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诊断
CT和磁共振成像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临床不常见的血管畸形,根据血管瘤的生长部位不同,可分为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和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病位置大多发生左脑、右脑、脑干等[1]。
由于血管瘤的发病位置不同,临床主要表现为癫痫、头痛、脑出血等[2]。
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加强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观察分析CT 和磁共振成像(MRI )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44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CT 组(22例)和联合组(22例)。
纳入标准:①均为单侧发病患者;②均在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知情下参与;③临床资料完整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颅内恶性肿瘤者;②妊娠期者、哺乳期者;③合并精神障碍者。
CT 组男性15例,女性7例,平均(57±6)岁;临床主要表现:10例不同程度的头痛、8例抽搐、3例视力改变、1例面部麻木。
联合组男性16例,女性6例,平均(58±5)岁;临床主要表现:9例不同程度的头痛、9例抽搐、3例视力改变、1例面部麻木。
1.2方法1.2.1CT 组:CT 组单纯应用CT (飞利浦16层CT 仪器,扫描层厚度5mm ;扫描间距5mm ;电压100k V ;电流240mA )诊断方法,取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仰卧位,保持静止状态,从颅底至颅顶扫描;强化扫描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右肘静脉[应用高压注射器注射1.5m L/kg 碘海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5498;生产企业:浙江台州海神制药有限公司),注射速率:3m L/s ],经阈值触发扫描,获取不同时期(静脉期、动脉期以及延迟期等)图像;扫描结束后将数据传送至工作站,经过图像处理作出准确诊断。
1.2.2联合组:联合组应用CT (同CT 组)联合核磁共振(西门子公司生产的MAGNETOMCONCER-TO 0.2T 开放式低场磁共振扫描仪,回波时间:8ms 、扫描参数:400ms 、重复激发时间2400ms 、回波时间:90ms )成像诊断方法,所有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经过常规序列平扫加用SWI 序列后再增强扫描,取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仰卧位,保持静止状态(从颅底扫描至颅顶),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右肘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80063;生产企业:Bayer Schering PharmaAG ;按体质量每次0.4m L/kg 给药),依次进行横轴面、矢状面以及冠状面扫描。
脑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脑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介绍:脑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颅内血管病变,它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临床的治疗和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及相关辅助检查。
一、影像学表现:1·CT表现:●平扫表现:脑海绵状血管瘤通常呈高密度,有时可出现钙化灶。
有些病例在平扫时可见富血管纹理。
●强化扫描表现:动态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呈强化,强化程度因病变的不同而异。
2·MRI表现:●T1WI表现:大多数脑海绵状血管瘤呈等或略低信号。
富血管纹理可形成“蜘蛛网状”或“星芒状”。
●T2WI表现:大多数脑海绵状血管瘤呈等或略高信号。
伴有富血管纹理的病变可呈混杂信号或高信号。
●强化扫描表现: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因病变的不同而异。
3·DSA表现:●血管造影可以清晰显示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血供和血管结构,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和血管解剖。
二、鉴别诊断:1·脑动静脉畸形(AVM):与脑海绵状血管瘤鉴别的主要依据是AVM的有明确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与病变直接相连,而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供血和引流血管是通过脉络丛与病变相连。
2·脑血管瘤:脑血管瘤多数呈均匀强化,且有时可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而脑海绵状血管瘤在动态增强扫描中强化不均匀,无明确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三、辅助检查:1·脑血管造影:可进一步明确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血供和血管结构。
2·CT灌注成像(CTP):评估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灌注情况,有助于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3·MR灌注成像(MRP):评估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灌注情况,对病变的生物学行为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4·钳夹试验:通过夹紧供血动脉,观察病灶是否消退,可以帮助鉴别诊断。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相关文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脑海绵状血管瘤:由局部脑血管发生的一种良性肿瘤性脑血管病,其基本病理改变是局限性脑血管扩张,形成了许多血管蜂窝状瘤窝,内充满血液成分。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T及MR

同样地,其「海绵状」也是依据形态起名,因其「剖面呈海 绵状或蜂窝状」。
概述
提到畸形血管团,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动静脉畸形(AVM) ,那么,海绵状血管瘤与 AVM 的畸形血管团是类似的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来看下两者的本质区别: 海绵状血管瘤:血管团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为正常管径的
而且,约 19% 的病例为多发病灶,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人 常合并有身体其他脏器的血管瘤病灶。
下面用一个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图片加深印象。
图 1 A:水平位 CT 骨窗像显示左侧额骨内弥漫的溶骨性病 变,伴骨小梁增厚;水平位(B)和失状位(C)T1WI 显示 T1 像等信号的骨质病变,失状位增强的 T1WI(D)显示病灶 强化。
诊断要点
脑外病灶:以海绵窦区的海绵状血管瘤为例,在 MR I 表现为 T2WI 呈极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非常显 著,ADC 值明显升高,DWI 接近等信号,MRS 检查 无 NAA 峰、Cr 峰和 Cho 峰,可以作出定性诊断。
对于小型 (<1 cm) 以及非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磁 敏感加权成像(SWI)的检出率更高。
脑内圆形/椭圆形病灶、有混杂密度(代表不同程度的出血, 重复一遍:出血是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最重要的特征)、MRI 的 T2 像有含铁血色素沉积。
图 4 为一例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对照该图更能加深对上述 文字的理解。
治疗方案
1. 原则 牢记: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根本方法,也是
唯一有效的方法。除中颅窝海绵状血管瘤外(当病灶切除困 难时),不主张对其他部位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放疗。 2. 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 病灶反复小量出血、癫痫和重要功能区的占位效应,是海绵 状血管瘤手术适应证的主要考虑因素,即: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摘要】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表现和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海绵状血管瘤22例,10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 检查。
结果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
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钙化占72.7%,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 T2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结合CT和MRI可明确诊断。
【关键词】脑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脑肿瘤;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eranial cavernous angioma,ICA)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发病率仅次于动一静脉畸形。
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颅内IC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本组22例颅内型ICA患者,男16例,女6例,年龄11~76岁。
临床无特异表现,其中以运动和感觉障碍(8例)等为主要症状。
10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
CT机使用飞利浦MX8000 dual CT扫描机,常规头颅轴位检查,层厚8-10mm。
增强扫描对比剂用碘海醇,剂量1ml/kg体重,流率3.0 ml/s,注药后延迟18秒扫描。
MRI检查使用东软SUPEROPEN 0.35 T开放式永磁型磁共振,采用SE序列,梯度回波等。
MRI增强检查对比剂为Gd-DTPA,剂量为0.2 mmol/kg体重,注药后即行常规矢状位、冠状位、横断位检查。
成像参数:TlWI:TR 360ms,TE 11 ms;T2WI:TR 6090ms,TE 192ms,层厚5-9mm,间距1mm。
2 结果8例CT增强扫描发现3例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其余无强化。
本组中16例行MRI检查,其中5例为CT检查后又行MRI检查确诊,多数病灶表现为混杂Tl、T2信号,呈“桑葚状”,其中12个病灶在稍长T2信号周边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包绕,周边多呈长T2信号区。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MRI诊断

MRIf a u e e e mu i e r e t r s w r h b r y— l e i h mo e o s i t n i t o c l t h p i t n i n .No e h n e n o l e i n o g n u n e st wi f c u n y on e st r g k y hl yi n a c me t c u d b s e . e e we e n r la p a a c n MRA. n l so F r c r b a a e o s a g o s c n b in s d b T a d e n Th r r o ma p e r n e i Co c u i n o e e r lc v r u n i ma a e d g o e y C n n MR ma mg f t r s a d MR c n i a v n a e t a T C . i g eu e n s a s d a t g h n C S a n
CTa dMR ig oi o crba a en u n ima n Ida n s f ee rl v ro sa go s s c i gi g ,E u ig ,H N a . fnl n 2R N C i n Z A GY n.1 a p it o i l Z eghuU i rt a dH s t hnzo nv sy e pa o f ei W NGW nin ,A A exa F NHu ,U egh ,U N D n ,H N i Y EH nzi Y A a C E G P ol’ o i lfT i n ony T i n 6 4 0 H n n 2 T e itf l e e s st ak gC ut ,a a g4 10 , ea ; . h r — p H p ao a k F sA i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与MR诊断

脑 内海 绵状 血 管 瘤 ( A) 一 种 并 不 少 见 的 先 天 性 血 管 C 是
畸形 , 占脑 血 管 畸 形 的 5 ~ 1 % 。 由 于 C 易 反 复 出 血 , % 6 A 导
致 病灶 进行 性 增 大 , 此 早 期 诊 断 、 疗 十 分 重 要 , 别 是 手 因 治 特 术 效 果 较 好 。20 - 20 05 06年本 院 对 1 脑 内 C 患 者 进 行 了 6例 A MR 及 C I T检 查 , 中 1 其 0例经 手 术病 理证 实 , 道如 下 。 现报
脑 内海绵 状 血 管瘤 的 C T与 MR诊 断
范 亦辉
( 苏 省 启 东 市人 民 医 院 , 苏 启 东 2 6 0 ) 江 江 2 2 0
[ 关键词 ] 脑 内海绵状血 管瘤 ; T; c MR
[ 图分 类 号 ] R 4 . ; 4 53 中 4 5 2 R 4 . [ 献标识码 ] B 文 [ 章 编 号 ] 10 —8 4 {0 7 1 文 0 8 8 9 2 0 )9—2 2 ~0 77 2 见 的 临床 症 状 为 癫 痫 发 作 、 痛 、 行性 神 经 功 能 障 碍 和脑 出 头 进 血 , 可无临床症状[ ] 亦 1 。但 大 多表 现 为 癫 痫 发作 、 血 和 局 出 灶性神经缺 损症 状。但 近年 来 M R 的资料 发现 , 症状 C 无 A
积及 血 栓 形 成 、 化 等 继 发 病 理 变 化 是 其 主 要 影 像 学 基 础 。 钙 多 发 C 可 能 与种 族 和 遗 传 因 素 有 关 。 A
C 表 现 多 为 界 限 清 楚 的 圆形 或 卵 圆 形 的 等 至 稍 高 密 度 T 影 , 可呈 混 杂 密 度 或 等 密 度 影 , 合 并 斑 点 状 钙 化 。急 性 出 也 少 血 或 较 大 病 灶 , 周 一 般 无 水 肿 及 占位 征 象 。注 射 造 影 剂 后 灶 病 灶 轻 度 增 强 , 强 程 度 主 要 取 决 于 病 灶 内血 栓 形 成 和 钙 化 , 增 如 病 灶 较 小 或 呈 等 密 度 , 能 漏 诊 , 组 有 6例 (8 ) 诊 。 可 本 厚 5 0mm , 眶 耳 线 向上 扫 描 9 T 轴 层 ~1 从 ~ 1 层 。MR 采用 德 国 西 门 子 公 司 生 产 的 AV T .T 高 场 0 AN O15 磁 共 振 检 查 仪 , 自旋 回波 ( E 序 列 T 加 权 像 、 速 自旋 回 以 S) 。 快 波 (S ) F E 序列 行 横 断 、 状 、 状 面 扫 描 T 加 权 像 。 冠 矢 2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孙培祥;张进跃;陈桂娥
【期刊名称】《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年(卷),期】2008(22)9
【摘要】目的:分析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MRI检查23例,CT检查15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无明显占位效应,周围无或有轻度水肿。
CT检查的全部病例呈稍高及混杂密度影,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检查T2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仅少数轻度强化。
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与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优于CT。
【总页数】2页(P684-685)
【关键词】脑血管畸形;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作者】孙培祥;张进跃;陈桂娥
【作者单位】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1.4
【相关文献】
1.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和DSA综合诊断 [J], 唐一帆
2.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和DSA综合诊断 [J], 唐一帆
3.CT与MRI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J], 叶华震
4.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CA)的CT、MRI诊断分析 [J], 柴绍成;柴敏华
5.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MRI诊断 [J], 肖大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学诊断特点及治疗选择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学诊断特点及治疗选择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血管畸形,它是一种由多个扩张和异常变继的小血管组成的肿瘤。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通常是先天性的,但它们可以在任何年龄出现症状,包括颅内出血和神经症状。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通常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其中包括CT和MRI。
CT扫描通常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因为它可以很好地显示血管瘤的位置和形态。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学诊断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形态特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大小不一。
在CT 扫描上呈现为低密度,与周围正常脑组织相比较,形成典型的“葡萄串”样表现。
2. 强化特点:CT增强扫描可显示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强化特点。
通常在病灶的周边出现环状强化,较大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甚至可以显示出更多的不规则强化区域。
3. 位置特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可以出现在大脑皮层、白质、小脑、脑干等部位,但最常见的是位于脑实质。
4. 并发症表现:在CT扫描上可以显示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一些并发症,如出血、水肿和周围组织受压等。
除了CT扫描,MRI也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重要手段。
MRI可以提供更详细的组织结构和血管情况,对于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也有很高的准确性。
一旦诊断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治疗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病变的大小和位置来确定。
目前主要的治疗选择包括观察、手术和放疗。
观察是一种在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较轻的病例中的治疗选择。
经过定期的影像学检查观察病变的变化,对于一些小型无症状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可以选择观察。
手术是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方式之一,特别是对于有严重症状或者有出血倾向的病例。
手术的目标是完全切除病变,以防止出血和减轻症状。
放射治疗则是对于手术不适宜或者手术后复发的病例的治疗选择。
它通过减小病变的大小和控制其生长来达到防止出血和减轻症状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诊断
发表时间:2012-07-18T16:30:57.1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1期供稿作者:朱守敬苏震樊伟
[导读] 胶质瘤(1)占位效应较明显(2)增强呈花边状强化或无强化(3)病灶周围无低信号环
朱守敬苏震樊伟(河南省淮阳县人民医院放射科磁共振室河南淮阳 4667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1-0139-02
【摘要】目的探讨CT,MRI对脑部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脑部海绵状血管瘤18例病人。
18例均作CT平扫, 9例增强扫描。
18例病人均作MR平扫+增强扫描。
1例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
结果全部病灶都位于脑实质内。
CT发现12个病灶。
平扫3例表现为略高密度,8例病灶呈等密度,1例合并瘤内出血呈高密度,周围轻度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
6例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
9 例行CT增强扫描8个病灶呈不同程度强化,4个病灶未见强化。
MR发现21个病灶。
病灶平扫表现T1W I和T2WI均呈高、低混合信号, T2WI 21个病灶周围均可见形态不一的黑色低信号环及中央呈网状混杂信号,部分病灶周围有水肿轻度占位效应。
MR 增强扫描21个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
结论 MRI检查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它能准确显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和病灶内的出血情况,结合CT更能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可靠依据。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angioma,CA)属脑部先天性血管畸形的一种增生性血管畸形[1]其发生率仅次于脑动静脉畸形(AVM)。
我院2005年8月至2011年4月间诊断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例共18例,并对其CT MRI的表现逐一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了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8例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1~71岁,病程35天~23年,多数病程在5个月以上。
主要临床表现:8例病人仅诉轻微头疼,头晕3例。
以反复轻度中风症状为主2例; 13例病人以头疼、各种形式的癫痫发作为主,尤其是颞叶、海马部位的病灶,癫痫发作症状比较重;其他临床症状一般都比较轻微。
所有病例均无明显病理体征。
1.2 检查方法:采用GE Bright Speed SYS#CT99 16排CT扫描机管电压140 KV千伏管电流260ma 10.0/2i row. 增强检查:造影剂欧乃派克剂量3ml/kg体重静脉推注, GE Signa 0.2T MR机, T2WI,TR 3000 TE 110 NEX 4.00 FOV 28,T1WI TR1920 TE 19.0 IT550 NEX 4.00 FOV 28 ,层厚 0.6cm 间距0.2cm .增强检查:造影剂GD-DTPA剂量0.1mmol/kg体重静脉推注,层厚5~7mm。
凡是CT疑似有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均进行MR平扫+增强扫描检查。
凡是MR疑似有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均进行CT平扫+增强扫描或做CT平扫检查。
2 结果
2.1病灶形态及大小分布:均呈类圆形或结节状,MRI表现病灶同周围脑组织分界清楚,CT表现病灶同周围脑组织分界不清楚。
18例脑海绵状血管瘤计21个病灶,脑干2个,小脑4个。
颞叶8个,额叶5个,顶叶和基底节区各1个,1例病人最多3个病灶。
大小0.3cm×2.5cm —
3.5cm×
4.5cm。
2.2 CT表现:18例均作CT平扫,增强扫描9例,共发现12个病灶。
平扫3例表现为略高密度病变其中1例见斑块状钙化灶。
8例病灶呈等密度。
1例合并瘤内出血呈高密度,周围轻度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
6例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
9例行CT增强扫描6个病灶呈轻度到中度强化,2个明显均匀强化,4个病灶未见强化。
2.3 MRI表现:18例病人均作MR平扫+增强扫描,共发现21个病灶,其中1例2个病灶,1例3个病灶。
平扫表现17例20个病灶T1W I和T2WI均呈高、低混合信号,高、低信号比例和形态各异,1例1个病灶呈T1WI、T2WI都呈高信号,其中6例瘤周有程度不同的水肿并有轻度占位效应(均具有中央呈网状混杂信号的特点)。
18例21个病灶T2WI与病灶周围均可见形态不一的黑色低信号环影。
全部病灶内未见异常血管流空信号。
MR增强扫描18例21个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内部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周围低信号环无强化。
3 讨论
3.1 脑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 CCM)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CA常为单发,少数为多发,实质是畸形血管团,血管团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为正常管径的血管,瘤内的血液流速缓慢,故脑血管造影不能显示畸形血管团病灶。
血液滞留也是畸形血管内形成血栓和钙化的原因。
病灶外观为紫红色,表面呈桑球状,剖面呈海绵状或蜂窝状。
其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缺少肌层和弹力层,管腔内充满血液,可有新鲜或陈旧血栓;异常血管间为疏松纤维结缔组织,血管间无或有极少的脑实质组织。
多位于幕上脑内,少数位于幕下脑内[1]。
在临床上可分为家族性遗传和散发性遗传两大类. 该病发病率高,病因复杂,对人危害很大,是医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2]。
病变有微动脉延伸出来的血流缓慢的大小不等的丛状,薄壁的血管窦构成,其间有神经纤维分隔,但窦间没有正常脑组织,瘤壁缺乏弹力层及肌肉组织,病灶周围为相对正常的脑组织[3]。
近年来研究认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不完全外显性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基因位于第7条染色体上,具有家族遗传穷向[4]。
3.2脑海绵状血管瘤病理基础: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结构特点,瘤巢内反复多次出血,病灶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存留有正铁血红蛋白(MHB)、含铁血黄素沉积、血栓,反应性胶质增生及钙化,进而造成较相同部位的其他病灶更易于发生癫痫。
原因可能是海绵状血管瘤对邻近脑组织的机械作用(缺血、压迫)及继发于血液漏出等营养障碍,病灶周边脑组织常因含铁血黄素沉着、胶质增生或钙化成为致痫灶。
病灶外观为紫红色,表面呈桑球状,剖面呈海绵状或蜂窝状。
病灶外观为紫红色,表面呈桑球状,剖面呈海绵状或蜂窝状。
动物实验证实,皮质或皮质下注射含铁离子可制成癫痫动物模型,其中约40%为难治性癫痫。
除钙化外这些物质对于CT成像所需的密度差别较小即使是高分辨率CT亦不能确切分辨,而上述物质正是MR的成像基础等在MRI显示出特征性表现进而造成了对本病的诊断差异。
3.3影像表现及诊断:本组CT检查共发现12个病灶,MR检查共发现21个病灶;脑海绵状血管瘤瘤巢内反复多次出血存留有正铁血红蛋白(MHB),在所有成像序列中均呈高信号,每次出血高信号影可持续3 月至1年以上,血栓及瘤周存留有含铁血黄素沉积在所有成像序列中均呈黑色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最明显本组18例病人21个病灶均有上述表现具有中央呈网状混杂信号的特点。
文献报道是脑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最典型的MRI表现[3]。
反应性胶质增生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本组18个病灶有这种现象;CT检查仅发现3例略高密度病灶,1例合并瘤内出血。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一般占位效应较轻,无灶周水肿,即使有也很轻,本组CT发现1例,MR发现6例,并提示有新鲜出血。
1例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病灶内有新鲜出血。
与徐庆云研究一致[5]。
CT显示敏感呈斑点状或洋葱头状钙化据统计11%~30%有钙化,钙化MR显示较差所有序列上均呈低信号。
增强扫描18例病人21个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CT4个病灶没有强化。
所有病灶均未见引流血管。
3.3鉴别诊断 1 颅咽管瘤(1)发病年龄较小。
(2)发病部位易致脑积水.(3)CT发现蛋壳状钙化,MR检查病灶周围无低信号环。
2 胶质瘤(1)占位效应较明显(2)增强呈花边状强化或无强化(3)病灶周围无低信号环
3 单纯血肿(1)起病急(2)CT检查均以高密度。
以上表现均能与本病区别
总之,尽管脑海绵状血管瘤CT MR表现复杂多样,根据其影响表现还是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从而为进一步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Labauge,Brunereau L,Levy C,et al.Thenatural history of familial cerebral cavernomas:aretrospective MRIstudy of 40 patients.Neuroradiology,2000,42:327.
[2]纪宝虎,王玉炯. 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4,27(6):384-387.
[3]隋邦森等.磁共振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337-340.
[4]Rivera PP,Wilinsky RA Porter PJ.Intracrani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Neuroimaging Clin N Am,2003,13:27.
[5]徐庆云.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与MR对照研究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387.。