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惊异

合集下载

文学中的审美惊奇效果

文学中的审美惊奇效果

文学中的审美惊奇效果Literary aesthetics c文学中的审美惊奇效果审美惊奇即是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对于审美客体的不同寻常、超越先前的新奇审美体验。

审美惊奇主要体现在“奇”,这种“奇”可以表现在形式、内容、意蕴之上,给审美主体带来不同寻常感受的新奇的美感,这种“惊奇”属于审美心理学的范畴。

在文学中,如果审美主体经常习惯于为那些司空见惯的审美所困扰,那么长久下去也就会形成审美疲劳之感,久而久之便会对文学产生一定的厌倦与隔阂。

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惊奇的审美体验便有了其滋生的必要,对于审美主体而言,他们可以在日常司空见惯的审美之外获得新的体验、得到新的满足,有时候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但是也由于先前庸常的审美而被忽视,但是在惊奇审美的作用下,它再一次产生了非寻常一般的效果,这就是审美惊奇的重要性。

同时,审美惊奇效果的实现除了审美主体的感知能力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文学的创作主体。

众所周知,文学是由具体的作家所创作出来的,所以要想使审美主体获得惊奇的审美体验,那么作为文学的创作主体的作者便在写作时要更加注意到这个问题,文学的创作主体在词语遴选、句子结构、篇章布局的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将来这种效果的实现。

杜甫诗曰:“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便是杜子美在诗歌创作过程中的追求,探究其这种追求的根源,无非是希望诗歌作品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显示出惊奇的、不同寻常的效果,同样类似的在文学创作中在语词构建上下功夫的还有姜夔,他在《白石道人说诗》中阐明:“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诗便不俗”,由此,可以看出一个追求独特的诗人气质,归根到底,其实也无非是对于审美惊奇的追随。

除此二人之外,还有李渔在创作的过程中对于语言的创新等等,都可以看作是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为实现审美惊奇效果在语词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文学作品的创作是由词语而形成句,再由句而构成篇章,文学创作过程是避免不了也是必须要使用修辞的。

修辞是构成文本审美惊奇的重要因素,历览文学史上的优秀篇章,不少审美惊奇效果的实现是和修辞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对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审美活动进行思考、解释的学说和理论。

它展开的是对审美关系中主体与客体,以及二者之间复杂内容的研究。

2、美学研究对象:在美学史上,对美学的研究对象存在有分歧意见。

表现在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现状方面,形成了四种观点:一是认为以美为研究对象。

二是认为以艺术为研究对象。

三是认为以审美经验和人的审美心理为研究对象。

四是认为以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

我们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应是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审美活动。

3 、非理想型生存:所谓非理想性生存,是指人以其背离“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而体现出来的有限的、片面的人的生存方式。

4、理想型生存:所谓理想型的生存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自由的诗意的生存的生存状态。

5、主客二分的生存模式:主客二分的生存模式,就是指人的生存实践使现实的人陷入一种“思”的生存状态之中,从而导致生存实践缺少诗意,陷入局限的,非本真的生存状态。

6、异化生存方式:异化生存方式是指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与对象的双向关系变成了为自己的对象所支配的单向关系,对象成为与他相对立的异己力量,他灌注到对象中去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力量同他相对抗。

人的生存陷入到完全囿于一种“尺度”的生存、一种非人性的物的生存。

处在异化生存方式中的人,他的生命的表现成为他的生命的丧失。

7、功利性:功利性在美学中表征的是,人“与人的真正自由本性相疏离的单向度的片面的存在。

”在这种存在中,对象世界仅仅具有现实的有限的意义。

囿于功利态度的制约,主体把对世界的有限把握当作完整的生存的把握,由此则遮盖了存在意义。

功利性的主体生存,意味着主体的局限性生存或非理想性生存,它不能形成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

8、审美主体:审美主体是指在当下形成的对特定审美对象进行审美观照,并与之构成特定审美关系、产生美感的人。

9、审美对象:所谓审美对象是指在当下形成的为特定审美主体所观照,并与之构成特定审美关系的具体可感的自然、艺术社会等多种多样的对象。

美学(名词解释、论述、简答)

美学(名词解释、论述、简答)

*名词(p1-11)简答(p12-42)论述(p43-45)名词解释审美:人类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美的意识的现象和活动。

美学学科: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研究人的一些非物化的形态的社会现象,如精神、理想、价值等问题的一个科学门类。

审美意识: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美学:在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的,专门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的一种学问。

人生实践: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

审美活动:人由于有了审美需求,有目的而无功利地与客观世界发生审美关系的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审美活动的一切特征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人生境界:在个人人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的状态。

这种人与世界的统一关系着重体现在个体人对自身生存实践的觉解与对宇宙人生意义的体悟的不同程度、层次和水平上。

高级人生境界:人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最高的等级,达到跟宇宙天地化为一体的关系。

处于这一境界中的人不仅能超个人,而且能超社会,因而他具有更加宽广的胸襟和眼界,“是觉解的进一步提升;自觉的理性已化为人的内在品格,因而遵循规范已无需勉强。

”而是把天地万物、自然社会的运行法则化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化为自己心理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化为自己的一种血肉,于是不知不觉中与天地万物已经融为一体了。

审美关系:是植跟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美(广义的美):广义的美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它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2.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即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鲍姆嘉登: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1750年出版的学术专著《美学}--书,宣告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成立,被美学界尊崇为“美学之父”。

5美学思想: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6.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美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

7.实践概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他坚持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理解为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

他科学地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里,实践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既包括最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又包括政治活动、道德活动、艺术审美活动和其他种种精神生产活动,以及人们广大的日常生活活动。

8.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情境,它具体体现为情和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9.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0.美学:这一名词源于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他是理性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为了修正唯理主义哲学忽视感性思想的偏向,鲍姆嘉登创立了美学这门关于感性认识的学科。

美学复习题

美学复习题

美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0分)1、审美现象的构成:审美客体,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三个要素组成。

2、艺术品的初步定位:艺术品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人工产品是艺术品的基本定位】3、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想象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4、集体无意识说的代表人物——荣格5、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6、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7、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是在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8、西方美学史经历从“本体论阶段”到“认识论阶段”再到“语言学阶段”的转换。

9、审美现象是由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

10、按照日本学者笠原仲的观点,中国人最原始美的观念是指始于味觉的美。

11、中国当代主观论美学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12、中国当代主观论美学以蔡仪为代表13、中国当代主客观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14、中国当代实践美学以李泽厚为代表15、亚里士多德把美的形式归结为“秩序,均称与明确”16、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是物象性和意味性的统一、模糊性和明确性的统一17、社会美包括人体美,人的行为美,人的性格美和社会环境美18、艺术美的特点典型性,思想性和普通性19、悲剧类型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20、审美发生理论影响较大的观点主要有: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劳动说21、艺术家纯粹内在机制包括: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22、休谟美学思想中的核心23、艺术创造的过程分为:触发阶段,发展阶段,生产阶段24、艺术作品的结构是:物质材料层,符号形式层,意象世界层,超验意境层25、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万物之源,是美的事物的根源26、古希腊《诗学》亚里士多德27、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雕刻,绘画,音乐,舞蹈28、时间艺术分指:戏剧,文学,音乐29、蔡元培把美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0、柏拉图开启了西方美学关于形而上学31、色彩,形状,声音构成形式美32、法国启蒙狄德罗33、曹丕《曲论.论文》文艺创作风格34、空间艺术主要指建筑,雕塑,绘画35、旧石器时代,艺术成为普遍活动36、巫术是审美活动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37、康德提出美是“无目的合目的性”二、名词解释(共20分 4个/5分)1、“美学之父”1750年,鲍姆加登出版了他的《感性学》。

自考——《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

自考——《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

自考——《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三、名词解释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表达着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2.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即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鲍姆嘉登:德国理性哲学家、美学家,1750年出版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宣告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成立,被美学界尊崇为“美学之父”。

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理论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通过详细感性的审美活动表达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5美学思想: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白觉、系统的理论性考虑。

6.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关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考虑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美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确实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

7.理论概念:马克思的理论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理论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概念的根底上形成开展起来的。

他坚持把理论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类白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理解为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根底。

他科学地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理论的。

这里,理论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既包括最根底的物质消费活动,义包括政治活动、道德活动、艺术审美活动和其他种种精神消费活动,以及人们广阔的日常生活活动。

8.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情境,它详细表达为情和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

9.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 -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00037《美学》笔记

00037《美学》笔记

00037《美学》笔记1.绪论1.美学的学科属性1.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的发展历史1.美学发展经过: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个阶段。

2.审美意识审美意识(识记):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3.美学思想1.美学思想(识记):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关系(重点)(领会):1.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4.美学学科1.美学创立的标志(识记):1.有专门、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有独立、区别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美学之父:鲍姆加通。

1750 年出版《美学》。

创立感性学(即美学),对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存在某些负面作用。

2.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应用)1.我们认为,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

2.把美学划归于人文学科,而不划归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有如下理由: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2.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领会)(1)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作孤立的研究,它和很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的渗透、影响和综合。

2.美学的研究对象(重点)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识记)1.美学是一种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1.代表人物:柏拉图。

2.代表思想:他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美本身,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本身。

美学自考题模拟9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美学自考题模拟9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美学自考题模拟9(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美学应当划归于______SSS_SINGLE_SELA 自然科学B 社会科学C 人文学科D 实证科学分值: 1答案:C[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美学的学科性质。

答案为C。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2.在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中,他认为真正的美是______SSS_SINGLE_SELA 意识B 理念C 事物D 想象分值: 1答案:B[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美学的诞生与发展。

“真正的美是理念”不仅仅是一个美学的判断,也是柏拉图最为基本的哲学本体论判断之一。

答案为B。

3.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最高位置的是______SSS_SINGLE_SELA 审美需要B 审美经验C 审美趣味D 审美理想分值: 1答案:D[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审美理想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使自己的审美体验不断升华,从而形成的高层次、高品位的审美追求。

因此,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最高的位置。

答案为D。

4.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______SSS_SINGLE_SELA 早期人类的巫术与狩猎活动B 制造使用工具的物质生产活动C 艺术的产生D 审美意识的确立分值: 1答案:B[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审美发生的前提。

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个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答案为B。

5.将审美形态看作是一种文化大风格的说法,属于审美形态的众多代表性观点中的哪一类______SSS_SINGLE_SELA 审美类型B 审美范畴C 审美风格D 人生境界说分值: 1答案:C[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审美形态的界定。

审美风格的观点是将审美形态看作是一种文化大风格。

答案为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惊异———“此在”回归生命本真状态的契机“惊异”作为一个概念, 早在柏拉图的哲学中就已出现。

他在《泰阿泰德篇》中如是说:“惊异,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

除此之外, 哲学没有别的开端。

”“这地地道道是哲学家的情绪,即惊异,因为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决定性的起点。

”后来亚里士多德对其作了更明确的表述,认为“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作成说明。


到了黑格尔,他不仅肯定了惊异与哲学的联系,还把“惊异”这一范畴引入美学领域,进一步揭示了惊异与艺术起源之间的关系。

他说:“如果从主体方面来谈象征型艺术的最初出现, 我们不妨重提一句旧话:艺术观照,宗教观照(无宁说二者的统一),乃至于科学研究一般都起于惊奇感(即“惊异”。

作者注)。

人如果还没有惊奇感,他就还是处在蒙昧状态,对事物不发生兴趣,没有什么事物是为他而存在的,因为他还不能把自己和客观世界以及其中事物分别开来。

……只有当人摆脱了原始的直接和自然联系在一起的生活以及对迫切需要的事物的欲念了,他才能在精神上跳出自然和他自己的个体存在的框子,而在客观事物里只寻求和发现(译作中为“见”字。

作者注)普遍的,如其本然的,永住的东西;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惊奇感才会发生”。

黑格尔实际上是从人的精神生成和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说明惊异发生的意义。

当人还处在主客不分的混沌蒙昧的状态时, 不会产生惊异。

只有当人开始挣脱自己与外物处在同一状态的混沌性, 开始摆脱与自然单纯直接的欲望的实际关系, 开始把外物作为对象并试图从自然直接性的存在中去洞见某种内在的东西时, 惊异才会产生。

黑格尔开创性地把“惊异”这一范畴引入美学领域实在是功不可没。

但他所谓的“惊异”还是与作为科学、哲学研究起点的“惊异”以及与日常生活中的“好奇”“惊诧”等混为一谈的, 还不是纯粹的审美意义上的“惊异”。

而审美意义上的“惊异”一方面是不同于科学和哲学研究中的惊异, 因为它不是要求我们理性地去思考对象, 而是驱策着我们感性地去体验对象。

正如杜夫海纳所言:“审美惊异与亚里士多德称为科学的起点和胡塞尔及其评注者们称为哲学的起点的惊异相比有这样的特点:它引起思考只是为了否定思考。

因为对象求之于我们的与其说是理解它, 像人们力图理解一种奇特现象使之合乎正常的事理并解决它激起的不安和提出的问题那样, 不如说是作为一个毋庸置疑的证据在它自己的深度中体验它。

”另一方面, 审美惊异还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好奇”“惊诧”等。

后者往往只驻足于事物新奇的外在特征, 追求一种单纯的感性刺激, 往往并不具有深刻持久的内在意义。

而前者则与之相反,它主要表现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召唤。

总之, 所谓审美惊异实质上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与态度。

它一方面把主体从日常的生活世界中引领出来, 使之进入审美体验状态; 另一方面也把客体对象从世俗的功利关系中解放出来, 使之作为审美对象呈现于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