定书(CLC1969)、1971年《设立国际赔偿油污损害基金的公约》、《1990年国际油污防备、反应和合作公约》(OPRC公约)、《1992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美国《1990年油污法》(OPA1990)等。
(2)国内法规。
我国对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一直比较重视,陆续制定了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等法规,各级地方政府、海事机关也纷纷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规。
现已基本形成比较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在不断地完善之中。
1974年1月国家颁布了《防止沿海水域污染暂行规定》,1982年8月我国颁布了第一个综合性保护海洋的基本法《海洋环境保护法》。
从1983年至2006年分别颁布了《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海船船舶结构与设备防污染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船舶油污染事故等级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海事行政处罚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等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