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学专业培养方案(20201028224901)
3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所属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标准学制:四年学科门类:工学专业代码:080704专业门类:电子信息类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和电子技术基础理论,掌握新型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分析、设计、制造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良好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在微电子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一)知识结构要求1.掌握较宽厚、扎实的数学基础、物理学基本理论。
2.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基本知识。
3.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微电子技术学科基础知识,掌握新型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分析、设计、制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4.掌握本专业工作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良好的英语基础知识。
(二)能力结构要求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新型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的基础知识及分析与设计方法。
2.具有文献资料的查询、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微电子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的基本能力。
3.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借助计算机辅助软件独立进行版图设计、器件性能分析。
4.具有较强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系统思维模式,初步具备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实验设计、工程设计和计划实施的能力。
(三)素质结构要求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素养;2.具有团结友爱、乐于奉献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具有科学与创新精神,视野开阔,敢于探索,勇于创新;4.具有健康的体魄、纯洁的心灵、向上的心态、豁达的胸襟。
三、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四、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核心课程: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制造与测试、基于Verilog HDL的FPGA设计基础、集成电路版图设计。
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技术方向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技术方向)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系统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微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与方法,可以在电子系统、集成电路、电子器件的设计与制造开发中承担任务,拥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系统分析与开发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毕业后,可在电子科学技术及微电子技术相关学科领域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或经营管理等工作,并有在工作中继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毕业后经过5年左右的实践锻炼,能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具有独立承担本专业或相关领域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能力;预期发展为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成为本领域的专业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
二、专业毕业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数学、自然科学及工程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以及微电子技术基本技能与方法,针对电子科学与技术及微电子技术相关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具有问题分析、研究、解决方案的设计、以及项目管理的能力,并且能够理解和评价复杂工程问题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此外,毕业生还应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
毕业要求具体地说,对于本专业的学生,毕业要求包括如下12项基本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及微电子技术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和开发满足特定需求的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和电子系统,并能够在设计与开发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序的结论;(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10)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微电子学专业培养方案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建立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开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开展与安康个性和谐统一,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掌握微电子技术根本理论、技能与最新技术开展动向、计算机系统与接口芯片根本理论和根本技能,受到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电子产品开发的根本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良好的科学素养、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微电子设计和生产领域及各类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从事科技开发、产品设计、工程技术与生产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掌握微电子学专业所必需的根底知识、根本理论和根本实验技能,能在微电子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产品开发、工程技术、生产管理与行政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微电子学的根本理论和根本知识,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根本训练,具有良好科学素养,掌握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新型半导体器件的设计、分析及测试所必需的根本理论和法,具有集成电路分析、设计、器件性能分析和幅员设计等根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和VLSI设计与制造等面的根本理论和根本知识,掌握集成电路和其它半导体器件的分析与设计法;2.熟悉集成电路设计的CAD系统,掌握硬件描述语言及逻辑模拟、电路模拟、时序分析等技术,具有应用EDA工具设计与分析集成电路的技能;3.具有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幅员设计与可靠性分析的根本能力;4.掌握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理论,具备从事微电子生产线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5.掌握电子电路技术、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软件设计与制作等根本知识,适应在相应工作领域〔如通信、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等〕的需要;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根本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能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具备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7.了解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和其它新型半导体器件的应用前景、最新开展动态,以及电子产业开展状况;8.熟悉电子产业政策、国外有关的知识产权及其他法律法规。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微电子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集成电路封装、微电子组装、微电子产品可靠性制造与检测技术理论知识,具备在微电子产品设计、制造、测试与组装过程中进行系统设计、工艺制造、质量检验及生产管理的能力,能够在微电子科技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通过系统学习,本专业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善良诚信,做事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严谨务实,团结协作;积极乐观,身心健康。
2.掌握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微电子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微电子制造技术、微组装工艺、质量与生产管理等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微电子产品互连技术、微电子系统可靠性及质量控制技术等,了解微电子技术发展趋势及前沿技术。
3.具备一定的微电子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微电子产品制造过程中的生产管理、质量检验及系统综合等研究能力;具有本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究、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在工程实际中进行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综合应用、利用现代手段进行信息交流及资料收集整理的能力;通过微电子工程的专业技能训练具备初步解决该领域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学制:全日制4年;修业年限:3年至6年。
四、主干学科主干学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五、相近专业与本专业相近的专业是:电子信息工程六、主要课程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与系统设计、信号与系统、微电子概论、电子工程材料、半导体物理与器件、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制造技术、机械学概论、传感器技术、微组装工艺、微组装设备应用及维护、电子产品工艺设计基础、质量管理与生产管理等。
微电子产品互连技术方向课程为微电子封装技术、混合微电路技术、测试与检验技术;微电子系统可靠性及质量控制方向课程为电子产品可靠性设计、电子产品失效分析概论、环境试验与电磁兼容试验等。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道德和文化素质修养、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健康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具备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跟踪掌握本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够从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集成)器件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1、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特别是有较好的人文素质。
2、较系统地掌握微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半导体器件的设计、制造及封装与测试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电路设计、分析、工艺分析、器件性能分析和版图设计等的基本能力。
3、熟悉本专业领域某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4、熟悉一门外语,要求能阅读专业书刊,并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5、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二、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主要课程主要课程: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电子器件原理、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射频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CAD、微电子材料、微电子工艺、IC版图设计、SOC设计、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等。
四、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论文、专业实践、毕业实习、自主创新学习、军训、综合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
五、修业年限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制:3-6年。
六、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七、学分要求(一)课堂教学学分要求本专业学生须修满178.5学分方可取得毕业资格。
其中课堂教学137.5学分,实践课41学分。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道德和文化素质修养、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健康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具备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跟踪掌握本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够从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集成)器件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1、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特别是有较好的人文素质。
2、较系统地掌握微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半导体器件的设计、制造及封装与测试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电路设计、分析、工艺分析、器件性能分析和版图设计等的基本能力。
3、熟悉本专业领域某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4、熟悉一门外语,要求能阅读专业书刊,并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5、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二、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主要课程主要课程: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电子器件原理、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射频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CAD、微电子材料、微电子工艺、IC版图设计、SOC设计、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等。
四、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论文、专业实践、毕业实习、自主创新学习、军训、综合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
五、修业年限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制:3-6年。
六、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七、学分要求(一)课堂教学学分要求本专业学生须修满178.5学分方可取得毕业资格。
其中课堂教学137.5学分,实践课41学分。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Specialty inMicroelectron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一、培养目标Ⅰ.Program Objectives本专业培养掌握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够从事该领域的各种微电子材料、器件、封装、测试、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的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工程技术、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This program trains advanced talents with basic knowledge, theory and experimental skills necessary for Microelectron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se talents can be engaged in various works in microelectronic materials, devices, packaging, testing,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and system as well a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technique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roduction management.二、基本规格要求Ⅱ.Learning Outcomes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能力;2、掌握本专业领域较宽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微电子材料、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3、受到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掌握各种微电子器件与集成电路的分析、设计与制造方法,具有独立进行微电子材料及器件性能分析、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工艺流程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工程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4、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发展前景,了解微电子产业的发展状况。
微电子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微电子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及创新精神,掌握微电子学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掌握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其它半导体器件的设计方法和制造工艺、电路与系统的设计知识,能在微电子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工程技术、生产管理与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微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科学素质,掌握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其他半导体器件的设计、制造及测试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电路与系统设计、电路分析、器件工艺设计与分析和版图设计等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2.掌握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和VLSI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集成电路和其它半导体器件的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VLSI 制造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新型设计软件;3.掌握电子电路技术、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软件设计与制作等基本知识,以能适应在相应专业(如通信、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等)的工作要求;4.掌握微电子学基本实验技能;5.了解VLSI和其它新型半导体器件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产业发展状况;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试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7. 熟悉国家电子产业政策、国内外有关的知识产权及其他法律法规。
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184学分方可毕业。
三、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四、主要课程和特色课程主要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半导体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集成电路工艺原理、集成电路CAD、半导体光电材料、半导体光电器件原理、半导体光电器件工艺、微电子学专业实验和集成电路工艺实习特色课程:集成电路工艺原理、集成电路CAD、半导体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半导体光电材料、半导体光电器件原理、半导体光电器件工艺五、学制与学位学制:基本学制修业年限为4年,采取弹性学制,可在3~6年获得全部学分,完成学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掌握微电子技术基本理论、技能与最新技术发展动向、计算机系统与接口芯片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电子产品开发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良好的科学素养、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微电子设计和生产领域及各类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从事科技开发、产品设计、工程技术与生产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掌握微电子学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微电子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产品开发、工程技术、生产管理与行政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微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
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科学素养,掌握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新型半导体器件的设计、分析及测试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集成电路分析、设计、器件性能分析和版图设计等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和VLSI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集成电路和
其它半导体器件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2. 熟悉集成电路设计的CAD系统,掌握硬件描述语言及逻辑模拟、电路模拟、时序分析等技术,具
有应用EDA X具设计与分析集成电路的技能;
3. 具有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版图设计与可靠性分析的基本能力;
4. 掌握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理论,具备从事微电子生产线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
5. 掌握电子电路技术、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软件设计与制作等基本知识,适应在相应工作领域(如
通信、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等)的需要;
6.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
能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具备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7. 了解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和其它新型半导体器件的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 以及电子产业发展
状况;
8. 熟悉国家电子产业政策、国内外有关的知识产权及其他法律法规。
三、主干学科
主干学科:微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四、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电路分析理论、模拟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电子线路、半导体物
理学、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半导体器件物理、微电子制造科学原理等方面的课程、
Verilog数字系统设计、集成电路设计EDA工具。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教学(电路实验、模拟电子线路实验、数字电子线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C语言实验、单片机系列实验、PCB工艺实验、微电子系列实验、集成电路设计EDA工具实验、Verilog数字系统设计实验)、课程设计(电子工艺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路CAD S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EAD技术课程设计、集成电路课程设计)、课外科技活动、教学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综合设计、毕业设计。
六、修业年限:四年
七、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八、毕业合格标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通过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总学分达到170学分。
微电子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及其进程表
微电子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及其进程表
微电子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学时、学分分配表及毕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