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统治 精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明朝的统治精品教案

明朝的统治精品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标要求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教学目标1.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基本史实。

2.掌握明太祖和明成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和作用,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3.认识明朝“八股取士”科举制度改革影响,过于死板,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

4.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情况。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教学难点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教师出示《明代藩王分布图》及史料,说明明代朱元璋分封藩王的目的是让子孙共同维护朱姓天下。

教师提问: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的措施达到预期效果了吗?(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随堂练习)1.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DA.封建制度的完善B.生活习惯的变化C.社会文明的进步D.君主权力的强化2.明太祖认为,秦朝始置丞相,却很快亡国。

为强化皇权,以秦为鉴。

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 )A.废除丞相制,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B.废除丞相制,撤销六部C.废除丞相制,设置军机处D.废除丞相制,设置东厂3. 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

“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C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八股取士、文字狱D.闭关锁国4.下列关于明朝经济发展情况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A.引进了原产于非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B.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C.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畅销海内外D.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康熙帝曾给朱元璋做出过这样的评价:“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3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3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主要内容涵盖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详实的文字,使学生了解了明朝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本课内容丰富,既能让学生掌握明朝的基本史实,又能启发学生思考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明朝历史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明朝的统治。

此外,学生可能对明朝的一些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材图片和文字的引导,逐步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基本史实,掌握明朝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成就、军事制度等基本史实。

2.教学难点:明朝历史的发展规律和时代特点,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明朝与其他历史时期的差异进行对比,加深对明朝特点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文献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的版图和重要历史人物,引导学生回顾明朝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让学生自主发现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进行简要阐述。

3.14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3.14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3. 综合素养:通过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通过自主学习、问题解决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Hale Waihona Puke 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秦汉、唐宋等朝代的历史,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也掌握了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够理解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研究法和项目导向学习法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明朝的基本概况和历史事实;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明朝的统治特点及其成因;案例研究法用于分析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项目导向学习法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讲授新课时,我采用了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特点。然而,我也意识到在讲解复杂概念时,应更加耐心和细致,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
再次,在师生互动环节,我采用了角色扮演和问题讨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历史解释和思维能力。然而,我也意识到在讨论过程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考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通过课后拓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明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通过研究报告和分享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 课堂小结: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五篇范文]第一篇: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

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二、导入新课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

三、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5.【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明朝的统治》精品教案2(材料导向型)详案

《明朝的统治》精品教案2(材料导向型)详案

《明朝的统治》精品教案2(材料导向型)(详案)一、课程标准:知道明朝的建立。

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二、导入新课:元朝末年,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

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新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

同时,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接连决口,泛滥成灾。

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

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

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剥削,压迫和歧视,纷纷拿起武器起来斗争,红巾起义爆发。

朱元璋就是在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崛起于群雄之间,成就了霸业。

朱元璋是怎样建立明朝?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代的官僚机构和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明朝的统治》。

三、学习目标1、掌握明朝建立、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

2、辩证认识强化皇权的影响。

3、正确理解“八股取士”的影响。

4、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

四、新课讲授:明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元末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他就是明太祖。

随后,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朱元璋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

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农民起义的斗争还在继续;残元势力企图卷土重来;有功之臣对皇位也是虎视眈眈,政局动荡不安。

明朝丞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

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并立下祖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宰相。

臣下敢有奏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6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6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统治》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明朝从1368年建立到1644年灭亡的历史。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明朝的建立、明成祖迁都北京、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明朝的科举制度、明朝的灭亡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元朝的历史,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明朝的历史知识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纠正。

此外,学生对于明朝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如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等,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如明成祖迁都北京、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2.难点:明长城的修筑原因和意义、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明朝的一些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朝的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3.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明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你们知道明朝的一些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吗?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明朝的统治》优教教案

《明朝的统治》优教教案

《明朝的统治》优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2.掌握朱元璋和明成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及作用;概括明朝强化皇权的特点;3.掌握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及评价明朝的科举制度;4.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情况;5.认识到明朝强化皇权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三、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灭亡元朝,逐步统一全国。

为巩固统治,他推行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

朱元璋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朝的官僚机构和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二)自主学习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明朝的建立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结合明朝版图,总结归纳。

学习与探究: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朱元璋强化皇权——中央改革官制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学习与探究: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

为此,他是怎样做的?材料二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学习与探究:从材料二中可看出,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何弊端?为改变这一弊端,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朝官制改革的影响。

朱元璋强化皇权——监视臣民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材料三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朱元璋问他:“喝酒了吗?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如实回答。

朱元璋笑着说:“全对,你没有骗我。

”说着拿出一幅画,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5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5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统治》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4课,主要讲述了明朝从建立到灭亡的过程。

本课内容包括:明朝的建立、明成祖迁都北京、明太祖改革、明成祖巩固政权、明朝的对外关系、明朝的灭亡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明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唐朝的历史知识,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历史事件的联系、历史人物的评价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明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历史发展脉络,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明朝的对外关系,明太祖、明成祖的改革措施及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历史。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

3.的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建立、明成祖迁都北京等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明太祖改革、明成祖巩固政权、明朝的对外关系等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了解明朝的统治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知道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3)通过对科举制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程度上,巩固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败的原因。

(2)认识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重点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结合教学过程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绘制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简表,加深对这一时期的认识。

教学过程
3.教师出示:行政机构图
教师总结: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2.出示范进中举发疯的惨相
3.比较:明朝八股取士与唐朝科举制的异同
4.你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应该创设怎样的社会环境。

学生分别从考试内容和影响方面进行比较。

自由、民主、开放、团结、创新。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