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年级惠州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惠州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解析版】

惠州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解析版】

文学类:注意非典型小说之出现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作品结尾处邻居们对作家下班回来“坐 家”的理解,暗含了作者对作家闭门造车写 作方式的批判。
文学类:注意非典型小说之出现
5.最后一段妻子说主人公是“生活上的小人”。 请分析这个说法的内涵。(5分) 解析:这个说法反映了妻子对他的埋怨和怜惜(2 分) ①住房仄陋、衣食简单,生活单调。(1分) ②送孩子上学很简单粗暴,很多费时费事的家务 事不干,在时间问题上吝啬小气。(1分) ③对待家人给予他作品的反馈很任性很孩子气。 (1分) ④随遇而安,容易满足,高兴着别人的高兴。(1 分)本题最多得5分。)
又比如《孔雀东南飞》里说“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古今其 他诗歌中也往往用“鸳鸯”比喻夫妻恩爱,忠贞厮守。但研究发现, 鸳鸯不一定有固定的“夫妻”关系。
这位同学发问道:对这类出现在经典文章中、习惯认知和说法里的 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内容,应该怎么对待?
请你写一篇文章,对他的发问作出回应。要求:800 字以上,题目自拟。
文学类:注意非典型小说之出现
6.请联系内容说说:这篇作品以“一位作 家”为标题,合理吗?(6分) 答案: 有不合理之处: ①写作是他的业余爱好,也没有发表作品。 (1分) ②活动圈狭窄,生活中接触人不多。写作和 为人处世没能做到“老妪能解”。(1分)
文学类:注意非典型小说之出现

实用类:谨防人物传记杀回马枪
B.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 /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称 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 于邦家也/
C.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 /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称 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 于邦家也/

惠州市2018年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惠州市2018年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7.(3分)D.(解析:同比增长率概念理解错 误。)
8.(5分)A.E.(解析:B.“实现了……跨越” 分寸把握不当;C.“影响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从 而影响电商的销售业绩”,文中无依据;D.“不 在于……而在于”错误。)
9.(4分)(解析:①推动了零售业的智能化发 展;②“双11”回应了消费需求,也推动着消费 模式的升级;③给广大农村市场带来了发展生机; ④成为展示国民消费趋势、产生国际影响力的消 费时段;⑤成为新时代引领新经济的一个窗口。 (每点1分,本题最多得4分。)
文言文阅读:从教材中寻实词翻译
文言文阅读:从教材中寻实词翻译
文言文阅读:从教材中寻实词翻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 /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 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 身全于邦家也/
D.整整15个世纪的青铜器上都有动物 纹,此后动物纹逐渐被几何纹取代而消 失。【取代而消失”不对。】
论述类文本阅读:注意考古类文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注意考古类文章
3.下列分析判断,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概述了青铜器上的动物纹和几何纹的形态 特点、地位变化。 B.文章第二、三段从“省略性”、“向心性”两个方面 论证了兽面纹的审美特点。
文学类:注意非典型小说之出现
6.请联系内容说说:这篇作品以“一位作 家”为标题,合理吗?(6分) 答案: 有不合理之处: ①写作是他的业余爱好,也没有发表作品。 (1分) ②活动圈狭窄,生活中接触人不多。写作和 为人处世没能做到“老妪能解”。(1分)
文学类:注意非典型小说之出现
实用类:谨防人物传记杀回马枪
文言文阅读:从教材中寻实词翻译

【惠州一模】2018年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解析与例文

【惠州一模】2018年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解析与例文

【惠州一模】2018年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解析与例文第一篇:【惠州一模】2018年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解析与例文【惠州一模范文】2018年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解析与例文2018惠州三调卷原题呈现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一位同学在本班墙报提到,课本里的有些内容是存在问题的。

比如《劝说》中说“蟹六跪而二螯”,而实际上,正常蟹有一对像钳子一样的足来掘洞、防御和进攻,叫做螯足;还有四对足是用来步行或划水的,叫做步足。

说“六跪”不对,应该说“八跪”。

又比如《孔雀东南飞》里说“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古今其他诗歌中也往往用“鸳鸯”比喻夫妻恩爱,忠贞厮守。

但研究发现,鸳鸯不一定有固定的“夫妻”关系。

这位同学发问道:对这类出现在经典文章中、习惯认知和说法里的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内容,应该怎么对待?请你写一篇文章,对他的发问作出回应。

要求:800字以上,题目自拟。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题目明确要求考生对材料中那位同学的发文作出回应,这是写作任务的核心。

那么,那位同学的问的是什么问题呢?“对这类出现在经典文章中、习惯认知和说法里的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内容,应该怎么对待?”首先,我们必须搞清问题的对象是“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内容”,而不是“经典文章、习惯认知和说法”这个修饰成分。

有不少同学看了一遍题目提笔就写出“对于经典我们要批判的继承”,这实际上是不符合作文任务要求,是偏离题意的。

在弄清楚了所要回答的问题的对象之后,接下来就是回答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如果仅仅是回答如何对待“不科学的内容”这个问题,那么很简单:既然不科学,那我们就更正它,让它成为科学的内容不就可以了吗?然而,这个问题的对象还有一个修饰成分,我们在审题的时候也不能忽视:“经典文章中、习惯认知和说法里的”这个关键性的限定条件。

那么,我们如何去思考这个限定条件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思考“经典文章、习惯认知和说法”对我们人类的价值意义,从而明确立意的方向。

广东省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广东省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县(市、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十和试卷的指定位置,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的“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字在条车笔将答案写在条题十上写在来品数正无爱。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

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

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

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

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

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我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二是自创形态。

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

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

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

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

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

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惠州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惠州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惠州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3分)*C.【A.发端于孔子→经孔子整理而发扬光大。

B.法律→道德规范。

D.不符合“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的意思。

】2.(3分)*A.【曲解“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

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的意思。

】3.(3分)*A.【不符合“使礼仪意识变为礼仪行为,再使礼仪行为变为礼仪习惯,形成社会氛围”的顺序】(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4分)4.(3分)*B.【不是小说。

没有情节。

】5.(6分)【反衬(“对比突出”)(1分)了女儿对于故乡的人、事、物的陌生淡漠(3分),更加突出表现了作者面对面目全非的故乡所感受到的无奈和失落(3分)。

(本题最多得6分)】6.(5分)【参考要点:相同处都是说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值得为眼前利益斤斤计较)。

(3分)不同处:张英诗句主张强势一方应该主动作为,谦让友善。

(态度主动退让,与邻为善);(2分)第⑼段画线句子意思是争执双方的任何得失都经不起时间消磨,无须斤斤计较。

(态度消极无奈,在时间面前人很可怜,任何争斗都无价值)。

(2分)(不求全面,意思对即可。

本题最多得5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7.(3分)*B.【A.“制止”不对。

C.“社会的普遍要求”不对。

D.“主要原因”不对。

】8.(5分)*C.*E.【C.“出发点就是解放家长”不对。

D.“与调查……价值没有必然关联,应该删除”不对。

】9.(4分)【答案示例一:为了落实教师职责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学生职责)(2分),应该让家长告别检查作业(应该取消家长为孩子家庭作业签字的要求)(2分)。

广东省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广东省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县(市、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十和试卷的指定位置,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的“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字在条车笔将答案写在条题十上写在来品数正无爱。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

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

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

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

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

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我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二是自创形态。

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

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

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

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

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

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惠州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语文试题【答案打印版】

惠州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语文试题【答案打印版】

惠州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7年7月10日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B.对于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文学能做象征性的解答,但未必解决具体问题。

2.D.只有目的正确的倡扬才是。

3.C.文学沦为宣传工具也是功利性极强的阅读习惯造成的恶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4.(3分)B.铁爷和李婶这样做主要不是关心田大妈的健康问题,而是想帮她讹诈撞她的人。

5.(5分)参考答案:“聪明误”在文中的意思是:因动了歪心思而使事情难以收场,只落得尴尬结局。

(2分)田大妈:她的聪明体现在事故发生后怕被讹而闭上眼睛装昏迷,任由120把自己送进医院;从女儿口中得知肇事的人死了又赶紧开溜。

(2分)误在把这些心机用在了女婿身上,让自己尴尬不已。

(1分)小伙子:他的聪明体现在撞人后怕被讹倒地不起,让当警察的哥们来处理,央求女朋友在医院找人通融。

(2分)误在没想到处心积虑要对付的却是自己的丈母娘。

(1分)李婶、铁爷:他们的聪明体现在热心出谋划策帮田大妈讹诈肇事人。

(2分)误在帮田大妈自己人对付自己人,最后尴尬万分。

(1分)6.(6分)参考答案:①直接交代了田大妈的心情,使前面一句“别人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高兴,今遭儿我算是丢大人了!”在怨恨之外加上愧悔,感情更加复杂,突出了“聪明误”的内涵。

②详细交代了事情的缘起,使小伙子倒地不起、田大妈闭上眼睛任120倒腾进医院的行为更具夸张感讽刺性,使小说对于“过分聪明”者的批评意味更加突出。

③“小伙子倒地不起”的交代,使圆圆“那肇事的主死了”“就当他已经死了吧!”的说法有了双关意味,使这两句话得出谴责意味更浓。

④“小伙子倒地不起”的交代,使田大妈等人匆忙走出医院等行为真实而不荒诞,使在医院门口遇到小伙子的情景更有戏剧性。

(答对3项得6分。

意思对即可)(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7.(3分)D.曲解原意。

溥心畲的话意在强调读书可以充实和提升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和艺术境界,读书是画画的根本和内核。

惠州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精品

惠州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精品

惠州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2018.1)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1小题,满分为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号等分别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A.我们有很多遗产管理者太急功近利,他们把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这是极不负责的行为。

B.她提问时,总会把脸转向他。

她的问题不难,又同时加了许多暗示,答案几乎是呼之欲出....。

C.荒诞戏剧没有戏剧冲突,故事情节支离破碎....,人物语言也颠三倒四,却更真实地反映现实的某些状况。

D.经过艰苦努力,他果然不负众望....,挽救了这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并因此获得市“劳动模范”奖章。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A.阅读文章,常常以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或汲取观点,或搜集论据,或感受文章情感。

B.为了防止这次财务大检查不走过场,部长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在财务检查中首先要严格检查自己,作出表率。

C.这个炼钢车间,由十天开一炉,变为五天开一炉,时间缩短了一倍。

D.一些人根据站不住脚的理由,给他种种“莫须有”的罪名,给他种种痛苦的折磨,直至被迫退职回乡。

i3.把下列4句话填人横线处,顺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_______ ;杨朱的贵我人格,_______;孟子的大丈夫人格,_______;苟子的君子式人格,_______ ;再有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州市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2018.4(按工具栏“显示/隐藏”按钮可以显示/隐藏答案和解释)本试卷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满分为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家规与国法崔永东“家规”与“国法”各有自己的领域,对稳定家族秩序和国家秩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社会,家规提倡“孝道”价值观,凸显家族利益至上,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国法提倡“忠道”价值观,凸显国家利益至上,重视忠君爱国、无私奉献。

家规与国法之间在功能上又可以互相支撑,在内容上也可以互相补充。

“家规”重在“修身、齐家”,“国法”重在“治国、平天下”,一个恪守家规的人必然能够遵守国法。

在此层面上,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形成了某种“同构”关系。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

家规连着国法。

家规是治家教子、修养心性、立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家训”“家戒”等内容,家训的内容旨在要求家人“必须怎么做”,家戒的内容旨在要求家人“不能怎么做”。

以《河东裴氏家训》《河东裴氏家戒》为例:“立志向善,做贤子孙。

贻谋燕翼,勿忘祖恩。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丰家裕国,莫此为先。

秃惰奢靡,祸害无边。

”这就阐明了在家修身与在外治国的关联性,揭示了家规通向国法的功能性价值。

单从历史上看,家规与国法存在着很多的共同性,因其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基础,维护儒家伦理秩序成为其共同的使命。

无论是家规还是国法,它们都将儒家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成了制度安排,靠制度的力量来督促人们积极践行儒家道德,从而形成一种具有良风美俗的社会秩序。

家规的广义解释是家族法规,是所谓“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制定的法规,或称宗族法规。

宗族法规除了贯彻儒家伦理精神外,还凝聚了基层族群的“基本共识”,这种共识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习惯性观念和规则,它们成了支配基层族群社会生活的“活法”。

在古代中国的广大基层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往往是靠宗族组织依据“活法”进行调解之类的“准司法”活动加以化解的,此类准司法活动也可称之为“社会司法”。

由于基层社会组织在当时有着较大的权力,如政治权、经济权、调解权、惩戒权等,因此有足够的能力来化解纠纷、维持社会秩序。

这再一次说明,家族法规与国家法律虽然在内容和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具有目标上的趋同性。

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从主流上看,家规与国法有着共同的精神纽带,即儒家的伦理道德。

家规与国法共同将儒家道德加以制度化,体现了德、法共治的价值取向。

如果说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国法完善的话,那么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则有赖于家规的完善了。

因此,为了重塑家族法规,我们有必要为其注入新时代的内容,使其适应新的时代,并结合基层社会组织的重建,使古老的家族法规在整合基层社会秩序方面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7月11日,有删节)1.下列有关家规与国法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家规提倡“孝道”价值观,国法提倡“忠道”价值观,根据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家规也就是国法。

B.一个恪守家规的人必然能够遵守国法,在家修身与在外治国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因为家规与国法有着共同的精神纽带。

C.家规与国法各有自己的领域,家规适用于“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国法适用于国家,国家最大,因此国法比家规更重要。

D.家规与国法在功能上互相支撑,在内容上互相补充,它们共同将儒家道德加以制度化,分别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的价值取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从标题看,文章主要从家规和国法两个角度展开阐述,综观全文,文章采用了并列式论证结构。

B.第一、二自然段提出问题,阐明家规与国法既各不相同,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明确主旨,统摄全篇。

C.第三至六自然段分析论证,阐明家规与国法的关系,重点从家规的角度论述,运用了举例论证法。

D.家规,是古今有之的,作者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展开理论阐述,最后提出要重塑新时代的家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家规凸显家族利益至上,国法凸显国家利益至上,家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具有某种“同构”关系,因此家规具有通向国法的功能性价值。

B.《河东裴氏家训》《河东裴氏家戒》都属于家规,是治家教子、修养心性、立身处世的重要载体,对稳定家族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

C.家规,或称宗族法规,是支配基层族群社会生活的“活法”,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的“准司法”,是社会司法。

D.家规与国法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具有目标上的趋同性,完善家规,可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完善国法,可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随风吹笛林清玄微微的雨。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而且只有简单的几个音节。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面是一片麻竹林。

音乐显然是来自于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过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了尖利如笛子的声音。

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蛙虫的鸣唱,春晨鸟雀的啾唧,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

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比如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拂的声音。

有一回我放着一盒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淙淙之间,突然一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得这么深刻。

以前在自然里听到的所有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锣密鼓的乐章,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很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

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也是要有福分的,它变化无穷,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力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

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的,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尾,自然是没有结尾的。

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亲耳聆听美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声。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

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微微的雨”开篇,引出悬念,前后照应。

而且引人联想,这雨,不仅是自然的微雨,还能沐浴心灵,洗去尘俗。

B.明明是竹林发出的声音,作者在开头却说“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这为下文揭示竹林声音的真相埋下伏笔,深化了感悟自然这一主题。

C.作者说听《溪水》录音带那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可见作者喜欢鸟声胜于竹籁。

D.结尾一段独句成段,升华了主旨,人应当去体验感悟自然,热爱生活,从而去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5.你如何理解文中的画线句子“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5分)6.我们应该如何去聆听自然的声音?请结合文本来简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小题。

材料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东中西部的10个省份的调研结果显示,2005年-2015年间,近六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国家规定的9小时,造成学生休息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校内外的课业负担过重。

“00后”小学生超过国家规定在校时间的比例达75%,平均在校8.1小时,比国家规定最高时间6小时超出2.1小时;“00后”初中生超标比例达85.9%,平均在校11小时,比国家规定最高时间8小时超出了3小时。

与国家规定相比,学习日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小学生超出0.7个小时,超标比例达66.4%;初中生超出1小时,超标比例达78.5%。

休息日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小学生超出1.8小时,超标比例达81.1%;初中生超出2.3个小时,超标比例达87.1%。

过重的学业负担导致中小学生的休息权被剥夺,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新京报》2018年03月05日朱永新:《要切实保障好学生和教师的休息权》)材料二:“减负”最要紧的是做好五件事——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重个性、讲规律。

“调结构”,就是“减负”要做好加减法。

具体而言,就是要适当减少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增加德育美育体育学习的时间;适当减少书本学习的时间,增加实践教育的时间;适当减少单纯知识技能训练的时间,增加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的时间,等等。

“转方式”,就是适当减少教师不适应学生学情导致的学习负担,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更多的在激发学生兴趣、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下功夫,等等。

“提质量”,就是要减少重复、低效的机械训练负担,增加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