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胃反流病因及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胃食管反流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破坏作用
在食管抗反流作用下降的基础上,反流入食管的胃十二 指肠内容物(胃酸和胃蛋白酶)可引起食管黏膜损害。
胃液pH<4时,胃蛋白酶具有水解活性,引起食管炎。
十二指肠液反流时,非结合型胆盐和胰酶可造成食管黏 膜损害,称为碱性反流性食管炎。
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
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与其他原因的食管炎(霉菌性食管炎、药物性食管炎 等)、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胆道疾患、贲门失弛缓 症及食管癌相鉴别。 胸痛为主者,应与各种原因的心源性或非心源性胸痛鉴 别。怀疑心绞痛者应作心电图和运动试验。
以哮喘为主要表现者,应与支气管哮喘鉴别。Fra bibliotek治
疗
治疗原则: 控制症状、治疗食管炎、 减少复发和防治并发症。
可引起咽喉炎、肺炎或哮喘。
病
1. 2. 3. 4.
理
食管鳞状上皮增生; 黏膜固有层乳头向上皮腔面延伸; 上皮层内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黏膜糜烂或溃疡形成,炎性细胞浸润,肉芽 组织形成和(或)纤维化; 5. 胃食管连接处以上出现Barrett食管改变。 (BE食管)Barrett食管患者患食管腺癌的 危险性要比普通人群高30-50倍.
食管炎 B级
食管炎 D级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二、24小时食管pH测定
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最重要的方法。 对病人性24小时食管下段腔内pH连续监测,可确定 有无反流,了解反流程度及反流与体位、进餐和疼痛的 关系;但对胃酸分泌过低和碱性胃食管反流无诊断价值。
三、食管吞钡X线检查
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敏感性不高,轻型病人常无阳 性发现。
治
十二指肠胃反流发病机制及其诊治进展

1.5
胃肠神经肽和激素水平的异常
一些胃肠神经
肽和激素如CCK、PYY、神经降压索和肠胰高血糖素 对胃排空和小肠转运功能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当胃 排空和小肠转运加快时可增高。因此认为这些激素水 平增高可能是机体对早期胃排空加速的适应性反应,
胃肠病学.2008,13(2):87-90.
[5]
Wilson P,Welch
NT,Hinder RA.et a1.Abnormal palsma gut their response
to
hor-
mones in pathologic duodenogastric reflux and
能。Hongo等¨1人的研究显示精神心理刺激可延缓胃
胆石症、胆囊功能障碍尤其是胆
囊切除术后的病人容易发生DGR,这主要有两方面因 素:一是由于胆囊丧失了浓缩胆汁、间断排泄胆汁的功 能,胆汁持续排出并滞留在十二指肠内,为DGR提供 了条件。二是胆囊切除术后某些神经体液因子,如胆
排空,诱发胃窦、十二指肠动力紊乱。 2检查方法
DGR,当胃内钠离子浓度大于50 mmol/L时就可以判
方法。存在的问题:①随着胆汁被消化液稀释,反流物 中胆红素浓度变化很大,同时胃液并非均一物质,故该 方法只能对总胆汁反流作一近似定量估计。②酸性环 境下,胆红素由单体变为异构二聚体,其吸收光谱波长
亦由453 nm变为400 nm,使测出胆红素值偏低约
以提高餐后幽门括约肌的张力和抑制快速胃排空。 1.6其他因素如幽门螺旋杆菌(nP)、某些药物、精 神心理等。Ladas SD等”1的一项研究提示HP也许会
运动乏力亦可促使DGR的发生。
胃食管反流病(GERD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 内镜检查 诊断返流性食管炎最准确的方法(金标准) ☆诊断返流性食管炎最准确的方法(金标准) 按照镜下所见食管黏膜的损害程度进行分级: 按照镜下所见食管黏膜的损害程度进行分级:
目前多采用洛杉矶分级法: 目前多采用洛杉矶分级法: 正常: 正常:无破损 A级:一个或一个以上食管黏膜破损, 一个或一个以上食管黏膜破损, 长径小于5 长径小于5mm B级:一个或一个以上黏膜破损, 一个或一个以上黏膜破损, 长径大于5mm,但没有融合性病变 长径大于5mm,但没有融合性病变 C级:黏膜破损有融合,但小于75%的食管周径 黏膜破损有融合,但小于75% 75 D级:破损融合,至少达到75%的食管周径 破损融合,至少达到75% 75
2009 171、胃食管反流患者中由反流物引起的临床表现: 171、胃食管反流患者中由反流物引起的临床表现: A、肺炎 B、声嘶,咽喉炎 声嘶, C、非特异性哮喘 D、癔球征
(二)药物治疗 1.促胃肠动力药 疗效有限且不确定!适用于轻症患者 轻症患者, 疗效有限且不确定!适用于轻症患者,或与抑酸 药合用。多潘立酮、莫沙比利、 药合用。多潘立酮、莫沙比利、依托比利等 2 .抑酸药 受体拮抗剂:适合轻中症患者。 1)H2受体拮抗剂:适合轻中症患者。 疗程8 12周 疗程8~12周。 2)质子泵抑制剂 优于H 受体拮抗剂,特别适合于症状重、 优于H2受体拮抗剂,特别适合于症状重、有严 重食管炎患者。常规剂量,疗程4 重食管炎患者。常规剂量,疗程4~8周
胃食管反流病
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 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 起烧心等症状,可引起返流性食管炎,以 起烧心等症状,可引起返流性食管炎, 等症状 及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 及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
胃食管反流病诊治进展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是一种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相关症状和(或)并发症的疾病[1]。
该病可以出现多种症状,包括典型和非典型症状,典型症状主要为反流和烧心,非典型症状包括慢性咳嗽、哮喘、声音嘶哑、慢性喉炎、胸痛、消化不良和恶心等[2-3]。
大多数GERD 患者食管没有糜烂等明显异常,被称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 )[4],过去也被称为胃镜阴性的GERD ,少数GERD 患者食管有不同程度的糜烂,被称为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 ,EE ),即通常所说的反流性食管炎。
根据目前文献报道,GERD 全球患病率为2.5%~51.2%[5],并有升高趋势。
GERD 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增加患者食管炎、食管狭窄、巴雷特(Barrett )食管和食管腺癌的发病风险[6],因此,应重视GERD 的诊断与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诊治进展展玉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科(北京100730)【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不仅影响患者健康生活质量,而且增加患者食管炎、食管狭窄、Barrett 食管和食管腺癌的发病风险,因此,GERD 诊治非常重要。
GERD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准确诊断常需要结合症状及相关检查的客观结果。
GERD 患者病情不同,其治疗措施各异。
本文着重介绍GERD 诊断手段及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非糜烂性反流病;糜烂性食管炎;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573.7文献标志码ADOI :10.3969/j.issn.2096-3351.2022.02.003Progres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ZHAN Yutao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Beijing Tongre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730【Abstract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is a common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GERD can influence patients'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esophagitis ,esophageal strictures ,Barrett esophagus ,and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Therefor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ERD is very important.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GERD are diverse.The accurate diagnosis of GERD often needs to be combined with the symptoms of GERD and the objective results of relat⁃ed examinations.Different patients with GERD need diverse treatmen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iagnosis andtreatment of GERD.【Key words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Erosive esophagitis ;Diagnosis ;Treatment专家简介:展玉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十二指肠胃反流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性研究

p yi 4 ai t wt at eo hga rf xd es n 2h a h o ner.R s l ① D R i h 1 t ns i gs osp ael e u i aea d3 el yv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es eut n p e h r l s t u s G n
【 bt c】 Obet e T xl eterai si btend oeoatcrfxadgso— A s at r jci oepo e tnhp e e udngsi eu n ate v r h lo w r l r
s p a e lr f x d s a e M e ho s Du d n g src r fu r a u e y c lrd p lru a o o r — o h g a e u ie s . l t d o e o a ti e x we e me s r d b o o o p e hr s n g a l
p t nswi at e o h g a rf xdsaew smoeta e l yv lne r.② DGR i R a eiu ai t t g sr sp a e l e u ie s a r nh at ou tes e h o l h h E w ss r s n o
照 20 0 6年《 中国 胃食管反 流病共 识 意见 》 中的诊 断标
G R 是一 种 常 见 的 影 响人 们 健 康 的疾 病 , E D) 越来
越 受 到 医学 界 重 视 。 十二 指 肠 胃反 流 ( u d n gs d o e oa—
准 : 型 的烧 心和反 流症状 , 有典 标准剂 量的质 子泵抑制 剂 ( P ) 断性 治 疗 1周 症状 消失 或 减 轻 即可 诊 断 ; P I诊 存 在反 流症状但 内镜下 未 见 B r t食 管 ( E 和 食管 ae rt B) 黏膜破 损为 非糜 烂 性 反 流病 ( E D) 内镜 下 可见 食 NR ,
胃食管反流病的分类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因素有关 ,胃十二指肠 内容 物反 流入食管 引起 反酸 、烧 心 等症状 ,可引起 反流性食管 炎 (e u sp ais E) 以 r xeohgt ,R l f i 及咽喉 、气道等食管 以外 的组织损 伤 ,严 重影响 患者 的生 活质量 。近年,G R E D的发病率 有所 增加 。因此 ,研 究 其 分类 与发病机制有重 要意义 。现就近年 来有关 G R E D的 分类 、发病 机制的进 展作一综 述。
学证据 。
3 13 食 管黏 膜屏 障 受损 食管 黏膜 屏 障 由上 皮 前 、上 . . 皮 、上皮后 3个部分组 成 。首 先 ,上皮 前屏 障包 括表 面黏 液层 、静水层和上皮 细胞表 面的碳 酸氢盐 ,它们 可防止 氢 离子与食管鳞状 上皮细胞 直接接 触。第二 ,上皮保 护屏 障
维普资讯
48 1
新医学 20 0 7年 6月第 3 8卷第 6期
胃食 管反 流 病 的分 类 和 发 病机 制研 究进 展
羊 ¥ 羊
新疆石河子大学 医学院第一 附属 医院老干一科 ( 30 2 李 军杰 郑 勇 820 ) [ 摘
一
要 ] 胃食管反流病是 常见 的上 消化 道动 力障碍 性疾病 。其 发病 与抗反 流防御机 制下 降、反
流物攻击作 用增 强、遗传 因素 、幽 门螺杆 菌感染等有 关。现就 胃食 管反流病的分类和发病机制研 究进展 作
综 述 , 以期 提 高临 床 工 作 者 对 其 的认 识 。
[ 关键词 ] 胃食管反流病
幽 门螺 杆 菌
反流性食管 炎
非糜烂性反 流病
食管下端括约肌
消化道
十二指肠胃反流28例临床分析

十二指肠胃反流28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消化道术后发生十二指肠胃反流(doudeno gastric refvux,DGR)的发病机制,原因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04月—2012年02月消化道术后发生的28例十二指肠胃反流病例的发病,诊断,治疗过程和预后。
结果 28例DGR患者经药物配合营养支持及体位疗法,21例病情缓解,4例顽固性DGR最终行Roux-y胆肠引流,术后配合营养支持,症状消失,2例放弃治疗,1例死于残胃病变。
结论消化道术后发生的十二指肠胃反流是一种病理性反流,做好消化道相关疾病围手术期管理,术后选择不同治疗干预方法,对于DGR的发生,提高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消化道术后十二指肠胃反流(DGR)营养支持【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3-0242-02消化道术后发生的十二指肠胃反流(doudeno gastric refvux, DGR)是一种病理性反流,发生率约占消化道相关疾病手术后的6%。
患者常由于食欲低下和营养缺乏,造成体重明显下降,严重影响生存质量。
我院自2006年04月—2012年02月,共发生消化道术后DGR28例,发生率约5.5%。
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消化道术后发生DGR12例,发生率5.7%,60以下中青年消化道术后发生DGR16例,发生率5.4%。
从统计结果分析,不同年龄段消化道术后DGR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8例,男12例,女16例。
年龄27-82岁,平均53岁。
术后发生DGR的时间为1周-3年5个月,平均2个月。
1.2 手术方式:幽门成型术后2例;迷走神经干切断+幽门成型术后1例;胃空肠吻合术后4例; Biuroth I 式胃大部分切除术后3例,Biuroth II 式胃大部分切除术后3例;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术后10例。
1.3 诊断方法主要依据消化道术后发生抗酸剂不能缓解的上腹烧灼痛,呕吐胆汁,体重减轻三联症,必要时配合胃镜检查见残胃或食道内胆汁淤积,慢性粘膜炎性改变,红斑水肿, HP鉴别诊断阴性;胃食管24小时HP检测及血清动态Na+检测有助于诊断。
十二指肠-胃反流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十二指肠-胃反流的临床诊断与治疗1.临床表现就DGR本身而言,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的症状,时可有上腹部不适、恶心等,若有 DGER,则尚可有烧心、口苦、反酸等表现。
产生胆汁相关性疾病时,则有各病的临床表现。
2.胃液检查抽吸空腹胃液并测定其中的胆汁酸的含量可以反映反流情况。
然而由于插管时的恶心反应常可出现假的胆汁反流征象。
3.X射线检查在钡剂造影时可以观察到钡剂自十二指肠反流。
但仅此表现难以做出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的肯定诊断。
4.内镜并组织学检查内镜窥视下可见胆汁自幽门反流,黏稠的胆汁附于胃壁,或是有较大量的胆染液滞留支持有DGR。
组织病理学有相对特异的改变,如小凹上皮增生、黏膜固有层血管扩张和充血、水肿、平滑肌纤维数量增多及慢性炎细胞数量正常或轻微增多等。
残胃黏膜腺体囊性扩张亦很常见。
5.胆汁反流指数当前,有学者提出计算胆汁反流指数(bile reflux index,BRI)可以较为简单地了解DGR。
计算式为:BRI=7×OED+3×IM+4×CI-6×Hp,其中OED为黏膜固有层水肿,IM为肠化生,CI为慢性炎症,Hp为幽门螺杆菌。
计算得BRI大于14,则预示存在病理性胆汁反流,当胃内胆汁酸浓度大于1.00 mmol/L(正常上限)时,BR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和85%。
6.腔内压力测定单纯胃腔内压力测定价值不大,可能仅有顺向压力波减少。
但若同时测定十二指肠-胃窦的压力,计算其间的阶差则意义较大,可见此值减少,甚至倒置。
7.胃腔内持续胆红素监测目前,用Bilitec 2000检测仪可以持续监测胆红素水平,一般将传感器置于食管下端括约肌下缘以下5 cm处进行24 h的监测可以动态地了解日常生活时DGR的情况。
(二)治疗1.一般治疗(1)戒烟节酒抽烟可因尼古丁的致幽门括约肌松弛作用而加重DGR;而浓度稍高的乙醇可直接或间接引起显著的黏膜损伤。
因此戒烟节酒对治疗DGR,乃至DGER都是必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指肠胃反流病因及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目前生理性和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的作用机制有待于挖掘,生理性和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无明显界限,也无统一标准。
本文就十二指肠胃反流病因以及发生机制进行研究与总结,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的作用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标签:十二指肠;胃反流;发生机制十二指肠胃反流(Duodenogastric Reflux,DGR)是指胆汁,十二指肠液,胰液反流至胃内[1]。
十二指肠反流又称胆汁反流,碱性反流。
其可引发胃食管反流、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胃溃疡、胃癌等疾病[2]。
在空腹和餐后均可出现十二指肠反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十二指肠反流属于机体的正常现象,它有利于缓冲胃内酸性物质的pH值。
但若十二指肠反流量过多,反流时间过长,发生的次数多,则会破坏胃粘膜和食管粘膜,引发胃炎等症状,这时称为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
十二指肠胃反流量过多还会引起一系列不良的临床反应,比如腹痛、恶心呕吐、反酸、烧心。
在临床上,研究十二指肠胃反流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意义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目前病理性和病理性十二指肠的发生机制仍然不明确,病理性与生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无明显界限,也无统一标准。
本文就十二指肠胃反流病因及發生机制进行研究与总结,综述如下。
1十二指肠胃反流的生理机制在正常人的解剖结构图中,幽门具有抗十二指肠胃反流的作用。
在人体消化期间幽门处于开放状态,其开放程度在移行性运动复合波(Interdigest ive m igrating motor complex, MMC)Ⅱ相末期尤为显著,Ⅲ相发生频率最低,幽门开放容易发生十二指肠胃反流现象[3]。
当胃十二指肠处于MMCⅡ相时,十二指肠内胰液和胆汁分泌量明显增多,这为十二指肠胃反流奠定了基础。
MMCⅡ相无规律的运动引起压力梯度,十二指肠内的分泌物和运动引起的压力梯度之间的关系,使得十二指肠胃反流在Ⅱ相发生率达到高峰。
胃肠运动与反流分泌的液体均可以参与胃肠反流。
戴菲研究表明,预测Ⅲ相前后胃内胆汁酸的含量可通过十二指肠胆汁酸输出量和胃十二肠标志物反流率来衡量[4]。
十二指肠胃反流物主要有[14C]聚乙二醇([14C]PEG),它是反流入胃内的标志物。
此外,[14C]聚乙二醇([14C]PEG)、胆汁酸、胰蛋白酶在Ⅲ相前含量最高。
[14C]聚乙二醇([14C]PEG)在无胆汁酸、胰蛋白酶分泌时,其变化呈周期性。
因此,十二指肠内的分泌物和运动引起的压力梯度是发生十二指肠胃反流的主要诱发因素,表明十二指肠胃反流不仅仅是反映分泌活动的情况。
由于MMCⅢ相活动活跃,具有较强的推进作用,因此可以有效的清除Ⅱ相末期反流进入胃内的胆汁、胰液和肠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
对比Ⅲ相前后30min 之内胃内反流物量,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5]。
由此表明,Ⅲ相在十二指肠胃反流过程中起到抗反流的作用。
戴菲等人研究结果显示,对20名健康志愿分DGR 阴性组和DGR阳性组进行同步胃内PH值和胆汁监测,结果DGR阴性组MMC周期比DGR阳性组明显增加(P<0.05),DGR阴性组十二指肠MMCⅢ相逆蠕动发生率比DGR阳性组低(P<0.05),夜间MMCⅢ相晚期胆汁反流和碱反流发生率比Ⅰ相、Ⅱ相、Ⅲ相早期高(P<0.05)。
由此可知,十二指肠胃反流与十二指肠MMC周期数、Ⅱ相晚期逆蠕动有关[6]。
Dalenback等人研究结果显示,当胃窦MMCⅡ相、Ⅲ相时,胃内PH值升高,胃蛋白酶分泌量也在Ⅲ相显著升高。
胃酸分泌减少和十二指肠蠕动使得十二指肠胃反流,碳酸氢盐和IgA等反流物使得胃窦Ⅲ相末期处于“碱化”的状态[6]。
许琳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胃窦部黏膜胆色素染色情况反映胆汁反流程度,其反流的程度与黏膜损伤呈正相关[7]。
以前,学者认为夜间胃内PH值呈周期性升高,其与胃窦Ⅰ相胃酸分泌量有一定的关系。
健康人空腹状态下胃酸Ⅲ相分泌量达到最高,其分泌量呈周期性变化[8]。
有研究结果表明,十二指肠Ⅲ相逆蠕动占Ⅲ相运动的67.4%,试验组中,夜间Ⅲ相运动至少出现一次逆蠕动的概率为60%。
通过对比十二指肠Ⅲ相运动前10minpH值为1.2和后10minpH值为3.2,前后的PH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表明十二指肠MMCⅢ相逆蠕动会引起夜间胃窦pH值呈周期性变化。
由于夜间胃内pH值比白天空腹时高,导致了Ⅲ相逆蠕动发生在睡眠中,其在睡眠中出现的频率也是较高的[9]。
在正常情况下,十二指肠胃反流发生机率较少。
十二指肠逆蠕动与幽门、胃窦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决定十二指肠胃反流现象的发生。
有时十二指肠出现逆蠕动,加之幽门开放,此时易发生十二指肠胃反流。
但有时十二指肠强蠕动,又出现胃窦强有力的收缩,这两者的发生可以阻止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发生。
幽门具有抗反流的作用。
在幽门关闭之前,十二指肠发生蠕动,这时十二指肠内胆汁、胰液、十二指肠液等内容物被压力推入胃内,幽门形成一条通道,不再具有抗反流的作用。
目前,生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的意义还有待于考证,其有可能对胃黏膜具有保护的作用。
其原理是胃黏膜处于高酸、高胃蛋白酶表面,十二指肠内的碱性反流物逆流至胃内,可修复胃黏膜屏障。
2十二指肠胃反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2.1完整的解剖结构被破坏结构完整的幽门具有括约肌的作用,在十二指肠发生逆蠕动的情况下,幽门可以自行收缩,避免十二指肠胃反流发生。
李予闽文献显示,胃肠吻合术、幽门形成术会导致幽门正常的解剖结构被破坏,功能丧失,使得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到胃内,引发十二指肠胃反流。
但部分切除术、贲门癌行根治性胃近端大部切除术加残胃空肠吻合术可以预防反流性食管炎[10]。
2.2 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胃窦收缩动力和十二指肠收缩阻力的比例影响胃排空的情况。
当胃窦收缩动力增强时,胃出现正排空;当十二指肠收缩能力增强时,十二指肠反流增强。
幽门本身的缺陷、胃肠受到内外源性的刺激等因素会导致幽门失去括约肌功能,幽门关闭不全,抗反流作用消失,从而导致十二指肠胃反流。
2.3胆囊功能受到损伤有研究表明,胆结石、胆囊切除术后等胆道功能性障碍会增加十二指肠胃反流发生率,且胆囊切除术后十二指肠反流的程度更加明显[11]。
此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①胆囊功能受到损伤使得其失去贮存浓缩胆汁和排泄胆汁的功能,由于胆汁缺乏食物和胃酸的中和,使胆汁长期停留在十二指肠内,从而引发十二指肠胃反流。
②胆囊切除术后某些神经体液因子发生变化导致胃-幽门-十二指肠三者运动的协调能力发生改变。
冯瑞兵文献显示,胆囊功能受到损伤引起过多的胆汁无法排泄,引起流行性胃炎或碱性反流性胃炎,导致十二指肠胃反流[12]。
2.4胃十二指肠动力异常在空腹状态下,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波(MMC)是十二指肠运动的特性。
Testoni等发现胆汁反流与消化间期运动周期Ⅲ期胃窦的收缩压低, 动力指数显著下降有关。
Nogi等研究结果发现通过测定胆囊切除术后狗消化间期3h的胃窦、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及胃液中胆汁酸含量发现,胆囊切除术后胆汁酸反流入胃时MMCⅡ期幽门大幅度松弛,若Ⅱ期幽门不松弛胆汁反流现象较少[13]。
Maev等研究结果显示,高胃酸分泌患者容易发生十二指肠胃反流,其与胃十二指肠动力和张力低下有着密切的关系。
胃十二指肠动力异常,可增加胃肠十二指肠胆汁反流,降低胃窦部的清除能力[14]。
2.5胃肠神经肽和激素水平异常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需要一些胃肠神经肽和激素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共同调节。
胃肠激素主要有CCK、PYY、神经降压素和胃动素,其与餐后胃窦、幽门的协调运动密切相关。
机体早期胃排空加速的适应性反应可能由于胃肠神经肽和激素水平增高导致,胃肠激素分泌水平异常也会导致十二指肠胃反流。
Valentine [15]等研究显示,改变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患者血浆胃肠激素水平和乳头上Roux-en-Y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发现比术前空腹时神经降压素、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手术后大部分激素降低至正常值。
颜淑红[16]等研究结果发现血浆中和十二指肠内的SP、SS、VIP、神经肽(NKA)的浓度与MMC的关系,这四种神经肽的浓度随着MMC各个不同时期相而发生周期性的改变。
SP、SS、VIP浓度在MMCⅢ相或者Ⅲ相前出现了高峰,这说明SP、SS、VIP浓度与MMCⅢ相有着密切的关系。
吴萍、Masuda[17]等研究结果发现,给大鼠静脉注射Ghrelin可引起胃酸分泌的增多,胃运动次数增多,幅度增大。
Depoortere[18]研究结果表明,Ghrelin通过兴奋胆碱能神经和迷走神经,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使得胃排空的速度加快。
胰岛素是一种肠抑胃素,它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也可以抑制胃肠动力和延缓胃里液体和固体食物的排空。
以上胃肠激素的分泌与释放异常,可引起十二指肠胃反流。
参考文献:[1]汪惠鹏,王雪梅,王云忠.超声测量幽门管内径对诊断十二指肠胃反流的临床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14(35):99-103.[2]张声生,李乾构,朱生,等.胃食管返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2010,12(9):78-81.[3]张维.胃促生长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药杂[4]戴菲.十二指肠胃反流病因及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消化系统病分册),2011,4(2):74-77.[5]赵虹雯,顾竹影许国强.胆囊切除术后与十二指肠胃反流[J].浙江医学,2006,12(12):102-104,113.[6]戴菲,龚均,罗金燕,董蕾,朱有玲,王学勤.十二指肠胃反流动力机制研究[J].胃肠病学,2008,12(2):28-31.[7]许琳.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致病因素、发病机理及诊断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8]刘家生.梅花针叩刺足三里穴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3,5(2):60-61.[9]Marcelo A Beitran.Pancreaticobiliary reflux in patients with a normal pancreaticobiliary junction:Pathologic implication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1,17(8):953-962.[10]李予閩.残胃空肠吻合术预防贲门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3,36(27):182-183.[11]潘炳权,仲德胜.开腹胆囊切除术后上腹疼痛的临床分析——附33例报告[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0,6(5):95-97.[12]冯瑞德.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 3(15):146-148.[13]Nogi K,Haruma K,Taniguchi H,etal.Duodenogastric reflux following cholecystectomy in the dog: role of antroduodenal motor function[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1,15(8):1233-1238[14]Maev IV,Samsonov AA,V orob’ev LP,etal.Motor and secretion function of stomach and duodenum,duodenogastric reflux inpatients with duodenal ulcer[J].Klin Med(Mosk),2000,78(6):39-42.[15]Valentine Ananikoy,Djamaladdin G Musaev,Keiji Morokuma.Real size of ligands,reactants and catalysts:Studies of structure,re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by ONIOM and other hybrid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J].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A,Chemical,2010,324(1):104-119.[16]颜淑红,依冬梅,马效霞.胃肠神经肽与肠易激综合征研究综述[J].中外医[17]吴萍,许树长,孔炫,刘远飞.Ghrelin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胃底组织中的表达[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6(1):56-60,65.[18]Depoortere I,De Winter B,Thijis,et parison of the gastroprkinetic effects of Ghrlin,GHRP-6 and motilin in rats in vivo and in vitro[J].Eur J Pharmacol,2005,515(1-3):16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