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蒲松龄落第不落志的故事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语文趣味故事——落第以后

小学语文-语文趣味故事——落第以后

小学语文-语文趣味故事——落第以后蒲松龄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

他写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蒲松龄的生活道路是并不平坦的。

19岁时初应童子试,他成绩在县,府,道里都曾名列前茅,但后来却屡试不中,四次落第。

他一生大半时间在乡里当塾师,家境比较贫寒。

但他一不灰心丧气,二不趋炎附势,而是刻苦自砺,深入民间,广采博搜民间故事,决心有所作为。

据说,有一年的夏天,蒲松龄正坐在屋里写书,写着写着,感到很不顺手,再也写不下去了。

只好搁下笔来,走到门口,想活动一下身体,休息一下脑子。

在他住房的旁边,有口山泉,一年四季,清水涓涓,这就是后来人们传说的"柳泉"。

当时,每到夏天,附近的农民都喜欢在中午或者晚上,来到这里乘凉。

一般过路人经过这里时,也要停下来,歇阵气,喝口泉水。

这一天,那里就坐了一群人,正在乘凉,聊天。

蒲松龄见了,脑子灵机一动,立刻想到,"俗话说,一人肚里一条计,三人肚里一本戏。

我为什么不去向他们求教呢"于是,他回到屋里,找出几件旧衣裳,第二天拿去当了,把当的钱买回来几斗绿豆。

然后,请人在泉边搭起一个凉棚,铺上草席,安上一口缸,煮了几锅绿豆汤在缸里凉着,旁边放把瓢。

谁在那里歇脚乘凉,都可以舀瓢绿豆汤解渴,不收钱。

但是,他有个条件:喝过以后,要给他讲一个新奇的故事。

别人讲故事时,他用心地听,用脑子记下来,等人散场后,回到屋里再加以整理和润色,写成一篇一篇的故事。

后来,他把这些故事和其它的故事汇集在一起,起了一个总名字,叫做《聊斋志异》。

在这部小说集里,蒲松龄巧妙地通过谈狐说鬼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特别是对那些鱼肉百姓的贪宫污吏,更加无情地鞭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疾苦,道出了人民的心声。

历史故事之名人-蒲松龄的跌宕人生

历史故事之名人-蒲松龄的跌宕人生

历史故事之名人-蒲松龄的跌宕人生蒲松龄18岁这年,也就是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他与本县罗村镇道口村“文战有声”的庠生刘国鼎的次女成亲。

看来,也是“门当户对”,都是有文化的家庭。

第二天,才新婚拜堂的蒲松龄就去参加童试,没想到初次应试,就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藉藉诸生间。

如果将童试以高考举例的话,那么蒲松龄就相当于考了县、市、省的文科状元。

大文学家施闰章,更是个爱才如命的山东学道。

在看了蒲松龄的考场作文后,施闰章拍腿叫好,大为赞赏,于是拿起笔来就写了批语:“首艺空中闻异香,下笔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

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又掉臂游行之乐。

”大概意思就是说蒲松龄的文章把人们那种追名逐利的丑态通过“蚤起”这两个字写绝了,写活了,并且写起文章来既轻松愉快,又非常流畅。

于是,施闰章大笔一挥,便将蒲松龄点为山东秀才第一名。

当时的蒲松龄还沉浸在美好的喜悦之中,对于自己的未来那可是相当自信,因为下一步功名就是要考举人了。

于是,第二年,踌躇满志的蒲松龄,便与同窗挚友张笃庆(历友)、李尧臣(希梅)、王鹿瞻等结为“郢中社”。

大家聚在一起喝酒吟诗,即兴唱和,好不痛快。

其后,蒲松龄又年年游学在外。

先去城西沈家与宁绍道参议沈润之子沈天祥(燕及)“共灯火”;又应李尧臣之邀,于康熙三年(公元1664)春到城东李家与之“共笔砚”。

这段时间的蒲松龄可谓是春风得意。

数十年私塾生涯跌宕起伏然而,正当蒲松龄春风得意,靠父亲出资到处游学时,家里却出现了变故。

由于他的两个嫂子都是文盲,常常闹家庭矛盾。

蒲松龄曾在书里说过这样一段话:“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

可能就是说他两个嫂子,她们为了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把家里边闹得鸡犬不宁。

没有办法,商人蒲磐只好选择给儿子们分家了。

但是,分家又分得很不公平,由于两个嫂嫂能打能叫能抢,而蒲松龄的妻子刘氏非常贤惠,沉默寡言躲在一边。

这样分家分的结果就是蒲松龄只分到了农场老屋三间,再加二十亩薄田,二百四十斤粮食。

作文素材 蒲松龄屡试不第500字

作文素材 蒲松龄屡试不第500字

作文素材蒲松龄屡试不第500字
由于毕家的优越条件和厚待,蒲松龄能在教书并处理杂物之余,得以安心预习举业,以图博得一第。

但其命运不济终身未能如愿。

他参加乡试的确切次数与不中的原因难以说清,仅就有记载的二次都是因为犯规而被黜。

第一次在康熙二十六年秋其48岁时,因闱中越幅(在考场书卷时,误隔一幅,不相接连)而被黜。

其词《大圣乐。

闱中越幅被黜,蒙毕八兄关情慰藉,感而有作》称: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飘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

将其在考场发现自己越幅后的震惊状态及颓丧心情表露无遗。

第二次在康熙二十九年秋其51岁时,因故未获终试而被黜。

其词《醉太平。

庚午秋闱,二场再黜》称:风粘寒灯,谯楼短更。

呻吟直到天明,伴倔强老兵。

萧条无成,熬场半生。

回头自笑艨腾,将孩儿倒绷。

这两次失败,对他及家庭打击太大了。

尽管其不死心,然而妻子却出面干预了,劝其说:君勿须夏尔!尚命应通显,今已台阁矣。

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为快哉!他认为妻子说的对,可每见儿孙赴试,自己便心生欲念,往往情见乎词,而刘氏总漠置之。

屡试不第,使他抱恨终生。

其诗词及《聊斋志异》的《叶生》、《王子安》、《贾奉雉》等诸多篇章中对此都有深刻的感受与逼真的描写。

中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事例

中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事例

中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事例伟人不一定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可是伟人身上的自信却是我们必须学习的。

自信是我们成功的基础。

如果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自信就是成功的基石。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中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事例,一起来看看吧!中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事例篇1:蒲松龄落第不落志蒲松龄是清代的文学家,他自幼聪明好学,但长大后屡次应试皆落第.蒲松龄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继续追求成功。

他曾含羞自荐,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大宗师黄昆圃写信,希望能得到帮助,然终没能如愿。

从此,他不得不在乡间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准备应试。

正在这时,他的爱妻陈淑卿离开了人世,这使他悲恸欲绝,生活更加清苦。

但生活的艰辛与爱妻的去世并没有动摇他追求成功意志。

他化悲痛为力量,自作了一副对联来激励自己,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中去,向时间索取知识和财富。

他说:“耗精神与号呼,掷光阴与醉梦,殊可惜也!”他还坚持不懈地从群众中获取知识;他在家乡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树下面,铺一张芦席,设茶备烟,凡是路过此地的人,他都免费供茶供烟,请他们讲一两个民间故事。

就这样,年夏一年,日复一日,他广泛搜集素材,勤奋写作。

历经20年,他终于写了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这部著作通过说狐谈鬼的表现方式,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批判,并“寓赏罚于嬉笑”,具有百诵不厌的艺术魅力。

同时,他还完成了《聊斋文集》四卷、《聊斋诗集》六卷、《聊斋俚曲》十四种及其他杂著。

中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事例篇2:左思发愤创作我国古代西晋时期,文坛成就最高的诗人左思,是晋朝时临淄人(今山东临淄)。

他创作的《三都赋》名噪一时,至今仍被人传诵。

然而,左思小时候智商很低,口齿迟钝,学习成绩平平常常,没有一点过人之处。

他稍大之后,便志存高远,决心写一篇赞颂魏、蜀、吴三国都城的文章《三都赋》。

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蒲松龄落第自勉联1. 引言蒲松龄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民间故事整理者,他以编纂《聊斋志异》而闻名于世。

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落第,这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和挫折。

然而,蒲松龄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以落第为契机,自勉励志,最终成就了自己在文学上的辉煌。

本文将详细探讨蒲松龄落第后的自勉之路,以期给人们以启示和鼓励。

2. 蒲松龄的落第经历蒲松龄生于清代,他的父亲是一名官员,家境殷实。

蒲松龄从小就显示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他的父亲希望他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因此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了严格的学习。

然而,蒲松龄在科举考试中屡次落第。

他不仅在乡试中未能通过,连续多次参加会试也没有取得成功。

这对于蒲松龄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的自信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才能,觉得自己注定无法在文学上取得成就。

3. 蒲松龄的自勉之路然而,蒲松龄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相反,他将落第看作是自己的磨砺和契机,决心以更加努力的态度来面对挑战。

他深知自己在文学方面的天赋和热情,于是他决定将精力集中在创作上。

蒲松龄开始收集和整理民间故事,他以自己的笔触将这些故事重新书写,并注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的作品逐渐得到了认可,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一颗新星。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4. 蒲松龄的成功与启示蒲松龄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文学才华,更在于他从失败中汲取了教训,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

他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也没有沉溺于自己的落第经历,而是勇敢地迎接了新的挑战。

蒲松龄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我们要接受失败,并从中寻找机会和动力。

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和挫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应对。

蒲松龄的例子告诉我们,失败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其次,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蒲松龄在落第后并没有对自己的才能产生怀疑,而是坚信自己在文学上的天赋。

他通过创作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最终取得了成功。

蒲松龄:家道中落奋发读书,一生未考取功名

蒲松龄:家道中落奋发读书,一生未考取功名

蒲松龄:家道中落奋发读书,一生未考取功名本文导读:蒲松龄出生于商人及中小地主的家庭,本来生活应该挺富裕的,但是家庭经济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每况愈下。

蒲氏是出了名的淄川世家,蒲松龄少年读书志存高远,一心想通过科举制度改变自己的人生。

然而蒲松龄的童年是在十分动荡的环境下成长的。

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彻底灭亡。

在明朝末年时,各地爆发农民起义,而清朝入关时却下达了野蛮残暴的屠杀命令。

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屠杀,清军说道:“留发不留人”并且还下令屠城。

加上当时瘟疫饥荒肆虐,中原死伤无数。

外面动荡不安,根本没有经商的条件。

由此猜测,蒲松龄家庭的没落与当时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

蒲松龄画像十九岁的蒲松龄就开始参加考试了,那时候的他,在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考中秀才,名声大振。

然而命运弄人般,蒲松龄之后再也没有考取功名了,屡试屡败。

顺治十七年,考取县、府、道第一的两年后,蒲松龄信心满满参加乡试,然而兜头一盆冷水就向他泼来。

蒲松龄对于自己没有考上功名一事耿耿于怀,回家继续努力学习,打算再次乡试。

但是他想到不到,自己满腹真才实学,也没有换得命运的眷顾。

直到四十六岁才被补为廪膳生,72岁时被补为贡生。

为功名劳累一生的蒲松龄,始终没能当上官。

为了维持生计,只好找点其它的事情做。

日日读书的他,并没有像父亲一样成为一个商人,而是去给别人考上的当了官儿的当幕僚。

打算一边做事,混口饭吃,一边准备科举考试。

幕僚一做就是数年,仍没考上的蒲松龄回家教书去了。

这份私塾老师的工作离家不远,每日里除了教书就是写书。

满腹经纶没有用,有的人寄情山水排遣这份落寞,而蒲松龄则寄情于志怪小说。

蒲松龄少年时就喜欢写这种故事,二十四岁的蒲松龄写故事时还遭到小他两岁的同学张笃庆的嘲笑,作诗讽刺蒲松龄不干正事,而是写一些神啊鬼啊的乱七八糟的玩意儿,这样的行为于科举无益。

《聊斋志异》插图四十岁左右就完成的《聊斋志异》成了他的代表作和经典作,写完之后他做的最多就是增补删改里面的内容。

蒲松龄的小故事

蒲松龄的小故事

蒲松龄的小故事蒲松龄一生做过两件大事,一是从事文学创作,二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多次奔赴科举考场。

而流传于世的蒲松龄的故事也都和发生在蒲松龄身上的这两件大事分不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蒲松龄的故事,想了解蒲松龄更多的故事请阅读下文。

蒲松龄的故事一:蒲松龄巧戏儒生的故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蒲松龄早年流落苏北宝应,身无分文,只好挂牌行医糊口。

一次,他为县太爷治好了病,县太爷送了块“*到病除,圣手时医”的匾给他表示感谢,谁知一时大意,错把“时”写成了“诗”字。

匾一挂起,触怒了当地一班儒生:这副寒*相,竟然能医“诗病”,他有多大学问?儒生们便蜂拥而来发难,宣称蒲松龄如稍有差错,就要砸掉他的牌匾,赶出宝应。

蒲松龄见门外吵吵嚷嚷,忙出门外察看,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位秀才,拱手道:“先生号称诗医,学生觅得小诗四句,请圣手赐教。

”说罢递上一张纸。

蒲松龄接过一看,原来是一首人生四件喜事的五言绝句:“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2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他略一思索,当即提笔批下“此诗宜补,方有起*”八个字。

众儒生一看,哄笑起来:“诗文哪有吃补*的?”蒲松龄哈哈一笑,道:“首句补‘十年’,二句补‘千里’,三句补‘和尚’,末句补‘老童’,诸位意下如何?”众儒生一想,吃了“补*”的诗就成了“十年久旱逢甘雨,千里他乡遇故知2和尚洞房花浊夜,老童金榜题名时”。

又反复仔细一想,是补得有理呀,一时无言以对。

众儒生悄然而退。

一天,一胖秀才路过蒲家门口,见悬此匾,心中不服。

秀才心想:“你也太恃才自傲了,竟敢为诗治病,我今天倒要讨教一二。

”随之要蒲宅家人通报,说有一秀才拜见。

蒲松龄出面相迎,煮茶相待,那秀才道:“近闻蒲公医术高明,能为诗医疾,不知可否赐教,还恕晚生冒昧了。

”蒲松龄客气地回答:“赐教不敢当,足下若有诗词患病,不妨让老夫一试,还望指教。

蒲松龄经历

蒲松龄经历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

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

父蒲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

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

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

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

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

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

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

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

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

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

蒲松龄,19岁初应童子试,便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考中秀才。

文章深受山东学政施愚山先生的赏识,一时名声大振。

为了求取功名,实现理想,20岁的蒲松龄与同乡好李友梅、王鹿瞻、张历友共结“郢中诗社”,潜心治学。

现在淄川的留仙湖、般阳河等地就是他们当年经常活动的地方。

25岁时蒲家因妯娌不合,兄弟分家,蒲松龄只分得“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生活陷入困境。

迫于生计,于康熙九年应同邑好友孙蕙的邀请,到江苏宝应为知县孙蕙做幕宾。

那段时间蒲松龄开阔了眼界,写下了不少诗文,但也饱尝了寄人篱下之苦,加上思乡心切,第二年便辞幕还乡了。

蒲松龄74岁时妻子刘氏因病去世,他悲痛欲绝,倍感人生苦短,就这样过了两年,蒲翁也于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正月22日,在故居聊斋与世长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蒲松龄落第不落志的故事
蒲松龄是清代的文学家,他自幼聪明好学,但长大后屡次应试皆落第.蒲松龄并没有所以而气馁,而是继续追求成功。

他曾含羞自荐,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大宗师黄昆圃写信,希望能得到协助,然终没能如愿。

从此,他不得不在乡间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准备应试。

正在这时,他的爱妻陈淑卿离开了人世,这使他悲恸欲绝,生活更加清苦。

但生活的艰辛与爱妻的去世并没有动摇他追求成功意志。

他化悲痛为力量,自作了一副对联来激励自己,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中去,向时间索取知识和财富。

他说:“耗精神与号呼,掷光阴与醉梦,殊可惜也!”
他还坚持不懈地从群众中获取知识;他在家乡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树下面,铺一张芦席,设茶备烟,凡是路过此地的人,他都免费供茶供烟,请他们讲一两个民间故事。

就这样,年夏一年,日复一日,他广泛搜集素材,勤奋写作。

历经20年,他终于写了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这部著作通过说狐谈鬼的表现方式,对社会的黑暗面实行批判,并“寓赏罚于嬉笑”,具有百诵不厌的艺术魅力。

同时,他还完成了《聊斋文集》四卷、《聊斋诗集》六卷、《聊斋俚曲》十四种及其他杂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