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逻辑的类别辨析
必备逻辑知识点总结高中

必备逻辑知识点总结高中一、论证方法1. 归纳论证: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式,通过一系列具体事实或观察结果来推断一般规律的方法。
例如:这只鸟飞不起来,那只鸟飞不起来,那只鸟也飞不起来。
可以得出结论:所有这种鸟飞不起来。
2. 演绎论证: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式,通过已知的普遍规律来推断具体情况的方法。
例如:所有人类都是动物,张三是人类,所以张三是动物。
3. 类比论证: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性来推断它们在某些方面也是相似的方法。
例如:水果和蔬菜都是植物,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蔬菜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二、命题逻辑1. 命题与连词:命题是陈述句,可以肯定、否定或具争议。
连词包括合取、析取、蕴涵和等价等关系。
2. 命题的等值变形:通过等值变形,可以将一个命题逻辑表达式转化为另一个等效的表达式。
例如:P∨Q等价于¬P→Q。
3. 命题的合取范式和析取范式:合取范式是一个命题逻辑表达式由若干个合取式的合取构成,析取范式是一个命题逻辑表达式由若干个析取式的析取构成。
三、谬误与辨析1. 高中生常见的逻辑谬误:包括悖论谬误、偷换概念谬误、诉诸情感谬误等。
2. 辨析:进行推理时要澄清命题的含义,分清各种命题和连词之间的逻辑关系,识别并纠正谬误。
四、推理规则1. 假言推理:若p→q为真,且p为真,则q为真。
2. 拒取式推理:若p→q为真,且q为假,则p为假。
3. 假言三段论:若p→q为真,且q→r为真,则p→r为真。
五、集合与命题1. 集合: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有共同特征的对象组成的一个整体,包括并集、交集和补集等概念。
2. 命题:具有真假性的陈述句,包括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等概念。
六、范畴逻辑1. 范畴: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习惯使用的思维模式和理论构造,包括时间、空间、数量、关系、动作、状态等范畴。
2. 范畴逻辑:通过范畴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推理和论证。
以上是高中阶段必备的逻辑知识点总结,逻辑规范思维是高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们应该在平时积极实践逻辑思维,加强逻辑推理的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知乎 逻辑的划分

逻辑的划分
逻辑的划分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逻辑划分:
1. 具象逻辑:具象逻辑就是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观察得到的、有大量事实依据做支撑的、遵循客观规律的现象。
比如球从天台往下扔就会往下掉、生鸡蛋砸石头就会碎、用火去烧水水会开等,这些都是具象的逻辑,具象的逻辑是客观存在的。
2. 抽象逻辑:抽象逻辑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
这是高级的思维方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
3. 对称逻辑:对称逻辑是指对称的思维规律与思维方式,也指研究人的整体思维规律的学说。
对称逻辑以对称规律为基本的思维规律,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对称的逻辑。
4. 形式逻辑:形式逻辑是逻辑学的基础,它研究的是命题和推理的形式结构。
形式逻辑关注的是推理的形式,而不考虑具体内容的真假。
形式逻辑可以分为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
5. 实质逻辑:实质逻辑是对具体内容的逻辑分析,它关注的是命题的真假和推理的正确性。
实质逻辑可以分为识别逻辑和推理逻辑。
识别逻辑研究的是命题的真假和判断的正确性,推理逻辑则研究的是推理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逻辑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

逻辑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逻辑题,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高深莫测?其实,它们就像是一道道脑筋急转弯,让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智慧的快感。
这篇文章,就带你走进逻辑题的世界,看看这些看似复杂的问题背后到底隐藏了哪些简单的解题思路。
1. 逻辑题的主要类型在探讨解题思路之前,咱们先来了解下逻辑题的几种主要类型。
1.1 命题逻辑题命题逻辑题,简单来说,就是给你几个陈述,要求你判断这些陈述的真假。
这类题目常用的就是“如果…那么…”的结构。
举个例子:“如果今天下雨,那么我就待在家。
”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么你就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否下雨。
要解决这类问题,你得学会分辨“充要条件”和“必要条件”,稍微复杂点儿,不过只要你掌握了套路,就会变得游刃有余。
1.2 归纳推理题归纳推理题则是从一堆具体的例子中找出共同的规律。
比如说,如果你发现每次吃某种食物后都感觉肚子不舒服,那你可能会归纳出这种食物不适合你。
这类题目关键在于找到规律,这就需要你眼光毒辣,能够从各种信息中提炼出精华。
1.3 数学逻辑题数学逻辑题一般会涉及一些数学知识,比如方程、不等式等。
虽然听上去有点儿让人打退堂鼓,但其实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往往是系统的,只要你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就能轻松搞定。
例如,解方程的过程就像是解锁密码,一步步破解,最终找到答案。
2. 解题思路了解了逻辑题的类型,咱们再来聊聊解题的具体思路。
2.1 分析题目首先,你得认真读题。
很多时候,题目的关键信息藏在细节里。
别急着下结论,先把题目中的信息理清楚。
这就像是拼图,先把所有的碎片摆出来,然后才好组装。
2.2 列出已知条件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列出来,有时候这些条件看似零散,但它们往往能给你指引方向。
比如,题目说“小明比小红高”,另外说“小红比小蓝矮”,那么你就能推断出“小明比小蓝高”。
一步一步,逻辑关系就会逐渐显现出来。
2.3 运用逻辑推理接下来,就要运用逻辑推理了。
运用排除法、归纳法等技巧,逐渐缩小答案范围。
逻辑判断六种矛盾关系

逻辑判断六种矛盾关系
1.矛盾关系:矛盾关系是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陈述或论点是互相矛盾或相互排斥的。
例如,如果说一个事情是真实的,而另一个人说同样的事情是假的,那么这两个陈述就有矛盾关系。
2.对立关系:对立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论点或陈述,相互排斥但不一定相互矛盾。
例如,红色和绿色是对立的颜色,但并不表示其中一个颜色是错误的。
3.反义关系:反义关系是指两个内容相反的词语或概念。
例如,前进和后退、好与坏、大和小等。
4.互补关系:互补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概念或过程彼此补充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例如,阳和阴、红和绿、男性和女性等。
5.同一关系:同一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概念是相同或相似的。
例如,两个人身高相同、两个国家历史相似等。
6.重复关系:重复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陈述表达了相同的概念或观点。
例如,猫是一种动物、猫有四个脚等。
阅读文本中的逻辑关系掌握推理和辨析技巧

阅读文本中的逻辑关系掌握推理和辨析技巧阅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各种文字材料中,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是我们进行推理和辨析的重要技巧。
本文将讨论如何在阅读文本中准确地掌握逻辑关系,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推理和辨析技巧。
一、逻辑关系的种类在阅读文本中,逻辑关系主要包括因果关系、对比关系、并列关系、条件关系和转折关系等。
了解这些逻辑关系的种类及其表达方式,对我们理解文本的意义至关重要。
1. 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最常见的逻辑关系之一,它表明一个事件或现象是由另一个事件或现象引起的。
因果关系的表达方式有很多,例如:- 由于/因为…,所以…- 由于/因为…,造成了…2. 对比关系对比关系是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
对比关系的表达方式有:- 与…相反/相似的是…- 虽然…但是…- 不仅…而且…3. 并列关系并列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事物在同一层面上具有相同的地位或重要性。
并列关系的表达方式有:- 和/与…一样- 不仅…而且…4. 条件关系条件关系是指一个事件或情况依赖于另一个事件或情况的发生。
条件关系的表达方式有:- 如果…,那么…- 只要…5. 转折关系转折关系是指一个事件或情况与之前所述的观点相对照,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或意义。
转折关系的表达方式有:- 尽管…但是…- 然而…二、推理技巧1. 通过因果关系进行推理当文本中存在因果关系时,可以通过推理来分析事件或现象之间的关联。
我们可以根据因果关系,推断出某个事件的原因或结果,或者通过已知的原因来推断可能发生的结果。
2. 通过对比关系进行推理对比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并进而推断出它们的特点或影响。
比较两个或多个事物的优缺点,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估。
3. 通过并列关系进行推理并列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将同一层次的事物进行对比和综合,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共同点和差异。
在文字中寻找并列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共性和特点,有助于我们形成全面的观点和理解。
逻辑的四种含义并举例

逻辑的四种含义并举例
逻辑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规则体系,用于推理和判断事物之间的关系。
在不同的语境中,逻辑可以有不同的含义。
下面是四种常见的逻辑含义及其示例:
1. 形式逻辑:形式逻辑研究的是逻辑推理的形式结构,忽略具体的内容。
它通过符号系统和公式化的推导规则,分析推理中的有效性和无效性。
例如,所有人类都会死亡,甲是人类,因此甲将会死亡。
这个推理是形式逻辑的一个示例。
2. 实质逻辑:实质逻辑关注的是推理过程中的具体内容和事实,以确定推理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例如,如果A是一个无声的
动物,那么A很可能是一条鱼。
这个推理是基于对动物类别
和特性的实际知识进行的。
3. 数理逻辑:数理逻辑是对逻辑原理和规则进行系统化和形式化的数学分析。
它使用符号和公式表示推理过程,通过运算和推理规则来分析和证明逻辑结论的有效性。
例如,用数理逻辑可以证明命题的等价性,如将“如果P成立,则Q也成立”等
同于“只要Q不成立,则P也不成立”。
4. 计算逻辑:计算逻辑研究的是将逻辑思维应用于计算和信息处理领域的方法和技术。
它包括符号逻辑、谓词逻辑和模型理论等,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
例如,布尔逻辑是一种常用的计算逻辑,用于描述和分析逻辑电路和计算机程序的运算过程。
典型的十种逻辑判断题型

典型的十种逻辑判断题型1、推断型这类题型要求以题干为前提,在选项中确定符合逻辑的结论;或者从题干出发,推不出什么样的结论。
这类题目中最简单的,只需运用日常逻辑推理就可以找到答案。
而稍微复杂的题目通常在题干中给出假设干外表上看没有明显的统一特征的条件,要求考生从这些条件推出某种结论。
这类题型多涉及复合判断推理,特别是对假言、联言和选言等推理的综合运用。
2、加强削弱型这是在MBA逻辑考试中出现最多的题型。
加强型主要有加强前提型和削弱结论型,削弱型刚好相反。
加强型考题是要寻找与题干一致的选项。
削弱型考题的解答那么首先应明确题干的推理关系,即什么是前提,什么是结论;在此根底上,寻找削弱的对象,可以是针对前提,也可以针对结论,还可以针对论证本身,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比方:针对前提,那么直接反对原因,即直接说明原文推理的前提不正确,就到达推翻结论的目的;针对结论,那么指出由该前提存在其他可能解释,那么结论不一定成立;针对论证本身,那么要指出论证上的漏洞,说明推理存在逻辑缺陷。
3、集合型4、排序型这种题型也比拟简单,这类题型一般在题干局部给出不同对象之间的假设干个两两比照的结果,要求从中推出具体的排序。
解这类题主要要把所给条件转化为最简单的排序形式。
比方列出几个不等式〔等式〕。
来5、数字型数字型考题也比拟常见,主要是在简单精确的数字背后隐藏有陷阱。
主要类型有:平均数陷阱,在对平均数的模糊理解做文章;百分比陷阱,一般题干仅提供两种事物的某种比率就比拟出两种事物的结果,其实其陷阱就在于该百分比所赖以计算出来的基数是不同的;错误比拟,或者不设定比拟的对象,不设定比拟的根据,外表上在进行比拟,实际上根本就不可比。
6、真假话型解决这类问题的突破口是:运用对当关系等逻辑知识在所有表达中找出有互相矛盾的判断,从而找出必然存在的一真一假或者某一项必真或者必假。
要注意的是:有时两个命题虽然不是矛盾的,但互相反对〔或下反对〕,即不能同真〔或不能同假〕,那就可以推出两个判断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或者真的〕,这也同样是解题的关键。
简述逻辑结构的四种基本关系

简述逻辑结构的四种基本关系
四大关系:全同关系、全异关系、包含关系以及交叉关系。
一、全同关系
全同关系是指一组词所指代的是同一个概念,即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或者表达相同意义的词语。
二、全异关系
全异关系指一组词的两个词语所代表的事物完全不一致。
全异关系又分为两种情况:完全全异以及不完全全异。
完全全异即对于同一类事物只分为A、B两种情况。
除了A和B 没有其他情况。
例如:成年人:未成年人、哲学家:非哲学家。
不完全全异即对于同一类事物分为多种情况,A、B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其他情况。
例如:黑色:白色、钢琴:小提琴。
三、包含关系
包含关系又称种属关系,是指种概念和属概念间关系,可表示为:A是B的一种。
例如:电扇:电器、中学:学校。
四、交叉关系
交叉关系是指两个词语所代表的集合有相同部分也有不同部分。
可表示为: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
例如:医生:博士、作家:画家、食物:植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语言差错的类别分析一般说来,逻辑语言的错误可分为五个大类,即概念方面、判断方面、推理方面、逻辑思维基本规律方面和论证方面,下面逐一进行简要分析。
1.概念方面的逻辑错误⑴概念错用【举例】节日之夜热闹非凡,到处都是灯火阑珊。
【分析】“灯火阑珊”,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意思是灯火暗淡、零落。
许多人没有弄清楚“阑珊”这个概念的内涵,当做灯火辉煌使用,就会出现类似的错误。
⑵概念不明【举例】诚征30岁以下,品貌端正,大专以上学历的女性,婚否不限。
【分析】这种征婚启事,在很多报刊上都可见到。
“婚否不限”按字面理解,是已婚和未婚均可,但已婚者怎能成为征婚对象?其实启事原意应为对如果结过婚已离异者也可以,那就不是“婚否不限”,而是“婚史不限”。
这则启事在婚史概念上模糊不清,容易引起误解。
⑶概念混淆【举例】今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诞辰100周年。
【分析】这句话的错误在于把“诞辰”和“诞生”两个词搞混淆了。
“诞辰”是名词,指出生的时日,是生日的敬称。
而“诞生”是动词,指出生。
“诞辰”一般用在“某某周年”之后,“诞生”一般用在“某某周年”之前。
⑷概念赘余【举例】在本届世界杯决赛上,法国队将与意大利队争夺冠亚军。
【分析】在决赛中,胜者为冠军,负者为亚军,双方争夺的是冠军,“亚军”在句中是多余的概念,可将“亚”字删除,表达就通畅了。
⑸误用集合【举例】作为一名普通的莘莘学子,他的创新精神让人敬佩。
【分析】“莘莘学子”是一个集合概念,指很多的学生,不能指称其中的某一个体。
可用“大学生”替代句中的“莘莘学子”。
⑹外延过宽【举例】八达岭长城距北京不到100公里。
【分析】八达岭长城在北京延庆区境内,句中的“北京”概念过宽,正确的表述是距北京中心城区或是天安门不到100公里。
⑺限制不当【举例】他在担任市工商局局长期间,利用各种正当和不正当的手段,贪污、受贿110万元。
【分析】贪污、受贿是腐败行为,肯定是不正当的手段,这里用“正当”限制“贪污、受贿”是错误的。
这在语法上属于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在逻辑上犯了限制不当的错误。
⑻概括不当【举例】农作物的生长,都要吸收土壤里的水分、氮、磷、钾等肥料。
【分析】农作物需要水分,但水分不是肥料,如果用顿号与氮等并列就犯了概括不当的错误。
可将“水分”后的顿号改为“和”字,使之与肥料并列。
⑼并列不当【举例】展销会上,各种品牌的家用电器、家具、冰箱、微波炉等纷纷亮相。
【分析】“冰箱、微波炉”是种概念,“家用电器”是属概念,种属并列就会犯并列不当的错误。
删除文中的“家用电器”或是“冰箱、微波炉”即可。
⑽定义错误【举例】白皮书就是封面是白色的书。
【分析】“白皮书”是指一国政府或议会正式发表的重要文件或报告书,因其封面为白色,故名“白皮书”,也有的国家用其他颜色的。
本句定义项中“封面是白色的书”只是重复了被定义项“白皮书”,没有揭示其真正内涵,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
⑾划分错误【举例】在民族联欢节上,举行了各种民族体育比赛,有赛马、摔跤、赛歌等。
【分析】句中的“赛马”、“摔跤”都是民族体育活动,而“赛歌”却不在其外延之内,这种划分是不正确的。
2.判断方面的逻辑错误⑴判断歧义【举例】大会将表彰57个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
【分析】用一个表数量的概念对并列的诸概念加以限制,往往会产生歧义。
句中的“57个”是指“先进集体”,还是“先进工作者”,或是二者之和,让人无从判断。
⑵主谓失合【举例】近两年,我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收大量职工再就业,使一部分家庭的贫困和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分析】“生活水平”可以提高,但“贫困”不能提高。
从逻辑上分析,主项概念中的“家庭的贫困”与谓项概念中的“提高”搭配不当,主谓失合导致该判断不能成立。
⑶量项不当【举例】凡到过西安的人,都会去华清池一游。
【分析】华清池位于西安市临潼区,距离西安城区很近,但并不是每一个到过西安的人都会去华清池游览。
此句中的“凡”是表示全称量项的,用得不妥,可将“凡”改成表示特称量项的“许多”。
⑷误用否定【举例】张宁能不能拿下这一局,是中国队战胜印尼队的关键。
【分析】这个判断的主项里包括了“能”(肯定)和“不能”(否定)两个方面,但谓项里却只有“中国队战胜印尼队”一个方面,造成主项中的否定方面与谓项无关,犯了误用否定的错误。
⑸关系不合【举例】到了海边,小林张开嘴巴,尽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海水和阳光。
【分析】“空气”可以呼吸,“海水”能“吸”不能“呼”,而“阳光”是无法“呼吸”的。
句中的“呼吸”是关系词,但它的关系对象不能包括“海水”和“阳光”。
关系词和关系项搭配不当的逻辑错误就是“关系不合”。
⑹模态混淆【举例】业内专业人士认为,该地产项目属于濒湖板块,建成后必然会供不应求。
【分析】这是房地产界的人士对某地产开发项目的预测。
这种预测是或然的,即“供不应求”是有可能发生的,但并不是必然发生的。
句中用了“必然供不应求”,就犯了将可能误作必然的逻辑错误。
⑺联言不当【举例】他是一个贫困人家的孩子,爱心基金帮助他上了中学,而且后来还考上了大学。
【分析】这句话是两个判断的联言,即“爱心基金帮助他上了中学,而且后来还考上了大学”。
但其中的第二个判断“爱心基金帮助他考上了大学”是个假判断。
根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联言判断中至少有一个是假判断时,则联言判断为假。
如果在“而且”后面加上“他”,主语就是他而不是“爱心基金”,这个表述才是正确的。
⑻选言不当【举例】看到尸体上出现暗紫色尸斑后,死者亲属怀疑是他杀,或是投毒致死。
【分析】“是……或……”结构是一个标准的选言判断。
而本句中“投毒致死”也属于“他杀”的范围内,二者是种属关系,不存在选择关系,因而该选言判断不成立。
⑼假言不当【举例】我们的团组织和青年,见到扰乱治安的事情,就要挺身而出,将肇事者扭送公安机关,依法惩办。
【分析】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后件由关系判断组成。
前件是“我们的团组织和青年,见到扰乱治安的事情”,后件是“就要挺身而出,将肇事者扭送公安机关,依法惩办”。
但“团组织”是集合概念,不能与关系词“见到”发生关系,与“挺身而出”、“扭送”同样存在逻辑错误。
因此整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不能成立。
3.推理方面的逻辑错误⑴前提虚假【举例】他结婚买的几件家用电器质量很好,因为都是进口货。
【分析】在这个假言推理省略式中,省略了“进口的家用电器质量都是好的”这个前提,但这个前提条件是不真实的,进口家电也存在质量问题,不能必然推出结论。
⑵直接误推【举例】街道办事处丢失了电脑,办事处丁主任分析说:“肯定是韩国强干的,因为他有偷盗行为的前科。
”【分析】丁主任运用了换位法直接推理,即他有偷盗行为,所以有偷盗行为的是他。
这是一个通过直接交换主谓项对全称判断的换位推理,前提中的谓项“有偷盗行为的”是不周延的,通过简单换位到结论中却变成了周延,违反了“在前提中不周延的概念在结论中不得周延”的推理规则。
⑶直言误推【举例】勤俭节约是过去生活困难时期提出来的,现在我们生活不困难了,因此不用再提倡勤俭节约了。
【分析】这是一个三段论的第一格推理。
该推理有两条规则:其一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其二小前提必须用肯定。
本句推理中的小前提“现在我们生活不困难了”是否定的,违反了第二条规则。
⑷假言误推【举例】农民林德言今年种植优质稻获得丰收,加上粮食收购价提高,他家的收入增加了。
他对记者说:“我已经增加了20亩承包田,面积翻一番,明年收入也会翻一番。
”【分析】这位农民的说法包含着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扩大承包面积,就能增加收入;明年面积翻一番(肯定前件);所以明年收入会翻一番(肯定后件)。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一条规则: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但肯定前件却不能肯定后件。
这位农民的推理就违反了这一条。
农民收入增加不会只取决于农田面积,还有气候、科技、政策等诸多因素。
因此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
⑸选言误推【举例】有评论认为:国足在世界杯预选赛中失利,不是赛前准备不充分,就是集中训练时不够扎实。
国足这次集训时缺乏针对性,失利的原因不是赛前准备不充分。
【分析】不相容选言推理有一条规则:大前提不能是相容的选言判断,选言支必须互相排斥。
而上例中,前一个选言支“准备不充分”包容了后一个选言支“集中训练时不够扎实”,因此由肯定一个选言支而否定另一个选言支,犯了“选言支不排斥”的逻辑错误。
⑹关系误推【举例】目前《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票房收入已突破2.8亿,比此前最高纪录的《英雄》还多3000万元。
因此《英雄》的票房收入不一定比《满城尽带黄金甲》多,很可能要退居次席。
【分析】这是一个由关系判断组成的直接关系推理。
这个推理中“……比……多”是反对称关系词,但本句却把它作为非对称关系来运用,因此这个推理是错误的。
正确的结论是:《英雄》的票房收入肯定不及《满城尽带黄金甲》(会退居次席)。
⑺模态误推【举例】有学生说:所有金属必然都是固体,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如液态“汞”就是金属,所以,金属不是固体是必然的。
【分析】这是一个模态推理,即由“S(主项)必然是P(谓项)”是假的,推出“S(主项)必然不是P(谓项)”是真的。
根据模态方阵中真假对当关系,“S(主项)必然是P(谓项)”与“S(主项)必然不是P(谓项)”之间不是矛盾关系而是上反对关系,只能由真推假,不能由假推真,所以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
⑻轻率概括【举例】这几个小伙子毛手毛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可见年轻人办事是不牢靠的。
【分析】这句话运用了一个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却在逻辑上犯了“轻率概括”的错误。
年轻人办事牢靠的事实很多,仅根据几个年轻人办事不牢,就概括得出“年轻人办事是不牢靠的”结论,显然是根据不足的轻率概括。
⑼机械类比【举例】小娟的妈妈对小玲的妈妈说:上次小娟发了几天烧,结果是得了肺炎,这次小玲也发烧了好几天,肯定也是肺炎。
【分析】小娟的妈妈仅仅根据“发烧了好几天”,就推断出小玲“肯定也是肺炎”。
这个类比推理是不正确的。
因为很多疾病的表现症状都是发烧,肺炎只是其中一种,小娟的妈妈犯了“机械类比”的错误。
4.逻辑思维基本规律方面的错误⑴偷换概念【举例】被告曾立过三等功,根据刑法的规定,凡立功者可减轻或免予处罚,请法庭考虑。
【分析】句中所说的“曾立过三等功”,是指被告个人历史上的荣誉,而后面所说刑法中的“立功”,是指在法庭审理本案中的立功表现,二者虽字面相同,含义却有区别。
这段表述是在故意偷换概念,为被告开脱罪责,违反了同一律。
⑵转移论题【举例】售票员问一名正在下车的女乘客:“坐车为什么不买票?”女乘客回头说:“嚷嚷什么,我上班要迟到了!”【分析】女乘客没有正面回答售票员的问题--坐车为什么不买票?而是故意转移话题,说:“我上班要迟到了!”这就是转移论题,违反了同一律。
⑶自相矛盾【举例】1934年12月14日,红三十四师余部在四罗桥附近又与敌人交火,陈树湘烈士叫其他人赶快撤退,自己和两名警卫员断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