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言中时态比较
英汉语言词汇对比

英汉语言词汇对比一、英汉语言词汇的发音对比。
1. 音节结构。
- 英语:- 英语单词的音节结构较为复杂。
一个音节通常由一个元音(vowel)或一个元音加上一个或多个辅音(consonant)组成。
例如,“cat” [kæt],是一个单音节词,由辅音[k]和元音[æ]以及辅音[t]组成;“apple” [ˈæpl],有两个音节,第一个音节是[ˈæ],以元音开头,第二个音节是[pl],由辅音[p]和[l]组成。
- 汉语:- 汉语的音节结构相对简单。
一个音节由声母(initial)、韵母(final)和声调(tone)组成。
例如,“妈”mā,声母是m,韵母是a,声调是第一声。
“好”hǎo,声母是h,韵母是ao,声调是第三声。
2. 重音与声调。
- 英语:- 英语中有重音(stress)现象。
在多音节单词中,重音位置不同会改变单词的词性或意义。
例如,“'present(名词,礼物)”和“pre'sent(动词,呈现)”。
重读音节通常发音更响亮、更清晰。
例如,“banana”[bəˈnɑːnə],重音在第二个音节上。
- 汉语:- 汉语依靠声调来区分意义。
汉语有四个基本声调: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和去声(第四声)。
例如,“mā(妈)”“má(麻)”“m ǎ(马)”“mà(骂)”,声母和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意义也完全不同。
二、英汉语言词汇的词性对比。
1. 名词(Noun)- 英语:- 英语名词有可数(countable)和不可数(uncountable)之分。
可数名词有单复数形式,例如,“book”(单数) - “books”(复数),复数形式的变化规则有多种,如加 -s(books)、加 -es(boxes)、变y为i加 -es(city - cities)等。
- 发音上,有些复数形式的发音会发生变化,如“house”[haʊs](单数) - “houses”[ˈhaʊzɪz](复数)。
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性对比分析

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性对比分析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语音、语法、语义还是语用方面都存在很多不同之处。
这些差异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了很多挑战,需要我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时注意到这些差异,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和沟通障碍。
在语音方面,中英两个语言的发音方式显然不同。
英语语音重音明显,音调跳跃大,说话方式较为生动,而汉语则是音调平稳,声调调值不强烈。
这使得在英语中,强调和重要的信息能够通过重音和语调来表达,而在汉语中往往需要通过词语的选择和句式的排列来表达。
在语音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应该是音调的问题,以免造成语义的混淆和误解。
在语法方面,中英两个语言的语法结构也存在很多不同。
英语突出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强调语句的逻辑关系,而汉语则重视句子成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英语倾向于使用简单句和并列句,汉语则有许多较为复杂的句式,例如长句和嵌套句。
此外,英文使用较为丰富的时态和语态,以表达不同时态和语态下的意思,汉语则采用了六个基本的时态和一个语态,语法相对较简单。
境外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容易被“主谓宾”和“时间状语位置在前”等语法要点所迷惑,在写作中常常出现字句不通或串行翻译等问题。
在语义方面,中英两个语言的所指对象和词汇含义也有差异。
英语中有许多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使得词汇的选择更为灵活,而汉语中则以单音多义较为突出,同一字或短语有多种词义,含义较为丰富。
此外,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英两个语言中词语的文化内涵也存在差异,需要特别注意译文的意义和意义的区别。
在语用方面,中英两个语言的应用和使用场合也存在很多不同。
英语注重言辞优美、主题鲜明和说理严密,而汉语则更注重文章的整体效果和表达的情感色彩。
英语中常常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和反问等,表达言简意赅的文字效果,而汉语则通过语言的细节表现情感。
此外,中英两种语言的正式与非正式、文学性与口语性等语用差异也需要特别注意到。
总之,中英两个语言存在各种差异,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需要注意到这些差异,尽可能避免在翻译、写作等方面产生误解和沟通障碍。
中外语言比较——对“英汉语言比较”的认识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中外语言比较——对“英汉语言比较”的认识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摘要:语言不只是思想交流的工具,也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语言是为了适应人类社会传达感情、交代事件等事务而诞生的。
语言对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语言,从而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存在。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义、语法以及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翻译就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化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只有通过语言的具体对比分析,我们才能英汉翻译过程中更加准确地应用各种翻译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英汉对比、翻译、语法、语义、文化、思维一、英汉对比的内容语言对比的研究有很长的历史。
自语言产生以来,自有语言接触以来,就有了语言比较。
语言对比分微观对比和宏观对比两大范畴。
微观对比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而宏观对比则关注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等。
语音的社会性质指的是各语音特征及不同语音要素在语言交际中的表达功能。
语音与其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具有社会约定俗成的特点。
语音的社会性质是音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英汉文字对比是英汉语言微观对比中的重要部分。
文字学是语言学中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的一个分支学科,创始于中国。
英汉文字对比虽然属于英汉语言文化中的微观对比的范畴,但是其比较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却十分广泛,包括文字的起源与演变、文字的形体特征、文字在语言单位中所处的地位、文字的表音表意性质等。
词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词和固定词组的综合。
词汇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词汇学研究语言或一种语言词汇的组成、运用和历史发展。
语法研究的目的在于描写和总结语言的规律,其范围和内容随着人们对语法在语言中的地位的认识不同而不同。
英语之所以是英语,汉语之所以是汉语,起本质区别作用的因素就是它们各自的语法系统。
人类在改造自然与改造人类自身的过程中,创造出了社会的第三大要素——文化。
对于文化的研究,或者确切的说,通过对比中外语言层面的不同,来探讨两者文化的差异是极具理论意义的。
语言是文化最主要的表达手段和方式,文化能对语言的结构和内容的诸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层面和语句层面上。
英汉语法对比

0. 汉语和英语语法特点最本质区别:
第一,汉语语法是隐性的,英语语法是显性 的。汉语语法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第二,汉语语法是柔性的,英语语法是刚性 的。
1. 汉语语法的隐性与英语语法的显性
语法上所谓隐性implicit和显性explicit是指有无 外在的形式标志。
就英语和汉语而言,隐性和显性的内容相差较 大,形成明显对比。
身体 牛马 烟酒 街道 云贵 衣帽 肢体
成语:平仄、四声八调、阴阳上去
阴阳上去:生财有道 山盟海誓 诸如此类
5.4 英语的贴近律:英语中除形态外影 响语序的重要因素是“邻近原则”:语 义相关的成分放在一起
形容词作定语尽量靠近所修饰的名词 副词前贴所修饰的形容词、副词、介词、
连词 副词前贴所修饰的不及物动词 副词修饰及物动词时,不得隔开动词及
英语句子的扩展或复杂化是在主干上进行,不改变主干。
英语句子的分析顺序:先切分主谓,再切分谓语部分, 然后切分附加成分。
二、汉语的竹式结构
汉语不存在一个主干结构,也没有主干和树杈之分。
汉语句子的构造方式就像竹子一节一节地,这样的竹节可 多可少,是开放性的。构成句子的竹节可能是词、词组、 分句。
逻辑律的第一个表现:时序上的先后律
构词:古今 早晚 先后 教学 兴亡 生死 父子 子孙 老少
成语:春夏秋冬 冬去春来 一朝一夕 穿针引线
时间表达:1995年10月13日下午3时 汉语所谓连动、兼语,大都按时间顺序:进城卖菜、
送他上路、去医院看病
逻辑律的第二个表现:空间上的上 下-大小律。即从大到小、从上到下、 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符合人观察 周围世界的逻辑顺序。
汉语语法的隐性造成汉语语法单位界限的 模糊不清。
英汉的词性对比

英汉的词性对比词性指以词的特点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
词性是一个语言学术语,是一种语言中词的语法分类,是以语法特征(包括句法功能和形态变化)为主要依据、兼顾词汇意义对词进行划分的结果。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而英语的词性分为10个大类:名词(noun),代词 (pronoun)、形容词(adjective)、副词(adverb)、动词(verb)、数词(numeral)、冠词 (article)、介词(preposition)、连词(conjunction)、感叹词(interjection)一、个别英汉词性的差距1.英汉介词的区别英语的介词(preposition)又叫前置词,因为它置于名词、代词等前面,所以称为preposition(pre,前;position,位置),在汉语里,介词的作用是介绍,使一类实词与另一类实词发生关系,所以起介绍句法作用的词就是介词。
汉语介词大都是从古代动词虚化而来的, 兼有动词的句法功能, 存在和动词纠缠的问题, 有些容易和动词区别, 有些很难。
而英语介词不存在这种情况。
他在家里。
(动词)他在家里看电视。
(介词)他在温州。
(动词)他住在温州。
(介词)很多英语介词兼有副词的功能。
汉语很少这种情况。
’clock. (介词)副词)2.英汉名词的区别英语名词根据其过程可以分为简单词、派生词和复合词。
汉语的名词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根据词根以及词根和词缀的结合情况不同,合成词可分为复合式、附加式和重叠式合成词。
英语不但广泛以名词代替动词来表意,而且以名词用作形容词。
比如mood music(抒情音乐)、school views(学校的观点)、love match(恩爱夫妻)。
这些词都把名词作为形容词或者动词来用。
重要的是语法功能对比:英语中名词不能作谓语,而汉语可以。
他20岁(he is 20 years old)。
英汉翻译中的常见问题解析

英汉翻译中的常见问题解析引言:英汉翻译是一门复杂而又有趣的艺术。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英汉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大。
然而,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教案将从语法、词汇、文化等多个方面解析英汉翻译中的常见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语法问题1. 语序不同英语和汉语的语序有很大的不同。
英语是主谓宾的语序,而汉语是主谓宾的语序。
在翻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语序的颠倒,给读者造成困惑。
解决方法: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调整,保证句子的通顺和易读。
2. 时态和语态的转换英语的时态和语态与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经常需要将英语的时态和语态转换为汉语的相应形式。
解决方法: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转换,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二、词汇问题1. 词义的多样性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有着不同的特点,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词义。
解决方法: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选择合适的词义,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恰当性。
2. 习惯用语和成语的翻译习惯用语和成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它们的翻译常常会带来困扰。
解决方法: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选择合适的习惯用语和成语,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恰当性。
三、文化问题1. 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这导致了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文化差异的问题。
解决方法:在翻译过程中,要了解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贴近读者的需求。
2. 文化隐喻的翻译文化隐喻是文化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但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带来困扰。
解决方法:在翻译过程中,要了解文化隐喻的含义和背景,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恰当性。
结语:英汉翻译中的常见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话题。
通过对语法问题、词汇问题和文化问题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英汉翻译中的挑战和难点,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英语与汉语翻译的差异

英语与汉语翻译的差异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我们就不能确切地理解和正确地用英语表达思想。
所以,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对于学好英语至关重要。
鉴于此,我将其差异方面的知识归纳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一、英语的屈折语现象①动词的屈折变化(包括动词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和过去分词、语态、动名词、不定式等的变化。
)②名词单复数的屈折变化③代词的屈折变化(包括数和格的变化)④比较形容词的屈折变化⑤词性的变化二、英语冠词现象由于汉语没有和英语冠词相对应的词语,学生在使用英语冠词方面会因此受其累,常常缺乏良好的意识和习惯。
冠词是英语句子里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英译汉时,“the”或者省去,或者用指示代词表示;反之,在汉译英时,就要在需要的地方加用冠词。
例我是老师,你是学生。
【误】I am teacher and you are student.【正】I am a teacher and you are a student.三、连词的用法不同现象在英语中,有了“因为”就没有“所以”,有了“虽然”就没有“但是”,二者只能有其一,而在汉语中二者皆有。
例因为我们有同样的爱好,所以我们是好朋友。
【误】Because we have same hobbies,so we are good friends.【正】Because we have same hobbies,we are good friends.【正】We have same hobbies,so we are good friends.四、英语一致现象(1)主谓一致主语和谓语动词应保持数和人称上的一致,而在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动词则没有这样一致性,即无论主语的人称和数如何,动词形式都没有变化。
例现在,这个男孩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学好英语。
【误】Now the boy want to do his best to learn English well.【正】Now the boy want s to do his best to learn English well.(2)称谓一致例史密斯一家人尽力让我感到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中英文句子结构的区别

中英文句子结构的区别
中英文句子结构的区别很大,这是由于中英文语言特点和语法规则的不同所造成的。
以下是几点不同:
1. 词序的区别:中文的词序是比较灵活的,而英文则通常是固定的。
例如,在中文中可以说“我喜欢吃苹果”,也可以说“吃苹果我喜欢”,但在英文中只能说“I like to eat apples”。
2. 修饰语的位置:在中文中,修饰语通常放在被修饰的词前面,而在英文中则是放在后面。
例如,在中文中可以说“美丽的花儿”,但在英文中则是“flowers that are beautiful”。
3. 动词时态的不同:中文中没有动词时态的概念,而英文则需要根据时间和情境来使用不同的时态。
例如,在英文中说“我在昨天看了一部电影”,而在中文中则可以说“我昨天看了一部电影”。
4. 语法结构的差异:中文的语法结构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字的组合来表示意思。
而英文的语法结构则比较复杂,需要注意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定语和状语的位置等。
总之,中英文句子结构的区别很大,需要我们在学习和使用中英文时注意语言上的差异,以避免语法错误和翻译不准确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自然有许多不同之处。
而我们在学习外语如英语时,首先注意到的是词汇,却不够重视时态的重要性,因为在汉语中时态并没有一个像英语中那样明显的概念,很多话在没有语境或上下文的情况下无法判断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时间上的范畴很难判断。
那么汉语是怎样表示时间关系的呢?与英语又有哪些异同之处?一、时态的表示方法王力先生[1]曾指出,时间的表现,大多数族语是有的,然而各族语对于时间的看法却不相同。
大致说来,人们对于事情和时间的关系,第一,着重在事情是何时发生的,不深究其所经过时间的远近,或长短;第二,着重在事情所经过时间的长短,及是否开始或完成,而不甚追究其在何时发生。
这一观点较为全面地概括了语言在时间表达上的特点,即使是一些稍有例外的语言,也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时间概念。
那么,英语和汉语这两种系统性较强的语言在时态上具体又是怎样表示的呢?[2]45指出,英语有着相当完善的时态标志系统,并且提出一个时态标志的公式{-}{}{+-}{+-},按先后顺序分别表示{过去时}{将来时}{完成体}{进行体}和动词,其中只有动词成份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在括号中的选项均为可选择选项,但只能按照所给出的顺序选择一次。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英语是一种形态结构突出的语言,每一句话几乎都可以看出它所表示的时间关系,而形态结构的变化又恰好与时间表达形成一种一致关系。
传统语法中通常认为有16种时态关系,由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和完成体、进行体等交叉形成,通过时态标志表示出来,但凡学过英语的人都能从中看出句子的时间关系,如;
即使是较复杂的句子结构也是一样,比如;′…。
而汉语在时态表达上则是一种相对比较含蓄的语言,这也体现了汉语隐性与英语显性的对比关系。
英语中有明显的时态标志,但汉语中却没有相对应的部分,起作用的是表示时间的状语,如下个月中旬,我出差到江南去。
其中的时间状语明确地表示了句子的将来时态。
另外虚词也是汉语中表示时态的重要手段之一,如着、了、过等。
而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提出英语有36种时态的说法。
何伟提出,在功能主义时态观中有两个原则,三分制原则和递归原则,即以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作为三种基本时态,并指出时态具备递归性,时态在系统内可作重复选择[3]419,但[4]又从功能角度提出了限制规则,从而得出了36种时态的说法。
同时,关于时态的表示方法,-还提出时态标记和时间因素等概念。
二、词汇与时态虚词是汉语中表达时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汉语时态研究中比较受关注的问题,很多学者曾对此进行论述。
在此仅以几个比较重要的虚词过,着,了等几个典型例子进行说明。
过通常表示已经完成了的动作或事件,与英语中的过去时或完成体有很多相似之处,且常与已经曾经等配合使用,但并非必须。
如1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勇敢的人民,对人类文明曾经作出过卓越的贡献。
2我已经嘱咐过她了。
3我想起来了,我们报纸还0就此发表过答读者问呢。
对于那些起辅助作用词的使用上,并无特别规律可言,如例3,我们还也可以加上曾或曾经。
着则主要表示正在进行或持续的动作和事件,从过去持续到现在,可能是一种状态或活动,与英语中的进行体
比较接近。
如4黄耀祖架起一只脚来,悠悠地晃荡着。
5车站有一截矮矮的砖墙,帖着花花绿绿的标语。
另外还有一些与之相近的如正……在……正在……等。
同时我们也发现例4和例5也稍有不同,例4完全是一种动作正在进行和持续,例5则在表明一种状态,那么状态可以和英语中的进行体比较吗?我们也可以看一下英语进行体的例子来比较一下。
6′在这句话中用到了现在完成进行体,如果用汉语表达的话,可以是这辆车这几周一直在车库停着。
表明车的一种状态。
对于了的论述比较多,它所表示的含义也较广泛,主要有三种含义1与动作连用,表示动作的完成,与英语中的完成体相似;2表示将要进行的动作或将要发生的事件,相当于英语中的将来时;3与时态关系不大,表示一句话的结束。
如7风已经停了。
8这场战争打了八年,还不该结束吗?9时间到了,我得走了。
另外上文中提及的时间状语也是词汇所涵盖的问题。
印欧语系中的语言如英语主要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示时和态,二者密不可分;现代汉语则完全不同,两者并非一定要结合在一起表达,时可以由语法成分表示,也就是汉语中着了过等成分;态或体可以由句中的实词充当,此外还有时间副词,如我已经吃了饭中的已经;我刚吃过饭了里的刚,其实按其性质和作用,应视为时态副词。
这些也都可以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汇或表达,如已经和,刚和等。
在实际应用中,很多没有明显虚词标志的汉语句子都是依靠这些时态副词或时间状语来体现的。
还有一些动作也体现了时态关系,也就是实词充当时态标记的例子,如10没听说你还有个亲戚啊?啥亲
戚?例10可译作′-;?表示听到别人说起的意思,属完成体。
究其原因,听说虽被看作一个词,但事实上已经发生了两个动作,表达听说某事,因而在英语中译成或更为合适。
既然汉语中词汇意义与时态相关,那么在英语这一以形态结构著称的语言中,词汇是否具有时态意义呢?答案也是肯定的。
尽管英语以它的形态结构变化著称,其时态变化也的确与此相关,但某些词或词组是可以表达一定的时态意义的,如,,等介词可以表示一种进行着的状态、职业等;再如,等也可表示对即将发生事情的预测或导入。
比如说,;分别可译作那小男孩正哭呢军队正在行军我们定将取得胜利。
但在动词中这样的例子极少,英语中的词汇由于其语言的特点,所能在动词本身中体现的时间意义都被时态标志给盖住了。
如英语中的一词,用汉语说我学会了,英语中就要说也就是说,在英语中没有哪个动词是单独出现而没有任何时态表示的。
三、情态动词与时态情态动词在汉英语言对比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在时态系统中同样不可忽视,尤其是英语。
在传统的英语语法分析及教学中,往往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情态动词的程度、区别等,而对其时态意义相对比较忽视。
汤普森对于这一点曾论述情态动词的时态通常被认为是无时态,尽管它包含了过去的含义[5]87。
在对情态动词的处理上,我们通常也是这样认为的,即使是和这样对应明显的词汇,也更多地去区分其情态,而非时态,其实情态动词在大多情况下都表达了一种过去的时态。
汉语中的情态系统虽相对不太明显,却仍然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相对应的情态动词有会要,敢,将等。
如·11
他发现苏小姐有不少小孩子脾气,她会顽皮,会娇痴,这是他一向没想到的。
12我想你还是在上海或南京找个事,北平形势凶险,你去不得。
例11较明显地给出了所谓情态动词或称之表示情态的成分,就其时间而言可将之称为现在时,但其中的确包含过去的意味,苏小姐一定曾在过去顽皮过,娇痴过,而后他才产生了这样的认识。
这与英语中的意味很相似。
可以译作,,-,,而例12则有比较明显的将来意味,相当于你不能去,不要去。
基于北平形势凶险,这一现在的情况,可译作,′类似的用法还有很多,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但在情态动词的时态上,过去时间的表达更多地是从意义角度加以分析,从形态上说,我们不能将之完全等同。
对于英语中的例子也是这样,因为从传统语法分析上,我们仍无法辨认出时态上标志性的区别,但在意义上,这种时间表达的意味相当明显。
如13从时态上看,非常明显,例13是现在时进行体;而从意义上看,这句话仍然是基于过去对能力的了解所做出的判断,认为这已经是。
而另外一方面,有时在使用情态动词时,我们也用到时间副词,这时情态动词的时态意味就更明显了,如14′′-′对于例14,除了′中的缩写,我们也会说这个句子是个现在时,因为有时间副词,这也成了这句话的时态标志之一。
另外还有很多研究者就时间的尺度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
如李铁根[6]曾提出客观存在的时间及相对的时间概念,他称之为绝对时和相对时。
其中绝对时指借助时间状语或时态助词着、了、过等表示时态,而相对时则是有一个参照时间,如我到他家里的时候,他正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其中我到他家里的时候就作
为一个参照时间。
而谢应光也在他的文章中论述了提出的情景时间和话题时间的概念。
如果把话语描写的内容叫做情景,这种情景存在或持续的时间就可以被称为情景时间;话题时间指一个时间段,对某一场合做出的陈述被限制在这个时间段内。
这些都是在时态关系系统中相对于客观时间而存在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