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对无锡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苏环审﹝2016﹞29号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对无锡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正文:----------------------------------------------------------------------------------------------------------------------------------------------------关于对无锡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苏环审﹝2016﹞29号无锡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你公司报送的《无锡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省生态环境评估中心技术评估意见(苏环评估〔2016〕30号)及无锡市环保局预审意见(锡环管〔2016〕2号)均悉。
经研究,批复如下:一、无锡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由环境保护部于2013年批复。
因局部线位有轻微摆动,轨道线路长度减少300m,沿线各车站风亭、冷却塔位置发生调整,部分车站增设空调外机,本次对无锡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进行重新环境影响评价。
二、根据《报告书》评价结论、技术评估意见及无锡市环保局的预审意见,在落实《报告书》中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补偿措施、风险防范措施的前提下,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可得到缓解和控制。
因此,仅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我厅原则同意《报告书》所列变化后的工程性质、规模、地点和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三、原则同意无锡市环保局的预审意见。
在项目工程设计、建设和环境管理中,你公司须落实预审意见和《报告书》中提出的各项环保要求,制定施工期环境保护手册,做到规范施工、文明施工,在工程设计、建设及运营中重点落实以下要求:(一)做好轨道交通沿线用地控制。
依据《报告书》提出的达标控制距离要求,在地铁沿线、车站风亭、冷却塔、空调外机等的噪声、振动防护距离范围内,不宜规划建设居民区、学校、医院等敏感建筑物。
(二)落实施工期噪声和振动防治措施。
合理布置施工场地、控制作业时间,禁止夜间进行高噪声、高振动作业。
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调整段)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环评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甲级国环评证甲字第2605号2014年4月武汉1 概述1.1 建设项目前期准备情况简介1.1.1项目名称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调整段)1.1.2 项目地点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总体呈南北走向,连接了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等重要组团,是由本岛向北辐射形成跨海快速连接通道的骨干线路,是厦门轨道交通线网首条出岛线路,实现了本岛与北部集美、杏林组团的快速连接。
工程对解决本岛内交通出行、缓解北向跨海交通压力和改善出行质量、提高出行效率及促进城市规划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调整段)主要包括位于思明区的起点至将军祠站(不含)、位于集美区的园博园站至集美中心站2段。
1.1.3 项目进展情况2011年9月至2013年4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2012年5月版)为依据,编制完成《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原环评),2013年6月,国家环境保护部以环审[2013]140号文批复了环境影响报告书。
随着后续的勘察、设计的深入,针对起点至将军祠站(不含)、园博园站至集美中心站两段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
针对这两段调整段,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了《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调整报告》,并与2013年11月7-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厦门主持召开了可行性研究调整报告审查会,2014年1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发改办基础【2014】149号文同意本次工程起点至将军祠站(不含)、园博园站至集美中心站两段的调整方案。
受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委托,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针对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调整段)开展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工作。
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金海工业园区-白塔)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呼和浩特市机场与铁路建设项目办公室评价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受呼和浩特市机场与铁路建设项目办公室的委托,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承担了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金海工业园区-白塔)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的要求,现对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金海工业园区-白塔)环境影响报告书相关信息进行第二次网上公示。
公示内容如下:一、项目概况1、主要工程内容及线路走向呼和浩特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金海工业园区~白塔)位于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回民区、新城区、赛罕区,线路以金海工业园区为起点,主要沿新华西街、新华大街、新华东街、东站南街、机场高速轴线布设,终于白塔机场站。
1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全长22.238km,其中地下线18.69km,高架线3.548km。
共设车站19座,地下站16座,高架站3座,平均站间距1187m,最大站间距2072m,最小站间距797m。
全线设一段一场,分别位于金海工业园区和白塔村附近;2座牵引变电站,分别位于回民区政府与呼和浩特东站附近;全线网共用的控制中心1座,位于新华广场。
三间房车辆段及综合基地于金海工业园区站接轨,出入段线长2154m,白塔停车场于白塔站接轨,出入线1391m。
本工程计划于2015年开工建设,2019年底建成试运营。
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投资总额1647765万元,技术经济指标74130万元/正线公里。
2、设计年度营运初期:2022年;营运近期:2029年;营运远期:2044年。
3、线路主要技术指标(1)正线数目:双线,采用右侧行车制(2)最高行车速度:80km/h(3)轨距:1435mm(4)最小平面曲线半径区间正线:一般为350m,困难地段为300m;车站正线:一般位于直线上,困难条件下曲线半径不应小于800m(无站台门),1500m(设站台门);辅助线:场段出入线为250m,联络线为200m。
河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

河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环境保护厅•【公布日期】2015.01.08•【字号】•【施行日期】2015.01.08•【效力等级】地方行政许可批复•【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河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石家庄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所报《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审批申请及相关材料收悉。
经研究,批复如下:一、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线路沿现状建设大街布置,起点为西古城站,终点为嘉华站,沿途经过规划的西古城长途客运站、长安公园、北国商城、新世隆超市、新石家庄火车站等客流集散点,线路长16.00公里,全部为地下线,共设15座车站,平均站间距1.09公里。
北国商城站东北角设1、2号线的联络线,里程长332.97米。
项目总投资125.7亿元,其中环保投资1.082亿元。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均出具意见同意项目选址;河北省水务集团出具复函同意项目穿越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石津干渠、河北省石津灌区管理局出具复函同意项目穿越石津小运河。
二、该《报告书》已通过了河北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技术审核和专家审查,预测运营期列车通行引起的振动对建筑物产生影响较小;噪声较现状增加值较小,对周围声环境影响较小;对周边环境空气影响较小;对地表水环境无直接影响;不改变地下水流场,对地下水水质影响较小;对石津干渠水质影响较小;固体废物均得到妥善处置,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三、2014年12月3日我厅受理了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环评审批申请并予以公示,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进行了审查。
12月18日,我厅对拟批准该项目环评文件的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间未收到反馈意见。
经研究,我厅认为从环境影响角度分析项目建设可行,同意你公司按照《报告书》所列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环保和生态措施及要求进行建设。
地铁四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目录1、建设项目概况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4、环境影响评价初步结论5、联系方式及公众意见征集说明1 建设项目概况1.1 项目地点**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起于滨江区的浦沿镇,终止于江干区的彭埠镇,主要路径为沿浦沿路和东信大道敷设,在江南滨江新城内设东冠路站、坚塔路站、中医药大学站和滨盛路站。
下穿钱塘江后线路沿复兴路向东北方向敷设,设八卦田站和闸口站。
经复兴立交桥后,线路进入钱江路,在钱江路和飞云江路交叉口设凤凰城站。
至姚江路时,线路转入富春路且与沿姚江路下方穿过的杭长铁路隧道相交,在富春路和甬江路交叉口设甬江路站。
之后线路沿富春路东西向横穿钱江新城核心区,在钱江新城核心区内设近江站、城星路站、市民中心站和江锦路站。
线路向北转入庆春东路。
在庆春东路和钱江路交叉口设钱江路站。
线路穿钱江路后,转入新塘路,在新塘路段设景芳路站、艮山西路站。
线路经艮山西路、京杭运河后设官河站,经由火车东站西广场入火车东站,之后线路与1号线继续东行,并终止于彭埠站。
本工程设计为双线,线路全长约20.8公里,全为地下线,共设车站18座,其中换乘站7座,平均站间距1.2公里。
4号线一期工程分别与**地铁1号线、2号线、5号线、6号线、7号线和9号线换乘。
4号线一期工程设七堡停车场一座。
具体走向及位置见“**地铁4 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平面示意图”。
1.2 项目意义(1)地铁4号线工程将促进钱江新城的进一步发展;(2)地铁4号线的建设,是实现**市城市总体规划、支持和引导城市发展的需要;(3)地铁4线的建设,是支持**市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4)地铁4号线建设有利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市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是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5)地铁4号线的建设是保护风景、历史名城的需要。
1.3 建设项目前期研究情况**市人民政府于2004年以杭政函[2005]97号文批复了《**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优化)》,线网由5条线路组成。
武汉市轨道交通7号线一期工程环评报告

武汉市轨道交通7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甲级国环评证甲字第2605号2012年06月武汉1 概述1.1 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简介1.1.1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武汉市轨道交通7号线一期工程1.1.2 项目建设单位建设单位: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1.1.3 项目建设地点工程研究范围包括:正线东方马城站至野芷湖站、三阳路公路过江隧道(北起澳门路,南至秦园路,包括隧道工程、两岸交通疏解和路网配套工程),其中:7号线一期起于东方马城,经王家墩,沿建设大道、澳门路,从三阳路过长江,然后折向武昌火车站,沿恒安路、李纸路至终点野芷湖,设停车场、车辆段各1处。
7号线一期线路全长30.85km,全为地下线,共设车站19座。
穿越了武汉市东西湖区、江汉区、硚口区、江岸区、武昌区、洪山区等6个城区。
三阳路越江隧道推荐采用双向六车道公铁合建隧道方案。
线路起自澳门路,以隧道下穿解放大道三阳路高架后沿三阳路行至江边下穿长江后接入秦园路,在下穿友谊大道后接地,道路主线隧道全长4650m。
隧道在汉口岸解放大道、中山大道,武昌岸和平大道、友谊大道分别设置一对右进右出的匝道,8条匝道总长2770m。
1.1.4 项目建设意义(1)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2)是促进城市土地利用,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武汉市总体规划的需要。
(3)是解决武汉市交通问题的迫切需要。
(4)是建设武汉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络的需要。
(5)是实现武汉市环境保护目标的迫切需要。
1.2 评价工作概况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务院令(1998)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受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委托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承担武汉市轨道交通7号线一期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评价单位接受委托后,按《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28号文)要求,于2012年5月11日在/网站上进行了第一次环评信息公示。
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环评

1/0.79
主变电所 处/hm2
2/0.73
施工生产生活区 处/hm2 24/50.69
临时堆土场 处/hm2
24/5.61
永久占地
hm2
40.74
临时占地
hm2
50.79
总面积
hm2
91.53
1.2.2 生产工艺
1.2.2.1 工程施工方法
1、区间线路
主线和支线区间地下线路工程施工方法为盾构法,出入线区间地下线路
图 1.1-2 《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线路走向示意图
(2)《绍兴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4~2020 年) 《绍兴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4~2020 年),绍兴市近期 建设规划由 1 号线主线(鉴湖镇站~笛扬路站(不含))、1 号线支线(站前 大道站~柯桥客运站)和 2 号线一期(兰亭站~越兴路站)组成,总长 53.0km, 除 2 号线一期兰亭站~木栅桥站区段为高架线外,其余均为地下线。新建车 站 37 座(换乘站按一座统计),车辆段(场)4 座,控制中心 1 座,主变电 所 3 座。2015 年 12 月 10 日,环保部下发了《关于<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及线网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意见》(环审[2015]253 号)批复了规划
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由主线工程和支线工程组成。主线起点为笛扬 路站(不含),终点为鉴湖镇站,依次沿群贤路、站前大道、体育路、解放 路敷设。线路长23.6km,全为地下线,设车站17 座。1号线支线起点为柯桥 客运站,终点为站前大道站,依次沿兴华路和站前大道敷设。线路长7.1km, 全为地下线,设车站6座,其中站前大道站为主线和支线共用车站。设置鉴湖 停车场和万绣路车辆基地各1座。拟新建2 座110/35kV主变电所,分别位于大 明路站、镜湖中心站。
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4
按照建设规划的总体部署,厦门市将在未来十年内建设运营 1 号线一期、2 号 线一期、3 号线一期共计 75.3km 轨道交通线路,初步形成厦门市的轨道交通 线网骨架,通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改善交通出行条件,支持城市总体规划、 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2012 年 5 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国 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1-2020 年)的 通知》(发改基础【2012】1323 号)对《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2011-2020 年)》进行了批复。
根据建设规划至 2020 年,建成 1、2、3 号线一期工程 3 条线,长约 75.3 公里,形成放射状的轨道基本骨架。
2011 年 9 月 28 日,环境保护部以《关于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线网 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意见》(环审〔2011〕271 号),批复了《厦门市城 市轨道交通建设及线网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11
图 2 建设规划与本次可研设计线路走向对比图
1.8 与规划环评相符性 规划环评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见表 6。
底板埋 深(m)
24.65
19.27
800 地下连续墙+内支撑 25.34
4 将军祠站 5 文塔站 6 湖滨东路站 7 莲坂站 8 莲花路口站 9 吕厝站 10 城市广场站 11 塘边站
暗挖 盖挖顺作 盖挖顺作 盖挖顺作 盖挖顺做 盖挖顺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铁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地铁、轻轨、磁悬浮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特点:线路短、敏感点集中、环境要求高。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由环保部审查。
特征的环境污染:噪声、振动。
一、项目相符性分析:(1)该项目为地铁,是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中的一条线路。
(2)必须已纳入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中;(3)分析环评阶段的工程方案与建设规划和规划环评阶段的建设方案的工程方案一致性及变更情况。
(4)给出相关变更内容的环境影响比选分析结果。
(5)分析线路走向、站场设置选线选址的优化内容,早期介入。
(6)明确工程方案对规划环评审查意见的落实情况。
二、主要工程内容内容全面,列表说明,附图给出平纵剖面图。
(1)线路起、终点、经过的街道、地面线、地下线、高架线长度等、车站数量(地下站、地面站、高架站)、变电所、车辆段、综合基地、通风系统(风亭、冷却塔数量)。
(2)工程施工方法:车站、区间(3)明确渣土及土石方去向(4)明确工程高架线路、地面线路、地下线路的结构形式、几何尺寸等参数。
各车站对应的中心里程、结构类型、车站埋深等工程参数。
按里程桩号明确各区段的施工方法。
周边有环境敏感点的路段,注意优化施工方式。
(5)风亭、冷却塔与周围敏感点的相对位置关系,满足《地铁设计规范》。
(6)明确:车辆段、综合基地、停车场及主变电站的所在位置及用地现状;规划用地性质;便于分析与城市规划或土地利用规划的相符性。
三、主要污染源分析及环境影响识别1.主要污染源分析噪声源:排风亭、新风亭、活塞/机械风亭、冷却塔、高架线路列车运行、地面线路列车运行、主变电站。
振动源:地下区段、地面区段、高架区段。
类别边界条件:钢轨类型、扣件类型、路基高等。
(1)施工期:交通疏散、废水固体废物、变电所噪声(2)运营期车间运营→冷却塔噪声、风亭噪声、风亭排风列车运行→噪声、电磁干扰、振动车辆检修、整备→噪声、振动、废水、电磁、废弃、固废(3)生态影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居民出行,拆迁安置、土地利用、城市交通、城市景观、文化古迹、社会经济)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绿地、古树名木等。
2.进行现有轨道交通的回顾性评价。
3.类比法确定噪声、振动污染源强,注意类比条件和类比数据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在工程及环境具有等效相似性的基础上使用。
4.影响识别,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迁移大量的绿地数目等。
5.环境保护目标:敏感点的界定:评价范围;《噪声污染防治法》定义界定;前排后排的关系、均等;工程拆迁、规划拆迁的问题;噪声、振动针对评价范围内全部敏感点;规划建设敏感点;穿越水体(盾构),注意地表集中饮用水本项目说明:文物保护单位及近现代建筑的名称、建设年代及建筑结构类型、与线路的相对位置关系、明确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保护建筑本体与线路的具体位置关系、包括水平距离、垂向位置关系等。
6.若采用矿山法施工,则要明确爆破施工源强。
7.敏感点的界定和工程拆迁敏感点、规划拆迁敏感点。
按调查时的现状,兼顾规划敏感点罗列,确定拆迁的注明工程拆迁,注明后不予评价;规划拆迁的敏感点进行评价并提出措施。
8.噪声、振动敏感点是评价范围内全部的既有及规划敏感点,不是主要或重要敏感点。
四、区域环境质量现状1.对城区、拟建工程沿线的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评价。
2.噪声现状监测点布设时,应按不同功能区和不同的楼层进行布置,特别是应对于声影响最大的楼层应设监测点。
3.对于现状声源同时受生活噪声及其其他的复杂的声源影响时,应分别给出其他声源的贡献值。
工程评价范围内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内文物保护建筑的现状震动监测结果。
4.给出文物保护单位中文物保护建筑的现状振动监测结果。
5.城市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区域环境的生态完整性,区域土地利用特征及抗干扰能力,工程与城市景观协调性(景观生态学法)五、环境影响施工期、运营期,声环境、震动环境、地表水、地下水、生态及电磁环境、社会经济等。
主要环境影响表现为风亭、冷却塔对敏感点的噪声影响1.声环境(1)施工期:场站开挖。
执行《施工场界噪声标准限值》场界外1 m;分析影响按《噪声污染防治法》,即施工场界达标,不是场界外1m居民影响。
合理布局施工场地,安排作业时间,安装隔声屏障注意:经济补偿不是措施,加强施工方法的分析,改变施工方法,设立24小时值班热线。
(2)风亭冷却塔影响:a对居民(范围内)的影响,在设计文件基础上进行,若不明确,考虑合建b空气异味,调整风亭冷却塔至敏感点外15m,调整位置。
首先绿化带或与公共建筑合建措施:工程对敏感点的影响遵循:(类比)现状不超标、预测超标、治理超标量现状超标、预测有增加量、治理增加量排风亭背向敏感点。
选用低噪音冷却塔(3)列车运行噪声:①夜间采用8h等效声级判断②采用设计速度或运行图确定的速度预测,用软件模拟高架段噪声与不同楼层变化的等值线图③降噪措施,首先声屏障,尽量不采用隔声道,绿化带。
(4)振动:参考国外资料,类比已通过环评的地铁、经验公式、车轴轴重、轮轨条件、运行速度、道床扣件、隧道结构形式、地址类型、建筑物类型。
源强:实测或类比叠加线的振动影响特殊敏感点(音乐厅)振动引起二次结构噪声。
振动评价量1k影响:城市官网现状、污水去向、铺设管网、工程建设与管网铺设的衔接时间、预处理、1k综合利用、涉及地下水源、明确影响、优化线位注意:(1)工程沿线涉及16处文物保护单位、74处环境振动敏感目标,从优化线路或加大线路埋深等角度提出优化调整建议。
(2)噪声预测时要给出背景值与贡献值的比较。
(3)给出采取不同轨道减振措施后的应用效果(4)《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要求:风亭和冷却塔距离敏感点的距离至少不应低于15m。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要求:在规划区风亭和冷却塔距离敏感点的距离至少不应低于15m;在建成区风亭和冷却塔距离敏感点的距离至少不应低于10m。
(5)当工程设计速度超过80km/h时,可适当扩大声环境、振动环境及二次结构噪声影响评价范围;关注噪声振动源强选取的边界条件并分别给出敏感建筑的轨道交通噪声振动贡献值、预测值(叠加现状值)、超标值、较现状增加量等内容;明确各超标敏感点采取的噪声振动防护措施后的达标情况。
轨道交通的减振降噪措施应优先考虑优化线位、车辆选型、加大线路埋深、加强施工质量及运营期维护等综合措施,而不仅仅考虑轨道的减震措施。
2.固废:工程渣土、公用垃圾。
3.电磁:主变电站的位置建设城轨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由于城轨主要位于城区、与沿线居民关系密切而显得尤为重要。
大量监测结果表明,电磁对居民影响较小,但限于国内对电磁的认识水平,报告书应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在公众参与的基础上提出主变电站(所)的位置建议。
4.地下水:(1)分析地下水防治措施的有效性分析。
(2)施工期地下水评价明确施工疏排地下水去向及地下水总涌水量,评价其对地下水位变化和影响的程度。
5.涉及文物保护单位时,施工期应提出对受影响的文物古建筑制定完善的监控方案,重点监控其沉降、倾斜、裂缝发展等情况,制定预警值、报警值和控制值,制定施工应急预案。
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应按照《建筑工程容许振动标准》(gb50868)评价。
(优秀近代建筑、优秀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保护区、旧城风貌区)6.社会经济评价应附图分析线路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环境规划等的相容性。
应注重分析高架线路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容性,如高架}线路所在区域为主城区、高教园区、居民密集区,报告书一般应在加强公众参与的基础上着重进行方案比选,必要时要求更改线路敷设型式(采用地下线),如杭州地铁一号线、ff武汉地铁二号线就是很好的例子;各种规划应是已经批准生效的,修编但尚未批准生效的规划一般只作为参考。
城市轨道一般位于城区,生态影响应侧重城市生态景观,必要时应就线路与沿线景观的协调性进行模拟。
六、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应该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1.(对已有成绩轨道交通运营的城市,在开展新建、续建、变更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时),应设专章开展环境影响回顾性分析内容。
对已通过环保验收的既有城市轨道交通路线实际产生的环境影响状况及各种降噪声的实际应用效果给出明确的结论。
2.噪声振动预测中的源强取值直接影响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应予以高度重视。
应按照高架线路、地面线路、地下线路、出入线段、停车场内固定噪声源、车辆段内试车线等噪声振动源分别给出噪声、振动源强的数据。
当国家已建立城市轨道交通污染源强数据时,应采用国家数据中规定的污染源强数据;当尚无标准规定的污染源强数据时,应选择工程条件、环境条件、地质条件相似的工程类比源强;同时考虑技术进步带来的数据更新。
3.对于城市轨道交通采取高架线路敷设方式区段,应结合工程沿线所涉及的城市(乡镇)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声环境工程区划、土地利用规划、依托道路红线宽度等内容,分析其线路敷设方式的环境合理性。
对拟建线路两侧既有环境敏感点采取防护措施时,应遵循“现状不超标、预测超标、治理超标量;现状超标、预测有增加量、治理有增加量”原则设置。
对拟建线路两侧规划环境敏感点,应加强轨道交通沿线用地控制,依据《地铁设计规范》(gb50517-2003)相关规定,线路两侧一定范围内不宜规划建设敏感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