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针灸学说课件第五章汉唐时期医家第八节孙思邈

合集下载

《针灸医籍选》 PPT课件

《针灸医籍选》  PPT课件
医学课件 25
④因人制宜
针刺时视病人不同情况而定。
一是根据病人体质决定针刺施治的具体措施。
二是根据病人性情不同决定相应针刺措施。
三是根据任的体质不同而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
⑤因地制宜
即根据地域特点而制定不同治疗方法。
医学课件
26
㈢针刺及灸法操作
①针刺前的准备 对环境的要求,要求病人接受治疗的环境应该 是安静的,因为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达到治神 和守神的要求。 《灵枢 刺节真邪》:“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 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指,视其应动者,乃后 取之而下之。”
医学课件
6
《素问》名称在《汉书.艺文志》提到,北宋 林亿所说:“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 而疴疾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 《素问》之名,义或由此。 称“素问”而不称“问素”,日本人丹波元 胤:“犹屈原《天问》之类也,倒其语焉尔。” 《灵枢》,以前称《九卷》或《针经》,称 《九卷》者以卷数命名,称《针经》始根据该书 多论及针道,与针刺关系密切。今天出现的“灵 枢”大多数学者同意丹波氏观点(“灵枢”者, 实出自道家之手,道家中人收入该书,而将其改 名“灵枢”,与道家特点相符)。
医学课件 18
二、《黄帝内经》中的腧穴理论
㈠腧穴含义
经络是经和络的合称,作为一个整体概念, 在《黄帝内经》中并没有提出,对于他的内涵, 在不同的篇章中有不同的论述。《黄帝内经》中 对经的含义是从多角度来论述的,或从气血运行 方面,或从分布层次方面,或从是否可见方面。 对络的论述也是多角度进行的,或经脉的区别方 面,或功能方面。可以说,《黄帝内经》中对经 络的论述因篇章的不同而所指不同,由此说明, 古人对经络的认识是多层次的,不是一个单一的 组织结构。

中医各家学说总论 PPT课件

中医各家学说总论 PPT课件

临床表现:掉头发,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
(阴伤火燥的表现)
选用: ① 甘凉濡润法
② 酸甘济阴法
③ 清养胃阴法
举例三:补肾学说
骨科─ 骨质疏松,骨不连,骨愈合迟缓,骨坏
死,骨性关节炎(骨关节退行性病变)
妇科─ 不孕不育症,性冷淡 儿科─ 小儿佝偻病,发育不良,小儿脑病
骨质疏松─肾虚
补肾法:左右归饮、无比山药丸 中成药:龙牡壮骨冲剂、仙灵骨葆胶囊 中药外治:防风、灵仙、川乌、草乌、透骨草、
①纵 —清理出主要医学流派中重要学说的脉络
A、寒温治法
河间学派 ↓
刘完素→寒凉学说 ↓
朱丹溪→滋阴降火学说 ↓
明清温病腑病机) ↓
李 杲→(脾胃学说) ↓
张景岳→(温补学说)
B、攻邪与调补治法
攻邪
↓ 刘完素→清热泻火
↓ 张从正→汗.吐.下
↓ 朱丹溪→治痰
↓ 吴又可→驱瘟
内科:抗胆硷酯酶和调节免疫的药物。 外科:手术切除胸腺。
脾主肌肉,主四肢
脾气虚损所致→“大补脾气”
补中益气汤化裁→“强肌健力饮”(大量北芪、五爪龙为主)
举例二:胃阴学说(叶天士)
一般用于消化系统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糖尿病等。

治:“嗉禀木火之质,或患燥热,热病伤阴,
消渴郁火等病”
推而广之:各种癌症放化疗术后。
马宗素
王履
刘叔渊
刘完素
刘纯
麻九畴
汪机
张从正
常德
王纶
葛雍
李子范
虞抟
馏洪
徐彦纯
*另一种方式:如伤寒学派、温病学体系
三、对医家学术思想的评价
1、学术形成的背景 2、历史发展的眼光 3、全面性

针灸学PPT课件

针灸学PPT课件
灸法的起源亦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 后。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主要有 以
3
(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
在《内经》成书前,主要是个人临床实践对针灸 知识的初步认识。此阶段的《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 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反映了经 络学说的早期面貌。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针灸教研室
1
针灸学的定义
绪言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 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 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主要内容:经络、腧穴、刺灸法及针灸治疗。
四大优点:适应证广、疗效显著、 应用方便、经济安全。
2
一,针灸学的发展史
针刺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 公社时期,新石器时代才真正产生并应用了“砭石”, 其后骨针,竹针,金属针。金属针的出现极大的推动 了刺法的发展。
清,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列出经穴361个,至今仍 为针灸教材所取用。
(五)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二、针灸学的对外交流
大约在公元6世纪,针灸学被传到朝鲜、日本。 16 世纪传播到欧洲。1979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向世界 推荐43种病应用针灸治疗。1997年11月,美国国立卫
6
三、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 前---太阴
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分布 中---厥阴 后---少阴
{ 前---厥阴
注:足三阴经在内踝上八寸前的分布 中---太阴 后---少阴
2、在头面的分布
手足阳明----面部、前额;手足少阳---侧头
足太阳-------后头;
手太阳------颊部
注:足厥阴肝经至巅顶,与督脉的百会穴相交会。 16
理论部分: 经络:掌握经络的概念、组成、循环规律及分布特点,

各家针灸学说课件第五章汉唐时期医家第五章王叔和

各家针灸学说课件第五章汉唐时期医家第五章王叔和


年79岁。

《伤寒杂病论》后代医家对其毁誉不一
由于王氏编次《伤寒论》,后代医家 对其毁誉不一。
,而毁之者则责备 王氏把张仲景原著之本来面目弄得模 糊不清,使人无法得窥其原貌,甚至 是面目全非,两种观点尖锐对立。面目。
事实上,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确因 有在青衣王编氏修之时编有次所而错得乱以 ,保 亦存 不, 至即 于便 弄次 得序 如 “错简派”所指责者那样,完全已非本来

膀胱.肾与小便排泄密切相关
将切诊与脏腑经络辨证结合起来以脉论
证,并提出针灸原则与方法
浮取为阳,小肠脉摸不到
包块
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痹,小 腹中有疝瘕,王月(王字一本作五)即冷上抢心。 刺手心主经,治阴。心主在掌后横理中。(即大 陵穴也)
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痹 (一作急痛)。小肠有热,小便赤黄。刺手太阳 经,治阳(一作手少阳者,非)。太阳在手小指 外侧青本节陷中(即后溪穴也)。
重视针灸
王叔和不但是一位精通脉学的医家, 也是一位相当重视针灸学的著名医 家,对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相当大 的贡献。《脉经》虽以论脉学著称, 但其中也有较多篇幅用来阐述针灸 学的内容。

现将《脉经》对针灸学的贡献归纳

如下:

(1)脏腑表里经相合
《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说: 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 以小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曰神庭,在龟(鸠)尾下五分。
王熙
青 衣
家乡行医遭遇坎坷
到了魏末晋初,北方战争频发,瘟疫流行,老百姓的生 活苦不堪言。穷苦百姓得了病,还要挣扎着去做工挣钱, 及到病入膏肓打熬不过了,这才不得不求医。试想这等 病人那有好治的!王叔和是个直性子人,既不会说那好 听的绕弯话,又不会把麻缠事推出手,依旧是尽心尽力

针灸各家学说PPT课件

针灸各家学说PPT课件
族传授方式再传24人,如弋阳县徐凤《席弘赋》,南丰县李梴《医学 入门》; 重视八法针;补泻手法;灸法防病学说:李梴的炼脐法;龚廷贤《万 病回春》用乳香、没药、川续断、麝香等药末填脐中,置艾施灸;
.
33
5. 工作对象因素 孙思邈对考订统一经穴位置的重要意义体会较深,绘成了彩色的正人、
伏人、侧人针灸图各一幅。 针灸歌赋派,高武《针灸聚英》:世俗喜歌赋,以其便于记诵也; 喉科针灸派夏春农;热病针灸派庞安时,从事《伤寒论》的研究为主;
治劳灸派的龚居中,以治疗虚劳病而擅名等。
.
34
6. 特定环境和条件因素 张子和主张攻泻,与他接受治疗的患者多为体质壮实的农民有关,多
用放血攻邪一法; 罗天益多用灸法温补脾胃,与他所处时代正值蒙古攻金,连年战争频
仍,他的家乡河北一带惨遭兵祸,饮食劳倦疾病较为常见有关。
.
35
7. 疗效因素 许希喜用针,著《神应针经要诀》,与他用针治愈了宋仁宗的病受到
.
37
第十一章 庞安时
1. 概述: 1042至1099年,湖北浠水县人,字安常,号蕲水道人,名盛江淮; 《伤寒总病论》:针灸药并重、针术精妙。 2.学说: (1) 伤寒六经辨证说:强调经络病机。 (2) 阐发张仲景针灸理论:阳证针刺,阴证用灸;重灸气海、中极治阴毒;太 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3) 不宜针灸说:微数之脉,慎不可灸;火邪证”、“火劫证” 。
.
6
(一)《黄帝内经》
1. 概述: 30万字,主要阐述中医基础理论和针灸医学; 针灸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素问·八正神明论》:“法往古者,先知针经”; 形成了系统的针灸理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7
2. 经络学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 清代: 吴谦《医宗金鉴》、李学川《针 灸逢源》经穴361个、廖润鸿《针灸集成》 为代表作。 1840年-民国,针灸的衰落期。近代承淡 安先生:中国针灸事业的复兴者、开拓与 传播者。
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
❖ 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 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 全国针灸学会的成立。
❖ 孙络: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络脉的作用
❖ 十六络脉: ❖ 四肢部重在沟通表里两经,补充经脉循
行的不足;躯干部重在渗灌气血。重在 濡养全身组织。 ❖ 孙络与浮络: ❖ 发挥营卫气血津液对周身的渗 灌、濡养 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十二经别
概念: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 腔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
❖ 2 由里达表,反应病症。内脏病变,可以通 过经络反应到体表组织器官。
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 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 灌的调 节作用。
络脉
❖ 络脉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包括十六络(即十二 经络脉、任脉和督脉别络、脾之大络、胃之大络) 以及孙络、浮络。
❖ 经脉循行分布在身体的体表部位。十二经脉的别 络均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浅行体表, 走向其表里的经脉。任之络散布于腹部;督之络 散布于腹部;脾之络、胃之络散布于胸胁。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经脉
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经络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奇经八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络脉:十五络、孙络、浮络
十二经脉
❖ 十二经脉的命名
❖ 结合脏腑、手足、阴阳三方面内容。 ❖ 功能: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脏腑有直

最新〖医学〗针灸医籍选读精品课件

最新〖医学〗针灸医籍选读精品课件

2021/9/25
12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点 五十九分。
如何认识中医
• 而《灵兰秘典论》的另外一段话,也很值得 引出来供大家参考:“凡此十二官者,不得 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 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 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 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2021/9/25
15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点 五十九分。
如何认识中医
• 神是什么?神是无形的东西,属于道的范畴, 属于形而上的范畴,上工守的就是这个。换 句话说,就是能够守持这样一个范畴的东西, 能够从这样一个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 那就有可能成为上工。反之,如果守持已经 成形的东西,从形而下的这样一个层面去理 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只能成为一个下工.
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日益发展, 学术文 化领域 百家争 鸣,(df高血压 958心 脏病983u6糖尿 病87fr )特别 是思想 家的革 新精神 ,为中 医学理 论的创 新和突 破性进 展,提 供了有 利的文 化背景 。宋代 陈无择 著《三 因极一 病证方 论》一 书,(45传染 病q566丙肝964jo乙肝 28jgsx甲肝gh)提出 三因学 说;并 产生了 最具盛 名四大 学派, 刘完素 倡导火 热论; 张从正 力倡“ 攻邪论 ”;李 杲提出 “内伤 脾胃, 百病由 生”的 理论; 朱震亨 创造性 地阐明 了相火 的演变 规律。
2021/9/25
16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点 五十九分。
如何认识中医
• 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 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 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各家针灸学说课件第五章汉唐时期医家张仲景

各家针灸学说课件第五章汉唐时期医家张仲景
六经传变 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二、学说与贡献
三阳宜针,三阴宜灸(应用比例)
❖ 整部《伤寒杂病论》,
应用针刺的绝大多数
为“三阳经疾病”, 16
应用灸法的(包括烧 14
针、熏、熨等)绝大 12
多数为“三阴经疾
10
病”。
条,其中 8条用于三阳经证;用 灸治疗的原文有6条,
背景
习医目的
上以疗君亲之疾。 下以救贫贱之厄。 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冬至、大年初一吃饺子的来历
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张仲景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 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
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
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
受,决心救治他们。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
第五章 汉唐时期针灸医家
第一节张仲景
医圣
东汉末年,

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精湛的 医术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写出了一 部创造性的医学巨著
这部巨著的问世, 。对后世的中医药形成,发展及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使我国的国宝资源——中医药源源流长,生生不息。他 就是
生平梗概
张仲景名机,河南南阳人。生 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 (约公元150~154年),卒 [zú]于建安末年(约公元 215~219年)终年七十岁左右。
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
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

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
冬至、大年初一吃饺子的来历
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 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 “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夫大医之体……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 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 食如无味;酝禄兼陈,看有若无。夫为医之法, 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 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 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 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
上述的寥寥片语,已将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情操, 展示在人们面前。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 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 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 和《千金翼方》。
瘴, 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 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多指是热 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
的毒气瘴疠感受瘴气而生的 疾病。
已病防变-脚气
既病之后,又提倡及时治疗
《千金要方.卷七》曰:"凡脚气初 得脚弱,使速灸之,并服竹沥汤。 灸讫[qì]可服八风散,无不差,惟 速治之"。还谆谆告诫:"此病轻 者,登时虽不即恶,治之不当,根
“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 方知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矣。”
孙氏就是这样根据各种疗法的特长,按 照病情的需要,进行取舍应用,充分发挥
其各自的优势,以提高疗效
针灸药结合,应根据病情,灵活配合
阴阳不调, 风邪为患
隔日一次刺 治
若治诸沉结寒冷病,莫若灸之宜熟
若治诸阴阳风者,身热脉大者,以锋针刺之,间日一报之;
(一)针灸“医未病”
❖ 孙氏继承《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 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提倡用艾灸预防传染病。
灸法预防传染病
《千金要方.灸例》曰:“凡入吴 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 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 气不能著人也”。指出化脓灸 三两处可提高人体抵抗力,以 预防瘴疠温疟。
远离家乡在 官府任职。
著作
(1) 《摄生真录》、《福禄论》、《会三教记》、《庄子 注》、《老子注》、《龟经》、《明堂图注》、《孙真人丹 经》等,大部分已佚
(2)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孙思邈兼通儒、释、道三家,故在其著作中,包括《千金
》中,有较浓的道教及佛教思想。 《备急千金要方》成书于 652年,三十卷,卷29~30论针灸。 《千金翼方》成书于682年 卷26~28论针灸。
针灸药各有所长说
❖ 在学医过程中还特别注意向民间寻求经验,广泛搜 集单、验方。
❖ 在医疗活动中他非常注重医生的道德修养,他强调 医生要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
孙思邈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他在其所著 的《大医精诚 》一书中写道:“凡大医治病, 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 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 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 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 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 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 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中医称脚气为“脚 弱”。脚气病发初 期,从脚部开始, 因为得脚气的时候 ,足部会有肿胀充 气状的情况,所以
被人称作脚气
源不除,久久期于杀人,不可不 坏、不好
精以为意"。
马上,当 时,立刻
(二)“知针知药”是良医
❖ 孙氏强调针刺、艾灸、汤药三者并重。有些病以针为佳,有 些病以灸良,有些病宜用药治,有些病则针灸药同时施用 “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 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
对针灸方面的贡献
❖ 重视疾病的早期防治, 首次提出预防疾病的保健灸法 ❖ 辑录针灸处方,收载针灸处方一千余条 ❖ 力主针药兼施,针灸并重,临证时需辨证取法 ❖ 注重诊脉施术、提高临床疗效
❖ 丰富艾灸疗法、临证讲究权变 ❖ 整理经穴,绘制《明堂三人图》 ❖ 确立四种指寸取穴法 ❖ 收集奇穴,创立阿是穴 ❖ 勘定十三鬼穴
大医精诚孙思邈源自孙思邈享年?❖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 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 581年),卒于唐永淳 元年(公元682年), 活了102岁(有的考 证活了141岁)。
• “药王”,“真人”,“药 圣”
孙思邈
❖ 孙思邈一生淡于名利,隋文帝时曾征召他为国子博 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让他做谏议大夫, 他都一一谢绝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济世活人的医 学家。
孙思邈
在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 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 ❖ 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 ❖ 用羊的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 ❖ 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
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正由于他通晓 养生之术才能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时至今日, 还在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如心态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 •饮食应有所节制,不要过于暴饮暴食; •气血应注意流通,不要懒惰呆滞不动; •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违反自然规律……
若诸邪风鬼注,痛处少气,以毫针去之,随病轻重用之
感受风邪而致心腹鬼击之病 。相当于肺结核一类的病, 葛洪在《肘后方》中除记述 其低热、慢性消耗性症状以 外,还明确指出了它“乃至
灭门”的传染性。
杨继洲-诸家得失策
治愈
治愈
然而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 治愈 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不能以达,
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夫何
诸家之术惟以药,而于针灸则并bing而弃
之,
只用药物,针灸弃而不用
斯何以保其元气,以收圣人寿民之仁心哉?
取得
他们用什么保全病人的元气,以体 现圣人欲使百姓长寿的仁爱之心呢
杨继洲-针灸药各有所长说
❖ 到了明代末年,出现了崇 尚药物而废弃针灸的迹象, 杨氏为了挽回颓势,论证 了“针灸药不可缺一”的 论点。针灸衰落的原因, 是“业针法之不精,传授 之不得其诀耳。”非针灸 本身缺陷所致。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 这两部书的成就在于:首先对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很 深的研究,尤其对广义伤寒增 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 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 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 方类证的先河。
一是人命之重,贵于千金,千金易得,而性命千金难买; 二是书中所载之方,皆是价值千金的救急宝要方; 三是用书中之方,救死扶伤,则厚德过于千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