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教案-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课题: 5.2 预防犯罪
科目思品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授课时间
主备张涛复核执教人
教材分析
教学目
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
遵纪守法。
能力目标: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知识目标: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
犯罪能够判断犯罪行为。
教学重点犯罪的特征;区别一般违法和犯罪。
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
学情分析
由于未成年人的人生阅历和经验有限,辨别能力不强,易受社会环境影响,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如不及时提高认识和改正,有可能滑向违法犯罪。
因此,必须帮助他们认
识到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
为违法犯罪。
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学法指导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案例等素材;学生准备不良行为转为违法犯罪的案例。
板书设计。
道德与法治八上第五课第二节《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节《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材料分析,总结并说出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2.通过材料分析,区分刑法与刑罚的不同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以及材料阅读,讨论、分析并总结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学习重点】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学习难点】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学习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两幅图片,判断其分别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学生回答)第一幅图片属于民事违法行为,第二幅图片则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同样是欠债不还,为什么两幅图片的违法行为分类不同呢?要想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了解什么是犯罪,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预防犯罪》(板书)精讲新课:首先,我们一起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目标才有方向,让我们一起来开启本节课的学习之旅。
【第一环节】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思考:阅读并分析材料,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学生回答)点拨:(1)法律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或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
(2)写入刑法可以有效遏制这种犯罪行为。
(3)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过渡:抢夺公交车方向盘的行为从一般违法行为变成了刑事违法行为,是因为它符合了犯罪的基本特征,我们通过分析这则材料,找出犯罪有哪些基本特征。
我们一起来看表格,我找同学来分析一下(学生回答)点拨:犯罪的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的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板书)【第二环节】刑法和刑罚的区别过渡:这里有一个新的法律名词“刑罚”出现了,我们一起来区分一下与它发音比较相似的“刑法”有哪些区别点拨:(1)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5课 第2课时预防犯罪

第2课时预防犯罪【知识与技能】知道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知道刑法的含义及分类;青少年要预防犯罪,自觉守法。
【过程与方法】提高对刑法和犯罪的认识;能够辨别犯罪行为,认清不良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自觉遵纪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
【重点】加强自我防范。
【难点】1.对刑罚含义及分类的理解。
2.对不良行为的区分及理解。
【自主学习】带着下面的问题,快速阅读教材正文,思考并在书中进行标记。
1.犯罪的基本特征有哪些?2.刑罚的含义是什么?3.我国的刑罚体系是怎样的?4.我们应如何预防犯罪?【新课导入】漫画赏析师: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犯罪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知道什么是犯罪,懂得如何预防犯罪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预防犯罪》。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了解罪与罚1.刑法的内容及地位[活动设计]阅读教材P52运用你的经验[问题思考]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答案提示:①砸破汽车玻璃偷盗车内物品属于盗窃犯罪。
《刑法》第264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②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非法食品添加剂,属于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犯罪。
《刑法》第144条规定: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③为了逼对方还债而绑架他人属于非法拘禁。
《刑法》238条规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教师点拨:(1)内容:刑法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怎样的刑罚。
(2)地位: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2课时 预防犯罪

第2课时预防犯罪知识目标1.知道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知道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知道刑法的含义及分类。
4.青少年要预防犯罪、自觉守法。
能力目标1.提高对刑法和犯罪的认识。
2.能够辨别犯罪行为,认清不良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
3.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对犯罪三个基本特征的认识,树立底线意识,自觉遵守法律。
2.知道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制裁,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识。
3.预防犯罪要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重点1.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2.青少年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难点1.刑罚含义及分类的理解。
2.对不良行为的区分及理解。
教师准备:教学幻灯片学生准备:预习新课一、情景导入,场景激趣【案例】为吃宵夜抢同学钱财在海口市某中学读初一的郑某与杜某,商量着去吃夜宵,但又没钱,两人便决定去学生宿舍找同学强行索要。
郑某用衬衣蒙住脸,杜某则戴一顶旅游帽,窜入同年级某班宿舍,将门撞开后,向室内的学生索要钱物,并叫道谁不给就打死谁,并用扫把猛打床板恐吓学生,两人同时动手搜梁某等4人的口袋。
抢得几元钱后,两人到校外去买了一瓶矿泉水,并买了几支烟抽后,又回去窜到另一个宿舍,采取同样的方式向同学们“要”钱,当时一个同学口袋里只有几元钱,他央求两人给他留一块钱第二天吃早餐,两人丢给这名同学一元钱后扬长而去。
当晚,两人共抢得现金31.5元,均被两人用来抽烟喝水和炸东西吃。
自以为找到了“快速发财”的捷径,仅隔一天两人又再次闯入学生宿舍准备抢劫时,被在宿舍附近蹲守的校保卫人员和民警现场抓获。
法院审理此案后认为,郑某与杜某两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暴力威胁手段劫取他人财物,其行为均构成抢劫罪,但因两人未满18岁,又系在校生,具备法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一审分别判处两人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500元。
教师点评:因为在校中小学生超前消费与经济实力不能满足的矛盾,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抢劫案件在校内外并不鲜见,有的抢劫者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在犯罪。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上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上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预防犯罪》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二框5.2预防犯罪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能力目标: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动态呈现概念及事例,帮助学生积极、有效地对知识进行回顾理解与巩固。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对同学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有更深认识,纠正错误,提高学习质量。
(3)通过多媒体信息的呈现,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意境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预防犯罪的学习,让学生对形成正确的价格观和世界观。
(2)通过教师的提示和启发,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发言的良好习惯。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集体意识,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对象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反应灵活,活泼好动,对学习新鲜事物有很大积极性。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对初中八年有学生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观察发现、启发引导、相互讨论的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整理并完整表达个人的思想;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中对相互启发,开阔视野,加深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培养其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特长,在优化组合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搜集有关犯罪的事例及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盗窃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非法拘禁罪图片及刑法条文。
预防犯罪+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法治教育”中的学习主题。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
本课依据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相应部分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
具体对应的内容是:“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了解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种类,建立对校园暴力等青少年常见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法律常识,但依法维权意识仍然比较缺乏,正义感强,但缺少自控能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1.政治认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公民。
2.道德修养:认清犯罪的危害,知道犯罪的严重后果,树立法不可违意识。
3.法治意识:明辨是非,加强自我约束,远离不良行为,防微杜渐。
4.责任意识:从小事做起,遵章守法,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重点:犯罪的含义、种类及基本特征;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教学难点: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多媒体教学、网络音视频资源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师设置活动:新课导入1.播放视频:央视新闻——惩治校园欺凌2.提问:这一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1.认真观看视频。
2.思考教师问题,并积极举手发言1.了解罪与罚介绍寻衅滋事罪的案例思考:五名未成年被判刑依据的是哪部法律?造成了哪些危害?(请从个人、他人、家庭、社会角度分析)2.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犯罪带来了危害。
3.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刑法的作用及内容。
4.我看罪与非罪分别展示两种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优秀获奖教学设计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学习内容:本节课分成两目内容:第一目是“了解罪与罚”,第二个目是“加强自我防范”。
本节课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增强法治观念;帮助学生反省自身行为,远离不良行为,积极预防犯罪。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已经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思维能力,但往往看事情又很片面,情绪不太稳定,做事容易冲动,对法律及犯罪等知识的了解非常有限,法治观念淡薄,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因此,对中学生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是十分必要。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二)能力目标:
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认清犯罪的危害性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犯罪的特征、刑罚处罚
难点: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
四、课型:新授课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
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情境的选择以人为本,走进学生的生活;是本课的设计理念。
学生在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合作探究中,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讨论中受到视频内容的感染实现了情感升华。
不足之处还是教师讲解的稍微多一点。
时间分配要更科学一些就更好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案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案1一. 教材分析《预防犯罪》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危害,学会预防和抵制犯罪。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犯罪的概念、犯罪的原因、犯罪的危害、预防犯罪的方法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预防违法犯罪。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诱发违法犯罪行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违法犯罪现象,但对犯罪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预防和抵制犯罪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认识犯罪的危害,学会预防和抵制犯罪。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危害,提高预防犯罪的意识。
2.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增强法治观念。
3.提高学生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 教学重难点1.犯罪的特点和成因2.犯罪危害的认识3.预防犯罪的方法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危害。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预防犯罪的认识。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预防和抵制犯罪。
4.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犯罪案例资料,用于课堂分析。
2.设计讨论问题和情景模拟活动。
3.准备教学PPT,图文并茂地展示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犯罪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犯罪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犯罪的概念、特点和成因,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犯罪案例,探讨犯罪的原因和危害。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预防和抵制犯罪。
4.巩固(5分钟)总结犯罪的原因、危害和预防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秉县第三中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教师小组教师刘明学
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周第课时累计课时课题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
教学目标:
1.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2.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增强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教学重点: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难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刑罚的种类。
教学方法及措施:欣赏歌曲、探究法、讨论、讲授法、概括归纳。
教学过程修订、增减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电影《少年犯》插曲,学生观看思考,
通过电影插曲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探究新课
一、了解罪与罚
(一)运用你的经验
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
查阅刑法,分析图片
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得出结论:刑法的含义及作用
(二)运用你的经验:
问题: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得出结论: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犯罪要承担的后果是是什么?
得出结论: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二、加强自我防范
(一)播放视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问题:那种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对不
对?为什么?
得出结论: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二)探究与分享:
问题: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绘制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
分析陈某走上犯罪的原因
娱乐—赌博—犯罪的“三部曲”
问题:他为什么会走上违法之路?
得出结论: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温水煮青蛙问题:想一想:这只青蛙为什么会丧生?
展示一些常见的不良诱惑
杀人蝙蝠的故事
得出结论: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
教师寄语: 要想不违法犯罪,把握品行是先例;学习法律知识,预防违法犯罪。
课堂小结(板书)
预防犯罪
课堂练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于这条法律规定下来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未成年人受到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
B .犯罪要受到法律惩罚
C.未成年人犯罪比成年人犯罪代价小
D.未成年人应当远离违法犯罪
2. 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这句话表明( )
A.小偷小摸没有关系,不会构成犯罪
B.一般违法与犯罪都是违法行为,应受法律制裁
C.“偷针”与“偷金”是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本质差别
D.一般违法较容易发展到犯罪
3.“罪孽本自微末始,身陷囹圄悔方迟”的诗句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犯了错误就会有牢狱之灾
B .有错不改,就可能跌入犯罪的深渊
C .小错可不断,大错不能犯
D .犯罪不一定违法,违法一定是犯罪
4.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即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
A .违反了刑法
B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罪与非罪 加强自我防范 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犯罪的三个特征
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养成良好习惯,杜绝不良行为
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