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

合集下载

标(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

标(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

第一章:结构与设计(一)、常见的结构的认识:一、结构(structure)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1、自然界:天体结构、植物的结构、动物的结构例: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产品的结构是受到自然界事物结构的启发而产生的?如:锯子(植物的叶)潜水艇(鱼)雷达(蝙蝠)等2、技术领域:汽车的结构、微机的结构、数字控床的结构(案例:魁北克大桥的坍塌P4)3、社会领域:教育管理系统的结构、通用技术的学科结构、课堂教学结构二、结构与力1、内力: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产生一种抵抗的力,称为内力。

应力:是构件的单位横截面上所产生的内力。

用公式表示应力为:σ= F/s , 其中 ,F 是内力 ,S 是受力面积 , σ是应力。

2、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①拉力:物体所承受的拉拽力②压力:挤压物体的力③剪切力:两个距离很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平行的力④扭转力:反方向向物体两端均匀施力,使物体发生扭转形变的力⑤弯曲力:作用于物体,使它产生弯曲的力三、结构的分类物体结构形态在受力时承受和传递力的方式差别分为:实体结构,框架结构,壳体结构1、实体结构-----通常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

受力特点: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

主要承受压力如墙壁、柱子、实心球等2、框架结构-----通常是指结构体本身由细长的构件组成,支撑空间却不充满空间。

如窗户、画框、房子的架构等等受力特点:实体结构是通过条状物的连接来承受荷载,可以承受压力和拉力3、壳体结构-----通常是指层状的结构。

如贝壳、头盔、汽车飞机的外壳等壳形结构受力特点:外力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壳形结构是通过壳形来传递力和承受荷载,特别是当顶部受到压力时,它能将力均匀扩散)。

(二)、稳定结构的探析一、结构的稳定性结构的稳定性—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它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和结构的形状等。

地质版(2019)高中通用技术2

地质版(2019)高中通用技术2

2.1 初识设计
一、什么是设计 生活中处处存在设计
室内装潢设计
桥梁设计
一、什么是设计
生活中处处存在设计
建筑设计
服装设计
一、什么是设计 生活中处处存在设计
发型设计
产品设计
一、什么是设计
定义:设计是围绕目标人群的具体需求,经过 一定的规划、分析和决策,最终通过具体形式 (模型、图纸、文本及电子文件等)表现的创 造性活动。
结构的更新
马车
蒸汽机车
动力的改变
现代汽车
工艺的进步 福特T型车(内燃汽车)
设计能够让技术实现其价值,并成为技术创新的动力
结论
•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设计是技术
发明和技术革新的核心过程,促进了技术的发展。 但是,设计也要依赖于技术的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技术与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两者 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技术的发展需 要发明和革新,而设计是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 的核心过程,催化了发明和革新,从而促进了 技术的发展。但是,设计也要依赖于技术的发 展水平。
作用:根据设计,可以通过实践转化为某项技 术项目,或通过加工制造成为产品或作品
二、设计与技术的关系
1、技术是设计创新的基础
现代社会陶瓷作品
古代社会烧制技术
金属机械产品
采矿技术
挖掘技术
冶炼技术
吊车、起重机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代化设备 高大建筑的施工
技术的发展为设计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二、设计与技术的关系
2、设计为技术实现价值

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2019)必修《技术与设计2》学业考试知识点复习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2019)必修《技术与设计2》学业考试知识点复习课件
通用技术第二册 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结构及其设计
知 识 第二章 流程及其设计 框 架 第三章 系统及其设计
第四章 控制及其设计
第一章 结构及其设计
第一节 初识结构 一、结构的含义与功能: 1、结构是指物体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搭配和排列,确定的搭配和排列决定了 物体的性质和形态。结构本质是为了承受力和抵抗变形的。 2、结构的各组成部分,通常称为构件;物体的主体框架与构造形式称为架构。 二、常见的结构类型 1、实心结构(大坝、墙体、城墙) 特点: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能承受较大的压力。
CD
C.适当增加底面支撑面积
D.升降架采用更高强度的材料
5.我国建筑物南北差异较大,其中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 由矩形的拱、斜的昂和方形的斗、升等组成,一般位于柱与梁之间,把 建筑物的屋楼挑出定距高。 不同时代、不同造型的斗拱, 成为学者判 断建筑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以下说法不合理的是( )
2、框架结构(房屋的门、窗)通常由杆件组成。 特点:有支撑空间而不充满空间。
3、壳体结构(梁、拱、桁架)由曲面形板与边缘构件组成的空间结构。 特点:外力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
第二节 典型结构分析 一、单杠结构分析 1、单杠的构件有杠体、立柱和拉杆。杠体是
器械的主体,立柱和拉杆共同支撑杠体并承受荷载。 2、拉伸、压缩与弯曲 (1)构件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状或大小的改变,
6.为了保证安全,传统家用压力锅的使用过程中,要先释放锅
内气压后才能打开锅盖。 从流程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 . “放气”和“开锅盖"的先后顺序可以颠倒
B.“放气”和“开锅盖”都是流程中的环节
A
C. 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为我们的安全提供保障

地质版高中技术《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教案

地质版高中技术《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教案

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掌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设计的基本原则。

2. 能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技术和设计的方法提出解决方案。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技术与设计的定义和区别2. 技术的作用和意义3. 设计的原则和方法4. 技术与设计的相互关系5. 实际案例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技术与设计关系的思考。

2. 讲解:介绍技术与设计的定义和区别,阐述技术的作用和意义,讲解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技术和设计的方法提出解决方案。

4. 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案,进行互评和教师评价。

5. 总结:总结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强调实际应用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技术与设计的关系》相关章节。

2. 案例素材:实际案例图片或视频。

3. 设计工具:如画图软件、模型制作材料等。

4. 展示平台:如黑板、投影仪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合作意识。

2. 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技术与设计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践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提出解决方案的创新性和可行性。

4. 总结反思:检查学生在总结环节中对技术与设计关系的深入理解和反思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技术与设计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实践操作:提供实际操作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技术设计和创新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反馈与评价: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及时给予教师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

七、教学实施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技术与设计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质出版社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全套PPT课件

地质出版社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全套PPT课件
从“怎样构造”的角度,分析吊车、吊桶的搭配与连 接。
案头学习或工作时,大家都希望台灯具有方便调整高度的 功能。如果用一根能方便弯曲的软管去支撑台灯灯头,会是什 么结果呢?在用手施加的外力作用下,软管可以弯曲到人们所 期望的程度。可是,当手松开的时候,软管将会反弹,弯曲的 效果不尽如人意。蛇皮管台灯可以满足上述功能需求。因为, 只要适当地弯曲蛇皮管,就可以获得理想的采光。蛇皮管作为 这种台灯中的一个主要部件,主要起到支撑灯头、灯罩的作用。
二、结构的功能与分类
上面各例留下了许多问题:板凳、吊车与吊桶、蛇皮 管台灯的功能是什么?凳腿与凳面、吊车与吊绳以及台灯 座、灯头与蛇皮管之间是怎样搭配和排列的?它们在使用 中各受到哪些外力的作用?
1.结构的含义与功能
结构的含义与功能板凳,采用榫卯或钉子连接、腿之间 加掌或不加掌、用四条腿或是三条腿,板凳的结实或不结实、 稳定或不稳定,是不一样的,这些形态和性质都是由结构决 定的。
一、结构实例展示 ——结构的概念
实例1
三张板凳有什么不同? 让我们先从“怎样构造”的角度进行讨论。
想一想:如果第一个板凳断了1条腿,或者将 板凳的4条腿都做成直上直下的形状,那么人坐在 上面还能像原来那样稳当(稳定)吗?第二个板 凳的两条断掌起了什么作用?第三个板凳的那条 长掌又起了什么作用?
如果用钉子或螺钉连接,制作不是更 方便吗?为什么要用榫卵连接?
(1)实心结构:
(2)框架结构: (3)壳体结构:
问题思考
各种头盔,常见的都是圆弧形结构。为什么 这样做呢?当这种头盔受到外力冲击时,外力将 由弧面整体分担承受,抵抗变形。如果将这种头 盔做成长方体形或是多面体形的,受外力冲击时, 外力将主要由接触点所在的小平面承担,易使壳 体变形。联系实际生活,找出一些圆弧形壳体结 构、多面体形壳体结构的实例,指出它们的应用 场合。

(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教材解析及教学设计

(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教材解析及教学设计

系,辨证地论述了设计在技术中的地位,以及设计
与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让学生站在技
术发展的高度来理解设计。
设计是技术发明与革新的核心,本章总的教学目标, 是让学生从理论层面上对设计有一个初步认识。本 章与第一章衔接,为后几章的学习铺平道路,因此 成为全书的关键章。学生对这一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将对全书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
2. 既突出面向农村的特色,又注重兼顾 不同地域和不同教学条件的学校开课的需求 ,使全国各类普通高中都能从本身实际出发 进行正常教学。
3. 牢牢把握“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 主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为重点”的精神,突出技术课程内容的基 础性、通用性和先进性,体现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 教学目标。
第二节,介绍工具与设备常识。工具与设备也是人 类技术的结晶,各行各业都有其相应的系列。这里 选择了最为常用,与学生比较接近的木工和钳工两 个工种的基本工具设备及其使用进行了简介。
第三节,介绍工艺常识,包括工艺的含义,一般的 工艺过程及典型工艺过程示例,加工制造领域的一 些常用工艺等等,这些都与设计工作者有一定的关 系,是学习“技术与设计”需要了解的。
第四节的内容是本章的教学重点。而且,由 于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训练 过程,因此,这也将是本章的难点。
技术与设计1
第五章 再创设计新意
本章分为四节。展示技术设计过程的最后环节——方 案优化及产品的使用说明。
第一节怎样实现创新设计,是实现创新设计、优化方 案的思想基础。第二节认识技术测试,是进入一项技 术设计最后环节的科学手段,是评价与优化设计的前 提条件。第三节评价、优化设计,是使一项技术设计 达到成功的关键步骤。第四节撰写产品使用说明书, 是对设计成果的总结,也是完善设计交流的必要材料。 这四节内容一环扣一环,圆满完成了技术设计的最后 环节的学习任务。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地质版)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地质版)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地质版)第四章控制与设计第六节控制系统的实现教材分析天津市蓟县教研室牛世诚天津市蓟县城关二中马丽娟天津市蓟县杨家楼中学王春英一、本节内容在课标及教材中的地位:根据技术课程标准,《技术与设计2》第五章内容涉及到“什么是控制”、“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过程”、“控制系统框图”、“控制系统的干扰”、“控制系统方案的初步设计”、“控制系统的实现”六个方面的内容,是实现控制系统实现的最后环节。

第四章与前三章联系非常紧密,引领学生经历简单控制系统设计制作的完整过程,是全书的结束章。

本节内容包含三方面:在控制系统制作中显身手、学会控制系统(装置)调试、评价与改进。

本节内容是存在于控制系统设计、优化方案的思想基础之上。

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突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加强学生动手制作能力的培养,是通用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课程理念,通过动手制作主要帮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团结协作意识,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于整个控制系统的实现过程来说是控制与设计的必然结果,通过实现控制过程,才能体现设计过程和结果的完整性,并可作为制定优化方案的依据。

二、本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亮度可调台灯、减压水箱的基本特征、基本组成。

画出系统方框图,形成初步设计方案2.能根据系统方框图设计制作控制方法,能进行模拟控制并调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同学之间的探讨和实践改良的技术活动,提高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团结协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的分析,体会产品设计中人性化的设计思想。

2.培养认真严谨的态度,进而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通过同学的参与和交流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技术课的兴趣。

三、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与理解本节学习的重点放在制作或实施——调试——评价与改进等方面。

只是探究了一些简单控制系统。

只是为了从思想和方法的角度学好和适当掌握控制和控制设计及基本的动手能力。

3.1 揭开系统的面纱2020-2021学年地质版(2019)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课件

3.1 揭开系统的面纱2020-2021学年地质版(2019)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课件
教材p61-p70
第三章系统及其设计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提及“某系统”,如水利工程系统、塑料棚室生态环境系统、智能化大楼管 理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人体生理系统.太阳系星体系统等。可仔细想想,好多系统似乎一 时看不清、摸不透,有种神秘的感觉。那么,究竟什么是系统?系统有什么特性?怎样设计系统 呢?
实例3智能化大楼管理系统
智能化大楼是现代建筑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将结构、系统、服务、 管理4个基本要素进行优化组合的建筑,也称为智能建筑,为人们提供幽雅 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环境。
北京的学院国际大厦,是5A智能大楼,也是一座人性化的新时代大楼(图3-7)。
1.智能化大楼管理系统的组成
鱼嘴,是江中建造的分水堤(金刚堤)最前端(迎着上游江水)的部分,因形如鱼嘴而得名,如图3-2所 示。它将眠江一分为二,形成两江:东侧河道为内江,主灌溉﹔西侧河道为外江,主排洪驱沙。鱼嘴, 按四六比例自动分水流,按二八比例自动分沙流。每年的枯水期时,组织人工对内江淘挖,使之比 外江河床低,使得枯水期江水不流入外江而流人内江,保证枯水期灌溉之需。丰水季节,江水的表 层(清水)会抢进内江,江水的底层(带有泥沙的浊水)就流入外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泥沙淤 塞内江的问题。
由图3-8至图3-10可见,智能化大楼管理系统是由相互依存的若干子系统(5A或3A)组成,每个 子系统又分别由它们所属的下层系统或装置组成;各层系统的最后一层,分别由各计算机、各种 控制器、各类传感器、各执行机构组成;各子系统间结合成有机整体,实现安全、舒适和便捷的 服务功能。
由上可知:智能化大楼管理系统具有层次关系,即系统可以分解为子系统,子系统又可以层层往 下分解,得到下一级子系统……最后的层次称为元素。显然,元素是实现系统功能的最小单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结构与设计(一)、常见的结构的认识:一、结构(structure)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1、自然界:天体结构、植物的结构、动物的结构例: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产品的结构是受到自然界事物结构的启发而产生的?如:锯子(植物的叶)潜水艇(鱼)雷达(蝙蝠)等2、技术领域:汽车的结构、微机的结构、数字控床的结构(案例:魁北克大桥的坍塌P4)3、社会领域:教育管理系统的结构、通用技术的学科结构、课堂教学结构二、结构与力1、内力: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产生一种抵抗的力,称为内力。

应力:是构件的单位横截面上所产生的内力。

用公式表示应力为:σ= F/s , 其中 ,F 是内力 ,S 是受力面积 , σ是应力。

2、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①拉力:物体所承受的拉拽力②压力:挤压物体的力③剪切力:两个距离很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平行的力④扭转力:反方向向物体两端均匀施力,使物体发生扭转形变的力⑤弯曲力:作用于物体,使它产生弯曲的力三、结构的分类物体结构形态在受力时承受和传递力的方式差别分为:实体结构,框架结构,壳体结构1、实体结构-----通常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

受力特点: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

主要承受压力如墙壁、柱子、实心球等2、框架结构-----通常是指结构体本身由细长的构件组成,支撑空间却不充满空间。

如窗户、画框、房子的架构等等受力特点:实体结构是通过条状物的连接来承受荷载,可以承受压力和拉力3、壳体结构-----通常是指层状的结构。

如贝壳、头盔、汽车飞机的外壳等壳形结构受力特点:外力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壳形结构是通过壳形来传递力和承受荷载,特别是当顶部受到压力时,它能将力均匀扩散)。

(二)、稳定结构的探析一、结构的稳定性结构的稳定性—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它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和结构的形状等。

1、结构的重心(独脚茶几为重心降低,以提高稳定性)。

2、结构的底座(建筑、桥梁这类大型的固定结构,底座越大越坚实,稳定性越好)。

3、结构的形状(照相机的支撑架常使用三角架而不用其他形状)二、结构的强度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

1、影响结构强度与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2、三角形是框架结构中最基本的形状之一,它结实、稳定,所有材料最少。

结构构件的连接通常有以下两类:a、铰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不能相对移动,但可相对转动,具体有松螺栓、松铆等,如折叠伞伞骨间的连接、门与门框的连接等。

b、刚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也不能相对转动,具体有榫接、胶接、焊接等,如固定铁床架的连接、不可移动的桌腿与桌面的连接等。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连接方式。

构件的连接方式不同,结构的强度也不同。

3、结构与功能(案例:自行车的结构与功能P21)三、简单结构的设计1、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符合使用者对设计对象的稳定性和强度要求,安全因素,公众和使用者的审美需求,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对设计对象的成本控制要求和一定的使用寿命等。

(教材P25)2、设计简单的案例要求(参考:如:设计相框P26):①设计项目②设计要求③设计分析④设计方案⑤呈现草图四、精典结构欣赏赏析结构设计作品,可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技术的角度主要有:结构的使用功能的实现,结构的稳固耐用,结构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艺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文化的角度主要有:结构的文化寓意与传达,公众认可的美学原则,反映的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的特征,结构的个性特征等。

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一、流程的涵义:1、流程的概念:流程是一项活动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事项或行为进行的程序。

任何流程都反映了一定的时序,体现出一定的环节。

⑴环节:活动或事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依据某种特征或方式,可将该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小过程,称这些小过程为环节。

如:切种、布种、掩种环节,冲片和印片环节等。

⑴时序:过程的经历中,各环节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完成。

这种时间顺序关系,称为时序。

时序体现了具体活动内容的先后关系,在这种先后关系中,有些步骤之间的时序是可以颠倒的,不些不可颠倒。

2、流程的表达(流程图):依据流程的性质及人们的表达习惯,流程图有文字表达、表格表达、图示表达、模型表达、动画演示等。

二、流程的分析:1、生活与流程: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地做事,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是我们的生活变得有序、合理,为我们的安全提供保障(例洗衣、煮饭与烧菜的流程安排,碘盐和味精佐料的加放流程,青霉素注射流程等)。

2、生产与流程:运用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有效地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保证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等。

流程中工序的作业方式——串行和并行。

上一道工序完成之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串行。

几项工作同时进行——并行。

3、简单流程图的识读:识读流程图的要点:⑴找流程的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功能和作用;⑵弄清流程中时序的体现与特征;⑶流程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

不同的流程,产生的效益往往不同,“理解流程就是质量”、“流程就是效益”等。

三、流程的设计:1、流程设计的基本要求:⑴提高效率。

⑵提高质量。

⑶节省资源。

⑷安全生产。

⑸提高经济效益。

⑹提高管理水平。

2、流程设计中的基本因素:生产活动中的流程设计的基本因素主要有材料、工艺、设备、人员、资金和环境等。

不同行业的流程设计中考虑的基本因素各有差异。

流程设计要依据事物内在属性和客观的变化规律,科学地设计时序和环节,以达到设计目标。

3、流程设计的步骤:第一步:首先要明确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明确流程所应遵循的内在变化规律。

第二步:要分析现有材料、设备、资金、人员、工艺和环境等因素。

第三步:列出流程涉及的主要事项,并进行初步的排列。

第四步:分析各事项(步骤)之间的先后顺序,合理地安排流程的时序和环节。

第五步:选择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画出流程图,对于有严格时间的时序,要标注时间。

注意:流程设计的基本要素是环节和时序。

4、学画流程设计的框图:画流程设计框图的一般方法:⑴根据对事物的内在属性和规律的分析,以及有关的考虑,将流程的全过程,按每个阶段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分解为若干小过程——环节,并用方框表示环节。

⑵按照每个小过程应该经历的时间顺序,将各环节依次排开,并用箭头线连接起来。

四、流程的优化:1、流程的优化及目的:在设计和实施流程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这种对流程修改的过程,叫做流程的优化。

目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降低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安全生产等。

2、流程优化的内容:一般流程优化的主要内容有:工期优化、工艺优化、成本优化、技术优化、质量优化等。

对一个流程的优化,可以是整体的全面优化,也可以是对某一个指标进行优化。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某一个指标得到了优化,而使另外的指标下降了。

比如,技术优化,可能使成本提高。

成本优化了,也可能使质量下降。

因此,在进行流程优化时,要综合平衡,以取得整体优化的成效。

3、流程优化的条件:流程的改进和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它建立在设备和工艺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建立在对流程内在机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

流程与材料、设备、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优化流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条件。

第三单元:系统与设计一、系统的涵义:1、系统的概念: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称为系统。

构成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至少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才能组成系统;第二,要素(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第三,这个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的功能中所没有的。

2、系统的类型: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需要,可以对系统进行不同的分类。

如,可把系统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自然系统是自然形成的系统(如生态系统),人造系统是由人工制造加工而成的系统(如计算机系统和机械传动系统);也可把系统分为实体系统和抽象系统,实体系统是实物形态的(如生物系统、机械系统),抽象系统是非实物形态的(如哲学系统)。

3、系统的基本特性:系统的基本特性主要有整体性(全局、集合)、相关性(匹配、关联)、目的性(功能)、动态性(更新)和环境适应性(自适应)等,这些特性都体现了一定的思想与方法。

(结合课本相关案例,学会运用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身边的系统)二、系统的分析:1、系统分析及其目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发挥系统的功能,实现系统的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系统加以周详的考察、分析、比较、试验,并在此基础上拟订一套有效的处理步骤和程序,或对原有的系统提出改进方案的过程。

目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决策。

2、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结合田忌赛马案例)3、系统分析的主要原则:系统分析应遵循整体性原则(丁谓修复皇宫)、科学性原则(三三进九不如二五一十)和综合性原则(孝襄高速公路)。

三、系统的优化:1、系统优化的目的:系统的优化是指在给定的条件(或约束条件)下,根据系统的优化目标,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系统的目标值达到最大化(或最小化)。

最小的成本——最大的利润;最短的工期——更多的工程量;最少的能耗——更多的产品;单位面积土地——更高的农业产量。

(案例:农业间作套种,家具利润问题等)几个关键字:优化目标;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影响因素。

2、系统优化的方法:数学模型——最优解;科学估算、试验——满意解。

四、系统的设计:1、系统设计的目的、方法与过程:系统设计是对各种各样的系统进行调查分析、筹划研究、评价实施、运行改善等,直到完成一个能协调工作的实际系统的过程。

系统设计要考虑其目的与要求(以系统的整体功能的最优为目的)、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对系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整体优化,统筹兼顾)等问题。

2、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系统设计的步骤包括: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确定各子系统的目标、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对子系统进行技术设计和评价,对系统进行总体技术设计和评价等。

3、简单系统的设计:了解系统设计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基本的设计过程,写出系统设计或系统优化设计的书面方案,包括必要的设计草图以及量化数据。

(案例:手电筒照明供电部分的设计)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一、控制手段与应用1、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或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向期望的目标发展,这就是控制。

理解任何控制现象,都要明确控制的对象是什么,控制要达到什么目的和采取什么控制手段。

例如,人力三轮车转弯过程中的方向控制问题,其控制的对象就是人力三轮车,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三轮车行驶的方向,控制的手段是骑车人通过双手转动车把,改变前轮的方向并带动后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