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第三章外周神经系统药4H1受体拮抗剂
第三章 外周-组胺

三环类
Cl N
S
N CH3
N
H3C
CH3
异丙嗪 Promethazine
O
S
N COOC2H5
氯雷他定Loratadine
N CH3
赛庚啶 Cyproheptadine
N CH3
酮替芬 Ketotifen
三、 H1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
Ar1为苯环、杂 环或取代杂环
X = N,CH-O,CH
Ar1
的疾病”,并将每年7月8日定为世界过敏性疾病日。
过敏反应 allergic reaction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特殊的外源性物质(过敏原) 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过敏反应介质
组胺(histamine)、白三烯(leukotriene)、缓激肽 (bradykinin)等
组胺
肥粒
主要药物
咪唑斯汀、氯雷他定 、西替利嗪
第三代H1受体拮抗剂(非镇静抗组胺药)
对H1受体有高度选择性 具有抗过敏介质作用 无镇静作用 很少与通过肝药酶P-450代谢的药物发生竞
争性拮抗 主要药物
非索非那定,地氯雷他定,诺阿司咪唑
二、 H1受体拮抗剂的结构类型
乙二胺类 氨基醚类 丙胺类 三环类 哌嗪类 哌啶类
美国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约为20%~40%,已成为美国第六大慢 性疾病。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在欧洲的发病率约为10%~20% 英国1/3的人在一生的某个时期会发生过敏反应,1/5的人患有花粉
症;1/5的学龄儿童受到哮喘的困扰;1/6的儿童得过与过敏反应有 关的皮肤病,特别是湿疹。
预计在15年内,全球患过敏疾病的人数将占人口的1/2。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该类疾病列为“21世纪重点研究和预防
自整理-药物化学考点归纳1-5章

药物化学复习资料药物——人类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为了调节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的特殊化学品。
通用名——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指在全世界都可通用的名称。
化学名——国际通用的系统化学名商品名——生产厂家所选定的、利用商品名来保护自己的品牌。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镇静催眠药按化学结构和作用靶点分类1. 苯二氮卓类: 地西泮2. 巴比妥类: 异戊巴比妥3. 非苯二氮卓类: 酒石酸唑吡坦地西泮安定、镇静、催眠、肌肉松弛和抗惊厥等作用化学名:1-甲基-5-苯基-7-氯-1,3-二氢- 2H - 1,4-苯并二氮杂-2-酮 结构特征:母核----内酰胺结构、烯胺结构 5位苯环7位吸电子基(Cl ) 理化性质: 1、性状: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
易溶于丙酮、氯仿,溶于乙醇,几乎不溶于水。
2、水解开环:地西泮的结构改造及构效关系:1、苯二氮卓分子中的七元亚胺内酰胺环为活性的必需。
2、在7位上引入吸电子基(NO2),能显著增加活性。
3、在2’位上引入吸电子基(F),能显著增加活性NHNClO OH+H 2NOH(Na)O NH ONOO ClNH 2NNOCl+4,5位4、1位N 以长链烃基取代(如环丙甲基),可延长作用时间。
5、1,2位或4,5位骈入杂环可增加活性。
原因:水解开环 体内代谢:奥沙西泮(Oxazepam)• 催眠作用较弱 • 副作用较小 • 半衰期短• 适宜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良者使用巴比妥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1、巴比妥酸 (环丙二酰脲) 2、5-位双取代才具活性3、5-位双取代基的总碳数为4-8最好,lgP 合适, 具良好的镇静催眠作用。
碳数超过8,则易导致惊厥。
4、酰亚胺的氮上可引入甲基,降低酸性和增加脂溶性,起效快。
若引入两个甲基→惊厥。
5、C2上的氧以硫置换,脂溶性增加,起效快异戊巴比妥(Amobarbital)用于镇静、催眠、抗惊厥化学名:5-乙基-5-(3-甲基丁基)-2,4,6(1H ,3H ,5H ) 嘧啶三酮 结构特点:• 5-异戊基、 5-乙基取代• 内酰胺、内酰脲结构(丙二酰脲)↓↓ 1、酸性 2、水解性3、鉴别反应——与金属离子反应 理化性质: 1、性状:• 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 在乙醚、乙醇中易溶,在氯仿中溶解,在水中极微溶解 2、弱酸性(互变异构) :N NClOHHO H NN OO O H H H H 5321N N OOOH H12345N N O O O R R 1R 2H• 内酰胺-内酰亚胺醇(烯醇) : 溶于强碱• 在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得钠盐。
药物化学外周神经系统药物PPT课件

一、胆碱受体激动剂
• 胆碱受体分为毒蕈碱型(M-胆碱受体对毒蕈碱 (Muscarine)较敏感,位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 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和烟碱型胆碱受体(N-胆 碱受体对烟碱(Nicotine)比较敏感,位于神经节细 胞和骨骼肌细胞膜上) • 常见胆碱受体激动剂:卡巴胆碱、氯贝胆碱、毛果 芸香碱、醋克利定。
Ж 阿尔茨海默病(AD)药物的研发现状: • 他克林,1993年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药物; • 多萘培齐,1997年,第二个临床药物; • 雷沃斯的明,1997年瑞士上市; • 加兰他敏,2000年在英国上市; • 美曲磷脂,正在申报,每周服药一次,转化为 DDVP(敌敌畏)发挥作用。
• 他克林通过抑制突触间隙内乙酰胆碱降解,增加突触后受体外的乙酰胆碱浓 度,激动毒蕈碱和烟碱受体,并对受体的激动起神经保护作用,对轻、中度 AD病人的认知记忆功能有显著改善作用,总有效率达76%,在治疗12 wk时即 可显示明显的效果,临床总体疗效满意,对AD病人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 有一定改善。
• 目前,对M-受体激动剂的设计和合成研究的焦 点集中在开发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即老 年痴呆症)和其它认知障碍疾病的药物。 • 大脑皮质胆碱能神经元的变性使中枢乙酰胆碱 的释放明显降低,使M1受体处于刺激不足的 状态,造成AD患者的认知减退。
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 进入神经突间隙的乙酰胆碱会被乙酰胆碱酯酶 (AChE)迅速催化水解,终结神经冲动的传 递。
第二节
•
抗胆碱药
抗胆碱药: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受体的作用。即胆碱受体 拮抗剂。胆碱能神经系统过度兴奋造成的病理状态。
分类
• M胆碱受体拮抗剂:可逆性阻断节后胆碱能神经支 配的效应器上的M受体:抑制腺体分泌(唾液腺、 汗腺、胃液),散大瞳孔,加速心律,松弛支气管 和胃肠道平滑肌等。如阿托品; • 神经节阻断剂: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选择性拮抗 N1 胆碱受体稳定突触后膜,阻断神经冲动在神经节 中的传递,降低血压治疗重症高血压。 • 神经肌肉阻断剂:与骨骼肌运动终板膜上的N2 受体 结合,阻断神经冲动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骨 骼肌松弛作用。(肌肉松弛药)
药物化学练习题--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第三章外周神经系统药物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种叙述与胆碱受体激动剂不符A. 乙酰胆碱的乙酰基部分为芳环或较大分子量的基团时,转变为胆碱受体拮抗剂B. 乙酰胆碱的亚乙基桥上β位甲基取代,M样作用大大增强,成为选择性M受体激动剂C. Carbachol作用较乙酰胆碱强而持久D. Bethanechol Chloride的S构型异构体的活性大大高于R构型异构体E. 中枢M胆碱受体激动剂是潜在的抗老年痴呆药物2)下列有关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Neostigmine Bromide是可逆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其与AChE结合后形成的二甲氨基甲酰化的酶结合物,水解释出原酶需要几分钟B. Neostigmine Bromide结构中N, N-二甲氨基甲酸酯较Physostigmine结构中N-甲基氨基甲酸酯稳定C. 中枢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用于抗老年痴呆D. 经典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结构中含有季铵碱阳离子、芳香环和氨基甲酸酯三部分E. 有机磷毒剂也是可逆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3)下列叙述哪个不正确A. Scopolamine分子中有三元氧环结构,使分子的亲脂性增强B. 托品酸结构中有一个手性碳原子,S构型者具有左旋光性C. Atropine水解产生托品和消旋托品酸D. 莨菪醇结构中有三个手性碳原子C1、C3和C5,具有旋光性E. 山莨菪醇结构中有四个手性碳原子C1、C3、C5和C6,具有旋光性4)关于硫酸阿托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现可采用合成法制备B.水溶液呈中性C.在碱性溶液较稳定D.可用V itali反应鉴别E.制注射液时用适量氯化钠作稳定剂5)临床应用的阿托品是莨菪碱的A.右旋体B.左旋体C.外消旋体D.内消旋体E.都在使用6)阿托品的特征定性鉴别反应是A.与AgNO3溶液反应B.与香草醛试液反应C.与CuSO4试液反应D.Vitali反应E.紫脲酸胺反应7)下列合成M胆碱受体拮抗剂分子中,具有9-呫吨基的是A. Glycopyrronium BromideB. OrphenadrineC. Propantheline BromideD. BenactyzineE. Pirenzepine8)下列与Adrenaline不符的叙述是A. 可激动α和β受体B. 饱和水溶液呈弱碱性C. 含邻苯二酚结构,易氧化变质D. β-碳以R构型为活性体,具右旋光性E. 直接受到单胺氧化酶和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的代谢9)临床药用(-)- Ephedrine的结构是A.(1S2R)H NOH B.NC.D.E. 上述四种的混合物10)Diphenhydramine属于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哪种结构类型A. 乙二胺类B. 哌嗪类C. 丙胺类D. 三环类E. 氨基醚类11) 下列何者具有明显中枢镇静作用A. ChlorphenamineB. ClemastineC. AcrivastineD. LoratadineE. Cetirizine12) 若以下图代表局麻药的基本结构,则局麻作用最强的X 为 X Ar O Cn NA. -O -B. -NH -C. -S -D. -CH 2-E. -NHNH -13) Lidocaine 比Procaine 作用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A. Procaine 有芳香第一胺结构B. Procaine 有酯基C. Lidocaine 有酰胺结构D. Lidocaine 的中间部分较Procaine 短E. 酰胺键比酯键不易水解14) 盐酸普鲁卡因最易溶于哪种试剂A.水B.酒精C.氯仿D.乙醚E.丙酮15) 盐酸鲁卡因因具有( ),故重氮化后与碱性β萘酚偶合后生成猩红色偶氮染料A.苯环B.伯氨基C.酯基D.芳伯氨基E.叔氨基16) 盐酸利多卡因的乙醇溶液加氯化钴试液即生成A.结晶性沉淀B.蓝绿色沉淀C.黄色沉淀D.紫色沉淀E.红色沉淀二、配比选择题1) A. 溴化N -甲基-N -(1-甲基乙基)-N -[2-(9H -呫吨-9-甲酰氧基)乙基]-2-丙铵B. 溴化N ,N ,N -三甲基-3-[(二甲氨基)甲酰氧基]苯铵C. (R )-4-[2-(甲氨基)-1-羟基乙基]-1,2-苯二酚D. N ,N -二甲基- -(4-氯苯基)-2-吡啶丙胺顺丁烯二酸盐E. 4-氨基苯甲酸-2-(二乙氨基)乙酯盐酸盐1. Adrenaline2. Chlorphenamine Maleate3. Propantheline Bromide4. Procaine Hydrochloride5. Neostigmine Bromide2) A. O NH 2O N +. Cl - B. OH H N HO HOC. ND. 2HCl O OOH ClN N E. H N N O ·HCl·H 2O1. Salbutamol2. Cetirizine Hydrochloride3. Atropine4. Lidocaine Hydrochloride5. Bethanechol Chloride3) A.- B. 2ClC.HBrN D. HClN E. N HN N O N NF 1. Cyproheptadine Hydrochloride 2. Anisodamine Hydrobromide3. Mizolastine4. d-Tubocurarine Chloride5. Pancuronium Bromide4) A. 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后,加入重氮苯磺酸试液,显红色B. 用发烟硝酸加热处理,再加入氢氧化钾醇液和一小粒固体氢氧化钾,初显深紫色,后转暗红色,最后颜色消失C. 其水溶液加氢氧化钠溶液,析出油状物,放置后形成结晶。
药物化学第三章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第三节 拟肾上腺素药
Adrenergic Drugs 肾上腺素 Adrenaline
又名 副肾碱
OH HO HO
* 1 2
H N
同时具有较强的a和β 受体的兴奋作用 用于过敏性休克、心脏骤停和支气管哮喘等
一、理化性质
• 还原性:具有邻苯二酚结构,易氧化变质,生成红色的 肾上腺素红,继而聚合成棕色多聚体。 • 消旋化:水溶液加热或室温放置后,可发生消旋化而活 性降低。
第三章 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Drugs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
传入神经系统:局麻药 传出神经系统 :传出神经系统药
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 拟胆碱药:氯贝胆碱、溴新斯的明
• 抗胆碱药:阿托品、莨菪碱、溴苯胺太林、氯筒箭毒碱
• 拟肾上腺素药:肾上腺素、麻黄碱、沙丁胺醇
O O NH CH3
.
H3C
N N CH3
N Cl N
CH3
O
茶苯海明(晕海宁、乘晕宁)
• 为苯海拉明与8-氯茶碱形成的盐,克服嗜睡和中枢抑制 副作用。 • 常用的抗晕动病药。
§4丙胺类
马来酸氯苯那敏
又名 扑尔敏
Cl O γ N α N O
﹡
.
OH OH
• S活性比R强,以外消旋体供药。 • 用于过敏性疾病。 • 对中枢抑制作用较轻,嗜睡副作用比苯海拉明小,适于 日间服用。缺点是易致中枢兴奋,可诱发癫痫,因此癫 痫病人禁用。
O O CI NH2 N(CH3)3 N+
NH2 CIO
O
三、构效关系
季铵基
• 带正电荷的氮是活性必需的,若以As、 Se代替,活性下降。
13级药物化学计划

续第八章
龚 元
12
龚 元
实验七:药物氧化变质反应
4
13
4学时
第九章:抗肿瘤药
第十章:激素类药物
龚 元
14
龚 元
实验八:磺胺醋酰钠的合成
6
15
2学时
续第十章:激素类药物
龚 元
16
龚 元
实验九:贝诺酯的合成
4
17
4学时第十一章:维生素 Nhomakorabea龚 元18
4学时
续第十一章,期末总复习
龚 元
合计
理论学时数
60学时
实验学时数
30
总学时数
90学时
说明:1、任课教师均须使用此统一版式的授课计划; 2、使用同一教学大纲的授课计划应当保持一致;
3、授课计划应当在开课前制订并审核完毕;4、授课计划一式三份,任课教师、教研室、教务处各存一份;
5、理论学时数与实验学时数参照各专业教学计划制定。
填表人:龚元教研室主任(签字):系部主任(审核签字):
第一节:镇静催眠药;
龚 元
实验一:常用仪器的基本知识
2
赵鸿宾
3
6学时
第二节抗癫痫药
第三节:抗精神失常药
第四节:镇痛药
龚 元
莫明贵
4
4学时
第五节:中枢兴奋药
第三章: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第一节:胆碱能神经药物
龚 元
实验二:药物比旋度测定
2
5
6学时
第二节:肾上腺素能药物
第三节:级胺H1受体拮抗剂
第四节:局麻药
填表日期:2013年8月22日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授课教学进程计划表
学年度:2013~2014学期:第一学期
药物化学第三章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M胆碱受体拮抗剂 N1胆碱受体拮抗剂(神经节阻断剂) N2胆碱受体拮抗剂(神经肌肉阻断剂)
按作用部位及对受体亚型的选择
可逆性阻断节后胆碱能神经支配的效应器上的M受体:
临床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
散瞳
平滑肌痉挛导致 的内脏绞痛等
抑制腺体(唾液腺、汗腺、胃液)分泌 散大瞳孔 加速心律 松弛支气管和胃肠道平滑肌等作用
化学名:溴化-N,N,N-三甲基-3-[(二甲氨基)甲酰 基氧基]苯铵
结构特点
发现:
Neostigmine 来自于对毒扁豆碱的结构简化:
芳香胺代替三环结构,合成更为容易。 并引入季铵离子 N,N-二甲基氨基甲酸酯取代N-甲基氨基甲酸酯 Neostigmine
溴吡斯的明和苄吡溴铵
本品为溴化物,与硝酸银试液反应,可生成淡黄色凝乳状沉淀;此沉淀微溶于氨试液,而不溶于硝酸。
体内代谢:
口服剂量 > 注射剂量 ( 口服被破坏) ( 溴新斯的明) (甲硫酸新斯的明) 代谢产物: 溴化3-羟基苯基三甲铵
作用机制:
需要几分钟
临床用途
溴新斯的明为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 用于重症肌无力、手术后腹气胀、尿潴留。 大剂量时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流泪等 可用阿托品对抗
临床用途:
阻断M受体作用与Atropine相似或稍弱,松弛平滑肌、解除血管痉挛、镇痛。 扩瞳、抑制腺体分泌作用弱 中枢作用弱 ( 6-OH) 临床用于治疗感染性休克、血管性疾病、神经痛、平滑肌痉挛
氢溴酸东莨菪碱: (Scopolamine Hydrobromide)
临床用途:
散瞳、抑制腺体分泌 > 阿托品 兴奋呼吸中枢,抑制大脑皮质。 改善微循环: 扩张毛细血管。 临床用做镇静药,用于全麻醉前给药、预防晕动病、震颤麻痹、狂躁性精神病、 有机磷酸酯中毒等
药物化学-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传
出 植物神经系统
神
(自主神经)
经
系 运动神经系统
统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支配骨骼肌
二、 传出神经系统递质及受体
1、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1)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A) 2)乙酰胆碱 (acetylcholine, Ach) 3) 多巴胺(dopamine,DA)
a、传出神经递质的合成、贮存与释放
N OO
Br
O
M胆碱受体拮抗基本结构
氨基部分为季铵时,少中枢作用
N
(CH2)
r1
x
c
r2
r3
溴丙胺太林
较强的外周抗M胆碱作用 对胃肠道平滑肌有选择性
SPIRIVA(tiotropium)
噻托溴铵 长效 COPD维持 24小时以上 M1与M3 2012年28亿美元 TOP200的15位
Combivent
樟柳碱
N HO
O
OH
O
山莨菪碱
N
O
O
OH
O
东莨菪碱
构效关系
6,7-位氧桥,中枢作用增加 α位羟基,中枢作用减小。
中枢作用
东莨菪碱>阿托品>樟柳碱>山莨菪碱
临床应用
解除平滑肌痉挛 制止腺体分泌 扩瞳 缓慢型心律失常 抗体克
解除血管痉挛,舒张外周血管
人工合成M胆碱受体拮抗剂 ---溴丙胺太林
来自阿托品的改造 氨基醇酯类
阿托品
天然生物碱为左旋莨菪碱(不稳定)
提取过程中得到消旋莨菪碱— 阿托品
N O
莨菪烷骨架
莨菪醇
H2SO4 H2O +
OH
莨菪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1受体作用的效应
1、引起肠道、子宫、支气管等器官的平滑 肌收缩,严重时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 呼吸困难;
2、引起毛细血管舒张,导致血管壁渗透性 增加,产生水肿和痒感;
3、参与变态反应。
➢H2受体作用的效应:引起胃酸和胃蛋白酶
分泌增加,与消化性溃疡的形成密切相关;
➢H3受体作用的效应:现在已经在中枢神经
抑制下丘脑饱觉中枢—有刺激食欲的 作用,服用一定时间后可见体重增加。
氯雷他定 <<<<<<< 赛庚啶
Loratadine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 强效选择性H1受体拮抗剂
Cl N
N
OO
作用特点
口服吸收良好,起效迅速 无抗胆碱能活性 无中枢神经抑制作用
Cl N
N
OO
Cl N
N
赛庚啶
N
OO
盐酸西替利嗪
非镇静型H1受体拮抗剂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
O
Cl
O
N
OH
N
2-[4-[(4-氯苯基) 苯基甲基]-1-哌嗪基]乙氧基乙酸二盐酸盐
Cl
来源
安定药羟嗪的主要代谢产物
N N
O O
OH
西替利嗪
Cl
O
N
OH
N
羟嗪 hydroxyzine
Ar Ar' X
R N
R'
西替利嗪的合成
Cl
Cl
NH
N
Cl(CH2)2OCH2CN
NaNH2, C6H5CH3 N
O O N
HCOOH, DM F H2O
N N
代谢
Cl N
吸收迅速完全;
N
作用持久;
代谢物:N-去甲基,N-氧化,其他。
Cl
作用
N
N
作用较强,用量少,副作用小; 用于过敏性的疾病—鼻炎、皮肤粘膜过敏;
荨麻疹,血管舒张性鼻炎;
接触性皮炎; 药物、食物引起的过敏
当机体受到刺激时就释放进入细胞间液
(如受到毒素、水解酶、食物、化学物品 的刺激引发抗原-抗体反应时,肥大细胞的 细胞膜改变(发炎过敏));
释放依赖于Ca2+和GTP的存在。
组胺在体内的生物合成
NH2 组氨 酸脱羧酶
NH2
HN
NO
OH
HN N
组氨酸 histidine
组胺 histamine
组胺受体
代谢物无活性
作用
对H1受体有高度的特异性和选择性 起效快,强效,长效
有效抑制其他炎症介质的释放
H1受体拮抗剂的发展历史
第一代 脂溶性大,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
枢,产生中枢抑制和镇静的副作用。选择 性不够强,呈现抗肾上腺素、抗5-HT、抗 胆碱、镇痛、局麻等副作用。 第二代
难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对外周H1 受体选择性高,避免中枢副作用。
第四节 组胺H1受体拮抗剂
Histamine H1 Receptor Antagonists
马来酸氯苯那敏 盐酸西替利嗪
组胺结构:
54
NH2
HN N 12 3
45
NH2
N NH 3 21
54
NH2
组胺的生理作用
HN N
12 3
细胞间传递信息,参与一系列复杂的生理
过程;
存在于肥大细胞中,组胺和肝素-蛋白质形 成粒状复合物;
已经撤销的第二代抗组胺药
特非那定 ——合用(与抗生素、抗真菌药等)产生 严重的心脏病。
阿司咪唑(息斯敏) ——心脏毒性
小结
马来酸氯苯那敏(掌握) 氯雷他定(掌握)
O N
O
Piperoxan
H1受体拮抗剂分类
X = N 乙二胺类,哌嗪类 X = O 氨基醚类 X = C 丙胺类、哌啶类、三环(如异丙嗪 )
Ar Ar' X
R N
R'
S
N N
异丙嗪
马来酸氯苯那敏
扑尔敏 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
Cl O
N OH
. OH
N O
N, N-二甲基-γ-(4-氯苯基)-2-吡啶丙胺顺 丁烯二酸盐
Cl
O
N
OH
N
抗过敏 吸收快、好 副作用小,绝大部分以原形经肾排出
同类药
O
Cl
O
N
OH
N
哌嗪类抗组胺药
西替利嗪
去氯羟嗪、赛克利嗪、氯环利嗪、美 克利嗪、布克利嗪、奥沙米特
R'
R
N
N
咪唑斯汀 MizolastinHN
芳环、三个氮杂环;
O
两个胍基在杂环中;
所有N都在叔胺、酰胺、芳环中,碱性弱;
整体分子相对稳定
F
吸收和排泄
N N
N
NN HN
O
生物利用度90%(接近注射),1.5h达到
血浆药物峰浓度。
与血浆蛋白高度结合,游离药物占血药浓 度的1.6%,具有较高分布值。
消除半衰期在6.1-25h,平均13.7h
F
代谢途径
N N
N
NN HN
在肝中的葡萄糖醛酸化,主要不经过药酶 O
P450代谢(可减少药物的相互作用)。
副作用:
嗜睡,口渴,多尿
丙烯类类似物
Cl N
N
E型(反式)异构体的活性大大高于Z型 如:阿伐斯汀
Ar Ar' X
R N
R'
N
H N
COOH
盐酸赛庚啶
结构特点
三环类抗组胺H1类药物
N
作用
更强,有较强的H1受体拮抗作用; 有轻度或中度的抗5-HT和抗胆碱作用。
用途
适用于过敏性疾病—瘙痒;
K2CO3
N O N N
1. KOH 2. HCl
O
Cl
O
N
OH
N
. 2.HCl
作用特点
O
Cl
O
N
OH
N
选择性作用于H1受体,作用强而持久; 非镇静型H1受体拮抗剂—不易通过血脑屏
障(羧基); 对5-HT受体和M胆碱受体作用极小 吸收快、好; 副作用小,绝大部分以原形经肾排出
临床应用
O
结构特点
Cl O
N OH
. OH
N
丙胺类抗组胺药;
O
光学活性
➢S构型为右旋体,活性较左旋大,以消旋
体入药
Cl
Ar Ar' X
R N
R'
N N
合成
Cl
H2N
N Cl2, Na2CO3 CCl4
N
C6H5NH2, HCl
1. NaNO2, HCl N 2 .Cu2Cl2, HCl
Cl
Cl
Cl
BrCH2CH(OEt)2
和一些外周组织中发现,但作用尚不明确。
抗组胺药物分类
1、组氨酸脱羧酶抑制剂,直接影响组胺 的合成;
2、阻断组胺释放的抗组胺药;
3、受体拮抗剂—H1, H2
➢与组胺受体结合,但不产生作用,从而使
组胺受体失去和组胺结合的机会。
NH2 组氨 酸脱羧酶
NH2
HN
NO
OH
HN N
抗组胺药的历史
1933年研究抗疟药时,发现哌罗克生有抗 组胺作用,由此开始了H1受体拮抗剂的研 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