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点委夜蛾的识别方法
玉米田二点委夜蛾识别及防治技术

玉米田二点委夜蛾识别及防治技术一、虫态识别该害虫幼虫与黄地老虎在形态上相像。
身长约1.4-1.8厘米,黄灰色或黑褐色,各体节有一个倒三角形的深褐色斑纹,重要特征是腹部上两条褐色背线到胸节消逝。
幼虫一般缩成“C”字型。
蛹为黄褐色,老熟幼虫入土做一丝质土茧包被内化蛹。
卵馒头状,上有纵脊。
初产黄绿色,后土黄色。
直径不到一毫米。
二、危害特性目前有些资料将二点委夜蛾归入地下害虫。
实际上二点委夜蛾一般不入土,而是公开于麦秸麦糠等田间积累物下。
危害玉米的根和茎基部,一方面咬食玉米根,并是从一侧开头。
另一方面是咬食玉米茎基部,而形成孔洞。
因此田间可看到危害状有萎蔫株,枯心苗和倒伏植株。
一般是小苗萎蔫死亡,大苗倒伏。
三、发生特点早套玉米是先于贴茬玉米消失虫情。
今年受春季温度影响,小麦收割推迟5-7天,而见蛾期并未延迟,所以将消失小苗受害为主的状况,危害程度将重于往年。
麦田掩盖物是二点委夜蛾的爱护伞。
依据幼虫调查,二点委夜蛾发生为点片状。
幼虫在田间分布与麦秸有关。
没有麦田掩盖物的玉米田在田边草丛下曾查到幼虫。
发生时一株有虫1-十几头。
虫龄不整齐,大小混合。
四、准时防治依据近年的防治试验,影响药剂杀虫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二点委夜蛾被麦秸麦糠掩盖着,药液触及不到。
因此除喷雾外,可采纳诱杀和熏蒸的方法,效果较抱负。
可用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菊酯类1斤,拌棉仁饼粉或麦稃100斤,傍晚撒到玉米田,杀虫效果可达90%以上。
或亩用DDV300-500毫升拌50斤细沙土,于早晨顺垄撒在玉米苗边,防效较好。
或用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用直喷头喷根茎部,每株50毫升药液,也有抱负的杀虫效果。
另外可先将掩盖物麦秸麦糠清理后再用药,效果更好。
二点委夜蛾识别特点及应急防治措施

二点委夜蛾识别为害特点及应急防治措施今年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地区玉米上暴发成灾,在山东部分地区夏玉米上危害严重。
因为二点委夜蛾是新爆发危害的重大害虫,对其发生特点、规律了解不深入,防治时机和方法把握不准。
现将二点委夜蛾的发生特点和应急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供各地植保部门和农户防治时参考。
1、二点委夜蛾识别和为害特点二点委夜蛾成虫(见图1)体长10~12 mm,翅展20 mm。
主要识别特征是:前翅灰褐色至深褐色,在中室中部和端部各有一个小黑点(故名),端部黑点有时不明显或该黑点外方散生白色鳞片(有时呈1白点),内外横线为暗褐色(有时不明显);外缘处有黑褐色小点7个。
幼虫(见图2)体长14~20 mm,土褐色或黑褐色,体表有黑色微刺,头部有褐色斑块或“八”字纹,体背中央腹部各节前缘中央有时有褐色小点,亚背线为灰白色细线,气门上线为黑褐色宽带,气门下线为灰白色或灰褐色阔带;气门黑色。
蛹长10 mm 左右,初期淡黄褐色,逐渐变为红褐色和黑褐色。
幼虫有假死性,受惊吓后蜷缩成C字形。
图1 二点委夜蛾成虫图2 二点委夜蛾幼虫二点委夜蛾一般顺垄危害,有转株为害习性。
幼虫咬食玉米根部和蛀食玉米嫩茎基部,尤其危害嫩茎最烈,在茎基部形成明显的蛀孔(图3),而且在茎内向上部蛀食危害,引起幼苗萎蔫死亡,造成缺苗断垄。
危害率等于产量损失率。
该害虫一般白天躲藏于玉米幼苗附近的土中或碎麦秸下,晚上危害玉米,有的白天躲于幼茎内危害。
不同地块间二点委夜蛾的为害程度差别较大。
一般麦秸较厚的玉米田发生较重,播种期晚的幼苗发生更重。
秸秆还田后没有旋耕的玉米田发病重。
图3 二点委夜蛾田间为害状2、应急防治技术及注意问题二点委夜蛾最佳防治时期为出苗前。
播种后结合播后浇水,随水浇灌毒死蜱乳油1千克/亩;或者播种后在播种沟上喷洒有机磷杀虫剂或覆盖毒土。
目前可采取的应急措施:(1)喷灌药液: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或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或2.5%敌杀死(溴氰菊酯)1000倍液,用去掉旋片的喷雾器将药液逐棵灌到玉米植株茎基部及附近处,4叶期植株每株20-30ml。
二点委夜蛾防治技术意见-精选文档

二点委夜蛾防治技术意见二点委夜蛾是我市去年首次发生的玉米害虫,今年在黄河以北的阳信、无棣发生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二点委夜蛾幼虫以取食为害玉米茎基、根部,造成玉米心叶萎蔫、植株倒伏,严重者枯死,二点委夜蛾幼虫有迁徙危害的特点,致使玉米田大面积缺苗断垄,以对玉米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做好二点委夜蛾发生的预测是防治的关键,现将近两年的防治经验介绍如下。
一、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由于近年机械化收割,秸秆大都还田,加上我省北部大都习惯于套作,没有翻耕直播的玉米田、小麦秸秆还田遗留物多,利于二点委夜蛾幼虫藏身加大了防治难度所以套播玉米比直播玉米严重。
棉田倒茬玉米田比重茬玉米田发生严重,麦糠麦秸覆盖面积大比没有麦秸麦糠覆盖的严重,播种时间晚比播种时间早的严重,田间湿度大比湿度小的严重。
二点委夜蛾主要在玉米气生根处的土壤表层处危害玉米根部,咬断玉米地上茎杆或浅表层根,受危害的玉米田轻者玉米植株东倒西歪,重者造成缺苗断垄,玉米田中出现大面积空白地。
危害严重地块甚至需要毁种,二点委夜蛾喜阴暗潮湿畏惧强光一般在玉米根部或者湿润的土缝中生存,遇到声音或药液喷淋后呈“C形”假死,高麦茬厚麦糠为二点委夜蛾大发生提供了主要的生存环境,二点委夜蛾比较厚的外皮使药剂难以渗透是防治的主要难点,世代重叠发生是增加防治次数的主要原因。
二、二点委夜蛾识别要点(1)二点委夜蛾为害部位和形态上的特征与“地老虎”相似,农民对其认知程度严重不足,容易造成误认。
各地要加强二点委夜蛾识别与防治技术培训工作,并通过、网络和现场会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迅速将发生情况与防治技术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
同时,要深入田间地头,尤其是对重发区域开展防治技术指导,及时解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防治成虫识别要点:(2)二点委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卵馒头状,上有纵脊,初产黄绿色,后土黄色。
直径不到一毫米。
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展20毫米。
雌虫体会略大于雄虫。
头、胸、腹灰褐色。
DB13_T1546-2017二点委夜蛾测报技术规范

ICS65.020B 61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 1546—2017代替DB13/T 1546-2012 二点委夜蛾测报技术规范2017-03-29发布2017-06-01实施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13/T 1546-2012《二点委夜蛾测报技术规范》。
本标准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提出并修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植保植检站、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邢台市植物保护检疫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秀芹、刘莉、董志平、马继芳、王玉强、王维莲、郭丽伟、曹烁、陈立涛、徐璟琨、史均环、王孟泉、张全力、陈哲、吴春柳、张小龙、陈秀双、李彦青、安立云、李利平。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13/T 1546-2012。
二点委夜蛾测报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二点委夜蛾主害代发生程度分级指标、成虫诱测、生态因子调查、幼虫及危害系统调查和普查、越冬基数调查、预测预报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二点委夜蛾发生区域的虫情测报。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主害代是指为害夏玉米苗的二点委夜蛾第二代幼虫。
3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二点委夜蛾发生程度分为五级,即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
二点委夜蛾第二代(即主害代)发生程度分级指标以幼虫虫口密度、玉米苗被害株率为指标,同时参考发生面积比率确定发生程度,各级具体指标见表1。
表1 二点委夜蛾发生程度分级指标4 成虫诱测灯光诱蛾为主,性诱剂诱蛾作为补充。
4.1 灯光诱蛾4.1.1 诱测工具设置在四周没有高大建筑物和树木遮挡、无干扰光源、视野开阔的田间,按照安装要求架设1台多功能自动虫情测报灯。
4.1.2 诱蛾时间DB13/T 1546—2017从3月15日开灯,至10月31日结束。
4.1.3 观察记载方法每日统计成虫诱集数量,雌、雄蛾分别记载,结果记入附表A.1,并填写当日20时的气温、降雨量、风速和天气状况。
新暴发害虫——二点委夜蛾的识别、危害与防控28页PPT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新暴发害虫——二点委夜蛾的识别、危害 与防控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谢谢你的阅读
二点委夜蛾及其防治措施

庄市各级农业部门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积极进行防治。
致 富 与 农 资 ・… … … -. … ... . ・ .… ..… 6
保 总 站 邮 编 :2 ( ) 5J ) 川
不 同 地 块 间 二 点 委 夜 蛾 的 危 害 程 度
董 宝 信 山 东省 植 差 别 较 大 。 一 般 麦 秸 较 厚 的 玉 米 田 发 生 较 重 ,播 种期晚 的幼苗 发生更重 。秸秆
5
致 富或 覆盖 毒 土 。 全 保 护 措 施 ,穿 工 作 服 、胶 鞋 、 戴 胶 皮 应 急 措 施 : () 毒 饵 或 毒 土 。6 7 手 套 、 口罩 、风 镜 等 。 撒 毒 饵 时 要 戴 橡 1撤 6
平方 米用4 %毒 死蜱 乳油5 0 拌炒香的 胶 手 套 。体 弱 多 病 者 、 药 物 过 敏 者 和 月 8 0克
剂 ,也 具 有 较 好 的 防 效 。 三 是 清 除 玉 米 造 成 缺 苗 断 垄 。 危 害率 等 于 产 量 损 失 苗 基 部 麦 秸 、 杂 草 等 覆 盖 物 ,恶 化 害 虫 率 。 该 害 虫 一 般 白 天 躲 藏 于 玉 米 幼 苗 附 生 存 环 境 ,可 提 高 防 治 效 果 。 四 是 对 幼 近 的 土 中或 碎 麦 秸 下 ,晚 上 危 害 玉 米 , 苗 期 缺 苗 断 垄 严 重 的 及 时 进 行 移 栽 补 有 的 白 天躲 于 幼 茎 内 危 害 。 苗 ,对倒 伏 的大 苗 ,及 时 培 土 扶 苗 。 ( 作文 孙 任 宝珍
部 和 端 部 各 有 一 个 小 黑 点 ,故 名 二 点 委
玉米田二点委夜蛾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二点委夜蛾,是近年河北省玉米田新发生的害虫,主要为害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
在河北省每年6~8月主要以幼虫钻蛀或咬食玉米幼苗根茎部危害,轻者造成玉米苗倾斜、倒伏或形成枯心苗,严重的造成植株枯死,是玉米田的主要害虫之一,如不及时防控,将会严重威胁玉米生产。
1形态特征二点委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成虫具有趋光性,体长1~1.2cm,前翅黑灰色,上有白、黑点各1个,后翅银灰色,有光泽。
成虫昼伏夜出,喜于麦套玉米田活动,白天隐藏在玉米下部叶背或土缝间,特别是麦秸下。
老熟幼虫体长1.4~2cm,灰黄色,体背侧线黑色,胸节无此线,喜阴暗潮湿的环境,怕强光,一般在玉米根部或者湿润的土缝中生存,尤其喜聚集于麦糠麦秸下,受到惊扰时,呈“C”形假死性。
老熟幼虫在土中吐丝做茧,并于其内化蛹,蛹长1cm 左右,淡黄褐色至褐色。
卵馒头状,黄绿色至土黄色,直径不到1mm,上有纵脊;卵多散产于麦秸基部、玉米苗基部和附近土壤中,卵期3~5d,即可孵化为幼虫。
单头雌蛾可产卵数百粒,产卵期可持续1个月。
2发生规律二点委夜蛾幼虫在玉米幼苗周围有秸秆覆盖的根部或浅表层土壤处活动,钻蛀或咬食玉米茎基部或浅表层根,在玉米幼苗3~5叶期,蛀食玉米茎基部,形成3~4mm的圆形或椭圆形孔洞,造成玉米地上部心叶萎蔫枯死;在玉米苗8~10叶期,咬断玉米主根、气生根,造成玉米倒伏,严重者枯死。
幼虫为害玉米的高峰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一般顺垄为害,具转株为害习性;有群居性,多头幼虫常聚集一起为害;在小麦套种的玉米田,棉田倒茬的玉米田,高麦茬或麦秸覆盖厚、播种时间晚、田间湿度大的玉米地块该虫发生重。
二点委夜蛾在河北省中南部1年发生2代,田间幼虫虫龄不整齐,世代重叠发生。
幼虫随虫龄增大,食量增大,抗药性增强。
每年6月上旬~8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及第1代成虫高发期,也是防控的关键期,尤其是在6月底~7月初这段时间,此期越冬代成虫产卵孵化出的幼虫主要集中在玉米田为害,为防控的关键时期。
玉米老专家告诫你:夏玉米管理,万万要“看好”此虫!

玉米老专家告诫你:夏玉米管理,万万要“看好”此虫!近年来,这虫子给夏玉米区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可还是经常被认错,错失了防治时期。
很多人错认为是地老虎,其实是——二点委夜蛾。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二点委夜蛾,看看究竟怎样才能不认错?认清虫子很重要在夏玉米区二点委夜蛾与地老虎会混合发生,成虫、幼虫形态相似,危害特征也比较相似,很容易混淆,从而影响防治效果。
这也忒像了吧!1.相似之处三种害虫都属于夜蛾科。
虫体大小相似,颜色褐色,幼虫虫体背面有条纹,成虫翅的花纹较为相似。
2. 区别幼虫大小:二点委夜蛾最小,最大的虫子才有2cm;黄地老虎比较大的有3~4cm,小地老虎最大4~5cm。
颜色:都是褐色,但请注意,二点委夜蛾是灰褐色,黄地老虎淡黄褐色,而小地老虎黄褐色。
形态:二点委夜蛾比较瘦小,比较光滑,头比较短,比较小,头比胸窄,整体来看好像看不到头部;两种地老虎比较粗,比较胖,还有很多褶皱,头特别大,跟胸一样宽。
所以,找不到头的小虫子就是二点委夜蛾。
线:腹部背面有两条灰白色纵带——侧背线,每节对称分布有4个白色中间有黑点的毛瘤;黄地老虎多皱纹,臀板具2大块黄褐色斑,中央纵断;而小地老虎体表粗糙,满布龟裂状皱纹和大小不等的黑色颗粒,臀板黄褐色,有2条深褐色纵带。
成虫大小:成虫大小也不一样,二点委夜蛾特别小,1cm长,黄地老虎是1.5~2cm,小地老虎个头比较大,一般大于1cm,有时候也会大于2cm。
颜色:三种虫子也都是褐色,二点委夜蛾颜色最浅,偏土灰色,黄地老虎次之,淡褐色,而小地老虎颜色最深,有点发黑。
翅:二点委夜蛾的环纹为一黑点,一个翅一个,共两个,比较明显,称为二点委叶蛾,它的肾纹小,有黑点组成的边缘,外侧中凹,有白点;翅外缘有一列黑点约7~8个,非常明显。
黄地老虎,环纹、肾纹明显,均围以黑边,中央有暗褐色点。
小地老虎翅的前端部分夹白特别明显;肾纹、环纹暗褐色,边缘黑色、肾纹外侧有1个尖朝外的三角形黑斑,非常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
二点委夜蛾识别方法
属鳞翅目夜蛾科,学名[Proxenus lepigone (Moschler,1860)] (异名Athetis lepigone),分布于日本、朝鲜、俄罗斯、欧洲等地。
成虫:翅展20mm。
头、胸、腹灰褐色。
前翅灰褐色,有暗褐色的细点;内线、外线暗褐色,环纹为1黑点;肾纹小,有黑点组成的边缘,外侧中凹,有1白点;外线波浪形,翅外缘有1列黑点。
后翅白色微褐,端区暗褐色。
腹部灰褐色。
雄蛾外生殖器的抱器瓣端半部宽,背缘凹,中部有1钩状突起;阳茎内有刺状阳茎针。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4~18mm,最长达20mm,黄灰色到黑褐色;头部褐色,额深褐色,额侧片黄色,额侧缝黄褐色;腹部背面有两条褐色背侧线,此线到胸节消失,各体节背面前缘具有一个倒“V”的深褐色斑纹;气门黑色,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下线白色。
有假死性,受惊后蜷缩成C字形。
5个龄期。
幼虫分龄标准:幼虫按体长分级。
1龄1~2mm,无第一对腹足;2龄2~5mm;3龄5~10mm;4龄10mm 以上;5龄,体节缩短,身体较僵直不活跃。
卵:馒头状,上有纵脊。
初产黄绿色,后土黄色。
直径不到1mm。
产在潮湿的麦秸下土表和土中。
蛹:老熟幼虫入土做一丝质土茧包被内化蛹,或化为裸蛹。
蛹长10mm,化蛹初期淡黄褐色,逐渐变为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