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鉴赏

合集下载

山水画艺术的特色与鉴赏

山水画艺术的特色与鉴赏

山水画艺术的特色与鉴赏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

与写实的人物肖像画和花鸟画相比,山水画更加注重表现自然山水的气息,展现出中国文化中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之情。

本文将从山水画的特色和鉴赏两个方面来分析和探讨。

一、山水画艺术的特色1. 以意传形,含蓄而美丽传统山水画并不强调通过形式表达出真实的物体轮廓,而更注重表达出意境和情感。

山水画师追求的是以笔墨、色彩、构图等方面的表现来传递出自己心灵深处对山水和自然的感受。

这种以意传形的技法在画面中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所倡导的“含蓄而美丽”的审美理念。

2. 凝练而精微,寓意深刻山水画常常通过凝练的画风表现出山水的精神面貌。

画家以自己的笔调、笔墨和色彩来表现出山水的特征,同时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凝练成一种意蕴深刻、意味悠久的鲜明风格。

从藏山纳石、千里岑峒的构图中不难发现,山水画作品中蕴含着许多更深刻的寓意。

3. 取法自然,讲究情景山水画大都以山水自然风光作为主题,但这并不是按照现实再现的形式展现出来的。

山水画师在构图和造型上一般会取法自然,但更注重展现其中的情景和精华。

如青花瓷山水画家郑板桥就经常将自己的生活情感注入到创作之中,使其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文情感。

二、欣赏山水画的技巧1. 选秀作品看欣赏山水画,首先要选好作品。

要欣赏好的山水画作品,就需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山水画作品要讲究表现技巧和审美观赏,选作品要以知名度、艺术价值、前后期代表性、个人感觉等因素综合考虑。

2. 对照实地观察欣赏山水画作品时,可以对照着实地观察,从而更好的领会画家的创作意图。

对大自然的观察可以激发观众的情感理解和审美欣赏,使得欣赏过程更加充实。

3. 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山水画作品蕴含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欣赏山水画不仅要能够分辨画家属于哪个艺术流派,还要拥有深入的人文历史知识。

艺术作品往往是反映社会、时代、文化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康熙时期的清流派山水画所追求的是温柔雅致,而明代的四大家更注重刚劲峻拔,从不同历史背景中把握画家创作的特色必将使欣赏者对艺术作品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感悟。

中国山水画鉴赏500字

中国山水画鉴赏500字

中国山水画鉴赏500字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派重要画风。

始于南北朝,
盛于宋元,发展于明清,至今仍有不少艺术家继承传统,创新发展。

山水画以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笔墨和构图来表达作者对大自然
的感悟和境界的追求。

从作品的题材、内容和画法来看,中国山水画可以分为山水、山
水人物、山水花鸟、山水城乡等多种形式。

其中,山水画是最为经典
也是最为受人喜爱的一种。

在山水画中,常见的元素包括山、水、云、林、石等,这些元素通常通过对于线条和墨水的运用来表现其中的形
态和神韵。

同时,山水画也强调构图的合理性和协调性,从而表现出
自然风光的美和作者的审美情趣味。

中国山水画的精髓在于画家对于自然山水的体验和感悟。

他们注
重用心去领略大自然的秀美和奇妙,同时力求在画作中表达出一种境
界和情感的内涵。

由此,山水画也具有了一定的哲学和意境性。

例如,唐代著名画家王维的《山居秋暝》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为
开篇,通过对于秋日晚霞和草木颜色的描绘,寄托启发人们心中自然
无限的向往和想象。

总的来说,中国山水画是一门深刻而灵性的艺术,它不仅表现出
自然山水的壮美和神怡,同时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理念。

这种理念将持续影响并启示艺术家的山水创作,也将为
艺术爱好者带来更深刻的艺术体验。

对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探析

对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探析

对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探析中国有着积淀超过千年的传统文化,其中象形文字的发展形成了两个分支,一支是文字,另一支就是绘画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绘画艺术中的山水画逐渐脱离人物画而成为一个新的独立分支。

画家主要通过概括的写意手法来再现自然景象,表达自身的情感及精神内涵,追求心与物象相结合的境界。

中国绘画艺术有着超出形象之外的独特的意向表现,所以意境便是中国画创作的最终目的。

中国画的意境创造应当遵循“天人合一”的规律,也应当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一、意境美的思想基础意境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着相当分量的比重,是艺术创作与鉴赏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

意境主要指的是艺术作品审美境界的虚实结合与情景交融,它超越了具体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承载着画家的个人心境、人生感悟以及对自然中万物的感悟。

唐代张九龄在《宋使君写真图赞并序》中提出“意得神传,笔精形似”的主张,这里的“意”就创作对象而言是指审美客体的精神气韵与内在本质,就画家主体来说,就是画家自身的情思与实践体验,二者有机统一,形神兼备。

意境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中国画家把意境作为重要范畴提出来的时间晚于文学,是以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明确使用了“境界”一词为发端的。

在唐代以前,画家的侧重点都在绘画技法研究上,比如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南齐谢赫的“取之象外”、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凝意、得意、深奇”等,他们提出的主张都更加偏向于个人创作的主观意向方面,都未提及意境,但这都为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正式提出意境的概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唐志契认为可以通过画的意境与神韵美窥探中国山水画独有的魅力。

山水画的意境体现在对景物虚实的把控上,虚实相生、错落有致的笔法和技巧能赋予画面景有尽而意无穷的奇妙氛围。

每个画家在作画之前的立意都有所区别,将情景与意境融会贯通后便会产生不同的山水性情,形成不同的笔墨风貌。

不论是气势磅礴还是山明水秀的景象,经过不同画家诠释出或磅礴崇高之势、或锦绣典雅的意境之后,都能带给观者美的享受。

中国山水画鉴赏500字

中国山水画鉴赏500字

中国山水画鉴赏500字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形式之一。

它是通过笔墨和色彩表
现自然界山水景色的画作。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是它的神韵和意境,它
不是简单的描绘自然景观,而是通过抒发画家的心情和情感,表现出
至美至雅的自然景色。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其创始人是王维。

王维的山
水画,具有极富诗意的绘画风格,被誉为“诗画两痴”。

宋代山水画
取得了更大的发展,以南宋“四家”为代表,即潘岳、马远、夏圭、
李唐,他们的山水画把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细腻
唯美的表现风格。

中国山水画的画家们在绘画时注重自然界景色的气氛和色彩的统一。

他们通过笔墨的运用,并掌握特定的绘画技巧,使画作具有独特
的韵味和气息,使人在观赏画作时产生一种无以言状的愉悦感。

例如,山水画中的“点染”技法,就是画家用点和染色的方式表现出自然界
的气息,使人感受到山川、林木、水流、云雾等自然景色的壮美和静谧。

总之,中国山水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代表了中国优美而
充满想象力的文化传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值得我们
去欣赏和珍惜。

张大千山水画作品《庐山图》鉴赏

张大千山水画作品《庐山图》鉴赏

《‎庐山图》气‎势磅礴,青‎绿水墨淋漓‎,辉映交融‎。

全卷从左‎上方鄱阳湖‎,庐山含鄱‎口画起,从‎水天一色的‎鄱阳湖进入‎云气晖映的‎崇山峻岭之‎中。

山中雨‎雾飘渺,壑‎底生烟,峰‎上重重密林‎,后面的峰‎峦时隐时现‎。

画中屋宇‎亭桥依稀可‎见,烟消云‎散处峰峦林‎木详实细密‎,深沉之处‎既虚又实,‎泼重墨、重‎彩如黑云蔽‎日。

‎展开画幅‎,气势雄伟‎,摄人心魄‎:下部古木‎森然,郁郁‎葱葱,上部‎峰峦叠嶂,‎逶迤起伏,‎变幻无常。

‎山中屋宇、‎楼阁、小桥‎、茅屋星罗‎棋布,若隐‎若现。

正中‎则是一瀑飞‎泻,紫烟缭‎绕,左上角‎浩浩淼淼,‎似见彼岸,‎应该是长江‎吧。

虽说用‎的是张大千‎晚年的泼墨‎泼彩法,但‎与常见的不‎尽相同。

画‎面上群山丛‎树还是实笔‎多,勾勒精‎到、皴擦厚‎实、点染凝‎重,与泼墨‎泼彩形成的‎云雾虚幻相‎映衬,更显‎得苍苍莽莽‎,瑰丽绚烂‎。

张大千在‎画上自提诗‎云:“从君‎侧看与横看‎,叠壑层峦‎杳霭间。

仿‎佛坡仙开笑‎口,汝真胸‎次有庐山。

‎远公已过无‎莲社,陶令‎肩舆去不还‎。

待洗瘴烟‎横雾尽,过‎溪高坐横眉‎山。

”这也‎就解开了张‎大千一生没‎去过庐山,‎却将庐山选‎作可能成为‎自己绝笔的‎题材,原来‎庐山之美,‎早在张大千‎胸中酝酿,‎聚天地之精‎华,集江山‎之瑰丽,这‎就是画家意‎中的庐山,‎也即画家心‎中的祖国河‎山。

‎张大千(‎1899—‎—1983‎),名爰,‎小名季爰,‎四川内江人‎。

他是一个‎享乐与殉道‎两种价值取‎向并存,亦‎虐亦庄、亦‎俗亦雅、玩‎世而从艺虔‎诚的人。

当‎通过时代画‎家在注重西‎方绘画样式‎技法时,他‎却从极富生‎命力的民间‎传统艺术中‎获得创造的‎启示。

其晚‎年的泼墨泼‎彩,彻底走‎向抽象化,‎完成对传统‎山水画的超‎越。

‎1981‎年初夏,旅‎日友人李海‎天请张大千‎为其日本海‎滨新建的高‎级观光旅社‎画一巨幅挂‎壁。

当时张‎大千已有八‎十有三,疾‎病缠身,尤‎其是糖尿病‎引发目疾,‎视力衰退,‎然而经过深‎思熟虑,张‎大千慨然应‎诺,并决定‎以从未去过‎的、然而情‎节胸怀的庐‎山为题。

山水入画之《千里江山图》

山水入画之《千里江山图》

山水入画之《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古代文学类巨著之一,描绘着江山万里的壮丽景色,以及历史上的盛世沧桑。

该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画的杰作之一,展现了艺术家对山水的高超掌握,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深刻理解和表现。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千里江山图》进行分析。

从题材来看,《千里江山图》以山水景色为主题,描绘了千里江山的壮观美景。

作品中的山水描绘,以水墨为主,用线条勾勒出了江山起伏的轮廓,用淡墨深浅的层次来表现山的沧桑和远近的距离感。

艺术家以细腻的笔触和精妙的构图,呈现出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壮丽。

整幅画面气势恢宏,令人惊叹不已。

从笔墨来看,《千里江山图》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画家运用了水墨的独特韵味和魅力,通过淡墨浓墨的对比来表现山水的远近和深浅,展现了中国水墨画独有的意境和神韵。

在细腻的笔触下,江山如梦似幻,迷人至极。

从意境来看,《千里江山图》通过艺术家的创作,表现出了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画中的山水之美,仿若仙境,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受,令人心驰神往。

作品所营造的壮丽气势和宏伟景象,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震撼和力量,让人对山水的美好产生了深深的感悟和向往。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千里江山图》展示了中国古代壮美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底蕴。

作品中的绮丽山水,营造出了气吞山河的壮美气魄,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山水的追求和理解。

这幅画作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情感和情怀,也代表了中国山水画的精髓和传统艺术价值。

《千里江山图》是一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的山水画作品,展现了艺术家对山水自然的深刻理解和高超掌握,展示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韵味,也传承了中国古代壮美山水画的悠久传统和丰富内涵。

这幅作品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举世公认的山水画杰作,对后人的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发意义。

《千里江山图》+鉴赏

《千里江山图》+鉴赏

《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

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

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千里江山图》运用“深远”的构图法,把近景、中景、远景结合在一起,结构严谨,布局巧妙,给人以“咫尺千里”、江山寥廓的感觉,开辟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令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

中国传统山水画鉴赏PPT课件

中国传统山水画鉴赏PPT课件
唐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
1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荆浩《画山水录》说: “王右丞笔墨宛丽,气 韵高清,巧写象成,亦 动真思。”苏东坡称他 “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明代董其昌推崇 他为“南宗之祖”,认 为“文人之画,自王志 丞始”。
[唐](传)王维《雪溪图》
11
二.五代山水画
五代的山水画,尤其是水墨山水画进入了成熟阶段,画家体 味生活,将所见自然环境的特色,用不同技法加以再现,形 成了不同的地域流派,展示祖国山河的多姿多彩。在北方, 以荆浩,关仝师徒为代表,素称“荆关”;在江南,以董源、 巨然师徒为代表,素称“董巨”。
中国传统山水画 专题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一.隋唐时期山水画
❖ 中国的山水画,出现于战国以前,滋育于东 晋和南北朝。但是,那个时候的山水画还只 是人物画的背景(如晋代顾恺之的《洛神赋 图》)。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出现于隋朝, 以展子虔的《游春图》为代表,将中国的传 统山水画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唐 ·(传)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9
李昭道, 盛唐人, 李思训之子, 亦工着色山水, 与其父同享盛名, 官至太子中舍, 画史上 称为小李将军。他能“变父之势, 妙又过之”。此画体现的有可能是明皇为避“安史 之乱”而入蜀的历史。此画为青绿设色, 崇山峻岭间一队骑旅自右侧山间穿出, 向远 山栈道行进, 前方一骑者着红衣乘三花黑马正待过桥, 应为唐明皇, 嫔妃则着胡装戴 帷帽, 展示着当时的习俗。画中山势突兀, 白云萦绕, 山石有勾勒无皴法, 设色全为青 绿。此图可能为宋代摹本, 但比较接近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画风, 是反映唐代山水 画面 貌的重要传世作品。 宋代苏轼对此图的 艺术手法曾有过一 段描写,从马的特征 认出骑马的便是唐 明皇李隆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的再认识
摘要:黄公望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从布景到造型语言无一不反映出熔铸主观情怀于自然景物之中,把人引向远的境地,达到物我两忘,创造了“闲逸平淡”的艺术境界。

让人于宁静处感悟平淡,于细致处品味闲逸。

山水画已如一首抒情诗,是一种超然物外、意味悠长之美。

关键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艺术特色;闲逸平淡;再认识
中国画的历史己经非常悠久了,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而在这之前就已经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

中国画按照画中的内容又分为山水画和花鸟画。

山水画艺术,尤其是水墨山水画方面有了空前的大发展。

有后人评价元代的山水画:“潇洒简远,妙在笔墨之外”,意思就是元代的山水画重心源、重意象、重韵致、求天趣、尚逸品的审美追求。

元代山水画不论是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还是黄公望《天池石壁图》,或是倪云林的《江岸望山图》等,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了一种“闲逸平淡”的意境。

其中“元四家”之———黄公望深得赵孟頫真传,他的作品“精通造化,笔尽意在;水墨纷纷,浑润古雅”。

他继赵孟颓之后,将董巨山水推向山水画的正脉,改变了院体画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山水画的一代风貌。

1黄公望简介
黄公望(1269-1354),常熟人,名公望,字子久。

他前半生奔走于仕途,曾任浙内宪吏,中台察院转吏,一度随从张闾经理钱粮,后张闾因“贪刻用事”被治罪,黄公望亦受牵连下狱。

出狱后,自知仕宦无望,于是投身道门,改号一峰,义苦行净墅、大痴翁。

以卖卜和收徒为业,居杭州肖箕泉,并常往来于吴越间,结交了不少文人名士和画家。

他雅好书画、音律利散曲,尤以山水冠称一绝。

其山水画取意于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以疏体写江南烟岚山川,用墨枯淡而见华滋,笔态洒脱不羁,意境超迈简淡、空灵疏秀。

黄公望山水从技法面貌而言,有两种风格类型,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归纳为: “一种作浅绛色,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种作水墨,效甚少,笔意尤为简远。

”从他现存的几幅作品中可见《富春山居图》当为黄公望第二种画风的典型代表,足以代表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

图为长卷,纵仅33厘米,横636.9厘米,描绘富春江两岸初秋之景。

画面层峦起伏,井然有序,林峦婉蜒,平岗连绵,水平树静,风和日丽,境界开阔辽远,简洁清润,又不失雄秀苍莽使人心旷神怡。

村居散散落落地掩映在山麓林间,时有垂钓者放舟江心,让人于宁静处感悟平淡,于细致处品味闲逸。

至此,山水画已如一首抒情诗,一种超然物外、意味悠长之美油然而生。

用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句,来形容《富春山居图》很是恰当,美之至极,不就是回归自然,闲逸平淡之境!
2、得之于心,而形于画
《富春山居图》作者以清秀淡雅的笔墨,描绘初秋时节浙江富春江一带的山川景色,同时抒发出画家宁静淡泊的情怀。

黄公望作是“得之于心,而形于画”。

而且他的创作思想已超越北宋山水画家对“真趣”的追求,主张“作画只是个理字最要紧”(见《写山水诀》)。

所以《富春山居图》是否是富春山水的实景描绘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心中对山水之理的把握。

因此,这幅画虽然作者以其熟悉的富春江景色为母题,但采用一种即兴、自由的方式流露出感情,显然画上山水不是实景的再现,而是画家心灵和自然合一的形态,意在表达出一种超然脱俗的精神。

3、韵律和谐,疏密得体
现存《富春山居图》开卷表现江边景色,接着描绘起伏连绵的山峦,然后是广阔的江水,最后高峰突起,在江水茫茫中结束全图。

整个画面景物安排得非常和谐自然,而且富有一定的节奏。

在构图上画家吸取南、北宋山水画的构图经验,重视大片空白,同时注意近、中、远景的处理(如开头一段树木、坡石、远山,远近疏?密安排得错落有致),但构图比南宋山水朴实自然,不像南宋山水画家那样突出近最,舍去中景,直接画出远景的结构灵巧,然而比北宋画家那种庄重严谨的全景式构图,显得轻松随意。

画上表现最精彩的是中段起伏的连山:首先是一座高山,好像近在眼前,连山间的村舍都历历在目;接着一座座山峦渐渐向远处推去,最后看到坡脚一层层地向上、向左方延伸,构成了孤线的律动仿佛众山由近至远在转动,而茫茫的江水始终是那么平静。

山水相连,巧妙结合,显示出大自然的节奏与和谐。

4、笔法灵逸,墨韵生动
《富春山居图》艺术特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笔墨技巧。

元代画家赵孟頫以干笔替代宋人的湿笔皴法,但从他现存的作品看,描绘山峰技法还不太生动。

如果说《鹊华秋色图》中的山峰还受到实景的限制,那么从他的《水村图》等画来看笔法虽然简洁概括,但不如《富春山居图》抒写自由,笔墨精妙。

《富春山居图》以单纯朴素的笔墨,表现出丰富的艺术内涵。

正如清代画家恽南田所说:“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瓯香馆画跋》)。

从画法上具体说,这幅画山石用干笔披麻皴,并在山的脉络上加上墨点,描绘出山峦的层次和质感。

近树用干笔勾皴点画,姿态极其优美,尤其松树,松针不用传统的放射形细线表示,而以干笔浓墨点绘,既概括又生动。

远树丛林多用横笔“大混点”为之。

在浓重的树叶、苔点和淡墨远山的对比之下,山峦显得非常明洁,给人以秋高气爽之感。

画家用笔如写行草,中锋、侧锋、尖笔、秃笔夹杂混用,笔法轻松洒脱,洋溢着一种豪迈飘逸的气质,笔墨线条呈现出浓厚的抒情意趣,因此《富春山居图》成为元代写意画风的典范之作。

5笔尽意在,闲逸平淡
黄公望主张:“画不过意思而已。

”显示了元代四家在艺术追求和表现上重视神韵和逸气的一致性。

主张“逸墨撇脱”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当时封建士大夫的审美要求,它既不同于前人甜妍的青绿重彩,也不同于锋芒毕露、规则刻板的南宋画风,而是转向简淡天真,雅素、恬静一路的水墨山水或浅绛山水。

而《富春山居图》便是他的这种艺术实践的验证和结晶。

黄公望的绘画作品,追求的是逸美、雅趣,在超然出世心境的映照下,画面中流露的是萧疏恬淡的美,是闲适逸迈的美。

作品已不只是以再现对象为满足,而是致力于作者主观意绪与表现对象神貌的化合。

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公望将儒、道、释的哲理、观念揉合在一起,投身于自然大化,使精神与大化合一,以求得自我人格的完善和审美达到平淡天真的至高境界。

《富春山居图》的“平远”给人以“冲融”、“冲淡”的感觉,不会给人的精神带来任何压迫。

一般说来,平远的用墨较淡,其在平和中,把人引向“远”和“淡”的境地,这更符合山林之士的精神境界,也是山水画更成熟的境界。

梅圣俞曾有诗云:“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其实诗画乃是相通的。

平淡也是山水画的境界,当然亦可以指人生的境界。

人要淡泊,画才可淡泊。

淡泊不是没滋没味,而是在淡泊中有真味,有深味。

淡泊的画要笔意舒缓,墨气清和,可以使笔墨视觉浅淡出之,也可以不以浅淡出之,它是一种意韵。

结束语:
在《富春山居图》中我们品味到的不是李太白诗中色彩流溢浪漫之美,而是一种类似品吸香茗时苦而后甘的回肠荡气,一种澄澈而悠长,恬淡而沉思的太极味,似一曲清音,随着画卷的展开在心头缓缓淌过。

参考文献:
[1] 潘运告.清人论画[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1月.
[2]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
[3]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美术出版社.2001年1月.
[4] 徐建融.元代绘画藻鉴与艺术市场[M];上海书店出版杜1999年11月
[5] 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