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合集下载

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

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

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
21世纪的中国正在焕发出强大的活力,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6%以上,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
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科技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的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5G网络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的社会发展也取得了显著进步。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
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平正在不断改善。

中国的文化发展也取得了显著进步。

中国的文化艺术不断发展,中国的文化影
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中国的文化正在走向世界。

21世纪的中国正在焕发出强大的活力,中国正在迈向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中国将继续发挥其在世界上的重要作用,为世界带来更多的繁荣和发展。

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

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

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距今整整80年了。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它显示了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信心和力量。

它所昭示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精神,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五四运动——时代的号角人民的胜利五四运动是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开始逐步发展为全国各阶层人民参加的政治运动。

它以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而成为时代的号角。

各阶层人民在运动中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气焰。

五四运动以人民的胜利而载入史册。

20世纪初,中国成为各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对象,处于被“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境地。

由于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对中国的争夺,主要在日、美之间进行,其中,尤以日本帝国主义为甚。

这种形势至五四运动爆发前的几年变得愈加严峻。

1914年,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日本帝国主义认为,这是侵占中国的大好时机,当时被任命为驻华公使的日置益,还未上任,便得意洋洋地说:“战则大妙!”而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腐败无能,完全任日本帝国主义的摆布。

1914年8月,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8日,日本军舰出现在我国青岛海面;15日,日本对德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将胶州湾德国租界地无条件地交与日本接收;23日,日本对德宣战;派军在龙口登岸。

以后,日本又不断增兵。

至1915年,日本不仅拒绝从山东撤兵,反而进一步提出灭亡全中国的“二十一条”以及各项秘密条约,据此,日本在山东的权益大大超过了德国的势力范围,并通过袁世凯、段祺瑞卖国政府取得了在中国政治、军事、财政等更多方面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

因此,救亡图存成为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

面对国家主权丧失、民族危亡的形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苦苦思索中国的前途与命运。

在寻求建设一个光明的中国的路上,出现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具有忧患意识的先进人物。

他们首先从文化心理层面启发中国人民的觉悟,将救亡与启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趋势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趋势
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 , 对我国原有的生
产方式、 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形成很大冲击 。那么
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如何从哲学高度阐
明它发展的规律性 , 它对 我国未来 的社会政治结 构、 阶级结构变化有何影响, 还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四,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 的评价机制。
影响, 中国在这 一过程中如何定位 , 如何把握机遇 、 迎接挑战等等 。
( 和中国传统哲 学及现代 西方哲 学的斗争 三)
与融合将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传统哲 学和现代西方哲学是 2 世纪中国哲学界研究的三 0
马克思主义哲 学中国化的 根本 目的和基本途径
准, 也要看是否有 利于社会 的进步和发展。具体
说, 善主要是指符合 国家和人民利益 以及社会道德
要求的行为; 恶主要是指违背国家和人民利益 以及
辱观能否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应 , 关键即在于 广大公民能否通过港麓 , 升华到较高的道德境界。
第三 , 建立健全社会 主义荣辱观 的示范机 制。
条件下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 活等等。二是对经济
全球化的关注和反思。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 界经 济实践的一大趋势 , 这对 中国这个发展 中国家来 说, 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在这样 的大背景下, 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全球化的实质 , 经济全球 化的背景 、 前途 、 结果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发展 有何
行评价。加强评价机制 的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荣 道德品质状况和精神情操水平。从社会 主义荣辱 辱观的重要方 面。为此 , 需要确立评 价善恶 的标 观的角度分析, 道德修养包括两层含义: 一层含义 准。行为究竟是善 还是恶 , 既要 以阶级 利益 为标 是动态上的“ 下功夫” 即依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 , 求, 进行学习、 体验 、 对照、 反省等心理和实践活动; 另一层含义是指静态的“ 已经达到的功夫” 即经过 , 长期的努力之后所达到的道德境 界。社会主义荣

优秀共青团干部发言稿范文

优秀共青团干部发言稿范文

优秀共青团干部发言稿范文优秀共青团干部发言稿范文篇一:优秀共青团员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叫贺丁一,来自高二(11)班。

很荣幸能代表受表彰的优秀团员在这里发言,此时我的心情无比激动。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同学向给予我们关怀的各位校领导,辛勤培育我们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努力学习、锐意进取,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今天的荣誉。

回顾过去,我们没有忘记,在这份荣誉的背后有着学校各级领导对我们的殷切关怀,有着各位老师对我们的淳淳教诲,有着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给予的无私帮助。

所以,请允许我代表所有受表彰的同学再次向你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五月的春风情深意暖,五月的花海流溢飘香,和着春潮,伴着夏韵,在花海灿烂夺目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五四”运动九十周年。

弹指一挥间,人类已昂首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战胜了衰落,走向振兴,挣脱了屈辱,走向奋起,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然而,人们不会忘记那划时代民族救之的“五四”爱国运动,更不会忘记那举起民族救之旗帜,开创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新纪元的先驱者,不会忘记革命战争的峰火硝烟,更不会忘记,为真理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

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振兴中华的责任,已经落到我们肩上,“五四”火炬已经光荣地传到我们手中。

中学时代,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们知道,风雨会使我们变得强壮,挫折会使我们变得坚强。

成熟的思想和高尚的品质,来自于风雨的洗礼和生活的磨砺,我们要面对山峰,去欣赏它的风光,面对未来去争创人生的辉煌,这样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

在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上,中国共青团留下了英勇奋斗的足迹,做出了无愧于历史的贡献。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世纪,中国共青团,将以新的面貌,面向新世纪,以新的作为开创新的事业,在中华民族振兴史上继续谱写光辉的篇章。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是又一次科技革命,信息化应用水平是综合科技水平的反映,也是科技强国的需要。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直至跻身世界高新技术前沿国家,对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建设的步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对我国的挑战和机遇从世界发展来看,蒸汽机带动了工业化革命,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引发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又一场革命,是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的转折点。

世界的信息革命从1971年第一个微处理芯片的发明开始,甚或可以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诞生算起,现代信息技术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初形成。

80年代初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带来信息技术革命,90年代全球范围内又掀起了一次信息化的浪潮,整个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

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推进进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世界上第一台商品计算机在1951年为美国人口普查局所购;1954年美国财政部首次将计算机用于联邦公务员工资管理。

发达国家由此开始了漫长的信息化之路并取得了成绩,信息产业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电子政务的崛起,更是引领着国家信息化快速发展。

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概念,此后,世界不少国家政府开始摸索电子政务建设的道路。

在信息时代,为了取得信息化社会的优势,各国都在奋力拼搏。

计算机的应用在发达国家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还构筑了“信息高速公路”,以此改变了时空观念,地球正成为“地球村”,这一点已经得到世界的认同。

信息产业是新一代的生产力,它不仅可以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还可对传统产业起到优化、催化和培增器的作用;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也对各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信息化对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高度信息化的逐渐形成,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工业化生产,同时,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剧了世界各国间的经济竞争。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当二十世纪临近尾声之时,经历长期政治动乱的中国终于恢复了元气,开始重新扮演她自记忆以来一直扮演的角色。

"述往事,思来者"。

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这个古老的民族以其生命的痛苦为代价获得新生的悲壮的史诗。

这场持续至今的革命实质是中华帝国自前二二一年问世之后发生的第三次也是最大一次改版-----其三版宋元明清帝国作为一种高雅而孱弱的实验国家(类似柏拉图笔下由哲学家领导的"理想国")在西方帝国主义扩张的压力下迅速崩解;不屈不挠的中国民族以普遍野蛮化为代价重建适应西方国家关系体系的现代中华帝国-----这一新版的大样在正在进行的邓小平革命中已经最后成形。

在中国历史的这一阶段,领导宋元明清帝国长达千年的优雅的知识贵族因其无能被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交出统治中国的印信-----白话运动就是一个信号-----并在此后遭到历史的放逐;绚烂的中国文明亦随其载体的失位破坏殆尽(配合中华民族野蛮其体魄的需要)。

在残酷的内战中崛起娴于权力斗争的新一代王者-----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他们缔造了适应群雄逐鹿之"大战国时代"的第四版中华帝国-----人民中国。

第三中华帝国至其末期文极而敝,与生机勃勃的资本主义列强相比如同一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老人。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人者出,为了恢复古代中国的光荣领导族人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千百万热血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终于旋转了乾坤。

"泰山如砺,黄河如带",在大一统国家新生之日,我们不能忘记为了民族的复兴鞠躬尽瘁的五位伟大的中国人。

孙先生是再世的耶稣基督。

当华族困顿不堪之际,这位伟大的医生挺身救治一个在当时世人的眼里无药可医的民族,为此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正是其平生写照。

中国走向强大的四个阶段

中国走向强大的四个阶段

中国走向强大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无“农”不稳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代统治者都视农业为国家的根本,十分重视农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实现长治久安的目的。

比如历代政府都重视引进或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改进生产技术,兴修水利,编著农书,这就使得中国的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农业文明的表现其实就是手工业,因此中国手工业享誉世界。

不论是官营手工业还是民营手工业,都有着部门众多,品种齐全,技术水平先进,产品质量高等优点。

精美绝伦的丝织品,流光溢彩的瓷器,神秘漫长的丝绸古道,“丝国”、“瓷器大国”的美誉无不折射出东方古国的丰盈与富饶。

这种模式发展到康乾盛世时达到巅峰的状态,当时农业的发达首先表现在荒地的大量开垦、耕地面积的扩大。

1661年全国耕地面积为526万顷;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就突破了明代最高耕地统计数字,达到851万顷;到1725年(雍正年),全国耕地面积为526万顷;此时农业种植方法的进步,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广东部分地区收获早稻以后,又插晚稻;收获晚稻以后,再种油菜或甘薯,一年三熟。

江西土薄,早稻收获以后不能续种晚稻,就种荞麦,等等。

此时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一直主导着社会的进步。

第二个阶段叫:无“工”不强中国对这个概念应该体会更深,因为只有经历过、痛苦过,才能真正的醒悟。

近代的中国,正是在工业起步上慢了世界一个节拍,才倍遭西方列强的欺凌。

所谓:盛极而衰,乐极生悲。

中国就是在农业的巅峰时期才开始走了下坡路,当时处于盛世太平下的康熙开始闭关锁国,对清初已经萌发的工场手工业不是扶持而是严加限制。

例如对丝织业机户的织机数量、工匠人数、工资定额,冶铁业场主的采矿地点、炉数、产量、价格、运销地点等等都有严格规定;并课以高额税金。

采铜业的产品一度只许以成本价卖给官府,再由官府售卖。

还在佣工中另外实行一种保甲制,他们“日则做工,夜则关闭在坊。

而此时的西方社会已经开始迭代发展,通过工业革命把人类引入了大工业时代。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原创]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原创]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更是中国文化的世纪。

上个世纪百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人离不开自己的文化,只有具有坚实、鲜明的中华文化传统的现代化的现代中国,才能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文化就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和理论的结晶,它包含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等,跟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密切相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就是历史的载体。

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它的文化主体性失落了的话,那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历史中断了,它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丧失了。

因此维护民族的文化主体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一点现在正受到巨大的挑战。

现在的挑战是:我们怎样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保持一种清醒的文化主题意识,即吸取对方的营养,又不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

事实上只有存在着差异,才有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不能像经济全球化、一体化那样,要求文化也要全球化、一体化,这样的全球化实际上是以强势文化去取代弱势文化。

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千万要防止走上土耳其那样自宫式的路,只有认真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走向现代化,那么我们这个现代化才是有根的。

“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

西方走向现代化的两大事件:一是文艺复兴:冲破欧洲中世纪神权决定一切的文化,倡导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化。

二是启蒙运动:在这过程中,大量汲取了东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传统是现代化取之不尽的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它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根本。

中国古籍里:“人为万物之最灵最贵者”。

先秦儒家思想家荀子把天地万物分为四类: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人为什么能治理万物呢?荀子认为关键就是人有礼义廉耻这样一种伦常关系。

这种关系确定了人有各自不同的地位和不同的分工,因此就能形成一个有效的群体,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

中国儒家的发展,分为先秦原始儒学、两汉儒学、宋明理学、近现代儒学四个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二十世纪临近尾声之时,经历长期政治动乱的中国终于恢复了元气,开始重新扮演她自记忆以来一直扮演的角色。

"述往事,思来者"。

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这个古老的民族以其生命的痛苦为代价获得新生的悲壮的史诗。

这场持续至今的革命实质是中华帝国自前二二一年问世之后发生的第三次也是最大一次改版-----其三版宋元明清帝国作为一种高雅而孱弱的实验国家(类似柏拉图笔下由哲学家领导的"理想国")在西方帝国主义扩张的压力下迅速崩解;不屈不挠的中国民族以普遍野蛮化为代价重建适应西方国家关系体系的现代中华帝国-----这一新版的大样在正在进行的邓小平革命中已经最后成形。

在中国历史的这一阶段,领导宋元明清帝国长达千年的优雅的知识贵族因其无能被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交出统治中国的印信-----白话运动就是一个信号-----并在此后遭到历史的放逐;绚烂的中国文明亦随其载体的失位破坏殆尽(配合中华民族野蛮其体魄的需要)。

在残酷的内战中崛起娴于权力斗争的新一代王者-----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他们缔造了适应群雄逐鹿之"大战国时代"的第四版中华帝国-----人民中国。

第三中华帝国至其末期文极而敝,与生机勃勃的资本主义列强相比如同一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老人。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人者出,为了恢复古代中国的光荣领导族人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千百万热血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终于旋转了乾坤。

"泰山如砺,黄河如带",在大一统国家新生之日,我们不能忘记为了民族的复兴鞠躬尽瘁的五位伟大的中国人。

孙先生是再世的耶稣基督。

当华族困顿不堪之际,这位伟大的医生挺身救治一个在当时世人的眼里无药可医的民族,为此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正是其平生写照。

在历史的最危急的时刻,蒋先生以其钢铁般的意志领导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终于赢得胜利-----正是八年抗战扭转了华族百年颓运。

临终之际,这位失败的英雄仍然念念不忘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国民族。

起身布衣,奄有天下,毛先生辉煌的一生就是一曲贝多芬的"英雄"。

当其战友沉缅于富强之梦的时候,这位旷代天才挥动手中的权杖,唤醒了华族心灵深处沉睡的伟大的理想,八亿人民为之如醉如痴。

他给族人造成巨大的痛苦,而其族人仍然尊之为神。

为了"中华之崛起"的理想,周先生投身革命、建军开国,终于在生前以其高度的智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

没有这位融黄老之"柔弱"与墨者之"无我"于一身的奇人,幼稚的大一统国家也许会因一位天才的即兴创作毁于一旦。

从政治迫害的痛苦中邓先生领悟出高贵的宽容,由此化解了中国革命带来的深重的戾气。

因其豁达的胸怀和坚定的意志,中国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商鞅变法以来最为成功的改革。

伟大的英雄以其多采的人生见证了华族生生不息的原始生命,正是这原始生命将激励中国人民在即将来临的二十一世纪创建更加辉煌的业绩。

近五百年的历史是基督教民族和基督教文明向全世界扩张的历史,现在已经到了退潮的时候了。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渡尽劫波的中国文明必如不死鸟浴火重生。

文明开化四千余年的华族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最为元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当前面临的困境早在中国民族之幼年时期即以其独特的形式发生。

两千八百年前的幽厉时代,周文明的"上帝"就随着中国民族心智之发育被迫"退隐",由此引发春秋战国以至秦汉之际五百余年的政治动乱。

在历史的阵痛中,与原始的天帝崇拜相适应的封建制度土崩瓦解而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终于在战国时代呱呱问世。

信仰危机孕育了历史上最早的哲学繁荣-----诸子纷纷起而创说,不懈地探索可以折服日益成长的"理性"的天道性理;而直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时,这场掀翻天地的伟大的宗教革命才尘埃底定。

此前的中国是"刑名之士"和权谋家的舞台;他们以世人为利欲"原子"设计优良的制度和政策,使华族在自然法则之机括中愈陷愈深。

而当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终于大彻大悟之后,她就开始在历史文化精神的引领下学习超脱主宰为其订立的法则,从而长盛不衰达两千年之久。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必将从华族宝贵的历史经验中获得无尽的教益,而处于"失忆"状态中的中国似乎尚未意识到她对人类的责任。

七十年前,当胡适之发起"整理国故"运动的时候,古典中国学术文化可悲地沦为解剖台上的一具木乃依-----以"发扬国粹"为倡的所谓"国学"说穿了不过是运用西洋学术的解剖刀野蛮分解中国文明的外科手术-----真可谓焚琴煮鹤、糟蹋斯文。

当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之时,有着悠久的历史又融汇了印、西两大文化的中国文明负有特殊的使命。

近代西洋文明已经病入膏肓而二十世纪欧美最优秀的哲学头脑却不负责任地忙于疗治"哲学的脓肿"-----如果西洋文明在共产主义运动破产之后无法寻到针砭其弊的新的"反对派",迷茫的人类可能会莫明其妙地重蹈七千万年前恐龙之覆辙。

[!--empirenews.page--]作为近代世界之统治意识形态的启蒙思想可能在下个世纪遭到根本性的动摇-----眼下只是暴风雨之前的宁静。

"江河流日夜,代谢成古今",没有惊心动魄的革命就不会有一部思想的历史。

诞生于十八世纪之启蒙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基督教在"理性时代"之世俗形态。

作为文明的历史上最为高级的原始宗教,基督教有其十分独特的宗教性相-----号称"神言"的《圣经》即以全知全能之"上帝"的视角说书,具有使进入其情境之听从混一神我的魔幻效果。

十六世纪宗教改革的直接结果就是《圣经》由拉丁文译为各民族语言而人们无需通过教会即可直接与经典交流。

为天主教会拘囚千年之蛮族灵魂终于在日益成熟的"理性"的帮助下挣脱了枷锁,进入《圣经》情境以神自居,浑然忘其本身-----还从来没有一个文化系统将"人"之动物本能奉为神明。

西洋三大哲学民族之中,英国人以眼睛和下腹部思想,法国人以胸臆思想,德国人以大脑思想。

哲学创作之冲动乃蛮人征服世界之冲动的升华-----只有无法忍受天主教会繁文缛节的半开化民族才能哺育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思想。

黑格尔无非是精神宇宙之拿破仑第一,所以他对"马背上的世界精神"推崇备至。

英法启蒙思想家很有些精致的意思,勉强称为"哲学思想"----我们将洛克、卢梭之流尊为"思想家",同样可以将原始丛林中狼奔豕突之野兽尊为"实践家"-----如果不是因为人类六根未净,这样庸俗而浅薄的"思想"如何能够颠倒众生长达两百余年之久。

拜此辈之赐,"人"作为个体得到"自由"而作为全体则逐渐失去了"自由"。

何时启蒙思想家被公认为祸害天下之洪水猛兽,人类就长大了,开始学会自我控制。

启蒙思想,民族国家意识、自由民主制度三位一体之近代西方政治文化号称"终结了历史",究其实可能只是原始宗教、部落意识、部落民主制三位一体之早期蛮族文化在"理性时代"之修订版。

这一文化形态仍然葆有人类童年期文化所特有的淳朴而幼稚的特征,因此必然随着理性之发育而发生严重的危机,一如晚期的希腊、罗马文化-----按照维柯《新科学》的看法,西方文化在西罗马帝国覆亡之后重新开始一次轮回,这一轮回在某种程度上重复了第一次轮回的轨辙。

与高度成熟的中国文明相比,近代西洋文明尚处于理性发育的幼稚阶段。

以社会譬之航船,古代中国以其最优秀的人才掌握航舵,所以船虽不快却始终没有迷失方向;而近代社会则培训其高才如何添煤加油-----船行得飞快而任由"上帝之手"为之操舵。

近代西洋文明似乎尚未成熟到产生主宰心和自制力之阶段。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意义之网"一定存在着极大的破绽,否则不可能出现所谓"生存危机"的问题。

应以老成的中国文明为基准重新认真地考察近代文明的历史发展,为之定位,从而为未来的人类编织一张与真[1][2][3]下一页实境况相符的全新的"意义之网"。

从事比较文明研究的汤因比博士最终将世界之未来寄望于中国文明,希望曾经沧海的华族在经历革命的痛苦之后仍能以天下一家的胸怀救治人类方殷之危机。

而中国尚未为其应当扮演的角色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统治第三中华帝国长达千年的知识贵族自从失位之后就象帕斯卡所说的"被废黜的君王",在良辰美景的回忆和时乖命蹇的现实之间无法获得心理的平衡。

"士"在古代中国代表了历史文化精神之自我意识,自觉地为其"上帝"布道,以人文化成天下-----没有这支贵族则华族必然失去全部的记忆及其高雅的气质。

职是之故,他们被赋予"四民之首"的崇高地位。

从宗教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这是某种终极形态之贵族化宗教,所以迥异于所有传统的宗教形态。

只有当"失忆"的知识贵族重新开始履行其神圣的义务,华族才能再次发生自我意识,从而恢复古代中国的伟大。

经历百年革命之后,斯文沦丧-----规划人民之文化教养此其时也。

中国民族乃一血气既衰之老大民族,苟失理想,必然深溺贪吝之习而不能自拔。

教化之功能即在使其心中之历史文化精神由无意识达于意识,从而焕发青春。

中小学教育乃实施教化之一大关节。

或可因势利导,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金庸武侠小说以及明清"四大奇书"取代现有的国文教材,泛读为主,培养年轻一代的古典文化修养以及理想主义精神。

晚清学者曾就小说与群治发表过精辟的意见,可惜从未落实,也许我们可以用文学作品的英雄形象取代雷锋以激发人民的文化道德理想。

只有当中国民族进入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之时的精神状态,才有可能为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开辟全新的道路。

国家领导人就更应当努力培养自身的文化修养。

当前我国国势蒸蒸日上,一如《大易》乾卦。

"群龙无首吉"-----领导人若能牢记"不敢为天下先",时时存着恬退谦让的心意,中国一定很有福气。

有志化解近五百年西方帝国主义扩张带来的深重的戾气,就应当努力做到"为国以礼",以示范的作用在东亚确立全新的以"礼"为核心的国家关系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