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理念的创新与传承.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语文教学是指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学科,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和创新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探讨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并探索如何在教学中平衡二者的关系。

一、文化传承与语文教学文化传承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语文教学既要传承古代文人墨客们的智慧,也要传承现代先贤们的思想成果。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古典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学习现代文学作品,了解当代文学家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关注。

文化传承的方式可以是通过传统文学作品的解析与赏析,使学生了解古代呈现形式与情感交流方式,融入到当代生活和语言表达中。

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和情感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

二、文化创新与语文教学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要求之一。

在现代社会,语言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

语文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融入到现代文化中去。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创新包括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材内容的创新。

例如,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源,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文学的魅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新颖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比如,通过让学生进行写作、演讲和辩论等综合性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平衡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传承了文化才有创新的基础,而创新又可以激发文化的新生命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平衡二者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和热爱,让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传统文学作品的价值。

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拥抱现代文化,关注当代文学作品的创新思想和新颖表达方式。

中国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国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国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一直以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深受世界各地的尊敬和喜爱。

如何在传承中创新,使中国文化焕发新的活力,继续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传承与创新的概念传承,指的是将前人的智慧和成果传递给后代,并得以保留和发展的过程。

中国文化传承是一个持续演变的过程,通过人们的学习、继承和传扬,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创新,指的是在传承的基础上,通过新的思维和方式,使文化得以更新和发展。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中国文化的传承之道1. 教育传承:中国古代文化注重教育,良好的教育传统使得中国文化有了较完整的体系。

在当今社会,教育仍然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相辅相成,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精心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2. 文化演出传承:戏曲、音乐、舞蹈等文化演出形式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承这些传统文艺形式,既要保留其原有的魅力和特色,又要通过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培育新的表演方式,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其中。

3. 文化节日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是中国人民重要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

传承中国的文化节日,除了保留传统的庆祝方式和活动,还应该以科技手段推广,让更多的人分享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中国文化的创新之路1.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文化创新。

例如,通过互联网将传统戏曲、音乐等呈现给更多的观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产生联系。

2. 跨界融合创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融合,产生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产品。

例如,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流行音乐相结合,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喜爱和传承。

3. 创新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需要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瑰宝,是一代又一代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传承是保护和延续文化的重要手段,而创新则是让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和魅力的关键因素。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互动共生,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将历史文化遗产传递给后代,使其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过程。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国,中华民族有着丰富而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传承这些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传承也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存。

二、文化传承的方法与途径文化传承的方法与途径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口述、实践、书写、教育等方式来进行。

口耳相传是最早的文化传承方式,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后代能够接受到最为原始和真实的文化教育。

此外,书写和记录也是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通过书籍和文件的保存,文化得以延续。

教育是一种更为系统和广泛的文化传承方式,学校、社会等各个环节都承担着文化传统的传授与传承。

三、文化创新的重要性文化创新是指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改革和创造性的发展。

在当今快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新意义重大。

它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思想、艺术等方面的新需求,同时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科技等方面的需求。

文化创新可以带来繁荣、进步和跨越式的发展。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互动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相互促进、互相依存。

传承保持了文化的根基和传统,而创新则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

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真正使文化焕发出生命力和创造力。

因此,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是紧密的,两者密不可分。

五、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途径为了更好地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保护好传统文化遗产是创新的基础。

其次,加强文化教育,通过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并参与到文化传承中。

再次,鼓励文化创新,提供创新平台和机会,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创造和展示自己的文化作品。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传承是指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将历史、传统知识和价值观传递给后代,使其得以延续和发展;而文化创新则是在传承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变革和更新,使文化保持活力和生机。

一、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传统的智慧。

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生活节奏加快,信息传播愈演愈烈,让人们更加容易忽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然而,正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让我们有了根基和力量,让我们能够在世界的舞台上自信地展现自己的特色和魅力。

文化传承不仅包括语言、宗教、艺术等方面,还包括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各个方面。

通过故事、神话、歌曲、戏剧等形式,传统文化将智慧和知识代代相传,让后人能够从中汲取养分,不断发展和壮大。

在当今社会,重要的是要重视文化传承的工作,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芒。

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继承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发展的过程。

文化创新是不断变革和更新的产物,它是因应时代变化而产生的新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创新变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要让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要让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交流。

文化创新不仅包括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包括现代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更加频繁,让文化创新成为一种时代的趋势。

有人说,文化是一种生命力,文化传承是文化的血脉,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灵魂,只有传承和创新相结合,才能使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生命力。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传承和创新是文化生命力的双重支柱,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文化创新,让文化得以发展和壮大。

通过继承前人的智慧和知识,我们可以在其基础上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让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壮大。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基因,是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传承是文化的延续和传播,而创新则是文化的活力和发展。

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双轮驱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传承是文化的基石
传承是文化的根基和基石,是历史的延续和记忆的传达。

在传承中,人们从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中汲取营养,感悟历史的智慧,继承和弘扬着民族的文化传统。

无论是传统的节日习俗、民间艺术表演还是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都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传承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们代代相传,使得民族的独特文化得以传扬光大。

创新是文化的生机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文化焕发新生的活力。

在创新中,人们打破传统束缚,吸纳外来文化精华,融入现代元素,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通过创新,文化可以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出新的魅力与活力。

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
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双翼,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可以让文化在传统中保持根基,又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而有了创新的激励,传承才能不沦为教条和僵化,能够与时俱进,展现出更为多元和丰富的面貌。

只有传承与创新相得益彰,文化才能不断更新,繁荣发展。

结语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项永恒的课题。

只有在传承中汲取力量,在创新中更新活力,我们才能让文化在当今世界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更为重要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好我们的文化,创新好我们的未来!。

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

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

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始终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而文化创新则是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和动力。

没有文化的传承,文化创新就会失去根基;没有文化的创新,文化传承就会失去活力。

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指将一个社会共同体的文化成果传递给下一代,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遵循前人的经验和智慧。

文化传承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创新的前提。

没有文化的传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更没有文化的创新。

1.文化传承是文化身份的认同。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其民族身份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

通过文化传承,人们能够认识和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从而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文化传承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文化传承使文化能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丰富的素材。

3.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前提。

文化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的。

只有深入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创新。

二、文化创新的重要性文化创新是指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文化产品和文化观念,使文化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动力。

1.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在历史进程中,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繁荣,离不开创新。

文化创新为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文化能够适应时代的变迁。

2.文化创新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其文化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

通过文化创新,可以提升国家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3.文化创新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

文化创新能够生产出更多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

三、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

传承是指传统文化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传递给后代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而创新则强调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新和重构,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

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首先,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需要依靠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归纳,同时也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再评估。

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才能打破旧有观念的束缚,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和艺术表达。

例如,中国传统的古典音乐在传承古典元素的同时,经过现代化的改革和创新,产生了许多新形式的音乐作品,更好地适应了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其次,文化创新有助于文化传承的深化。

创新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它通过对传统元素的提取和重组,激发出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

文化创新不仅可以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血液,更能够使它与现实社会相契合,与当代群众的生活需求相呼应。

比如,传统的戏曲艺术在新时代通过改编和创新,成功地走进了大众的生活,成为新一代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平衡点。

过于死板地坚持传统,会使文化失去活力,逐渐被人遗忘;而过于追求创新,又可能导致传统文化的失真和破碎。

因此,我们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敏锐地捕捉时代的脉搏,结合当下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趋势,推动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除了个体的传承和创新外,社会机制和政府引导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该加大对文化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各个领域的文化工作者参与文化创新。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到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传布并传承文化,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最后,要实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目标,培养和涌现一批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新一代也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改善,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才能够真正实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目标。

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积淀,它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特点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社会急剧进步和改革开放的大步前进的背景下,中华文化也在不断更新和创新中得以传承与发扬。

要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必须先了解什么是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便有其特有的文化精神和基本素质。

它包括了中华民族所有艺术、科技、哲学、宗教、文学、历史、道德、习俗、传统技艺、风俗民情等方面的内容,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最高精神追求和文化事业的最高成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和文化个性。

中华文化的传承是指将中华文化的精华,传承给后代。

它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代代传承的民族文化传统,由于受到了社会环境和历史的变迁,中华文化的传承多次陷入了低谷。

但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历经千难万险而又崭新的创造过程。

历史上,中华文化传承主要通过书籍、家族、学术机构、民间团体等途径完成。

而在当今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承方式日益多样化起来,传承途径从线下扩展到了线上,传承主体从个人扩展到了机构和社团。

中华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简单地继承,还需要加以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使其与时俱进。

中华文化的创新是指在传承中,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和学问,融合其他文化的精髓,以及创新中华文化本身。

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在传承的基础上,中华文化也要不断地融合其他文化的优秀的内容,进一步繁荣壮大,创造出更加出色的表现形式。

中华文化的创新不仅有助于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而且有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让中华文化融入到全球人类文化体系之中。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项很重要的文化建设任务,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其具体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呢?一、从文化教育上入手文化教育是传承中华文化和创新的重头戏,它具有广泛的基础和深远的影响。

新时代的文化教育要注重独特性,有针对性,针对当下青年的文化需求(例如,沉淀历史、尊崇自然等文化理念),向他们展示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让他们真正爱上中华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理念的創新與傳承
2009青年學者論壇學術研討會
一、會議主旨
「一切學術思想,都是人的思想,一切文化,都是人創造的」。

以人為本的人文理念,既是中國和東亞傳統底下,讀書人面對宇宙自然萬物的基本態度,也是文藝復興以降,西方思想、藝術的核心關懷,無論是啟蒙運動對光明的渴求和理性的呼喚,或浪漫主義對黑夜的晦暗與神聖的探掘,莫不以人的主體能動性為出發點。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和科技文明的發展,激勵了思想家對於人之異化問題的思索和存有情境的揭露;而近代以來「現代性」宏觀敘事所蘊含的主體膨脹和對於理性之統合作用的過度信賴,卻也促成了當代思想對於「他者」的關注與差異的尊重,後現代、後殖民思潮於焉興起。

值此學說紛陳、思潮激盪之際,關心學術發展的知識份子們,重新省思東、西方人文理念之傳承,檢視其於人文學各領域之創新、變化與實踐成果,此其時也!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之成立,旨在整合人文學界之意見,形成發展策略,以提升國內人文學術之研究水準,並研擬各項前瞻性研究議題,推動跨學門研究。

基於前述宗旨,本研究中心擬於2009年5月21、22兩日,以「人文理念的創新與傳承」為題舉辦「青年學者論壇學術研討會」,藉由實質的研究成果發表和學術研討,鼓勵青年學者踴躍發表論文,與同世代之人文學相關領域學者積極展開對話、交流。

二、主辦單位: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
三、會議時間與地點
1. 時間:2009年5月21、22日
2.地點: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館一樓會議廳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會議廳﹝台大校史館二樓﹞
* 一律通訊報名,請依本欄最後一頁表格填寫後寄至:r97124004@.tw ** 相關訊息請參閱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網頁:.tw 地址:106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洽詢電話:(02)2363-9808#26、41
2009青年學者論壇學術研討會議程
第一天﹝5月21日星期四﹞
開幕式﹝台大哲學系會議廳﹞9:30 – 10:00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楊秀芳教授致詞
A場﹝台大哲學系會議廳﹞
第一場、人文主義和當代詮釋10:00-12:00 主持人:陳榮華(台大哲學系)
陳宣而,介於自身傳統與異文化之間的詮釋學:高達美與賀須的比較
陳佩筠,身體、語言、平行論─德勒茲與斯賓諾沙的表現論
邱黃海,文獻詮釋與哲學詮釋的關係問題─戴震與Friedrich Ast的對比性研究
午餐
第二場、判斷力、語言和詮釋1:30 – 3:30 主持人:邱黃海(中研院文哲所)
吳豐維,康德論人:一個《判斷力批判》的解讀
蒲世豪,維根斯坦與達馬修
黃偉雄,再思翻譯的不確定性與解釋
茶敘
第三場、關懷倫理、機智美學和神話重述3:45 – 5:45 主持人: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
石致華,諾丁關懷倫理學與道德教育初探
林佳燕,三國機智美學精神
向鴻全,我把故事重說一遍:論「重述神話」運動及其意義
晚餐
B場﹝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會議廳﹞
第一場、士人、胥吏,家禮和功夫實踐1:30 – 3:30 主持人,徵詢人選:陳昭揚(師大歷史系)
林永勝,宋代士人對於工夫的兩種實踐方式─從洛學與蜀學的爭論談起
武金山,宋代胥吏在政府中的功能與地位
張文昌,揚私情以伸公義─中國中古家禮的發展
茶敘
第二場、近代台灣與殖民現代性3:45 – 5:45主持人,陳培豐(中研院台史所)
楊典錕,中日戰爭前夕的台灣武備-以《畑俊六日誌》為中心的檢討
石婉舜,劇場空間、戲劇治理與殖民計畫—以高松豐次郎的殖民地戲院事業為中心
連憲升,戰爭陰影下的「文明」之聲─日治末期台灣的音樂現代性論述
******
第二天﹝5月22日星期五﹞
A場﹝台大哲學系會議廳﹞
第一場、歷史與哲學的辨證9:00 – 10:20 主持人,徵詢人選:林明照(師大國文系)
廖欽彬,戰後京都學派的歷史哲學與「近代超克」―以田邊元與大島康正為中心
孫中曾,哲學真理與歷史真理的二重奏:胡適與傅斯年對於真理的企求
茶敘
第二場、淨土圓頓與大同理想10:40 – 12:00 主持人,徵詢人選:洪淑芬(台大中文系)
廖崇斐,熊十力論《禮運經》
施凱華,天台智者「心淨土淨」之圓頓思想
午餐
第三場、影像的虛實、差異和藝術裡的人文主義1:30 – 3:30主持人,徵詢人選:林志明(國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張美陵,隨意快拍的攝影:數位生活的網絡影像
賴毅,繪畫與攝影的材質分析與比較─以「如畫風景」系列作品為例Herbert Hanreich,The ‘Telephone of the Beyond’: Nietzsche’s Critique of
Wagner’s ‘Pure Humanity and his Concept of Art’
茶敘
第四場、他者,面容與時間3:45 – 5:45 主持人:黃冠閔(中研院文哲所)
楊婉儀,萊維納斯哲學中的主體形貌
張國賢,S/M與德勒茲的時間思想
李瑜,面容與時間─對「喬康達」的一種詮釋
B場﹝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會議廳﹞
第一場、神魔、小說、晚明文化10:40 – 12:00 主持人:李玉珍(清大中文系)
林桂如,從《三台萬用正宗》論余象斗之神魔小說
劉瓊云,變質的經文─從百回本《西遊記》結尾的問題看晚明文化
茶敘
第二場、政治、藝術、修練13:30 – 14:50 主持人:蔡欣欣(政大中文系)
林智莉,遍歷諸境、磨練身心─論屠隆《曇花記》修練歷程的時空觀
汪詩珮,政治與藝術的遇合:1956年崑劇《十五貫》的光與影
議事規則
論文發表時間:每篇25分
開放討論:每篇15分﹝每人發言以3分鐘為限﹞
論文發表人簡介(依發表順序):
陳宣而,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陳佩筠,淡江大學英文學系助理教授
邱黃海,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博士後研究員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蒲世豪,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黃偉雄,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石致華,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林佳燕,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向鴻全,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林永勝,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武金山,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張文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楊典錕,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石婉舜,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連憲升,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廖欽彬,日本筑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博士
孫中曾,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廖崇斐,中興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施凱華,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張美陵,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賴毅,巴黎第一大學造型藝術與美學研究所博士後選人Herbert Hanreich,義守大學應用英語系助理教授
楊婉儀,東海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張國賢,南華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李瑜,巴黎第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林桂如,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候選人劉瓊云,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林智莉,亞東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汪詩珮,中正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主持人簡介(依主持順序):
陳榮華,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邱黃海,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博士後研究員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陳昭揚,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陳培豐,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林明照,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洪淑芬,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林志明,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副教授.
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理教授
李玉珍,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蔡欣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2009青年學者論壇報名表
附註:
即日起開放電子郵件通訊報名,5月10日截止。

報名以100名為限。

主辦單位保留資格審核權,未經報名主辦單位不提供會議手冊與午餐便當。

請傳送報名表至:r97124004@.tw【註明:報名2009青年學者論壇】
洽詢專線:02-2363-9808#26、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