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酶谱检测及意义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临床分析中的心肌酶谱测定及其诊断意义

临床分析中的心肌酶谱测定及其诊断意义

临床分析中的心肌酶谱测定及其诊断意义心肌酶谱测定是一种常用的临床分析方法,用于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诊断相关心血管疾病。

本文将介绍心肌酶谱测定的原理、常见的心肌酶谱指标及其在不同疾病中的诊断意义。

一、心肌酶谱测定的原理心肌酶谱是指检测血液中与心肌细胞损伤相关的一组酶的活性。

常见的心肌酶谱包括肌酸激酶(CK)、CK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等。

这些酶在心肌损伤时会释放入血液中,通过测定其活性来判断心肌损伤的程度及其相关疾病。

二、常见的心肌酶谱指标及其诊断意义1. 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是一种存在于心肌、骨骼肌及脑组织中的酶。

当心肌细胞受损时,肌酸激酶会释放入血液中。

测定血清中的CK活性可以帮助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炎、心肌病等疾病。

2. CK同工酶(CK-MB)CK同工酶是肌酸激酶的亚型,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

在心肌损伤时,CK-MB会迅速释放入血液中,并且在心肌梗死时持续较长时间。

测定血清中的CK-MB含量可以帮助区分心肌损伤的类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 谷草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包括肝脏、心肌、骨骼肌等。

心肌损伤时,血清中AST的活性会升高。

AST的升高可用于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但缺乏特异性,需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4. 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是一种存在于多种组织中的酶,包括心肌组织。

当心肌受损时,乳酸脱氢酶会释放入血液中。

LDH的升高可以用于心肌损伤的初步判断,但由于其在其他组织中也存在,诊断意义相对较低。

三、心肌酶谱测定在临床中的应用心肌酶谱测定广泛应用于心脏病学领域,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不同时间点抽取患者的血样,测定心肌酶谱指标的变化,可以判断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进展情况。

此外,心肌酶谱测定还可用于评估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风险,以及疗效的监测。

总之,心肌酶谱测定是一种重要的临床分析方法,能够帮助医生评估心肌损伤程度和诊断心血管疾病。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心肌酶谱检测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查手段,用于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和类型。

通过检测特定的心肌酶和蛋白质在血液中的水平变化,医生可以判断心肌是否受到损害,并了解其程度和范围。

本文将探讨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一、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心肌酶谱检测广泛应用于心肌损伤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它可以提供以下重要信息:1. 心肌损伤的评估:心肌酶谱检测可以检测心肌特异性酶和蛋白质在血液中的释放情况。

当心肌受损时,这些物质会从心肌细胞中释放出来并进入血液。

通过检测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钙蛋白(cTn)等指标的水平变化,医生可以评估心肌的损伤程度。

2. 心肌梗死的诊断:心肌梗死是心肌酶谱检测的重要应用之一。

当冠状动脉发生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时,心肌细胞会发生缺血和坏死,释放出一系列特异性酶和蛋白质。

通过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可以及早诊断心肌梗死,并确定梗死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3. 药物治疗的指导:心肌酶谱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在心肌损伤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连续监测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等指标的变化,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二、心肌酶谱检测结果的分析心肌酶谱检测结果通常以数字形式呈现,根据不同的指标和其水平变化,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是一种常用的心肌损伤指标。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CK水平较低。

当心肌受损时,CK会释放入血液中,其水平会升高。

CK峰值通常在心肌损伤后6-24小时出现,并在48-72小时内恢复至正常水平。

2. 乳酸脱氢酶(LDH):LDH是一种常见的心肌损伤指标。

与CK类似,LDH会在心肌损伤后释放至血液中,其水平的升高与心肌损伤的程度相关。

LDH的升高通常比CK延迟出现,峰值在心肌损伤后的2-4天内达到,并在5-10天内恢复至正常。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心肌酶谱检测是一种常规的心肌损伤评估方法,通过测试血液中心肌酶的活性和水平,可以提供关于心肌损伤的信息。

心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磷酸酶(CK-MB)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cTnI和cTnT)等,它们在心肌损伤发生后会释放到血液中。

临床意义:1.早期诊断:心肌酶谱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早期诊断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肌损伤,有助于尽早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2.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心肌酶谱检测结果与心肌损伤的程度有关,可以评估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指导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

3.监测治疗效果:心肌酶谱检测可以监测治疗的效果,通过连续检测心肌酶的水平变化,医生可以评估治疗是否有效,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判断器官损伤范围: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肌损伤的范围,例如心肌梗死的部位和范围,进一步为决定是否行介入治疗或手术等提供依据。

结果分析:1.CK和CK-MB:在心肌损伤后,活性和水平会明显升高,通常在心肌损伤发生后数小时内达到峰值,然后逐渐降低。

由于CK和CK-MB也存在于骨骼肌中,因此不能区分是心肌损伤还是骨骼肌损伤引起的酶升高。

2.cTnI和cTnT: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的水平在心肌损伤后也会显著升高,这种升高可以持续数天,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可用于判断心肌损伤的存在和严重程度。

特别是cTnI,其水平的增加与心肌损伤的大小相关。

3.其他指标:除了上述常用的心肌酶指标外,还有一些其他指标如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它们在心肌损伤后也会升高,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较低。

需要注意的是,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应该综合临床症状、心电图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不能单凭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做出诊断。

此外,心肌酶谱检测结果也受到抗凝药物、降糖药物等干扰,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正确解读结果。

总之,心肌酶谱检测在临床上的意义重大,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心肌损伤信息,指导诊断和治疗决策。

心肌酶谱检测及意义

心肌酶谱检测及意义

心肌酶谱检测及意义心肌酶谱检测是一种通过检测血液中心肌酶的活性来评估心肌损伤程度的方法。

心肌酶谱包括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b)和乳酸脱氢酶(LDH)。

这些酶在心肌细胞损伤后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它们的活性水平可以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

1.评估心肌梗死的程度: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而导致心肌细胞坏死。

心肌酶谱检测可以通过测定血液中心肌酶的活性来评估心肌梗死的程度。

一般来说,CK和Mb的活性在心肌梗死后数小时内迅速升高,并在数天内逐渐恢复正常。

根据酶的活性水平可以确定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2.监测心肌损伤:心肌酶谱检测可以用于监测心肌损伤的过程。

例如,在心肌梗死后,心肌酶的活性水平可以根据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心肌细胞的恢复情况,以及心肌损伤的恢复进程。

通过监测心肌酶的变化,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评估患者的疗效。

3.诊断心肌损伤:心肌酶谱检测还可以用于诊断心肌损伤。

心肌损伤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肥厚等。

心肌酶谱检测可以评估血液中心肌酶的活性,从而确定是否存在心肌损伤。

如果心肌酶的活性升高,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可以做出心肌损伤的诊断。

4.判断心肌病变的类型:心肌酶谱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肌病变的类型。

心肌病变包括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缺血等。

不同类型的心肌病变对心肌酶的影响不同。

例如,在心肌梗死中,CK和Mb的活性通常升高;而在心肌炎中,LDH的活性增高较为明显。

通过分析心肌酶的活性水平,医生可以判断心肌病变的类型,指导临床治疗。

总之,心肌酶谱检测是一种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可以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监测心肌损伤的过程、诊断心肌损伤以及判断心肌病变的类型。

通过心肌酶谱检测,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心肌损伤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心肌酶谱检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测方法,用于评估心肌损伤和心肌功能。

本文将介绍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并对心肌酶谱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一、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心肌酶谱检测是一种通过检测心肌酶在血液中的水平变化来评估心肌损伤的方法。

心肌酶指标主要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cTnI)。

这些指标的升高通常与心肌损伤相关。

心肌酶谱检测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诊断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通常由冠状动脉的血栓形成导致。

心肌酶谱检测可以检测到心肌酶的持续性升高,尤其是CK-MB和cTnI的浓度升高,从而帮助医生确诊心肌梗死。

2. 监测心肌损伤的程度:在心肌梗死和其他形式的心肌损伤中,心肌酶谱检测可以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和严重程度。

通过监测心肌酶谱的动态变化,可以评估心肌损伤的进展情况,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3. 评估心肌功能:心肌酶谱检测不仅可以用于检测心肌损伤,还可以用于评估心肌功能。

心肌酶谱检测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的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心肌功能的变化,并评估心脏病患者的临床状况。

二、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分析心肌酶谱检测通常通过静脉血检测来获取结果,下面将对心肌酶谱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1. CK和CK-MB: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广泛存在于心肌、骨骼肌和脑组织中。

在心肌损伤发生时,CK和CK-MB会释放到血液中。

正常情况下,CK-MB占总肌酸激酶活性的3%-5%。

当心肌损伤发生时,CK-MB的浓度会显著升高,此时CK-MB/CK比值大于5%可以作为诊断心肌损伤的指标。

2. cTnI:心肌肌钙蛋白(cTnI)是一种特异的标志物,几乎只存在于心肌细胞中。

cTnI的升高与心肌损伤程度相关,可以用于诊断心肌梗死和评估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

正常情况下,cTnI的浓度非常低,但在心肌损伤后会迅速升高并持续一段时间。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1.临床诊断用心肌酶的选择原则疾病诊断时,应该测定哪些心肌酶在临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临床当然希望测定高度敏感高度特异的指标,高(或低)就能确诊,否则就可排除,但这类理想化的指标是很难存在。

选择诊断用指标原则:(1)、有较高的组织/血清酶活力比,这样轻微的组织损伤也能得到明显的指标变化。

(2)、组织损害时能较快的释放,以便早期诊断。

(3)、生物半寿期较长,否则难以捕获。

(4)、测定方法简单易行,试剂稳定廉价。

2.血清心肌酶诊断心肌梗塞的病理基础AMI发生后,因心肌缺血坏死或细胞膜通透性↑,使得心肌内的细胞酶释放入血,根据心肌受损情况不同,血清酶升高的幅度也不同,因此可用血清酶的变化来反应AMI的发生以及病灶的大小。

酶生理特性不同,如酶在细胞内定位,分子量大小,生物半寿期等,造成了各种酶入血的时间,入血的快慢以及在血清内的持续时间不同,为临床用作病程和愈后的判断提供了依据。

3.临床常用的心肌酶心脏内的细胞酶很多,但须符合上述选择原则,组织特异性并结合其它方面,如线粒体异柠檬酸脱氢酶(ICDm)在心肌中含量很高,但一入血很快就失活。

目前国内外常用于诊断心肌梗塞的血清酶主要有:AST、LDH、CK和α-HBDH,尤以LDH和CK-MB同工酶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应用更广。

(1)、AST LDH CK特异性比较含量:心肌AST是人体各检验地带网组织中最高的,LDH 和CK的含量也占第二位。

特异性:CK的脏器特异性最高,除骨骼肌病变(包括肌细胞膜通透性变化如酒精中毒)和严重脑血管意外,并且红细胞几乎不含CK,故测定不受溶血的影响。

◆CK诊断效率高,假阳性仅为10~ 15%;其阳性率与心电图ST段异常符合率达95%,高于AST (假阳性高达32%)。

肺梗塞,心绞痛,陈旧性梗塞等则CK活性一般不升高。

LD H由于分布广泛而特异性不高。

(2)、AST的同工酶血清ASTm不能提高AMI的诊断特异性,但ASTm因定位于线粒体,故不是很严重的损伤一般难以释放入血,因此测定ASTm对于推测预后有一定意义,特别是在推测死亡率方面较CK-MB更有价值。

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AST在AMI发生后6-12小时升高,24-48小时
达峰值,持续5天或一周。但由于AST不具备组织特异性, 而且敏感性不高(AST诊断AMI敏感性77.7%,特异性
53.3% ),故单纯AST升高不能诊断心肌损伤,当今 医学界已不主张AST用于AMI诊断。
第二页
(二)乳酸脱氢酶(LD)及其同工酶
LD和LD1在AMI发作后8-12小时出现,48-72小时达
峰值,7-12天回复正常,如果连续测定LD,对于就诊较迟
CK已经恢复正常的AMI病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临床上
常作为CK-MB的补充检测。
第三页
(三)a-羟丁酸脱氢酶(HBDH)
临床上还常选用HBDH作为急性心肌梗死 诊断指标,此酶反映以羟丁酸为底物时的 LD1和LD2的作用,故常和LD联合检测。
乳酸脱氢酶(LD)是无氧酵解中调节丙酮酸转化为
乳酸的极重要的酶,广泛存在于肝脏、心脏、骨骼肌、
肺、脾脏、脑、RBC、血小板等组织细胞的胞浆和线粒
体中。存在心肌中的主要LD由4个H亚基构成(LDH1), 当AMI或心肌损伤时,心肌细胞膜破裂,线粒体、胞
浆内LD外露到细胞间液及释放入血中,同工酶谱分析
表现为LDH1↑↑。
第七页
(一)心肌肌钙蛋白(Tn) 心肌肌钙蛋白(cTn)有肌钙蛋白C(TnC)、肌钙蛋
白I(TnI)和肌钙蛋白T(TnT)。 cTn是心肌所特有的, 特异性高,在正常人血清中几乎测不到,它对急性心 肌梗死有较高的分辨能力,主要用于AMI的确诊。但 其出现晚于肌红蛋白(Mb),在怀疑AMI的病人, 建议在入院、入院后6h、12h各测1次cTn 。另外 cTn在不稳定心绞痛的监测、梗死范围大小的判断以 及溶栓栓治疗的评估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溶栓成功的病例cTn呈双峰,第一个峰高于第二个峰。 肌钙蛋白I(TnI)或肌钙蛋白T(TnT)在AMI发作后34小时后升高,cTnI于11-24小时达峰值,7-10天恢 复正常,cTnT于24-48小时达峰值,10-14天降至正 常。

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及意义

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及意义

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及意义
心肌酶谱是一种分析实验,主要用于诊断心肌损伤,这种实验能够测量血清中的肌酶特异性活性水平。

心肌酶谱包括多种指标,如肌酸激酶、肌钙蛋白、乳酸脱氢酶和肌红蛋白等,其中各项指标及意义如下:
(1)肌酸激酶(CK):它是一种蛋白酶,主要存在于肌肉细胞中。

肌酸激酶测定可以用来判断心肌细胞损伤或肌肉萎缩,如心肌梗死、心肌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肌肉痉挛等病症。

通常情况下,肌酸激酶的浓度比正常人低,如果肌酸激酶的水平异常升高,则可能表明有心肌细胞损伤或肌肉萎缩的情况。

(2)肌钙蛋白(CK-MB):这是一种特异性的肌肉酶,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

肌钙蛋白测定可用于诊断心肌梗死,因为正常情况下肌钙蛋白的浓度很低,但如果出现心肌梗死,肌钙蛋白的水平将大幅度上升,可用于诊断心肌梗死。

(3)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细胞内的酶,它的浓度大多数情况下都比正常人低,但是当出现心肌损伤时,乳酸脱氢酶的水平会大幅度上升,可以用于诊断心肌损伤。

(4)肌红蛋白(MYO):肌红蛋白是一种位于心肌细胞内的蛋白质,它的浓度大多数情况下都比正常人低,但是当出现心肌损伤时,肌红蛋白的水平会大幅度上升,可以用于诊断心肌损伤。

总之,心肌酶谱检测是诊断心肌损伤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中肌酸激酶、肌钙蛋白、乳酸脱氢酶和肌红蛋白等指标及其测定的意义,是判断心肌损伤的重要依据。

看准各项指标的变化,就可以判断病人是否存在心肌损伤,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肌酶谱检测及意义
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细胞内多种酶的总称
心肌受损或缺氧→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 →细胞膜结构破坏→细胞通透性增加 →胞内酶大量释放→血清心肌酶含量/活性↑
CK-MB
CK
AST
心肌酶
α-HBDH
LDH
心肌酶谱检测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又称谷草转氨酶 (GOT),广泛存在人体各组织(心,肝,骨骼,肾,胰, 红细胞内AST约为血清10倍,故轻度溶血就会使测定结 果升高)。
心肌损害时,L1>L2 ;严重心衰时,可伴L5↑
多数恶性肿瘤时, L5 、L4、 L3均升高
心肌酶谱检测
总LD活性的主要测定方法为:LDH催化乳酸形成丙 酮酸,同时使氧化型辅酶Ⅰ(NAD+)受氢形成还原型辅酶 Ⅰ(NADH),后者在340nm波长下吸光度的增加与LDH的 活力成正比. 而测定LD1同工酶的活性是先测定总LD,以 抗M亚单位抑制除LD1的其他同工酶,测出的即为LD1活 性。还可以通过电泳法,扫描区带可以计算出各同工酶 的比例。
心肌酶谱检测
临床意义:
➢LDH增高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塞。在诊断急性心肌梗塞时, LDH水平的升高常于发作后6-10小时,2-3天达高峰,1-2周 恢复正常.如果连续测定LDH,对于就诊较迟CK已经恢复正 常的AMI病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临床上常作为CK-MB 的补充检测。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早期,血清中LD1和LD2活性均增高, 但LD1增高更早,更显著,导致LD1/LD2比值升高。因而 LD1/LD2 ≥1作为诊断心肌梗塞的特异性指标。
组织 骨骼肌 脑 心脏 胃 小肠 肾 肝
CK-MM(%) 98.9 0 78.7 4.3 12 2.8 0
CK-MB (%) 1.1 2.7 20 0 8 0 0
CK-BB (%) 0.06 97.3 1.3 95.7 80 97.2 100
心肌酶谱检测
现在测定CK的主要方法是连续监测法:在CK的催化下,生 成ATP使葡萄糖磷酸化为葡糖-6-磷酸,再在葡糖-6-磷酸脱氢酶 催化下,氧化NADP+为NADPH,340nm下监测NADPH的生 成率代表总CK。
心肌酶谱检测
临床意义:
CK-MB对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是诊断AMI的最 佳血清酶指标。AMI发病后3—8小时血清中CK、CK-MB增高, 24h达到高峰,2—3日恢复正常。 CK-MB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都高于总CK,故CK-MB和CK常同时测定,这样更有助于疾 病的诊断和病情进展的分析。 用于较早期诊断AMI,也可以用于估计梗死范围大小或再 梗死。CK升高的程度与梗死的面积成正比。 而且CK-MB高 峰出现时间是否提前有助于判断溶栓是否成功。 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CK-MB活性也升高。
心肌酶谱检测
CK作为AMI标志物的缺点:
➢早期诊断阳性率不高, AMI患者入院 后6h 内,总CK活性最佳临界点仅能达到58%的敏 感性和62%的特异性,CK-MB可用于AMI早 期诊断
➢ 特异性伤不敏感
乳酸脱氢酶(LDH):
乳酸脱氢酶(LDH)是无氧酵解中调节丙酮酸转化为乳酸 的极重要的酶 骨骼肌损伤、白血病、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及恶性 肿瘤,血清LDH均升高 急性心梗,12~24h升高,48~72h 高峰,1~2w 恢复 心肌炎时,7~10d升高,2~3w 高峰,1~2m 恢复
血清CK-MB测定用免疫抑制法:在测定血清总CK活性后, 加入M亚基抗体,抑制CK-MM和CK-MB中M亚单位活性,再测 定残余CK活性,即为CK-BB和CK-MB中的B亚单位活性.此法忽 略血清中少量的CK-BB。
心肌酶谱检测
日常中经常会碰到CK-MB大于CK的情况,主要是由 于抑制法检测CK-MB活性原理,当血清中CK-BB升高或存 在巨CK1、巨CK2(巨CK1、巨CK2其活性不受抗CK-M单 体的抗体抑制)时,其B亚基活性同CK-MB中B亚基一起 被检测,检测活性结果自然明显高于真实值,甚至出现 CK-MB活性大于CK总活性的可能。现在推荐用抗CK-MB 单克隆抗体测定CK-MB同工酶。
LDH同功酶
LDH是由两个亚单体(H、M)组成的四聚体
同功酶有五种形式,其分布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LDH1(H4)————心肌 LDH2(H3M)————红细胞 LDH3(H2M2)————肺、脾 LDH4(HM3)————胆、肝 LDH5(M4) ———肝—、胆、骨骼肌
正常情况,L2>L1>L3>L4>L5
心肌酶谱检测
肌酸激酶 CK :
CK是心肌中重要的能量调节酶,主要存在于需大量耗 能的器官物质中,红细胞中几乎没有,是由M和B两个亚基 组成的二聚体。其同工酶有:CK-MB、CK-BB、CK-MM。 不同肌肉内同工酶的比例不同,CK-MB占心肌总CK的15% -25% 。各个同工酶存在的分布表:
心肌酶谱检测
由肝细胞线粒体合成,在体内分布较广 含量依次为: 心>肾>胰>肝>脾 主要在心肌,可代表L1、L2活力,比LDH更特异 升高后在血清中持续时间较长(14 d) 急性心肌损伤,活力升高,且αHBDH/LDH≥0.8
肝脏疾病时活力亦升高,但αHBDH/LDH≯0.6
HBDH不足之处:
α- 羟丁酸脱氢酶( α- HBDH )
• 临床上还常选用a-羟丁酸脱氢酶(HBDH)作为急 性心肌梗死诊断指标。由于H亚单位和a-羟丁酸脱 氢酶有较高亲和力,含H亚单位的LD同工酶可催 化a-羟丁酸脱氢。所以a-羟丁酸脱氢酶可以代表除 LD5外的其他同工酶(主要LD1和LD2)活性。
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
心肌酶谱检测
临床意义:
在AMI发生后6-12小时升高,24-48小时达峰值,持续5 天或一周。
但不具备组织特异性,而且敏感性不高(AST诊断AMI 敏感性77.7%,特异性53.3% ),故单纯AST升高不能诊断心 肌损伤,而且分子较大,6~12h才升高,24h才达峰值,远 不能满足尽早干预,恢复血液灌注的要求,当今医学界已不 主张AST用于AMI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