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1.2 体验化学探究-章节测试习题(4)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

如何检验反应后的生成物中是否有水蒸汽、是否 有二氧化碳?
实验
检验水蒸气 检验二氧化碳
方法
现象
干燥的冷烧杯 烧杯内壁有水雾
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三探蜡烛(熄灭后)
熄灭的瞬间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有白烟产生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 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
做出猜想: A. 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
试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方案: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 蜡烛的火焰中约1-2秒钟,取出 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外焰处火柴梗烧焦先变黑,焰 心处火柴梗无明显变化。
结论: • 外焰温度最高 • 焰心温度最低
蜡烛火焰可以分成三层,第一层焰心(淡蓝色), 在靠近灯芯的部分,是灯焰的最内层,氧气不足,燃 烧不充分,有很多的碳粒,但温度低,所以光度暗。 第二层内焰(金黄色),在灯心的外围,燃料燃烧相 对充分,因为有多量的碳粒在内焰燃烧,温度较高, 所以内焰是烛焰最亮的部分。第三层外焰(淡黄色), 在灯焰的最外围,由於空气充足而完全燃烧,所以温 度最高,但所含的碳粒较少,所以光度比内焰暗。
水蒸气 __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 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
可___燃__性,这为假设_C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 _A__B_,因为 水和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
获得结论: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小颗粒
反思与评价: 也有人提出:白烟中可能还有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气体, 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
究环节中的是( C )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1.2体验化学探究教案(新版)鲁教版

体验化学探究课堂探究知识点一从问题开始1.科学始于问题科学的发展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没有了问题,科学发展就走到了尽头。
化学科学也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2.提出问题的关键敏锐观察和深入思考是提出问题的关键。
要想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就要能够做到仔细观察,不轻易放过任何“反常”现象,不轻信现成的结论,不迷信权威观点,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1.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①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②学会质疑,不轻信现成的结论;③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④善于观察;⑤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2.科学家发明发现小故事(1)瓦特发明蒸汽机在瓦特的故乡——格林诺克的小镇上,家家户户都是生火烧水做饭。
对这种司空见惯的事,有谁留过心呢?瓦特就留了心。
他在厨房里看祖母做饭。
灶上坐着一壶开水。
开水在沸腾。
壶盖啪啪啪地作响,不停地往上跳动。
瓦特观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这是什么缘故,就问祖母说:“什么玩意使壶盖跳动呢?”祖母回答说:“水开了,就这样。
”可瓦特没有满足,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什么水开了壶盖就跳动?是什么东西推动它呢?”经过观察和反复研究,瓦特终于弄清楚了,是水蒸气推动壶盖跳动,根据这一原理,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2)道尔顿发现色盲现象道尔顿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是原子学说的创始人,也是世界上首次发现色盲现象的人。
在道尔顿28岁那年,母亲过生日,他买了一双袜子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母亲。
母亲接过来一看,笑着说:“傻孩子,我这么大年纪,怎么能穿这样的红袜子呀?”道尔顿觉得不对劲,袜子明明是灰色的,母亲怎么说是红色的?道尔顿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自己看是灰色的,而别人看是红色的?这种现象吸引了他,他没有轻易放过,他认识到存在这种色盲现象,接着,他又对造成色盲的病理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从生活中细微的小事中发现问题,并透过探索作出科学的解释,是许多科学家获得成功的入口。
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勤于思考的头脑,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1.2体验化学探究课时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鲁教版

学习资料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1.2体验化学探究课时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鲁教版班级:科目: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1.2 体验化学探究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实验室有一瓶标签线缺的试剂可能是酒精,有同学提出打开瓶塞现察。
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猜想假设B.收集证据C.设计实验D.得出结论【答案】C【解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
【详解】猜想假设是从经验事实等的观察研究中,发现问题,用已有的科学知识作出猜想或假定性的说明,实验室有一瓶标签线缺的试剂可能是酒精,有同学提出打开瓶塞现察不属于猜想假设,A项错误;收集证据是通过查阅资料等解释可能发生的现象,同学提出打开瓶塞现察不属于收集证据,B项错误;实验室有一瓶标签线缺的试剂可能是酒精,有同学提出打开瓶塞现察属于设计实验,C项正确;得出结论是对提出的问题,并结合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处理,得出合理的解释,同学提出打开瓶塞现察不属于得出结论,D项错误.答案选C。
2.在实验室中某同学把澄清石灰水滴加至盛有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振荡.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一重要环节A.提出假设B.进行实验C.收集证据D.得出结论【答案】B【解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详解】某同学把澄清石灰水滴加至盛有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振荡,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进行实验,而不是提出假设,A项错误;某同学把澄清石灰水滴加至盛有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振荡,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进行实验,B项正确;某同学把澄清石灰水滴加至盛有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振荡,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进行实验,而不是收集证据,C项错误;某同学把澄清石灰水滴加至盛有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振荡,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进行实验,而不是得出结论,D项错误.答案选B。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教案-鲁教版.doc

难点
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含互动方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提出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
分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根据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多种方法)收集证据→(分析、比较、概括)得出结论→交流评价
讨论总结科学探究的环节
二.观察蜡烛燃烧现象
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小组代表汇报
三.[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有什么,提出你的猜想。
思考,并回答猜想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指导学生行实验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交流共享实验结果。
三、盐酸中哪种粒子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提出你的猜想。
思考,并回答猜想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盐酸中哪种粒子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交流共享实验结果。
谈收获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各抒已见
个案调整
教学反思
1.应该鼓励更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2.多预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
3.让学生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或者共同讨论提出来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体验化学探究
课题
1.2体验化学探究(第二课时)
学
习
目
标
1.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与评价;
2.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3.培养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导学案(新版)鲁教版

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学习目标】1.知道科学探究式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2.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初步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活动反思”的方法;3.体验化学探究的乐趣。
【旧知回顾】1.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知学习】一、从问题开始1.活动天地 1-3:观察蜡烛燃烧并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你提出的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本第10页《化学之谜》,了解化学家们未解决的问题。
(1)了解了这些化学之谜,你有什么感想?(2)你还能提出一些化学上未解决的问题吗?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探究 1-1: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发现并提出问题你提出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与假设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化学目录(鲁教版)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
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
第二单元探索水世界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第四节元素
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
第三单元溶液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到实验室去: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到实验室去: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九年级化学下册目录(鲁教版)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
第二节碱及其性质
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
第四节酸碱中和反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到实验室去: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第二节海水“晒盐“
第三节海水“制碱“
到实验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第九单元金属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
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
第三节氧气
到实验室去: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第二节化石燃料的利用
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第一节常见的金属材料
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钢铁的锈蚀与防护
到实验室去探究金属的性质
第十单元化学与健康
第一节食物中的有机物
第二节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第三节远离有毒物质
第十一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化学与能源开发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课件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

中实现,许多科学家正致力于探索化光学合作之用谜的奥秘。
……
一、从问题开始
(1)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2)要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 (3)学会质疑,对现成的结论不能轻信; (4)善于观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5)对任何事物都要认真思考其现象,提出本质的问题;
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更多有价值 ……
1.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化学实验是进 行科学探索的重要途径。 2.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_提__出__问___题_、猜想与假设、 _收__集__证__据__(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 _反__思__与__评__价_、表达与交流等。
三、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3.确定了科学探究的问题后,从设计实验到实施实验需要 “_三__思__而__后__行__”;实验完成后,还应“__行__后__而__三__思__”。 只有对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认真的__反__思__,才能使 我们不断进步。 4.科学探究是一个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只有积极参与、充 分表达,才能享受到探究的乐趣。
那么,怎样开展化学探究呢?
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收集证据(通过实验或查阅资料或调查的方式)
获得结论 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一、从问题开始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 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 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 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
新课导入
18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把空气 看作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拉瓦 锡对此提出了异议,并且展开了自 己的研究。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件)-九年级化学上册(鲁教版2024)

知识网络
化学改变了世界
基本特征 物理、化学变化
化学真奇妙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物理、化学性质 伴随现象
步
入
物质构成的奥秘: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
化
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获取证据等活动进行反思
堂
认识化学实验室、实验仪器
走进化学实验室 实验室安全规则 化学试剂的取用
基本化学实验技能 物质的加热
H2O
H2
O2
H
O
微思考
(1)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物质, 为什么性质差异巨大? 性质差异的原因:碳原子之间形成的不同的 化学结构决定的(即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知识清单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_提__出__问__题__→__形__成__假__设___→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获___取__证__据__→形成结论 →_反__思__与__评__价__→表达与交流等。 2. 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化___学__实__验__ 。
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知识清单
1.什么是化学: 是在 分子、原子 水平上研究物质 组成、 结构 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 一门基础科学。 2.化学的作用: (1)生产化肥与农药,增加粮食产量。 (2)合成各种药物,保障人体健康。 (3)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 (4)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
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D )
A.灯泡发光
B.风力发电
C.太阳能供热
D.蓄电池放电
课堂达标
4.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生产资料,下面做法利用 了化学变化的是 ( C ) A.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氮气 B.工匠熔化玻璃吹制各种容器 C.大棚蔬菜生产施用二氧化碳气体提高产量 D.海员蒸馏海水获取淡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节测试题1.【答题】下面列举了法拉第《蜡烛的故事》中涉及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A.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回答: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B.火焰为什么向上?回答: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C.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回答:与火焰中的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D.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回答: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理解每个环节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A、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回答: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属于结论;B、火焰为什么向上?回答: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属于解释原因;C、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回答:与火焰中的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属于实验现象分析;D、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回答: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
属于设计的实验方案。
故选D。
2.【答题】蜡烛燃烧的现象中,最能说明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的现象是()A.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B.蜡烛燃烧时有液体(烛泪)流下来C.用一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烧杯内壁有水雾,迅速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D.蜡烛越烧越短【答案】C【分析】本题是通过蜡烛燃烧的现象判断物质的变化。
【解答】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
用一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烧杯内壁有水雾,迅速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
3.【答题】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观察到蜡烛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火焰分三层B.蜡烛熔化产生“烛泪”C.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层水雾D.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不能被点燃【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解答】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石蜡的蒸汽冷凝的石蜡的颗粒,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能被点燃。
故选D。
4.【答题】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A.均匀地被烧黑B.放置在外焰部分被烧黑最重C.放置在内馅部分被烧黑最重D.放置在焰心部分被烧黑最重【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解答】火焰的外焰部分温度最高,所以放置在外焰部分被烧黑最重。
故选B。
5.【答题】在对呼出气体进行探究前,甲同学根据生物学知识提出“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可能比空气中的水蒸气多”。
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猜想和假设B.提出问题C.制定计划D.结论【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答】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
根据题意,甲同学根据生物学知识提出“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可能比空气中的水蒸气多”,应属猜想和假设的环节。
故选A。
6.【答题】小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燃着的小木条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就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A.提出猜想B.设计实验C.得出结论D.收集证据【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答】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
小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燃着的小木条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就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设计实验,故选B。
7.【答题】点燃一支蜡烛,把一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下图所示),过一会后,在冷碟子的底部会收集到新制的炭黑。
这个实验说明了()A.由于氧气不足蜡烛不完全燃烧而生成了炭黑B.挥发的蜡烛遇冷后凝结而成炭黑C.蜡烛的燃烧可以不需要氧气参与D.蜡烛中含有炭黑【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蜡烛及其燃烧探究。
【解答】点燃一支蜡烛,把一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下图所示),过一会后,在冷碟子的底部会收集到新制的炭黑。
这个实验说明了由于氧气不足蜡烛不完全燃烧而生成了炭黑,A正确;石蜡的主要成分是石蜡,不含有炭黑,挥发后冷凝形成的还是石蜡,蜡烛燃烧需要消耗氧气,B、C、D错误。
故选A。
8.【答题】某同学研究化学实验室中某块白色固体的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其中你认为不正确的实验方案是()A.观察固体的颜色和外观B.放入水中试其溶解性C.用嘴尝其味道D.加热观察是否有变化【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方法。
【解答】实验室里严禁尝药品的味道,防止中毒,所以选C。
9.【答题】小兰通过学习知道,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应为2:1,但自己实验所得数据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
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B.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C.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D.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成功【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方法。
【解答】对待问题,要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当实验中有意外情况出现时,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再实验,以找到问题的原因,这才符合科学精神。
故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都是科学的做法,而认为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成功的想法是错误的。
选D。
10.【答题】下列现象中,与蜡烛燃烧时所观察到的现象不符的是()A.发出黄白色的火焰B.火焰上方如果罩一干燥烧杯时能发现烧杯内壁上有水珠C.蜡烛靠近火焰处熔化变成液体D.蜡烛燃烧时浓烟滚滚【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解答】A、蜡烛燃烧时发出亮黄色的光,故A说法符合观察现象;B、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烧杯,能发现烧杯内壁上有水珠出现,故B说法符合观察现象;C、蜡烛靠近火焰处熔化变成液体,故C说法符合观察现象;D、点燃蜡烛能持续燃烧,有少量黑烟,故D说法不符合观察现象;故选D。
11.【答题】能证明“碳酸钙并非绝对不溶于水”的实验事实是()A.向少许碳酸钙粉末加人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无明显现象B.向少许碳酸钙粉末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振荡,粉末消失且有气泡产生C.向2颗蚕豆粒般石灰石固体加入3mL蒸馏水,滴人酚酞试液片刻内不变红D.向少许碳酸钙粉末加入3mL蒸馏水充分振荡.滴入酚酞试液即变红【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的能力,掌握碳酸钙的性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解答】A、碳酸钙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向碳酸钙粉末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无明显现象,不能证明“碳酸钙并非绝对不溶于水”; B、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向少许碳酸钙粉末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振荡,粉末消失且有气泡产生,与碳酸钙是否溶于水无关,不能证明“碳酸钙并非绝对不溶于水”; C、由于石灰石固体与水接触面积小,即使能溶于水,片刻内溶解的量也很少,故加入3mL蒸馏水,滴人酚酞试液片刻内不变红,不能证明“碳酸钙并非绝对不溶于水”; D、水显中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向少许碳酸钙粉末加入3mL蒸馏水充分振荡,滴入酚酞试液即变红,说明是碳酸钙粉末溶于水显碱性,能证明“碳酸钙并非绝对不溶于水”,故选D。
12.【答题】小明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从蜡烛上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B.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中含有氢、氧元素C.在密闭容器中,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D.用扇子可扇灭蜡烛火焰,说明将温度降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即可灭【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解答】A、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故选项说法正确;B、把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有水雾出现,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说明石蜡中含有氢元素,但无法判断是否含有氧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C、在密闭容器中,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D、用扇子可扇灭蜡烛火焰,使蜡烛周围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3.【答题】科学的假设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
在下列假设(猜想)引导下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的选项是()A.探究二氧化硫和水反应可能有硫酸生成B.探究钠与水的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氧气C.探究镁条表面灰黑色的物质可能只是氧化镁D.探究铜在灼烧时出现的黑色物质可能是炭黑【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方法。
【解答】科学探究中的假设与猜想要有合理的理论依据,不能凭空臆想。
A.探究二氧化硫和水反应可能有硫酸生成,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硫元素存在,正确;B.探究钠与水的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氧气,水中含有氧元素,可能生成氧气,正确;C.探究镁条表面灰黑色的物质可能只是氧化镁,氧化镁是白色的,与事实中的灰黑色物质不一致,错误;D.探究铜在灼烧时出现的黑色物质可能是炭黑,燃料酒精和空气中含有碳,所以黑色物质可能是炭黑,正确。
故选C。
14.【答题】某同学喜欢观察鸟的行为。
她曾看到某种鸟在吃蓟(ji)的种子,就想证实蓟的种子是不是它最爱吃的食物,于是用三种食物(蓟的种子、稻谷、太阳花的种子若干)进行实验研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此实验的假设是“这种鸟可能最爱吃蓟的种子”B.实验时应把蓟的种子放在离鸟最近的地方C.实验前三种食物的取用数量应一样多D.如果发现三种食物都被鸟吃完了,则这个结果不支持本实验的假设【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方法。
【解答】如果发现三种食物都被鸟吃完了,但是如果吃完的顺序不同也是可以证明假设的,所以答案选D。
15.【答题】小红同学在化学实验课上建议,用碘水可将淀粉溶液与食盐溶液区别开来,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提出假设B.交流评价C.设计实验D.作出结论【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答】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
小红建议:用碘水可将淀粉溶液与食盐溶液区别开来,这属于实验阶段所以该过程是设计实验过程。
故选C。
16.【答题】把铝箔放入氯化铜溶液中,铝箔表面覆盖了红色物质,一会儿又有大量气泡冒出。
同学们对“放出气体”这一异常现象进行猜想、实验。
其中没有价值的是()A.小宇同学推测气体是氢气并检验B.小琪同学猜想氯化铜溶液呈酸性并测定C.小寒同学认为气体是氨气并检验D.小梁同学认为试剂变质,更换后再实验【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方法。
【解答】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前的氯化铜溶液中含有氢元素,推测生成氢气不违反反应前后元素不变的规律;故A有价值;B、根据金属铝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由于实验中观察到有气泡冒出,因此,猜想氯化铜溶液呈酸性有其道理;故B有价值;C、氨气由氮、氢元素组成,反应前各物质中都不含氮元素,猜想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C没有价值;D、针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我们绝不能放过,应认真分析查找原因,从而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故D有价值;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