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2 袁新: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
杜夫海纳审美深度理论的现实启示

杜夫海纳审美深度理论的现实启示摘要:二十世纪的美学在整体上显示出一种结构深度模式的学术趣味,杜夫海纳正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从作为审美客体的审美对象和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两个方面入手,详细讨论了审美深度问题,对现实的艺术批评和欣赏活动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abstract: aesthetics in the 20th century shows that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a model of the depth of academic interest. dufrenne is one of the outstandin representative. he from took the esthetic object and took the human two aspects obtain, discussed the esthetic depth issue in detail, has the hue inspiration function to the reality artistic criticism and the appreciation activity.关键词:杜夫海纳,审美对象,深度key words: dufrenne, aesthetic object, depth二十世纪美学,自第一个重要的美学流派——表现主义美学起,即表现出一种根本性的思维转向。
传统的主流美学,从属于哲学研究的范围之内,以形而上学模式思考美学问题。
美学家致力于寻找美的本质,认为事物美之根源就在于“分有”了这个作为实体存在的美的本质。
在他们看来,美的本质或者是终极的实体存在的一种属性和一个方面的表现,或者是达到终极的实体性存在的必要步骤,引领“分有”美的事物和欣赏美的主体超越自身。
但是,无论其理论如何精巧严密,他们不是把美的本质植根于外在于美的事物,就是用有限的独断论概念,暴力的统帅无限美的事物。
杜夫海纳论审美体验的主要特征

杜夫海纳论审美体验的主要特征作者:蔡志刚来源:《学理论·上》2015年第02期摘要:杜夫海纳认为,审美体验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处于审美体验中的审美主体是全身心投入以及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在审美体验中的协调和统一,这一特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审美体验的整体性和融合性。
整体性的层面表现是融合性,它主要是指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在审美体验中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关键词:审美体验;整体性;融合性中图分类号:B83-0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100-02在杜夫海纳看来,审美体验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处于审美体验中的审美主体是全身心投入以及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在审美体验中的协调和统一,这一特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审美体验的整体性和融合性。
这里首先会涉及所谓审美对象的问题,这一问题是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中的头等重要问题,我们已有专文进行过论述,这里只从审美主体方面谈谈杜夫海纳眼中的审美体验及其整体性和融合性。
一、杜夫海纳审美体验的整体性特征我们先来看艺术创作活动作为审美体验的整体性特征。
在美学史上,人们大体上提出了三种艺术创作理论。
玛克斯·德索在其名著《美学与艺术理论》中把它们分别概括为灵感理论、强化理论和优良技巧判断理论:按照第一种理论,艺术家在一种隐秘的梦幻状态中进行创作;按照第二种理论,艺术家是那种具有高级本领的人,他有活跃的思想、较强的移情能力、更丰富的想象和一种“狂热的情绪”;第三种观点则认为艺术能力就存在于创作技巧之中——灵巧的手、绝对的音准等等,就存在于勤勉、耐心、审慎以及对于自己突然出现的意念采取批评态度的才能之中[1]173。
在这里,作者最具创造性的贡献就在于把这样相互平行的三种理论解释为“创作活动短暂发展的不同阶段”:先是灵感突然地降临在艺术家身上,使他被一种创作的情绪所浸染,但一切都处于模糊和不确定之中,甚至对于能否从这样的混乱和无序之中产生出什么有用的东西这一点也还是会有怀疑;接着是在理智、思想、想象等多种心理能力作用下的“艺术概念的形成”,即不确定的内容逐渐得到确定的时刻,这个过程可以有反复、中断,但成功的艺术创作终将走到下一步;这最后一步就是对象化,到目前为止一直在想象中徘徊的东西必须以工匠们一丝不苟的技艺去将它变为实际,否则一切都将归于虚无[1]173-182。
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理论论述

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理论论述【摘要】杜夫海纳是现象学美学的卓然大家。
他的审美对象理论在他的现象学美学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他从艺术作品出发定义审美对象,认为审美对象是一种知觉对象,是被审美地知觉的艺术作品,它是自在的、为我们的、有意义的,并且它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特殊的世界。
本文就是要从这三方面对杜夫海纳的审美对象理论进行论述,同时阐明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杜夫海纳;审美对象;审美知觉;艺术作品法国米盖尔·杜夫海纳是现在国外学术界公认的现象学美学理论家,他在现象学美学方面卓有成就,甚至被誉为现象学美学的当代巨擘。
他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审美对象和审美经验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他的审美对象理论,尽管是在批判和继承其他现象学美学家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他之前,现象学美学家萨特、茵加登、康拉德等人就已经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萨特将审美对象看作是一种想象之物,茵加登将审美对象看做是一种意向对象,康拉德则认为审美对象是一种观念的对象。
然而,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这一命题所做的全面而具体的论述是独特的,在其现象学美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也是相当重要的。
他的这方面理论集中体现在他两卷本的《审美经验现象学》一书当中,占了全书的一半以上,同时也见于《美学与哲学》一书。
本文主要围绕这两本书中的内容,对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理论进行论述,目的是为让更多的读者进一步了解现象学范围内的审美对象,并且阐明杜夫海纳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
一、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的阐释在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领域谈论审美对象,那就必然离不开艺术作品,因为杜夫海纳是用艺术作品界定审美对象的,杜夫海纳说“因此我们便从审美对象说起,并从艺术作品出发给审美对象下定义”[1]P7。
(一)审美对象是被审美地知觉的艺术作品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审美地被知觉的客体,亦即作为审美物被知觉的客体”[1]P8。
然而可以成为审美对象的客体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艺术作品,一类是非艺术作品。
在审美经验中完成语文教学

在审美经验中完成语文教学作者:韩小龙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8年第6期杜夫海纳是法国现象学美学家,代表作《审美经验现象学》表达了他的基本美学思想,他认为审美知觉是审美主体与对象交流的媒介,包括呈现、再现和想象、反照和情感等三个阶段。
主体和对象发生互动,相互作用,并在审美知觉的情感上组合成为审美经验。
在此互动过程中,对象的物质性、认识意义丧失,艺术成为审美主体与对象沟通的唯一途径,重感知轻认识。
艺术被看作是拯救人摆脱“异化”的文明能力,他将英伽登的研究重点为创作主体的“意向性”现象学美学,转向鉴赏主体的“审美经验”经验主义化美学,强调审美对象和审美感知不可分割,只有艺术作品与审美知觉结合才会出现审美对象。
杜夫海纳的核心观点是审美直觉,他认为审美对象的本质是纯粹知觉对象,即经现象学还原而达到具有主客关系本源性的意识结构。
杜夫海纳把现象学还原看作是纯粹知性意识(胡塞尔)经知觉意识(梅洛·庞蒂)到达纯粹知觉意识的回溯,经经验意识到达意识本源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到达意识本质的过程,即回到知觉主体与世界的根源处,即意向对象化,也即杜夫海纳所谓的“中立化”,在悬置外部世界的同时,审美对象从非现实转化为现实的“现象”,即在呈现中被给予和被还原的感知性对象。
“纯粹意向性对象”还是“纯粹知觉对象”?这是杜夫海纳与英伽登之争的关键性问题,英伽登把字词、句子和句子的复合等语言被英伽登成分看作是文学作品“存在的物理基础”,同样也被杜夫海纳视为一个“物”。
但是,这个“物”是有区别的,英伽登认为它是“一簇写的或印出来的文字符号”,而杜夫海纳则基于知觉的立场,认为它像事物一样被感知,阅读就是感知。
这种对符号的感知和理解的区别,英伽登虽然认为文字符号构成了纯粹意向性对象存在的物理基础,但它并不构成为纯粹意向性对象的部分。
在杜夫海纳这里,它不仅作为“物”的“自在”符号,而且成为构成了审美对象被感知的“自为”存在。
杜夫海纳审美对象论之关系论浅析论文

杜夫海纳审美对象论之关系论浅析摘要:法国现象学美学代表人杜夫海纳的经典名著《审美经验现象学》一书多半文字都在论述审美对象问题。
审美对象论是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的出发点,只有对这个问题深入研究,才能把握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的核心。
本文拟重点分析下杜夫海纳审美对象论中的关系论。
关键词: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现象学美学;关系论一、审美对象与艺术作品对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的关系在引言中,杜夫海纳就作了一个辨析。
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具有同样内容的意识对象。
艺术作品构成审美对象的一个得天独厚、范围有限的部分;而审美对象是作为被正确知觉的艺术作品。
心理主义美学和随后取而代之的“操作”美学认为艺术作品是实在的,审美对象是观念的,这个观点虽然看到了作品相对于审美欣赏具有相对的确定性,但是忽略了艺术作品仍然是创作的意向化产物,所以不能说艺术作品是实体。
现象学的观点认为艺术作品同样是一种意向性的构成物。
在第一编审美对象的现象学中,杜夫海纳详尽地论述了这个问题。
审美对象即使不仅仅是至少首先是审美经验所把握的艺术作品;那么如何辨识艺术作品,杜夫海纳认为人们容易为两个观念所困扰:一是选择,二是真正艺术作品的存在。
关于选择,人们往往信赖传统的社会学标准;关于艺术作品的存在问题必然涉及实体问题。
实体问题指的是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物,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并以特定的方式呈现出来。
因此,要辨识艺术作品,需要参照审美对象。
辨识不清这样,艺术作品具有了可以被人们知觉的可能性,以特有的方式呈现在意识之中,便有了成为审美对象的可能。
所以,没有呈现,或者说没有被感知的作品就不是艺术作品。
尽管创作行为赋予艺术作品的实在性是无可否认的,它的存在仍然可能模糊不清,只有成为审美对象达到完全的存在。
那么审美对象是如何呈现出来的?艺术作品必须向欣赏者呈现。
不同的欣赏者,不同的文本,不同的表演者都会呈现不同的审美对象。
杜夫海纳集中探讨了表演是如何呈现审美对象这个问题。
“先验”的音乐美学观——杜夫海纳审美经验论

米凯尔·杜夫海纳(Mikel Dufrenne,1910—1995),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曾任法国巴黎大学美学讲座教授,著作有《审美经验现象学》(1953)、《先验的概念》(1959)、《语言与哲学》(1963)、《诗学》(1963)、《为了人类》(1968)、三册论文集《美学与哲学》(1967—1976)等,其中《审美经验现象学》较为系统集中地体现了其现象学美学思想。
《审美经验现象学》一书是现象学美学研究在法国取得重大进展的成果。
全书共由四编构成,一编“审美对象的现象学”以辩证思维对艺术作品和审美对象进行区分,明确指出前者的自律性与后者的他律性;二编“艺术作品的分析”从本体论视角对音乐作品、绘画作品和一般艺术作品的材料构成作客观研究;三编“审美知觉的现象学”将一般知觉理论呈现的三大阶段,即显现、再现和思考引入审美对象领域,提出与之相对的感性、再现对象及表现世界;四编“审美经验批判”结合康德的理性“先验”论,提出情感先验视域下的审美经验论。
本文主要以四编中杜夫海纳对康德理性“先验”论的吸收和发展,对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体系中的审美经验论中体现的音乐美学观作进一步探讨。
一、从理性“先验”到“情感先验”“情感先验”是杜夫海纳审美经验论中的核心概念,是对康德“先验”思想的移植和发展。
“情感先验”是杜夫海纳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命题,是对康德“先验”思想的吸收。
杜夫海纳对康德“先验”的解读与康德原意基本一致,二者都将“先验”视为一种逻辑先存条件,对认知活动产生影响,但非可被明确认知的对象。
杜冯钰文“先验”的音乐美学观——杜夫海纳审美经验论夫海纳解读道:“按照康德的说法,先验首先是一种认识的特性,这种认识在逻辑上而非在心理上先于经验......‘先验的’这个术语——至少在康德的著作中——‘最初总是用于一种认识’,表示‘与经验的相对的东西。
这种东西是经验的先验条件,不是经验的材料’。
”[1]立足现象学原理,在审美经验论中,杜夫海纳将康德“先天”(理性知识)和“先验”(理性认识)的对立立场[2],改造为基于心理层面上的“先天”、“先验”一元论。
杜夫海纳的审美形而上学

杜夫海纳的审美形而上学关于美的本质,除了美感论和形式论的传统之外,西方美学史从柏拉图、普罗丁到黑格尔甚至叔本华一直是形而上学美学传统,即以最高的概念理念、神或意志来作为美的终极依据。
以现象学、存在论和解释学美学为代表的20世纪西方现代美学反形而上学,即反主客二分、反本质和现象二分。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现代美学在力图终结思辨形而上学的同时,却沿袭了审美形而上学的道路,依然是对柏拉图理念论美学的呼应。
本文以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理论为切入点,探讨审美形而上学的内涵及现象学美学对于当代美学研究的启示。
一、何谓审美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史上,形而上学一词尽管众说纷纭,却有一个最基本的含义本体论,它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研究,即先于或高于物理对象的事物,或作为终极原因的科学。
康德区分了思辨的形而上学和道德的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反对传统形而上学,认为它以对存在者的探讨遗忘了存在,但海德格尔并非要终结形而上学,而是以存在论继承和改造了形而上学。
西方美学史上,审美形而上学称谓不尽相同,却也有一个基本的含义,即认为美的事物背后有个终极的本体。
叔本华和伽达默尔用的是美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 of beauty),即理念是美的事物的原因;尼采则更多使用艺术形而上学(metaphysics of art),即艺术能传达真理,艺术能给人最终的慰藉。
美的形而上学和艺术形而上学含义有内在的一致,即从可见的美的事物(人、自然、艺术作品)抵达不可见的美的本体。
西方美学中,这两个词没有原则的区别,往往侧重艺术的形而上意味。
东方美学则有所不同。
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在论述庄子美学时,称之为美的形而上学,并区分艺术与美,艺术是可见的、具体的,美则是不可见的、理念的。
他说:艺术哲学是对艺术的反省,它是通向作为美的形而上学(calonologia)的美学的入口&&美对于艺术来说,只不过是隔得远远的自为自在的idea(理念),它在艺术里是决不可能整个地显现的。
审美经验现象学读书报告

《审美经验现象学》读书报告我将分别从“美”、“审美对象”、“审美经验”三个角度概括来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谈谈自己对这些观点的看法。
一、美杜夫海纳对“美”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引言部分,内容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对一般的“美”的界定的否认一般的观点对美的界定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将美定义为特定的审美特质,并赋予这种特质以某种价值。
杜夫海纳认为这样的观点容易陷入主观主义,致使客观标准含糊不清。
二、从审美对象的结构,即按照审美对象的创作行为、审美对象的呈现方式来界定美,杜夫海纳认为按照这样的思路,美感在审美经验中会非常隐蔽。
三、用某种快感来界定美,杜夫海纳认为快感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这样的判断容易成为偏爱。
综合以上缺陷,杜夫海纳希望建立“把价值判断置诸一旁,仅仅赋予内在于欣赏者经验的价值以应得的、有限的意义”①的美学体系。
(二)对“美”的界定杜夫海纳认为“美”的含义是“内在于对象并证明其自身存在的一种价值”②当人们把美放到其他审美范畴如漂亮、崇高、优雅中的时候,人们在赋予美实体意义。
范畴所指是对象自身结构,它们要求人们通过结构去阐述这一印象。
在美的实际功能上,杜夫海纳认为“古典艺术”将象征着完美的美与具有特定性质的美混为一谈,因而古典作品对美进行了垄断。
他提倡美应当只提出而不解决问题。
(三)审美判断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判断有三个原则:一、对象必须是美的。
二、我们应当就它所想要成为的东西来对它加以判断。
三、审美对象须自我呈现。
结合以上三个特点,这样一种美学才有可能:“它不拒绝审美评价,但又不屈从于审美评价;它承认美,但又不制造美的理论”③。
杜夫海纳对美的认识有让我萌生以下几点想法:(一)欣赏者审美经验的必要性。
杜夫海纳希望建立仅仅赋予内在于欣赏者经验的美学。
这点,在审美经验方面他也提到了,“欣赏者经验”是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的理论基础,他也承认了这样有所狭隘,但他表示欣赏者经验的探讨必要性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