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的选择
国外公司治理模式与我国的比较及启示

国外公司治理模式与我国的比较及启示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国际间的商业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国外公司治理模式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本文将从公司治理的概念入手,比较国外公司治理模式与我国的差异,探讨其带来的启示。
首先,公司治理是指管理者与所有者在公司中相互合作的一种机制,目的是保护投资人的利益,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外,公司治理通常采取股东治理模式,即股东作为公司的实际所有者,通过选举董事会成员和监督公司经营,来保护自身权益。
而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公司治理模式更倾向于家族治理或政府干预。
比如,很多我国企业由家族控制,决策权主要由家族成员掌握,而与股东的权益状况关系并不密切。
再如,政府在我国企业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干预企业经营决策来保护国家或国有资产的利益。
国外公司治理模式相比于我国,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首先,国外公司治理模式注重提高公司透明度和公开度,保护投资人的利益。
公司必须按照透明公开的原则公布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等信息,方便投资人了解公司情况和决策过程,并便于进行风险评估和投资决策。
其次,国外公司治理模式重视独立性和多样性。
董事会成员通常由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他们与公司高级管理层相互独立,有助于减少代理问题和降低公司经营风险。
同时,董事会成员的多样性也被视为提高公司创新能力和决策质量的重要因素。
再次,国外公司治理模式注重德治,即将道德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公司必须遵守法律规定和道德伦理,推行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和员工权益。
国外公司治理模式给我国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我国应加强对公司治理的法律规范和监管力度,提高公司透明度和公开度。
加强信息披露制度,明确规定公司应公开哪些信息,以及公开的方式和时机。
其次,我国应推动董事会独立性和多样性的发展,提高公司治理质量。
加强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减少董事会成员与公司高层管理层的利益冲突。
同时,鼓励女性、少数族裔等群体参与董事会和高层管理,提高公司的创新能力和决策质量。
公司治理国际比较分析及中国公司治理目标模式创新研究

公司治理国际比较分析及中国公司治理目标模式创新研究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随着公司治理问题的不断爆发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着力进行公司治理改革,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国际发展趋势。
对于市场经济体制刚刚确立的中国,研究和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体系,更是政府和企业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和促进公司制度与资本市场发展中共同面临的迫切任务。
但是,什么是公司治理?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美、德、日公司治理模式到底有何区别?对中国有何启示和借鉴?中国公司治理目标模式应该如何选择和创新?这在目前所观察到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并没有形成固定统一的答案。
人们所达成的共识是:世界上没有固定统一的公司治理模式,也没有最佳模式,任何国家,尤其是转轨国家,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体系,决不能完全照搬任何一种公司治理模式,而是必须在深入研究公司治理理论,全面考察和比较研究各种公司治理模式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有效性和适应性的基础上,合理地选择和创新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公司治理模式。
基于上述认识和要求,本文提出了公司治理国际比较分析及中国公司治理目标模式创新研究的课题,旨在通过全面考察美、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结构和外部支持条件,比较分析美、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有效性和适应性,科学地研究和确定中国公司治理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模式,为中国政府和企业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公司治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按照这一目的,本文集中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公司治理研究的基本理论分析。
主要是以现代企业理论、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为基础,综合利用理论集成、规范分析和系统分析方法,深入研究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涉及到公司治理问题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公司治理的内涵、公司治理系统分析的理论框架与一般模型。
通过这些研究,为全面地考察和比较研究美、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与结构,科学地研究中国公司治理目标模式创新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泛 的相关 者 的利益 , 括股 东 、 权 人 、 应商 、 包 债 供 雇 员 、政 府 和 社 区 等 与 公 司 有 利 益 关 系 的 集 团 。 是
指 通 过 一 套 包 括 正 式 的 或 非 正 式 的 、 内 部 的或 外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冯 倩
( 津 商 业 大 学 天 津 市 3 0 3 ) 天 0 1 4
摘 要 : 业 银 行 公 司 治理 水 平 是 决定 商业 银 行核 心 竞争 力 的 关键 ,本 文通 过 比较 国 际 上 四种 商 商
业银 行 治 理 模 式 的利 弊 , 出 目前 我 国 商 业银 行 在公 司治 理 中所 面 临 的 问题 , 出几 种 改善 我 国商 业 指 提
公 司 治 理 则 不 仅 限 于 股 东 的 利 益 ,而 是 涉 及 到 广
们 对 商 业 银 行 公 司 治 理 的 关 注 。越 来 越 多 的 人 们
认 识 到 稳 健 的银 行 体 系 的 重 要 性 ,而 这 又 与 商 业 银行 的公 司治理 密切相 关 。 前 , 于美 国次级抵 目 由 押 贷 款 而 引 发 的 全 球 性 金 融 危 机 ,再 一 次使 商 业 银 行 公 司 治 理 问 题 成 为 全 球 性 的 研 究 焦 点 , 我 国
商业 银行 也不应 再作 为公 司治理监 督者 的角色定
位 自 己 , 应 该 更 加 重 视 自身 治 理 问 题 , 免 未 来 而 避 经济 的不 确定性 带来严 重 冲击 。 近 几 年 来 ,我 国 监 管 当 局 将 治 理 结 构 问 题 作 为 改善商业 银行 经营管 理 、 效控 制风 险 、 升竞 有 提 争 力 的 重 要 措 施 大 力 推 进 ,借 鉴 了 巴塞 尔 委 员 会
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所在。生产规模 的扩大 和资本的大众化导致 了现代企业所有
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 在股权分散 的情况下 , 经理人员实际上控
制 了企业 的大部分资产 ,并能独 自决定企业大部分 的财 务和 经营政策。 根据“ 经济人 ” 的假说 , 人们往往受到 自身经济利益 的驱动 , 经理人员也不例外 。 他们集 大权于一身 , 有可能偏 极
酬委 员会 、 提名委员 会和投 资委员会 , 由独立董事 担任 主 均 席。 一般不设立监事会 , 监督职能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 委员会 行使。 4 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监督 约束机 制。 国公 司对经营者 . 美
控制权。 从公司治理的本质要求来看 , 公司治理实际上是 为了 解决参与公司经营 的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 冲突以及 由此带
投资 , 他们主要关注的是 股价上升所带来的收益 , 对公 司治理
理上 的差异 ,而企业的资本结构更是直接反映了股权结 构的
分散 和集 中程度 , 对公 司内部治理产生 巨大 的影响 , 同样 , 资 本市场 的有效性也 反映了在外部公开市场上各因素的影 响程 度, 体现了公司外部治理体制的不同。
相 比则 显 得 微 不 足 道 。
2 资本结构 。 国公 司 以债 务融资 为主 , . 德 资金 主要靠 银 行提供 , 不依赖资本市场和外部投资者 , 故公 司的资产负债率
都较 高。
3 治理机 构设置 。 . 实行 “ 层董事会 ” 双 制度 , 即公 司实 行 管理董事会和监管董事会共 同治理结构。监管董事会行使 董 事会职能 , 管理董事会行使管理层职 能, 监管董事会是公司股
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公 司治理结构 的国际比较及 启示
口余 四祥 河 南 煤 业 化 工 团焦 煤 公 司 古 汉 山 矿
摘 要 : 比较 分 析 “ 美模 式 ” “ 日模 式 ” “ 英 、德 和 家族模 式 ” 种 公 司治理 模 式 的特 点 和 利 弊 , 此 基 础 上提 出完善 我 国 的公 司 治理 三 在
( ) 府 职 能 对 公 司治 理 的 影 响 一 政
有 者 和 经 营 者 的 责 、 、 得 到 均 衡 。 核 心是 在 法 律 、 权 利 其 法规 和管
理 的框 架 下 ,保 证 以股 东 为 主 体 的利 益 相 关 者 的利 益 为 前 提 的 整 套 公 司 权力 安排 、 任 分 工 和 约束 机 制 。 建 一套 科 学 合 理 责 构 的公 司治 理 模式 , 摆 在 许 多 国家 面前 的一 个 重 要 问 题 。 是 三种 有 代 表 性 的 公 司 治理 模 式 比较
家 族 利 益 和 亲情 的双 重 激 励 和 约 束 5企业 员工 管理 家庭 化 。 族 企 业 在 企 业 中创 造 和培 育 一 种 . 家 家庭 式 的 氛 围 , 员 工 产 生 一 种 归 属 感 和成 就 感 , 强 了 员 工 对 使 增 企业 的 忠诚 感 , 证 了 企业 的顺 利 发 展 。 保 二 、 阶 段 我 国公 司治 理 的主 要 问题 现 我 国 的 上 市公 司 绝 大 多 数 是 国 有 企 业 改 制 重 组 而来 ,股 权 结构 呈现 出公 有股 权 占 主体 , 国家 拥 有 高 度 集 中 的股 权 的特 征 。 这些 特征 影 响 了公 司 治 理 结 构 的 有 效 性 ,使 我 国 上 市公 司 的 治 理结 构表 现 出 以下 几 个 方 面 明显 的缺 陷 :
企业集团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委员会等分层机构 。 为保证董事监督职能的独立性 , 董事主要 由来 自集 团外部的具有一定声望并具备相 当金融 、 财务 、 法律等知识 和 技能的人员来担任 。大型企业 集团中的外部董事往往 占到全部董 事 的 34 / 左右 , 董事长一般也都由外部董事兼任。董事会 的上述设 置 的确增强 了董事的独立性 ,但 由于独立董事往往 与所供职 的企 业集团没有直接 的厉害关 系, 而且往往 身兼数职 , 少有机会 出席 很 公 司的 董 事 会 会 议 , 因而 , 独 立 性 和 职 能都 受 到 削 弱 , 些 公 司 其 有 的独立董事成了“ 花瓶 ”“ 、稻草人” 董事会也成 了“ , 橡皮 图章” 不 , 能有效行使其对经理人行为的监督权。再加上大多数集团母 公司
决定董事 。 与美 国治 理模 式 不 同 , 日本 实行 监 事 会 制 。 事 会 有 权 审议 通 监
经理人为代表的 内部人实际掌握 了集 团母子公 司的管理 大权 , 进
而控 制 了整 个 集 团。
职工持股制度在美 国企业集 团中也 比较典型 。 自 2 0世纪 7 0 年代中期推行至今 ,员工持股制度在美国取得 了长 足的发展 与进 步, 而且非常稳定和普遍 。此制度通过 内化财产关系 , 职工 的收 使 益与企业资产增值和长远发展相联系 ,不仅调 动了职工的生产积 极性 , 而且在一 定程度上改善了美 国的劳资关系 。 国国家职工所 美 有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 明, 实行职工持股计划公司的销售额 , 比实 行前每年提高 1 9 . %,比不 实行 职工持股计划 的公 司每年增长要 8 快 54 就业 增长 比没有实行 职工持股计 划前要 多 1 1 比不 . %; . %, 2 实行职工持股计划的公 司每年要 多增长 5 5 . %。 目前 ,美 国已有 0 90 50家公司 、0 0多万职工参加了该计划 , 10 职工 持股 总值 约 10 50
公司治理结构国际比较及启示

公司治理结构国际比较及启示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和实施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有着各自的偏好和特点,而这些差异往往受到不同的政治、法律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本文将比较几个代表性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探讨其对于其他国家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我们来看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
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以“三机构”为基础,即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管理层。
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决策机构,股东根据自己所持股份的比例行使表决权,全体股东共同选举董事会成员,并审核公司财务报表、决定股息政策等重要事项。
董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由独立董事和执行董事组成,负责监督公司的管理层,并制定公司的战略和风险管理政策。
管理层则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
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注重股东权益保护和信息披露,强调阳光透明和公正证券市场,以提高股东的投资保护和市场竞争能力。
这种结构特点与美国强大的资本市场和激进的企业文化紧密相关。
美国的公司治理法规也相对严格,对违规行为进行追责和惩罚,以保护投资者利益和市场秩序。
与美国相比,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有着显著的差异。
日本的公司治理以“双重治理”为特点,即股东会和董事会两者并重。
股东会以长期股东为基础,通过与董事会的密切合作来决定公司的战略和重大决策。
董事会则由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组成,内部董事代表公司利益,外部董事则代表股东利益。
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注重稳定和长期发展,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员工的福利。
相对于美国的强调短期利益和股东回报的模式,日本的公司更注重与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合作和共赢。
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不透明度较高、股东权益保护不足等。
欧洲的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多样,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特点。
法国和德国等国家采用的是“双层董事会”模式,即股东会和监事会两者并重。
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员工代表共同组成,负责监督董事会的工作。
这种结构体现了对于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平衡和参与的重视。
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国际比较与选择

在公司中所 占的股 份, 其认股 的形式包 括出资认
核定认购 、 增股 、 绩效股 、 红股等形式。职工持 美国公司治理结构引入了外部董事制度和职 购、 很好解决 了劳资利益 工持股 制度 , 比较成功地解决 了对管理层 的监督 股计划在美 国公司的推广 ,
【 收稿 日期 ] 0 — 1 6 2 2 0 —1 O 【 作者简介 ] 吴树畅 , 管理学硕士 、 注册会计 师、 西南财 经大 学高级访问学者 。
可 能被 撤 换或 公 司 被 人 接 管 。但 是 , 国 的公 司 是资本雇用劳动观念 , 美 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没有
对解决劳资利益 冲突问题有 一定 的作 治理结构中, 没有独立的监事会机构设置 , 其监督 得到体现, 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问题。职工持股计划则 机构是谩在董事会之下的。董事会之下又分别设 用 , 立常委会 、 监事会 、 酬金会 、 提名会 、 财务会和公共 是根据职工对公司业绩贡献的大小确定人力资本
使所有 者 公 司治理结 构被经 理人 员架 空 的现象 。
经历了两个阶段 : 内部职工持股制度和职工持股
在管理层治理结构 中, 经理人员不仅 受到来 计划 (  ̄ ye 0 D E e c Ⅻ 口 。内部持 w) 工持股制度是指公司内部职工可以 自己出资购买 自 股东大会 、 董事会的监督 , 还要受到来 自残酷 的 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 , 经理人员干不好 , 随时都有 所在公司的股票 。这种形式的职工持股制度仍然
维普资讯
统计与管理
山东财政 学院学报( 双月刊 )
20 年 第 2 ( 第 5 期 ) o2 期 总 8
公 司治 理 结构模 式的 国际 比 较 与选择
吴 树 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的选择
作者:饶海琴, RAO Hai-qin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200031
刊名:
中国管理科学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年,卷(期):2004,12(z1)
被引用次数:2次
1.项兵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 2003
2.平田光弘日本公司治理改革的现状与今后的方向 2003
3.李维安公司治理理论与实务前沿 2003
4.刘鸿儒借鉴国际经验完善公司治理 2003
5.哈佛商业评论丛书:公司治理比较 2002
6.郁光华走向机构竞争模式的比较公司治理制度研究 2003
7.张聪明俄罗斯的公司治理[期刊论文]-东欧中亚研究 2002(02)
8.李维安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 2001
9.J.Charkham五国公司治理比较 2001
10.李维安公司治理 2001
1.赵汝林党委会体制:制度约束下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安排[期刊论文]-区域金融研究 2009(12)
2.李青美、日公司治理模式比较研究[期刊论文]-特区经济 2008(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glkx2004z114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