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国医改》有感
大国医改读后感

大国医改读后感在如今这个时代,健康对于每个人来说,那可真是头等大事。
而医改,就像是一场为了让我们能更安心、更舒心地享受医疗服务的大变革。
读了关于大国医改的种种内容,我心里那是感慨万千呐!以前,我就亲身经历过那种因为医疗问题而焦头烂额的日子。
我有个亲戚,姑且叫他老张吧,是个老老实实的农民。
老张身体一直不太好,家里又没啥积蓄。
有一回,他突然病倒了,去了县城的医院。
一进医院,那各种检查、各种费用单子就像雪花一样飘来,把老张和他家里人都给弄懵了。
老张躺在病床上,脸色蜡黄,心里头却在不停地盘算着这治病得花多少钱。
他老婆在一旁,眼睛红红的,手里攥着从亲戚朋友那儿东拼西凑来的钱,每花一笔都感觉心在滴血。
那时候的医院,缴费窗口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人们的脸上写满了焦虑和无奈。
医生护士们忙得脚不沾地,可还是有照顾不到的地方。
老张他们想问问病情,都得等好久才能找到个有空搭理他们的医生。
后来,国家开始推行医改了。
刚开始,大家心里也没底,不知道这到底能有多大变化。
再后来,老张又病了一次。
这次可大不一样了!去医院的时候,一进门就有导医热情地迎上来,问清楚情况后,带着他们一路办手续,省了不少事儿。
而且,那些以前贵得吓人的药,价格也降下来了不少。
病房里也不再像以前那么拥挤杂乱,环境整洁多了。
医生护士们查房更勤了,跟老张他们解释病情也解释得更详细、更耐心。
老张脸上渐渐有了笑容,他老婆也不再整天愁眉苦脸的。
还有啊,报销的手续也简单了好多。
以前为了报销那点医药费,得跑好几个部门,盖一堆章,累得够呛还不一定能办好。
现在呢,在医院的一个窗口就能把大部分事情搞定,真是方便得不得了。
老张出院结算的时候,发现自己掏的钱比以前少了一大截,激动得直说国家的政策好。
通过老张的经历,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医改带来的巨大变化。
这医改啊,就像是一场及时雨,滋润了老百姓干涸的心田。
以前总觉得那些政策离我们很远,可真正经历过才知道,这每一项改革,都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中国医改乱成一锅粥,专家忽悠老百姓和领导!

中国医改乱成一锅粥,专家忽悠老百姓和领导!既是国务院的高级官员,又已到了退休年龄,但原本可以安度晚年的朱幼棣,却根据自己十多年来的观察和思考,写出了一本“为中国医改刮骨疗毒”的《大国医改》――与有些家喻户晓的官员相比,朱幼棣的名字听起来相当陌生。
眼前这个略有些谢顶的退休官员,身穿一件旧黑色羽绒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
最近的一个雪天,因为自顾自地低头走路,他甚至在家门口附近迷路了。
也就在最近,这位刚刚退休的国务院研究室前司长,因为出版了一本名为《大国医改》的书,而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这本接近400页、40万字的著作,处处直击中国医疗乱象之后的利益链条,有媒体评论道,这本书“是在为中国医改刮骨疗毒”。
其实,在两年前的夏天,朋友们就开始“怂恿”这位高级官员为医疗体制改革写点什么,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医改简直乱成了一锅粥,很多专家就靠这个吃饭,哪个部门给他们课题经费,他们就帮这个部门说话,忽悠老百姓也忽悠领导。
”他笃定地说,“我可不想卷到里面去。
”这并不说明他对这个话题没有兴趣,事实上,他与这个国家十多年来进行的医疗改革,早已密不可分。
他至今记得1996年的一个冬天,那时,朱幼棣还是一名新华社记者,他骑着自行车穿过大半个北京城,到北京肿瘤医院附近的地下旅馆采访,那儿住满了前去求医的病人。
他遇见一个穷困潦倒的癌症病人,工厂改制,医药费无处报销,四处借来的钱也很快在医院用尽。
这个绝望的老工人将全部希望放在一块170元、青白发亮的石头上,“疼时按一按,痛苦似乎就减轻了”。
直到今天,想起这块石头的故事,朱幼棣仍然历历在目。
从那时候起,无论是专门跟在中央领导后面写行踪和指示的新华社记者,还是后来进入官场,成为参加过不少中央政策的调研和内参工作的高级官员,他始终关注着这个国家从未停止过的医疗体制改革,一直持续了十多年。
2009年,他终于决定把多年的观察和思考都写进书里,他只想让老百姓看懂,那些发生在医疗领域的种种乱象,“本质究竟是怎么回事”。
大国医改读后感

大国医改读后感医改,这两个字在如今的社会中,可谓是备受关注。
当我读完关于大国医改的相关内容后,心里像是被投进了一块大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
以前,我总觉得医改是个离自己挺遥远的事儿。
毕竟,没生大病,没为医药费发过愁,就不太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重要性。
但有一次,我陪朋友去医院看病的经历,让我对医改有了全新的认识。
那是一个不太美好的清晨,朋友脸色苍白,捂着肚子,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
我赶忙陪着他冲向医院。
一进医院,那场面,真是人山人海,挂号处排起了长队。
朋友疼得直哼哼,我心里那个急啊,真想插个队,赶紧让朋友看上病。
好不容易挂上了号,又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终于轮到我们了,医生简单问了几句,就开了一堆检查单。
验血、B 超、CT,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拿着单子,在医院里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跑。
每到一个检查科室,又是排队,又是缴费。
这缴费的过程也不轻松,各种费用看得我眼花缭乱。
好不容易做完了所有检查,拿着结果去找医生。
医生看了看,说没啥大问题,开点药回去吃就行。
听到这话,我和朋友都松了一口气。
可当我们去拿药的时候,看到药费单子,又傻眼了。
那价格,对于我们这些普通打工人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
朋友咬咬牙,付了钱,我们走出了医院。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看病的不容易。
回到家后,我仔细琢磨了医改这件事。
以前,总觉得医疗就是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事儿,现在才明白,这背后涉及到的政策、制度、资源分配等等,太复杂了。
医改,就是要让老百姓能看得起病,能看好病。
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太难了。
要平衡医院的利益,医生的收入,还要保证药品的质量和价格合理,每一项都是大工程。
就拿药品来说吧,以前有些药贵得离谱,普通人根本吃不起。
现在通过医改,加大了对药品的监管,很多药品都降价了。
这可真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啊!还有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报销的范围越来越广,比例也越来越高。
这对于那些患了大病的家庭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稻草。
再说说医院的服务。
以前去医院,医生护士都忙得不可开交,态度有时候也不太好。
简议《大国医改》(一)

果 舍 此 之 外 的 堂 皇 言 辞 . 抵 可 认 为 是 扯 淡 。 面 医 改 前 途 步 步 维 艰 的 瞬 间 . 面 理 大 直 直
简议《 国 医改》 一) 大 (
蒋力生
朱 幼 棣 的 新 书 《 国 医 改 》 一 上 市 . 买 来 了 热 读 。 读 着 读 着 。 中 涌 上 一 股 异 大 刚 就 胸
样 的 情 绪 。 而 激 愤 。 而 幽 怨 , 而 无 奈 , 而 嗟 叹 。 掩 卷 之 时 , 内 容 简 介 、 底 荐 时 时 时 时 把 书
类 ‘ 收 ’ 都 是 几 十 年 来 最 糟 糕 的 。在 现 有 卫 生 体 制 T . 危 害 极 大 的 污 血 事 件 中 。 创 . 在 最 难 治 理 的 . 实 不 是 民 . 是 官 。 为 1- 其 而 " 么 ‘ 家 基 本 药 物 制 度 ’ --年 来 只 开 花 。 结 t 国 三 ! 不 果 ? 无 论 是 财 政 买 单 . 是 医 保 保 底 . 国 穷 人 应 该 有 免 费 药 。体 制 机 制 改 革 。 本 上 还 中 根
词 及 书 前 序 言 又 重 读 了 一 遍 . 觉 意 味 非 常 。这 里 不 妨 当 一 回 书 抄 公 聊 作 读 书 摘 记 。 更
内 容 简 介 日 . 医 疗 腐 败 、 物 滥 用 . 及 药 品 回 扣 和 ‘ 方 费 ’. 至 ‘ 凳 费 ’ “ 药 以 处 直 板 之
2024年医院学习医改心得体会范文(3篇)

2024年医院学习医改心得体会范文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医改举措后,我作为一名医院医务人员,对于医院的变化和医疗服务的改善有着深切的体会。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医改政策,加强了医疗质量管理,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不断完善了医疗体制,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首先,医院设立了多个科室的医疗联合体,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通过建立医疗联合体,各科室之间实现了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了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
患者在就诊时,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转诊和就诊排队。
同时,医院建立了电子病历系统,实现了病历的电子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我们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整理纸质病历,患者的信息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查询,大大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
其次,医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医疗保健服务。
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多样化需求,我们医院除了开设常规的门诊和急诊科室外,还设立了专家门诊、特需门诊、特色科室等。
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就诊方式和科室,既减少了患者的等待时间,又提供了更为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此外,医院还开展了各类健康讲座和健康体检活动,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了患者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
这些举措不仅使医院的服务更贴近患者的需求,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医疗保健服务。
再次,医院加大了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
作为医务人员,我们时刻都要跟上医学领域的最新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医院通过定期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使我们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和职业素养。
同时,医院还建立了多级多方向的晋升机制,鼓励医务人员通过学习和进修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提高医院整体的医疗服务质量。
最后,医院还积极推行了多项便民服务措施。
为了让患者能够更加方便地就诊,医院设置了自助挂号机和自助缴费机,患者可以通过自助终端机完成挂号、缴费等手续,省去了繁琐的人工排队和等待时间。
大国医改读后感

大国医改读后感医改,这两个字在如今的社会中,分量可不轻。
当我读完关于大国医改的种种内容后,心里那是五味杂陈,感触颇多。
以前,我总觉得医改这事儿离自己挺远的。
不就是医院里的一些政策变动嘛,能跟我有多大关系?可当我真正去了解,去琢磨其中的细节,才发现这简直就是关系到每个人生活的大事儿。
就说我家隔壁的王大爷吧。
王大爷是个老老实实的农民,一辈子勤勤恳恳,在地里劳作。
前几年,他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一开始也没当回事儿,总觉得扛扛就过去了。
可后来实在疼得受不了,才被家里人送去了医院。
这一检查,可不得了,是个挺严重的病,需要住院治疗。
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多医改的好政策。
王大爷一家人为了治病,东拼西凑,借遍了亲戚朋友的钱。
王大爷躺在病床上,脸色蜡黄,心里那个愁啊。
他一方面担心自己的病,另一方面又心疼家里人为了给他治病花了这么多钱,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
那段时间,王大爷家的气氛特别压抑。
王大爷的儿子儿媳每天愁眉苦脸的,孙子孙女也变得特别懂事,不再吵着要零食要玩具。
我看着他们家的情况,心里也特别不是滋味儿。
好在后来,医改的春风慢慢吹来了。
报销的比例提高了,很多药品的价格也降下来了。
王大爷后续的治疗费用一下子减轻了不少负担。
有一次,我在小区里碰到王大爷,他的精神状态可比之前好多了。
他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孩子啊,现在的政策真是好啊!要不是有这些医改的好政策,我这把老骨头都不知道还能不能撑下去。
”我看着王大爷脸上洋溢的笑容,心里也跟着暖烘烘的。
再说我自己的经历。
有一回我感冒发烧,去医院看病。
以前总听说看病难,挂号要排长队,缴费也要排长队,拿药还得排长队。
可那次去,我发现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医院里设置了自助挂号机,操作起来特别方便,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在人工窗口挤来挤去。
而且,医生看病的时候也特别耐心,详细地询问我的症状,给我解释病情,告诉我该注意些什么。
拿药的时候,我发现药价也比我想象中的便宜了不少。
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医改带来的变化。
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意义重大——读《大国医改》有感

真正 撼动过 ,在 它迈 过的2多年 中依 旧在各种利益集 制机 制改革入手 ,不 断总结摸索 ,积极稳 妥地推进医 0 团博弈中匍匐前 进 ,老百姓在一 次次的期待 中经历着 疗卫生体制及 医药价格改革 。 阵 痛 ,在一次 次阵痛中又有 了新 的期待和盼头 ,这或
一 .
加强法制建设 ,切实推动医改向前发展
生矛盾更加突 出, 加剧医疗不公 , 恶化医心火系。
( ) 二 行压 缩中间环节和不合理费用。在上个世纪 三 。用 “ 政府 之手 ”解决看病责问题 ,要创新管 9年代 , 0 药品零售价格基本采取固定加成率的定价机 理方式和内容 制。医疗 机构销售药品顺加作价 , 客观上形成 了价格越
加 推 医卫体和 格成 制革义 大 快 进药 生 制价形 机改 意重
读 《 大国医改 》有感
赖新权
( 广东省物 价局 广 东广 州 5 00 1 4) 0
t  ̄ 。改革开放 3 多年 ,中国取得 了举世 瞩 目的成就 ,而 医疗卫生体制 的改革却依 旧在各种利益集 团 t t i 0
博弈 中旬匐前进。本人通过读 《 大国医改》,对 医改提 出 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希望对我 国的医改事业
现 了中国作为泱泱大国 的底 蕴和信心 。而伴 随着取得 病 。而 医疗 费用连年猛增 ,去年 全国医疗 费用总额达 的 各项 成就 ,中国医疗 卫生体制 的改革 虽然探索 了多 两万亿 ,人均一千五百元 ,这说倒底是大处 方 、过度 种模 式和进行 了试 点 ,也总结 了很多 宝贵的经验 ,但 医疗 和检 查费用猛增 的结果 。对此 ,我 们应有清醒 的 遗憾 的是 公立医 院 、卫生行政管理体 制等根本没有被 认 识 ,要敢于打破 陈规 、立足本职 、大胆 尝试 ,从体
大国医改读后感

大国医改读后感作为一个普通民众,我一直都很关注中国的医改进展。
从多年前开始,我就一直在等待着能够看到这个国家的医疗行业变得更加公平和可行。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终于看到了一些变化。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医改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医保制度的不完善、药品和医疗器械价格的高昂,都是中国医改面临的主要问题。
而随着向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转变,这些问题变得更加迫切。
尽管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但我相信中国政府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从最近几年的政策和改革措施来看,他们确实在朝着一个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医疗体系努力。
而作为一个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我也受益于这些变化。
首先,我想说的是医疗资源的不平衡。
在中国,大城市的医疗设施和医疗资源已经变得非常先进和可靠。
但是,这些资源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的。
在一些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医疗资源的不足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
然而,在最近几年,中国政府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们开始向偏远地区派遣更多的医生和护士,并建设更多的医疗中心和诊所。
这些措施使得更多的人有了机会接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
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到中国看病时的困难。
由于我不懂中文,我很难在医院里找到正确的地方接受治疗。
但是,现在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善了。
越来越多的医院和诊所开始提供英文服务,这使得像我这样的外国人也能够更轻松地接受到医疗服务。
除了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医保制度的不完善也是一个大问题。
在过去,很多人无法享受到医保福利,因为他们没有参加社保或者缴费不足。
而这也是造成大部分贫困人口看病难的原因。
但是,近年来的医改措施已经开始逐渐改善这个问题。
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医保政策,例如建立全民医保体系、扩大医保覆盖范围、下调医保支付限额等等。
这些措施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享受到良好的医疗保障,从而可以减轻一些看病的负担。
最后,我想说的是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价格问题。
在中国的医院里,药品和医疗器具的价格非常高。
这导致许多患者往往无法承受这些费用,从而无法接受到足够的医疗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大国医改》有感
读《大国医改》有感
断断续续终于把《大国医改》这本书读完了,最大的感受就是对作者朱幼棣先生的敬佩,佩服他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看得如此透彻,作为一个官员能够如此直白地道出许多医疗内幕实属不易。
实际上,作者一直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设身处地的着想,并以医改成功为最终目的,这一点着实让人觉得更难能可贵。
有人说,中国医疗卫生行业是个大泥潭,政府、医疗机构、药企和患者都深陷其中,每一方都在苦苦挣扎,但无论如何努力仍不能上岸。
既然存在挣扎,那就存在每一方为摆脱如今的状态而做出的努力。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上世纪末便启动,到2009
年的”二次出发”,医改的成败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无论医疗改革成功与否,医改一直在为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而尽最大能力实施相应的政策。
但奈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起源于上世纪末期”允许药品15%加成”的政策,虽然这一制度一直为人所诟病,但在当时国家初建、经济薄弱,财政无法补偿公立医院亏损的大环境下,药品加成政策也算
应运而生。
它允许医院以药品的利润来补贴医师服务,医院有剩余的钱了,才会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先进的仪器设备,不断提升医疗水平,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医院的发展,提高了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
然而此后药品加成政策却滋生出较为严重的问题,以药养医现象突出,药价虚高,”看病难,看病贵”的痼疾依然存在,民众叫苦不迭。
其次拿降低药价来说,政府也做了许多努力不断调整药品价格,如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多次颁发降价令、实行药品销售零差价、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等等,但药价虚高的问题真的解决了吗?看病贵的问题解决了吗?我们看到的是,产销廉价的普药、国产药的企业生产愈发困难,药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高价的进口药依然”高高挂起”,医患冲突愈演愈烈……为何政府”重拳”、”组合拳”频出,但药价始终没有被打下来呢?
之前,医院有药品采购的自主选择权,医院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凭靠专业的知识和多年的用药经验来选择药品,药品市场有充分的竞争。
后来医药代表出现了,医院的公益性受到质疑,于是政府想出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政策,但现实仍然很骨感。
我们都希望通过招标可以降低”高高在上”的药价,杜绝医院相关人员在药品采购中的腐败现象。
但是政府只是集中招标,而不采购,由医院在省的药品集中招标中标的药品目录中采购。
对于药企来说,医院还是要跑的,政府当然也不能放过,因此只有通过招标才有立足之地。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从2000年开始施行,一晃二十年也快过去了,但是好像这个政策并没有真正地给老百姓带来低药价的实惠,反而更像是给药品设了一个”门槛”,众多药企的药品要越过这个”门槛”,必须在门后进行一场公关,拼个你死我活,不然对于治疗同一症状的药品,为什么选择你而不选择他。
并且很多时候进行药品集中招标就是权力的博弈,也是行业内早内公开的秘密,因为既然进入招标那政府或者医院的关系都已经打点了,该找的人该送的礼也送过,来招标也只是走个过场,招标结果早已昭然若揭。
其实,政府主导的集中招标更易滋生贪污腐败问题,如药价虚高1300%的芦笋片、虚高2000%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漳州公立医院全体沦陷、葛兰素史克行贿门、2016年平安夜上海、湖南丑闻等等,这个”门槛”也并没有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将高价药拒之门外,反而悄无声息地抬高了药价,并衍生出更多的弊病。
2018年政府在集中采购的基础上提出带量采购,以国家为单位在4个直辖市和7个省会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进行药品集中采购,约定市场用量。
11个试点城市药品集中采
购正式中选结果发布,共有25个药品中选,其中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有22种,原研药有3种,中选价平均降幅52%,最大降幅超过90%.以高血脂治疗药物阿托伐他汀钙片
为例,原来42.8元/盒,现在则是6.6元/盒。
行业对这种现象持积极态度,从药价来看,部分药物是真的降低价格了,但对我国医疗体制的顽疾如”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否能够解决?是否还会衍生出其他问题?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是一整套交互运作、各方配合的商业服务体系,既是医药文化也是生活方式的反应。
无论是高价芦笋片还是长生疫苗事件,抑或是医生不合理开具大处方、各种重复检查等,在医药卫生行业中,在利益驱动下,所有的职业道德或者行业标准都可以消失的无影无踪,唯利是图。
虚高的药价是受医院、医生以及药企自身利益的直接驱动。
从常识上判断,作为消费者的患者是”上帝”.可是,在药品甚至医疗服务这个特殊的市场中,医院和医生才是主导,他们掌握医疗的绝大部分信息,如何诊治如何给药全靠他们一张”处方”,患者只能被动接受,在诊疗中医院和医生才是”上帝之上”.已病不治,甚至讳疾忌医,何能治人?
与所有改革一样,医改之路有令人称道亦有遭人非议之处,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医改既不能孤立看待,也不能一蹴而就,其得失计较纷杂繁复,并不是一句话总结陈词。
出
现问题就全盘否定,或是忽略现实空谈理想,都不免有些轻率。
整个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本就是个完整的体系,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政府、医院、药企和患者等各方面的利益都要照顾到,如何能面面俱到?唯一能做的或许就是需要不断改革,不断探索,方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所有的路走起来并非一帆风顺,只要能够坚持下来即会顺利到岸。
最后借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来做总结”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医改本身就是政府、医疗机构、药企和患者之间的博弈,不断权衡利弊。
正因为能看到希望所以才选择有所作为,国家乃至整个社会才会不竭余力地进行各种尝试和改革。
就像鲁迅先生说得那句”世界上本没有路,走得多了也就成了路”,其实,医改也并没有所谓的成功与否,或许进行的尝试多了,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医疗体系,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吧。
文|投资管理三部周渺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