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民族,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中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合集下载

浅谈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继承与发展民族声乐是指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声乐形式,如中国的京剧、评剧、黄梅戏、苗族山歌、蒙古族呼麦等。

这些声乐形式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然而,由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融,民族声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传承和发展两个方面浅谈民族声乐演唱方法。

一、传承1. 传统技艺的继承民族声乐的演唱技艺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是历史长河中无数人的智慧结晶。

因此,其传承是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为此,在传承中需要注重以下几点:(1)寻找传承者。

传承者是最重要的环节,必须是技艺精湛、具备传统文化意识和责任心的人,这样才有可能将传统演唱技艺真正传承下来。

(2)口传心授。

传承应注重口耳相传,不仅教会传统演唱技艺,更为重要的是将自己在音乐、文化等方面的看法理解传给继承者。

(3)创新传承。

传统技艺不可靠复制,需要在传承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有所创新,才能使传统技艺得以活化和继承。

2. 教育体制的建设传承不仅需要口传心授,还需要教育体系的支撑。

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对民族声乐教育体系的建设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声乐教育环境,鼓励民间和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民族声乐课程,创设专业的民族声乐学院或中心,建立专门的文化教育基金,为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文化支持。

二、发展1. 艺术内容的拓展传统的民族声乐形式一定要保持其传统特点,但在此基础上也要不断拓展其艺术表现内容。

包括在剧情的创新、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视觉重构等方面不断自我创新,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和批判精神,具有时代的感召力和表现力。

2. 设备技术的升级在演唱的技术手段方面,传统的民族声乐长期以来一直使用传统的音乐工具,对于一些声音效果的表现存在一定的限制。

因此,在演唱方法上,应该注重使用音响设备和其他现代科技设备,将传统的演唱技法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使之更具现代性和科技性,增强艺术表现力。

3. 国际化意识与合作发展在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现代全球化的大背景,把握国际化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浅谈传统音乐在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中继承发展

浅谈传统音乐在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中继承发展

26浅谈传统音乐在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中继承发展■魏潇潇/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摘 要:文章通过阐述民族声乐内涵特征,分析传统音乐在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中继承发展的必要性,对传统音乐在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中继承发展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有序健康发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传统音乐 民族声乐 继承 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

长期的历史发展印证出,一个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重视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民族的前途、命运,因而某种意义上而言,民族声乐艺术家所对传统音乐的态度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种声乐艺术种类的发展。

就当代民族声乐艺术来说,唯有切实依附传统音乐文化土壤,保持崇敬的态度、开阔的视野、勇于创新的精神,推进对传统音乐的有效继承发展,方可切实推动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有序健康发展[1]。

由此可见,对传统音乐在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中继承发展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声乐概述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古代民族声乐艺术早在战国时期史料记载,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散发出光彩照人的魅力,并逐渐发展成当代民族声乐。

我国当代民族声乐形式内容多元丰富,在全球声乐发展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民族声乐艺术中蕴含了深厚的民族特色,留下了中华民族深刻的烙印。

因为我国有着众多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环境、人文风俗均不尽相同,由此使得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汇集了不同民族的特色,进而形成多元丰富、个性鲜明的音乐特征。

传统演唱艺术可划分成多种不同种类,诸如地方民歌、地方戏曲、地方曲艺等。

民族声乐是对上述一系列演唱方法的继承发展,进一步形成别具一格的声乐演唱艺术。

二、传统音乐在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中继承发展的必要性(一)推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风格多元化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专业音乐院校声乐教育的推动下,使我国当代民族唱法得到长足的发展。

当前,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面临着全新的发展目标,即为在思想理念及理论实践层面,要更为注重表现风格上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

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1. 引言1.1 民族声乐艺术的意义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情感表达。

民族声乐艺术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达者。

通过声腔、唱腔等独特的表现方式,民族声乐能够传递民族的情感、思想、信仰等深刻内涵,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

民族声乐艺术在文化交流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输出,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的音乐特色和魅力,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与理解。

而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多样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民族声乐艺术的意义更加凸显。

它不仅是传统文化宝库中珍贵的瑰宝,更是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认同感的重要载体。

通过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艺术,可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民族声乐也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精神需求,为社会带来美的愉悦和文化滋养。

民族声乐艺术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倍加珍视和传承。

1.2 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是民族声乐艺术不可或缺的一环。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艺术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是民族身份认同的象征。

传承意味着将过去的经验、技艺和价值传递给后人,让其不断延续发展,使民族声乐艺术得以保存和传扬。

而发展则是对传统的创新与拓展,使其能够与时代接轨,吸引更广泛的受众,保持活力与生命力。

传承与发展相辅相成,既要保留传统的精髓和独特之处,又要敢于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和音乐风格,使民族声乐艺术在今天的现代社会中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只有不断传承与发展,民族声乐艺术才能蓬勃发展,为我们的文化遗产增添新的光彩。

传承与发展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珍惜并积极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让它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2. 正文2.1 民族声乐艺术的历史沿革民族声乐艺术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民歌已经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在西方国家,民族声乐艺术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它不仅是表达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艺术,对于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信,传播中国声音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是一个不断向前的过程。

要从根源上挖掘和发掘古老的民族音乐资源。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如古乐、宋词等。

通过对这些古老曲目和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分析,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知识和技巧。

需要加强对民族声乐艺术的专业教育和培养。

在学校音乐课程中,应该加入更多的民族声乐内容,使学生能够接触并了解这一门类的艺术形式。

要加强对声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提高音乐教师和专业演员的艺术水平和专业素养。

还要注重创新和融合。

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可以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如民族流行音乐和民族摇滚等,这些新型音乐形式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推动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发展民族声乐艺术还需要注重推广和传媒的支持。

通过举办音乐会、演出、比赛等形式,将民族声乐艺术呈现给观众,并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的力量,扩大传播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民族声乐艺术。

在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艺术的过程中,保护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保护民族声乐艺术的版权和知识产权,防止盗版和滥用的情况发生。

要加强对传统艺术团体和艺术家的扶持和保护,提供良好的艺术发展环境和条件。

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艺术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持续的传承和发展,才能将民族声乐艺术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独特的中国音乐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传统的延续。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民族声乐艺术如何传承和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古代民族的劳动和生活情境。

在古代,民族声乐艺术是陶冶人们的情操和熔铸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中华文明的精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历史原因,民族声乐的传承曾经受到了挑战和冲击。

随着现代音乐的涌入和流行文化的传播,一些民族声乐艺术传统逐渐式微,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方面,一些专业音乐学院和民间艺术团体纷纷成立了民族声乐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声乐艺术人才;一些具有艺术家气质的音乐家和学者积极投身于民族声乐艺术的研究和传承。

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工作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现状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多样性的提倡和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潮,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一些著名的音乐节目如《中国好声音》、《声动中国》等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宣传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接触到民族声乐艺术。

一些新型的音乐剧、歌剧和流行曲目中融入了民族声乐元素,为民族声乐艺术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提供了新的途径。

一些民间艺术团体也在积极探索和推广民族声乐艺术,使其在各地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受到现代音乐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一些年轻人对传统声乐艺术的兴趣逐渐减弱,导致了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环境的恶化;由于传统声乐艺术的学习和传承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和耐心的磨练,迫使一些爱好者望而却步,导致了声乐艺术传承的困境。

我们迫切需要加大对民族声乐艺术的支持和保护,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民族声乐对我国传统演唱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对我国传统演唱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对戏曲演唱艺术中气息运用有了进一步发展。民族声 乐要求歌唱时保持在吸气的基础上发声,呼与吸形成的对抗始终保 持着,有了支持,就可以用最小的气息消耗,唱出最大的声音,达 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二、对我国传统演唱艺术中演唱风格的继承和发展 我国传统演唱艺术经过历史的演变,在风格上有时代、地区、 民族上的差异。 (一)时代风格 不同时代的作品风格不同,因而演唱风格也不相同。唐宋以后 逐渐形成的戏曲、说唱及地方民歌的演唱风格,是民族声乐继承和 发展的主要内容。 对不同时代的戏曲演唱风格的继承和发展。1.继承。古代戏曲 初创于宋元之际,成熟于清初以后,而起源可追溯到唐代。其间, 关键性的演变有两次。第一次是以宋元南戏和元杂剧的形成为起点 的生、旦、净、丑行当体制的建立。第二次是在昆山腔和弋阳腔的 繁衍时期,出现了生、旦、净、丑全面分化和全面发展的盛况,按 人物性格的类型划分行当。近代戏曲的演唱风格也发生了两个时期 的变化。一是清代地方戏唱、念、做、打的综合时期。二是19世纪 二三十年代以流派艺术的勃兴为标志。2.发展。对带有戏曲风格作 品的处理,既要体现戏曲风格,而又不能使声乐作品完全变成戏曲 作品,要做到恰如其分,运用得体。例如《看见你们格外亲》,此 曲以塞北民歌二人台为基础,又吸收了山西梆子的演唱风格,运用 了戏曲音乐板腔体的结构方式,通过中、慢、快三种不同的节奏 类型,真切生动地描绘了军民鱼水情。在演唱时一是要把握时代风 格,二是要掌握二人台、山西梆子的风格并将其运用到歌曲的处理 当中,从而唱出此曲的独特风格韵味。 对不同时代的说唱艺术演唱风格的继承和发展。1.继承。说唱 在我国声乐表演艺术领域中的渊源可上溯至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 篇》和汉魏乐府中的叙事长诗。在宋朝,说唱音乐达到了成熟。据 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00多个曲种。概括起来有鼓词类、弹词类、 渔鼓类、牌子曲类、琴书类、杂曲类、走唱类、板诵类八种,每一 项曲类中还有更详细的名目。2.发展。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民族声 乐将这些风格与声乐作品相结合,使具有说唱风格的声乐作品表 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丰富了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色彩。如《重整 河山待后生》,就是一首以鼓词为音乐素材的歌曲。在演唱时, 应运用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来达到具有鼓词风格的创作歌曲的艺 术效果。

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通过声音传递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透过音乐和歌词表达文化、信仰与生活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民族声乐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吸收了现代元素,展示出了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需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传承是指把渊源流长的文化遗产沿续下来,使其经久不衰。

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就需要深入挖掘文化背景的历史价值和内在意涵,把这些内容融合到声乐艺术的创作和表现中。

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地复制和模仿,而是要加入新的元素和见解,使其更符合当代审美和社会背景。

因此,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需要从历史文化的传承到时代文化的转换,从传统文化的融合到现代文化的创新。

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也需要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趋势。

发展是指创作和表现方式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逐渐发生变化,以满足与时俱进的审美需求。

要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就需要不断更新声乐艺术的语言和形式,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

同时,发展也包括不断地开拓和创新,引入新的元素和表现方式,可以是音乐、歌词、编曲、舞台效果等,使民族声乐艺术呈现出更丰富的多样性和创意性。

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民族声乐艺术的保护和传播。

保护是指保存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遗产,维护其独特的价值和传统风格。

传播是指推广民族声乐艺术,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欣赏,从而促进作品的交流和传承。

要加强保护和传播,就需要把民族声乐艺术与现代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利用新的媒体手段来宣传、推广和交流。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民族声乐创作和演唱人才的培养,为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育成和发展机会。

总之,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对当代社会的贡献。

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趋势,加强保护和传播,可以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永续发展,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浅谈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继承与发展民族声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唱方法在不同的民族音乐中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魅力。

在当代社会,随着音乐的多元化发展,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也经历了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本文将从传统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特点、继承与发展的历程以及当代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传统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特点1. 多样性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

传统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具有多样性,不同地域的民族音乐有着各自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特色,如川剧的变脸、京剧的唱腔、西藏的喉音等,都是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代表。

每一种民族声乐演唱方法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风格,展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2. 口头传承传统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主要基于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师徒传承和家学渐进是其主要特点。

这种传承方式使得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具有较高的传承性和历史性,同时也使得每一位传承者都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形式的演唱方法。

3. 带有宗教色彩在一些少数民族的音乐中,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常常带有宗教色彩,例如藏族的颂经、蒙古族的呼麦等。

这些宗教性的演唱方法有着其独特的宗教仪式意义,使得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具有神秘感和仪式感。

2. 现代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创新。

随着音乐的多元化发展,一些传统的演唱方法开始融入到现代音乐中,成为了一些流行歌曲的演唱技巧,例如川剧的变脸被引入到了一些音乐节目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

3. 多元化并存传统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继承与发展并非一成不变的,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各种不同形式的声乐演唱方法并存于当下,并形成了多层次的声乐文化。

三、当代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1. 现状分析在当代社会中,传统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一些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在各类文艺表演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声乐艺术中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传统音乐文化是我国当代民族声乐的“本源”和“母体”,是本民族最为珍贵的文化财富。

要想使其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工作者必须珍视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民族声乐艺术领域中的继承、表现与发展。

本文对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民族声乐艺术领域中的继承表现与发展进行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

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原始社会开始,我国古代先民就经过不断的积淀、传承、借鉴、吸收和创新,形成了完善的音乐文化体系,创造了辉煌的民族声乐艺术。

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一个民族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预测这一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同时民族的声乐艺术家对待传统音乐文化的态度也在某种程度上昭示了这一声乐艺术类型的发展与未来。

对于当代民族声乐艺术而言,只有深深地根植于传统音乐文化之中,以尊重的态度、开放的视野、复合的思维、创新的精神,更好地吸收、扬弃和继承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珍稀养料、宝贵精魂,才能真正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鲜明存在。

一、寻根溯源——传统音乐文化对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滋养
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是在贯彻传统音乐文化理念、继承传统民族声乐遗产的基础上,在尊重本民族语音规则、审美取向、艺术传统的同时,有选择性地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技巧,在发声技巧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改进之后所形成的新型声乐艺术类型。

可以说,我国当代民族声乐彰显出了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观念、审美风格及审美理想,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个性、精神和审美体验。

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受“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宗教思想所形成的中正平和、含蓄蕴藉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美学范式,以及对传统声乐理论中“以字行腔”“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等演唱规则的认同,并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关于呼吸运气、咬字发音、润腔的声乐技巧体系。

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结出的最为丰硕、甜美的艺术成果,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在中华声乐艺术领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不仅充分满足了广大群众在心灵方面的审美需求,更是中华民族及世界艺术之林中一道形式、内涵及品质俱佳的饕餮大餐。

二、形、神、韵兼备——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民族声乐艺术领域中的表现
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审美取向、艺术风格和艺术产品经过千百年发展历程之后的积累、提炼、沉淀与凝结,是滋养现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根基”所在。

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中渗透、主导和张扬的历程,也正是我国当代民族声乐不断繁荣发展的历程。

可以说,传统音乐文化正是推动当代声乐艺术发展的根本内在驱动力。

梳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成脉络,可以看到其所走的是一条从重“神”开始,逐渐走向重“形神兼备”“声情并茂”艺术境界的历程。

1.“形”:人声之形、曲目之形、表演之形形,即外形、形式。

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形”是有着极为丰富内涵的:一方面指具体的事物形态,如发声演唱器官的形状、声音的形态、演唱者的姿态;另一方面指抽象的与“神”相对的理论概念,是一种歌唱的状态。

在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中,对“形”理论的继承似乎无处不在。

第一,人声之形。

人声是声乐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和造型手段,声乐演唱的过程就是塑造声音形成完美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第二,曲目之形。

中华民族似乎天生就对流畅、自然、圆熟的线条有着极为深厚的喜爱,并
在艺术实践中积极贯彻这一美学要求。

第三,表演之形。

在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中,“演”是“演唱”不可分割的重要构成,《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似乎从萌生之初,声乐表演者就要根据演唱的内容配以相应的眼神、表情和动作。

比如,我国的戏曲艺术就是民族声乐艺术类型中最为明显的范例,另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山歌小调,更是以一边演唱一边舞蹈为特征。

2.神:神主形从、形神兼备神,即感悟、顿悟。

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神”亦内涵丰富:一方面指抽象的概念,即声乐演唱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则是一种美学范式,即演唱者所追求的相对理想的歌唱状态。

作为一对存在辩证关系的专业术语,“形”与“神”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

当然,在我国古代声乐艺术领域中,人们似乎更多地追求“神似”,认为“神贵于形,神主形从”,但这一美学境界的实现,仍然要通过“形神合一”“神形兼备”的途径方可达到。

而在当代声乐艺术中,“形似”同样是声乐演员所要达到的第一步,即将个人的声音、肢体和表情通过训练调整到正确、规范的形态上,同时为了最终实现更为美好的歌唱形态,还要努力地追求“神似”,将所扮演的人物的精神气质、内心情感体现出来,以达到质朴天成、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展现出东方民族所特有的委婉、含蓄、细腻与深沉的民族气质。

3.韵:艺术净化、独特风格韵,即韵味、风格。

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韵”一方面是指整个声乐艺术最为重要的精华部分,是衡量演唱者演唱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当代声乐艺术中,广大受众同样乐于用“韵味”一词来表达对某一声乐作品或某次声乐表演的喜爱。

另一方面也指具体的声乐技巧。

在一些民歌演唱中,为了使声乐演唱更具“韵味”,演唱者在旋律、语音、发声、吐字方面极为讲究,有时还会使用“润腔”“颤音”等声乐技巧,这既是民族声乐艺术“韵味”形成的重要手段,赋予了音乐作品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较强的生命力,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美学意蕴和美学品格,传达着我国东方文化所特有的神韵,是我们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宝贵财富。

三、与时俱进——推动传统音乐文化现代化进程的文化意义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凝结了古代先民、杰出声乐理论家、优秀演唱者的智慧与才华,经过历史巨浪的反复淘洗之后,最终得以形成相对完善的系统,成为滋养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丰厚沃土。

但人类的认知总是受限于当时的物质条件与外部环境,必须要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因此,在坚守传统、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大前提下,传统音乐文化也应当保持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在经过“民族化”“多元化”“现代化”的变革中持续加快其现代化的步伐。

1.民族化“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化”则是确保一种民族艺术区别于其他民族艺术并得以存在所必经的强化历程。

“民族性”始终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最为鲜明的特质,“民族化”则更是推动当代声乐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作为当代民族声乐艺术“民族化”的本源,传统音乐文化是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在“中华民族”这一大语境中孕育和发展,清醒地把握住了“民族化”这一发展方向,对于民族声乐艺术的存在及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工作者应沿着这一艺术发展道路前行,采取有效的艺术手段和实践策略,把握传统音乐文化中最优秀的民族特质,如清晰的语言、圆润的运腔、和谐的情感表达等,切实提高本民族声乐艺术与其他民族声乐艺术的辨识度。

2.多元化多元性,即声乐艺术中在外部形态及内涵特质上有所差别的多种艺术要素;多元化,则是在充分表现这些艺术要素自身美学特质的基础上,使之有机融合并保持和谐共存的积极状态所必经的完善历程。

在当今这个更为开放、多元和包容的文化语境中,一个文化艺术形态绚丽多彩、传播交流日益广泛的文化盛世已经到来,不同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冲撞与融合也在持续展开。

对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而言,应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状态,积极吸纳其他民族声乐艺术的艺术传统和音乐元素作为自身肌体的完善材料,为当代声乐艺术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契机,引导当代声乐艺术向更为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实现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跨越式发展创设条件。

3.时代化时代性,即传统音乐文化中所蕴含的与某一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相契合的特质;时代化,是促使传统音乐文化始终与所处时代保持同步状态所必经的改造历程。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传统”特质,并没有局限了这一文化的时代界限,反而更多的是强调其自身发展的历时性,具体是指传统音乐文化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所保持的良好适应状态。

可以说,在每一个特定的“时代”,传统音乐文化都被充分地注入了新的时代特质,使其在那一时代得以延伸、拓展、创新,进而形成了一种既富于包容、沉淀及积累等优秀特质,又善于不断补充、完善和修正的发展传统。

只有坚持“时代化”发展道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才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曙光.《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传统》.中国音乐,1997(03).
[2]李萍.《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乔新建.《确立民族声乐双重发展模式的构想》.音乐研究,2003(2).
[4]郭建宁.《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赵世兰,郭建民.《“近源”与“多元”——关于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关系》.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2).
[6]伊丽媛.《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声乐价值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内江师范学院学报(艺术版),201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