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费孝通)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和人的主体性——费孝通学术反思的两个主题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和人的主体性———费孝通学术反思的两个主题◎刘亚秋内容提要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间的交流和联系日趋紧密。
各国人民在全球化的交流中获益匪浅,但也面临冲突和困境。
如何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和谐共处,让人们继续从中获益?这是我们的时代主题,也是费孝通晚年学术反思的核心问题之一。
费先生在晚年学术反思的过程中,提出了“文化自觉”概念和“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的议题,后者正是完成“文化自觉”探索的人文性路径。
他的学术反思具体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文化和人。
在文化层面,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在“人”的层面,他提出从主体“我”的角度进入去理解文化本身的深邃性。
而“文化自觉”就是文化主体性,至少包括两个基本过程,一是自知之明,二是自主适应。
个体性内在于这一文化主体性的中心,文化自觉的核心在于对特定文化中的“我”/“己”的理解,而文明的深层基础在于对人性的解释。
探索“文化自觉”的目的在于确立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间和谐共处的规则。
由此,他的学术反思在个人和社会乃至世界之间建立起勾连。
关键词 费孝通 学术自觉 文化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中图分类号〕C9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12-0120-09引论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间的交流和联系日益紧密。
各国人民在全球化的交流中亦获益匪浅,但也不时面临冲突和困境,其中很多问题来自文化差异。
那么,如何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和谐共处,从而让人们继续彼此获益?这个问题在今天显得愈发紧迫。
事实上,费孝通先生在1990年代之后就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
他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是“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尚需准备很多知识上的条件,“文化自觉”便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概念。
本文从费先生的学术反思历程中,重新审视这一概念,试图进一步理解费先生相关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
“文化自觉”概念来自费先生从1990年代开始的学术反思历程中。
从“文化自觉”到“学术自觉”——关于费孝通“文化自觉”概念的思考

B R I D G E O FC E N T U R Y从“文化自觉”到“学术自觉”——关于费孝通“文化自觉”概念的思考张璐(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北京100081)摘要: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费孝通先生通过对文化和学术的深入思考而提出了“文化自觉”思想。
他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箴言来诠释“文化自觉”的历程,并提醒我们不仅需要在文化上保持自主性,也需要在学术上保持一种自觉性。
因此,我们要不断思考和交流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与学术成果,在追求“文化自觉”的同时培育“学术自觉”意识,不断推进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挖掘学术思考的新视角。
关键词:文化自觉;学术自觉收稿日期:2014-03-26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资助课题“‘燕京学派’的学术贡献及其对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启示”(项目号:YETP097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璐(1991-),女,黑龙江东宁人,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2013级硕士研究生。
一、“文化自觉”的思想背景“文化自觉”概念是费孝通先生在1997年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的闭幕发言中提出的,其思想来源具有相当长的历史。
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思想的主流一直与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问题密切相关,费孝通先生视通中西,见微知著,较早地提出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间对话的问题,这为“文化自觉”概念的形成积蓄了力量。
“文化自觉”概念的形成既源于费孝通个人的文化与学术思考,也植根于中国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一)“文化自觉”的微观思考二十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重新开始了对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力求以“从实求知”的态度认识自己的乡土文化,试图推陈出新。
“文化自觉”思想是费孝通先生在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实地研究中萌发的,这也体现了他坚持深入实际、从事田野调查的“从实求知”的学术作风。
费孝通先生在二十世纪80年代末考察内蒙古鄂伦春聚居地区时,发现近年来由于森林的日益减少,致使这个长期生存在森林中以狩猎和饲鹿为生的民族难以存续;90年代末他考察的黑龙江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也存在同样严峻的现状。
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思想的意蕴

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思想的意蕴作者:张健旺来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7年第05期摘要:费孝通晚年思考的问题都是大问题,充分展现了费孝通先生作为德性智慧者的文化关怀气象。
他创造性地提出的“文化自觉”大判断,不是“文化回归”式的夜郎自大理念,也不是“全盘西化”式的崇洋媚外观念,而是更具有自主性、开放性与包容性的大思想,有三个层面的意涵:“自知之明”的文化理念、“和而不同”的文化信仰、“天下大同”的文化理想。
关键词:费孝通;文化自觉;文化大同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17)05-0031-03一、引言费孝通先生是具有德性智慧的大学者、大思想家。
德性智慧的基本意涵是:理智与情感、智慧与德性相融合。
如果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那就是“理性的情怀”。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理性情怀”的思想家:在他那里:学问、人品、思想、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这就是此类思想家绽放的最绚丽的文化价值色彩。
文化的最大价值之一就是培育优美生活的人。
如无此优美之性情,断无此优美之文化。
我看了费孝通先生晚年的照片,怀宝挺秀,令人欢然内怿。
德性智慧的思想家就理应在形态上绽放优美文化的魅力。
我国传世典籍《周易》里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1]德性的智慧,在德性的主体身上热烈而灿烂地绽放。
这就是我国古人所激赏之为人“气象”或“格局”。
一个人的“气象”或“格局”,能彰显德性智慧的魅力。
德性智慧主体必须真诚地公开运用自己德性智慧,彰显德性智慧主体的文化关怀气象。
德性智慧者的言说必出于真诚与公心。
费孝通晚年思考的问题都是大问题,充分彰显了费孝通先生作为德性智慧者的文化关怀气象。
他思考的大问题是:如何培养适合21世纪生活的人,如何创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如何跨文化研究,如何把这一代人带进“文化自觉”的大题目里,以及他对美好社会的思考、对文化价值的思考、对人文价值的思考、对工业文明的思考、对文化生态的思考、对中国文化与新世界的社会学人类学的思考、对文化传统与创造的思考等等。
费孝通对今天知识分子的期许——文化自觉,历史责任

费孝通对今天知识分子的期许
文/ 李友梅
文化 自觉 , 历史责任
他所 期望的是 中华民族文化 的 自我更 新与发展 , 中华 民族 成为其 自 是 身发 展的历史的主 人 , 中国知识分子 则承担 引领 社会与文化 走 向 “ 文 化 自觉“、 “ 文化 自决”的历史责任。
最后 的绅士 ?
观 ” ,使 知 识 分 子 获 得 了对 王 权 进 行 官 吏 连 同 他 们 的 亲属 , 在 中 国社 会 里 象 征 诠 释 与 合 法 化 的资 格 ; 二 是 用 儒 形 成 一 个 不 受 法 律 影 响 的 特 殊 阶 级 ,
很 多 人 依 据 费老 的 人 生 经 历 很 容 家 的伦 理 规 范 和 限制 王 权 的 滥 用 ;三 他们 可 以免去税 收和 征兵 的义务 。然 易 地 将 费老 视 为 中 国传 统 绅 士 的 继 承 是绅 士透 过对 地方社会 的掌控将皇权 而 ,他 们 没 有 真 正 的 政 治 权 力 。 ”这 人 ,譬 如 最 近 出 版 的 一 本 有 关 费 老 学 限制 在 一 定 空 间 范 围 。 费老 认 为 , 中 就 是 说 , 费 老 认 为传 统 士 绅 的行 为只 术 史 的研 究 著 作 ,书 名 就 题 为 “ 后 国 传 统 的 社 会 结 构 , 顶 端 是 中 央 政 是 为 了 在 皇 权 的 高压 下 明哲 保 身 ,避 最 的 绅 士 ” , 尽 管 这 本 著 作 并 没 有 直 接 府 ,底 部 是 地 方 自治 单 位 , 皇 权 最 终 免 自己或其周边 的人 成为君主权 力的 指 称 费老 就 是 “ 后 的绅 士 ” ,但 隐 需 要 通 过 绅 士 这 类 中介 传 达 到 基 层 , 最 界 、政 界 ,走 的 是 “ 而 优 则 仕 ” 的 皇权 ,也可 以透过其在朝廷 的亲属 、 学
费孝通论文化自觉

中国社会学网 > 社会学家 > 费孝通文集
从反思到文化的一个工作内容,就是要求自己对过去发表过的学术思想回头多想想,我的思想是怎样来的,为什么这样想,现在看来是否还有点道理,是否要修正,甚至改动。这可以说是我个人的“文化自觉”。学术反思是对个人而说的,文化自觉是学术反思的扩大和发展。从个人扩大到自己所属的文化,从个人的学术发展扩大到一门学科的演变。学术反思是个人要求了解自己的思想,文化自觉是要了解孕育自己思想的文化。因为要取得文化自觉到进行文化对话,以达到文化交流,大概不得不从学者本人的学术反思开始。学术反思到文化自觉,我认为是一脉相通的。
我从去年暑假开始,看Malinowski的一本书,The Dynamics of CultureChange。我好好读了一遍。我应当说明,这是My teacher in my eyes,只是我眼中的老师和他的想法,是我的理解。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从这本书里边看到了Malinowski学术思想的具体变化和发展。他最早成名的著作和他早年的文化理论,是从他参与Trobriand土人的实际生活里边出来的。Trobriand那个地方,有点像中国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那个样子,是个孤立的、封闭的、静态的文化。Malinowski确实是很深入地理解了Trobriand岛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从中看出来了文化表格,即文化的结构,写出了《文化论》。后来他到了伦敦,做了教授,就不同了,他不再到Trobriand去了。他要考虑下一步怎么办,人类学往哪儿去。他后来接触到了非洲殖民地上土人的情况,看到当地的原有文化快要被西方殖民主义破坏尽了,他心里不舒服,对殖民主义这一套很反感。他希望还能保留住原来的本土文化。Malinowski当时的心情,可能跟我在一九五七年时候的想法有点类似,想凭借自己的知识去改造天下,像唐吉诃德。他热心于应用社会学,想改造殖民主义,为殖民地的人民做点好事。这与总的形势是冲突的,成了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靠书生去改变它也是劳而无功的。但是在这一段经历当中,Malinowski却看到了一个正在发生文化巨变的社会,看到了文化变迁的现实,这使他后来写出了《文化动态论》。这是人类学历史上的一个很大的转折,从静态的分析转向了动态的研究。他把这个转折作为一个人类学的大题目,认为新的人类学必须以对变动中的文化的研究作为自己的主题。他明确地提出了这个主题。可是人生有限,他没有机会由自己来完成这么一个主题的转折了。
社会学与文化自觉_学习费孝通_文化自觉_概念的一些体会

----------------------- 页面 1-----------------------社会学与文化自觉3———学习费孝通“文化自觉”概念的一些体会苏国勋提要:本文以费孝通学术思想“从生态研究进入心态研究”的变化经历为范例 ,结合社会学研究对象从物质实体向关系实在的转化倾向,论证社会学研究从单纯追求实用性向实用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客观发展趋势 ,以及文化自觉在社会学研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文化自觉和美人文性生态秩序心态秩序一、引言近来 ,国内学术界纷纷关注文化自主性问题。
在笔者看来 ,文化自主性的根本 ,就是近年来费先生反复讲过的文化自觉问题。
1998 年 ,费先生在北大百年校庆时曾写道:在中国面向世界,要世界充分认识我们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我们首先要认识自己,才能谈得到让人家认识我们和我们认识人家。
科学地相互认识是人们建立和平共处的起点。
人文学科就是以认识文化传统及其演变为目的,也就是我常说的“文化自觉”。
在文化传统上说 ,世界没有一个民族有我们中华文化那么长久和丰富。
我们中国人有责任用现代科学方法去完成我们“文化自觉”的使命 ,继往开来地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 ,( )为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
费孝通 ,1998在该文中,他进一步解释说:3 本文是笔者为参加北京大学召开的追思费孝通学术思想研讨会而撰写的论文,值此费老辞世一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表达对一代宗师人品和学术思想的崇敬和感佩之情。
1----------------------- 页面 2-----------------------社会学研究2006. 2文化自觉 ,意思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的意思。
不是要“复归”, 同时也不是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取得决定( ) 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费孝通 ,1998从社会学视角立论 ,文化是一个价值体系,它是由理念价值、规范( )价值、实用价值即所谓道德理想、典章制度、器物行为三个层面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
对费孝通从自在到自觉的中华民族认识论的认识

费孝通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汉学家、文化史学家,他对中华民族的认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费孝通的研究中,他提出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中华民族认识论,这一认识论在我国社会学、历史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认识论的理解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费孝通的认识论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费孝通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严重的“自在”思想,这种思想造成了我国人在认识世界、个人自由等方面的局限和被动。
他指出,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体与自然的融合,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平和,但由于这种追求过于片面,导致了我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费孝通认为,这种“自在”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必须加以批判和反思。
二、费孝通的认识论是对我国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总结费孝通在长期的我国社会研究中,深刻地观察和总结了我国社会的现实情况。
他指出,我国人在观念上过于“自在”,缺乏对外部世界的主动认知和解释,这导致了我国社会的僵化和落后。
费孝通对我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思考,他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展现了我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费孝通的认识论不仅是理论上的总结,更是对我国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揭示。
三、费孝通的认识论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构和创新费孝通提出的“自觉”观念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构和创新。
他认为,我国人应当超越“自在”,实现自我觉醒和自主认知,培养对外部世界的主动探索和理解能力。
费孝通提出了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路径,强调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方面,并寻求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费孝通的认识论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更是为我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野。
四、费孝通的认识论是对全人类价值的探索和表达费孝通的认识论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思,更是对全人类价值的探索和表达。
他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强调了人类普遍的自由、平等、尊严等价值观念,为当代世界的民族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费孝通思想探微-谈文化自觉及对文化的作用

费孝通思想探微-谈文化自觉及对文化的作用费孝通及其思想费孝通,浙江温州人,1919年出生,2015年去世。
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文化学者、经济学家、教育家。
费孝通的学术研究以文化、教育、现代化为主。
他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自己的学术研究,反复探讨的问题是“中国的现代化问题”。
他认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文化自觉密不可分,文化自觉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费孝通的思想突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开创了新的思维方式,被誉为中国现代思想界最具代表性和开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著作《中国文化与人类前途》等在学术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化对外界的代表之一”。
文化自觉的解释文化自觉是对自己所处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是文化自我意识的体现。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自觉是其精神特质和国家形象的源泉之一,是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和尊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化自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在历史文化中深刻领悟文化内涵,并将之运用于现代文明之中。
文化自觉对于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文化等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精神疆域。
我们无论是在生产、生活、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在传统文化中寻求启示和发挥作用。
同时,中国文化还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够让我们迎难而上、奋发向前。
文化自觉的培养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文化自觉的现实意义文化自觉是任何文化大国需要直面的一个问题。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文化自觉的意识,塑造自己的文化自信。
我们需要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了解世界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同时,我们也要利用传统文化去寻求和整合文化价值观,为现代文明的和谐推进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文化自觉是推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持久对话寻求共同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
中华传统文化曾经以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屹立世界民族文化的巅峰,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发掘,我们可以将中华文化影响力更好地展现在世界的大舞台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费孝通学术反思是这几年来我为自己定下的一个工作内容,就是要求自己对过去发表过的学术思想回头多想想,我的思想是怎样来的,为什么这样想,现在看来是否还有点道理,是否要修正,甚至改动。
这可以说是我个人的“文化自觉”。
学术反思是对个人而说的,文化自觉是学术反思的扩大和发展。
从个人扩大到自己所属的文化,从个人的学术发展扩大到一门学科的演变。
学术反思是个人要求了解自己的思想,文化自觉是要了解孕育自己思想的文化。
因为要取得文化自觉到进行文化对话,以达到文化交流,大概不得不从学者本人的学术反思开始。
学术反思到文化自觉,我认为是一脉相通的。
我这篇文字,其实不仅是我个人的学术反思,思想的再思考,也是对我所学到的社会人类学的反思,对社会人类学这门学科还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自觉的尝试。
我觉得,人类学也好,社会学也好,从一开始,就是要认识文化,认识社会。
这个认识过程的起点,是在认识自己。
我这个人作为一个生物体,是在既定的文化里边长起来的,一切离不开自己所属的文化。
但是尽管如此,要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这个事情并不容易。
我记得一九七九年我访问芝加哥的时候,已经提出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件事,主张进行文化之间的交流。
跨文化交流的基础,就是得从认识自己开始。
我一生所做的事情,就是希望能认识自己。
搞了这么多年,写了不少文章,也只能说是认识自己的开始。
文化,我叫它是个人造的人文世界。
这个人文世界是我们的祖先和我们自己造出来的。
造得怎么样呢?我们自己生活在里边,可是并不清楚这个问题,从来也没有人对我们讲过。
我现在老了,想要看一看,自己从小学来的这一套文化,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它的内容是什么样的,怎么去分析它,怎么去理解它,看它在我们生活上发生了些什么作用,又怎样发生变化,它是怎么变动的,为什么变动,动到哪儿去……这些问题,我认为就是人类学者、社会学者要去观察和研究的题目。
也就是说,要用我们现在所掌握的认识客观事物的科学方法,直接去看、去观察、去分析社会生活里的事实、秩序、格局和基本规律。
这既是在认识社会、认识世界,也是在认识自己。
这样得来的认识才能运用来满足我们生活的要求。
昨天晚上,我得到一本北大出版社刚刚出版的我自己写的书,书名叫《从实求知录》,是我最近几年发表的学术反思文章的结集。
为什么叫《从实求知录》呢?意思是书里边记录了我从实际中得到知识的经过。
我这些年来所得到的知识很少,也不见得都正确,但是我确实是从实际生活当中得到的。
这本书就是讲我这一个人求知的经过,从中也可以看出我的思想在六十年里的发展脉络和发展的过程。
从一九九五年开始,我觉得自己有点老了。
以前我没有感到自己是个老人,这是老实话,就像孔子说的,“不知老之将至”。
一九九五年以后,做事情有点力不从心了,感觉到有个“老”字来了。
讲话的时间一长就讲不动了,走路要人扶着了,一样一样地表现了出来。
总的感觉是力不从心。
心里边还想着做这个做那个,可是实际上做不来了。
我这个生物体和在人文世界里形成的精神要求合不到一块了。
感觉到自己老了之后,我就在考虑一个问题。
我虽然老了,可还没有死。
从老到死还有一段时间,叫“老而未死”。
老而未死这段时间里边,我应当做些什么事情呢?中国人有个说法,叫“身后之事”,我也开始考虑身后之事了。
从前写《生育制度》的时候,我发挥过一个观点,认为社会同人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英文里边叫做metabolism。
我为此专门创制了一个名词,叫“社会继替”。
社会自身的发展,要求人口不断地再生产。
新的进去,老的退出来。
退出来的过程中,有一个老而未死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他会想一个问题,即个体受到生物体的限制,不能再活下去了。
这是上帝决定的。
中国人叫“命”。
天命如此。
到这个时候,人会感觉到,有个东西在自己死后还会继续延长下去,这就是人文世界。
想到这一点,会产生一种感觉,想再做点事情,留点影响给身后的世界。
我在一九九五年之后,开始考虑这个身后之事。
想到的具体要做的事情,是写我的反思文章。
站在现在的位臵上,回头去看去想自己思想的来路和过程,看看这套想法是怎么来的。
我想自己大概还有几年的时间,能用来回头看看自己写过点什么,为什么这么写,写得对不对,自己做点反思,进行自我批判。
也就是要自己看自己。
后来我又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看人看我》,意思是看看人家是怎么看我的,看看我写的文章起了点什么作用。
这事情很有趣味。
大家到了我这个年龄,可以试一试。
自己看自己,批评自己,再看别人怎么看自己、批评自己,不仅有趣,而且可以有启发。
通过这样的思考,可以对问题看得深一点。
我怎么去进行反思的呢?一个办法,是在我的老师身上做文章。
思想有它的来源的。
我学的这套东西哪儿来的呢?我的思想哪儿来的呢?应该说是从我的老师那儿来的。
我的几个老师当中,第一个影响我的是吴文藻先生,第二个是潘光旦先生,然后是三个外国人,一是Park,二是Shirokogorov,三是Malinowski。
作为学生,我从这些老师身上得到些什么呢?关于吴文藻先生,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开风气,育人才》。
他在中国提出来了两个重要思想,一个是社会学中国化,一个是把人类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运用人类学的方法发展中国的社会学,从实际调查中出思想,出理论。
潘先生对我影响比较重要的思想是“两个世界”,一是人同物的关系的世界,一是人同人的关系的世界。
我在潘先生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文世界”这个概念。
我这个概念是从潘先生的思想里边来的。
对人文世界怎么理解呢?这个话要说得远了,意思也深了。
太史公司马迁写《史记》,是承父命。
他的父亲要他做的事情,总起来讲是两句话:一是究天人之际,二是通古今之变。
“天人之际”是什么意思呢?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我的理解是,天是指自然世界,人是从自然界里边发展出来的,天人之际就是人在这个自然世界里边处的地位。
人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不是天外来客。
人逃不出这个客观的自然世界,但是人有能力可以利用这个自然世界来创造一个人文世界,用人文世界来利用自然以取得人的生存和发展。
这使人既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又是自然世界的对立面。
Malinowski的一个关键思想是,文化是人造的东西,是为了人的需要而造的。
在自然界里边,从没有生命的状态里出现了生命,又从生命里边出现了文化。
这个过程到现在还没有完,还在进化,还在发展。
连起来看,就是历史。
要弄清楚这一套,就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这也可以说是中国人历来做学问的基本内容。
人的知识,大概就是从这一“究”一“通”当中来的。
根据我的理解,人类学、社会学的目标,也可以表述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这个话,古人早就说清楚了,但是我们到现在还没有通,还不大明白。
我现在确实感到时间不多了,力不从心了。
Raushenbush 写的Park传的最后一章题目是“So Little Time”。
时间之少,生命之短,到老才体会得真切。
现在我真是觉得整天想问题都来不及,更不用说把问题想明白再写出来。
我在反思的时候,先回到自己老师那里。
这一来,我发现自己对几个老师的东西都没有吃透。
要真正理解上一辈人并不容易。
最近我在看什么书呢?讲讲也许很有意思。
我在看几本传记。
陈寅恪、顾颉刚、傅斯年,还有钱穆,这些人的传记很吸引我。
他们是我的上一辈人。
我想看看他们一生关切的是什么问题,他们这代人是怎么过来的,这里边很有意思。
顾颉刚是我的同乡,尽管相差一代,他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我的还有很大相同之处,所以他讲的话我很熟悉。
从传记里边看到他的很多苦衷,我很能体会其中的原因。
我看这些人的传记,是想争取多懂得他们一点,也是想多懂得自己一点。
在我的老师里边,中国的老师,只是差了一代,理解他们就不大容易了。
外国老师理解起来就更不容易。
Shirokogorov写了很多东西,我也看过不少,可是到现在我还不能说自己懂得这位老师。
我跟他学体质人类学,他对我影响很大。
这种影响从当时一直持续到现在。
十年前,我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觉得是自己的发明,还很神气。
现在一看,Shirokogorov早就讲了。
今天我把这个话说明,这是Shirokogorov影响我的学术思想的一个例证。
我从去年暑假开始,看Malinowski的一本书,The Dynamics of CultureChange。
我好好读了一遍。
我应当说明,这是My teacher in my eyes,只是我眼中的老师和他的想法,是我的理解。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
我从这本书里边看到了Malinowski学术思想的具体变化和发展。
他最早成名的著作和他早年的文化理论,是从他参与Trobriand 土人的实际生活里边出来的。
Trobriand那个地方,有点像中国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那个样子,是个孤立的、封闭的、静态的文化。
Malinowski确实是很深入地理解了Trobriand岛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从中看出来了文化表格,即文化的结构,写出了《文化论》。
后来他到了伦敦,做了教授,就不同了,他不再到Trobriand去了。
他要考虑下一步怎么办,人类学往哪儿去。
他后来接触到了非洲殖民地上土人的情况,看到当地的原有文化快要被西方殖民主义破坏尽了,他心里不舒服,对殖民主义这一套很反感。
他希望还能保留住原来的本土文化。
Malinowski当时的心情,可能跟我在一九五七年时候的想法有点类似,想凭借自己的知识去改造天下,像唐吉诃德。
他热心于应用社会学,想改造殖民主义,为殖民地的人民做点好事。
这与总的形势是冲突的,成了个不可能实现的梦。
想靠书生去改变它也是劳而无功的。
但是在这一段经历当中,Malinowski却看到了一个正在发生文化巨变的社会,看到了文化变迁的现实,这使他后来写出了《文化动态论》。
这是人类学历史上的一个很大的转折,从静态的分析转向了动态的研究。
他把这个转折作为一个人类学的大题目,认为新的人类学必须以对变动中的文化的研究作为自己的主题。
他明确地提出了这个主题。
可是人生有限,他没有机会由自己来完成这么一个主题的转折了。
Malinowski的学术思想,始终没有离开他所接触到的实际。
实际是静态的,他的思想也是静态的。
实际发生变化,他的思想也发生变化,他的理论也发生变化。
我们看书不能不看人,要看是谁写的,什么时候写的,为什么这么写的,为什么有这套思想。
弄清楚这些,才能理解作者,懂得作者。
Malinowski在人类学上的贡献,就是实现了从书本到实地调查,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并倡导从对野蛮人的研究转向对文明世界的研究。
今天的人类学、社会学的主题又是什么呢?这是我们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
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看清楚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大环境里边,看清楚全人类的文化是在怎么变化,这样才能看到我们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