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重点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题(课程代码262290)一、名词解释1、系统方法2、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3、认知发展4、学习风格5、学习需要分析6、教学策略7、支架式教学策略8、最邻近发展区9、抛锚式教学策略10、研究性学习11、“先行组织者”12、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二、简答题1、简述加涅的信息加工论。
2、简述梅格卢斯的细化理论。
3、简述克内克的学习风格研究中对学习者的情况分析,举例说明。
4、简述分析学习需要的基本步骤。
5、简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原则。
6、简述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
7、简述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原则。
8、简要分析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点。
9、试述教学设计的定义,并简述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10、简要叙述网络教学评价的过程。
11、应如何理解教学设计的定义,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12、简述网络教学评价的特点。
13、简述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
14、简述抛锚式教学策略的步骤。
15、简要说明学习评价的基本内容。
17、简述基于WEB的学习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
18、简述随机进入教学策略的步骤。
19、请简述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并说明其基本教学过程。
20、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并以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过程为例,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模式。
21、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发展为什么以学习理论的发展作为依据,是怎么划分的?22、简述维果斯基的 "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并用它解释自主学习中的支架式教学策略。
23、简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24、简述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含义及其区别。
三、论述题1、试述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策略与设计内容。
2、试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3、结合所学内容,归纳总结网络课程/课件脚本的“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的流程。
4、列举某一“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教学模式,说明其特点及其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
5、结合你的实践经验,试述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的过程。
教育技术学导论期末考试重点

教育技术学94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 、utilization、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教育技术学05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和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原文是: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using、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现代教育技术系统环境: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自学和教师导学的全部外在因素。
系统方法的特点:整体性,综合性,最优化媒体的几大特性: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最大价值率:价值(V)=功能(报酬)/要付出的代价微格教学系统组成:微格教室、控制室、观摩室卫星广播电视系统的组成:发射站,测控站,星体,地面接收网多媒体技术:是指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承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控制和显示,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
远程教育:也称为远距离教育,是指教师和学生依赖远程传播技术而进行的非面对面的教育形式。
教学设计:是一种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育传播过程为对象,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总结复习第一篇: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总结复习教学系统设计总结关于人物:加涅(美国心理学家)核心思想:“为学习设计教学”;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提出信息加工分析法;九段教学策略;学习的层次的分类;任务分析技术。
奥苏贝尔:提出包容(Subsumption)和同化(Assimilation)理论以及“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布卢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提出掌握学习。
梅瑞尔:“目标—内容”二维模型瑞格鲁斯:细化理论;巴班斯基: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教育科学博士、院士。
最优化教学理论。
基本标准:效果与质量;时间。
维果茨基:肯普:ID1——“肯普模型”皮亚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模式;认识结构论---认识是主体在转变客体的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动作和活动。
认识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平衡。
主体通过对客体的适应推动认识的发展。
杜威:实用主义大师,美国现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最有影响的教育家。
在教育理论方面,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学方法应根据“从做中学”的原理,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1900 年提出: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科学”。
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
桑代克:心理学大师,1912 年就已经设想过相当于现代的程序学习的控制学习过程的方法.桑代克的三条学习定律:准备率/重复率/效果率。
猫笼实验米勒:任务分析法斯金纳:程序教学运动。
教学技术第一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与行为矫正术。
认为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主要的形式。
布鲁纳: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认知发现说赞可夫:发展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克拉夫基:范例教学理论。
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教学系统设计》课后答案

第一章1 名词解释(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也称作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目标的关系,找到既使整体最优,又不使部分损失过大的方案,作为决策的依据,实现整体最优化的方法么,怎样去做,而不是为什么要这么做,指出了以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教学的设计,是关于设计过程的理论,与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他们关注的对象不同,前者关心的是设计问题,后者关心的是具体教学问题。
答:教学系统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方法和传播理论。
学习理论指导教学者从学习理论的视角提出教学设计的问题,为教学设计提供了解答问题的方式,以学习理论的措辞方式建构教学设计的措辞方式,从而促进教学设计研究方式的转变;教学理论则在理性与创造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具有简单而新颖的设计特色,提出基于核心概念、生成性话题及综合主题设计的任务分析法;系统方法为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基基础及系统方法论的取向的反思;人们对传播理论的研究由早期的“枪弹论”模式发展到现在的“交互模式”,使得教学设计由先前的“单向灌输”的理念逐渐转变为现在“多向交互”设计理念。
答:教学系统设计应用的三个不同层次分别为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以及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如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它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材料、教学包、网络教学系统等当做产品来设计,教学产品的类型、内容和教学功能常常由教学系统设计人员和教师、学科专家共同确定,有时还吸收媒体专家和媒体技术人员参加,对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和测试、评价;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如信息化教学教案的设计,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固定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条件下进行教学系统设计,其设计的重点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和现有的教学资料,选择、开发适合的教学资源和策略完成目标,这个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一般由教师自己来完成,必要时,也可由教学设计人员辅助进行。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考试题型:名词解释(5个,每个4分,共20分)填空题(20个,每个1分,共20分)简答题(5个,每个分值不定,共42分)论述题(1个,共18分)第一章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是感测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整体。
2、教育信息化的六要素:①应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②开发——开发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③网络——建设国家、地区、学校教育信息网络系统;④产业——发展教育信息产业;⑤人才——培养掌控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⑥政策——制定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
3、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①教材多媒化。
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得多媒体化,它们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视频及模拟的三维动画图像等多种教学信息。
②资源全球化。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特别是Internet,可以使全球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学习者共享。
③教学个性化。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根据学习者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
④学习自主化。
由于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趋势。
⑤活动合作化。
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
⑥管理自动化。
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它包括计算机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内在功能⑦环境虚拟化。
教育环境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网络教育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⑧系统开放化。
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建设一个开放性的教育系统,支持按需学习、弹性学习和终生学习。
4、教学技术(94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期末考试复习

复习一------1、根据技术的二形态划分,教育技术可分为有形的物质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
------2、根据技术的三形态划分,教育技术可分为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
------3、有形的物质技术:以一定的物质外形为基础的技术,是指人类劳动过程中所利用的工具和设备。
------4、无形的智能技术:人类对客观规律的有意识的应用,是人类根据科学原理和实践经验而开发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方法。
------5、基于教育科学的教育技术:把依据教育科学原理而生成的技术称为基于教育科学的教育技术。
教育科学是关于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教育技术则是关于利用教育科学原理优化教育过程的知识。
------6、教育系统科学的教育技术: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其中系统工程与方法是技术层次的系统科学。
20世纪中期,系统工程和方法被引用到教学领域,人们开始应用系统方法规划教学过程。
这种方法逐渐发展形成的教学技术,就叫做教学系统设计。
------7、AECT’94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8、电化教育: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宜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
------9、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有所不同。
如今中国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为①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本质-功能-历史②有形的物化技术——媒体-资源-环境③基于教与学理论的技术——教学策略与学习技术④基于系统方法的技术——教学系统设计----10、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①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②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教育学科③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11、美国教育技术的历史演化过程示意图:早期的个别化教学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育整体教育技术直观教育视听教育视听传播早期教学准备过程系统理论影响下的教学设计------12、简述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①泛智教育的思想②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③直观教学的思想a直观是一切知识的起点b直观是提供知识真实性与准确性的可靠证明c 直观可以增强知识的巩固性④班级授课制-----13、技术理想主义者:当一种新媒体技术出现时,往往会激发一批人的热情。
最新教学系统设计重点总结

教学系统设计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
1.教学及系统设计:也称作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2.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的含义:是在教学设计的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运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开发、设计的理论的简化形式,是一套程序化步骤。
3.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
4.教学对象分析(audience analysis or target-population analysis)或称学习者分析(learner analysis):是教学设计前期的一项分析工作,目的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学习目标的编写、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等提供依据。
5.认知发展特征:是指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包括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6.认知结构的概念:个体的观念的全部的或特定的内容和组织。
7.概念图:就是一种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
8.学习风格的含义: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
9.学习动机: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
10.教学策略: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方式、方法、媒体等的总和),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11.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教学系统设计教案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教案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学系统设计>>课程教案一、课程性质: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也称作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在教育技术学的五个研究范畴中,教学系统设计被认为是“教育技术对整个教育科学领域具有最大理论贡献的”一个范畴,在教育技术学科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它主要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着重创设学与教的系统,以达到优化教学、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二、课程的目的要求:本课程是针对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有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进行课件设计的能力、软件制作能力和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教育需要,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
三、使用的教材及参考书使用教材: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参考书:1、查有梁.系统科学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陈晓慧主编的《教学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11月3、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4、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5、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6、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黎加厚.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电化教育研究,1997(3)(4)8、黎加厚.e-Education:电化教育的新定义.电化教育研究,2000(1)9、高利明.绩效技术论.教育传播与技术,(21)10、董奇.论元认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1)11、高文,王海澜编译.混沌学与教学系统设计.外国教育资料(泸),1996(4)12、黎加厚.积件的组成、特点及开发.计算机世界,1997.1013、何克抗.建构主义——一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4)14、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5、何克抗.也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论——与李秉德先生商榷.电化教育研究,2001(4)四、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或学科教学法五、教学时数本课程学分为3学分,总课程时数为57学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论1.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特征、学科性质、应用层次(知道)含义: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特征:(1)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它们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
(2)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
(3)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转换成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案,学科性质:a、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
b、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c、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设计理论学科。
d、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规定性理论科学。
应用层次:a、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
b、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
c、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2.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知道)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系统方法与教学设计,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3.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理论要点(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ET、CDT)(知道)P15加涅: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设计教学”的主。
他认为教学必需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即学习的条件。
学习的发生同时以来外部条件和部条件。
学习结果分为五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ET:瑞格鲁斯的细化理论。
他认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就是“教学科学”;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是规定性的教学理论。
他把教学理论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策略(分为:)和教学结果CDT: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
认为知识由行为水平和容类型构成了两维分类。
它的行为维度是记忆、运用和发现;容维度是事实、概念、过程和原理。
4.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肯普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知道)肯普模式:四个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
三个主要问题:①学生必须学习到什么(确定教学目标);②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应如何进行教学(即根据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教学容和教学资源,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③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价)。
十个教学环节:是指①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为此应先了解教学条件(包括优先条件与限制条件);②选择课题与任务;③分析学习者特征;④分析学科容;⑤阐明教学目标;⑥实施教学活动;⑦利用教学资源;⑧提供辅助性服务;⑨进行教学评价;⑩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史密斯——雷根模式:ID2的代表性模式,较好地实现了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结合,重点放在教学组织策略。
5.ID1与ID2的划分依据(知道):学习理论基础6.以教为主、以学为主的ID的学与教理论比较(理解)P19在ID1中学习者特征分析积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和知识水平,而在ID2中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学习者的认知能力。
第二章教学目标分析1.什么是学习需要、确定学习需要的方法(知道)学习需要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
方法:部参照需要分析法(适合中小学)和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适合高校及职业学校)。
2.教学目标的含义、功能(理解)含义: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
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中介功能、测度功能3.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理解、运用){三大领域:认知、动作技能、情感。
掌握认知领域的分类}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加涅: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辨别技能、形成概念、使用规则、高级规则的获得)、认知技能、动作技能和态度。
4.教学目标的编写要求和方法(运用)编写要求: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r):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
C——条件(condit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 ——标准(degree):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方法:对象的表述、行为的表述、条件的表述、标准的表述、基本部分的和选择部分5.分析学习容的基本方法(理解)p421、归类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言语信息类学习,言语信息本身不存在逻辑层级或程序,所以,只需要直接对达成目标所需的信息进行即可。
2、层级分析法:用来揭示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从属技能的一种容分析方法。
3、信息加工法:由加涅提出,是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容分析方法。
4、解释结构模型分析法:是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它可将系统和要素之间复杂、零乱的关系分解成清晰的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
图解分析法(培丽整理的,我找不到)第三章学习者特征分析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主要阶段及各阶段的特征。
(理解)(1)前运演阶段特征:1、知觉的集中倾向性 2、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主义(2)具体运演阶段特征: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但缺乏抽象性(3)形式运演阶段特征:此阶段的儿童或青少年已具备进行假设—演绎思维的能力2、认知结构变量、概念图构成要素及画法(应用)(1)认知结构变量a)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b)认知结构的“可分辨性”c)认知结构的“稳固性”(2)概念图构成要素: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是概念图的四个要素(3)画法P623、中小学生智能和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成人学习者的特点(知道)特征:①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
②思维有了预计性。
③思维的形式化倾向。
④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增强。
⑤思维能够跳出旧的模式。
(1)成人学习的特点a)学习目的的明确b)实践经验丰富c)自学能力较强d)参与教学决策e)注重教学效率4、学习动机的类型、ARCS模型(理解)(1)动机类型a)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从学习动机的外纬度划分)b)认知驱力、自我提高驱力和附属驱力(2)ARCS模型A是注意力 R是关联性 C是自信心 S是满足感5、学习风格与洋葱模型(知道)(1)学习风格它是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作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2)洋葱模型a)最外层——教学偏好b)中间层——信息处理方式c)里面层——认知个性风格第四章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最重要,比例最大)1、两大基本教学策略的优点与缺点(理解)⑴生成式教学策略是指让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对教学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
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
优点:①可以积极地把信息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主动深入,因此学习效果较好;②允许学生自主地设计、实践和改善他们的学习策略,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③产生式教学策略主要出自学生自己,因此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等。
不足:①设计不妥,可能导致认知超载或情绪低落,或是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②学习的成功依赖于学生先前已具有的知识和学习策略的广度。
⑵替代式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
它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
主要是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
优点:①比产生式教学策略效率高,它能使学生在短期学习许多容;②知识储备有限和学习策略不佳的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学习。
不足:①因为学生智力投入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效果不如产生式策略好;②由于教学安排过于周密,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学习多于主动学习,因而学生学习志趣难以2、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理解、应用)1、接受学习模式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1)先行组织者的概念2、九段教学模式:引起注意阐述教学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发学习行为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与迁移3、掌握学习模式:学生定向集体教学形成性测验矫正教学再次测评3、常见的自主学习策略(理解、应用)1、发现学习模式:问题情境假设—检验整合与应用2、支架式: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3、抛锚式: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4、随机进入式:呈现基本情境随即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4、协作学习的特点(理解)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知道)(1)特点a)以小组活动为主体b)任务是为小组而精心设计的c)学习同伴互助或竞争,产生互动关系d)存在协作小组的共同目标,并以目标为导向e)评价中有总体成绩的维度(2)常见的协作学习策略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5、探究(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理解)1)贯彻人类认识论的完整过程,真正实现教学中知行的统一2)以自然界或社会中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的专题3)注重学习的实践性4)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5)强调学习的自主性6)强调学习的开放性6、探究型学习的问题设计(知道)(框架:基本问题+结构化问题)1)选择主题2)设计要探究的问题3)设计学习任务4)设计探究学习资源5)设计探究学习评价7、课堂教学结构的流程图表述方法(应用)【作业,注意符号的含义】第五章1、学习环境的含义: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的组合。
2、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与方法:依据: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容3、依据学习者特征4、依据教学条件方法:1、问题表2、矩阵式3、算法式4、流程图3、学习资源设计的心理学依据(理解):1:注意特征:1、选择性2、新异性3、简洁性4、适中性5、期望性2、知觉特征:1、整体性2、相对性3、对比性3、记忆特征:1、组块性2、有限性4、概念形成规律:实例——属性——定义——名称7、认知工具的含义(理解):是指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
8、常用的认知工具:1;问题/任务表征工具2:静态/动态知识建模工具3:绩效支持工具4:信息搜集工具5:协同工作工具6:管理与评价工具第六章1、教学评价的功能:(1)诊断功能(2)激励功能(3)调控功能(4)教学功能(5)向导功能2、教学评价的类型:(1)按评价基准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2)按评价的功能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3)按评价分析方法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3、教学系统设计结果评价的容(知道)教学系统设计结果评价应包含:1、对学习效果的评价设计(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价)2、对教学系统设计方案、教学材料和支持工具等设计成果的评价3、对教学系统设计结果的形成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